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嵌入式編譯器

嵌入式編譯器

發布時間:2022-01-11 18:01:02

編譯器開發 與 嵌入式開發 哪個未來的前景比較好

嵌入式開發吧,編譯器開發目前入門難,提高更難,而且又偏門。嵌入式運用廣而且需求大,未來潛力大!

❷ 學習嵌入式系統用什麼c語言編輯器

EVC

❸ 嵌入式linux應用程序通常用什麼編譯器編譯

Linux有一系列功能強大的編譯器:vi、emace是屏幕互動式編譯器,GNU CC是GNU項目中符合ANSI C標準的編譯系統。

vi命令是Linux下全屏幕文本編輯,雖然這個編譯器特簡陋,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很友好,但是在Linux中vi的作用非常大。

主要的三種模式:命令模式、輸入模式、末行模式。

掌握這三種模式十分重要:

命令模式:vi啟動後默認進入的是命令模式,從這個模式使用命令可以切換到另外兩種模式,同時無論在任何模式下只要按一下[Esc]鍵都可以返回命令模式。在命令模式中輸入字幕「i」就可以進入vi的輸入模式編輯文件。

輸入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可以編輯、修改、輸入等編輯工作,在編輯器最後一行顯示一個「--INSERT--」標志著vi進入了輸入模式。當我們完成修改輸入等操作的時候我們需要保存文件,這時我們需要先返回命令模式,在進入末行模式保存。

末行模式:在命令模式輸入「:」即可進入該模式,在末行模式中有好多好用的命令。

vim是vi編輯器的改進版本,在vi編譯的基礎上擴展了很多實用的功能。

至於vi/vim的命令就不給大家介紹了,我們在日常實際的使用之中隨著積累都會掌握。

❹ 嵌入式C語言和普通的C語言有什麼區別,有什麼新的東西嗎

語法上沒什麼區別,就是普通的c編程是在OS之上,有很多的標准庫函數可以調用,分配的內存就是PC機的內存,處理器就是PC的CPU。 而嵌入式C編程的話會涉及到操作硬體,所以底層沒有庫函數調用,需要自己編寫操作硬體的函數,另外編譯的時候是用交叉編譯器,內存是晶元上的ram, 處理器就是晶元帶的處理器,例如ARM或者MIPS等等,而不是PC的x86 CPU, 還有就是在寫程序的時候更注重程序的優化和效率,因為嵌入式硬體資源相對PC有限,實時性較強等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❺ linux嵌入式系統的開發為什麼要用到交叉編譯器交叉編譯器的作用是什麼

linux嵌入式系統的開發的應用資料,交叉編譯器等等,這方面的資料,

到「工搜網資料文庫」索取吧。那裡有詳細的資料

❻ 什麼是嵌入式搞嵌入式是不是等於寫代碼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和數字化產品的普及,以計算機技術、晶元技術和軟體技術為核心的嵌入式系統再度成為當前研究和應用的熱點,通信、計算機、消費電子技術(3C)合一的趨勢正在逐步形成,無所不在的網路和無所不在的計算(everything connecting, everywhere computing)正在將人類帶入一個嶄新的信息社會。一、嵌入式系統 嵌入式系統是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並且軟硬體是可裁剪的,適用於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等有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嵌入式系統最典型的特點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擁有各類形形色色運用了嵌入式技術的電子產品,小到MP3、PDA等微型數字化設備,大到信息家電、智能電器、車載GIS,各種新型嵌入式設備在數量上已經遠遠超過了通用計算機。這也難怪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在1999年1月訪華時就預言,4~5年後嵌入式智能工具將成為繼PC機和Internet之後計算機工業最偉大的發明。 1.1 歷史與現狀 雖然嵌入式系統是近幾年才開始真正風靡起來的,但事實上嵌入式這個概念卻很早就已經存在了,從上個世紀70年代單片機的出現到今天各種嵌入式微處理器、微控制器的廣泛應用,嵌入式系統少說也有了近30年的歷史。縱觀嵌入式系統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無操作系統階段 嵌入式系統最初的應用是基於單片機的,大多以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的形式出現,具有監測、伺服、設備指示等功能,通常應用於各類工業控制和飛機、導彈等武器裝備中,一般沒有操作系統的支持,只能通過匯編語言對系統進行直接控制,運行結束後再清除內存。這些裝置雖然已經初步具備了嵌入式的應用特點,但僅僅只是使用8位的CPU晶元來執行一些單線程的程序,因此嚴格地說還談不上"系統"的概念。 這一階段嵌入式系統的主要特點是:系統結構和功能相對單一,處理效率較低,存儲容量較小,幾乎沒有用戶介面。由於這種嵌入式系統使用簡便、價格低廉,因而曾經在工業控制領域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但卻無法滿足現今對執行效率、存儲容量都有較高要求的信息家電等場合的需要。 簡單操作系統階段 20世紀80年代,隨著微電子工藝水平的提高,IC製造商開始把嵌入式應用中所需要的微處理器、I/O介面、串列介面以及RAM、ROM等部件統統集成到一片VLSI中,製造出面向I/O設計的微控制器,並一舉成為嵌入式系統領域中異軍突起的新秀。與此同時,嵌入式系統的程序員也開始基於一些簡單的"操作系統"開發嵌入式應用軟體,大大縮短了開發周期、提高了開發效率。 這一階段嵌入式系統的主要特點是:出現了大量高可靠、低功耗的嵌入式CPU(如Power PC等),各種簡單的嵌入式操作系統開始出現並得到迅速發展。此時的嵌入式操作系統雖然還比較簡單,但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兼容性和擴展性,內核精巧且效率高,主要用來控制系統負載以及監控應用程序的運行。 實時操作系統階段 20世紀90年代,在分布控制、柔性製造、數字化通信和信息家電等巨大需求的牽引下,嵌入式系統進一步飛速發展,而面向實時信號處理演算法的DSP產品則向著高速度、高精度、低功耗的方向發展。隨著硬體實時性要求的提高,嵌入式系統的軟體規模也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實時多任務操作系統(RTOS),並開始成為嵌入式系統的主流。 這一階段嵌入式系統的主要特點是:操作系統的實時性得到了很大改善,已經能夠運行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微處理器上,具有高度的模塊化和擴展性。此時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已經具備了文件和目錄管理、設備管理、多任務、網路、圖形用戶界面(GUI)等功能,並提供了大量的應用程序介面(API),從而使得應用軟體的開發變得更加簡單。 面向Internet階段 21世紀無疑將是一個網路的時代,將嵌入式系統應用到各種網路環境中去的呼聲自然也越來越高。目前大多數嵌入式系統還孤立於Internet之外,隨著Internet的進一步發展,以及Internet技術與信息家電、工業控制技術等的結合日益緊密,嵌入式設備與Internet的結合才是嵌入式技術的真正未來。 信息時代和數字時代的到來,為嵌入式系統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同時也對嵌入式系統廠商提出了新的挑戰。目前,嵌入式技術與Internet技術的結合正在推動著嵌入式技術的飛速發展,嵌入式系統的研究和應用產生了如下新的顯著變化: 新的微處理器層出不窮,嵌入式操作系統自身結構的設計更加便於移植,能夠在短時間內支持更多的微處理器。 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成了一項系統工程,開發廠商不僅要提供嵌入式軟硬體系統本身,同時還要提供強大的硬體開發工具和軟體支持包。 通用計算機上使用的新技術、新觀念開始逐步移植到嵌入式系統中,如嵌入式資料庫、移動代理、實時CORBA等,嵌入式軟體平台得到進一步完善。 各類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迅速發展,由於具有源代碼開放、系統內核小、執行效率高、網路結構完整等特點,很適合信息家電等嵌入式系統的需要,目前已經形成了能與Windows CE、Palm OS等嵌入式操作系統進行有力競爭的局面。 網路化、信息化的要求隨著Internet技術的成熟和帶寬的提高而日益突出,以往功能單一的設備如電話、手機、冰箱、微波爐等功能不再單一,結構變得更加復雜,網路互聯成為必然趨勢。 精簡系統內核,優化關鍵演算法,降低功耗和軟硬體成本。 提供更加友好的多媒體人機交互界面。 1.2 體系結構 根據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的定義,嵌入式系統是"控制、監視或者輔助設備、機器和車間運行的裝置"(devices used to control, monitor, or assist the operation of equipment, machinery or plants)。一般而言,整個嵌入式系統的體系結構可以分成四個部分:嵌入式處理器、嵌入式外圍設備、嵌入式操作系統和嵌入式應用軟體,如圖1所示。 圖1 嵌入式系統的組成 嵌入式處理器 嵌入式系統的核心是各種類型的嵌入式處理器,嵌入式處理器與通用處理器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嵌入式CPU大多工作在為特定用戶群所專門設計的系統中,它將通用CPU中許多由板卡完成的任務集成到晶元內部,從而有利於嵌入式系統在設計時趨於小型化,同時還具有很高的效率和可靠性。 嵌入式處理器的體系結構經歷了從CISC(復雜指令集)至RISC(精簡指令集)和Compact RISC的轉變,位數則由4位、8位、16位、32位逐步發展到64位。目前常用的嵌入式處理器可分為低端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中高端的嵌入式微處理器(Embedded Micro Processor Unit,EMPU)、用於計算機通信領域的嵌入式DSP處理器(Embedd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EDSP)和高度集成的嵌入式片上系統(System On Chip,SOC)。 目前幾乎每個半導體製造商都生產嵌入式處理器,並且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擁有自主的處理器設計部門,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嵌入式處理器已經超過1000多種,流行的體系結構有30多個系列,其中以ARM、PowerPC、MC 68000、MIPS等使用得最為廣泛。 嵌入式外圍設備 在嵌入系統硬體系統中,除了中心控制部件(MCU、DSP、EMPU、SOC)以外,用於完成存儲、通信、調試、顯示等輔助功能的其他部件,事實上都可以算作嵌入式外圍設備。目前常用的嵌入式外圍設備按功能可以分為存儲設備、通信設備和顯示設備三類。 存儲設備主要用於各類數據的存儲,常用的有靜態易失型存儲器(RAM、SRAM)、動態存儲器(DRAM)和非易失型存儲器(ROM、EPROM、EEPROM、FLASH)三種,其中FLASH憑借其可擦寫次數多、存儲速度快、存儲容量大、價格便宜等優點,在嵌入式領域內得到了廣泛應用。 目前存在的絕大多數通信設備都可以直接在嵌入式系統中應用,包括RS-232介面(串列通信介面)、SPI(串列外圍設備介面)、IrDA(紅外線介面)、I2C(現場匯流排)、USB(通用串列匯流排介面)、Ethernet(乙太網介面)等。 由於嵌入式應用場合的特殊性,通常使用的是陰極射線管(CRT)、液晶顯示器(LCD)和觸摸板(Touch Panel)等外圍顯示設備。 嵌入式操作系統 為了使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更加方便和快捷,需要有專門負責管理存儲器分配、中斷處理、任務調度等功能的軟體模塊,這就是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是用來支持嵌入式應用的系統軟體,是嵌入式系統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通常包括與硬體相關的底層驅動程序、系統內核、設備驅動介面、通信協議、圖形用戶界面(GUI)等。嵌入式操作系統具有通用操作系統的基本特點,如能夠有效管理復雜的系統資源,能夠對硬體進行抽象,能夠提供庫函數、驅動程序、開發工具集等。但與通用操作系統相比較,嵌入式操作系統在系統實時性、硬體依賴性、軟體固化性以及應用專用性等方面,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 嵌入式操作系統根據應用場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面向消費電子產品的非實時系統,這類設備包括個人數字助理(PDA)、行動電話、機頂盒(STB)等;另一類則是面向控制、通信、醫療等領域的實時操作系統,如WindRiver公司的VxWorks、QNX系統軟體公司的QNX等。實時系統(Real Time System)是一種能夠在指定或者確定時間內完成系統功能,並且對外部和內部事件在同步或者非同步時間內能做出及時響應的系統。在實時系統中,操作的正確性不僅依賴於邏輯設計的正確程度,而且與這些操作進行的時間有關,也就是說,實時系統對邏輯和時序的要求非常嚴格,如果邏輯和時序控制出現偏差將會產生嚴重後果。 實時系統主要通過三個性能指標來衡量系統的實時性,即響應時間(Response Time)、生存時間(Survival Time)和吞吐量(Throughput): 響應時間 是實時系統從識別出一個外部事件到做出響應的時間; 生存時間 是數據的有效等待時間,數據只有在這段時間內才是有效的; 吞吐量 是在給定的時間內系統能夠處理的事件總數,吞吐量通常比平均響應時間的倒數要小一點。 實時系統根據響應時間可以分為弱實時系統、一般實時系統和強實時系統三種。弱實時系統在設計時的宗旨是使各個任務運行得越快越好,但沒有嚴格限定某一任務必須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弱實時系統更多關注的是程序運行結果的正確與否,以及系統安全性能等其他方面,對任務執行時間的要求相對來講較為寬松,一般響應時間可以是數十秒或者更長。一般實時系統是弱實時系統和強實時系統的一種折衷,它的響應時間可以在秒的數量級上,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設備中。強實時系統則要求各個任務不僅要保證執行過程和結果的正確性,同時還要保證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響應時間通常要求在毫秒甚至微秒的數量級上,這對涉及到醫療、安全、軍事的軟硬體系統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時限(deadline)是實時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對任務截止時間的要求,根據時限對系統性能的影響程度,實時系統又可以分為軟實時系統(soft real-time-system)和硬實時系統(hard real-time-system)。軟實時指的是雖然對系統響應時間有所限定,但如果系統響應時間不能滿足要求,並不會導致系統產生致命的錯誤或者崩潰;硬實時則指的是對系統響應時間有嚴格的限定,如果系統響應時間不能滿足要求,就會引起系統產生致命的錯誤或者崩潰。如果一個任務在時限到達之時尚未完成,對軟實時系統來說還是可以容忍的,最多隻會降低系統性能,但對硬實時系統來說則是無法接受的,因為這樣帶來的後果根本無法預測,甚至可能是災難性的。在目前實際運用的實時系統中,通常允許軟硬兩種實時性同時存在,其中一些事件沒有時限要求,另外一些事件的時限要求是軟實時的,而對系統產生關鍵影響的那些事件的時限要求則是硬實時的。 嵌入式應用軟體 嵌入式應用軟體是針對特定應用領域,基於某一固定的硬體平台,用來達到用戶預期目標的計算機軟體,由於用戶任務可能有時間和精度上的要求,因此有些嵌入式應用軟體需要特定嵌入式操作系統的支持。嵌入式應用軟體和普通應用軟體有一定的區別,它不僅要求其准確性、安全性和穩定性等方面能夠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而且還要盡可能地進行優化,以減少對系統資源的消耗,降低硬體成本。 1.3 關鍵問題 嵌入式系統是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以及電子技術與特定行業的具體應用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必然是一個技術密集、資金密集、高度分散、不斷創新的知識集成系統,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充滿了競爭、機遇與創新,需要解決好如下一些關鍵問題: 內核精巧 嵌入式系統的應用領域一般都是小型電子裝置,系統資源相對有限,因此對內核的要求相當高,較之傳統的操作系統來講要小得多,例如ENEA公司推出的OSE分布式嵌入式系統,整個內核只有5KB。 面向應用 嵌入式系統通常是面向用戶、面向產品、面向特定應用的。嵌入式系統中的CPU大多工作在為特定用戶群定製的環境中,具有低耗、體積小、集成度高等特點,在進行軟硬體設計時必須突出效率、去除冗餘,針對用戶的具體需求對系統進行合理的配置,方能達到理想的性能。 系統精簡 嵌入式系統中的系統軟體和應用軟體通常沒有明顯的區別,不要求其功能及實現上過於復雜,這樣一方面有利於控制系統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保證系統安全。 性能優化 嵌入式系統通常都要求有一定的實時性保障,為了提高執行速度和系統性能,嵌入式系統中的軟體一般都固化在存儲晶元或者處理器的內部存儲器件當中,而不是存貯在磁碟等外部載體中。由於嵌入式系統的運算速度和存儲容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且大部分系統都必須有較高的實時性保證,因此對軟體質量(特別是可靠性方面)有著較高的要求。 專業開發 嵌入式系統本身並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用戶不能直接在其上進行二次開發。當系統完成之後,用戶如果需要修改其中某個程序的功能,必須藉助一套完整的開發工具和環境。嵌入式系統中專用的開發工具和環境通常是基於通用計算機上的軟硬體設備,以及各種邏輯分析儀、混合信號示波器等。 回頁首 二、嵌入式Linux Linux從1991年問世到現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已經發展成為功能強大、設計完善的操作系統之一,不僅可以與各種傳統的商業操作系統分庭抗爭,在新興的嵌入式操作系統領域內也獲得了飛速發展。嵌入式Linux(Embedded Linux)是指對標准Linux經過小型化裁剪處理之後,能夠固化在容量只有幾K或者幾M位元組的存儲器晶元或者單片機中,適合於特定嵌入式應用場合的專用Linux操作系統。 2.1 優勢 嵌入式Linux的開發和研究是操作系統領域中的一個熱點,目前已經開發成功的嵌入式系統中,大約有一半使用的是Linux。Linux之所以能在嵌入式系統市場上取得如此輝煌的成果,與其自身的優良特性是分不開的。 廣泛的硬體支持 Linux能夠支持x86、ARM、MIPS、ALPHA、PowerPC等多種體系結構,目前已經成功移植到數十種硬體平台,幾乎能夠運行在所有流行的CPU上。Linux有著異常豐富的驅動程序資源,支持各種主流硬體設備和最新硬體技術,甚至可以在沒有存儲管理單元(MMU)的處理器上運行,這些都進一步促進了Linux在嵌入式系統中的應用。 內核高效穩定 Linux內核的高效和穩定已經在各個領域內得到了大量事實的驗證,Linux的內核設計非常精巧,分成進程調度、內存管理、進程間通信、虛擬文件系統和網路介面五大部分,其獨特的模塊機制可以根據用戶的需要,實時地將某些模塊插入到內核或從內核中移走。這些特性使得Linux系統內核可以裁剪得非常小巧,很適合於嵌入式系統的需要。 開放源碼,軟體豐富 Linux是開放源代碼的自由操作系統,它為用戶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度,由於嵌入式系統千差萬別,往往需要針對具體的應用進行修改和優化,因而獲得源代碼就變得至關重要了。Linux的軟體資源十分豐富,每一種通用程序在Linux上幾乎都可以找到,並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在Linux上開發嵌入式應用軟體一般不用從頭做起,而是可以選擇一個類似的自由軟體做為原型,在其上進行二次開發。 優秀的開發工具 開發嵌入式系統的關鍵是需要有一套完善的開發和調試工具。傳統的嵌入式開發調試工具是在線模擬器(In-Circuit Emulator,ICE),它通過取代目標板的微處理器,給目標程序提供一個完整的模擬環境,從而使開發者能夠非常清楚地了解到程序在目標板上的工作狀態,便於監視和調試程序。在線模擬器的價格非常昂貴,而且只適合做非常底層的調試,如果使用的是嵌入式Linux,一旦軟硬體能夠支持正常的串口功能時,即使不用在線模擬器也可以很好地進行開發和調試工作,從而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發費用。嵌入式Linux為開發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鏈(Tool Chain),它利用GNU的gcc做編譯器,用gdb、kgdb、xgdb做調試工具,能夠很方便地實現從操作系統到應用軟體各個級別的調試。 完善的網路通信和文件管理機制 Linux至誕生之日起就與Internet密不可分,支持所有標準的Internet網路協議,並且很容易移植到嵌入式系統當中。此外,Linux還支持ext2、fat16、fat32、romfs等文件系統,這些都為開發嵌入式系統應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2.2 挑戰 目前,嵌入式Linux系統的研發熱潮正在蓬勃興起,並且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除了一些傳統的Linux公司(如RedHat、MontaVista等)正在從事嵌入式Linux的開發和應用之外,IBM、Intel、Motorola等著名企業也開始進行嵌入式Linux的研究。雖然前景一片燦爛,但就目前而言,嵌入式Linux的研究成果與市場的真正要求仍有一段差距,要開發出真正成熟的嵌入式Linux系統,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提高系統實時性 Linux雖然已經被成功地應用到了PDA、行動電話、車載電視、機頂盒、網路微波爐等各種嵌入式設備上,但在醫療、航空、交通、工業控制等對實時性要求非常嚴格的場合中還無法直接應用,原因在於現有的Linux是一個通用的操作系統,雖然它也採用了許多技術來加快系統的運行和響應速度,並且符合POSIX 1003.1b標准,但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是一個嵌入式實時操作系統。Linux的內核調度策略基本上是沿用UNIX系統的,將它直接應用於嵌入式實時環境會有許多缺陷,如在運行內核線程時中斷被關閉,分時調度策略存在時間上的不確定性,以及缺乏高精度的計時器等等。正因如此,利用Linux作為底層操作系統,在其上進行實時化改造,從而構建出一個具有實時處理能力的嵌入式系統,是現在日益流行的解決方案。 改善內核結構 Linux內核採用的是整體式結構(Monolithic),整個內核是一個單獨的、非常大的程序,這樣雖然能夠使系統的各個部分直接溝通,有效地縮短任務之間的切換時間,提高系統響應速度,但與嵌入式系統存儲容量小、資源有限的特點不相符合。嵌入式系統經常採用的是另一種稱為微內核(Microkernel)的體系結構,即內核本身只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操作系統功能,如任務調度、內存管理、中斷處理等,而類似於文件系統和網路協議等附加功能則運行在用戶空間中,並且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取捨。Microkernel的執行效率雖然比不上Monolithic,但卻大大減小了內核的體積,便於維護和移植,更能滿足嵌入式系統的要求。可以考慮將Linux內核部分改造成Microkernel,使Linux在具有很高性能的同時,又能滿足嵌入式系統體積小的要求。 完善集成開發平台 引入嵌入式Linux系統集成開發平台,是嵌入式Linux進一步發展和應用的內在要求。傳統上的嵌入式系統都是面向具體應用場合的,軟體和硬體之間必須緊密配合,但隨著嵌入式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嵌入式操作系統的出現就成了一種必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促成嵌入式系統朝層次化和模塊化的方向發展。很顯然,嵌入式集成開發平台也是符合上述發展趨勢的,一個優秀的嵌入式集成開發環境能夠提供比較完備的模擬功能,可以實現嵌入式應用軟體和嵌入式硬體的同步開發,從而擺脫了"嵌入式應用軟體的開發依賴於嵌入式硬體的開發,並且以嵌入式硬體的開發為前提"的不利局面。一個完整的嵌入式集成開發平台通常包括編譯器、連接器、調試器、跟蹤器、優化器和集成用戶界面,目前Linux在基於圖形界面的特定系統定製平台的研究上,與Windows CE等商業嵌入式操作系統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整體集成開發環境有待提高和完善。 回頁首 三、關鍵技術 嵌入式系統是一種根據特定用途所專門開發的系統,它只完成預期要完成的功能,因此其開發過程和開發環境同傳統的軟體開發相比有著顯著的不同。 3.1 開發流程 在嵌入式系統的應用開發中,整個系統的開發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嵌入式系統的開發流程 嵌入式系統發展到今天,對應於各種微處理器的硬體平台一般都是通用的、固定的、成熟的,這就大大減少了由硬體系統引入錯誤的機會。此外,由於嵌入式操作系統屏蔽了底層硬體的復雜性,使得開發者通過操作系統提供的API函數就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因此大大簡化了開發過程,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嵌入式系統的開發者現在已經從反復進行硬體平台設計的過程中解脫出來,從而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滿足特定的需求上。 嵌入式系統通常是一個資源受限的系統,因此直接在嵌入式系統的硬體平台上編寫軟體比較困難,有時候甚至是不可能的。目前一般採用的解決辦法是首先在通用計算機上編寫程序,然後通過交叉編譯生成目標平台上可以運行的二進制代碼格式,最後再下載到目標平台上的特定位置上運行。 需要交叉開發環境(Cros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的支持是嵌入式應用軟體開發時的一個顯著特點,交叉開發環境是指編譯、鏈接和調試嵌入式應用軟體的環境,它與運行嵌入式應用軟體的環境有所不同,通常採用宿主機/目標機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交叉開發環境 宿主機(Host)是一台通用計算機(如PC機或者工作站),它通過串口或者乙太網介面與目標機通信。宿主機的軟硬體資源比較豐富,不但包括功能強大的操作系統(如Windows和Linux),而且還有各種各樣優秀的開發工具(如WindRiver的Tornado、Microsoft的Embedded Visual C++等),能夠大大提高嵌入式應用軟體的開發速度和效率。 目標機(Target)一般在嵌入式應用軟體開發期間使用,用來區別與嵌入式系統通信的宿主機,它可以是嵌入式應用軟體的實際運行環境,也可以是能夠替代實際運行環境的模擬系統,但軟硬體資源通常都比較有限。嵌入式系統的交叉開發環境一般包括交叉編譯器、交叉調試器和系統模擬器,其中交叉編譯器用於在宿主機上生成能在目標機上運行的代碼,而交叉調試器和系統模擬器則用於在宿主機與目標機間完成嵌入式軟體的調試。在採用宿主機/目標機模式開發嵌入式應用軟體時,首先利用宿主機上豐富的資源和良好的開發環境開發和模擬調試目標機上的軟體,然後通過串口或者以網路將交叉編譯生成的目標代碼傳輸並裝載到目標機上,並在監控程序或者操作系統的支持下利用交叉調試器進行分析和調試,最後目標機在特定環境下脫離宿主機單獨運行。 建立交叉開發環境是進行嵌入式軟體開發的第一步,目前常用的交叉開發環境主要有開放和商業兩種類型。開放的交叉開發環境的典型代表是GNU工具鏈、目前已經能夠支持x86、ARM、MIPS、PowerPC等多種處理器。商業的交叉開發環境則主要有Metrowerks CodeWarrior、ARM Software Development Toolkit、SDS Cross compiler、WindRiver Tornado、Microsoft Embedded Visual C++等。 3.2 交叉編譯和鏈接 在完成嵌入式軟體的編碼之後,需要進行編譯和鏈接以生成可執行代碼,由於開發過程大多是在使用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通用計算機上進行的,而目標環境的處理器晶元卻大多為ARM、MIPS、PowerPC、DragonBall等系列的微處理器,這就要求在建立好的交叉開發環境中進行交叉編譯和鏈接。 交叉編譯器和交叉鏈接器是能夠在宿主機上運行,並且能夠生成在目標機上直接運行的二進制代碼的編譯器和鏈接器。例如在基於ARM體系結構的gcc交叉開發環境中,arm-linux-gcc是交叉編譯器,arm-linux-ld是交叉鏈接器。通常情況下,並不是每一種體系結構的嵌入式微處理器都只對應於一種交叉編譯器和交叉鏈接器,比如對於M68K體系結構的gcc交叉開發環境而言,就對應於多種不同的編譯器和鏈接器。如果使用的是COFF格式的可執行文件,那麼在編譯Linux內核時需要使用m68k-coff-gcc和m68k-coff-ld,而在編譯應用程序時則需要使用m68k-coff-pic-gcc和m68k-coff-pic-ld。 嵌入式系統在鏈接過程中通常都要求使用較小的函數庫,以便最後產生的可執行代碼能夠盡可能地小,因此實際運用時一般使用經過特殊處理的函數庫。對於嵌入式Linux系統來講,功能越來越強、體積越來越大的C語言函數庫glibc和數學函數庫libm已經很難滿足實際的需要,因此需要採用它們的精化版本uClibc、uClibm和newlib等。 目前嵌入式的集成開發環境都支持交叉編譯和交叉鏈接,如WindRiver Tornado和GNU工具鏈等,編寫好的嵌入式軟體經過交叉編譯和交叉鏈接後通常會生成兩種類型的可執行文件:用於調試的可執行文件和用於固化的可執行文件。 3.3 交叉調試 嵌入式軟體經過編譯和鏈接後即進入調試階段,調試是軟體開發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嵌入式軟體開發過程中的交叉調 ~

❼ 編寫嵌入式c語言程序用什麼軟體

編寫C語言的軟體叫:c語言編譯器;
而支持c語言的編譯器比較多:
在單片機等嵌入式開發中最主要用的是:keil c
在我們常用的windows系統下最常用的是Visual C++編譯器
其他的還有很多
下面是windows系統下,大學教學中目前開在廣泛使用的編譯器Visual C++ 6.0
下載地址在我的網盤,在網盤里還有一些c,c++的實例可以下載
中文版:
英文版:

❽ 編譯器和IDE的區別 如Eclipse、tasking,GNU,GCC,keil,IAR有什麼區別

1. IDE與硬體平台有關。不同IDE攜帶的編譯器不同。

2. 當然有關。不是半導體廠家提供的,而是編譯器開發廠商提供的,也有很多開源的編譯器。

3. 有關系。目前最常見的編譯器仍然只支持C/C++,C#的編譯器較少而且據說仍不完善。至於java……哈哈,這種二道販子還需要勞煩編譯器?

4. 可以集成。具體的你需要查閱相應IDE的手冊,看看能夠集成/添加哪些編譯器。

5. 關心到架構就可以。廠商自己擴展的東西多半就是些映射,你看廠商的外設就行;而且很多廠商都提供了易於開發的庫(當然他們的庫也都是夠爛的,用熟了以後就可以扔掉)。

6. 是否用操作系統不影響編譯器,整體而言也不影響IDE;當然IDE中如果能夠添加針對操作系統組件的原生支持(重點是調試方面),用起來就更方便。

❾ 嵌入式開發,選擇編譯器問題。

linux嵌入式系統的開發的應用資料,交叉編譯器等等,這方面的資料, 到「工搜網資料文庫」索取吧。那裡有詳細的資料

❿ 如何為嵌入式開發建立交叉編譯環境

下面我們將以建立針對arm的交叉編譯開發環境為例來解說整個過程,其他的體系結構與這個相類似,只要作一些對應的改動。我的開發環境是,宿主機 i386-redhat-7.2,目標機 arm。
這個過程如下
1. 下載源文件、補丁和建立編譯的目錄
2. 建立內核頭文件
3. 建立二進制工具(binutils)
4. 建立初始編譯器(bootstrap gcc)
5. 建立c庫(glibc)
6. 建立全套編譯器(full gcc)
下載源文件、補丁和建立編譯的目錄
1. 選定軟體版本號
選擇軟體版本號時,先看看glibc源代碼中的INSTALL文件。那裡列舉了該版本的glibc編譯時所需的binutils 和gcc的版本號。例如在 glibc-2.2.3/INSTALL 文件中推薦 gcc 用 2.95以上,binutils 用 2.10.1 以上版本。
我選的各個軟體的版本是:
linux-2.4.21+rmk2
binutils-2.10.1
gcc-2.95.3
glibc-2.2.3
glibc-linuxthreads-2.2.3
如果你選的glibc的版本號低於2.2,你還要下載一個叫glibc-crypt的文件,例如glibc-crypt-2.1.tar.gz。 Linux 內核你可以從www.kernel.org 或它的鏡像下載。
Binutils、gcc和glibc你可以從FSF的FTP站點ftp://ftp.gun.org/gnu/ 或它的鏡像去下載。 在編譯glibc時,要用到 Linux 內核中的 include 目錄的內核頭文件。如果你發現有變數沒有定義而導致編譯失敗,你就改變你的內核版本號。例如我開始用linux-2.4.25+vrs2,編譯glibc-2.2.3 時報 BUS_ISA 沒定義,後來發現在 2.4.23 開始它的名字被改為 CTL_BUS_ISA。如果你沒有完全的把握保證你改的內核改完全了,就不要動內核,而是把你的 Linux 內核的版本號降低或升高,來適應 glibc。
Gcc 的版本號,推薦用 gcc-2.95 以上的。太老的版本編譯可能會出問題。Gcc-2.95.3 是一個比較穩定的版本,也是內核開發人員推薦用的一個 gcc 版本。
如果你發現無法編譯過去,有可能是你選用的軟體中有的加入了一些新的特性而其他所選軟體不支持的原因,就相應降低該軟體的版本號。例如我開始用 gcc-3.3.2,發現編譯不過,報 as、ld 等版本太老,我就把 gcc 降為 2.95.3。 太新的版本大多沒經過大量的測試,建議不要選用。
回頁首
2. 建立工作目錄
首先,我們建立幾個用來工作的目錄:
在你的用戶目錄,我用的是用戶liang,因此用戶目錄為 /home/liang,先建立一個項目目錄embedded。
$pwd
/home/liang
$mkdir embedded
再在這個項目目錄 embedded 下建立三個目錄 build-tools、kernel 和 tools。
build-tools-用來存放你下載的 binutils、gcc 和 glibc 的源代碼和用來編譯這些源代碼的目錄。
kernel-用來存放你的內核源代碼和內核補丁。
tools-用來存放編譯好的交叉編譯工具和庫文件。
$cd embedded
$mkdir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執行完後目錄結構如下:
$ls embedded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3. 輸出和環境變數
我們輸出如下的環境變數方便我們編譯。
$export PRJROOT=/home/liang/embedded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如果你不慣用環境變數的,你可以直接用絕對或相對路徑。我如果不用環境變數,一般都用絕對路徑,相對路徑有時會失敗。環境變數也可以定義在.bashrc文件中,這樣當你logout或換了控制台時,就不用老是export這些變數了。
體系結構和你的TAEGET變數的對應如下表

你可以在通過glibc下的config.sub腳本來知道,你的TARGET變數是否被支持,例如:
$./config.sub arm-linux
arm-unknown-linux-gnu
在我的環境中,config.sub 在 glibc-2.2.3/scripts 目錄下。
網上還有一些 HOWTO 可以參考,ARM 體系結構的《The GNU Toolchain for ARM Target HOWTO》,PowerPC 體系結構的《Linux for PowerPC Embedded Systems HOWTO》等。對TARGET的選取可能有幫助。
4. 建立編譯目錄
為了把源碼和編譯時生成的文件分開,一般的編譯工作不在的源碼目錄中,要另建一個目錄來專門用於編譯。用以下的命令來建立編譯你下載的binutils、gcc和glibc的源代碼的目錄。
$cd $PRJROOT/build-tools
$mkdir build-binutils build-boot-gcc build-gcc build-glibc gcc-patch
build-binutils-編譯binutils的目錄
build-boot-gcc-編譯gcc 啟動部分的目錄
build-glibc-編譯glibc的目錄
build-gcc-編譯gcc 全部的目錄
gcc-patch-放gcc的補丁的目錄
gcc-2.95.3 的補丁有 gcc-2.95.3-2.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和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可以從 http://www.linuxfromscratch.org/ 下載到這些補丁。
再將你下載的 binutils-2.10.1、gcc-2.95.3、glibc-2.2.3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 的源代碼放入 build-tools 目錄中
看一下你的 build-tools 目錄,有以下內容:
$ls
binutils-2.10.1.tar.bz2 build-gcc gcc-patch
build-binutls build-glibc glibc-2.2.3.tar.gz
build-boot-gcc gcc-2.95.3.tar.gz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回頁首
建立內核頭文件
把你從 www.kernel.org 下載的內核源代碼放入 $PRJROOT /kernel 目錄
進入你的 kernel 目錄:
$cd $PRJROOT /kernel
解開內核源代碼
$tar -xzvf linux-2.4.21.tar.gz

$tar -xjvf linux-2.4.21.tar.bz2
小於 2.4.19 的內核版本解開會生成一個 linux 目錄,沒帶版本號,就將其改名。
$mv linux linux-2.4.x
給 Linux 內核打上你的補丁
$cd linux-2.4.21
$patch -p1 < ../patch-2.4.21-rmk2
編譯內核生成頭文件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你也可以用 config 和 xconfig 來代替 menuconfig,但這樣用可能會沒有設置某些配置文件選項和沒有生成下面編譯所需的頭文件。推薦大家用 make menuconfig,這也是內核開發人員用的最多的配置方法。配置完退出並保存,檢查一下的內核目錄中的 include/linux/version.h 和 include/linux/autoconf.h 文件是不是生成了,這是編譯 glibc 是要用到的,version.h 和 autoconf.h 文件的存在,也說明了你生成了正確的頭文件。
還要建立幾個正確的鏈接
$cd include
$ln -s asm-arm asm
$cd asm
$ln -s arch-epxa arch
$ln -s proc-armv proc
接下來為你的交叉編譯環境建立你的內核頭文件的鏈接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l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linux
$i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asm
也可以把 Linux 內核頭文件拷貝過來用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
回頁首
建立二進制工具(binutils)
binutils是一些二進制工具的集合,其中包含了我們常用到的as和ld。
首先,我們解壓我們下載的binutils源文件。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jf binutils-2.10.1.tar.bz2
然後進入build-binutils目錄配置和編譯binutils。
$cd build-binutils
$../binutils-2.10.1/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target 選項是指出我們生成的是 arm-linux 的工具,--prefix 是指出我們可執行文件安裝的位置。
會出現很多 check,最後產生 Makefile 文件。
有了 Makefile 後,我們來編譯並安裝 binutils,命令很簡單。
$make
$make install
看一下我們 $PREFIX/bin 下的生成的文件
$ls $PREFIX/bin
arm-linux-addr2line arm-linux-gasp arm-linux-objmp 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r arm-linux-ld arm-linux-ranlib arm-linux-strip
arm-linux-as arm-linux-nm arm-linux-readelf
arm-linux-c++filt arm-linux-obj arm-linux-size
我們來解釋一下上面生成的可執行文件都是用來干什麼的
add2line - 將你要找的地址轉成文件和行號,它要使用 debug 信息。
Ar-產生、修改和解開一個存檔文件
As-gnu 的匯編器
C++filt-C++ 和 java 中有一種重載函數,所用的重載函數最後會被編譯轉化成匯編的標號,c++filt 就是實現這種反向的轉化,根據標號得到函數名。
Gasp-gnu 匯編器預編譯器。
Ld-gnu 的連接器
Nm-列出目標文件的符號和對應的地址
Obj-將某種格式的目標文件轉化成另外格式的目標文件
Objmp-顯示目標文件的信息
Ranlib-為一個存檔文件產生一個索引,並將這個索引存入存檔文件中
Readelf-顯示 elf 格式的目標文件的信息
Size-顯示目標文件各個節的大小和目標文件的大小
Strings-列印出目標文件中可以列印的字元串,有個默認的長度,為4
Strip-剝掉目標文件的所有的符號信息
回頁首
建立初始編譯器(bootstrap gcc)
首先進入 build-tools 目錄,將下載 gcc 源代碼解壓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cc-2.95.3.tar.gz
然後進入 gcc-2.95.3 目錄給 gcc 打上補丁
$cd gcc-2.95.3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2.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
echo timestamp > gcc/cstamp-h.in
在我們編譯並安裝 gcc 前,我們先要改一個文件 $PRJROOT/gcc/config/arm/t-linux,把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這一行改為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Dinhibit_libc -D__gthr_posix_h
你如果沒定義 -Dinhibit,編譯時將會報如下的錯誤
../../gcc-2.95.3/gcc/libgcc2.c:41: stdlib.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gcc-2.95.3/gcc/libgcc2.c:42: unist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如果沒有定義 -D__gthr_posix_h,編譯時會報如下的錯誤
In file included from gthr-default.h:1,
from ../../gcc-2.95.3/gcc/gthr.h:98,
from ../../gcc-2.95.3/gcc/libgcc2.c:3034:
../../gcc-2.95.3/gcc/gthr-posix.h:37: pthrea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還有一種與-Dinhibit同等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在你配置configure時多加一個參數-with-newlib,這個選項不會迫使我們必須使用newlib。我們編譯了bootstrap-gcc後,仍然可以選擇任何c庫。
接著就是配置boostrap gcc, 後面要用bootstrap gcc 來編譯 glibc 庫。
$cd ..; cd build-boot-gcc
$../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
>--without-headers --enable-languages=c --disable-threads
這條命令中的 -target、--prefix 和配置 binutils 的含義是相同的,--without-headers 就是指不需要頭文件,因為是交叉編譯工具,不需要本機上的頭文件。-enable-languages=c是指我們的 boot-gcc 只支持 c 語言。--disable-threads 是去掉 thread 功能,這個功能需要 glibc 的支持。
接著我們編譯並安裝 boot-gcc
$make all-gcc
$make install-gcc
我們來看看 $PREFIX/bin 裡面多了哪些東西
$ls $PREFIX/bin
你會發現多了 arm-linux-gcc 、arm-linux-unprotoize、cpp 和 gcov 幾個文件。
Gcc-gnu 的 C 語言編譯器
Unprotoize-將 ANSI C 的源碼轉化為 K&R C 的形式,去掉函數原型中的參數類型。
Cpp-gnu的 C 的預編譯器
Gcov-gcc 的輔助測試工具,可以用它來分析和優程序。
使用 gcc3.2 以及 gcc3.2 以上版本時,配置 boot-gcc 不能使用 --without-headers 選項,而需要使用 glibc 的頭文件。
回頁首
建立 c 庫(glibc)
首先解壓 glibc-2.2.3.tar.gz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源代碼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libc-2.2.3.tar.gz
$tar -xzvf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directory=glibc-2.2.3
然後進入 build-glibc 目錄配置 glibc
$cd build-glibc
$CC=arm-linux-gcc ../glibc-2.2.3/configure --host=$TARGET --prefix="/usr"
--enable-add-ons --with-headers=$TARGET_PREFIX/include
CC=arm-linux-gcc 是把 CC 變數設成你剛編譯完的boostrap gcc,用它來編譯你的glibc。--enable-add-ons是告訴glibc用 linuxthreads 包,在上面我們已經將它放入了 glibc 源碼目錄中,這個選項等價於 -enable-add-ons=linuxthreads。--with-headers 告訴 glibc 我們的linux 內核頭文件的目錄位置。
配置完後就可以編譯和安裝 glibc
$make
$make install_root=$TARGET_PREFIX prefix="" install
然後你還要修改 libc.so 文件

GROUP ( /lib/libc.so.6 /lib/libc_nonshared.a)
改為
GROUP ( libc.so.6 libc_nonshared.a)
這樣連接程序 ld 就會在 libc.so 所在的目錄查找它需要的庫,因為你的機子的/lib目錄可能已經裝了一個相同名字的庫,一個為編譯可以在你的宿主機上運行的程序的庫,而不是用於交叉編譯的。
回頁首
建立全套編譯器(full gcc)
在建立boot-gcc 的時候,我們只支持了C。到這里,我們就要建立全套編譯器,來支持C和C++。
$cd $PRJROOT/build-tools/build-gcc
$../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enable-languages=c,c++
--enable-languages=c,c++ 告訴 full gcc 支持 c 和 c++ 語言。
然後編譯和安裝你的 full gcc
$make all
$make install
我們再來看看 $PREFIX/bin 裡面多了哪些東西
$ls $PREFIX/bin
你會發現多了 arm-linux-g++ 、arm-linux-protoize 和 arm-linux-c++ 幾個文件。
G++-gnu的 c++ 編譯器。
Protoize-與Unprotoize相反,將K&R C的源碼轉化為ANSI C的形式,函數原型中加入參數類型。
C++-gnu 的 c++ 編譯器。
到這里你的交叉編譯工具就算做完了,簡單驗證一下你的交叉編譯工具。
用它來編譯一個很簡單的程序 helloworld.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arm-linux-gcc helloworld.c -o helloworld
$file helloworld
helloworld: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ARM, version 1,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not stripped
上面的輸出說明你編譯了一個能在 arm 體系結構下運行的 helloworld,證明你的編譯工具做成功了。
轉載僅供參考,版權屬於原作者

閱讀全文

與嵌入式編譯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android圖片變灰 瀏覽:268
linuxvi下一個 瀏覽:973
安卓手機的應用鎖怎麼解 瀏覽:735
linux增加路徑 瀏覽:849
sql身份證號最後四位加密 瀏覽:533
xp系統表格加密 瀏覽:856
光遇安卓軍大衣什麼時候上線 瀏覽:840
android應用商店圖標 瀏覽:341
java計算圓的面積 瀏覽:643
應用編譯優化recovery 瀏覽:577
域控命令n 瀏覽:258
php導出文件 瀏覽:13
谷歌地圖網頁版無法連接伺服器地址 瀏覽:298
菜鳥工具在線編譯python 瀏覽:858
柵格化命令有何作用 瀏覽:823
為什麼壓縮文件不能解壓 瀏覽:311
足球app哪個軟體好 瀏覽:96
產品經理逼瘋程序員的一天 瀏覽:17
修改svn伺服器ip地址 瀏覽:584
下列關於編譯說法正確的是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