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

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

發布時間:2022-10-29 21:22:50

❶ 方令孺的散文《家》

[方令孺]
方令孺(1897—1976.9.30) 安徽桐城人。1923年留學美
國,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讀書。1929年回國後,
先後任青島大學講師和重慶國立劇專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
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編審。1943年後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任
教授。
30年代初開始寫新詩,與林徽因被稱為「新月派」僅有的
兩位女詩人。194O年後,詩風由朦朧轉向朴實。她的散文文字
清新,情感細膩。解放後被選為上海市婦聯副主席。1956年加
人中國共產黨。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聯主席。

著作書目:
《信》(散文集)1945,文生
《方令孺散文選集》1982,上海文藝

❷ 史念海的上下求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史念海為避敵追捕,輾轉來到後方,先在西安之西北文化學社及陪都重慶之國立編譯館擔任編輯與副編審等職,後又進入大學從事教育工作,曾擔任遷至重慶北碚之復旦大學副教授與蘭州大學教授兼代系主任、西北大學教授等教職,並繼續從事歷史地理研究。在中華民族英勇抗擊日寇侵略的嚴峻形勢面前,史先生出於更好地報效國家的心願,開始深刻地思索如何發展歷史地理學的問題。他清醒地看到,雖然禹貢學會創立之初,就如其半月刊英文譯名所標示的那樣,包孕有建立中國歷史地理學這門現代學科的意圖(《禹貢》半月刊英譯名是「中國歷史地理半月刊」),但由於學會中大多數人原都是師承乾嘉學派,擅長考據之學,加之盧溝橋事變後日寇很快侵佔華北,學會被迫中止活動,因此還遠沒有完成這一任務,大多數研究工作仍然停留在沿革地理學的范圍內。沿革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誠然可以為世所用,但其功效究竟有限。由此,史先生一度深感迷惘,繼之起而探索。

❸ 李榮熙的人物生平

李榮熙居士,生於1916 年,湖北武漢人。父李宗唐,太虛大師弟子,後披剃出家,法名大愚,兼通顯密之學。榮熙居士幼承家訓,早歲皈佛。1936 年在趙朴初居士安排下,受上海佛教界資助赴斯里蘭卡留學,追隨當時著名佛教學者金剛智長老受學。1938年回國,旋還初服,為居士。1939年參加太虛大師組織的國際佛教訪問團,歷訪印度、緬甸、斯里蘭卡、馬來亞及新加坡諸國和地區,揭露日本侵華罪行,宣傳抗戰救國。1942年由香港到重慶,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中國赴緬遠征軍中擔任翻譯工作,後轉任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編審。抗戰勝利後回武漢,先後任湖北醫學院、湖北師范學院、中華大學英語系副教授和教育學院研究員。1954年應趙朴初居士邀請到北京三時學會從事佛學研究工作,是時中國佛教協會應斯里蘭卡政府之請編纂英文《佛教網路全書》中國佛教的條目,羅致海內佛教學者撰寫論文,榮熙居士擔任了許多論文的英譯工作。1980年在中國佛教協會第四屆全國代表會議上當選為理事、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1982年在中國佛教協會四屆二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上被增選為副會長,並曾擔任北京市政協第六屆委員 。

❹ 安徽桐城有哪些名人

1、曹松

曹松,唐代晚期詩人。字夢徵。舒州桐城(今安徽桐城)人。生卒年不詳。早年曾避亂棲居洪都西山,後依建州刺史李頻。李死後,流落江湖,無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進士,年已70餘,特授校書郎(秘書省正字)而卒。

2、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李龍眠既李公麟,字伯時,祖籍安徽舒城,因安慶桐城郊外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於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3、施從雲

施從雲(1880—1912),字燮卿,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國軍事將領。1912年,在雷庄附近指揮官兵與清軍展開激戰。戰至次日黎明,清軍詭稱停戰議和,要他與王金銘入清營談判,遂率100多名官兵前往,在雷庄為伏兵包圍,被俘遇害。

1912年2月17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追贈陸軍大將軍,1923年4月16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追贈陸軍上將,1936年4月2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追贈陸軍上將。

4、方令孺

方令孺(1897年—1976年9月30日),安徽桐城人,散文作家、女詩人,方苞的後代。1923年留學美國,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讀書。

1929年回國後,先後任青島大學講師和重慶國立劇專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編審。1943年後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後被選為上海市婦聯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聯主席。

5、嚴鳳英

嚴鳳英(1930~1968),原名嚴鴻六,安徽省桐城縣羅嶺(今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人。女,中共黨員,黃梅戲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中國黃梅戲的發展締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國黃梅戲傳承發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

嚴鳳英10歲時開始學唱黃梅調,為族人所不容,後跟隨嚴雲高學戲,取藝名鳳英。在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摺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贊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全國。

❺ 李長之的簡介

李長之(1910.10.30——1978.12.13),原名李長治、李長植,山東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在校期間發表散文作品。《我所認識的孫中山》是他早期習作。1931年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兩年後轉哲學系,同時參加了《文學季刊》的編委會。1934年後曾主編或創辦《清華周刊》文藝欄、《文學評論》雙月刊和《益世報》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詩集《夜宴》前,開始理論批評的寫作。1936年出版《魯迅批判》—書,產生影響。該年自清華大學畢業,遂留校任教。以後又歷任京華美術學院、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的教職。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員。1944年主編《時與潮》副刊。1945年任國立編譯館編審。抗戰勝利隨編譯館由重慶北碚遷南京,主編《和平日報》副刊。1946年10月赴北京師范大學任副教授,並參與《時報》、《世界日報》的編務。這時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和文化藝術的批評。

❻ 方令孺的介紹

方令孺(1897~1976/09/30)安徽桐城人。散文作家和女詩人。方苞的後代。1923年留學美國,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讀書。1929年回國後,先後任青島大學講師和重慶國立劇專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編審。1943年後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後被選為上海市婦聯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聯主席。

❼ 白沙和北碚為什麼有兩處國立編譯館

抗戰時期的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江津白沙壩,合稱四川文化四壩,是當年大後方的著名文化區。

❽ 陳伯吹的紅藍鉛筆

「欲把名聲充宇內,先將膏澤布人間。」陳伯吹用一支紅藍鉛筆作為參與社會、改造社會、創造生命價值的工具和武器,從1929年2月起,他在上海幼稚師范學校擔任教職長達10年。1930年起,他為北新書局主編《小學生》半月刊,同時還為小學生編寫了《小朋友叢書》等兒童讀物。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在吳淞口發動戰爭,對上海進行了瘋狂轟炸,致使這座大都會的經濟、文化、民生設施都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上海的書刊出版業也沒有倖免。當時,雄霸上海灘書業的商務印書館損失最為慘重,不僅收藏繁富的中西文圖書館毀於炮火,印書館的印刷設備也幾乎癱瘓。
那一段日子裡,陳伯吹把手裡的紅藍鉛筆握得緊緊的,奮筆創作了中篇小說《華家的兒子》、《火線下的孩子》等作品。《華家的兒子》是一部「戰斗性」很強的作品,小說里的「華兒」是
在屈辱中奮起的中國人民的形象,他想通過這樣一個形象,喚醒全國的少年兒童,堅強起來、團結起來,不做亡國奴,而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這部小說在當時的《小學生》雜志連載後,又出版了單行本。它不僅是陳伯吹創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上的一部名著。後來,在新四軍領導的抗日地區的一些學校里,這本書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補充教材。除了《華家的兒子》,陳伯吹在1932年和1934年又先後寫出了他的另外兩本童話名篇《阿麗思小姐》和《波羅喬少爺》。淞滬停戰協定簽署後,戰事暫告結束,社會秩序逐漸恢復,書刊出版也百廢待興。從1934年起,陳伯吹擔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主編《兒童雜志》、《兒童常識畫報》、《小小畫報》三種雜志,同時還和兒童書局的同事一起,編輯了一套有兩百本之多的《兒童半形叢書》,120本《我們的中心活動叢書》等。童話大師安徒生在自傳里說到過,他青年時代為了童話而付出的努力,「就像一個山民在堅硬的花崗岩上開鑿石階一樣」。陳伯吹也是如此。在忙碌而沉重的編輯工作的同時,他又在1940年至1941年間攻讀了大夏大學教育學院的課業,獲得了教育學學士學位。
日本人在太平洋發動了珍珠港事件,上海這座最後的「孤島」也隨之沉沒了。1942年10月,陳伯吹化裝成商人,悄悄離開了上海,輾轉到達四川北碚,擔任北碚國立編譯館教科書部編審,負責小學國語教科書的編寫。當時,中華書局也搬遷到那裡。中華書局創辦的《小朋友》雜志,從1922年4月6日創刊到1937年「八·一三」事變被迫停刊,每期都發行5萬多份,一直居全國刊物發行量之首。不久,陳伯吹受聘籌備《小朋友》雜志的復刊工作。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這本在中國兒童期刊史上資歷最久、影響最大的雜志,終於在1945年4月1日又跟廣大小讀者見面了。陳伯吹擔任了《小朋友》主編,把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刊物的編輯工作之中,編稿、寫稿、審稿,一支小小的紅藍鉛筆,描畫著他生命的全部色彩。抗戰勝利後,他返回上海,仍然主編《小朋友》雜志。1947年又兼任《大公報》副刊《現代兒童》主編。 新中國成立後,陳伯吹感到,中國兒童文學的春天來到了!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新生的共和國的教育和文學事業中。這時候,他仍然擔任著中華書局的《小朋友》雜志主編,同時還被大夏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女子文學院等聘為兼職教授。他在這些大學里開設了「教材教學法」、「兒童文學」等課程。
1952年12月28日,新中國第一個少年兒童出版社宣告成立,陳伯吹被任命為副社長。《小朋友》雜志並入少年兒童出版社繼續出版。1954午10月,陳伯吹調到了北京,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兼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1957年5月,他又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成為一名專業作家。
這個時期,他不僅為新中國的孩子們寫出了許多美麗的童話、詩歌和小說,如短篇小說集《中國鐵木兒》、童話集《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散文集《從山岡上跑下來的小孩兒》、論文集《兒童文學簡論》等等,還經常到中小學校、青少年宮與孩子們座談、交朋友,參加少先隊員們的夏令營和冬令營,與國內外許多少年兒童建立起了真摯的友誼,經常通信往來。 陳伯老的兒子陳佳洱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1954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20世紀60年代曾在牛津大學就讀,回國後從事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工作,並任北京大學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並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父愛之心和以身作則的人格力量,不僅對自己的兒子發生著巨大的影響力,陳伯吹先生作為一位誠懇和辛苦的兄長,也像慈父一樣,言傳身教地把自己最小的弟弟陳汝惠,培養成了廈門大學的教授和學者。良好的教育風范使陳汝惠先生的一個兒子陳佐洱,也如堂兄陳佳洱一樣,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擔任過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等職務,在香港回歸祖國與英國的談判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陳伯老的另一個侄子陳佐湟,則是一位譽滿東西方的著名音樂指揮家。

❾ 有哪些知名人士其實是票友

抗戰後期,老舍有一段期間住在重慶北碚,和我時相過從。有一次,北碚各機關團體,以國立編譯館為首,發起募款勞軍晚會,一連兩晚,盛況空前,把北碚兒童福利試驗區的大禮堂,擠得水泄不通。國立禮樂館的張充和女士多才多藝,由我出面邀請,會同編譯館的姜作棟先生(名伶錢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在這一出戲之前,墊一段對口相聲。這是老舍自告奮勇的,蒙他選中了我做搭檔,頭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哏」他「捧哏」,事實上,掛頭牌的當然應該是他。他對相聲特別有研究。在北平長大的,誰沒有聽過焦德海、草上飛?但是能把相聲全本大套的背誦下來,則並非易事。如果我不答應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為了勞軍,只好勉強同意。老舍囑咐我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干凈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我聽了之後,連連辭謝說:「我辦不了,我的皮兒不薄。」他說:「不要緊,咱們練著瞧。」於是他把詞兒寫出來,一段是「新洪羊洞」,一段是「一家六口」,這都是老相聲,誰都聽過。相聲這玩意兒不嫌其老,越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玩意兒,越惹人喜歡,藉著演員的技藝風度之各有千秋,而永遠保持新鮮的滋味。相聲裡面的粗俗玩笑,例如「爸爸」二字剛一出口,對方就得趕快順口答腔的說聲「啊」,似乎太無聊,但是老舍堅持不能刪免,據他看,相聲已到了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損益。是我堅決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摺扇敲打我頭的時候,只要略為比劃一下而無須真打。我們認真的排練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們走到台的前邊,泥雕木塑一般,綳著臉肅立片刻,觀眾已經笑不可仰,以後幾乎只能在陣陣笑聲之間的空隙,進行對話。該用摺扇敲頭的時候,老舍不知是一時激動忘形,還是有意違反諾言,掄起大摺扇狠狠的向我打來,我看來勢不善,向後一閃,摺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鏡,說時遲,那時快,我手掌向上兩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來的眼鏡,我保持那個姿勢不動,彩聲歷久不絕,有人以為這是一手絕活兒,還高呼:「再來一回!」我們那一次相聲相當成功,引出不少人的邀請,我們約定不再露演,除非是至抗戰勝利再度勞軍的時候。沒想到勝利來得那麼快,更沒料到又一次浩劫來得那麼急,大家的心情不對了,我們的這一次合作成了最後的一次。

❿ 周基亭生平

1906年 8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寶山縣(現上海市寶山區)羅店鎮廟後街,取名陳汝塤
1913年 在羅店鎮入私塾讀書
1915年 在寶山縣縣立第二高等小學讀書
1919年 從寶山縣縣立第二高等小學畢業,李墨農校長應陳汝塤請求,為之題號「伯吹」
1920年 在寶山縣縣立甲種師范講習所讀書
1922年 任寶山縣楊行鄉立第六國民學校教師
1923年 創作第一部兒童文學作品《模範同學》(1927年出版時易名為《學校生活記》)
1925年 任寶山縣立第一小學初級部主任
1929年 為上海幼稚師范學校教師,同時工讀於上海大夏大學高等師范科
1930年 任北新書局《小學生》半月刊主編
1931年 出版第一部譯著《小山上的風波》
1933年 4月2日與吳鴻志舉行婚禮
1934年 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編輯《兒童雜志》《常識畫報》《小小畫報》
任大夏大學暑期學校兒童文學教師
1936年 《生路和死路》發表於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
1938年 任上海華東聯合中學校長室秘書兼高中部教員
1940年 考入上海育才公學任教員,同時工讀於上海大夏大學教育學院
1941年 畢業於大夏大學教育學院,獲教育學士學位
1942年 在江西贛州,為《民國日報》編副刊
1943年 在重慶北碚,任國立編譯館副編審,負責編輯小學語文教科書
1944年 兼任中華書局編審
1945年 《小朋友》雜志在重慶復刊,任主編
任復旦大學兼職副教授
1946年 與教育家李楚材等發起組織「上海兒童文學工作者聯誼會」
任上海大夏大學教授、師范專科主任
1947年 任《大公報》副刊《現代兒童》主編
1949年 5月29日為上海兒童文學工作者聯誼會起草的「慶祝上海解放,擁護中國共產黨,歡迎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於《大公報》
1950年 應聘為上海聖約翰大學教育系兼職教授
1951年 受聘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1952年 經陳道望、孫大雨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9月加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
12月被任命為新成立的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
1953年 華東作家協會成立,當選為理事
1954年 奉調北京,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負責編輯中小學語文教科書
1955年 任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
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觀禮
《人民文學》第12期發表《一隻想飛的貓》
1956年 出版中篇童話《一隻想飛的貓》,理論著作《兒童文學簡論》
當選為第二屆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
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觀禮
1957年 為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1958年 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觀禮
1960年 因「童心論」的文學觀點受到批評
任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
1962年 當選第三屆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書記處書記
被推選為上海市第三屆政協委員
< 1963年 在上海郊區農村深入生活
1964年 被推選為上海市第四屆政協委員
1966年 「文革」開始,受到迫害
1971年 被安排到上海譯文出版社資料室整理圖片卡片
1976年 粉碎「四人幫」後,在上海譯文出版社任編輯
1977年 任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編審
《光明日報》發表《在兒童文學戰線上撥亂反正》
出席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活動
1978年 出席在江西廬山舉行的「全國少年兒童讀物出版工作座談會」
1979年 出席第四次全國文代會
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理事
出席在上海舉行的「兒童中長篇小說作者座談會」
1980年 獲得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委員會授予的榮譽獎
1981年 捐出積蓄的稿費五萬五千元,設立「兒童文學園丁獎」(後改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大型兒童文學叢刊《巨人》創刊,與賀宜、包蕾同任主編
出席在山東泰安舉行的「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讀物出版工作會議」
1982年 中篇童話《駱駝尋寶記》發表於《十月》第3期
第一屆「兒童文學園丁獎」頒獎
1983年 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4年 赴香港參加「上海書展」
出席在河北石家莊舉行的「全國兒童文學理論座談會」
當選第四屆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副主席
當選第四屆中國作家協會理事
1985年 獲得中國福利會頒發的首屆「樟樹獎」
參加在貴陽花溪召開的「全國兒童文學創作座談會」
1986年 出席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教育與文學會議」
出席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二十屆IBBY會議
1987年 出席首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
1988年 獲得全國兒童少年工作協調委員會等頒發的「熱愛兒童」榮譽獎
1989年 當選第五屆上海市作家協會理事、顧問
出任中日兒童文學交流上海中心首屆會長
以 「上海兒童文學代表團」團長身份,赴香港參加第二屆滬港兒童文學交流會
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陳伯吹文集》第一卷(童話)
1990年 出席』90上海兒童文學研討會
1991年 獲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特殊津貼
1992年 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陳伯吹文集》第二卷(小說)
1993年 上海作家協會、少年兒童出版社、少年報社、兒童時代社聯合舉辦「陳伯吹兒童文學創作生涯七十年研討會」
1995年 少年兒童出版社舉行「陳伯吹九十華誕祝壽會」
出席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
1996年 當選第五屆中國作家協會顧問
1997年 當選第六屆上海作家協會顧問
受聘為國際格林獎評委
《人民日報》發表《造福於億萬兒童》
自費印行散文集《淚灑江南雨》
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陳伯吹文集》第三卷(詩歌、散文)
(《陳伯吹文集》第四卷(理論)於1998年出版)
11月6日上午八時三十分逝世於上海華東醫院

閱讀全文

與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indows拷貝到linux 瀏覽:751
mdr軟體解壓和別人不一樣 瀏覽:884
單片機串列通信有什麼好處 瀏覽:320
游戲開發程序員書籍 瀏覽:843
pdf中圖片修改 瀏覽:269
匯編編譯後 瀏覽:474
php和java整合 瀏覽:829
js中執行php代碼 瀏覽:442
國產單片機廠商 瀏覽:57
蘋果手機怎麼設置不更新app軟體 瀏覽:284
轉行當程序員如何 瀏覽:493
蘋果id怎麼驗證app 瀏覽:864
查看手機命令 瀏覽:953
抖音反編譯地址 瀏覽:226
如何加密軟體oppoa5 瀏覽:234
java從入門到精通明日科技 瀏覽:96
拆解汽車解壓視頻 瀏覽:598
新版百度雲解壓縮 瀏覽:593
android上下拉刷新 瀏覽:880
centos可執行文件反編譯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