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程承包里的MPC+EPC EP
EPC: Engineerng, Procurement & Construction
MPC: 可能是PMC,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or
EP: Engineering &Procurement
『貳』 EPC系統工作流程
EPC工作流程:
1、在由EPC標簽、讀寫器、EPC中間件、Internet、ONS伺服器、EPC信息服務(EPC IS)以及眾多資料庫組成的實物互聯網中,讀寫器讀出的EPC只是一個信息參考(指針),由這個信息參考從INTERNET找到IP地址並獲取該地址中存放的相關的物品信息,並採用分布式的EPC中間件處理由讀寫器讀取的一連串EPC信息。
2、由於在標簽上只有一個EPC代碼,計算機需要知道與該EPC匹配的其它信息,這就需要ONS來提供一種自動化的網路資料庫服務,EPC中間件將EPC代碼傳給ONS,ONS指示EPC中間件到一個保存著產品文件的伺服器(EPC IS)查找,該文件可由EPC中間件復制,因而文件中的產品信息就能傳到供應鏈上,如圖所示:
『叄』 光伏EPC總承包商有哪些
工廠建造有信息產業十一院、世源、M+W
光伏系統,國內大型的太陽能光伏生產商,一般都做系統工程,如無錫尚德、正泰、阿特斯、保利協鑫等
光伏(PV or photovoltaic):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的簡稱,是一種利用太陽電池半導體材料的光伏效應,將太陽光輻射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一種新型發電系統,有獨立運行和並網運行兩種方式。
同時,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分類,一種是集中式,如大型西北地面光伏發電系統;一種是分布式(以>6MW為分界),如工商企業廠房屋頂光伏發電系統,民居屋頂光伏發電系統 。
『肆』 光伏發電每瓦路條費分批付0.15元,Epc總承包工程總量百分之五十能做嗎
摘要 根據集邦咨詢的不完全統計2021年1-8月含組件、逆變器等關鍵設備的大EPC項目仍以漁光互補與農光互補為大頭,共計4GW;不含組件、逆變器等關鍵設備的小EPC項目仍以地面光伏與漁光互補的招標規模最大,共4.1GW。需要注意的是分布式光伏項目在上半年大EPC招標規模中僅為95MW,在小EPC招標規模中僅為19MW。由於下半年」整縣推進「政策的發布,大小EPC分布式光伏項目招標規模均達到了百兆瓦。,是可以做的
『伍』 LTE/EPC中,MME怎麼找到UE的HSS的
HSS---歸屬用戶伺服器,
我的理解:
一般來說只有一個,或者是一個分布式資料庫。如果說UE是歸屬哪個HSS,應該是運營商說了算。因此上面說IMSI的應該是對的。
『陸』 無線感測網WSN,射頻識別技術,電子編碼EPC哪個更好理解和說明
所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1]、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其目的,是讓所有的物品都與網路連接在一起,方便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是利用無所不在的網路技術建立起來的.其中非常重要的技術是RFID電子標簽技術.
以簡單RFID系統為基礎,結合已有的網路技術、資料庫技術、中間件技術等,構築一個由大量聯網的閱讀器和無數移動的標簽組成的,比Internet更為龐大的物聯網成為RFID技術發展的趨勢。在這個網路中,系統可以自動的、實時的對物體進行識別、定位、追蹤、監控並觸發相應事件。
物聯網又稱「感測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技術是二十世紀計算機科學的一項偉大成果,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然而在目前,網路功能再強大,網路世界再豐富,也終究是虛擬的,它與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還是相隔的,在網路世界中,很難感知現實世界,很多事情還是不可能的,時代呼喚著新的網路技術。
無線感測網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全新網路技術,它綜合了感測器、低功耗、通訊以及微機電等等技術,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無線感測網路將給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定義:隨機分布的集成有感測器、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單元的微小節點,通過自組織的方式構成的無線網路。
英文名: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縮寫:WSN
功能:藉助於節點中內置的感測器測量周邊環境中的熱、紅外、聲納、雷達和地震波信號,從而探測包括溫度、濕度、雜訊、光強度、壓力、土壤成分、移動物體的大小、速度和方向等物質現象。
目前較為成型的分布式網路集成框架是EPCglobal提出的EPC網路。EPC網路主要是針對物流領域,其目的是增加供應鏈的可視性(visibility)和可控性(control),使整個物流領域能夠藉助RFID技術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EPC網路的關鍵技術包括:
EPC編碼:長度為64位、96位和256位的ID編碼,出於成本的考慮現在主要採用64位和96位兩種編碼。EPC編碼分為四個欄位,分別為:①頭部,標識編碼的版本號,這樣就可使電子產品編碼採用不同的長度和類型;②產品管理者,如產品的生產商;③產品所屬的商品類別;④單品的唯一編號。
Savant,介於閱讀器與企業應用之間的中間件,為企業應用提供一系列計算功能。它首要任務是減少從閱讀器傳往企業應用的數據量,對閱讀器讀取的標簽數據進行過濾、匯集、計算等操作,同時Savant還提供與ONS、PML伺服器、其他Savant互操作功能。
對象名字服務,類似於域名伺服器DNS,ONS提供將EPC編碼解析為一個或一組URLs的服務,通過URLs可獲得與EPC相關產品的進一步信息。
信息服務,以PML格式存儲產品相關信息,可供其他的應用進行檢索,並以PML的格式返回。存儲的信息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時間相關的歷史事件記錄,如原始的RFID閱讀事件(記錄標簽在什麼時間,被哪個閱讀器閱讀),高層次的活動記錄如交易事件(記錄交易涉及的標簽)等;另一類是產品固有屬性信息,如產品生產時間、過期時間、體積、顏色等。
物理標示語言,PML是在XML的基礎上擴展而來,被視為描述所有自然物體、過程和環境的統一標准。在EPC網路中,所有有關商品的信息都以物理標示語言PML來描述,是EPC網路信息存儲和交換的標准格式。
『柒』 為什麼說物聯網是天然的分布式系統
物聯網的英文名稱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該名稱可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之上的延伸和擴展的一種網路;第二,擴展到了任其用戶端延伸和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 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物聯網的整個結構可分為射頻識別系統和信息網路系統兩部分。射頻識別系統主要由標簽和讀寫器組成,兩者通過rfid空中介面通信。讀寫器獲取產品標識後,通過internet或其他通訊方式將產品標識上傳至信息網路系統的中間件,然後通過ons解析獲取產品的對象名稱,繼而通過epc信息服務的各種介面獲得產品信息的各種相關服務。整個信息系統的運行都會藉助internet的網路系統,利用在internet基礎上的發展出的通信協議和描述語言。因此我們可以說物聯網是架構在internet基礎上的關於各種物理產品信息服務的總和。從應用角度來看,物聯網中三個層次值得關注,也即是說,物聯網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感測網路,即以二維碼、rfid、感測器為主,實現對「物」的識別。二是傳輸網路,即通過現有的互聯網、廣電網路、通信網路等實現數據的傳輸與計算。三是應用網路,即輸入輸出控制終端。 epc系統是一個非常先進的、綜合性的和復雜的系統。其最終目標是為每一單品建立全球的、開放的標識標准。它主要由全球產品電子代碼(epc)體系、射頻識別系統及信息網路系統三大部分組成。 (1)epc編碼標准 epc編碼是epc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實體及實體的相關信息進行代碼化,通過統一並規范化的編碼建立全球通用的信息交換語言。 (2)epc標簽 epc標簽是裝載了產品電子代碼的射頻標簽,通常epc標簽是安裝在被識別對象上,存儲被識別對象相關信息。標簽存儲器中的信息可由讀寫器進行非接觸讀/寫。 3.2 epc系統特點 (1)開放的體系結構 epc系統採用全球最大的公用的刀又ternet網路系統。這就避免了系統的復雜性,同時也大大降低了系統的成本,並且還有利於系統的增值。梅特卡夫(metcalfe)定律表明,一個網路大的價值是用戶本系統是應該開放的結構體系遠比復雜的多重結構更有價值。 (2)獨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互動性 epc系統識別的對象是一個十分廣泛的實體對象,因此,不可能有那一種技術適用所有的識別對象。同時,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射頻識別技術標准也不相同。所以開放的結構體系必須具有獨立的平台和高度的交互操作性。epc系統網路建立在internet網路系統上可以與internet網路所有可能的組成部分協同工作 (3)靈活的可持續發展的體系 epc系統是一個靈活的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體系,可在不替換原有體系的情況下就可以做到系統升級。整體的epc網路操作依賴於rfid系統和網路應用系統的介入,使產品信息有效的傳播。安裝在不同需求鏈環境的解讀器可以讀取標簽中儲存的產品數據。因此供應鏈數據可以通過網路及時地檢查、更新或者交換信息。 3.3 epc編碼編碼標准 epc碼是新一代與ean/upc碼兼容的編碼標准,在epc系統中epc編碼與現行gtin相結合,因而epc並不是取代現行的條碼標准,而是由現行的條碼標准逐漸過渡到epc標准或者是在未來的供應鏈中epc和ean.ucc系統共存。epc中碼段的分配是由ean.ucc來管理的。在我國,ean.ucc系統中gtin編碼是由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負責分配和管理。同樣,ancc也即將啟動epc服務來滿足國內企業使用epc的需求。 epc碼是由一個版本號加上另外三段數據(依次為域名管理者、對象分類、序列號)組成的一組數字。其中版本號標識epc的版本號,它使得epc隨後的碼段可以有不同的長度;域名管理是描述與此epc相關的生產廠商的信息。 第四章 物聯網在家庭中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已經逐步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以後我們社會面臨的現狀將是一對年輕的夫妻,在照看自己小孩的同時,還要照看2~6對老人,這就為全社會出了一個難題。每家都雇保姆,顯然不現實;那麼,只能通過科技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了,靠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方便家庭與外界的信息交互、用感測節點感知家裡發生的情況等,這就為家庭物聯網的實現奠定了社會基礎。 物聯網的概念正大行其道,也使人們看到了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然而物聯網大部分卻停留在概念階段,真正規模應用還有待時日。家庭區域相對狹小、需求比較明確,最有可能優先實現物聯網的應用。它不只是現代家庭現實的需要(照看老人、孩童),更是人們日益增強的家庭安全 4.1家庭物聯網應用領域 寒冷的冬季,供暖系統使北方城市家庭充滿溫暖,而當白天大部分人離家上班的時候,空空的房間仍溫暖如春。我們需要一個智能化的供暖控制系統。在生產安全領域,在食品衛生領域,在工程式控制制領域,在城市管理領域,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在人們的娛樂活動中,都需要建立隨時能與物體溝通的智能系統。通過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電子標簽(rfid),感測器、二維碼等經過介面與無線網路相連,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以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相互間的溝通和對話。在電度表上裝上感測器,供電部門隨時都可知道用戶的用電情況,實現用電檢查、電能質量監測、負荷管理、線損管理、需求側管理等高效一體化管理,一年來降低電損。在電梯裝上感測器,當電梯發生故障時,無需乘客報警、電梯管理部門會藉助網路在第一時間得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去現場處理故障。 4.2發展歷程 1999年,物聯網的概念就已被提出,10年間,世界各國都在加緊研究。物聯網的發展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型機、主機的聯網,第二個階段是台式機、筆記本與互聯網相聯,第三個階段是手機等一些移動設備的互聯,第四階段是嵌入式互聯網興起階段,更多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應用設備,包括洗衣機、冰箱、電視、微波爐等都將加入互聯互通的行列,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物聯網」。 對於互聯網來說,20世紀80年代是黃金時代,這段時間出了一個知名的人物——鮑勃?卡恩(bobkahn),他被人們稱為互聯網之父(被賦予同樣稱呼的人還有好幾個)。在為互聯網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他也非常有遠見的為另一個始於上世紀80年代的項目——分布式感測網(distributedsensornet,簡稱dsn)——做了奠基。在那個年代,感測器遠比我手上的這個大得多,要用一輛卡車來拉。這么大的感測器作為一個個節點組織在一起,通過微波彼此相連,就組成了感測網。 龐大的感測器在體積方面跟不上人們對其功用上的期望,於是研究者們就開始思考能不能把它做得小一點、再小一點。於是,在上世紀90年代,「智能微塵」(smartst)這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出現了,提出者是krispister,他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這一概念認為可以將計算和通訊集成在約1~2平方毫米的超微型感測器中,用以對周圍環境的參數進行探測。其核心的成分是微電機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簡稱mems;這個概念在當時引起非常大的轟動),該系統中可以集成很多和機械有關的感測器。 當時krispister這批人有一個幻想——在蒲公英上面懸掛一個感測晶元,蒲公英飛到哪裡就探測哪裡的信號,再把信號傳遞回來。雖然只是一個假想,但當時真有科學家信心百倍地投入其中,並且還把所需的數據算出來了。比如有空氣動力學專家計算出了晶元應有的重量等等。在2001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實驗室真做出了這種理想中的晶元雛形,比米粒還小,可謂「細如發絲,薄如蟬翼」。他們送給了我一個,當時我還精心包裝了一下。可惜最近找不到了,特別遺憾。倘若晶元裡面還有電留存的話,說不定我就能通過網路定位到它的「安身之所」了。 在這一時期,有三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在感測器領域處於領軍地位,一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krispister為代表,他們提出了「智能微塵」理論),另外兩個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他們提出了「微無線技術」)和施樂帕克研究中心(xeroxparc)。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團隊主要由我帶領,我們做的是感測信息處理和「智能物質」(smartmatter),希望能把計算、微電機系統放到物理世界中,與「智能微塵」也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自本世紀初以來,對於感測的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有很多學校和大公司的研發機構開始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並有許多新興公司藉此東風異軍突起。將感測器連接成「網」或「系統」,就成了感測網。除了感測網以外,類似的概念也相繼提出,比如「cyberphysicalsystem」和「internetofthings」(簡稱iot)。相較而言,iot的概念在提出的初期更接近於日常生活,比如常見的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頻識別)技術就是它的一部分。 關於感測網和物聯網的歷史,若從大的感測器開始算起,感測網誕生至今應有30年了;而若從微感測網(microwirelesssensornetwork)來說,應該僅有15至20年:微感測網始於上世紀90年代,那個時期的人們剛剛提出「微電機系統」的概念,試圖把感測器和計算機處理和通訊全部都集成在一個晶元上,即「智慧微塵」。 其實感測器的歷史,歸結起來就八個字——從大到小,以點到面。這八個字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要想讓感測器真正「飛入尋常世界中」,它必需在體積、造價、能耗等方面進行「瘦身」,這樣它才真正能夠進入到物理世界。 然而,造型的縮小並不是感測進入生活的唯一條件,還需要互聯網技術的配合以實現從點到面的網際聯系。就ip地址而言,物聯網應採用ipv6(ipv4必然不夠),它有128位兩進制的ip網址數,這相當於給世界上的每個沙粒都賦予了一個 ip地址。唯有當所有的物體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ip的時候,物聯網才能真正實現。總而言之,物聯網的實現需要這兩方面的相輔相成:一是利用微處理技術(micro-fabrication),提高集成度;其二是運用ip技術,以提供足夠豐富的網址。 4.3面臨的問題 國內智能家居市場存在很多問題。1、進入門檻較高,一般一次性投入要1、2萬元,這就大大限制了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購買需求。2、功能華而不實,很多都是遙控個燈光、音響,需求跟投入不成比例。3、生搬硬套,將原來很多工業上使用的東西直接照搬到家庭里,缺少人性化,不能完全適合家居生活需要。4、很多智能家居企業缺少核心技術,東拼西湊,組成個系統就推廣,導致成本增高、企業競爭力下降。 rfid超高頻技術在我國的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一些項目的應用只是試點,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也沒有在供鏈上應用。比如,只在某一個倉庫里應用,或只在生產線上應用。應該說,這些試點項目全 都屬於閉環狀態的應用,在供應鏈上串起來應用的案例國內還沒有出現。 物聯網發展潛力無限,但物聯網的實現並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問題,建設物聯網過程將涉及到許多規劃、管理、協調、合作等方面的問題,還涉及標准和安全保護等方面的問題,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配套政策和規范的制訂和完善。 首先是技術標准問題。標準是一種交流規則,關系著物聯網物品間的溝通。各國存在不同的標准,因此需要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尋求一個能被普遍接受的標准。 其次是安全的問題。物聯網中的物品間聯系更緊密,物品和人也連接起來,使得信息採集和交換設備大量使用,數據泄密也成為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如何實現大量的數據及用戶隱私的保護,成為待解決的問題。 第三,協議問題。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延伸,在物聯網核心層面是基於tcp/ip,但在接入層面,協議類別五花八門,cprs、簡訊、感測器、td-scdma、有線等多種通道,物聯網需要一個統一的協議基礎。 第四,終端問題。物聯網終端除具有本身功能外還擁有感測器和網路接入等功能,且不同行業需求各異議,如何滿足終端產品的多樣化需求,對運營商來說的一大挑戰。 第五,地址問題。每個物品都需要在物聯網中被定址,就需要一個地址。物聯網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資源即將耗盡,那就需要ipv6來支撐。ipv4 向ipv6過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物聯網一旦使用ipv6地址,就必然會存在與ipv4兼容性問題。 第六,費用問題。目前物聯網所需的晶元等組件的費用較高,若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識別晶元花費自然不少,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仍需考慮。 第七,規模化問題。規模化是運營商業績的重要指標,終端的價格、產品多樣性、行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地用戶規模產生影響,如何實現規模化是具有待商討的問題。 第八,商業模式問題。物聯網在商業應用方面的業務模式還不是很明朗,商業模式問題值得更進一步探討。 第九,產業鏈問題。物聯網所需要的自動控制、信息感測、射頻識別等上游技術和產業已成熟或基本成熟,而下游的應用也單體形式存在。物聯網的發展需要產業鏈的共同努力,實現上下游產業的聯動,跨專業的聯動,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共同推動物聯網發展。 要建立一個有效的物聯網,有兩大難點必須解決:一是規模性,只有具備了規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發揮作用;二是流動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運動的狀態,必須保持物品在運動狀態,甚至高速運動狀態下都能隨時實現對物品的監控和追蹤。 實現物聯網,首先必須在所有物品中嵌入電子標簽等存儲體,並需安裝眾多讀取設備和龐大的信息處理系統,這必然導致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聯網的發展將受到限制。已有的事實均證明,在現階段,物聯網的技術效率並沒有轉化為規模的經濟效率,目前的所謂物聯網應用也沒有一個在商業上獲得了較大成功。例如,智能抄表系統能將電表的讀數通過商用無線系統(如gsm短消息)傳遞到電力系統的數據中心,但電力系統仍沒有規模使用這類技術,原因在於這類技術沒有經濟效率。 物聯網的關鍵在於rfid、感測器、嵌入式軟體及傳輸數據計算等領域,包括「雲計算」、無線網路的擴容和優化等均是物聯網普及需解決的問題。只有通過「雲計算」技術的運用,才能使數以億計的種類物品的實時動態管理變得可能。從目前國內產業發展水平而言,感測器產業人水平較低,高端產品為國外廠商壟斷。
『捌』 分布式光伏發電有什麼特點呢
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應用范圍:可在農村、牧區、山區,發展中的大、中、小城市或商業區附近建造,解決當地用戶用電需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又稱分散式發電或分布式供能,是指在用戶現場或靠近用電現場配置較小的光伏發電供電系統,以滿足特定用戶的需求,支持現存配電網的經濟運行,或者同時滿足這兩個方面的要求。
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基本設備包括光伏電池組件、光伏方陣支架、直流匯流箱、直流配電櫃、並網逆變器、交流配電櫃等設備,另外還有供電系統監控裝置和環境監測裝置。其運行模式是在有太陽輻射的條件下,光伏發電系統的太陽能電池組件陣列將太陽能轉換輸出的電能,經過直流匯流箱集中送入直流配電櫃,由並網逆變器逆變成交流電供給建築自身負載,多餘或不足的電力通過聯接電網來調節。
『玖』 什麼是光伏電站EPC模式
意思是光伏工程總承包。
簡介:
光伏電站,是指一種利用太陽光能、採用特殊材料諸如晶硅板、逆變器等電子元件組成的發電體系,與電網相連並向電網輸送電力的光伏發電系統。光伏電站是屬於國家鼓勵力度最大的綠色電力開發能源項目。
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是指公司受業主委託,按照合同約定對工程建設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等實行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的承包。通常公司在總價合同條件下,對其所承包工程的質量、安全、費用和進度進行負責。
在EPC模式中,Engineering不僅包括具體的設計工作,而且可能包括整個建設工程內容的總體策劃以及整個建設工程實施組織管理的策劃和具體工作。
Procurement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建築設備材料采購,而更多的是指專業設備、材料的采購;Construction應譯為「建設」,其內容包括施工、安裝、試測、技術培訓等。
『拾』 光伏EPC正常利潤多少點
您好
現在光伏行業的EPC不如前幾年好做了,利潤比前些年也要低多了,現在最多的也就是10個點左右,施工是費用的大頭,一般能拿到5個點,也是最不好做的了,設計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最低的連0.5都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