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計算機中,解釋程序與編譯程序的區別是什麼
編譯程序是整體編譯完了,再一次性執行。
而解釋程序是一邊解釋,一邊執行。 解釋一句後就提交計算機執行一句,並不形成目標程序。就像外語翻譯中的「口譯」一樣,說一句翻一句,不產生全文的翻譯文本。望採納!
② 每一台計算機都有屬於自己的編譯器與程序嗎
不同架構的CPU,所使用的匯編語言不同,編譯器也就自然不同。
相同架構的CPU,匯編語法和支持的基礎指令集都基本相通,在高級指令集的支持上可能不同。
同一型號的CPU當然匯編語法和支持的指令集都完全一樣。
③ 計算機編譯器是什麼,怎麼用
計算機編譯器可以說是計算機軟體的生產工具,幾乎所有的軟體都是由編譯器編譯而成的。用的方法有兩種,第一個種是集成在了開發環境里,第二種是用命令行編譯。
④ 編譯程序出現在計算機時期的什麼時候
編譯程序出現的計算機時期是:第二代
編譯程序(Compiler,compiling program)也稱為編譯器,是指把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等價的機器語言格式目標程序的翻譯程序。編譯程序屬於採用生成性實現途徑實現的翻譯程序。它以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作為輸入,而以匯編語言或機器語言表示的目標程序作為輸出。編譯出的目標程序通常還要經歷運行階段,以便在運行程序的支持下運行,加工初始數據,算出所需的計算結果。
20世紀80年代以後,程序設計語言在形式化、結構化、直觀化和智能化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隨著程序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發展,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新型程序設計語言,如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並發程序設計語言、分布式程序設計語言、函數式程序設計語言、智能化程序設計語言、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等;②基於語法、語義和語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上深刻地揭示了程序設計語言的內在規律和外在表現形式。與此相應地,作為實現程序設計語言重要手段之一的編譯程序,在體系結構、設計思想、實現技術和處理內容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變化和擴充。另外,編譯程序已作為實現編程的重要軟體工具,被納入到軟體支援環境的基本層軟體工具之中。因此,規劃編譯程序實現方案時,應從所處的具體軟體支援環境出發,既要遵循整個環境的全局性要求和規定,又要精心考慮與其他諸層軟體 工具之間的相互支援、配合和銜接關系。
⑤ 計算機編程與編譯方向
電子和計算機這行,關鍵還是看自己個人的修行,與所去的學校關系相對不是那麼大.
如果在入校時就開始關注行業動態,了解市場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和技術,並且開始學習,那大學4年時間完全可以鑄造一個高手.
電子專業還不好說,計算機專業是很適合自學的,甚至不上大學也可以成為高手.畢業後真入了這行,會發現身邊的同事有一大批是別的行業轉行過來的.只要你夠勤奮,並能把握基本的行業動態,出來找工作都不用愁.
⑥ 計算機編譯程序主要是做什麼工作
編譯程序就是將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語言源程序翻譯成計算機可執行代碼的軟體
⑦ 計算機各種語言編譯器怎麼來的
大部分的語言編譯器都是用C開發的(核心部分則可能用到匯編),這一點與操作系統的開發類似(比如linux或者Windows),後期的各種IDE或者軟體部分可能用諸如C++、Delphi(這兩個在linux上都有對應的版本)或者VB等等開發。
最初的匯編編譯器當然是直接用二進制機器碼開發的。「是不是這個編譯器編寫出的程序也必須在這個相應的操作系統上運行?」這個並不完全正確,有些語言是可以跨平台運行的的,比如JAVA,它的口號就是,「一次編譯,到處運行」
⑧ 計算機編譯就是指編碼和解碼兩個過程嗎
在微指令的控制欄位中,每一位代表一個微命令,在設計微指令時,是否發出某個微命令,只要將控制欄位中相應位置成"1"或"0",這樣就可打開或關閉某個控制門,這就是直接控製法.
在6.3節中所講的就是這種方法.但在某些復雜的計算機中,微命令甚至可多達三四百個,這使微指令字長達到難以接受的地步,並要求機器有大容量控制存儲器,為了改進設計出現了以下各種編譯法.
6.4.1 微指令的編譯法(編碼解碼方法)(2)
2.欄位直接編譯法
在計算機中的各個控制門,在任一微周期內,不可能同時被打開,而且大部分是關閉的(相應的控制位為"0").所謂微周期,指的是一條微指令所需的執行時間.如果有若干個(一組)微命令,在每次選擇使用它們的微周期內,只有一個微命令起作用,那麼這若干個微命令是互斥的.
例如,向主存儲器發出的讀命令和寫命令是互斥的;又如在ALU部件中,送往ALU兩個輸入端的數據來源往往不是唯一的,而每個輸入端在任一微周期中只能輸入一個數據,因此控制該輸人門的微命令是互斥的.
選出互斥的微命令,並將這些微命令編成一組,成為微指令字的一個欄位,用二進制編碼來表示, 就是欄位直接編譯法.
6.4.1 微指令的編譯法(編碼解碼方法)(3)
例如,將7個互斥的微命令編成一組,用三位二進制碼分別表示每個微命令,那麼在微指令中,該欄位就從7位減成3位,縮短了微指令長度.而在微指令寄存器的輸出端,為該欄位增加一個解碼器,該解碼器的輸出即為原來的微命令.
6.4.1 微指令的編譯法(編碼解碼方法)(4)
欄位長度與所能表示的微命令數的關系如下:
欄位長度 微命令數
2位 2~3
3位 4~7
4位 8~15
一般每個欄位要留出一個代碼,表示本段不發出任何微命令,因此當欄位長度為3位時,最多隻能表示7個互斥的微命令,通常代碼000表示不發微命令.
6.4.1 微指令的編譯法(編碼解碼方法)(5)
3.欄位間接編譯法
欄位間接編譯法是在欄位直接編譯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縮短微指令字長的一種編譯法.
如果在欄位直接編譯法中,還規定一個欄位的某些微命令,要兼由另一欄位中的某些微命令來解釋,稱為欄位間接編譯法.
本方法進一步減少了指令長度,但很可能會削弱微指令的並行控制能力,因此通常只作為直接編譯法的一種輔助手段.
6.4.1 微指令的編譯法(編碼解碼方法)(6)
欄位A(3位)的微命令還受欄位B控制,當欄位B發出b1微命令時,欄位A發出a1,1,a1,2,…,a1,7中的一個微命令;而當欄位B發出b2微命令時,欄位A發出a2,1,a2,2,…,a2,7中的一個微命令,僅當A為000時例外,此時什麼控制命令都不產生.
6.4.1 微指令的編譯法(編碼解碼方法)(7)
4.常數源欄位E
在微指令中,一般設有一個常數源欄位E就如指令中的直接操作數一樣.E欄位一般僅有幾位,用來給某些部件發送常數,故有時稱為發射欄位.
該常數有時作為操作數送入ALU運算;有時作為計算器初值,用來控制微程序的循環次數等.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1)
當前正在執行的微指令,稱為現行微指令,現行微指令所在的控制存儲器單元的地址稱現行微地址,現行微指令執行完畢後,下一條要執行的微指令稱為後繼微指令,後繼微指令所在的控存單元地址稱為後繼微地址.
所謂微程序流的控制是指當前微指令執行完畢後,怎樣控制產生後繼微指令的微地址.
與程序設計相似,在微程序設計中除了順序執行微程序外還存在轉移功能和微循環程和微子程序等,這將影響下址的形成.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產生後繼微指令地址的方法.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2)
(1)以增量方式產生後繼微地址.
在順序執行微指令時,後繼微地址由現行微地址加上一個增量(通常為1)形成的;而在非順序執行時則要產生一個轉移微地址.
機器加電後執行的第一條微指令地址(微程序入口)來自專門的硬體電路,控制實現取令操作,然後由指令操作碼產生後繼微地址.接下去,若順序執行微指令,則將現行微地址主微程序計數器( PC中)+1產生後繼微地址;若遇到轉移類微指令,則由 PC與形成轉移微地址的邏輯電路組合成後繼微地址.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3)
6.4.2 微程序流的控制 (4)
(2)增量與下址欄位結合產生後繼微地址
將微指令的下址欄位分成兩部分:轉移控制欄位BCF和轉移地址欄位BAF,當微程序實現轉移時,將BAF送 PC,否則順序執行下一條微指令( PC+1).
執行微程序條件轉移時,決定轉移與否的硬體條件有好幾種.例如,"運算結果為零","溢出","已完成指定的循環次數"等.
我們假設有八種轉移情況,定義了八個微命令(BCF取3位),在圖中設置計數器CT用來控制循環次數.如在執行乘(或除)法指令時,經常採用循環執行"加,移位"(或減,移位)的方法,指令開始執行時,在CT中置循環次數)每執行一次循環,計數器減1,當計數器為零時結束循環.又考慮到執行微子程序時,要保留返回微地址,因此圖中設置了一個返回寄存器RR.
⑨ 如何把製作的程序或軟體編譯成可在所有計算機上都能運行的可執行文件
製作一個安裝包就可以了,下載一個InstallShield製作安裝包啊
⑩ 編譯程序安裝在計算機的哪裡
舉例來說:
當你使用C編寫代碼,使用編譯器編譯後,即生成了可執行程序。當可執行程序被操作系統的載入器載入到內存、並准備好必要的數據後從代碼段開始執行,這時的代碼段代碼已經是機器碼了,無須編譯。當然,可執行程序里的所有數據並非都是代碼,有些是寫給操作系統看的,以使操作系統能為程序的執行做好必要准備。
至於說DOS命令,分為外部命令和內部命令。外部命令和一般的可執行程序沒有區別,他以可執行程序文件的形式存在。沒有這個文件就不能運行這個命令;內部命令是固化在操作系統中的代碼模塊,一般以DLL文件的形式存在。至於哪個DLL文件包含特定的內部命令的代碼,就必須查資料了。
CPU所支持的指令集,是由CPU的物理設計決定的,並不是說有什麼指令存放在CPU上。
當然,如果是解釋性的語言。那麼,可執行程序是一邊被解釋(編譯)一邊被執行的。所以他的速度要慢些。並且必須安裝對應的編譯(解釋)程序。比如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