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間的演算法
簡單的說就是 秒 分 為 60進制
小時為24進制
類似於我們經常用的10進制..
逢10進一
秒分為逢60進一...
所以可以很簡單算出 5:55 中55加5=60進1 為6:00 6:15 15+前面5=20分鍾..
就這樣..
看成純數學問題就簡單了...希望樓主能夠明白.
其實就是簡單時間 沒有必要復雜化了
2. 時間的時是24進制
很簡單的,開始->控制面板->區域和語言選項->在「區域選項」卡中選擇「自定義」->切換到「時間」選項卡,修改時間格式就行了。只要記住大寫H是代表24小時制的。
3. 時間24小時制怎麼認識
24小時之中的時間書寫的格式為「小時:分鍾」(例如,01:23),或者為「小時:分鍾:秒」(01:23:45)。不足10的數字前面要補充一個零。這個零在小時部分並不是必須的,但卻非常廣泛的使用,尤其是在有很多具體規定的計算機應用中(例如,ISO 8601)。在精確度高於秒的環境下,秒後可使用十進制來表示,小數點後面的部分跟在小數點或者點符號的後面,例如01:23:45.678。在24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午夜,(12:00)24:00,每天的最後一分鍾開始於23:59而結束於24:00。某一天的24:00等同於其下一天的00:00。數字時鍾顯示從00:00到23:59,它從不會顯示出24:00。這樣,從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新一天的開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確的確定一天的結束時間。
一台電子鍾顯示24:00。
一些電子鍾用「24:00:00」來表達閏秒,閏秒的顯示方式是「23:59:60」。
十二小時制和二十四小時制從上午1:00到下午12:59(01:00到12:59)是相同的,除了在二十四小時制中沒有AM/PM標記。從下午1:00到午夜12點(13:00到24:00)十二小時制加上12小時就能轉換成為二十四小時制,從午夜12點到凌晨12:59(24:00到24:59)12小時制需要減掉12小時轉換到24小時制。可以參見右側的表格。
4. 早上九點到晚上八點半怎麼計算出有多少小時
早上九點到晚上八點半可以這樣計算,20:30(晚上八點就是24進制的20點)-9:00=11:30,就是11個半小時。也可以數的,早上九點到十點是一個小時,十點到十一點是一個小時,十一點到十二點是一個小時。
十二點到下午一點是一個小時,下午一點到下午二點是一個小時,下午二點到下午三點是一個小時,下午三點到下午四點是一個小時,下午四點到下午五點是一個小時,下午五點到晚上六點是一個小時。
晚上六點到晚上七點是一個小時,晚上七點到晚上八點是一個小時,晚上八點到晚上八點半是半個小時,一共是11個半小時。
相關內容解釋
1、將持續時間、時間合計單元格數字格式設置為時間中的13:30格式。
2、持續時間單元格輸入公式:=IF(B2>=A2,B2-A2,B2+TIME(12,0,0)-A2+TIME(12,0,0))。
3、時間合計單元格輸入(j假設在C列,有20行要計算)=sum(C1:C20)。
4、總計單元格輸入公式=(HOUR(F1)+MINUTE(F1)/60+SECOND(F1)/3600)*F2,其中,F1為時間合計,F2為單價。
5. 時間加減法怎麼算
時間加減法:
日按24進制計算,小時、分、秒按60進制計算。
時跟時相加減,分跟分相加減,滿60分進1時,不夠時1小時作60分。
例:
16:30-10:45 = 5小時45分鍾
講解,當30分鍾不夠減去45分鍾時,要向前借1當60;那麼就成了30+60-45=45分鍾
16被借走了1,剩下15-10=5小時;所以答案為:5小時45分
(5)24進制時間演算法擴展閱讀:
時間單位: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小時是一個時間單位。小時不是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時間的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是秒),而是與國際單位制基本單位相協調的輔助時間單位。除閏秒外,一小時一般等於3600秒,或者60分鍾,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數學中常用「h"表示。
6. 時間計算公式是什麼
時間計算公式,求時區:時區數=已知經度/15°(商四捨五入取整數,即為時區數);求區時:所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加西減)。求地方時: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鍾/度×經度差東加西減。
時間,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
時間時區劃分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採用當地的時間,對於日常生活、交通等會帶來許許多多的不便和困難。為了照顧到各地區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將本地的時間換算到別的地方時間上去。
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劃分的24(36)個區域。當我們在上海看到太陽升起時,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過半小時才能看到太陽升起。而遠在英國倫敦的居民則還在睡夢中,要再過8小時才能見到太陽呢。
有關國際會議決定將地球表面按經線從東到西,劃成一個個區域,並且規定相鄰區域的時間相差1小時。在同一區域內的東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陽升起的時間最多相差不過1小時。當人們跨過一個區域,就將自己的時鍾校正1小時(向西減1小時,向東加1小時),跨過幾個區域就加或減幾小時。
這樣使用起來就很方便。現今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由於實用上常常1個國家,或1個省份同時跨著2個或更多時區,為了照顧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將1個國家或1個省份劃在一起。所以時區並不嚴格按南北直線來劃分,而是按自然條件來劃分。
7. 24小時進制轉換,簡單c語言問題,怎麼寫
void main()
{
int a,b;
printf("請輸入2個正整數,分別表示小時和分鍾:");
scanf("%d%d",&a, &b);
if(0<=a&&a<24)
{
if(0<=b&&b<60)
{
printf("表示的時間為:%d:%d",a,b);
}
if(60<=b)
{
printf("表示的時間為:%d:%d",a+b/60,b%60);
}
}
else if(24<a)
{
if(0<=b&&b<60)
{
printf("表示的時間為:%d天後的%d:%d",a%24,a/24,b);
}
if(60<=b)
{
printf("表示的時間為:%d天後的%d:%d",a%24,a/24+b/60,b%60);
}
}
else if(a==24)
{
if(0<=b&&b<60)
{
printf("表示的時間為:0:%d",b);
}
if(60<=b)
{
printf("表示的時間為:%d:%d",b/60,b%60);
}
}
else
printf("輸入的數字有誤");
getch();
}
8. 如何計算有關經過時間
計算經過的時間,應該用終結的時刻減去開始的時刻。注意一點,時間的秒到分,分到時都是60進制,而時到日是24進制。
9. 為什麼一天是24進制,一小時是60進制,一分鍾也是60進制
秒:
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鍾、單擺,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時。隨著科技進步,近代科學家發明單擺鍾及石英振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振盪周期來計時。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佳,須由天體(地球自轉、公轉、月球公轉)周期來校正。
人類逐漸利用日影的移動、燃料的燃燒、物質的流動等原理製成了早期的計時工具。例如,我國在夏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就創立了立桿測影的方法。根據桿影的方位變化,確定不同的時間。日晷(讀作guǐ)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計時器。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針,還有一個刻有數字和分度的盤,將盤分成許多份,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古代人還利用某些物質的流動現象來計時,如利用水從帶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壺中流出的量來計量時間。我國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製的刻箭上,按其一晝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長度分刻成100個間距,每個間距即為一刻,故有「百刻」之稱。自西漢起用12個時辰來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每一時辰合今天的2小時。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名。從夜間十一時起到一時為子時,夜一時至三時為丑時,其餘類推。
古埃及人來表示一晝夜的變化是把白天定為10小時,夜晚定為12小時。由於四季的變化,白天和黑夜的長短不一樣,後來把一晝夜變化均勻地分為24小時,每小時為60分,每分為60秒。這種計時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全世界公用的時間計量單位。
1960年以前,CIPM(國際計量大會)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其穩定度在10-8左右。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換算關系
秒
分
〔小〕時
天(日)
s
min
h
d
1分=60秒
1〔小〕時=60分
1天(日)=24〔小〕時
由此可見,時間單位是根據地球或是太陽運動的時間來確定的
10. 怎麼計算時間
24小時後就是明天的13:54
然後還有13小時
再12小時或就是明天的晚上1:54
還有一個小時
那就是2:54了
所以是明天晚上的凌晨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