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小學三年級估算題,要根據實際題目確定估算的位數。
一般利用四捨五入法,先把兩位數估成整十數,把三位數估成整百數,一位數不變,再進行加、減、乘或除法運算。估算方法可以多樣性,除了四捨五入法,還有進一法、去尾法、折中法等。
有時要根據具體的題目來確定。例如:估算192÷6,可以利用乘法口訣來估算。先把192看作180,再算180÷6=30,得到192÷6≈3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們的重視,在倡導「有用的數學」這一大的教學環境下,估算更是備受青睞。
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
(1)學生不會估演算法擴展閱讀:
例子一:例如π被四捨五入,保留下3.14。但是,有的時候不可以用四捨五入的方法,而要用「進一法」和「去尾法」。四捨五入里的四舍是:1、2、3、4,五入是:5、6、7、8、9。例如,288個學生春遊,45人一輛大巴,算下來是6.4輛大巴,但是必須進一才可以不讓人多出來,不讓車少,因為車的數量不能為小數,所以需要7輛大巴。
再例如,1016升汽油,要給汽車加油,20升一輛,平均可加50.8輛,但是必須去尾才可以不讓車多出來,讓油少,因為車的數量不能為小數,所以只可以給50輛汽車加油。
❷ 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經常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和創設估算情境,會開發出他們無限的創意和智慧,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優越性。
小學生每天都接觸到數學,但由於受以往數學精確性、嚴謹性的影響,學生主動估算的意識極為薄弱。要想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估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景,讓學生正確認識並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例如:媽媽帶了100元錢去商店購買生活用品,熱水瓶28元,燒水壺43元,水杯24元,媽媽帶的錢夠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別看成與其接近的整十數,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媽媽帶的錢夠。再例如:學校組織987名學生去公園遊玩,如果公園的門票每張8元,帶8000元錢夠不夠?在此例中適當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帶的錢夠。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用估算方法去解決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開展游戲,激發學生估算興趣。
估算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要讓估算意識真正深入到學生的頭腦中,教師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創設情景,還可以開展一些數學游戲。例如:在二年級教材中,學生認識了千克和克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估重比賽。我挑選了一些物品,水果、雞蛋、魚等等。讓學生依次掂量這些物品,寫下這些物品的重量,最後我和學生一起稱出這些物品的重量,看誰估計的重量最接近實際重量,誰就被評為「估重小能手」。經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估算的信心。激發學生對估算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結合教學,滲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測,而是一種有根據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將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這些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近似估演算法。可以把兩個數估成整十、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這樣能方便估算出一個大致的得數或范圍。如227+382=?的計算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先估算,得出兩種估算結果:一種是200+400=600;一種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確定和在600-610之間,當學生精算後與估算結果對比,從而判斷結果是否正確,提高了正確率。
2、聯系實際估演算法。讓學生記住人數,動物的只數、數的棵樹、乘車的數量一定是整數,汽車行駛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發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過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學生用了錯誤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導學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嗎?菜油會比菜籽更多嗎?很快學生就知道是錯誤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時,如果遇到數過大或過小,難以估算,就先估計單位數,再根據單位數量估算過大或過小的數。例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為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上,讓學生測量出100米的實際長度,並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樣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計一顆花生的重量,我們可以先估計100顆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顆花生的重量了。
4、循規估演算法。根據教學中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如計算小數乘、除法時,可根據一個因數(0除外)小於1,積小於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於1,積大於另一個因數。除數大於1,商小於被除數,除數小於1,商大於被除數的規律進行估算。
四、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合理應用。
估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開放的。在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結果,有時就和實際情況不符。因此應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視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採用「四捨五入」法來取近似數。
尋找生活實例,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
教師要善於尋找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方面的題材,教學時,結合實際創設情景,使學生逐步體驗估算的樂趣,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增強估算意識。如從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經常創設一些學習情境,通過排隊報數,讓學生知道17在10與20之間,但更接近20;引導學生觀察10本數學書大約有多厚;40分鍾大約有多久等等。像這樣,從低年級開始就不失時機地尋找一些有關估算的題材,學生自然而然會領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隨處都有,隨時要用。
挖掘教材資源,體驗估算的重要地位
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能估算一些物體的長度,估算出給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估算出給定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等等。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結合數據的收集與整理,認識統計圖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培養數學思維,體驗估算的數學價值
估算教學,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計算的結果能有概括性、整體性的認識和理解,還能培養學生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進行合理的判斷和推理,訓練學生思維的正確性、靈活性、縝密性和獨創性,從而提高學生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估算教學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靈活,對問題能舉一反,觸類旁通,結合估算,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周密、細致的思維,對問題正確地作出判斷,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結合估算發現一些獨特的解題思路,尋找一些新穎的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通過這種合情合理的估算,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快速發展,實現優化解題。
❸ 小學三年級估算應該怎樣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
估算方法:
1、四捨五入:0,1,2,3,4,均不進位,5,6,7,8,9,進位。
2、進一法:進一法是去掉多餘部分的數字後,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個數字上加1。這樣得到的近似值為過剩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大)。
例如,一條麻袋能裝小麥200斤,現有880斤小麥,需要幾條麻袋才能裝完?用880除以200,商為4,余數為80,即使用4條麻袋不可能裝完,因此必須採用進一法用5條麻袋才能裝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數字的小數部分,取其整數部分的常用的數學取值方法,其取的值為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小),這種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數量單位估計法:用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去感知數量單位,實際體驗數據的大小多少。
(3)學生不會估演算法擴展閱讀:
相關例題:
一套車票和門票 49 元,四年級一共需要 104 套票,需要准備多少錢呢?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第一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0,50×100 等於5000,計算很方便。
第二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10兩個數都看大了,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10 等於 5500,肯定大於 49×104 的結果,還有多餘的一點錢,可以防止有什麼意外發生。
第三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5,兩個數都看大了一點點,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05 等於 5250,與准確值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