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關於植樹造林的成語
成語(點擊查看詳解) 解釋
漏泄春光 〖解釋〗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傳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花明柳媚 〖解釋〗形容春天綠柳成蔭、繁花似錦的景象。
春暖花香 【出處】明·無名氏《打韓通》頭折:「春暖花香,和風淡盪。我則見東郊上,男女成行,處處閑游賞。」 【解釋】形容春天美麗的景色【示例】【故事】
雨後春筍 指春天下雨後,竹筍一下子就長出來很多。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出來。
鶯歌燕語 黃鸝歌唱,燕子呢喃。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沂水春風 沂水:河水名,在山東省曲阜縣境內,孔子出生地。春風:春天和暖的風,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來自沂水的春風。比喻深受孔學的教育與熏陶。
杏雨梨雲 杏花如雨,梨花似雲。形容春天景色美麗。
李白桃紅 桃花紅,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花明柳暗 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春意闌珊 闌珊:將盡,將衰。指春天就要過去了。
春生秋殺 春天萬物萌生,秋天萬物凋零。
春風雨露 像春天的和風和雨滴露水那樣滋潤著萬物的生長。舊常用以比喻恩澤。
觸手生春 一動手就轉成了春天,富有生機。形容技術高明神奇。
著手成春 著手:動手。一著手就轉成春天。原指詩歌要自然清新。後比喻醫術高明,剛一動手病情就好轉了。
萬古長春 萬古:千年萬代,永遠。永遠像春天一樣,草木翠綠,生機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遠像春天一樣毫不衰退或祝願好事長存。亦作「萬古長青」、「萬古常青」、「萬古常新
雨絲風片 形容春天的微風細雨。
有腳陽春 承春:指春天。舊時稱贊好官的話。
鶯歌燕舞 黃鶯在歌唱,小燕子在飛舞。形容春天鳥兒喧鬧活躍的景象。現常比喻革命和建設蓬勃興旺的景象。
尋花問柳 花、柳:原指春景,舊時亦指娼妓。原指賞玩春天的景色。後舊小說用來指宿娼。
雙柑斗酒 比喻春天遊玩勝景。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鳥語花香 鳥叫得好聽,花開得噴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滿園春色 整個園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柳暗花明 垂柳濃密,鮮花奪目。形容柳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難中遇到轉機。
枯木逢春 枯乾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
臘盡春回 臘:指臘月,即農歷十二月。臘月過去,春天又來了。
紅情綠意 形容艷麗的春天景色。
虎尾春冰 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和風細雨 和風:指春天的風。溫和的風,細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緩,不粗暴。
花香鳥語 鳥語:鳥鳴如同講話一般。形容春天動人的景象。
春意盎然 春意:春天的氣象。盎然:豐滿、濃厚的樣子。形容春天的氣氛很濃。
春蛙秋蟬 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誇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春筍怒發 春天的竹筍迅速茂盛地生長。比喻好事層出不窮地產生。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春深似海 春天美麗的景色像大海一樣深廣。形容到處充滿了明媚的春光。
春山如笑 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春色滿園 園內到處都是春天美麗的景色。比喻欣欣向榮的景象。
春色撩人 撩:撩拔,挑逗、招惹。春天的景色引起人們的興致。
春暖花開 本指春天氣候宜人,景物優美。現也比喻大好時機。
春蘭秋菊 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春回大地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嚴寒已過,溫暖和生機又來到人間。
春暉寸草 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父母對兒女的慈愛撫養。寸草:一寸長的小草;比喻子女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的無限感戴心情。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春光明媚 明媚:美好,可愛。形容春天的景物鮮明可愛。
春風和氣 春天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比喻對人態度和藹可親。
春冰虎尾 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漏泄春光 原指透露春天的信息,後比喻泄露男女私情
柳綠花紅 形容明媚的春天景象
寸草春暉 寸草:小草;春暉:春天的陽光。小草的心意難以報答春天的恩惠。比喻子女報答不盡父母養育之恩
春去秋來 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春華秋實 華:同「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
春光漏泄 柳枝泛綠,透露了春天帶來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來
B. 植樹問題教學如何設計
導語:如何正確理解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在一定的線路上,根據總路程、間隔長和棵數進行植樹的問題。那麼,植樹問題教學如何設計?以下是相關的設計內容經驗,歡迎大家前來借鑒參考!
植樹問題教學如何設計一: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 的規律。
2. 使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 談話引入,明確課題
母親節剛過,我們馬上又要迎來一個快樂的節日——“六·一兒童節 ”,這也是全世界少年兒童共同的節日。其實,一年中有意義的日子還有很多,你還知道哪些?能說幾個嗎?(生說)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麼日子嗎?(植樹節)你參加過植樹活動嗎?植樹不僅能美化環境,凈化空氣,而且植樹中還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植樹問題)
二、 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①課件出示圖片。
介紹:這是我縣新修的一條公路。公路中間有一條綠化帶,現在要在綠化帶中種一行樹,怎麼種呢?
出示題目:這條公路全長1000米,每隔5米種一棵樹(兩端要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②理解題意。
a. 指名讀題,從題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b. 理解“兩端”是什麼意思?
指名說一說,然後師實物演示:指一指哪裡是這根小棒的兩端?
說明:如果把這根小棒看作是這條綠化帶,在綠化帶的兩端要種就是在綠化帶的兩頭要種。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④反饋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師:現在出現了三種答案,而且每種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種答案是正確的呢?咱們可不可以畫圖模擬實際種一種?如果從圖上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數一數,是不是就能知道到底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了呢?
2. 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①畫圖實際種一種。
課件演示:我們用這條線段表示這條綠化帶。“兩端要種”,我們從綠化帶的這頭開始,先在頭兒上種上一棵,然後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再隔5米再種一棵,照這樣一棵一棵的種下去……
師:大家看,已經種了多少米?(45米)這么長時間才種了45米,一共要種多少米?(1000米)要一棵一棵一棵一直種到1000米呀?!同學們,你有什麼想法?(太累了,太麻煩了,太浪費時間了)
師:老師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確實太麻煩了。其實,像這種比較復雜的問題,在數學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嗎?這種方法可不是一般的方法。大家聽好嘍,這種方法就是: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先想簡單的,從簡單的問題入手來研究。比如:1000米的路太長了,我們可以先在短距離的路上種一種,看一看。大家想不想用這種方法試一試?
②畫一畫,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a. 先種15米,還是每隔5米種一棵,畫圖種一種,看種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誰畫得快種的好。(板書:3段 4棵)
b. 跟上面一樣,再種25米看一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板書:5段 6棵)
c. 任意選擇一段距離再種一種,看這次你又分了幾段,種了幾棵?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板書: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
d. 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你們真了不起,發現了植樹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規律,那就是:
(板書: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
③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a. 課件出示:前面例題
問:應用這個規律,前面這個問題,能不能解決了?那個答案是正確的?
1000÷5=200 這里的200指什麼?
200 +1=201 為什麼還要+1?
師:這個“秘方”好不好?
通過簡單的例子,發現了規律,應用這個規律解決了這個復雜的問題。以後,再遇到“兩端要種”求棵樹,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b. 解決實際問題
運動會上,在筆直的跑道的一側插彩旗,每隔10米插一面(兩端要插)。這條跑道長100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學生獨立完成。)
問:這道題是不是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的?
師:看來,應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生活中很多類似的現象也能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
小結:剛才,我們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了一個實際問題。我們已經知道,“兩端要種”求棵樹用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棵樹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關系呢?
三、 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結果是: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
師:到底同學們的猜測是不是正確呢?我們還是用前面學習的方法,舉簡單的例子畫一畫,種一種。
要求:每人先獨立畫一段路種種看;然後4人一組進行交流。你們組發現了什麼規律?
2. 獨立探究,合作交流。
3. 展示小組研究成果,發現規律,驗證前面的猜測。
小結:同學們太了不起了,通過舉簡單的例子,自己又發現了“兩端不種”的規律:棵樹=段數-1。如果“兩端不種”求棵樹,你會做了嗎?
4. 做一做。
①在一條長2000米的路的一側種樹,每隔10米種一棵(兩端不種)。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學生獨立完成)
②師:同學們注意看,這道題發生了什麼變化?
課件閃爍:將“一側”改為“兩側”
問:“兩側種樹 ”是什麼意思?實際要種幾行樹 ?會做嗎?趕緊做一做。
小結:今天我們研究了植樹問題的兩種情況。發現了兩端要種:棵樹=段數+1;兩端不種:棵樹=段數—1。以後同學們在做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兩端要種”還是“兩端不種”。
四、 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1. 一根木頭長8米,每2米鋸一段。一共要鋸幾次?(學生獨立完成。)
8÷2=4(段)
4—1=3(次)
問:為什麼要—1?這相當於今天學習的植樹問題中的那種情況?
2. 我們身邊類似的數學問題。
①看,這一列共有幾個同學?(4個)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的距離是1米,從第1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如果這一列共有10個同學呢?100個同學呢?
②這一列還是4個同學,如果每相鄰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是2米,從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是多少米呢?
3.在一條路的一側種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41棵樹。從第1棵樹到最後一棵樹的距離是多少米?
五、 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發現了植樹問題中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的規律,而且還學習了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復雜問題先想簡單的。植樹中的學問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繼續研究。
“植樹問題”說課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大家都知道,數學的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本冊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就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為此,本課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 通過探究發現一條線段上兩端要種和兩端不種兩種不同情況植樹問題的.規律。
2. 學生經歷和體驗“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解題策略和方法。
3. 讓學生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課教學分四大環節:
一、談話導入,明確課題
二、引導探究,發現“兩端要種”的規律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創設在公路中間綠化帶中植樹的現實問題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樹苗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種答案對呢?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實際種一種去檢驗。通過模擬種學生體驗到一棵一棵種到1000米太麻煩了,於是老師介紹研究復雜問題的方法:遇到復雜問題想簡單的,從簡單問題入手去研究。(說明:為了使學生對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體驗得更深刻,教材原題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側植樹我們將100米改為了1000米。)
2.簡單驗證,發現規律。
在舉簡單例子畫一畫這個環節,安排了兩個小層次:
① 按老師要求畫。
② 學生任意畫。
通過按老師要求畫,學生對棵樹和段數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然後讓學生再任意畫一畫,種一種,更豐富了學生的感性材料,為學生順利發現並總結規律打下了基礎。
3.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①應用規律,驗證前面例題哪個答案是正確的。
②應用規律,解決插多少面小旗的問題。
這樣一方面鞏固剛發現的規律,另一方面使學生認識到植樹問題的規律不僅僅能解決植樹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很多類似的問題。
三、合作探究“兩端不種”的規律
1. 猜測“兩端不種”的規律。
猜測是一種培養學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學生已經發現了“兩端要種”的規律,這時候老師提出如果兩端不種,棵數和段數又會有怎樣的規律呢?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想表達的慾望也很強烈。所以這時候讓學生進行猜測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驗證證明絕大多數同學的猜測是正確的,這樣學生的研究成果被認可使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從而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2. 獨立操作,探究規律。
有了前面的學習基礎,放手讓學生先獨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過簡單的例子驗證前面的猜測,發現兩端不種的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數學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回歸生活,實際應用
設計了三道題:鋸木頭、算第一個同學和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以及對算距離問題的進一步鞏固。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植樹問題教學如何設計二: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
植樹問題(例 1 )
一、教材分析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中的一個教學內容,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 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間隔),由於路線的不同、植樹 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間隔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就不同。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公路兩旁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 陣,等等,它們中都隱藏著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就把這類問題統稱為植樹問題。在植樹問題中“植樹”的路線可以是一條線段,也可以是一條首尾相 接的封閉曲線,比如正方形、長方形或圓形等等。即使是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也可能有不同的情形,例如,兩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另一端不栽,或是兩端都 不栽。
例 1 是探討關於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並且兩端都要栽的 情況,根據教材的意圖,要讓學生經歷猜想、試驗、推理等數學探索的過程,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復雜的問題,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探究栽樹的棵樹和間 隔數之間的關系,並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讓學生初步體會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以及這種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二、學生分析
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 這部分的學習內容學生一定會很感興趣,學習的熱情也會比較高漲,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這部分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學生已經掌握了關於 線段的相關知識,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分析思考能力與計算能力,因此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整合, 並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組織學生開展各個環節的教學活動。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發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2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在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規律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植樹問題。
過程目標:
1 、使學生經歷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並應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情感目標:
1 、通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
2 、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環境
√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 □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環境 □ 網路多媒體環境教學環境 □ 移動學習 □ 其他
五、信息技術應用思路 (突出三個方面:使用哪些技術?在哪些教學環節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使用這些技術的預期效果是?) 200 字
在講授《植樹問題》的過程中,主要採用 PPT 的設 計,使教學內容通過文字、圖片、動畫等方式呈現,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例如:在進行探知“間隔數”和“棵樹”之間的關系時,師用動畫展 示過程,利用線段圖來演示出栽樹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更好的理解和辨析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圓滿完成學習目標的效果。
六、教學流程設計(可加行)
教學環節
(如:導入、講授、復習、訓練、實驗、研討、探究、評價、建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信息技術支持(資源、方法、手段等)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課件出示人手圖,讓生明確間隔概念,進而把人手圖轉化成一條直線上的植樹問題。導入新課,出示生活中的間隔圖片,讓生理解間隔問題。
生觀察人手圖,看出 5 個手指間有 4 個間隔, 4 個手指間有 3 個間隔, 3 個手指間有 2 個間隔,初步找出間隔和手指數的關系
課件出示人手圖,重點閃現間隔。生活中的“間隔”圖片,更好的理解間隔問題。
#FormatImgID_0#
#FormatImgID_1#
#FormatImgID_2#
出示例題,引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 1 題。讓學生讀明題意,觀察分析數學信息和問題,再利用課件突出題目中的重點詞語,讓生理解。
生根據師提供的數學信息,進行分析,理解,確定研究目標:間隔數和棵數間的關系。
課件出示例題,重點利用動畫演示理解“一邊栽”“兩端都栽”的意義。
#FormatImgID_3#
師生共總結,找出規律
學生的探究結果,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師把學生的發現展示出來,並用動畫的形式形象的揭示出“間隔數”和“棵樹”間的關系。根據規律解決例題。
學生根據自己的操作,說出自己的擺的方法和發現的規律。解決例題 1 。
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活動成果,多媒體展示出得出的規律。
#FormatImgID_4#
#FormatImgID_5#
鞏固新知
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各種“植樹問題”,並利用動畫演示解決過程。
學生根據得出的規律進行應用,解決問題。
課件演示解決問題的過程思路。
#FormatImgID_6#
#FormatImgID_7#
#FormatImgID_8#
#FormatImgID_9#
師生總結,提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植樹問題,你學到了什麼?關於植樹問題,還有哪些情況?你能猜 一猜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是什麼關系嗎?
學生回答。
#FormatImgID_10#
七、教學特色(如為個性化教學所做的調整,為自主學習所做的支持、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的設計,教與學方式的創新等) 200 字左右
這次教學設計,主要針對如何結合信息化技術解決“植樹問題”中“間隔數”與 “棵數”之間的關系,從而解決生活中有關的植樹問題。本課從引入環節到探究新知,得出規律,應用知識的每個環節,都設計了相應的信息技術支持,要麼以老師 講述為主,要麼以學生的研討交流為主,老師和學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其間多媒體技術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起到了提醒重點、啟發難點的作用,讓學生更好地去 針對問題進行思考、研討、展示、鞏固,使得教與學都有體現的機會。設計的問題,通過動畫顯示,讓學生有了直觀的印象,更好地啟發他們去思考,既集中了他們 的注意力,而且不會限制他們的發散思維,有利於學習能力的培養。
植樹問題教學如何設計三: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1、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使他們發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在理解間隔數與棵數之間規律的基礎上解決簡單的植樹問題。
過程目標:
1、使學生經歷感知、理解知識的過程,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現規律,並應用規律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學生藉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情感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激發熱愛數學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理解“植樹問題(兩端要種)”的特徵,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間距數+1=棵數,棵數-1=間距數
教學過程:
一、設計情景、引入課題
1、教學“間隔”的含義
師:每位同學都有一雙靈巧的手,他不但會寫字、畫畫、幹活,在他裡面還藏著有趣的數學知識,你想了解他嗎?請舉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並攏、張開)
(課件出示)師:張開的五指中有幾個空隙?(4個)數學中我們把這個“空隙”叫“間隔”。(板書)我們發現5根手指中有4個間隔,那麼4根手指呢?3根呢?
2、舉例生活中的“間隔”
師:生活中的“間隔”到處可見,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兩棵樹之間、兩個同學之間、鍾聲…)
3、理解間隔數,引入課題。
在一條路上植樹,每兩棵樹之間相等的段數叫間隔數(課件演示),每個間隔的長叫間距,研究間隔數和棵數之間關系的問題,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植樹問題。(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探究規律
1、出示招聘啟事
在操場邊,有一條20米長的小路。學校計劃在小路一邊種樹,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請校園設計師數名,要求設計植樹方案一份,擇優錄取。
2、出示例題,理解題意:
師:(課件出示例題。)
師:誰能讀一讀?這道題告訴我們什麼數學信息?求什麼問題?你認為這道題中什麼詞語最關鍵?
(課件解釋關鍵詞語,加深學生理解)
師:你認為要求一共植樹多少棵,關鍵是知道什麼?(間隔數)那麼間隔數和棵數之間是什麼關系?下面我們就來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師講解小組合作要求。
(2)學生4人小組開始合作學習,利用學具設計出植樹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達)
(3)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小組合作。
(4)小組作品展示,及小組評價。教師及時點評學生的設計方案,並及時鼓勵學生。
(5)引導學生總結出在實際生活中的植樹情況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兩端都栽,第二種:只栽一端,第三種:兩端都不栽。
4、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棵數與間隔數間的關系:
(1)數一數:數出棵數和間隔數。
(2)比一比:比較出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規律。
兩端都要栽時,植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棵數=間隔數+1)。
只栽一端時,植樹的棵數與間隔數相同(棵數=間隔數)。
兩端都不栽時,植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少1(棵數=間隔數-1)。
三、課堂小結、反饋練習
1、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1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
2、廣場上的大鍾5時敲響5下,8秒敲完。 12時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敲完?
C. 求一份關於植樹節的班隊活動的方案
首先,植樹造林為人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許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在吃的方面,有各種香甜鮮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葉;還有滋補身體的冬青樹上的女貞子,鮮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銀杏等珍貴葯材。在用的方面,搞建築,開採煤炭,交通運輸,製造車輛、船舶、尺機,修建橋梁、碼頭,造紙等都需要木材。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結構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開采1000噸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在農業生產中,我們使用的大量農具也離不開木材。
木材加工產品更受到人們的喜愛。鋸末水解可得葡萄糖、灑精等物質。50公斤鋸末可提取糖槳37公斤或結晶葡萄糖10公斤,食用或葯用均可。每1立方米干鋸末,可提取酒精70公斤,飼料酵酶18公斤, 醛4.2公斤,乾冰18公斤,木素板33平方米。每百斤樺樹皮可提煉樺皮焦油15公斤~30公斤,它可用來配製木材防腐劑,或加工提取汽油等物質。用1立方米木材,能製成150多公斤的人造絲或人造毛,相當於7.5畝棉田的年產量或20隻~30隻羊的年產毛量。還有用於房屋建築、傢具等用的膠合板、纖維板大都是森林採伐和木材加工剩餘的「廢物」製成的。至於車輛上的輪胎,大家肯定知道是從橡膠樹上「脫胎」而來的。
其次,植樹造林可為人類提供氧氣,凈化空氣,美化環境,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氣,吸出二氧化碳,樹正好相反,它的葉子在陽光照耀下不斷進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據統計,一畝樹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釋放出49公斤氧氣,足可供65個成年人呼吸用。由於森林具有遮蔭避風、樹木呼吸和蒸騰作用,因此有成片樹林的地方冬暖夏涼,可以避暑療養。樹木能粘附空氣中的塵埃而使空氣清潔、新鮮。科學測試表明:一畝樹林一個月可吸收有毒氣體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塵埃20噸~60噸。此外,,樹木在呼吸過程中,產生大量特殊空氣,能治療一些疾病,對人體有良好作用,比如,樺樹、楊樹、檜樹等能分泌出植物雜菌素,可以殺死白喉、肺結核、傷寒、痢疾等病原菌。道路兩旁栽樹可以降低噪音,多種多樣的樹型、花果和翠綠的枝葉可以美化環境,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環境。
再次,植樹造林能夠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我國許多地方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特別是黃河流域,由於土質鬆散,每到雨季,雨水沖刷,大量泥沙流入黃河,致使河水變渾,河床增高,給防洪防汛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而多植樹,就可以控制水土的流失。因為樹木有龐大的根系,這些根系像一隻只巨手牢牢抓住了土壤。土壤中的水分,就被樹根吸收畜存。據統計,一畝樹林比無林地區多蓄水20噸。要控制沙漠,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植樹造林。因為「沙漠向人類進攻的主要武器是風和沙」(竺可楨語),大量植樹造林,就可以形成一道道防護林,減少風的速度和力量,固定沙丘,起到控制風沙的作用。
D. 急需「農歷日歷JAVA代碼」
http://netroom.hbu.e.cn/personal/wenyuxuan/yan/yantime011.htm
(把代碼復制到一個新空白網頁中即可,別看演示,演示的代碼不對)
代碼如下: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
/*****************************************************************************
日期資料
*****************************************************************************/
var lunarInfo=new Array(
0x04bd8,0x04ae0,0x0a570,0x054d5,0x0d260,0x0d950,0x16554,0x056a0,0x09ad0,0x055d2,
0x04ae0,0x0a5b6,0x0a4d0,0x0d250,0x1d255,0x0b540,0x0d6a0,0x0ada2,0x095b0,0x14977,
0x04970,0x0a4b0,0x0b4b5,0x06a50,0x06d40,0x1ab54,0x02b60,0x09570,0x052f2,0x04970,
0x06566,0x0d4a0,0x0ea50,0x06e95,0x05ad0,0x02b60,0x186e3,0x092e0,0x1c8d7,0x0c950,
0x0d4a0,0x1d8a6,0x0b550,0x056a0,0x1a5b4,0x025d0,0x092d0,0x0d2b2,0x0a950,0x0b557,
0x06ca0,0x0b550,0x15355,0x04da0,0x0a5d0,0x14573,0x052d0,0x0a9a8,0x0e950,0x06aa0,
0x0aea6,0x0ab50,0x04b60,0x0aae4,0x0a570,0x05260,0x0f263,0x0d950,0x05b57,0x056a0,
0x096d0,0x04dd5,0x04ad0,0x0a4d0,0x0d4d4,0x0d250,0x0d558,0x0b540,0x0b5a0,0x195a6,
0x095b0,0x049b0,0x0a974,0x0a4b0,0x0b27a,0x06a50,0x06d40,0x0af46,0x0ab60,0x09570,
0x04af5,0x04970,0x064b0,0x074a3,0x0ea50,0x06b58,0x055c0,0x0ab60,0x096d5,0x092e0,
0x0c960,0x0d954,0x0d4a0,0x0da50,0x07552,0x056a0,0x0abb7,0x025d0,0x092d0,0x0cab5,
0x0a950,0x0b4a0,0x0baa4,0x0ad50,0x055d9,0x04ba0,0x0a5b0,0x15176,0x052b0,0x0a930,
0x07954,0x06aa0,0x0ad50,0x05b52,0x04b60,0x0a6e6,0x0a4e0,0x0d260,0x0ea65,0x0d530,
0x05aa0,0x076a3,0x096d0,0x04bd7,0x04ad0,0x0a4d0,0x1d0b6,0x0d250,0x0d520,0x0dd45,
0x0b5a0,0x056d0,0x055b2,0x049b0,0x0a577,0x0a4b0,0x0aa50,0x1b255,0x06d20,0x0ada0)
var solarMonth=new Array(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var Gan=new Array("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var Zhi=new Array("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var Animals=new Array("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var solarTerm = new Array("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
var sTermInfo = new Array(0,21208,42467,63836,85337,107014,128867,150921,173149,195551,218072,240693,263343,285989,308563,331033,353350,375494,397447,419210,440795,462224,483532,504758)
var nStr1 = new Array('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var nStr2 = new Array('初','十','廿','卅',' ')
var monthName = new Array("JAN","FEB","MAR","APR","MAY","JUN","JUL","AUG","SEP","OCT","NOV","DEC");
//國歷節日 *表示放假日
var sFtv = new Array(
"0101*元旦",
"0214 情人節",
"0308 婦女節",
"0312 植樹節",
"0315 消費者權益日",
"0317 St. Patrick's",
"0401 愚人節",
"0501 勞動節",
"0504 青年節",
"0512 護士節",
"0512 茵生日",
"0601 兒童節",
"0614 Flag Day",
"0701 建黨節 香港回歸紀念",
"0703 炎黃在線誕辰",
"0718 托普誕辰",
"0801 建軍節",
"0808 父親節",
"0909 毛澤東逝世紀念",
"0910 教師節",
"0928 孔子誕辰",
"1001*國慶節",
"1006 老人節",
"1024 聯合國日",
"1111 Veteran's / Remembrance Day",
"1112 孫中山誕辰紀念",
"1220 澳門回歸紀念",
"1225 Christmas Day",
"1226 毛澤東誕辰紀念")
//農歷節日 *表示放假日
var lFtv = new Array(
"0101*春節",
"0115 元宵節",
"0328 我生日",
"0505 端午節",
"0707 七夕情人節",
"0715 中元節",
"0815 中秋節",
"0909 重陽節",
"1208 臘八節",
"1224 小年",
"0100*除夕")
//某月的第幾個星期幾
var wFtv = new Array(
"0131 Martin Luther King Day",
"0231 President's Day",
"0520 母親節",
"0530 Armed Forces Day",
"0531 Victoria Day",
"0716 合作節",
"0730 被奴役國家周",
"0811 Civic Holiday",
"0911 Labor Holiday",
"1021 Columbus Day",
"1144 Thanksgiving")
/*****************************************************************************
日期計算
*****************************************************************************/
//====================================== 傳回農歷 y年的總天數
function lYearDays(y) {
var i, sum = 348
for(i=0x8000; i>0x8; i>>=1) sum += (lunarInfo[y-1900] & i)? 1: 0
return(sum+leapDays(y))
}
//====================================== 傳回農歷 y年閏月的天數
function leapDays(y) {
if(leapMonth(y)) return((lunarInfo[y-1900] & 0x10000)? 30: 29)
else return(0)
}
//====================================== 傳回農歷 y年閏哪個月 1-12 , 沒閏傳回 0
function leapMonth(y) {
return(lunarInfo[y-1900] & 0xf)
}
//====================================== 傳回農歷 y年m月的總天數
function monthDays(y,m) {
return( (lunarInfo[y-1900] & (0x10000>>m))? 30: 29 )
}
//====================================== 算出農歷, 傳入日期物件, 傳回農歷日期物件
// 該物件屬性有 .year .month .day .isLeap .yearCyl .dayCyl .monCyl
function Lunar(objDate) {
var i, leap=0, temp=0
var baseDate = new Date(1900,0,31)
var offset = (objDate - baseDate)/86400000
this.dayCyl = offset + 40
this.monCyl = 14
for(i=1900; i<2050 && offset>0; i++) {
temp = lYearDays(i)
offset -= temp
this.monCyl += 12
}
if(offset<0) {
offset += temp;
i--;
this.monCyl -= 12
}
this.year = i
this.yearCyl = i-1864
leap = leapMonth(i) //閏哪個月
this.isLeap = false
for(i=1; i<13 && offset>0; i++) {
//閏月
if(leap>0 && i==(leap+1) && this.isLeap==false)
{ --i; this.isLeap = true; temp = leapDays(this.year); }
else
{ temp = monthDays(this.year, i); }
//解除閏月
if(this.isLeap==true && i==(leap+1)) this.isLeap = false
offset -= temp
if(this.isLeap == false) this.monCyl ++
}
if(offset==0 && leap>0 && i==leap+1)
if(this.isLeap)
{ this.isLeap = false; }
else
{ this.isLeap = true; --i; --this.monCyl;}
if(offset<0){ offset += temp; --i; --this.monCyl; }
this.month = i
this.day = offset + 1
}
//==============================傳回國歷 y年某m+1月的天數
function solarDays(y,m) {
if(m==1)
return(((y%4 == 0) && (y%100 != 0) || (y%400 == 0))? 29: 28)
else
return(solarMonth[m])
}
//============================== 傳入 offset 傳回干支, 0=甲子
function cyclical(num) {
return(Gan[num%10]+Zhi[num%12])
}
//============================== 月歷屬性
function calElement(sYear,sMonth,sDay,week,lYear,lMonth,lDay,isLeap,cYear,cMonth,cDay) {
this.isToday = false;
//國歷
this.sYear = sYear;
this.sMonth = sMonth;
this.sDay = sDay;
this.week = week;
//農歷
this.lYear = lYear;
this.lMonth = lMonth;
this.lDay = lDay;
this.isLeap = isLeap;
//干支
this.cYear = cYear;
this.cMonth = cMonth;
this.cDay = cDay;
this.color = '';
this.lunarFestival = ''; //農歷節日
this.solarFestival = ''; //國歷節日
this.solarTerms = ''; //節氣
}
//===== 某年的第n個節氣為幾日(從0小寒起算)
function sTerm(y,n) {
var offDate = new Date( ( 31556925974.7*(y-1900) + sTermInfo[n]*60000 ) + Date.UTC(1900,0,6,2,5) )
return(offDate.getUTCDate())
}
//============================== 傳回月歷物件 (y年,m+1月)
function calendar(y,m) {
var sDObj, lDObj, lY, lM, lD=1, lL, lX=0, tmp1, tmp2
var lDPOS = new Array(3)
var n = 0
var firstLM = 0
sDObj = new Date(y,m,1) //當月一日日期
this.length = solarDays(y,m) //國歷當月天數
this.firstWeek = sDObj.getDay() //國歷當月1日星期幾
for(var i=0;i<this.length;i++) {
if(lD>lX) {
sDObj = new Date(y,m,i+1) //當月一日日期
lDObj = new Lunar(sDObj) //農歷
lY = lDObj.year //農歷年
lM = lDObj.month //農歷月
lD = lDObj.day //農歷日
lL = lDObj.isLeap //農歷是否閏月
lX = lL? leapDays(lY): monthDays(lY,lM) //農歷當月最後一天
if(n==0) firstLM = lM
lDPOS[n++] = i-lD+1
}
//sYear,sMonth,sDay,week,
//lYear,lMonth,lDay,isLeap,
//cYear,cMonth,cDay
this[i] = new calElement(y, m+1, i+1, nStr1[(i+this.firstWeek)%7],
lY, lM, lD++, lL,
cyclical(lDObj.yearCyl) ,cyclical(lDObj.monCyl), cyclical(lDObj.dayCyl++) )
if((i+this.firstWeek)%7==0) this[i].color = 'red' //周日顏色
if((i+this.firstWeek)%14==13) this[i].color = 'red' //周休二日顏色
}
//節氣
tmp1=sTerm(y,m*2 )-1
tmp2=sTerm(y,m*2+1)-1
this[tmp1].solarTerms = solarTerm[m*2]
this[tmp2].solarTerms = solarTerm[m*2+1]
if(m==3) this[tmp1].color = 'red' //清明顏色
//國歷節日
for(i in sFtv)
if(sFtv[i].match(/^(\d{2})(\d{2})([\s\*])(.+)$/))
if(Number(RegExp.$1)==(m+1)) {
this[Number(RegExp.$2)-1].solarFestival += RegExp.$4 + ' '
if(RegExp.$3=='*') this[Number(RegExp.$2)-1].color = 'red'
}
//月周節日
for(i in wFtv)
if(wFtv[i].match(/^(\d{2})(\d)(\d)([\s\*])(.+)$/))
if(Number(RegExp.$1)==(m+1)) {
tmp1=Number(RegExp.$2)
tmp2=Number(RegExp.$3)
this[((this.firstWeek>tmp2)?7:0) + 7*(tmp1-1) + tmp2 - this.firstWeek].solarFestival += RegExp.$5 + ' '
}
//農歷節日
for(i in lFtv)
if(lFtv[i].match(/^(\d{2})(.{2})([\s\*])(.+)$/)) {
tmp1=Number(RegExp.$1)-firstLM
if(tmp1==-11) tmp1=1
if(tmp1 >=0 && tmp1<n) {
tmp2 = lDPOS[tmp1] + Number(RegExp.$2) -1
if( tmp2 >= 0 && tmp2<this.length) {
this[tmp2].lunarFestival += RegExp.$4 + ' '
if(RegExp.$3=='*') this[tmp2].color = 'red'
}
}
}
//黑色星期五
if((this.firstWeek+12)%7==5)
this[12].solarFestival += '黑色星期五 '
//今日
if(y==tY && m==tM) this[tD-1].isToday = true;
}
//====================== 中文日期
function cDay(d){
var s;
switch (d) {
case 10:
s = '初十'; break;
case 20:
s = '二十'; break;
break;
case 30:
s = '三十'; break;
break;
default :
s = nStr2[Math.floor(d/10)];
s += nStr1[d%10];
}
return(s);
}
///////////////////////////////////////////////////////////////////////////////
var cld;
function drawCld(SY,SM) {
var i,sD,s,size;
cld = new calendar(SY,SM);
if(SY>1874 && SY<1909) yDisplay = '光緒' + (((SY-1874)==1)?'元':SY-1874)
if(SY>1908 && SY<1912) yDisplay = '宣統' + (((SY-1908)==1)?'元':SY-1908)
if(SY>1911 && SY<1950) yDisplay = '民國' + (((SY-1911)==1)?'元':SY-1911)
// if(SY>1949) yDisplay = '共和國' + (((SY-1949)==1)?'元':SY-1949)
// GZ.innerHTML = yDisplay +'年 農歷' + cyclical(SY-1900+36) + '年 【'+Animals[(SY-4)%12]+'】';
if(SY>1949) yDisplay = ''
GZ.innerHTML = yDisplay +' 農歷' + cyclical(SY-1900+36) + '年 【'+Animals[(SY-4)%12]+'】';
YMBG.innerHTML = "" + SY + "<BR>" + monthName[SM];
for(i=0;i<42;i++) {
sObj=eval('SD'+ i);
lObj=eval('LD'+ i);
sObj.className = '';
sD = i - cld.firstWeek;
if(sD>-1 && sD<cld.length) { //日期內
sObj.innerHTML = sD+1;
if(cld[sD].isToday) sObj.className = 'todyaColor'; //今日顏色
sObj.style.color = cld[sD].color; //國定假日顏色
if(cld[sD].lDay==1) //顯示農歷月
lObj.innerHTML = '<b>'+(cld[sD].isLeap?'閏':'') + cld[sD].lMonth + '月' + (monthDays(cld[sD].lYear,cld[sD].lMonth)==29?'小':'大')+'</b>';
else //顯示農歷日
lObj.innerHTML = cDay(cld[sD].lDay);
s=cld[sD].lunarFestival;
if(s.length>0) { //農歷節日
if(s.length>6) s = s.substr(0, 4)+'…';
s = s.fontcolor('red');
}
else { //國歷節日
s=cld[sD].solarFestival;
if(s.length>0) {
size = (s.charCodeAt(0)>0 && s.charCodeAt(0)<128)?8:4;
if(s.length>size+2) s = s.substr(0, size)+'…';
s = s.fontcolor('blue');
}
else { //廿四節氣
s=cld[sD].solarTerms;
if(s.length>0) s = s.fontcolor('limegreen');
}
}
if(s.length>0) lObj.innerHTML = s;
}
else { //非日期
sObj.innerHTML = '';
lObj.innerHTML = '';
}
}
}
function changeLong()
{
var y,m,ly,lm,id,im,iy,yangy,yangm,deltm,miny,tt;
CLD.SY.selectedIndex=CLD.D1.selectedIndex;
CLD.SM.selectedIndex=CLD.D2.selectedIndex;
yangm=0;yangy=0;
tt=true;
while (tt)
{
yangm=0;yangy=0;
changeCld();
for(i=0;i<42;i++)
{
sD = i - cld.firstWeek;
if(sD>-1 && sD<cld.length)
{ //日期內
if ((cld[sD].lMonth==CLD.D2.selectedIndex+1)&&(cld[sD].lYear==CLD.D1.selectedIndex+1900))
{
yangy=CLD.SY.selectedIndex+1900; yangm=CLD.SM.selectedIndex ;
tt=false;
break;
}
}
}
if (!tt) break;
pushBtm('MD');
changeCld();
// alert(CLD.SY.selectedIndex+" "+CLD.SM.selectedIndex);
for(i=0;i<42;i++)
{
sD = i - cld.firstWeek;
if(sD>-1 && sD<cld.length)
{ //日期內
if ((cld[sD].lMonth==CLD.D2.selectedIndex+1)&&(cld[sD].lYear==CLD.D1.selectedIndex+1900))
{
yangy=CLD.SY.selectedIndex+1900; yangm=CLD.SM.selectedIndex ;
tt=false;
break;
}
}
}
break;
}
// alert(yangy+" "+yangm);
//CLD.SY.selectedIndex=yangy;//-1900;
//pushBtm('YU');
//pushBtm('YD');
CLD.SM.selectedIndex=yangm;
pushBtm('MD');
pushBtm('MU');
}
//changeLong end
function changeCld() {
var y,m;
y=CLD.SY.selectedIndex+1900;
m=CLD.SM.selectedIndex;
drawCld(y,m);
}
function pushBtm(K) {
switch (K){
case 'YU' :
if(CLD.SY.selectedIndex>0) CLD.SY.selectedIndex--;
break;
case 'YD' :
if(CLD.SY.selectedIndex<149) CLD.SY.selectedIndex++;
break;
case 'MU' :
if(CLD.SM.selectedIndex>0) {
CLD.SM.selectedIndex--;
}
else {
CLD.SM.selectedIndex=11;
if(CLD.SY.selectedIndex>0) CLD.SY.selectedIndex--;
}
break;
case 'MD' :
if(CLD.SM.selectedIndex<11) {
CLD.SM.selectedIndex++;
}
else {
CLD.SM.selectedIndex=0;
if(CLD.SY.selectedIndex<149) CLD.SY.selectedIndex++;
}
break;
default :
CLD.SY.selectedIndex=tY-1900;
CLD.SM.selectedIndex=tM;
}
changeCld();
}
var Today = new Date();
var tY = Today.getFullYear();
var tM = Today.getMonth();
var tD = Today.getDate();
//////////////////////////////////////////////////////////////////////////////
var width = "130";
var offsetx = 2;
var offsety = 16;
var x = 0;
var y = 0;
var snow = 0;
var sw = 0;
var cnt = 0;
var dStyle;
document.onmousemove = mEvn;
//顯示詳細日期資料
function mOvr(v) {
var s,festival;
var sObj=eval('SD'+ v);
var d=sObj.innerHTML-1;
//sYear,sMonth,sDay,week,
//lYear,lMonth,lDay,isLeap,
//cYear,cMonth,cDay
if(sObj.innerHTML!='') {
sObj.style.cursor = 's-resize';
if(cld[d].solarTerms == '' && cld[d].solarFestival == '' && cld[d].lunarFestival == '')
festival = '';
else
festival = '<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BGCOLOR="#CCFFCC"><TR><TD>'+
'<FONT COLOR="#000000" STYLE="font-size:9pt;">'+cld[d].solarTerms + ' ' + cld[d].solarFestival + ' ' + cld[d].lunarFestival+'</FONT></TD>'+
'</TR></TABLE>';
s= '<TABLE WIDTH="130" BORDER=0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BGCOLOR="#000066"><TR><TD>' +
'<TABLE WIDTH=100% BORDER=0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TR><TD ALIGN="right"><FONT COLOR="#ffffff" STYLE="font-size:9pt;">'+
cld[d].sYear+' 年 '+cld[d].sMonth+' 月 '+cld[d].sDay+' 日<br>星期'+cld[d].week+'<br>'+
'<font color="violet">農歷'+(cld[d].isLeap?'閏 ':' ')+cld[d].lMonth+' 月 '+cld[d].lDay+' 日</font><br>'+
'<font color="yellow">'+cld[d].cYear+'年 '+cld[d].cMonth+'月 '+cld[d].cDay + '日</font>'+
'</FONT></TD></TR></TABLE>'+ festival +'</TD></TR></TABLE>';
document.all["detail"].innerHTML = s;
if (snow == 0) {
dStyle.left = x+offsetx-(width/2);
dStyle.top = y+offsety;
dStyle.visibility = "visible";
snow = 1;
}
}
}
//清除詳細日期資料
function mOut() {
if ( cnt >= 1 ) { sw = 0 }
if ( sw == 0 ) { snow = 0; dStyle.visibility = "hidden";}
else cnt++;
}
//取得位置
function mEvn() {
x=event.x;
y=event.y;
if (document.body.scrollLeft)
{x=event.x+document.body.scrollLeft; y=event.y+document.body.scrollTop;}
if (snow){
dStyle.left = x+offsetx-(width/2)
dStyle.top = y+offsety
}
}
///////////////////////////////////////////////////////////////////////////
function tick() {
var today
today = new Date()
Clock.innerHTML = today.toLocaleString().replace(/(年|月)/g, "/").replace(/日/, "");
// Clock.innerHTML = TimeAdd(today.toGMTString(), CLD.TZ.value)
window.setTimeout("tick()", 1000);
}
function setCookie(name, value) {
var today = new Date()
var expires = new Date()
expires.setTime(today.getTime() + 1000*60*60*24*365)
document.cookie = name + "=" + escape(value) + "; expires=" + expires.toGMTString()
}
function getCookie(Name) {
var search = Name + "="
if(document.cookie.length > 0) {
offset = document.cookie.indexOf(search)
if(offset != -1) {
offset += search.length
end = document.cookie.indexOf(";", offset)
if(end == -1) end = document.cookie.length
return unescape(document.cookie.substring(offset, end))
}
else return ""
}
}
/////////////////////////////////////////////////////////
function initial() {
dStyle = detail.style;
CLD.SY.selectedIndex=tY-1900;
CLD.SM.selectedIndex=tM;
drawCld(tY,tM);
// CLD.TZ.selectedIndex=getCookie("TZ");
// changeTZ();
tick();
}
//-->
</SCRIPT>
<STYLE>.todyaColor {
BACKGROUND-COLOR: aqua
}
</STYLE>
<META content="Microsoft FrontPage 4.0" name=GENERATOR></HEAD>
<BODY onload=initial()>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if(navigator.appName == "Netscape" || parseInt(navigator.appVersion) < 4)
document.write("<h1>你的瀏覽器無法執行此程序。</h1>此程序在 IE4 以後的版本才能執行!!")
//--></SCRIPT>
<DIV id=detail style="POSITION: absolute"></DIV>
<FORM name=CLD>
<div align="center">
<TABLE width="672" align="right" height="259" bordercolordark="#CC9900" border="4" background="l11.gif">
<CENTER>
<center>
<TBODY>
</center></center>
<TR>
<TD align=middle vAlign=top width="170" height="255">
<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BORDER=1 COLSPAN=2 width="221">
<CENTER>
<center><FONT size=2
style="FONT-SIZE: 9pt">
<td width="209">
<p align="center"><font style="font-size:10.8pt" color=RED>本地計算機時間:</FONT></FONT><BR><FONT color=#000080 face=ARIAL
id=Clock size=3 align="center"></FONT>
<P><!--時區 *表示自動調整為日光節約時間-->
</center>
</CENTER>
</TABLE>
</center>
</div>
<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border=1 height="1" width="16">
<td height="1" width="255">
<table width="212" height="1"><CENTER>
<center>
<FONT id=tSave
style="COLOR: red; FONT-FAMILY: Wingdings; FONT
E. Python中,在長600米,寬400米的地域內建立14000平方米的保護地塊,求沿四周植樹建綠化
#這是個小學數學題,不需要Python,計算器就可以解決!
import math
#14000=600*bilv*400*bilv
bilv=math.sqrt(14000/(600*400))
chang=600*bilv
kuan=400*bilv
huachang=(600-chang)/2
huakuan=(400-kuan)/2
print("花壇的長為:",huachang,"米,寬為:",huakuan,"米")
Python
是完全面向對象的語言。函數、模塊、數字、字元串都是對象。並且完全支持繼承、重載、派生、多繼承,有益於增強源代碼的復用性。Python支持重載運算符和動態類型。相對於Lisp這種傳統的函數式編程語言,Python對函數式設計只提供了有限的支持。有兩個標准庫(functools, itertools)提供了Haskell和Standard ML中久經考驗的函數式程序設計工具。
F. 近年來無私奉獻的植樹人的事件
1988年4月,60歲的楊善洲同志光榮退休。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搬到昆明居住,並說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大亮山位於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約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楊善洲的家鄉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陡坡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地農民缺衣少糧,就開始大規模的毀林開荒,原本翠綠的大亮山生態遭到極大破壞,山光水枯,荒涼空曠,山石裸露,山間溪流逐年減少乃至枯竭,當地農民飲水大多要到幾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馬馱,周邊十幾個村也陷入「一人種三畝,三畝吃不飽」的貧困境地。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村民只有進一步開荒耕種面積,導致了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他說:「我是在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為工作關系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後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至於具體做什麼,經過考察我認為還是為後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這既對全縣有利,也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有利。」家鄉的人聽說他要回來種樹就勸他:「你到別處去種吧,這地方連野櫻桃和鋸木樹都不長。」然而,楊善洲創辦林場的設想和決心沒有被動搖。他請地、縣林業部門的領導和科技人員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調查研究。他們帶著帳篷,風餐露宿,徒步24天,對姚關、舊城、酒房等地進行了調查。經過調研,更堅定了楊善洲改變大亮山面貌、「種樹扶貧」的決心,並將場址選在施甸縣的舊城、酒房、姚關3個鄉結合部的大亮山。林場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揮部,楊善洲親自擔任指揮長。成立當晚,他們在用樹枝圍起的簡易帳篷里,圍著火塘召開了第一次造林會議,把林場職工分宣傳動員、整墒、育苗三個小組,要求搶在5、6月份雨季來臨前育下能種萬畝以上的樹苗。到達大亮山的第二天,楊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長找來,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把他們到大亮山的目的意義都講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大亮山社的社長李宗清見到老書記身先士卒,早感動得不得了。他連聲說:「老書記你這么大年紀的人,不住城裡住山裡,為的是給咱老百姓造福,咱們還有什麼可說的。辦什麼事,就老書記一句話,說什麼我們都支持!」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給樹修枝時,楊善洲不幸踩著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後他又拄著拐杖執意爬上了大亮山。開始辦林場那幾年困難很大,但是楊善洲艱苦奮斗,盡量少花錢多辦事。沒有錢蓋房子就花7000多元錢蓋油毛氈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個職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沒有錢購買農具,就地取材自己動手,辦公桌、板凳、床鋪都是自己動手做的,晚上照明沒有電,每人買一盞馬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楊善洲同志意識到大亮山林場要發展壯大,必須順應市場經濟的大潮,改變傳統單一的經營方式,進行多種經營。建場之初,楊善洲主要以種植華山松為主,在黨的十四大後,他感到僅僅種植華山松不能最快的產生效益,林場要以林養林,要提高經濟效益。於是,他們從廣東、福建等地引種龍眼樹苗,開辟了龍眼水果基地。施甸縣的立體氣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區常年雲遮霧罩,是種植茶葉的好地方。酒房鄉供銷社茶廠生產的袋裝黑山銀峰茶,1994年曾榮獲省農業廳優質產品稱號,供不應求。他們從中得到啟示,也建立了茶葉生產基地,還專門投資建了一個粗茶葉加工廠;另一方面,楊善洲號召林場職工開拓新的生產經營領域,他和林場職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場沒有幾年時間,就紅火起來了,家業擴大、經濟效益也逐步顯現出來。為了搞好多種經營,他們辦起了茶葉基地,又建起茶葉精製廠,茶樹也長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這時,發生了一場鼠患,一隻只肥大的老鼠幾夜之間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樹啃死了,人們辛勤多年的茶園毀於一夜。面對這挫折,有的人畏縮了,但楊善洲卻沒有被困難壓垮。他鼓勵大家,茶園毀了可以重新種植,人的精神垮了,事業就真正完了。他要職工振奮精神,重新與大自然搏鬥。初建林場的3年,他們好不容易種活了將近3萬畝華山松,有近400畝松樹被一種叫紫荊澤蘭的毒草侵擾死了,楊善洲又鼓勵職工不要泄氣,振奮精神重新再干。在他的鼓舞下,林場職工始終沒有在困難面前低頭。楊善洲雖然是大亮山林場的義務承包人,但他並沒有從林場拿錢。最初的幾年裡,林場只給他補貼70元伙食費,後來調到了100元。不僅不要錢,楊善洲還經常要給林場貼錢。林場在山下辦了一個水裡基地,招了一些臨時工,碰上林場經濟困難的時候,楊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來用於發工資。大亮山的生態修復,使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得到保存。林場珍稀動物有黑熊、豹子、獼猴、鳳頭鳥、野雞等,植物有桫欏、銀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現象消失,風調雨順,周邊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決燒柴問題,通過
G. 三一班一共有9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他們在植樹節一共植樹216.棵。平均每人植樹多少棵
把216棵樹平均分給9個小組,每個小組分
216÷9=24棵樹
平均分給組里的人是
24÷6=4棵
所以平均每人植樹4棵
H. 植樹是先施肥,還是先澆水
肯定是先澆水,因為移栽的樹根部都會有損傷,施肥的話會把樹燒死。
樹木的栽植方法有多種,要根據樹種的習性、發育狀態以及生長環境等採取合適的種植方法。裸根栽植和帶土球栽植是常見的栽種方法,下面就說說這兩種方式的特點:
1、裸根栽植,此法多用於常綠樹小苗及大多落葉樹種。裸根栽植的關鍵在於保護好根系的完整性,骨幹根不可太長,側根、須根盡量多帶。從掘苗到栽植期間,務必保持根部濕潤、防止根系失水乾枯。根系打漿是常用的保護方式之一,可提高移栽成活率20%。
2、帶土球移植,常綠樹種及某些裸根栽植難於成活的樹種,如板栗、長山核桃、七葉樹、玉蘭等,多行帶土球移植;大樹栽植和生長季栽植,亦要求帶土球進行,以提高成活率。
(8)簡易植樹源碼擴展閱讀
帶土球移植比較麻煩的一點就是運輸包裝,如果運距較近,可以省略一些包裝手續,只要確保土球標准大小而且不致散裂就行。對直徑在30cm以下的小土球,可採用束草或塑料布簡易包紮,栽植時拆除即可。
如土球較大,使用蒲包包裝時,只需稀疏捆紮蒲包,栽植時剪斷草繩撤出蒲包物料,以使土壤接通,便於新根萌發、吸收水分和營養。
I. 簡易方程怎樣做
以"X+32+3=65"的方程為例
x+32+3=65
解: x+35=65
x=65-35
x=30
檢驗:將x=30代入原方程x+32+3=65中
左邊=30+32+3=65
右邊=65
左邊=右邊,方程成立,所以x=30是方程x+32+3=65的解
解簡易方程的步驟:
(1)先寫"解:"——這是解方程的第一步,不可缺少
(2)再觀察方程是否有同類項,有的話就合並同類項.例如:在方程x+32+3=65中
"32"和"3"是同類項,可以合並,由(32+3)得35
(3)移項,將x放在方程左邊,其餘的常數(1,2,3...屬於常數)放在右邊
(4)解得x
(5)檢驗:1.將求得的x的值代入原方程,分別求左邊和右邊的值.
格式"左邊="
"右邊="
2.若檢驗方程兩邊相等,則寫上
"左邊等於右邊,方程成立,x= 是方程 的解"
若檢驗到方程兩邊不相等,則重新解一次方程
J. 植樹的時候不小心澆了高錳酸鉀,要怎麼補救
高錳酸鉀(Potassium permanganate)為黑紫色、細長的棱形結晶或顆粒,帶藍色的金屬光澤;無臭;與某些有機物或易氧化物接觸,易發生爆炸,溶於水、鹼液,微溶於甲醇、丙酮、硫酸,分子式為KMnO4,分子量為158.03400。熔點為240°C,穩定,但接觸易燃材料可能引起火災。要避免的物質包括還原劑、強酸、有機材料、易燃材料、過氧化物、醇類和化學活性金屬。
如果你不是想給花消毒殺菌,而是想當作水來日常澆的,我持反對意見!倒是建議你用山泉水、雨水、晾過的自來水或淘米水更合適。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