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聞英語編譯是什麼
新聞編譯是通過翻譯人員的加工,將外語新聞編寫為本族語新聞。英語新聞能及時提供讀者所需要的各種信息,已成現代人獲取信息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手段。編譯作為一種有效的翻譯手段已經廣泛地應用到新聞翻譯實踐中。
新聞編譯越來越被國內廣大讀者所接受。新聞編譯要把握好語言層的加工、背景文化的注釋,及政治言辭的合理修正,以提高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效果,避免西方輿論誤導。
(1)新聞編譯的兩種亂象擴展閱讀
美英新聞刊物形形色色,內容涉及十分廣泛,如時事報道、社論、述評、特寫、廣告等,所以其採用的文體也不盡相同。新聞有其獨特的文體特徵,新聞報道的翻譯,除遵循一般的翻譯原則外,還應遵循新聞翻譯的基本規律。
一、語言總體風格
大眾性、趣味性和節儉性構成了新聞英語在語言風格上的特色。新聞英語的語言有趣易懂,簡潔精煉,用非常經濟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盡可能刪去可用可不用但又不影響表達內容完整與准確的詞。
此外,新聞語體語言清晰,不能模稜兩可,更不應晦澀難懂,但同時,新聞語體又講究表達有力、敘述生動,因而我們翻譯時必須在用詞上多加錘煉,表現出新聞文體的總貌。
二、詞彙特點
1、常用詞彙有特定的新聞色彩
新聞報道常使用某些詞彙來表達事實和事件,因此這些詞彙經過長期使用後逐漸取得與新聞報道相聯系的特殊意義,成為新聞體詞語(journalistic words)。
例如,horror一詞是新聞標題中常用的詞,用以表示不幸事故和暴力行動,再如nadir常指「兩國關系的最低點」。此外,新聞報道中還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套語,如according to sources concerned (據有關方面報道),cited as saying(援引…的話)。
2、使用「小詞」
小詞(midget words)即簡短詞,一般為單音節詞。小詞的廣泛使用一是由於報紙篇幅有限,用小詞可以免於移行,二是由於小詞的詞義范疇很寬,一般比較生動靈活。新聞英語稱這類詞為synonyms of all work (萬能同義詞),如back(支持), ban(禁止)等。
3、大量使用縮略語
這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和篇幅。比如WB(world bank世界銀行), ASP(American selling price美國銷售價), biz (business商業)等。
4、臨時造詞
為了表達需要和追求新奇,新聞報道常常使用「臨時造詞/生造詞」, 即臨時創造或拼湊起來的詞或片語,例如Euromart(European commom market 歐洲共同市場),haves and have-nots(富人和窮人)等。
三、語法特點
1、時態的使用
在英語新聞中現在時被廣泛使用,為了造成事件正在進行中的效果,給人以真實感,無論是標題或是正文都常常採用現在時代替過去時。另外,甚至在said, told, reported, added等動詞過去時後面的that賓語從句中,過去時也常常為現在時態所替代。
2、較多使用擴展的簡單句
由於報刊篇幅有限,新聞文體在語法方面一個重要特點是句型的高度擴展,結構嚴謹,將豐富的信息壓縮在有限的篇幅中。常見的方法有使用同位語、介詞短語、分詞短語等語言成分擴展簡單句,有時還較多的使用插入語代替從句,從而簡化句子結構。
3、前置修飾語高度濃縮
新聞文體為了使句子結構緊湊嚴密,大量使用前置修飾語修飾名詞,如a hand grenade and machine gun attack。
四、文化因素和國情因素
要做好新聞的翻譯工作,譯者除了應具備語言知識外,還需要具備必要的文化常識和政治常識,要注意擴大知識面,這樣才不會誤譯或導致嚴重後果。例如將國家和地區並列,都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
五、語言差異——編譯和解釋性翻譯
此外,考慮到中英兩種語言習慣的差異,對外新聞報道的翻譯往往採用非逐字對譯法,這就需要引入另外兩種翻譯方法——編譯和解釋性翻譯。
我國獨有的機構、節日、習俗、行話、套話和歷史典故等都需要採用解釋性的翻譯方法。比如「巴金」譯作「Chinese writer Ba Jin」。
B. 英語編譯是什麼意思
古語雲:「寒夜客來茶當酒」。廈門人喜歡喝烏龍茶。
C. 上外學姐告訴你 上外新聞學專業考研初試 如何備
宏觀的教育的唯一特徵是「著眼於人的素質、能力」,這表明判別某個活動是不是教育不在其結果如何。現實中,不是所有的教育活動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會失敗。而有些活動,如研究活動、宣傳活動雖然可以影響人的素質、能力,卻並不是人們所公認的教育活動。
D.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4)新聞編譯的兩種亂象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
E. 跨專業考研 新聞學
我只能非常遺憾的告訴你,你這個問題根本沒法回答。你應該先確定一所你要考的學校再說。
秉承了中國歷史上一貫的「文人相輕」和「分幫結派」的優良傳統,中國的新聞學研究是分派的。大致分為以中國傳媒和人大為首的北方派和以復旦為首的南方派,在這兩個「少林」,「武當」大派下面還有大有自立門戶傾向的以中山暨大等為代表的華南派及內陸其他高校派別,還有以北外上外這樣劍走偏鋒以國際新聞(英語新聞)為主的「西域派」。雖然新聞學的研究也就是那些東西,如新聞史,新聞編輯,寫作,采訪,麥克盧漢等等,但是各派對於其中的具體問題說法各不相同,看法也千差萬別,如果你一旦站錯了陣營,說出了你所報考的學校「敵對方」的意見,那後果是很嚴重的。
新聞學不像法律那樣是聯考,你先要確定一個報考的院校,它的招生目錄里會有指定的參考書,那些書都要看。最好還要看相關導師發表的論文和其他沒有列為指定書的著作,這樣你才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我沒有見過哪一本書是全國各高校新聞系都通用的。如果非要推薦幾本基礎的書,個人認為復旦大學的《新聞學概論》,《傳播學導論》,《新聞學采訪/寫作/編輯》及《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是比較不錯的選擇。但是前提還是要看你所要報考的學校的指定書目。
F. 大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我國民營報紙的發展歷程
民營報紙的發展歷程(五四至大革命時期
1、五四運動時期,我國南北地區民營報業的發展出現兩種趨勢,上海商業報紙開始向現代企業化報業方向發展,而北京的報紙受北洋軍閥的控制,熱衷政黨之爭,僅有少量報紙在曲折中緩慢發展
A、上海
a、歷史背景:一戰期間,帝國主義無瑕東顧,中國醬主義得到暫時發展,上海是金融中心,加之租界特殊環境,民營報紙發展極快;
b、《申報》:1912年史量才接辦後,
(1)大力開展廣告業務,設廣告推廣科,使廣告成為該報贏利首要來源;
(2)抓好發行環節,設立報紙推廣科,並向外埠發展:
(3)加強基礎建設,不斷更新技術設備,使其成為當時全國設備最新、最完備的報紙;
(4)為避免政爭牽連,該報實行政治不偏不倚,輕言論重新聞的編輯方針,聘請名記者黃遠生、邵飄萍任駐京特派記者,用大量專電等政治新聞補充言論不足,同時加重報紙的知識性、趣味性內容。
c、《新聞報》:
(1)汪漢溪任該報總經理後,摸出一條借款再借再還,;加快資金周轉生財之道;
(2)該報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為主要發行對象,著重開拓經濟新聞;
(3)該報設立電台,直接抄收外國通訊社電訊,搶先刊發,增強競爭力;
(4)注意適應市民興趣,擴大社會新聞報道,設有多種副刊、專欄,但一些低級趣味地廣告充斥版面。
d、以兩報為代表的上海民營報業向現代企業發展,突出了贏利目的,報紙的編輯方針、新聞業務、經營管理等均從是否贏利為轉移,但是,大報企業化標志著我國報業向現代報業邁步,它們在經營管理和新聞業務改革方面的經驗,為新聞界,為政黨報紙提供了有益借鑒。
B、北京:
a、歷史背景:北京各派軍閥政客爭權奪利,壓迫收買報紙,充作他們政爭的工具;
b、絕大多數報紙在新文化運動中仍熱衷政黨之爭而置身運動之外,報紙充滿各派軍閥互相攻忤,滿紙荒唐,毫無生氣;
c、但以邵飄萍為代表的進步報人受時代潮流推動,為尋求報業改革和發展獨立的新聞事業作出了努力,邵飄萍曾創立北京新聞編譯社,以打破外國通訊社壟斷,1918年,又創辦《京報》,堅持評論時政,抨擊列強侵略和軍閥專制統治,成為北京影響巨大的輿論機關,但不斷受到迫害;
d、軍閥統治下北京地區報紙發展狀況表明,處於舊政治下的民營報紙,一般都與軍閥勢力既有聯系又有矛盾,在艱難曲折中求生存,一些報人和報紙,雖然力求進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難以為繼。
2、國內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報業仍有緩慢發展
A、上海:
a、新辦《商報》主要刊登商業、金融、經濟文章,成為上海大報之一;
b、《申報》《新聞報》穩步發展,營業上升;兩報注重擴大版面,增設專欄、專刊等到,報紙內容綜合化雜志化,加大廣告、商業經濟、文化娛樂方面的版面,同時削減時事評論的篇幅,避免以言論取禍;
B、北京:
a、邵飄萍復刊《京報》後,努力向現代化報紙方向前進。先後在大中城市派駐訪員,設立分館,改進設備,努力改革業務,力求多發新聞,講求時效,加強對時避的報道和評論,鮮明支持人民愛國反帝斗爭;
b、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報》開始形成報系,同時出版《世界晚報》《世界畫報》等;
C、天津:新記公司接辦《大公報》,奉行「四不」方針,向大報發展
1、 總結:民營報紙地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