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共有幾個版本啊各是哪年出版的啊
__《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共有四個版本,其中正式發行的有3個版本。
__一、未正式發行版
__1965-1966年,中央編譯局編譯完成4卷本《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但未正式發行。
__二、第1版,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__1972年,經過重新編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版問世,收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89篇,書信96封,總計211萬字。第1版多次重印,廣泛發行,發行量高達900多萬部,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宣傳,推動了我國哲學和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
__三、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__改革開放以後,為適應新形勢下理論學習的需要,中央編譯局著手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版進行全面修訂,編譯新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新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仍為4卷,各卷篇目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更加全面、完整地反映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理論體系。全部譯文經過重新校訂,以求更准確、更忠實地表達原文的意蘊;同時,對注釋和索引做了大量的增補和訂正,增寫了各卷說明,對相關著作的寫作背景及主要思想進行扼要評價。第2版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版本。
__四、第3版,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__《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編為4卷,所收著作按編年和專題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正文和資料部分總字數約為310萬字。
__第1卷選收馬克思和恩格斯1843-1859年的32篇著作,其中論述中國問題的10篇文章和論述印度問題的兩篇文章分別集中編排。
__第2卷為政治經濟學專卷,內容包括馬克思《資本論》3卷節選和經濟學手稿摘選,同時收錄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4篇經濟學論文。這一卷既是整部選集的組成部分,也可以用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著教材。
__第3卷選收馬克思和恩格斯1864-1883年間的25篇著作。
__第4卷選收恩格斯1884-1895年的16篇著作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1895年間寫的102封書信。
__各卷採用新譯文,並根據學界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注釋、索引等進行了全面修訂,還撰寫了新的出版說明和各卷說明。第3版目前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的最新版本。
② 勞動價值論及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
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內容提要:《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指出,「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把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與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與馬克思提出勞動價值論的時代相比,現代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不可能完全預見到現代社會出現的各種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看待勞動價值論,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解決新問題,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本文擬就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企業經營管理者和科學技術工作者如何參與收入分配等問題略陳筆者管見。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 價值 體力勞動 腦力勞動
一、 我國現行的分配製度的理論根源
由於我國現在尚處於社會主義經濟運行中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基本建立,經濟運行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並存,收入分配採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
1、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和公有制經濟的相互結合,決定了在公有制經濟中只能採取按勞分配的收入分配製度。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並存,共同參與創造財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種要素都應根據其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的大小來參與收益分配,獲得相應的報酬。基於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只有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收入分配製度,才是現階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經濟中,由於國家和集體是除了勞動以外的一切生產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體社會成員只能是勞動者而不能是其他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按付出勞動量的多少來決定應該獲得的收入的數量。但是這種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於人的天賦、能力、所承擔的責任和風險、擔任的工作的難易程度都是不一樣的,對社會、生產做出的貢獻也是不一樣的,如果採用同一種分配方式同等的對待必然產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到「像一切權利一樣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1]而「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 [2]
2、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是由各種生產要素在財富的創造過程中所做出的貢獻決定的。威廉?配第曾經指出:「勞動是財富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馬克思也曾經在《資本論》和《哥達綱領批判》等文獻中多次指出勞動並非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現實的常識告訴我們僅僅有勞動者而沒有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的參與,是不可能創造價值和財富的,在生產過程中三者缺一不可(應該注意這並不意味著資本、土地也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曾經論述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原材料。」[3]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技術、信息和管理才能等過去不被重視的要素在現代的生產和經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他們也要求參與分配。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由於「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所以應該允許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參與分配,這樣有利於生產要素向更有效的領域流動,有利於技術進步的加快,有利於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有人認為,既然生產要素包括勞動,那麼按勞分配應該包含在按生產要素分配之中 ,因而認為我國應該實行按生產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他們把按勞分配中的「勞動」與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勞動」混為一談,混同了按勞分配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事實上按勞分配中的「勞動」是指生產物質產品的活勞動,而按生產要素分配中的「勞動」是指在勞動力市場買賣的勞動力。按勞分配包含了必要勞動價值和剩餘勞動創造的剩餘產品價值中應該享有的那一部分,而按勞動力價值分配僅僅是必要勞動價值(如果真的是勞資雙方「等價交換」的話)。
其次,應該正確認識按生產要素分配不等於要素價值論。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由於資本家對資本、土地所有者對土地的所有權,基於這種法律上的財產權,他們享有對剩餘價值的索取權,但並不能因此認定資本、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與此相反,要素價值論的最基本的觀點是土地、資本、勞動三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價值,現在還有人提出企業家作為第四大生產要素,把前三種生產要素結合起來共同創造價值。他們提倡按貢獻分配,他們認為,資本、土地也要參與分配正是因為它們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要素價值論把使用價值的生產和價值的生產、價值的形成過程和價值的增殖過程混為一談。
為什麼有不少學者信奉要素價值論?看似合理的要素價值論真的合理嗎?這就要求我們弄清到底是什麼創造價值。此外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也要求我們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的認識。
二、 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力資本(主要是指企業家和技術創新者)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力資本創造的價值也越來越多,現代生產中體力勞動所佔比重不斷降低、勞動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不少學者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了懷疑。在這種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該如何看待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不重視腦力勞動,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指的就是體力勞動。因而在知識經濟到來的時候他們提出:商品中所含的體力勞動的成分越來越少了,因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不再適用了,商品價值應該從由勞動和勞動時間決定變為由「知識含量」決定、由知識來計量。事實上,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忽略過腦力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清楚地論述到:「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5]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何種商品,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生產的,只不過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佔的比例不同罷了。由於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體力勞動居於主體地位的時代,因而《資本論》中更多的是以體力勞動為例來分析。而現在腦力勞動取代了體力勞動的主導地位,出現了「無人工廠」、「生產自動化」,體力勞動的作用逐漸被人們所忽略了。對於這種生產方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有提及:「勞動表現為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包括在生產過程中,相反地,表現為人以生產過程的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身份同生產過程本身發生關系。這里已經不再是工人把改變了形態的自然物作為中間環節放在自己和對象之間;而是工人把由他改變為工業過程的自然過程作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無機自然界之間。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 [6]在這里馬克思清楚地意識到了生產率的發展將使得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會逐漸被腦力勞動所替代(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性馬克思不可能詳細地闡述這一現象),但是這並不代表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論斷不再適用,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從始到終都包括了腦力勞動。歸根到底機器也是由勞動者勞動創造的;科技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腦力勞動的結晶。此外,如果不通過勞動將科技成果運用到生產中,科技的發展也不會對生產做出太大的貢獻。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動化生產方式所創造出的大量產品,是物質財富、是使用價值,而且馬克思的勞動二重性理論已經對勞動生產力與價值及使用價值的關系做了明確的論證。因此,產品的劇增並無法否定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在知識經濟的新形勢下,勞動價值論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商品的價值仍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是不變的,只不過這種勞動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質性等新的特點。
其次,應該搞清到底是什麼創造了價值,正確認識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 [7]和「勞動並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8]馬克思強調 「只有勞動才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來估計和比較各種商品價值的最後的和現實的唯一尺度」,[9]也就是說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准確地說應該是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里的勞動是指創造價值的抽象勞動而非具體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地說到「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10]雖然資本和土地等其他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價值的形成過程,但是在價值的形成過程中,他們都不創造新的價值,僅僅轉移了原有的舊價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勞動不再僅僅是指體力勞動還應該包括腦力勞動,而且腦力勞動正逐漸取代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勞動應該包括更高層次的腦力勞動,即技術創新、知識應用、理論研究和企業管理等類型的腦力勞動。「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是指僅僅靠勞動是不能創造財富的,財富的形成要求勞動、資本和土地三者相結合。這里的勞動是指創造使用價值的具體勞動。因此說資本和土地參與使用價值的創造,參與了價值的形成過程是正確的,而說它們創造了價值是完全錯誤的。
此外,還應該強調的是創造價值的只是勞動中的活勞動,物化勞動是已經凝結、物化的活勞動,是商品的價值。現代化生產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活勞動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物化勞動(機器、設備等)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物化勞動並不創造商品的價值。這是因為:首先,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也凝結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由活勞動創造;其次,這些生產資料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縮短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延長剩餘勞動時間,以此來增加勞動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它本身並不創造價值。因而創造價值的只是勞動中的活勞動。
基於以上認識,在腦力勞動占據主體地位、信息技術和知識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背景下,我們該如何認識企業經營者在生產中的作用以及他們該以何種形式參與分配?
三、 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的勞動
當今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使得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增加。這不僅僅是生產工人的勞動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復雜的腦力勞動。由於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才能是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能否大大加強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對科學技術工作者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管理勞動做出全面的評價,提出相應的激勵措施。對此,《建議》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工作和經營管理作為勞動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產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對企業領導人能和科技骨幹實行年薪制和股權、期權試點。」
關於科技工作者的勞動的價值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為生產性勞動者,他們自身的勞動創造價值。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做過論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腦工作,有的人當經理、工程師、工藝師等等,有的人當監工,有的人當直接體力勞動者或者做十分簡單的粗工,於是勞動能力的越來越多的職能被列在生產勞動的直接概念下,這種勞動能力的承擔者也被列在生產工人的概念下。」[11]由此可見,馬克思把科學技術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也看作是生產勞動者,從而也參與了價值的創造。而且由於科技工作者的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因此在同樣的時間內,他們可以創造出比一般勞動者更多的價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勞動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創造社會財富中均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將先進的科技應用到生產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增加產品的數量,還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因而,在評價科技工作者勞動的價值的時候,不應該僅僅根據他們的復雜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多少來衡量,還要看到他們在創造社會財富中的作用。
關於企業經營管理者的勞動的價值,如前所述,馬克思把經營管理者看作是生產勞動者。不過,經營管理者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同於一般工人創造價值的勞動,他們對於企業的作用也不同於一般工人。一般勞動者只是生產商品,不用承擔其他的壓力,但是經營管理者不僅要管理生產過程,還要決定該生產何種產品、該如何定價等問題。一個好的經營管理者可以挽救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與此相反,一個沒有能力的經營管理者可以使一個原本盈利的企業變為虧損。企業經營者的價值不僅僅是對於企業生存和發展有重要作用,還包括了對社會的影響(外部效應)。由於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的價值不僅僅是創造價值,還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他們從事的是更為復雜腦力勞動,是更多的自乘的簡單勞動,他們理所當然應該獲得比一般勞動者更高的報酬,這使他們自身人力資本價值得以實現。此外,為了防止「58」、「59」現象,為了調動經營者的勞動積極性,也應該使他們得到他們應該獲得的報酬,對經營管理者採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權制相結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調動經營管理者的積極性。對科技工作者實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結合。
隨著企業經營者的勞動價值不斷被人們認識和肯定,有不少學者提出私營企業主的收入全部是他們的勞動收入,沒有剝削的性質,從而得出「資本家養活工人」、資本主義社會是最優越的社會等等荒謬的結論。這不禁引起了對私營企業主收入問題的再思考。
首先應該肯定私營企業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勞動所得。對此馬克思在《資本論》描述到:「利潤中也包含一點屬於工資的東西。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是作為勞動的管理者和指揮者出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資本家在勞動過程本身中起著積極的作用。……這種與剝削相結合的勞動……當然就與雇傭工人的勞動一樣,是一種加入產品價值的勞動。」 [12]上面我們已經分析了企業主管理企業的勞動也是生產性勞動,因而私營企業主的勞動也創造價值。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私營企業主的收入中沒有剝削的成分,私營企業主的收入要大於一般的國企企業經營者,他們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勞動應得那一部分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與資本投入相應的利潤收入。如前所述,資本(代表機器等其他生產資料)這種物化了的勞動本身是不會創造價值的,因此這種利潤收入是資本增值的結果,是通過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勞動得來的。
總之,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私營企業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勞動所得,也有剝削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的部分。
參考文獻:
1、鄒東濤、范王榜:《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
2、高尚全:《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 中宏網
3、衛新華:《論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載《宏觀經濟研究》2001.3
4、企業家論壇:《關於企業家的價值》載www.263.com
5、王玉芬:《勞動價值論:勞動者的經濟觀》, 載《經濟問題》2001.4
6、衛新華:《關於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問題》,載《社會主義經濟理論》2001.4
[1]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M] 單行本 人民出版社1997 第15頁
[2]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M] 單行本 人民出版社1997 第15頁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民出版社1979 第92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90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下冊 人民出版社1972 第218頁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75頁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57頁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60頁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60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9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100―101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 人民出版社1972 第219―220頁
回答者:罰留堂 - 經理 五級 11-19 12:36
--------------------------------------------------------------------------------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非常感謝,實在是一篇經典之作!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好
50% (0) 不好
5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好強啊!
評論者: 從來不用 - 舉人 四級
--------------------------------------------------------------------------------
其他回答 共 1 條
http://wm.ailele.com/jj/b/a/200510/35116_2.html
馬克思原計劃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總標題,分六冊寫作:《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和《世界市場》。(註: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頁。)1859年6月,《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出版後,他又決定改變他的寫作計劃,著手寫作《資本論》三卷本。1867年9月14日,由馬克思撰寫並親自校訂的《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遺稿進行了整理,先後於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後,有關剩餘價值學說的其他遺稿,由考茨基以《剩餘價值理論》為書名編輯出版,但他對馬克思的手稿作了許多刪改和變動。1954—1961年,蘇共中央編譯局按馬克思的手稿次序和內容重新編輯出版了《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網路全書,是「工人階級的聖經」。(註:恩格斯:《〈資本論〉英文版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頁。)《資本論》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
中國共產黨人歷來注重對《資本論》的學習和研究。
2.建國至今,我國理論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大約有五次:
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問題的討論。在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以孫冶方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開始關注社會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地位、作用問題。從1958年開始,毛澤東同志和黨內部分高級幹部、理論家研讀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明確提出「價值法則(即價值規律)是一個偉大的學校」,(註:毛澤東:《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1959年3、4月),《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4—37頁。同時參閱《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註和談話》(清樣本,上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編,1998年1月刊印。 )推動了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探討。
第二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關於價值規律問題的討論。這場討論涉及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計劃與市場的關系等問題。
第三次是20世紀80年代初關於「生產勞動」的討論。在60年代初關於生產勞動問題的討論基礎上,於光遠又提出:只要是參與物質產品生產的,包括教育、科研、文藝、服務等行業的勞動,都屬於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註:參見於光遠:《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載《中國經濟問題》1981年第1期。 )孫冶方不同意於的觀點,指出: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只能是物質生產勞動。(註:參見孫冶方:《生產勞動只能是物質生產勞動》,載《經濟學動態》1981年第8期。)由此引發了理論界的討論和爭鳴,並逐步形成了「寬派」、「中派」、「窄派」三種不同觀點。
第四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關於「價值創造源泉」的討論。蘇星針對南開大學谷書堂教授關於非勞動生產要素也創造價值的觀點,(註:參見谷書堂主編:《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0—112頁。)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勞動價值一元論》,提出:只有物質生產領域的活勞動,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註:蘇星:《勞動價值論一元論》,載《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6期。)於是,由「谷、蘇之爭」,引發了「一元論與多元論」的討論。
第五次是中央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和研究」(註:《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後,全國上下展開的新一輪關於勞動價值理論的學習和討論。這次討論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從深化對當代勞動的認識入手,探討社會主義社會勞動的新特點;二是結合新的實際,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形成的源泉問題,提出了多種不同觀點和見解。
二、新時期我國經濟理論的若乾重大發展
3.社會主義的實踐,進一步證明了馬克思關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是正確的。科學的理論,來源於偉大的實踐。在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經濟理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與勞動和勞動價值論有關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論和初級階段論;
——提出了改革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論;
更多的在http://www.studa.net/2005/10-10/20051010298.html
③ 中央編譯局秘書長級別
中央秘書長是正部級。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副部級單位,成立於1953年。中央編譯局秘書長級別是正部級。主要職責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譯,中央文獻對外翻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重大現實問題研究,馬克思主義文獻信息資源建設,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普及。
④ 中共中央編譯局是個什麼樣的單位
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成立於1942年,是中共中央直屬機構,副部級單位.
主要任務是編譯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和領導人著作;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及其在當代的發展,研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現狀、理論和實踐;收集和整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研究領域的文獻信息資料。
⑤ 為什麼中央編譯局比外交部難進得多
中共中央編譯局是黨的機構,外交部是政府機構。
⑥ 會計CSSCI都有哪些期刊
1 經濟研究《經濟研究》是1955年創辦的全國性綜合經濟理論刊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刊物堅持學術性、時代性、創新性和超前性特點,立足中國現實,面向世界經濟理論研究前沿,致力於發表研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體制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經濟問題的具有原創性意義的高水平的理論文章,以推動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和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 2 改革《改革》系中國經濟理論界知名學術期刊,系CSSCI來源期刊,列中國經濟專業核心期刊第一位、經濟計劃與管理類核心期刊第一位,榮膺60餘項國家和地方獎項。 3 會計研究《會計研究》雜志創刊於1980年3月,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確定的管理科學A類重要期刊,是CSSCI來源期刊中惟一的會計類學術期刊,是學術界公認的會計學權威期刊。主要讀者對象:國內外會計理論、實務、教研工作者。 4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雜志(簡稱比較雜志)是由中共中央編譯局主管、中央編譯局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主辦,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榮敬本、趙人偉主編的中央級首家從事比較問題研究的大型綜合性理論期刊。 5 中國工業經濟《中國工業經濟》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全國工業經濟與企業經濟領域的權威學術月刊,1984年由蔣一葦創辦。 6 國際經濟評論《國際經濟評論》(雙月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96年,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際問題學術刊物。是由社科院世經政所所長張宇燕擔任主編、邵濱鴻擔任執行主編,是國內惟一一份專門對國際經濟進行學術評論的刊物。 7 經濟學家《經濟學家》雜志是由我國經濟學界一批著名專家學者共同倡議創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所屬的西南財經大學承辦的大型經濟理論刊物。 8 經濟學動態《經濟學動態》是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倡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自1960年創刊以來,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既堅持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及時反映國內經濟理論動態,也堅持探討和跟蹤其他國家的經濟學流派的最新觀點,同時關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現實經濟問題。 9 經濟科學《經濟科學》雜志站在經濟理論的前沿,緊密結合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實踐,研究和探索經濟理論的熱點問題;尤其是在經濟學基礎理論、經濟思想史、經濟史研究等方面。 10 農業經濟問題《農業經濟問題》在反映農業經濟理論、介紹農業經濟政策,提供農業問題解決方案等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已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農業經濟學科核心期刊。 11 國際貿易問題 12 中國農村經濟 13 金融研究 14 世界經濟 15 中國農村觀察 16 財貿經濟 17 財政研究 18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19 世界經濟研究 20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⑦ 國家翻譯局需要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嗎
在這里我首先推薦策馬翻譯。
中央編譯局(俗稱國家翻譯局)參加工作,一般會通過兩種形式,一種是公開招聘事業編制人員,一種是有國家統一招考公務員,編制是公務員編制。中央編譯局的主要職責和任務是編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外翻譯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和領導人著作,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世界社會主義和政黨政治等理論與實踐,收集、整理馬克思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編譯研究以及世界重要理論學術文獻信息資料等。編譯局現有工作人員286人,其中129人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先後有72人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有94人被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
⑧ 俞可平的簡介
俞可平,1959年出生,浙江諸暨人,政治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的政治學者,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主要研究領域是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冶、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以《民主是個好東西》而廣為海內外熟悉。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提出中國改革到了「突破」的關口。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俞可平認為急需突破的領域之一,就是反腐敗。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著名政治學者 俞可平,男,1959年出生,浙江諸暨人,政治學博士,研究員,教授,哲學和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著名的政治學者。
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獎勵計劃」總負責人[1]。 1981年畢業於浙江師范學院紹興分校(現為紹興文理學院)。 1982年考入廈門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班, 1984年畢業後留校任哲學系講師。 1985年獲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專業,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政治學博士。 1987年畢業留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任教,不久即調入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 1993年-1997年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當代研究所副所長,1997年至2003年任該研究所所長。 2003年起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後擔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課題總負責人。
編輯本段任職
同時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國家行政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校教授或研究員,曾任美國杜克大學、德國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編輯本段研究領域
當代中國政治、政治哲學、比較政治、全球化、治理與善冶、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 外語水平及學術活動:第一外語英語;第二外語德語、日語 1994年應邀赴美國杜克大學任訪問教授,1995年4月至1996年1月應邀赴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任客座教授(講授"現代化的進程"等課程)。2008年被德國杜伊斯堡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是德國歷史上第10位獲得名譽博士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