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近代史上的大科學家有哪些他們的簡介呢
數學家
華羅庚 「數學,如音樂一樣,以奇才輩出而著稱,這些人即便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也才華橫溢。雖然華羅庚謙虛地避免使用奇才這個詞,但它卻恰當地描述了這位傑出的中國數學家。」 --G·B·Kolata 華羅庚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一個自學成才的數學家。 他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城市貧民的家庭,1985年6月12日,中國數學屆隕滅一顆巨星-華羅庚在日本講學時不幸因心肌梗塞逝世了。 華羅庚是蜚聲中外的數學家。他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與多復便函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他的著名學術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由於應用了前人沒有用過的方法,在數學領域內做了開拓性的工作,於1957年榮獲我國科學一等獎。他研究的成果被國際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布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羅庚一生精勤不倦,奮斗不息,著作很多,研究領域很廣。他共發表學術論文約二百篇,專著有《堆壘素數論》、《高等數學引論》、《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典型群》、《多復變數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分析》、《數論引導》、《數值積分及其應用》、《從單位圓談起》、《優選法》、《二階兩個自變數兩個未知函數的常系數偏微分方程》、《華羅庚論文選集》等12部。 吳文俊 數學家。1919年5月12日生於上海市。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法國留學。在巴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進行數學研究,1949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1957年被聘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歷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名譽所長、數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數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主任等職。 吳文俊主要從事拓撲學、機器證明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突出成果,是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為中國數學研究和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刊印出版的博士論文《球纖維示性類》是對球纖維理論基本問題的重要貢獻。從40年代起示性類、示嵌類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並有許多重要應用,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文俊公式」、「吳文俊示性類」,已被編入許多名著。這方面成果曾獲195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金)一等獎。60年代繼續進行示嵌類方面的研究,獨創性地發現了新的拓撲不變數,其中關於多面體的嵌入和浸入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居世界領先地位。在龐特雅金示性類方面的成果,是拓撲學纖維叢理論和微分流形的幾何學的一項基本理論研究,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近年來創立了定理機器證明的吳文俊原理(國際上稱為「吳方法」),實現了初等幾何與微分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一重要創新改變了自動推理研究的面貌,在定理機器證明領域產生了巨大影響,並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它將引起數學研究方式的變革。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曾獲1978年全國數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0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機器發現和創造定理的研究方面,以及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楊樂 數學家。1939年11月10日生於江蘇南通。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1962年畢業,同年考取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所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秘書長、理事長。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樂在函數模分布論、輻角分布論、正規族等領域,以其眾多極富創造性的重要貢獻,20年來一直站在世界最前列,是國際上的領頭數學家之一。 一、對整函數、亞純函數的虧值、虧量函數進行了深入研究 與張廣厚合作在亞純函數的虧值數目與Borel方向數目間首次建立了密切聯系;在引進虧函數後,給出有窮下級亞純函數總虧量的估計,從而證明了其虧函數是可數的;給出亞純函數結合於導數的總虧量的估計,徹底解決了著名學者D.Drasin70年代提出的3個問題。 二、對正規族作了系統研究,獲得了一些新的重要的正規定則 楊樂建立了正規族與不動點之間的聯系正規族與微分多項式之間的聯系,解決了著名學者W.K.Hayman提出的一個正規族問題等。 三、對整函數和亞純函數的輻角分布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楊樂研究在亞純函數涉及的導數的輻角分布時,獲得了一種新型的奇異方向;對輻角分布與重值間的關系得到了深入的結果;完全刻劃了亞純函數Borel方向的分布規律;與Hayman合作解決了Littlewood的一個猜想。 楊樂的上述各項重要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與許多引用,他所得到的虧量關系,被國外學者稱為「楊樂虧量關系『等。
㈡ 中國近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有哪些,並做出解釋。
1、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
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
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2、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3、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4、張學良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5、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㈢ 術語的產生移植
術語是科學文化發展的產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斷涌現,人們在自己的語言中利用各種手段創制適當的詞語來標記它們,這是術語的最初來源。隨著文化交流的發展,術語連同它們標記的新事物新概念傳播開來,各族人民通過不同方式(自造或借用)把它們移植過來,這是術語的移植過程。
科技術語一般產生於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時在不同國家探討和出現,因而會產生許多內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術語。另外,在術語的移植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少同義不同形的術語。術語的混亂,成了國際學術交流的障礙,這就需要語言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決術語規范化問題。不少國家成立了全國性的術語委員會,專門負責整理審定各種術語。 有些學者正在倡導通過轉寫方式創制術語,以使術語統一和標准化。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都設有專門的術語委員會,負責組織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為了加強術語工作,1971年還成立了國際術語情報中心。有的地區(如經互會國家)組織了術語協調委員會,協調本地區術語方面的工作。
術語工作的現代化 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給術語工作帶來了新的面貌。許多國家建立了術語資料庫,並提供咨詢服務。加拿大的術語資料庫規模最大,存有400 萬術語,實際上已成為全國的術語中心。翻譯工作者藉助術語資料庫的作用可以提高翻譯速度和翻譯質量,促進術語的統一。 研究概念、概念定義和概念命名基本規律的邊緣學科——術語學在20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正式創立。是奧地利術語學博士歐根.於斯特(Eugen Wuister,1898—1977)教授提出來的,他也是術語學中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其他如前蘇聯的艾.德列曾、察普雷金(1868—1942)、洛特(1898—1950)等人也在三十年代初就開始了術語學的研究工作。洛特院士撰寫的《科技術語構成原則》始終是前蘇聯術語工作的理論基礎。語言學中布拉格學派的後繼者至今活躍在捷克斯洛伐克,致力於術語學課題的研究。三十年代初期,他們從術語標准化的角度對術語學發生興趣,其論點受到布拉格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影響。術語學中加拿大的魁北克學派興起於20世紀七十年代,並培養術語學碩士和博士。
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國內相關學術研究方興未艾。除在具體的學科名詞定名上有較多研究以外,語言學界、翻譯學界、中醫中葯學界等學科領域內開始涌現出一批開展術語學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並且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該領域國內最為權威的學術期刊是《中國科技術語》(雙月刊),主編是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 研究概念、概念定義和概念命名基本規律的邊緣學科———術語學,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正式創立。從那時起,術語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開始廣泛應用於各個專業領域的術語規范工作。
一般認為,術語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奧地利的歐根·於斯特(1898~1977)教授提出來的,他也是術語學中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其他如蘇聯的艾·德列曾、察普雷金(1868~1942)、洛特(1898~1950)等人,也在30年代初就開始了術語學的研究工作。洛特院士撰寫的《科技術語構成原則》始終是蘇聯術語工作的理論基礎。察普雷金是空氣動力學家,他和洛特同為後來興起的術語學中莫斯科學派的鼻祖。
語言學中布拉格學派的後繼者至今仍致力於術語學課題的研究。30年代初期,他們從術語標准化的角度對術語學產生興趣,其論點受到布拉格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影響。術語學中加拿大的魁北克學派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在建立術語庫和翻譯(包括機器翻譯)工作方面成績顯著。在魁北克的拉維爾大學,由隆多教授開設了術語學理論講座,並培養術語學碩士和博士(粟武賓,1990)。 術語學是指導術語標准化的重要工具。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術語標准化具有更加明顯的現實意義。
大約在20世紀50年代,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和蘇聯、聯邦德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即已開始提出術語標准化的原則與方法,用以指導統一術語的工作。到1988年底,ISO發布的術語標准已經有334個。這些工作由161個分技術委員會以及若干個工作組分擔完成,其中ISO/TC37(國際標准化組織第37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設在奧地利)負責根據術語學的基本原則制定相關的國際標准。
我國歷史悠久,術語工作源遠流長,但把術語學理論正式納入術語標准化的議事日程,則是80年代才開始的。這期間,ISO/TC37的秘書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術語情報中心主任費爾伯教授和加林斯基先生等人曾多次來華講學,介紹術語學的基本原則與應用方法。早在1968年,ISO就發布了其術語工作委員會(ISO/TC37)制定的推薦標准ISO/R704 1968《術語工作原則》。
1988年這個標准修訂發布後,我國全國術語標准化技術委員會便據以參照,制定了中國國家標准GB1087 88《確立術語的一般原則與方法》。90年代初,國際上又開始修訂關於術語的標准,前後提出了該標準的工作草案 WD 、委員會草案 CD 和國際標准草案 DIS 。
中國是ISO/TC37的積極成員,為了建立規范術語的標准,由原國家標准局組建成立的全國術語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組織制定了指導術語工作的基礎標准,即《確立術語的一般原則與方法》 國家標准代號GB10112 、《術語標准編寫規定》 國家標准代號GB1.6 等國家標准。這些標准所確定的工作原則與方法以現代術語學思想和實踐為依據,其中提出的原則具有通用性,適用於各個知識領域,當然也包括社會科學領域的術語工作。 規范術語及其定義是標准化基礎領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正名」就是術語的規范化(周有光,1997)。術語標准化的目的,首先在於分清專業界限和概念層次,從而正確指導各項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術語學和術語標准化之所以成為科學發展的必須,是為了應對術語的急劇增長和高速傳播。術語是概念的指稱。任何一種語言的詞根數量都是有限的,與需要用這些詞根表達的概念相比,詞根數量是非常少的。中國的漢字很多,一部《康熙字典》收字47073個,80年代用計算機作字頻統計一共找到8969個比較常用的漢字;國家標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基本集》規定中文電腦用字以6763個漢字為度。但是,據說僅僅在電工電子領域現有的概念就已超過400萬個(粟武賓,1990)。
相形之下,在社會生活領域出現的詞語爆炸更讓人耳目常新。面對這樣龐大的概念群落,如果不在術語工作中採用嚴格的科學方法,那麼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交流上的問題。 就社會科學領域而言,要使中國的社會科學真正成為科學,成為與世界相通的學問,社會科學研究的術語規范化同樣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這里,需要明確的是,術語規范化的目的,不是統一思想,而是統一表達。社會科學研究的術語規范化,並不意味著「社會科學學術思想的千篇一律」,恰恰相反,術語是學術的前提,術語的規范化意味著科學的發達,規范術語,是學科建設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必定要求術語規范化的背景,而一言堂的家天下是不需要考慮術語問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規范術語既是社會科學學科建設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科建設和發展以及不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重要手段。
2000年6月中旬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江藍生副院長倡議規范社會科學名詞術語的發言成為最受關注的亮點。
這是多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領導首次參加全國科學名詞審定工作的盛會,在術語工作全國委員會上正式提出規范社會科學術語的問題,其影響已經超過社會科學術語標准化本身。如同自然科學一樣,隨著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各種研究工作的展開,學術討論與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規范社會科學術語才會成為亟待解決的事情。
如果說統一科技術語是一個國家發展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條件的話,那麼,按照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進行術語審定,首先在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內規范術語,然後逐步實現社會科學術語的正式發布,將是中國社會科學歷史上的重要進步。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術語工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旬子的《正名篇》是有關語言理論的著作,其中很多論點都與術語問題有關。漢唐時期的佛典翻譯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術語。為了解決意譯和音譯問題,玄奘提出了「五不翻」原則。明代的科學著作翻譯事業興盛,中外學者合力譯出不少有關天文歷算、輿地測繪、農田水利和力藝之學的著作。19世紀下半葉,以京師同文館、江南製造局為中心翻譯了大量科學技術著作,引進了大量科學術語。例如,徐壽在譯《化學鑒原》之前,中國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學元素名稱,如金、銀、銅、鐵、錫、養氣、輕氣、氯氣等。《化學鑒原》一書開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節創造新字的命名原則,於是出現了鈉、鉀、鋅、鈣、鎂等。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嚴復在翻譯新名詞時, 一方面選用意譯詞,另一方面又創造了不少音譯詞。這個時期,胡以魯在《論譯名》一文中雖然力主意譯,但也提出了不妨音譯的十類詞。這些都表明術語的制定和規范化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到了清末,要求譯名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1909年5月,學部奏派候選道嚴復編定各科中外名詞對照表及各種詞典,9月復奏設編訂名詞館,以嚴復為總纂。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審定學術名詞的統一機構。但沒有發表什麼成果。辛亥革命以後,博醫學會、江蘇教育會、中國科學社等單位進行了科學名詞審定工作。1919年成立了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28年大學院在上海設立譯名統一委員會。但是,真正集中管理全國科學術語的審定工作,可以說是由南京國立編譯館(1932年成立)開始的。它於1933年出版了《化學命名原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共編成各種術語約50種,其中已出版的近20種。1949年後,術語工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
1950年5月,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組織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葯衛生、藝術科學和時事名詞五大組。1956年文化教育委員會撤銷,國務院將學術名詞統一工作交給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名詞編訂室(中間曾改為「中國科學院翻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文化大革命」 期間術語審定工作完全中斷。 1978年,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籌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幾年來,成立了 6個分科委員會,召開了一系列名詞審定會和討論會。1985年 4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為錢三強,委員約70人。委員會的工作范圍涉及廣義的自然科學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科學、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等。委員會的任務是:確定工作方針,擬訂全國自然科學名詞統一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和步驟;負責審定自然科學各學科名詞術語的統一名稱,並予以公布施行。
1995年,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產生了第三屆委員會,由盧嘉錫任主任。會議召開之後不久,為更好完成國務院授權的科技名詞審定任務,更加適應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更完整、准確表達委員會的工作性質,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在盧嘉錫主任2001年6月不幸逝世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接任全國科技名詞委第四、五屆委員會主任。2010年9月全國科技名詞委將在北京召開第六屆委員會全體會議。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原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於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經國務院授權,代表國家進行科技名詞審定、公布的權威性機構。國務院於1987年8月12日明確指示,經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以及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的任務是負責制定我國科技名詞工作的方針、政策、原則和規劃;負責組織科學技術各學科的名詞審定、公布及協調、推廣應用工作;開展海峽兩岸及華語地區科技名詞的交流、協調和統一工作;組織科學技術名詞術語的研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
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著名化學家盧嘉錫院士先後擔任全國科技名詞委主任。現任主任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院士。著名科學家和學者吳階平、錢偉長、朱光亞、許嘉璐任全國科技名詞委特邀顧問。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及若干位科學家組成常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任為程津培、江藍生、於永湛、趙沁平、朱作言、劉青(專職);常委為陳運泰、賀化、金德龍、李濟生、李宇明、陸汝鈐、馬陽、汪繼祥、王永炎、宣湘、張煥喬、張禮和、張先恩、張曉林。科學技術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聘請了我國各學科著名學者、專家、教授108人擔任全國委員。
全國科技名詞委的辦事機構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事務中心,其主要職責是執行全國科技名詞委各項決議;組織實施和落實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名詞審定任務;組織與協調各學科分委員會的工作;編輯出版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公布的科技名詞;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處理全國科技名詞委日常事務。
審定科技名詞,實現科技名詞的規范化,對支撐科技發展,保障語言健康,傳承中華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義。因此,全國科技名詞委成立以來,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李鵬、萬里、方毅、張勁夫、嚴濟慈、吳階平、盧嘉錫、周光召、許嘉璐、路甬祥、錢學森、錢偉長、宋健、朱光亞等國家領導人多次給予全國科技名詞委指示、賀信、題詞和蒞會指示,嚴濟慈、盧嘉錫、路甬祥等領導人還親自主持全國科技名詞委的工作,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廣大名詞工作者。為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科技名詞統一工作的指示精神,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一九九零年六月二十三日發出聯合通知,提出三項明確要求:一、各新聞單位要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宣傳名詞統一的重要意義,並帶頭使用已公布的名詞;二、各編輯出版單位今後出版的有關書刊、文獻、資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詞。特別是各種工具書,應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規范名詞作為衡量該書質量的標准之一;三、凡已公布的各學科名詞,今後編寫出版的各類教材都應遵照使用。這一通知精神,極其有力地促進了規范名詞的推廣和應用工作。
迄今,全國科技名詞委共組建科學技術各學科名詞審定委員會78個,3000多位一流的科學家參加了名詞審定工作。已公布了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化學、電子學、農學、醫學等88種規范名詞(其中有35種為定義版科技名詞),出版了5種海峽兩岸科技名詞對照本和八個學科的繁體字本。這些規范名詞的陸續公布出版,對科研、教學和學術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為我國科技名詞統一工作奠定了基礎。
全國科技名詞委十分重視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同國內外主要的術語學組織和專家建立了密切聯系,積極參加有關科技術語的活動,學習和借鑒各術語學派的理論及術語工作經驗,培養、充實和增強自身的名詞審定隊伍,提高我國科技名詞統一與規范化工作的水平,並致力於向國際化方向發展。積極組織力量研究國內外術語學理論,結合漢語特點,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逐步建立起我國特色的術語學理論而努力。
中國的科學技術在騰飛,中國的科技名詞規范統一事業在發展,全國科技名詞委在前進。全國科技名詞委將與全國千千萬萬的科技工作者一道,對這項與科技發展配套的奠基性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㈣ cn是什麼意思
CN,Internet網路域名,國家頂級域名,表示中國國家域名。
它由我國國際互聯網路信息中心(Inter NIC)正式注冊並運行。.CN域名是全球唯一由中國管理的英文國際頂級域名,是中國企業自己的互聯網標識,它體現了一種文化的認同、自身的價值和定位。
(4)國立編譯館術語擴展閱讀:
申請流程
.cn域名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負責管理。根據最新實施的《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CNNIC針對現有的三級CN域名的注冊流程進行了修正。
注冊三級CN域名將不再需要提供書面的注冊材料(在cn前冠有gov的除外),生效周期縮短到5個工作日(一般來講,只要您注冊的域名不違反《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及其相關規定,那麼生效周期更可縮短到1-2個工作日)。
同時,注冊三級CN域名將不受域名名稱的限制,即您可以隨意注冊含有china、cn、chinese等地理名稱的域名,您還可以隨意注冊通用、行業、專有名詞。
為了保證域名注冊的公正性,CNNIC更引進了爭議解決方法,由對域名仲裁很有經驗的域名爭議解決機構負責進行對域名爭議的仲裁。
注1: 在cn前冠有gov的域名仍需提交書面材料,包括:蓋有申請單位公章的域名注冊申請表,證明申請單位為政府機構的相關資料。
注2: 本介紹中提及的域名有可能已經被其他單位注冊,我方不保證用戶一定能注冊到這些域名。
注3: 域名注冊申請者應當是依法登記並且能夠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
㈤ 「術語」這個詞最早出自哪裡
術語
terms
各門學科中的專門用語。術語可以是詞,也可以是片語,用來正確標記生產技術、科學、藝術、社會生活等各個專門領域中的事物、現象、特性、關系和過程。
比如:
傳播媒體或稱「傳媒」、「媒體」或「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受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1943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的《戰後公共圖書館的准則》一書中首次使用作為術語
基本特徵
①專業性。術語是表達各個專業的特殊概念的,所以通行范圍有限,使用的人較少。
②科學性。術語的語義范圍准確,它不僅標記一個概念,而且使其精確,與相似的概念相區別。
③單義性。術語與一般詞彙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它的單義性,即在某一特定專業范圍內是單義的。有少數術語屬於兩個或更多專業,如漢語中「運動」這個術語,分屬於政治、哲學、物理和體育 4個領域。
④系統性。在一門科學或技術中,每個術語的地位只有在這一專業的整個概念系統中才能加以規定。
術語往往由本民族的一般詞彙(包括一些詞素)構成。成為術語後,與原詞的意義部分地或完全地失去了聯系。 術語也可來自專名(人名、地名), 如「瓦(特)」(Watt),「喀斯特」 (Carst)等等。但一般的專名不是術語,盡管它們也以單義性為基本特徵。術語還常來自外來語,通過音譯(如「雷達」、「坦克」)、意譯(如"硬體"、"軟體")或半音半意譯(如「拖拉機」、「加農炮」)等方式借入。在一些語言中越來越多的術語來自外來語。術語和外來語的引進方式雖有不少共同點,但二者之間不完全相等,有專業性,既是術語,又是外來語(或借詞);無專業性,則只是外來語。 另外,術語根據其使用范圍,還可以分為純術語、一般術語和准術語,其中純術語專業性最強,如「等離子體」;一般術語次之,如「壓強」;而准術語,如「塑料」,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逐漸和一般詞彙相融合。
術語的產生和移植,規范化和標准化
術語是科學文化發展的產物。新事物新概念不斷涌現,人們在自己的語言中利用各種手段創制適當的詞語來標記它們,這是術語的最初來源。隨著文化交流的發展,術語連同它們標記的新事物新概念傳播開來,各族人民通過不同方式(自造或借用)把它們移植過來,這是術語的移植過程。
科技術語一般產生於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同一事物或概念也可能同時在不同國家探討和出現,因而會產生許多內容相同而形式不同的術語。另外,在術語的移植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少同義不同形的術語。術語的混亂,成了國際學術交流的障礙,這就需要語言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解決術語規范化問題。不少國家成立了全國性的術語委員會,專門負責整理審定各種術語。 有些學者正在倡導通過轉寫方式創制術語,以使術語統一和標准化。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 (IEC)都設有專門的術語委員會,負責組織和協調這方面的工作。為了加強術語工作,1971年還成立了國際術語情報中心。有的地區(如經互會國家)組織了術語協調委員會,協調本地區術語方面的工作。
術語工作的現代化 電子計算機的推廣應用給術語工作帶來了新的面貌。許多國家建立了術語資料庫,並提供咨詢服務。加拿大的術語資料庫規模最大,存有400 萬術語,實際上已成為全國的術語中心。翻譯工作者藉助術語資料庫的作用可以提高翻譯速度和翻譯質量,促進術語的統一。
中國的術語工作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術語工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旬子的《正名篇》是有關語言理論的著作,其中很多論點都與術語問題有關。漢唐時期的佛典翻譯吸收了大量梵文的佛教術語。為了解決意譯和音譯問題,玄奘提出了「五不翻」原則。明代的科學著作翻譯事業興盛,中外學者合力譯出不少有關天文歷算、輿地測繪、農田水利和力藝之學的著作。19世紀下半葉,以京師同文館、江南製造局為中心翻譯了大量科學技術著作,引進了大量科學術語。例如,徐壽在譯《化學鑒原》之前,中國只有一些最普通的化學元素名稱,如金、銀、銅、鐵、錫、養氣、輕氣、氯氣等。《化學鑒原》一書開始使用按照西文第一音節創造新字的命名原則,於是出現了鈉、鉀、鋅、鈣、鎂等。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嚴復在翻譯新名詞時, 一方面選用意譯詞,另一方面又創造了不少音譯詞。這個時期,胡以魯在《論譯名》一文中雖然力主意譯,但也提出了不妨音譯的十類詞。這些都表明術語的制定和規范化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到了清末,要求譯名統一的呼聲越來越高。1909年5月,學部奏派候選道嚴復編定各科中外名詞對照表及各種詞典,9月復奏設編訂名詞館,以嚴復為總纂。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審定學術名詞的統一機構。但沒有發表什麼成果。辛亥革命以後,博醫學會、江蘇教育會、中國科學社等單位進行了科學名詞審定工作。1919年成立了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28年大學院在上海設立譯名統一委員會。但是,真正集中管理全國科學術語的審定工作,可以說是由南京國立編譯館(1932年成立)開始的。它於1933年出版了《化學命名原則》,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共編成各種術語約50種,其中已出版的近20種。1949年後,術語工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5月, 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的領導下組織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葯衛生、藝術科學和時事名詞五大組。1956年文化教育委員會撤銷,國務院將學術名詞統一工作交給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名詞編訂室"(中間曾改為「中國科學院翻譯出版委員會名詞室」)。「文化大革命」 期間術語審定工作完全中斷。 1978年,國務院批准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籌建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幾年來,成立了 6個分科委員會,召開了一系列名詞審定會和討論會。1985年 4月25日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在北京正式成立。主任為錢三強,委員約70人。委員會的工作范圍涉及廣義的自然科學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科學、技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等。委員會的任務是:確定工作方針,擬訂全國自然科學名詞統一的工作計劃、實施方案和步驟;負責審定自然科學各學科名詞術語的統一名稱,並予以公布施行。
據不完全統計,1949年以前共出版 160多種術語集,最早的幾種是《中外病名對照錄》(1909)、《英漢漢英軍語詞彙》(1911)、《英漢商業用語手冊》(1913)、《華、德、英、法鐵路詞典》(1916)、《船學名詞表》(1916)。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到1983年上半年,共出版760多種(其中大陸出版的約佔660種)。
目前,多語種的術語出版物和帶解釋的術語詞典日益增多,專業性的縮略語詞典的出版也受到重視,如《英漢電子技術略語與縮語詞典》(1981)、《英漢計算機縮略語詞彙》(1982)。為了使術語工作現代化,不少單位正在建立術語資料庫。
選擇和構成要求
單名單義性∶在創立新術語之前應先檢查有無同義詞,並在已有的幾個同義詞之間,選擇能較好滿足對術語的其他要求的術語。
顧名思義性∶又稱透明性。術語應能准確扼要地表達定義的要旨。
簡明性∶信息交流要求術語盡可能的簡明,以提高效率。
派生性∶又稱能產性。術語應便於腹詞,特別是組合成片語使用的基本術語更應如此。基本術語越簡短,構詞能力越強。
穩定性∶使用頻率較高、范圍較廣,已經約定俗成的術語,沒有重要原因,即使是有不理想之處,也不宜輕易變更。
合乎語言習慣∶術語要符合語言習慣,用字遣詞,務求不引起歧義,不要帶有褒貶等感情色彩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