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鍵詞的分配規則是什麼
次關鍵詞也就是主關鍵詞的附屬關鍵詞,長尾詞就是次關鍵詞之一。
次關鍵詞的選擇要以主關鍵詞為中心,精準匹配相應的人群才是好的。
2. 如何規范學術論文中的關鍵詞
1.關鍵詞的選取應遵循一定的規則
選取關鍵詞時應遵循專業性原則,也就是必須選用專業性強並為大家所熟知的詞彙作為關鍵詞,不要選用與專業內容關系不大的非專業詞,使選用的關鍵詞在概念上與論文的主題內容相符合。
2.選取的關鍵詞盡量是規范詞
為了能夠更加准確地反映文獻的主題,提高文獻的被檢索率,關鍵詞在抽取時,應「盡量從《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選用規范詞———敘詞,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產品及重要數據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出。」
3.選取的關鍵詞應該全面、准確地反映文獻的主題
在選擇關鍵詞時,應盡量將論文的主題概念表達全面,不僅要在文獻的題名中抽取,還應分析出文獻所包含的隱含概念,使選出的關鍵詞既能全面地反映文獻主題,還要具有實際的檢索意義。
3. 簡述C語言中標識符和關鍵字的概念與區別
標識符是在程序中使用的變數名、函數名、標號等統稱為標識符。除庫函數的函數名由系統定義外,其餘都由用戶自定義。C 規定,標識符只能是字母(A~Z,a~z)、數字(0~9)、下劃線()組成的字元串,並且其第一個字元必須是字母或下劃線。
在使用標識符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標准C不限制標識符的長度,但它受各種版本的C 語言編譯系統限制,同時也受到具體機器的限制。例如在某版本C 中規定標識符前八位有效,當兩個標識符前八位相同時,則被認為是同一個標識符。
(2)在標識符中,大小寫是有區別的。例如BOOK和book 是兩個不同的標識符。
(3)標識符雖然可由程序員隨意定義,但標識符是用於標識某個量的符號。因此,命名應盡量有相應的意義,以便閱讀理解,作到「顧名思義」。
關鍵字你看一看這一個
4. 關鍵字和一般標識符的區別
一、主體不同
1、關鍵字:屬於保留字,是整個語言范圍內預先保留的標識符。
2、一般標識符:用戶編程時使用的名字,用於給變數、常量、函數、語句塊等命名,以建立起名稱與使用之間的關系。
二、特點不同
1、關鍵字:不能聲明與關鍵字同名的標識符。
2、一般標識符:由字母和數字以及其它字元構成。
三、規則不同
1、關鍵字:經過預處理後,關鍵字從預處理記號(preprocessing-token)中區別出來,剩下的標識符作為記號(token),用於聲明對象、函數、類型、命名空間等。
2、一般標識符:長度是由機器上的編譯系統決定的,一般的限制為8字元。
5. c與c++語言編譯器是如何識別關鍵字
根據編譯器的不同,有不同的識別方式,例如VC6.0使用系統內建關鍵字列表,如果用戶定義變數的時候使用了系統默認的關鍵字,則會在編譯的時候產生錯誤。
附上:
C語言的關鍵字共有32個,根據關鍵字的作用,可分其為數據類型關鍵字、控制語句關鍵字、存儲類型關鍵字和其它關鍵字四類。
1 數據類型關鍵字(12個):
(1) char :聲明字元型變數或函數
(2) double :聲明雙精度變數或函數
(3) enum :聲明枚舉類型
(4) float:聲明浮點型變數或函數
(5) int: 聲明整型變數或函數
(6) long :聲明長整型變數或函數
(7) short :聲明短整型變數或函數
(8) signed:聲明有符號類型變數或函數
(9) struct:聲明結構體變數或函數
(10) union:聲明聯合數據類型
(11) unsigned:聲明無符號類型變數或函數
(12) void :聲明函數無返回值或無參數,聲明無類型指針(基本上就這三個作用)
(2)控制語句關鍵字(12個):
A循環語句
(1) for:一種循環語句(可意會不可言傳)
(2) do :循環語句的循環體
(3) while :循環語句的循環條件
(4) break:跳出當前循環
(5) continue:結束當前循環,開始下一輪循環
B條件語句
(1)if: 條件語句
(2)else :條件語句否定分支(與 if 連用)
(3)goto:無條件跳轉語句
C開關語句
(1)switch :用於開關語句
(2)case:開關語句分支
(3)default:開關語句中的「其他」分支
D
return :子程序返回語句(可以帶參數,也看不帶參數)
3 存儲類型關鍵字(4個)
(1)auto :聲明自動變數 一般不使用
(2)extern:聲明變數是在其他文件正聲明(也可以看做是引用變數)
(3)register:聲明積存器變數
(4)static :聲明靜態變數
4 其它關鍵字(4個):
(1)const :聲明只讀變數
(2)sizeof:計算數據類型長度
(3)typedef:用以給數據類型取別名(當然還有其他作用
(4)volatile:說明變數在程序執行中可被隱含地改變
6. 論文關鍵詞有什麼要求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片語,通常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型大小編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選3~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按詞條的外延(概念范圍)層次從大到小排列。
關鍵詞一般是名詞性的詞或片語,個別情況下也有動詞性的詞或片語。應標注與中文關鍵詞對應的英文關鍵詞。編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後。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或「[關鍵詞]」作為標識;英文關鍵詞前以「Key words:」作為標識。
關鍵詞應盡量從國家標准《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等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注。關鍵詞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
(6)關鍵詞編譯規則擴展閱讀
關鍵詞的寫作意義
關鍵詞是為了文獻標引工作,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款目的單詞或術語。從文獻庫存儲科技信息的特定形式來說,摘要是「正文」,而關鍵詞就是這個正文的「摘要」了。
關鍵詞既是揭示了文章主題內容的「關鍵」的詞,又是符合檢索要求的「關鍵」的詞。這種關鍵詞,對讀者、作者、編者來說,是共通的語言橋梁;對檢索部門來說,是收錄和編制索引,進入計算機資料庫的一種特定的語言符號。
關鍵詞是查詢文章的關鍵。因為用題名查詢文章,只限於知道此文的人;用作者姓名查閱文章,也只限於對知名度高的作者。
為了滿足文獻資料檢索的需要,提出了關鍵詞,即用揭示文章主題內容的「關鍵」的詞作「向導」,引導檢索者准確無誤地查詢到所需要的信息。目前,關鍵詞已成為檢索時使用頻率最高的信息。
7. C語言的按照標識符、關鍵字、常用編譯指令有哪些
我們可以在C源程序中插入傳給編譯程序的各中指令,這些指令被稱為預處理器指令,它們擴充了程序設計的環境。現把常用的預處理命令總結如下:
1. 預處理程序
按照ANSI標準的定義,預處理程序應該處理以下指令:
#if #ifdef #ifndef #else #elif
#endif
#define
#undef
#line
#error
#pragma
#include
顯然,上述所有的12個預處理指令都以符號#開始,,每條預處理指令必須獨佔一行。
2. #define
#define指令定義一個標識符和一個串(也就是字元集),在源程序中發現該標識符時,都用該串替換之。這種標識符稱為宏名字,相應的替換稱為宏代換。一般形式如下:
#define macro-name char-sequence
這種語句不用分號結尾。宏名字和串之間可以有多個空白符,但串開始後只能以新行終止。
例如:我們使用LEFT代表1,用RIGHT代表0,我們使用兩個#define指令:
#define LEFT 1
#define RIGHT 0
每當在源程序中遇到LEFT或RIGHT時,編譯程序都用1或0替換。
定義一個宏名字之後,可以在其他宏定義中使用,例如:
#define ONE 1
#define TWO ONE+ONE
#define THREE ONE+TWO
宏代換就是用相關的串替代標識符。因此,如果希望定義一條標准錯誤信息時,可以如下定義:
#define ERROR_MS 「Standard error on input \n」
如果一個串長於一行,可在行尾用反斜線」\」續行,如下:
#define LONG_STRING 「This is a very very long \
String that is used as an example」
3. #error
#error指令強制編譯程序停止編譯,它主要用於程序調試。#error指令的一般形式是:
#error error-message
注意,宏串error-message不用雙引號包圍。遇到#error指令時,錯誤信息被顯示,可能同時還顯示編譯程序作者預先定義的其他內容。
4. #include
程序中的#include指令要求編譯程序讀入另一個源文件。被讀入文件的名字必須用雙引號(「」)或一對尖括弧(<>)包圍,例如: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io.h>
都使C編譯程序讀入並編譯頭文件以用於I/O系統庫函數。
包含文件中可以包含其他#include指令,稱為嵌套包含。允許的最大嵌套深度隨編譯器而變。
文件名被雙括弧或尖括弧包圍決定了對指定文件的搜索方式。文件名被尖括弧包圍時,搜索按編譯程序作者的定義進行,一般用於搜索某些專門放置包含文件的特殊目錄。當文件名被雙括弧包圍時,搜索按編譯程序實時的規定進行,一般搜索當前目錄。如未發現,再按尖括弧包圍時的辦法重新搜索一次。
通常,絕大多數程序員使用尖括弧包圍標準的頭文件,雙引號用於包圍與當前程序相關的文件名。
5. 條件編譯指令
若干編譯指令允許程序員有選擇的編譯程序源代碼的不同部分,這種過程稱為條件編譯。
5.1#if、#else、#elif #endif
條件編譯指令中最常用的或許是#if,#else,#elif和#endif。這些指令允許程序員根據常數表達式的結果有條件的包圍部分代碼。
#if的一般形式是:
#if constant-expression
Statement sequence
#endif
如#if後的常數表達式為真,則#if和#endif中間的代碼被編譯,否則忽略該代碼段。#endif標記#if塊的結束。
#else指令的作用與C語言的else相似,#if指令失敗時它可以作為備選指令。例如: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 100
Int main(void)
{
#if MAX>99
printf(「Compiled for array greater than 99.\n」);
#else
printf(「Complied for small array.\n」);
#endif
return 0;
}
8. [C#]C語言中什麼叫做關鍵字,什麼是類型等式我是初學者,麻煩解釋易懂些~3Q
關鍵字是電腦語言里事先定義的,有特別意義的標識符 ,有時又叫保留字。系統定義了以下關鍵字:
Const(常數) Dim(定義) As(為) Mod(取模)
And(並且) Or(或者) Not(非)
If (如果) Then(那麼) Else(否則)
Stop(停止) End(結束)
Select(選擇) Case(條件) Is (是)
For(計數) To(到) Step(步長)
Byref(傳址) Byval(傳值)
Sub(子程序) Function(函數) Exit(退出)
Do(做) Loop(循環) Until(除非) While(當) Wend(當結束)
Let(讓) Call(調用)
Rem(注釋)
Integer(整數) Long(長整數) Single(單精度小數) Double(雙精度,小數) Boolean(布爾) String(字元串,文字)
Me(我) Private(私有) Public(公共)
類(Class)實際上是對某種類型的對象定義變數和方法的原型。它表示對現實生活中一類具有共同特徵的事物的抽象,是面向對象編程的基礎。
類是對某個對象的定義。它包含有關對象動作方式的信息,包括它的名稱、方法、屬性和事件。實際上它本身並不是對象,因為它不存在於內存中。當引用類的代碼運行時,類的一個新的實例,即對象,就在內存中創建了。雖然只有一個類,但能從這個類在內存中創建多個相同類型的對象。
可以把類看作「理論上」的對象,也就是說,它為對象提供藍圖,但在內存中並不存在。從這個藍圖可以創建任何數量的對象。從類創建的所有對象都有相同的成員:屬性、方法和事件。但是,每個對象都象一個獨立的實體一樣動作。例如,一個對象的屬性可以設置成與同類型的其他對象不同的值。
類定義的一般形式如下:
class Name {
public:
類的公有介面
private:
私有的成員函數
私有的數據成員定義
};
類的定義由 類頭 和 類體 兩部分組成。類頭由關鍵字 Class 開頭,然後是類名,其命名規則與一般標識符的命名規則一致。類體包括所有的細節,並放在一對花括弧中。類的定義也是一個語句,所以要有分號結尾,否則會產生編譯錯誤。
類體定義類的成員,它支持兩種類型的成員:
(1)數據成員,它們指定了該類對象的內部表示。
(2)成員函數,他們指定了該類的操作。
類成員有3種不同的訪問許可權:
(1)公有( public )成員可以在類外訪問。
(2)私有( private )成員只能被該類的成員函數訪問。
(3)保護( protected )成員只能被該類的成員函數或派生類的成員函數訪問。
數據成員通常是私有的,成員函數通常有一部分是公有的,一部分是私有的。公有的函數可以在類外被訪問,也稱之為類的介面。可以為各個數據成員和成員函數指定合適的訪問許可權。
Microsoft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 (VBA) 工程中可包含兩種不同類型的類模塊:沒有任何一種與其關聯的用戶界面的基本類模塊;與窗體或其它組件關聯的類模塊。例如,與窗體相關聯的類模塊,它們和基本類模塊相同,只是它們只有在那個窗體存在於內存中時,才存在於內存中。擁有相關聯的類模塊的對象的示例是「用戶窗體」、Microsoft Access 窗體和報表、Microsoft Word 的 ThisDocument 對象,Microsoft Excel 的 ThisWorkbook 和 SheetN 對象。
復制粘貼的,樓主不是類型等式,這個是我剛才的誤寫,是類型,類,你書看的多了,學得多了幾知道了
9. 關鍵字和一般標識符的區別
關鍵字與一般標識符的區別:
1、主體的不同:
關鍵字是作為編程語言的保留字的,是整個編程語言范圍內保留的不能用於標識變數的標識符。
一般的標識符,也就是用戶定義的變數名,方法名等自定義的標識符。
2、特點是不同的:
作為編程語言的關鍵字,關鍵字是不能夠拿來作為變數標識符的,同時標識符不能與關鍵字重名。
一般的標識符需要遵循一定的規范,有字元、數字、下劃線等組成。
(9)關鍵詞編譯規則擴展閱讀:
標識符的命名規則:
1、標識符由字母(A-Z,a-z)、數字(0-9)、下劃線「_」組成,並且首字元不能是數字,但可以是字母或者下劃線。
2、不能把C語言關鍵字作為用戶標識符,例如if,for,while等。
3、標識符長度是由機器上的編譯系統決定的,一般的限制為8字元(註:8字元長度限制是C89標准,C99標准已經擴充長度,其實大部分工業標准都更長)。
4、標識符對大小寫敏感,即嚴格區分大小寫。一般對變數名用小寫,符號常量命名用大寫。
注意:標識符可由任何字母數字字元串形成,長度往往有限制(通常為6到8個字元),只要最左邊字元是字母。有些語言還容許採用專用字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標識符
10. 論文關鍵詞有什麼要求
徵稿
近年來,中國學者每年發表的科技論文有數百萬篇,如何在浩瀚的論文海洋中脫穎而出,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提高論文傳播力和顯示度,關鍵詞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關鍵詞是能夠明確表達學術論文的主體研究內容或中心思想的詞或片語,其最初是為了滿足計算機系統編制各種文獻索引的需要而產生。作為文獻檢索的重要依據,關鍵詞應具有專指性、全面性、規范性等特點。但實際情況是,科技論文中存在大量的含義寬泛、無實質內容的無效關鍵詞,如「應用」「分析」「問題」「研究」等等,大大降低了科技論文的檢索效率和傳播效果。此前,已有學者對無效關鍵詞展開研究,但其主要針對高校社科學報論文以及農業科技類論文,針對更廣泛領域內的科技論文中常見無效關鍵詞的計量學研究較少。
為此,本文以中國知網為文獻來源資料庫,結合文獻[3-5]及編校實踐經驗,選取10個科技論文中出現頻率較高、指向性不強、含義空泛的關鍵詞,分別檢索其在2015—2019年發表的科技論文中的出現頻率,分析其年度分布規律及關鍵詞共現網路。隨後分別限定「大學學報」和「學院學報」以及「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即博士和碩士的學位論文)為文獻來源,對比分析常見無效關鍵詞在不同類型期刊以及不同學歷作者所著科技論文中的詞頻分布。最後分析常見無效關鍵詞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以期提高科技論文作者和審讀編校人員對關鍵詞標引質量的認識。
1.檢索范圍和方法
檢索范圍:文獻來源限定為中國知網「基礎科學」「工程科技Ⅰ輯」「工程科技Ⅱ輯」「農業科技」「醫葯衛生科技」「信息科技」6類目錄下的期刊、會議、學位論文等(即本文所指科技論文),「大學學報」和「學院學報」,「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文獻語種限定為中文;關鍵詞限定為「應用」「對策」「問題」「管理」「設計」「措施」「影響」「現狀」「研究」「發展」;發表時間限定為2015-01-01—2019-1-31。
檢索方法:以「關鍵詞+發表時間」「關鍵詞+發表時間+文獻來源」為組合檢索條件,在中國知網6大類科技文獻目錄下進行檢索,獲得各關鍵詞在不同檢索條件下的詞頻分布。為確保檢索結果的有效性,每檢索一次均隨機選取若干篇論文,並核對這些論文中是否包含目標關鍵詞。最後,將所得結果輸入Excel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檢索時間為2020-03-07—03-09)。
2.無效關鍵詞的定義和分類
2.1無效關鍵詞的定義
無效關鍵詞是指詞義寬泛、不能准確傳達論文主題內容、不利於檢索的詞或片語,或是未經公認的縮寫詞等。它們與論文主題相關性不大,不能反映單篇科技論文的特點,不具檢索價值。
2.2無效關鍵詞的分類
無效關鍵詞的分類目前尚無統一標准。本文根據文獻[3.6]將無效關鍵詞分為以下3類:1)表示國別或地域的泛而不專的名詞,如「中國」「美國」「德國」等;2)「不能表示所屬學科專用概念的不足以反映實質內容的詞」,如「方法」「問題」「試驗」「研究」「分析」等;3)加了限定詞的復雜短語或是未經公認的縮略詞等,如「新型甘藍型油菜品種」「AP」等,它們雖然能反映文章主題,但不利於計算機檢索、識別。
3.10個無效關鍵詞計量學分析
3.1不同年份科技論文中10個無效關鍵詞頻率分布
結合已有研究及編校實踐經驗,本文針對第2類無效關鍵詞展開研究。分別選取「應用」「對策」「問題」「管理」「設計」「措施」「影響」「現狀」「研究」「發展」這10個科技論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無效關鍵詞,限定文獻來源為科技論文,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10個無效關鍵詞在2015—2019年發表的科技論文中的頻率(以檢索記錄表示)及其累計詞頻(10個無效關鍵詞檢索記錄條數之和與當年發表的科技論文總篇數的比值)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可見,整體看,不同年度無效關鍵詞頻率分布相對穩定,按檢索記錄數排序,從高到低依次為「應用」「對策」「問題」「管理」「設 計」「措施」「影響」「現狀」「研究」「發展」,呈現出明顯規律性。2017年,科技論文發表總量為2 017 727篇,這10個無效關鍵詞檢索記錄之和達82 732條(未排除有2個或多個無效關鍵詞同時出現在同一篇科技論文中的情況),每100篇文章里就有約4篇文章的關鍵詞里包含這10個無效關鍵詞之一,可見無效關鍵詞的使用相當普遍。2015—2019年,「應用」這一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且其檢索記錄在2017和2018年分別達20 267和20 203條,明顯高於其他9個無效關鍵詞的出現頻率,說明科技論文作者選擇「應用」作為關鍵詞的比例較高。縱向來看,2015—2019年這10個無效關鍵詞檢索條數隨年度的變化並無明顯規律性,累計詞頻范圍為3.7%~4.1%,其中2015和2019年的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均為3.7%左右(表1),說明科技論文作者並未有意地減少無效關鍵詞的使用,無效關鍵詞將會伴隨著科技論文作者的寫作習慣而長期穩定地存在。
▼ 表1 2015—2019年科技論文中10個無效關鍵詞頻率及累計詞頻分布
3.2 10個無效關鍵詞共詞分析
共詞分析法是指通過分析共同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的關鍵詞或主題詞,從而鑒別某一學科知識結構和研究熱點的方法。目前,基於關鍵詞的共詞分析法已被廣泛應用於文獻計量、信息系統、人工智慧等領域。
本文以10個無效關鍵詞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2015—2019年共現關鍵詞(即2個關鍵詞同時出現在同一篇文獻中的現象)分布情況,結果如圖1所示。圖1中,2015—2019年10個無效關鍵詞「應用」「對策」「問題」「管理」「設計」「措施」「影響」「現狀」「研究」「發展」的檢索記錄總數分別為94 100、50 287、41 644、37 074、34 989、30 565、26 275、23 905、22 225和18 448條。 數據來源於中國知網,本文僅展示頻率排序第1~15的共現關鍵詞。
▼ 圖1 2015—2019年10個無效關鍵詞共詞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2015—2019年同一篇科技論文中同時出現2個無效關鍵詞的現象相當普遍。例如,以「問題」為檢索關鍵詞,與其共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為「對策」,共現頻率達15 223(圖1(c)),也就是說,在一篇以「問題」為關鍵詞的科技論文中,有大於1/3的概率會同時出現「對策」這一關鍵詞。分析其餘9個無效關鍵詞的共詞分布情況也可發現,與這些關鍵詞共現頻率較高的往往為無效關鍵詞。例如,按照關鍵詞共現頻率排序,2015—2019年與關鍵詞「應用」共現的無效關鍵詞依次為「發展」「設計」「研究」,共現頻率分別為2 188、1878和1 642(圖1(a));與關鍵詞「現狀」「研究」「發展」共現頻率較高的幾乎均為「對策」「問題」「應用」等無效關鍵詞(圖1(h)~(j)),可見無效關鍵詞共現網路不僅不能反映學科知識結構和研究熱點,而且造成了信息資源的浪費。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文選取的10個無效關鍵詞排名前15的共現關鍵詞中,有7個共現關鍵詞中出現了「建築」或「建築工程」,這可能與該領域的科技論文發文總量較大有關:以「建築」為主題詞進行檢索,2015—2019年累計發文306 196篇,約占科技論文總發文量9 890 018篇的3%。
3.3不同期刊科技論文中10個無效關鍵詞頻率分布
以本文篩選出的10個無效關鍵詞為檢索條件,同時限定文獻來源為「學院學報」和「大學學報」,檢索得到2015—2019年不同類型期刊發表的科技論文中的10個無效關鍵詞頻率分布及其累計詞頻分布如表2所示。由表2可見,2015—2019年,發表於「大學學報」的科技論文明顯比「學院學報」的科技論文多,但「學院學報」科技論文中無效關鍵詞的出現頻率明顯比「大學學報」科技論文的高。例如,2015年,「大學學報」共檢索到67 598篇文獻,其中以「應用」為關鍵詞的文獻為100條;「學院學報」共檢索到42 620篇文獻,其中以「應用」為關鍵詞的文獻為305條,二者差異顯著。由表2還可看出,2015—2019年,「大學學報」科技論文中的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分別為0.73%、0.72%、0.69%、0.58%和0.54%,「學院學報」科技論文中的常見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分別為3.36%、3.34%、2.89%、2.65%和2.56%,二者均隨著年度的變化而逐漸降低,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同時,「大學學報」科技論文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明顯比同期「學院學報」科技論文的低,說明前者關鍵詞標引質量比後者的高。
▼ 表2 2015—2019年不同類型期刊科技論文中的10個無效關鍵詞頻率及累計詞頻分布
3.4不同學歷作者所著科技論文中10個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分布
以本文篩選出的10個無效關鍵詞為檢索條件,同時限定文獻來源為「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檢索2015—2019年不同學歷作者所著科技論文中無效關鍵詞頻率分布及其累計詞頻(即10個無效關鍵詞檢索條數之和與「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總篇數的比值)分布,如表3所示。
▼ 表 3 2015—2019 年不同學歷作者所著科技論文中的 10 個無效關鍵詞頻率及累計詞頻分布
由表3可見,2015—2019年「碩士論文」總篇數顯著高於「博士論文」總篇數,前者為後者的8.1~10.5倍;同時,「碩士論文」中10個無效關鍵詞出現頻率明顯比「博士論文」的高,如2019年「碩士論文」中以「設計」為關鍵詞的檢索記錄為203條,而「博士論文」中的檢索記錄僅為1條。由表3還可見,2015—2019年「碩士論文」中的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明顯降低,分別為10.43‰、8.84‰、8.32‰、6.93‰和5.32‰,與2015年相比,2019年「碩士論文」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降幅達48.9%。2015—2019年「博士論文」中的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整體上也呈下降趨勢,分別為2.39‰、1.70‰、1.71‰、1.57‰和1.40‰,5年間「博士論文」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降幅達41.4%。同時,「博士論文」中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明顯比同期「碩士論文」中的低,說明無效關鍵詞的出現頻率與論文作者學歷有一定關系。
4.10個無效關鍵詞出現原因及應對措施
4.1 10個無效關鍵詞出現的原因分析
綜合分析結果可知,雖然在2015—2019年博士和碩士作者群體已逐漸減少無效關鍵詞的使用,但是在2015和2019年發表的科技論文中,這10個無效關鍵詞累計詞頻並無明顯變化(約為3.7%),說明無效關鍵詞存在此消彼長的現象。本研究認為無效關鍵詞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
一是多數科技論文作者未接受有效的指導,不知道如何撰寫合適的關鍵詞。有研究表明,多數高校學生承認自己未接受過系統的科研寫作訓練。屈李純等針對328名碩士研究生展開調研,發現僅有17.39%的研究生熟悉關鍵詞的選取。其實早在1987年,我國GB/T 7713—19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明確規定:每篇論文應選取3~8個詞作為關鍵詞,如有可能,盡量用《漢語主題詞表》等詞表中提供的規范詞語。2019年,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針對關鍵詞的行業標准CY/T 173—2019《學術出版規范關鍵詞編寫規則》,其中闡述了關鍵詞的定義和基本要求。遺憾的是,高等院校中有關科技論文寫作的課程和培訓仍然較少,很多作者甚至從未聽說過《漢語主題詞表》,其他企事業單位中的作者接觸到最新的標准、規范、寫作培訓和指導的機會更少,這也就導致了低質量科技論文和無效關鍵詞的穩定存在。例如,在未包括「質量」「分析」「技術」「原因」等無效關鍵詞的情況下,2015—2019年,僅本文選取的10個無效關鍵詞檢索記錄總數達381 295條;進一步分析這些無效關鍵詞的累計詞頻可發現,其整體呈先增加後降低的趨勢,但變化幅度不大,可見科技論文作者使用無效關鍵詞的現象依然普遍。
二是部分作者未從思想上重視關鍵詞對於論文檢索的重要作用。有些中文科技論文作者只在乎論文是否能發表,是否能助其拿到學位或晉升職稱,而對論文的關鍵詞標引質量以及論文發表後的學術影響並不關心,這就導致科技論文中存在大量無檢索價值的關鍵詞。進一步分析圖1還可以發現,作者在選取關鍵詞時,往往只是根據刊物要求,簡單地將論文題目拆分為3~8個關鍵詞,而未仔細鑒別這些關鍵詞是否能夠准確地反映該篇論文的特點,導致同一篇論文中無效關鍵詞共現的情況也相當普遍。例如,2015—2019年篇名中同時含「應用」和「研究」的科技論文檢索記錄達199 841條,篇名中同時含「影響」和「研究」的科技論文檢索記錄達128 358條,這也反映了部分作者從論文標題中選取關鍵詞的隨意性。
三是論文審讀編校群體(包括論文指導教師和同行評議人員)把關不嚴。目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編校人員秉持著「改錯不改好」的理念,在審讀科技論文時僅僅關注變數符號和單位使用不規范、圖表和公式編排不合理等,而針對論文關鍵詞等能體現文章亮點的內容就抱著無所謂的態度,雖然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但難免有不夠走心之嫌。例如,2015—2019年來源於「學院學報」的科技論文總數為180 674篇,其中10個無效關鍵詞的累計詞頻為14.80%;而來源於「大學學報」的科技論文總數為322 564篇,其中10個無效關鍵詞的累計詞頻為3.26%(表2),前者累計詞頻約為後者的4.5倍,可見「學院學報」的編校群體對關鍵詞的標引質量控制嚴格程度比「大學學報」編校群體的低。同時,高等院校教師忙於申請項目、開公司,疏於指導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及寫作的現象依然存在,論文作者因學術不端而被撤稿或是撤銷學位的報道也屢見不鮮,可見高等院校中部分導師和同行評議人員對學生學術論文的主體內容審讀尚不夠仔細,遑論論文中的關鍵詞了。例如,2015—2019年「博士論文」總數為116 093篇,其中10個無效關鍵詞的累計詞頻為8.78‰;而「碩士論文」總數為1 016 061篇,其中10個無效關鍵詞的累計詞頻為39.84‰,後者約為前者的4.5倍(表3),可見「碩士論文」的審讀群體對關鍵詞的標引質量控制嚴格程度比「博士論文」審讀群體的低。
4.2無效關鍵詞的應對措施
我們認為降低科技論文中的無效關鍵詞出現頻率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進一步加強對科技論文作者的指導與培訓。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各科技期刊編輯部以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形成合力,建立合理的培訓機制,定期開設寫作課程或開展寫作培訓,對作者進行系統而全面的科技論文寫作訓練,使其加深對論文結構、論文要素、論文寫作標准及規范的認識,提高綜合寫作能力,減少論文無效關鍵詞的選取。例如,吉林大學《中國獸醫學報》編輯部針對科技論文寫作者開展「移動課堂」網路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是科技論文作者應從思想上重視關鍵詞對於文獻檢索的重要作用,同時在操作上嚴格執行關鍵詞的編寫規則。作者應充分認識到關鍵詞是科技論文檢索的信息點,是表達論文主要學術觀點的關鍵性因素,在論文寫作中應避免使用無效關鍵詞。CY/T 173—2019規定:關鍵詞編寫一般包括論文審讀、主題分析、選詞和編排;關鍵詞應准確並充分揭示論文主題內容,重要的可檢索內容不應遺漏。科技論文作者根據編寫規則選取適宜的關鍵詞後,還應以讀者的身份進行反推:要檢索這一研究領域的科技論文,是否會選擇這樣的關鍵詞?合理、科學地標引關鍵詞有助於提升文獻利用率。
三是論文審讀編校群體需對無效關鍵詞進行嚴格把關。關鍵詞能夠反映期刊研究熱點和發展方向,關系著期刊的學術質量。論文審讀編校群體應重視關鍵詞的標引工作,選取合適的關鍵詞有利於學術文獻的有效傳播和充分利用,從而有助於提高論文和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例如,已成功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梯隊期刊」的《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嚴把期刊學術質量關,2015—2019年共發表論文2 385篇,其中10個無效關鍵詞的出現頻率為0;而《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同期共發表論文933篇,其中10個無效關鍵詞的檢索記錄為68條,累計詞頻達7.3%。可見,論文審讀編校群體在關鍵詞的標引質量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結束語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通過關鍵詞檢索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文獻早已成為科研工作者最常用的檢索方式之一。一方面,科技論文作者應主動學習科研寫作標准和規范,參加科研寫作課程學習或培訓,根據論文主題選取恰當的、指向性強的關鍵詞;另一方面,作者和審讀編校人員都應從思想上重視關鍵詞的標引,進一步加強對關鍵詞標引質量的控制,避免使用無效關鍵詞,以期實現科技論文快速而廣泛的傳播,提高科技論文的檢索利用率和學術影響力。
⚪本文來源中國知網,載於《編輯學報》2020年第4期,原題《科技論文10個無效關鍵詞計量學分析》。
⚪引文格式:伍錦花,陳燦華.科技論文10個無效關鍵詞計量學分析[J].編輯學報,2020,32(04):403-408.
⚪本文為節選,為閱讀及排版便利,本文刪去了注釋與參考文獻等內容,敬請有需要的讀者參考原文。
⚪作者:伍錦花,陳燦華老師,《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
⚪轉載自:社科學術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進行聯系。
《二語寫作》正在徵稿,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廣大外語教師及研究者掃碼入群賜稿!(詳情見最後一條推送)
精彩推文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