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國立編譯館圖片

國立編譯館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26 08:10:37

『壹』 中國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偉大的科學家

1、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溫州平陽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啟榮,字致本,生於福建閩侯,著名科學家,傑出化學家,侯氏制鹼法的創始人,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鹼業的權威。

3、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今屬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4、黃禎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畢生致力於醫學病毒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在世界上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世界病毒學界所公認,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對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的病原、流行規律、免疫診斷、發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了疫苗研製等多方面工作,為我國的病毒性傳染病的控製作出了重要貢獻。

5、張青蓮(1908.7.31-2006.12.14)江蘇常熟人,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輔仁、清華、北大等大學教授,中國質譜學會首屆理事長。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同位素化學造詣尤深,是中國穩定同位素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對中國重水和鋰同位素的開發和生產起過重要作用。晚年從事同位素質譜法測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測得的銦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國際採用為新標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論文集、《無機化學叢書》等。

『貳』 上海文史館的文史館簡介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於1953年在陳毅市長親自主持下建立。 地址:上海市思南路41號 張元濟(1867-1959),浙江海鹽人,1953年6月任館長。前清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創辦通藝學堂專講泰西實學。曾與康有為參加戊戌變法。後任上海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士。任商務印書館董事長時主持校勘出版四部叢刊、百納本二十四史。解放後為全國政協委員。著有《涉園序跋集錄》等。
江庸(1878~1960年),字翊雲,晚號澹翁,福建長汀人,出生在四川。近代法學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名人。1953-1960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館長。
平海瀾(1885-1960),上海松江人,1960年7月任館長。曾任清華學堂教授,南洋公學附中主任,商務印書館英文雜志編輯主任,大同大學校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擅長項英文,編成多種英文字典,著名的有「English Student」等。
金兆梓(1889-1975),浙江金華人,1961年4月任館長。曾任華北大學、大夏大學教授,國立編譯館編審,北洋政府外交部顧問,上海中華書局教科圖書部長。解放後曾被選為蘇州市副市長,中華書局副總編輯,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主任。
王國忠,筆名石焚。江蘇無錫人。編審。1951年畢業於江蘇農學院農藝系。1951年任《蘇南農村青年報》總編輯。1952年調華東青年出版社,任編委。1954年調少年兒童出版社,任編輯室主任、副總編輯。1978年,任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總編輯、黨組書記。1983年,任上海市出版局局長。1986年10月,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長。
還有,徐福生、吳孟慶 ,現任館長沈祖煒。

『叄』 中國近代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有哪些,並做出解釋。

1、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

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

梁啟超被公認為是清末優秀的學者,中國歷史上一位網路全書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後仍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辛亥革命前,他在與革命派論戰中發明了一種新文體,介乎於古文與白話文之間,使得士子們和普通百姓都樂意接受。

同時,梁啟超還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人,他還從日文漢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詞,「經濟」,「組織」,「幹部」等,皆始於梁啟超先生。

2、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3、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4、張學良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漢族,籍貫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國民革命軍將領,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在中國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發生及和平解決,基本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內戰,開始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階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戰的基礎,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

它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

是中國由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是中國社會政治由專制到逐步民主的轉折點。由這一系列轉折,奠定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

同時,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力量開辟了發展壯大的前景,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領導地位和核心地位。

5、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肆』 中國版本圖書館的機構沿革

中國版本圖書館的前身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圖書館,成立於1950年7月1日,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署長胡愈之提議並籌建。其任務是:負責保管本國出版物樣本,以利於出版工作的調查研究和文化的傳承。成立伊始,立即向全國國營、公私合營、私營出版單位徵集1949年10月1日後印行的初版、重版圖書和期刊樣本,並接收了原南京國立編譯館的全部藏書,成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圖書館最早的館藏。
1954年11月,國務院撤銷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出版行政業務劃歸文化部。12月1日成立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後,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圖書館即更名為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圖書館,1957年5月,又更名為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版本圖書館,1958年1月起,增加圖書、期刊、報紙出版統計職能。
1970年5月,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版本圖書館與北京圖書館合並,改稱北京圖書館版本書庫。197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圖書館版本書庫重新劃歸國務院出版口,更名為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版本圖書館。
文化部系統一批從湖北省咸寧「五七幹校」回京工作的作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80多人,被臨時安置在版本圖書館,版本圖書館為此增設研究室和編譯室,分別負責審讀圖書和翻譯外文圖書,4年中翻譯出版圖書26種。版本圖書館被稱為「既藏書,又藏人」。
1982年7月,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合並到文化部,改為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原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版本圖書館更名為中國版本圖書館,該名稱沿用至今。1985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將文化部出版事業管理局改為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恢復為國務院直屬機構。
198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成立,中國版本圖書館為其直屬事業單位。1995年10月,中國版本圖書館與新聞出版署信息中心合並,稱新聞出版署信息中心(中國版本圖書館)。其主要職能是:徵集、保管全國各級各類出版物樣本,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以及版權、發行等信息資源,建立新聞出版行業信息基地和網路,為領導機關、新聞出版行業和全社會服務等。
2001年4月,新聞出版署更名為新聞出版總署,升格為正部級,新聞出版署信息中心(中國版本圖書館)相應更名為新聞出版總署信息中心(中國版本圖書館)。
2010年5月20日,根據《關於新聞出版總署部分直屬事業單位機構職能調整的通知》,恢復中國版本圖書館建制, 同時加掛條碼中心的牌子,更名為中國版本圖書館(新聞出版總署條碼中心),為新聞出版總署直屬財政補助事業單位,除原有業務外,增加出版物書號發放、條碼製作等管理職能。
歷任館長及在任時間分別是:孫伏園(1950.7- );寧起枷(1977.9-1983.2);宋志誠;崔源禹(1983.2-1986.6);許綿(1988.6-1997.5);顧永高(1997.5-2004.12);艾立民(2004.12-2010.5);左曉光(2010.5-今)。

『伍』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沿革

西南大學附屬中學由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國立女子師范學院、國立十七中和國立二中留川部合並而成。 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時期 1914年(民國三年),四川巡按使陳廷傑倡議,興辦四川省第二女子師范學校,簡稱「二女師」,校址初設在重慶市渝中區臨江門牛皮凼文廟後山。
1922年(民國十一年),學校開設了普通初中班,開始招收初中學生。
1924年(民國十三年),學校開辦普通高中班。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9月,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立重慶女子師范學校」(簡稱渝女師)。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學校停辦普通初、高中班兩年;之後分設高中班、初中班、女子班、師范班。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因避日機空襲,學校遷至江津縣白沙鎮溜馬崗。 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時期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5月,原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服務團附設「第四中山中學班」,校址設在江北魚嘴鎮。
1941年(民國三十年)1月,改稱為」教育部特設第四中山中學班「。同年8月,改為「國立17中學女子初中分校」,後遷至江津白沙鎮。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原教育部戰區中小學教師服務附設第八中山中學班,校址設在江津白沙鎮。1941年秋,改為「國立17中女中分校」。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2月,以「國立17中學女子初中分校」和「國立17中女中分校」為基礎,成立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又稱「國立女子師范學校」)。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8月,「渝女師」(四川省第二女子師范學校)高中部並入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國立第二中學遷回江蘇常熟,留川師生遷往北碚,並入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10月,國立女子師范學院附中遷至北碚「國立第二中學」遺留女子部和師范部地址,在今重慶市北碚公園右側國立編譯館館舍處設高中部,在北碚區文化館附近的國立歌劇學校樂觀園設初中部,在北碚區梨園村重慶師范學校(現西南大學附屬小學地址)設師范部。 解放後 1950年,國立女子師范學院一度改為「重慶市女子師范學校」,附中遂於1951年更名為北碚二中(含師范部)。
1951年,西南師范學院接管北碚二中,遂更名為「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含高、初中及師范部,遷入《川東日報》舊址杜家街(今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所在處)。
1954年,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師范部並入重慶第一師范學院(今重慶師范大學)。
「文化大革命」時期,西南師范學院遷往重慶市梁平縣,學校暫交由重慶市教委管轄。
1972年,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更名為「重慶市102中學」,歸重慶市教委管轄。
1973年,西南師范學院遷回北碚,重新接管學校,學校遂復名「西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1978年,學校成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之一。
1985年,西南師范學院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學校遂更名為「西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西南師大附中」。
2005年,西南師范大學與西南農業大學合並為西南大學。學校遂於2011年12月10日更名為「西南大學附屬中學」。
2006年,經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批准,學校成立國際部。
2015年7月16日,西南大學附屬中學下劃重慶市北碚區教育委員會管理。

『陸』 白沙和北碚為什麼有兩處國立編譯館

抗戰時期的重慶沙坪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江津白沙壩,合稱四川文化四壩,是當年大後方的著名文化區。

『柒』 列舉中國近代史上30歷史人物主要事跡,影響或貢獻

林則徐虎門銷煙,成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李鴻章等人興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化先河。
甲午海戰鄧世昌不畏生死,以船撞敵。
康有為梁啟超領眾舉人「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終被叫止。
孫中山創興中會,辛亥革~命,建中華民國

『捌』 中國有哪些做出巨大貢獻並聞名於世的科學家

1、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

『玖』 天秤座的秤怎麼讀

十二星座中天秤座中的"秤"怎麼讀? 因為是天秤座,所以研究過。這個字只有一個音,就是cheng,辭海中注釋的「天秤宮」也是「tian cheng gong,之所以被大家誤解為「天平」,主要是因為圖片中阿斯托列亞拿的那個太像天平了。
./question/32952633?fr=qrl3的回答把關於天秤座的傳說寫的很清楚,省得我再敲了,最後宙斯把「阿斯托列亞隨身攜帶的秤,往天上一拋,於是成為現如今的天秤座」。
還有一點,天秤座原先是天蠍座的一部分,在古羅馬以前,印度和中東文化中把這一部分的星叫做「秤桿子」,但羅馬人在公元前一世紀的愷撒時代,發現當太陽運行到這部分星空時,正是晝夜平分的秋分前後,因而將這一部分星獨立劃出,並命名為「天秤座」。
再嗦一句,公元前500年左右,羅馬的「桿秤」誕生了,使用秤砣代替砝碼,他們認為是很靈活的發明。相對於埃及產物的「天平」,羅馬人命名星座還是會傾向於自己國家的產物吧!

為什麼天秤座中的秤讀ping呢? 秤。這個字。其實只有一個讀音。就是讀Cheng第4聲(去聲)
而枰。這個字。才讀ping。
只是大家把秤讀成PING。讀習慣了。也就隨大眾了。
正確的讀法應該是
天秤(tain.cheng)座的。

天秤座的「秤"怎麼讀? 第四聲吆・・・・。cheng
因為我也是天秤的・・・

天秤座的正確讀音 天秤座原名為天平座,其圖是天平(一種衡器)取其公平公正之意,故為天平座。名字來源:在中國,天平本被稱為「衡」,疑人頭頂一角保持平衡之義,但「天平」一詞卻到了元代才出現。有先生認為「天」象秤之兩端,「平」繼續延續了「衡」的含義,「天平」的語源大致如此。1933年國立編譯館印行的《天文學名詞》,首次將Libra翻譯為「天秤座」,而這個翻譯當是張鈺哲、朱文鑫等天文學家借用的日本的翻譯。在日語里「天秤(てんびん)」表示漢語的「天平」,「びん」當借「平」字之唐音;而日語的「天平(てんぴょう)」專指聖武天皇的年號,因當時左京職獻上背有「天王貴平知百年」文字的祥瑞靈龜而改元,「ぴょう」當采「平」字之吳音。「天平」一詞傳入日本時,疑日本以「秤」代「平」,以示區別(或為避諱)。「天秤」翻譯是日本漢字「天秤(てんびん)」傳入,日語里桿秤天秤統一用秤字,而國內天平/桿秤不同寫法,但由於同樣是漢字出於方便就沒改了(源自日本的外來語大部分都這樣)。所以精確來說天平與天秤的寫法都對。但讀音應讀作tiānpíng。日本讀音「tenbin」。當電子衡器未出現以前,質量衡量器具作為機械衡器,都是利用杠桿平衡原理。但是在外觀和結構上有兩種形式:等臂杠桿和不等臂杠桿,人們習慣將等臂杠桿衡器稱為天平(balance),而將不等臂杠桿衡器稱為秤(scale)。從漢字來看,天平,也正是星座上天平座所代表的事物和圖案,而漢語里的秤是秤砣秤桿,與那個精緻的左右搖擺的天平是有區別的。所以讀作tianpingzuo無疑。「天秤」讀作てんびん,「秤」的吳音漢音都是しょう,但在這個詞里卻讀作「びん」,在日文里算作音讀,這個字音讀有兩個音:ショウ和ビン,訓讀一個音:はかる。這個字讀ショウ是因為受「稱」的影響,吳音和漢音都讀ショウ,意為穀物的持有量。日語中在出現了「禾+平」這個組合之後,這個字的唐宋音是讀ビン的,也有另外一個慣用音為ヒョウ,這個字描繪了給穀物稱重時的情形。禾-穀物,平-水平,秤的兩端保持水平狀態。所以,「秤」這個字在日語里的讀音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用秤進行稱量時讀:秤量(ショウリョウ?ヒョウリョウ)、稱量(ショウリョウ)。2.在托盤上放東西,以觀察平衡法進行計量的秤讀:天秤(テンビン)。(可見日語中的天秤座中的「秤」指的是平衡測量,即天平)日語里桿秤天秤統一用秤字,而國內天平/桿秤不同寫法,所以「並非用「天平」這種量重工具作為中文決定譯名」這種說法是錯的,由於日本統一用「秤」字,所以日文起名的最初就是因為「天平」這種測量工具而來的。總的來說,秤這個字在日語中有天平跟秤兩個含義並且兩個讀音,但中文只有秤一個含義,從而在引入名詞之後產生了歧義。究其原因,日文用天秤的本義是天平才對。只不過日文沒有天平這種寫法,他們自己用的挺爽,但是到了我們這里就產生歧義了(題外話)。現代將天秤座讀作cheng,所以說其實是一種誤讀。這種誤讀源自對「秤」字的讀音規范,但卻違背了「天平座」這個名字的起源跟本意。如果想要糾正,建議恢復名字為天平座,或者增加秤字ping的讀音,否則這種誤讀仍然會繼續下去,因為天秤座的星座圖是一座天平,人們看到星座圖的第一反應就是天平,這是因為「語言邏輯」的存在。請參考:稱重技術研討會江蘇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第十一屆稱重技術研討會論文集(綜述篇):秤與天平的關系

天秤座的正確讀音是什麼? 跟很多人談起過天秤座,也聽很多人聊過天秤座,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把「秤」字念成「平(ping)」。 昨晚回家的路上聽廣播,廣播中的主持人竟然也把它說成「天秤(ping)座」! 難道我們都錯了嗎?回家就查《現代漢語詞典》:「秤」只有一個讀音,即cheng,而且還有「天秤座」這個詞條。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的片尾曲《天地之間有桿秤》,家喻戶曉。為什麼這樣一個並不生僻的字,這么多人念錯呢?我分析大概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1,念字讀半邊。「秤」字的右邊是個「平」字,所以就念ping了;
2,受圖標的誤導。在很多有關星座的書籍或網頁上,都有各個星座的圖標。天秤座的圖標是一架天平,於是就把「天秤」當成「天平」了。其實,「天平」也是一種「秤」。3,以訛傳訛。聽別人那麼念,也就這么念了。 你念對了嗎?

十二星座天秤座秤怎麼讀 天枰座```星座書上的都是這個「秤」 但絕對是念ping```平常說的都是tian ping 而不是tian cheng

天秤座的秤怎麼讀音是不是讀 絕對念 CHENG 但是通常大家會讀白字作「平」
你自己知道cheng的音牢記就行了,平時念對了 都要解釋一遍,也比較麻煩的
查任何詞典都是我這個觀點 放心

天秤的「秤」到底怎麼讀 天秤的「秤」到底怎麼讀

讀音:[chèng]
部首:禾五筆:TGUH釋義:衡量輕重的器具。

閱讀全文

與國立編譯館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速騰carplay怎麼用安卓 瀏覽:7
紅塔銀行app怎麼樣 瀏覽:562
農行app怎麼開網銀 瀏覽:649
java迭代器遍歷 瀏覽:301
閩政通無法請求伺服器是什麼 瀏覽:48
怎麼做積木解壓神器 瀏覽:203
王者榮耀解壓玩具抽獎 瀏覽:49
12位是由啥加密的 瀏覽:868
程序員編迷你世界代碼 瀏覽:895
php取現在時間 瀏覽:246
單片機高吸收 瀏覽:427
怎麼區分五代頭是不是加密噴頭 瀏覽:244
hunt測試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510
2013程序員考試 瀏覽:641
畢業論文是pdf 瀏覽:736
伺服器跑網心雲劃算嗎 瀏覽:471
單片機定時器計數初值的計算公式 瀏覽:801
win7控制台命令 瀏覽:567
貓咪成年app怎麼升級 瀏覽:692
360有沒有加密軟體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