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方舟編譯器原理雷軍

方舟編譯器原理雷軍

發布時間:2023-01-03 14:40:29

編譯器有哪幾部分構成.編譯原理

1. 詞法分析

詞法分析器根據詞法規則識別出源程序
中的各個記號(token),每個記號代表一類單詞(lexeme)。源程序中常見的記號可以歸為幾大類:關鍵字、標識符、字面量和特殊符號。詞法分析器
的輸入是源程序,輸出是識別的記號流。詞法分析器的任務是把源文件的字元流轉換成記號流。本質上它查看連續的字元然後把它們識別為「單詞」。

2. 語法分析

語法分析器根據語法規則識別出記號流中的結構(短語、句子),並構造一棵能夠正確反映該結構的語法樹。

3. 語義分析

語義分析器根據語義規則對語法樹中的語法單元進行靜態語義檢查,如果類型檢查和轉換等,其目的在於保證語法正確的結構在語義上也是合法的。

4. 中間代碼生成

中間代碼生成器根據語義分析器的輸出生成中間代碼。中間代碼可以有若干種形式,它們的共同特徵是與具體機器無關。最常用的一種中間代碼是三地址碼,它的一種實現方式是四元式。三地址碼的優點是便於閱讀、便於優化。

⑵ 華為應該如何盤活鴻蒙系統

晶元掣肘問題使得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發展備受壓迫感,這一份強烈的壓迫感之下,華為期盼在鴻蒙操作系統上的成功就表現的尤為強烈。在華為方舟編譯器、HMS Core終端雲服務生態系統架構先後亮相後,華為內部蟄伏數年的全場景分布式操作系統Harmony OS浮出水面。

為Harmony OS敲定詳細且清晰的開源路徑規劃;發布HarmonyOS 2.0 手機開發者 Beta版本並開啟真機公測;整理行業相關數據做鴻蒙系統的生死線推算;以開源開放共建的姿態向三方廠商敞開懷抱……華為在時間節點上對整個Harmony OS項目進度的把控抓得非常緊,鴻蒙系統要成功必須跟時間賽跑。

在此之前,簡單聊了一下「鴻蒙離跨越16%的生死線有多遠?」這個問題,內部方面,華為6個億的智能手機、智能終端保有體量是能促使鴻蒙系統沖一沖生死線的,但Harmony OS如果僅僅只是為華為智能終端所用,那麼它必然是失敗的。長遠發展來看必須走開放發展之道。

在華為「鴻蒙系統完全開源開放,歡迎三方的手機廠商使用鴻蒙系統,一起開源共建」。的呼喚聲中,三方廠商大多似乎不為所動,綠廠一員工還因此自行辭職,僅僅一個魅族熱情相擁。三方廠商不願意積極地參與到鴻蒙系統的開放開源共建中,有什麼好的策略能扭轉此局面呢?

借鑒當年的Miui刷機包策略

Symbian系統半智能手機時代,「刷機」是一件特發燒友的事情。Symbian系統更新至S60V3版本時,各種泡論壇、刷帖子找刷機資源。後來,Symbian系統走了下坡路,屬於android的時代拉開序幕。

小米伴隨著Android時代序幕的拉開而出現並且很快起家。小米的迅速起家離不開雷軍的「專注、極致、口碑、快」七字訣,而在筆者看來,也離不開當年MIUI系統的絕對包容性。

當年,MIUI官網的這個界面不只有小米系列機型的,以三方手機廠商品牌命名的分類導航條里分布著彼時市場上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型號。三方品牌智能手機以及各種MTK智能手機都能刷入MIUI系統。當年,MIUI系統很純凈、也沒有後來的廣告牛皮癬,用戶體驗也非常好。口碑傳播效應之下,不管手裡拿著什麼品牌的智能手機,刷一套MIUI系統是很時髦、很發燒友的事情。

目前,針對鴻蒙系統的開源共建擁抱,三方手機廠商大多表現的不太溫熱。鴻蒙可以直面所有的三方手機廠商的用戶,借鑒當年MIUI刷機包的策略,在論壇放出鴻蒙操作系統的刷機包、同時安排鴻蒙程序員做好刷機問題優化、解決。只要有三方手機廠商的用戶使用、體驗,終歸會有一份用戶反饋。Harmony OS的三方用戶體驗當真極佳且能成規模,三方手機廠商這邊的態度轉變或只是時間問題。

不可忽視室內場景的「鴻蒙化」潛力

華為要盤活Harmony OS操作系統,沒有必要將全部的精力、財力都聚集到從Android口中奪食這件事上。

鴻蒙操作系統是一套將覆蓋家電、車機、智能手機等在內的多終端設備多場景分布式操作系統。在HarmonyOS 2.0 手機開發者 Beta版本發布、真機公測之前,HarmonyOS便向大屏、手錶、車機等內存128KB-128MB終端設備開源。已經運行在美的、九陽、老闆電器、海雀 科技 的硬體產品上2020年家電行業國內累計銷售額為7297億元(品類涉及彩電、白電、廚衛、小家電產品),室內場景下的設備「鴻蒙化」潛力不容忽視。此前,HarmonyOS定下的短期目標是要在2021 年覆蓋 40+ 主流家電品牌 的1 億台以上設備。相比較在谷歌虎口中奪食的難度,室內場景下的設備「鴻蒙化」可以更上些心。

可穿戴設備市場前景明朗,鴻蒙亦有發揮餘地

6月2日即將舉行的鴻蒙操作系統及華為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華為將重啟智能手錶WATCH旗艦系列,該智能手錶會搭載鴻蒙系統。

IDC披露的《2020Q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達到3,293萬台,同比增長15.3%。

可穿戴設備市場漸顯的潛力也是鴻蒙系統不可忽視的。HarmonyOS升級至2.0版本後便對手錶類產品進行開源了。如果說三方手機廠商怠於智能手機品類與鴻蒙的合作是源於谷歌的壓迫感以及海外市場可能發展受阻的風險,可穿戴設備方面呢?谷歌所帶來的壓力或許沒那麼大,華為方面可加強針對三方手機廠商們可穿戴設備鴻蒙系統適配問題的對話溝通,做好可穿戴設備適配鴻蒙系統相關工作。

以上便是筆者就華為應該如何盤活鴻蒙系統的幾點思考,歡迎討論補充。

文 丨 李民民 丨大叔丨 科技 發燒友丨撰稿人 丨 偽設計師

⑶ 華為的操作系統能成功嗎

方舟子曾質疑:「備胎如果好用,何必等到破胎了再用?怕美國公司賺不到錢?」

對此,任正非回應到:「動用備胎,體現了自主創新,但不想孤家寡人,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不能傷害朋友,方舟子可能不理解我們的戰略。」

很明顯,就像近日任正非公開表示的:之所以沒收專利費,是因為太忙了,閑下來會收,但不會像高通收的那麼多。這也證明了,華為不是掙錢為目的,只是為了保護自己。

「我們不會輕易狹隘地排斥美國晶元,要共同成長,我們不能孤立於世界。」他還曾經說過:「我們為了一個理想,在最高點上,我們和美國有沖突,但最終還是要一起為人類做貢獻」。一個公司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在合作中共同成長,才能推動整個人類的發展,這就是華為的理想。

說完這些。再回到我們的問題,華為操作系統能成功嗎?

當然國外市場影響會比較大,因為應用app跟不上,像facebook,谷歌的youtube,twitter,谷歌地圖等這幾個常用的沒能支持。但是這個時候,是不是也是微信,抖音,網路地圖,微博出海的好機會呢?

所以,基於國內市場先建立起來,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能生存。

按照華為目前的情況,鴻蒙系統成功的幾率非常大。

果師兄從華為的用戶量,以及鴻蒙系統講起,分享一下為什麼鴻蒙會成功!

大家現在應該都清楚,華為為什麼推出自己的鴻蒙系統?那是因為跟谷歌鬧掰了,被谷歌微軟掐著脖子無法動彈了,只能備胎轉正。

其實啊,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不僅是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國家之間的較量。《人民日報》就說了,與其坐而聯想,不如奮起華為,只有中華有為了,採用話語權,主動權,才能不被人掐住脖子。

再說了,鴻蒙系統支持老款安卓手機,兼容全部安卓應用和所有的web應用,未來還會打通了手機、電腦、平板、電視、 汽車 、穿戴設備,統一成一個操作系統,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系統,一個新的生態。


再說了,鴻蒙系統採用的是Linux 開源系統核心技術,處理器採用了ARM架構,其中有華為自主的「方舟編譯器」,可以一次性將多語言統一編譯為一套機器碼,這樣就不會產生額外消耗,能將系統流暢度、響應能力、三方應用操作至少提高44%以上。

其實,用過華為Mate20 系列的朋友,已經體驗了這套系統,去年華為的GPU Turbo2.0隨著EMUI 9.0一起發布,應用於Mate20 系列,大家對此的體驗非常棒,這是成功的關鍵。

如果再找個基礎上, 華為繼續深入優化,在計算能力、IO資源、RAM容量方面,做到了需求和功耗之間最好的平衡,那絕對不遜於安卓和iOS。

我再來說一下市場吧!

據Gartner公布的數據,今年3月手機,華為的手機銷量逆襲蘋果,直逼三星了。

目前市場佔有率仍是三星第一,但華為與它的差距非常小,不到4%。以3月份為例,三星市場份額下降了1.3%,華為反而增長了5.2%。蘋果降到了11.9%。

其中,排名前六的手機,國產品牌佔了4個,華為第/2,OPPO第4、vivo第5,小米第6,國產手機表現強勁。

一旦鴻蒙系統發布,華為的設備統一放棄安卓,這從目前的市場份額來了,這是一個很大的用戶數量。

我們再深入分析一下,當我們有了自己國產的系統,為了安全和個人隱私,為了支持愛國,OPPO、Vivo、小米它們還會選擇安卓嗎?這一點耐人尋味。

果師兄認為,未來鴻蒙系統不僅僅在國產手機上使用,很有可能推廣至全球。

近日,華為已向歐盟知識產權局(EUIPO)提交了多項新新商標申請,其中包括ARK、ARK OS、HUAWEI ARK OS、HUAWEI ARK COMPILER、HUAWEI ARK等,用途均包含「編譯器軟體(compiler software)」和「電子設備的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大家都知道,華為的市場主要是歐洲和大中華地區,這說明華為已經把目標放在了除中國以外的歐洲市場。

前段時間華為聲稱,鴻蒙系統最早將於今年秋季發布,從之前華為對谷歌微軟的態度,可以看出他有底氣,有自信的。

同時,國外很多網友,一直期待華為出來新的系統,他們願意為此買單!

所以,果師兄認為,結合目前各方面的情況,華為的系統是可能會成功的,到那時候,收益的不僅僅是華為,更是我們這些普通的用戶。

現在手機操作系統中,IOS和安卓已成為了市場的主流,而且地位很高。華為如今推出自主研發的手機操作系統,很多人其實都不看好,畢竟在華為之前,微軟也推出過手機操作系統,然而卻以失敗而告終。

但眼前華為所面臨的局勢,除了推出自主研發的系統,它別無選擇。 因為華為5G處於全球領先水平,美國為制裁華為,居然動用政治手段,採取多種不合理的措施。先是斷開華為與美國33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後是谷歌、微軟等相繼停止與華為的部分合作。對於美國的各種行為,華為也是見招拆招,手機業務既然影響到了用戶,那麼就不得不推出自研系統,這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也是為了將來的發展。

這么說吧,如果是華為的自研系統成熟後就立即投入市場的話,成功幾率就沒有現在大。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擾亂市場,二是用戶已經熟悉安卓,不會隨意就更換系統。 但現在就不同了,因為美國方面原因,華為是被迫發布新系統,所以就不存在擾亂市場。因為海外用戶的正常使用已受到了影響,所以更願意接受新系統。與此同時,因為美國對中國企業的打壓,激怒了國民,在國內的用戶,甚至是潛在用戶,也都會出於對美國的「怨恨」,對華為的「愛」,從而選擇支持華為新系統。用古人的話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華為現在都占據了。

當然,情懷不能當飯吃,華為作為國內的實力派企業,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都很強,才是決定華為操作系統能否成功的硬實力。

據消息稱,華為的操作系統是基於5G物聯網所研發的全新、獨立的系統,並非是安卓的分支版本。這也就意味著華為自主研發的系統是和谷歌安卓有著本質區別,所以,將來的發展也不會受到它國影響。


提到5G加物聯網手機系統,這是在5G時代手機系統發展的一個趨勢,目前華為可以做到手機、電腦、平板、智能設備等都打通。據說谷歌也在研發一個與華為類似的系統名字叫做Fuchsia,也是基於5G物聯網的。但是,因為谷歌的5G技術並不完善,所以在開發進度方面不如華為。所以,這也給了華為新系統一個很好的發布時機和發展空間。

站在華為的角度來說的話,新系統除了成功它別無選擇,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說的話,我們希望華為新系統可以成功,但更希望華為能不負眾望,能夠真的把新系統做成功。

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時刻,如果換做其他公司可能就扛不住,但是華為不同, 華為有遠見卓識,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如果其推出鴻蒙操作系統,我認為幾乎100%會成功

首先我們得知道鴻蒙操作系統並不是現在才開始做的,實際上鴻蒙已經研發7-8年了,以華為強大的研發實力和組織執行力,系統的穩定性、流暢性、安全性等技術指標不會太差,這是鴻蒙能夠應用的基礎。

早幾年安卓是開源的,圍繞安卓的應用也非常廣泛,華為依然立項投入巨資進行鴻蒙系統開發(備份計劃),這是我最佩服華為的地方。當時諾基亞瀕臨絕境,華為一鍋把塞班系統研發人員收入麾下,這種超級長遠的戰略規劃能力在國內企業獨一無二,這是華為操作系統能夠存在的戰略保障。

華為的智能設備市場保有量已達4億台之多,且鴻蒙系統初期有個地方做得不錯,那就是可以兼容安卓應用,並且經過華為編譯器編譯之後應用的運行效率更高,這讓部分疑慮者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畢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買一部華為手機)。

如此鴻蒙系統就有了基本運行生態,後續隨著聯合國內手機廠商、應用開發商共同合作(廠商相互一定會合作,這是中國操作系統和晶元能夠彎道超車的 歷史 機會),鴻蒙系統將建立真正的不依賴外部資源的生態系統。

鴻蒙畢竟是一家公司推出尚未上市的產品,可以想見其與安卓和iOS會存在些許差距,特別是在軟體適配、生態系統持續優化、鴻蒙自身系統缺陷修正等方面,都有一個持續完善的過程。

而國人對華為手機和鴻蒙系統的支持,將幫助鴻蒙順利度過最艱難的入市期。隨著搭載鴻蒙系統的智能設備市場存量逐步增加,各種應用開發商不可能放棄這一巨大市場機會。如此隨著操作系統逐步完善和生態逐漸強大,鴻蒙系統必將能依靠自身出色表現贏得市場。

然後藉助華為5G優勢, 鴻蒙會進一步優化為完全適配5G的下一代移動物聯網操作系統(這才是鴻蒙終極目標) ,屆時鴻蒙在萬物互聯時代的前景將遠遠超過PC時代的windows和移動時代iOS及安卓。

不過要說明的是,前期對鴻蒙我們要保持一些耐心,對其表現要有一個合理預期,相信華為不會讓我們失望,鴻蒙最終表現也不會讓我們失望。

天佑我中華,期待鴻蒙橫空出世!

華為的操作系統鴻蒙100%能成功!在國外因為洋人的一些落後支付習慣、社交軟體適配問題一年半載鴻蒙不一定能擊潰安卓與iOS,但在國內鴻蒙三槍就會將美帝的兩大操作系統挑於馬下。為什麼這么說呢?

家國情懷要求億萬國人必須堅定支持鴻蒙。美帝傾舉國之力無恥打壓和制裁華為,妄圖打斷我國高 科技 企業華為的脊樑,讓我們甘願使用美帝留有後門的設備聽任其監控,並且永遠只能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任其使喚,稍有良知的國人當然不能答應。

民族未來召喚億萬國人必須堅定支持鴻蒙。美帝的幫凶高通、谷歌對華為斷供,欲扼殺華為在5G技術一騎絕塵的領先優勢,如若華為退出通訊終端(手機)市場,那麼她將失去獲得強大造血功能(利潤)支撐5G與6G的研發,使我國在萬物互聯與人功智能失去了支撐,從而處於落後挨打的局面,國人當然不能答應。

廣闊市場助力鴻蒙騰飛。在舉國同仇敵愾的情形下,在14億人民鼎力支持下,廣闊無垠的華下大地一定能蘊育出更加偉大的華為。華為也註定會為中國智制書寫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我也知道一年半載之內鴻蒙與安卓和iOS還有些許差距,如眾多軟體適配、生態系統建立、迭代等,但這一差距肯定小於上甘嶺戰役時美帝的坦克飛機與我軍的小米加步槍,我們不照樣將美帝及一眾走狗打趴在上甘嶺山腳下?

期待鴻蒙的橫空出世!

華為的操作系統妥妥的可以成功。因為這個系統外有政府和億萬人民的支持,內有華為研發系統的巨大資金投入和眾多科研人員的埋首奉獻。鴻蒙系統的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具備。

早在2003年,政府采購就開始偏重國貨。但是那個時候在 科技 領域,東西不多,最受優惠的應該就是聯想了。在2011年,WPS辦公系統在政府采購中就達2億人民幣。佔了同類的產品的一半。2012年WPS的活躍用戶就達2300萬。短短7年過去,WPS用戶已經達16億。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活躍。這個就是國產操作系統搶占微軟操作系統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並且從WPS用戶分布表可以看出。最活躍的26-35年齡的用戶,佔了總用戶的65.1%。筆者做為一個78年生人,最早的辦公系統就是使用微軟的OFFICE系統,並對其情有獨鍾。但是近年來也轉用了WPS。無關愛不愛國,只是因為好用,更加符合中國人的習慣而已。而10後,可能使用微軟OFFICE的機會都很少了。以WPS的例子來看,華為自己的國產的操作系統,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16億的市場,足夠它有立足之地,並且發展壯大了。

鴻蒙系統基於LINUX開源系統。在技術上並沒有太高的門檻。華為手機月活用戶已經超過4億,2019年出貨量有望超過2億。億萬用戶數量對手機生態商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其專門為華為手機操作系統進行匹配了。就像匹配蘋果系統一樣。再加上很多國產軟體,比方說很多國內手機 游戲 國內外都受到了大眾的歡迎。這種國內各家優秀公司之間的相互COMBO作用。也是支持華為操作系統可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5G雲時代的到來。會使軟體的主體在雲伺服器上,終端只有信息的上傳和下載功能。這會使操作系統的環境更加清潔和干凈。類似於蘋果的封閉系統。甚至一個手機裝2個操作系統都會成為可能。就像很多人買蘋果電腦裝微軟操作系統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是華為手機,其他品牌手機對鴻蒙系統進行開發也成為了一件低成本並且對手機銷售沒有影響的選擇。這就讓鴻蒙系統的普及更加的沒有門檻。如果華為在至於說在手機操作系統的易用性,安全性和獨特性這些方面,中國軟體 科技 工作者怕過誰?

綜上所述,鴻蒙系統的到來和成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具備。說實話,我都有點迫不及待了。

不成功便成仁,這是無奈之舉,不過對於華為整體而言的話,也算是好事,美國針對華為也是這 一天兩天的事情了,而華為研發操作系統這也是必然的因素,雖然現在美國給了華為90天的期限,而且安卓Q的升價google又有 允許了,但是這樣被人卡脖子很不爽,我說讓你升級就升級,我不然你升級,就直接移除你的適配,如果長久這樣下去的話,那就相當於是一直被人抓著自己的軟肋,所以自研發操作系統,目前來看是華為最好的選擇。


第一個好用與否確實是留住客戶的關鍵因素,因為華為的操作系統雖然兼容安卓,但是我們尚且不知道這款操作系統如果放在實際使用中會是什麼樣子的,雖然我們國人支持,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安卓系統在中國是不會撤銷的,面對國產手機這么大的市場,如果真的不用安卓的話,就剩下三星和其他一些小的廠商,確實很難讓google維持下去,關鍵的問題是googl的股價會急速下滑。

第二個就是更多的人用,只因為好用,所以才會有更多的人用,這是一個過程,所以要想成功,那就要有好的軟體去支持,還有更多的人去使用,這樣華為也可以一直研發和開發,更快的發現問題,這其實就像是當初的安卓一樣,正是因為有更多的人用了,所以google才有了能力開發,一直到現在商業化,如果內有人用,沒有研發的必要和研發的意義。

當然現在的好處就是面對美國無條件壓迫,國人和國家是看在眼裡的,所以對於華為我像會有更多的人去支持,所以前期的基礎已經奠定了,我們不需要去擔心沒有人去選擇,但是接下來就要看華為的實力了,華為的方舟編譯器是針對開發者而言的,所以這是編譯的一個過程,而之前對於安卓的編譯是否可以用在華為生態上面,系統流暢度提升多少,需要多久的時間,這個就要看華為進展的速度。


成功是我們想看到的,但是操作系統不是一蹴而就的,再加上現在安卓和ios市場強大,人們會去願意嘗試新的系統嗎?或者是體驗不好會怎麼樣,這都是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我們現在認為華為操作系統可以成功的研發,也相信會更加的好用,這樣的話,一傳十,十傳百,我們都在用,這樣華為的發展也就會更快,因為我們別無選擇的,就像很多說的一樣,即便是不好用,我也會用,支持國產。


回答完畢

先上結論,很難。

大家對華為的能力實際上太樂觀了。可以看一下現在最成功的操作系統安卓和IOS,他們的公司谷歌和蘋果都是最頂尖的 科技 公司,還有個不成功(市場不成功)的移動操作系統WP的公司微軟,也是如此。而華為的軟體實力比起谷歌蘋果微軟都差了一大截。做出操作系統沒那麼簡單,即使基於Linux開發。軟體開發能力就有明顯差距,開發出來的操作系統不可能比人家好的,能差不多已經很不可思議了。

雖然開發出了操作系統,但是華為的操作系統到底投入如何還是很不明確的。不要覺得兼容什麼什麼就表示沒工作量了。而且在安卓蘋果上開發,遇到問題gooogle或者網路就能很容易查的出來,即使查不到去論壇問也容易。然而對於華為這種新的操作系統,遇到問題要麼很難找到,如果華為可以提供技術支持,華為這個操作系統的部門有這么多人力支撐這么大規模的適配嗎?

另外就是生態問題。大家是否願意跟著華為做這個生態呢?普通老百姓當然覺得願意,但是從業者不見得會願意。因為華為吃獨食的態度太明顯了。舉個例子,華為最近要進入電視行業。之前華為是賣電視用的晶元的,但是自己做起了電視。要知道電視行業的利潤率是遠低於華為的利潤率,華為連這些芝麻都不放過,競爭對手的手機廠商,會放心來用這個操作系統嗎?應用軟體的從業者會放心把自己綁到這個操作系統上嗎?

而且華為建設生態的能力本身就不夠強。比如說之前有人提到什麼NBIot,但是這個現在看來很失敗。因為基本上沒賺錢,除了忽悠運營商們升級了下基站,然後運營商這筆投資打了水漂。還有SDN,如果做起來就沒思科啥事了,RCS,如果做起來早就沒有微信了。

大家總覺得華為很強,就可以玩轉一切。但是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特點,華為硬體強,並不代表他的所有的領域都強。比如說雲計算華為現在還跟阿里差的遠。

這個問題,華為任總已給出答案了,任正非接受中國媒體訪問時,很明確地表示,華為為此准備了一二十年了,華為不懼任何挑戰,完全能夠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在美國谷歌對華為停掉操作系統之後,華為宣布「鴻蒙」操作系統很快就會面市,讓人大吃一驚的是,華為「鴻蒙」操作系統能夠把手機、PC電腦、掌上電腦、物聯網等等兼容並包,這等於做了一個大的操作系統。

華為操作系統不缺技術,缺的是市場生態,但有中國14億人口大國支撐,中國的市場生態必定很快建立起來。

華為短期來看,損失的是國外市場,但隨著中國市場生態的建立,必將蠶食谷歌國外市場,成為谷歌的強大競爭對手。

更何況在這關鍵時刻,不能有任何妥協,特朗普從中興事件中嘗到甜頭,訛詐了10億美元罰款,並派人監督中興。

特朗普想當然地認為華為必將妥協。然而,華為不可能接受這種屈辱的條件,讓美國人大吃一驚的是華為針對美國的制裁,早已准備了一二十年了,不但讓世人吃驚,更讓國人振奮。

特朗普的制裁措施,從另一方面來說,給了華為合理推出「鴻蒙」操作系統的借口,不用擔負道德義務和違約責任,免去了巨額違約金。同樣也未嘗不是華為希望的,華為的備胎計劃充分說明「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

最近幾天幾大國際協會,組織紛紛跟隨美國制裁華為,把華為踢出群。結果華為推出相關產品後,立馬又把華為拉回來,這耳光把自己打的啪啪響。

這些西方國家建立的組織和協會,你有用的時候推崇科學無國界,但要制裁你時就沒有科學無國界就么一說了。如果華為弱小,西方這些人會往死里整,但華為的技術強大讓他們害怕失去市場。

同樣的,谷歌恢復華為的許可權,華為不應該停止推出鴻蒙操作系統,而是加快速度推出,利用「鴻蒙」操作系統的兼容性,更快建立起市場生態,讓更多人接受「鴻蒙」操作系統。

所以說,「鴻蒙」操作系統不會失敗,一定會成功,不過需要的是時間而已。憑著華為強大的研發能力,其操作系統經過市場的洗禮必將超越谷歌、微軟。

華為「鴻蒙」操作系統距離成功「只欠東風」了,谷歌中止了與華為的業務往來,作為反擊,華為在今年秋季或者明年春季推出至少研發了7年的「鴻蒙」操作系統,下文具體說一說。

鴻蒙操作系統的成功有兩個關鍵的因素:

第一,技術實力,包括系統的穩定性、流暢度、安全性等指標;

第二,生態圈,一個操作系統是否能夠成功,關鍵是生態圈,以前的塞班、黑莓、windows phone都是因為手機廠商不支持、應用廠商不支持,出現了「生態」問題而退出了舞台。


華為研發操作系統並不是從零開始,早在2012年就開始打造自研操作系統, 華為「收編」了諾基亞塞班系統的原班開發人員 ,經過7年的發展,在操作系統的研發上肯定有一定的積累。


目前,關於鴻蒙操作系統的技術細節沒有透露過多的消息,根據業界人士分析,鴻蒙操作系統借鑒了google正在研發的fuchsia系統(用於替代android), 採用了微內核架構 ,設計思路更加先進,面向5G網路和物聯網技術的下一代操作系統。

如果把新推出的鴻蒙操作系統不可能短時間內超越android和IOS,這個不符合實際,也不符合技術發展的原理,鴻蒙操作系統需要經過技術的迭代,不斷的優化和發展,才能在android和IOS的「夾縫」中生存。


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做了一個非常「聰明」的選擇, 兼容目前上百萬的安卓應用 ,並且經過華為編譯器編譯之後,運行效率可以提升60%。兼容android應用並不能讓鴻蒙操作系統形成真正的生態,後續需要聯合國內各大手機廠商、應用廠商開發針對鴻蒙的專屬應用,才能建立鴻蒙操作系統的「護城河」。

總之,對於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大家可能都比較期待,希望國內手機廠商、應用廠商能夠通力合作,共同維護鴻蒙操作系統生態圈,實現手機操作系統的「 科技 自立」,防止被再次「掐住」脖子。華為鴻蒙操作系統99%可以成功。

⑷ 編譯器的工作原理

編譯 是從源代碼(通常為高級語言)到能直接被計算機或虛擬機執行的目標代碼(通常為低級語言或機器語言)的翻譯過程。然而,也存在從低級語言到高級語言的編譯器,這類編譯器中用來從由高級語言生成的低級語言代碼重新生成高級語言代碼的又被叫做反編譯器。也有從一種高級語言生成另一種高級語言的編譯器,或者生成一種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的中間代碼的編譯器(又叫級聯)。
典型的編譯器輸出是由包含入口點的名字和地址, 以及外部調用(到不在這個目標文件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代碼所組成的目標文件。一組目標文件,不必是同一編譯器產生,但使用的編譯器必需採用同樣的輸出格式,可以鏈接在一起並生成可以由用戶直接執行的EXE,
所以我們電腦上的文件都是經過編譯後的文件。

⑸ 你更看好小米還是華為,為什麼

我更看好小米。

具體原因如下:

1、小米目前整體是一個輕資產的運行模式,盡量控制庫存,同時講究協同協作,小米不會什麼都自己去做,而是去采購最頂級夥伴的部件,這樣一方面可以把精力集中起來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而不是什麼都自己去做,什麼都做勢必面對這各種強有力的對手,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2、小米目前主打性價比,硬體利潤非常低,而是主要靠軟體服務來賺錢,這種模式對其手機業務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大家買東西都還比較注重性價比,所以小米會有更好的接受度。

3、小米有完善的生態圈,而且生態圈中的大部分企業都為其直接投資的企業。這樣就達到了一種互利共贏。可以讓生態圈更積極向上。

目前整個手機市場實現晶元自主的只有華為、小米至少掌握了晶元研發權。對於手機最後的比拼、也只剩下小米和華為兩家。我也從以下的幾個方面、簡單分析一下兩家企業的發展。


IDC的報告稱,2019年全年,三星、華為、蘋果、小米、OPPO出貨量排名前五位,分別為2.96億部、2.41億部、1.91億部、1.26億部、1.14億部。

雖然,對於終端廠商而言,銷售量是最主要KPI,但在當下存量零和競爭態勢下,如何保留住自己的用戶成為廠商的重要課題。畢竟留住一個用戶比搶奪一個其它品牌用戶的難度小一些,當然傷了用戶心再回來的難度更大,同時口碑度的影響是幾何級的。

華為的零售店全球數量已經達到了5萬家的規模,但授權的體驗店只有2500多家。

小米線下新零售 100 多家門店在全國范圍內同時開業。據悉,此次開業的門店中八成以上是核心渠道合作夥伴門店。截至目前,小米線下終端數量已超過 6000 家。


我的觀點~更加看好華為!

說下我的支撐理由:

1、體量差異

華為2019年財務公布:2019年其全球營收達到85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1%,凈利潤為6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6%。

具體到三大業務來看,運營商業務營收2967億,同比增長3.8%;企業業務實現銷售收入897億元,同比增長8.6%。在消費者業務方面,2019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量超過2.4億台,同比增長16.5%。營收4673億元,同比增長34%。

從營收區域布局來看,2019年,華為中國地區營收5067億元,同比增長36.2%;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為2060億元,同比增長0.7%;亞太地區為705億元,同比增長13.9%;美洲為524億元,同比增長9.6%;其他地區為230億元,同比增長57%;

小米2019年財報公布:小米全年總收入突破2000億,達到人民幣2058億,同比增長17.7%;經調整後凈利潤人民幣115億,同比增長34.8%。境外市場收入突破百億美金,達到人民幣912億,進入全球90多個國家和市場,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2019年第四季度總收入人民幣565億,同比增長27.1%,是小米集團2019年營收最高的季度。經調整後凈利潤人民幣23億,同比增長26.5%。以上數據來自網上。

我從上面數據來對比:8000億對2000億,華為占絕對的優勢!並且同時銷售市場更加廣,分布四大洲!

2、產品結構

產品結構差異也非常大!

華為產品結構更加向上,涉及運營商業務已經消費類業務。

小米產品結構目前只涉及消費業務。

所以這一點產品結構上來說華為更加有優勢!!!

3、企業底蘊

華為更加秉持一個老大哥的形象,華為非常攜帶國內企業,手機裡面的基本配件都是國產的!

小米不用多言!

姑個人更加傾向於華為!

綜上所述我決定更加看好華為的發展!!!!

感謝閱讀,我是AI 科技 猿,聽我庖丁解題。

小米和華為在國內的確是兩個很有話題的公司,每到發旗艦機的時候,小米和華為總是互相PK。那小米和華為到底誰更強?誰更有前途呢?

任正非在前幾天的采訪中透露,華為2020年計劃將研發預算增加58億美元。總體研發費用超過200億美元,人民幣達到1421億。小米的研發投入剛到華為10份之一,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同時,華為重視人才,華為在2019年以人均200萬的年薪聘請了8位博士,涉及人工智慧,無線電,數學專業等領域。「得人才者,得天下」,華為擁有如此多的人才,未來的發展是不可限量的。

華為手機的CPU是華為自己研發的麒麟晶元,而且性能上,跟高通驍龍的CPU難分伯仲。系統上,華為已經有自己的鴻蒙OS。反觀小米,小米手機使用的CPU一直是MTK或者高通驍龍CPU,在這一點上,小米還處在被人鎖喉的階段。

所以,在手機業務上,完全看好華為手機。

華為是通信起家,在通信領域具有絕對優勢。華為的5G的專利3147個,位居第一。5G訂單更是達到46份。說華為5G是全世界的領頭羊,毫不誇張。而小米除了手機業務,其他業務都無法跟華為匹敵。

看好HUAWEI是必然的,因為技術驅動產業升級,HUAWEI在技術領域可以說瘋狂的砸錢!15年HUAWEI銷售額已經超過思科10億美元,但純收入確低於思科33億美元,為什麼,因為捨得砸錢投入技術領域,去佔領通信領域上甘嶺!今年研發投入將要打到600億美元!只有技術領先創新才能驅動未來!現在HUAWEI麒麟,鯤鵬,鴻蒙。。。。。。那個不是各自領域重磅炸彈!連國家都給HUAWEI背書,更別說新華社,央視,外交部等等國家級的平台!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5G是引領者!中國一如德國,英國,美國,一樣可以站在世界之巔!而小米就是產業鏈的代言人,營銷是無敵的!再加上雷軍,盧偉冰[捂臉]碰瓷潑婦鬧街樣子無處不在的營銷。兩家公司高下立判!不需解釋!當然給老百姓C端的產品,適合的價格。也挺好。。。。。。但盧偉冰無底線營銷,實在。。。。。。

所以你看好HUAWEI還是小米?

你更看好小米還是華為,為什麼?

強行站隊沒必要,米粉也可以喜歡華為,海軍也可以喜歡小米。

小米公司最初的理念是為「為發燒而生」,用最極致的硬體,極高的性價比俘獲了一批忠實的粉絲。雖然某些高管的言論讓人看著別扭,尤其是豬肉論,但不可否認,小米10和小米10pro是款好手機。

華為公司堅持晶元研發,扶持國內供應鏈,以一個民營企業對抗世界第一強國的封鎖,值得欽佩。

小米公司智能家居方面做的很出色,有很多出色的性價比產品,重新定義過很多行業。個人比較看好小米未來在智能家居的發展。

華為公司在5G方面的技術優勢,使的華為未來在物聯網方面發力的可能性很大。華為有晶元,有通信技術,有人才儲備,沒有可能不成功。

小米和華為也不是對立的,喜歡一個不妨礙喜歡另一個。沒必要站隊其中一個。廠商之間充分的競爭,對消費者最有力。

先給答案:華為。

再給一個簡單的比較:小米10系列1億像素的攝像頭,完敗於華為P40系列5000萬像素的攝像頭。為什麼,因為小米技術不行。一家沒有技術的 科技 公司,是沒有未來的。

比較華為和小米的發布會,你會發現明顯的不同。華為會不厭其煩的介紹自家的麒麟處理器、5G模塊、攝像創新與優化、方舟編譯器等等,一系列的技術創新。而小米會說首發了高通XX處理器、第一次使用了XX像素的攝像頭、友商的馬達不行等等,一面懟華為一面感謝供應鏈。發布會前後,以雷軍、盧偉冰、常程等為代表的小米高管,一波一波的懟友商、帶節奏,搞營銷。華為和小米,正是技術驅動與營銷驅動的代表性企業。

縱觀商業史我們會發現,技術驅動的 科技 公司能存在很久(比如IBM),而營銷驅動的公司,會很快消亡(比如酷派之類)。反過來講,如果營銷第一的話,那麼廣告公司早就統治世界了。

華為的成長一直是基於掌控產業的核心的,電信設備如此,手機也是如此。雖然華為和小米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時間相差不多,但華為迅速的切入處理器市場,在第一代p系列的手機上,就用上了麒麟晶元。經過多年的發展,華為已經與高通、蘋果三足鼎立。而小米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緊貼高通。雖然中途也宣布做晶元,但不了了之。而隨著5G的到來,晶元越來越復雜,小米以後沒有機會切入技術核心了。HTC知道吧?因為沒有核心技術,被蘋果三星一通專利戰,就銷聲匿跡了。

雖然在美國的打壓之下,目前華為面臨巨大的困難,但是卻迫使華為切入更多的核心領域:系統(鴻蒙)、應用服務市場(HMS)等,讓華為的技術積累和防火牆更加深厚。而小米呢,一直宣稱"全球供應鏈",但卻不能把1億像素的拍照效果做好。

華為是經歷過多次生死的,而且目前還在經歷生死。更重要的是,每次面臨死亡,華為都挺過來了,而且變得更加強大。小米作為一家年輕的企業,發展一路順風順水,是還沒經歷過生死的。一個還未經歷過生死考驗的企業,還無從與經歷過九死一生的偉大企業談未來。

綜上所述,更看好經歷過生死、掌握核心技術、以技術驅動的華為。而以營銷驅動的小米,要與華為比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個問題上,我是堅定不移地更看好華為。主要是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看:

第一,華為這么多年形成的「以奮斗者為本」的文化,確保了華為是一個精英奮斗的群體。而非一兩個人,一小撮人。這個是華為有別於其它大企業的最牛逼的地方。任正非即使退休或去世了,這個奮斗者群體和文化還在,就沒有太大影響。而雷軍的小米還是他一個人的奮斗,雷軍在小米裡面表現得像個超人,而收入方面也是獨攬大頭。如果不能建立起群體奮斗的文化,那麼小米就不可能趕超華為。人才和分配機制領先,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華為在技術研發上有著很強的先發優勢,而且目前的研發強度還是遠超小米,研發效率方面華為更是世界領先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可以讓華為長期保持優勢。因為 科技 行業,通過研發創新帶來的技術領先和成本降低,才是企業發展的最可靠基石。技術和研發效率領先,這是 科技 行業持續發展的根本。

第三,華為在管理方面有著不斷學習先進經驗和優化固化的傳統。所以華為在管理方面的基礎要比小米雄厚得多。而小米基本還是靠雷軍的構架,基本是能人治理的模式。這個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而華為在管理上的積淀讓公司更加規范化運行,從而避免了決策和管理偏差的風險。

綜上,華為必然會在未來和小米的競爭中,越來越體現出優勢。商業模式和營銷創新帶來的領先是一時的,而靠人才機制,技術創新,管理沉澱,這些帶來的競爭優勢是更可靠和長久的。

華為和小米這幾年都可以說用亮眼的成績來形容。華為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人工智慧等方向都有很高的增長,以及取得眾多的技術成功。而同樣的小米也在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等業務板塊實現強勢增長。

雙方交集最強的就是手機業務,雙方的增長也都很強勁,而華為除了手機、電腦等產品之外,絕大部分面向的還是企業級用戶,甚至是城市級、國家級的業務;小米則主要還是面向個體用戶,智能手機、生活消費品、互聯網服務等很大部分是對個體用戶的。但本人還是看好華為。

你再說手機對吧,我兩個都看好吧。

首先說一個問題華為的業務板塊分為運營商業務、消費者終端業務、企業業務三大板塊。

華為是全球第一大的通信製造業企業,運營商業務也一直是華為的主業,隨著發展華為的消費者終端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手機份額超過蘋果位列世界第二。

華為的成功有他的技術沉澱,比如海思處理器,是既高通,三星,蘋果自研的處理器。後面HMS系統等等一系反制美國封殺的技術優化成長。自身的強大當然也有外部因素,三星出了點事,華為迅速吃掉了他的市場,迅速擴大了市場份額。加上華為的愛過宣傳,買華為就是愛國等等,讓華為站在了中國的頂端。

華為學習小米另立一個榮耀,從最初的模仿到後面的崛起,現在榮耀跟華為分家,就像小米和華為分家一樣,估計後面會越來越好

華為對其他的打壓也很厲害,畢竟有條件

小米算是一個新進的品牌,當然也不算太新,畢竟十年了,也培養了一大批米粉。

小米現在把小米和紅米分出來,小米主打中高端,紅米做中低端。

雖然好多人說是組裝廠之類的言語,但是現在本來就是多協作模式,波音747也不是全部美國做吧,不也一樣是全球采購來組裝,當然也不是單純的拼在一起,肯定有自己的東西放進去。當然小米在自研方面還需努力,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米值得誇贊的就是系統米柚,這個做的挺好,不斷優化,,努力向前向前。

小米目前致力於打造智能家居,這個是圍繞小米手機、小米電視、小米路由器三大核心產品,由小米生態鏈企業的智能硬體產品組成一套完整的閉環體驗。

雷軍也是個很厲害的人物,他也不會輸。

小米與華為的對抗會持續延續。。。

⑹ 華為鴻蒙OS對標安卓,手機系統哪家好

前不久,華為在華為東莞松山湖基地召開了HDC.2019 華為開發者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我們終於迎來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操作系統——HarmonyOS 鴻蒙。

鴻蒙系統的亮點有哪些?比之安卓又有什麼不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全場景微內核的分布式OS

啥是分布式?說白了就是,鴻蒙 OS 一個操作系統能夠給所有設備使用。

不同的設備可以「協同作戰」,讓人在切換設備時獲得「無縫連接」的體驗。開發者也不用再為不同設備的適配發愁。一次開發,多個設備上都能用。

極致流暢,方舟編譯器

很多果粉,遲遲不願換回安卓的最大原因就是, 多數安卓手機比蘋果手機用起來更「卡」,也更容易死機。 這是為什麼呢?

而鴻蒙系統加上 華為的方舟編譯器 ,就不用通過「虛擬機」,應用程序可以直接和機器底層通信,這樣就解決了傳統安卓的卡頓問題。同時,鴻蒙系統在任務優先度和內核上也也進行了優化,系統運行會更加流暢。

鴻蒙系統的推出,無疑為目前幾乎被安卓和IOS壟斷的手機系統注入了新鮮血液,帶去嶄新的市場競爭力。

有些用戶會問了,現在我用的安卓手機,也都是廠商自己開發的系統啊。為什麼說鴻蒙才是第一款國產自有系統呢?這是因為目前的我們所使用的大部分國產手機系統,其實都是基於原生安卓系統演化的。比如華為EMUI、小米MIWU、OPPO color OS、魅族Flyme等。

雖說都是安卓的迭代版,但各品牌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差別。比如他們的UI設計,就各有特色,獨具風格。

1 華為EMUI

作為一家深耕多年的技術型公司,EMUI 系統在定製的深度以及流暢性上傲視群雄,有一種老練的成熟感。

怎麼說呢, EMUI 給人的感覺就好像高中老師,知識面很全,上課邏輯嚴謹,思路清晰,沒什麼有趣的地方,但也不會出大錯的偏差。

不過目前在扁平化圖標成為主流的當下,EMUI 的圖標卻還是已漸被淘汰的漸變色圖標,形式落伍,略顯陳舊。

圖標也無法通過更換桌面啟動器的方式來更改,如此一來,壁紙的選擇就不能太花,不然在觀感上會顯得很亂。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在本次大會上,除了宣布鴻蒙系統正式面世,華為也同步發布了EMUI 10。

這次改動了不少,加入了莫蘭迪色系,系統圖標 UI 全部重做,理工科的細膩之美也通過黃金分割的方式表現了出來。

老氣不再,UI設計更加年輕化,大家感嘆:華為的設計師終於上線了!

2 小米MIUI

不再「發燒」的小米將用戶體驗四個字做到了極致,光是系統版本就分類了開發版、穩定版、體驗版,把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和反饋做到系統中並加以優化,充分吸取群眾意見,完善錯漏。

在 UI 上,MIUI 圖標的圓角切割圓潤自然,平易近人,選用的色彩豐盈飽滿,觀瞻上極度舒適。

設置菜單界面的小圖標也同樣驚艷,簡潔生動,傳神形象。

總之就一句話,用了小米手機,再換別的手機就可能會引起不適。

3 OPPO Color OS

要說安卓系統中,最接近IOS的,就非OPPO莫屬了。這一點在 Color OS 上更是尤為突出。甚至有人開玩笑說,Color OS 的桌面和 iOS 之間只差了一張動態壁紙。

下拉菜單的圖標也都大差不差,不仔細看還以為這就是IOS!

左邊 Color OS ,右邊 iOS 更絕的是設置菜單,圖標、配色、啟用邏輯全都如出一轍。

可要是你對這一點不那麼在意,那 Color OS 的系統的 UI 體驗不會遜色於 MIUI。

App 應用開啟動畫的流暢度也是比較的這幾台手機中最好的,速率上不緊不慢,非常清爽。

4 VIVO Funtouch OS

同質化在國產手機系統里一直是個大問題,而Funtouch OS的問題更甚。不管是平平無奇的桌面,還是無甚亮點的設計,都是讓Funtouch OS目前處境尷尬的主要原因。

後來 VIVO 覺得既然在UI上沒有什麼突破,那就在交互(全面屏操作)上多動動腦筋吧!現在使用最廣泛的全面屏手勢是兩側滑動返回,底部上滑退到桌面,上滑懸停呼出後台。

只有Funtouch OS 另闢蹊徑,直接把它給砍了,用戶只能使用從底部三段式向上滑動的邏輯......

能習慣自然是最好,實在不喜歡,還有祖傳的三大金剛鍵可供選擇。

對此Funtouch OS表示:湊合用吧,反正就這樣了。

5 魅族 Flyme

說到魅族,就不得不提到魅族老闆黃章與小米boss雷軍的」陳年舊怨「。兩人曾經是很好的創業夥伴,在國產手機行業剛起步的日子裡,兩人攜手並肩,互幫互助,黃章甚至將魅族 M9 的交互文檔發給雷軍一起討論。但誰想到,再往後 MIUI 的發展已經超出了他的預想。

無論現在結果如何,MIUI的輝煌確實離不開當初黃章的毫無保留,這也可以解釋,如今的 Flyme 和 MIUI 為何如此相像。

雖然UI極度相似,但Flyme某些方面特有的小設計也依然讓人眼前一亮。

天氣界面各種不同的浮動特效,足能看得出Flyme的匠心獨具。

最後

從以上的內容中,相信大家已經對目前國產手機系統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相比於外觀華麗,交互花哨,讓用戶最終選擇的還是系統的實用以及易用性。畢竟,選一款適合自己胃口的系統,遠比冷冰冰的參數要來的重要的多。

不過隨著鴻蒙系統的問世,目前手機市場各系統之間看似穩定的平衡可能也將被打破。假設鴻蒙帶來的驚喜是巨大的,那麼不單單是安卓,對於一直煢煢孑立的IOS難免也是一次較強的沖擊。而這時候,用戶對於系統的要求可能也不僅僅只是實用以及易用性了,這對於除了華為的大多數廠商來說,都將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要換新手機,鴻蒙、安卓、IOS,你會選擇誰?

關注peopeo,獲取更多設計知識。

⑺ 華為有什麼黑科技

感謝您的閱讀。

微立體AOD,

華為手機EMUI10.1引入了微立體AOD,通過前景層,數字層,背景層,三層疊加設計,營造出了前後立體景深的3D視覺感。使得手機可玩性更多,同時視覺體驗效果更好,朋友看見了,也會是非常炫酷的。當前其他手機系統暫時沒有這項功能的,有息屏技術也只是單單顯示時間日期之類的,只要不斷地前進就不怕友商的抄襲。怎麼設置呢;點擊設置>桌面和壁紙>滅屏顯示。

智慧分屏:多任務操作無拘無束

怎麼操作的呢,從屏幕兩側向內滑動後停頓,喚出側邊應用欄,長按拖動應用即刻開啟智慧分屏。圖片、文字 可直接在同一屏幕內跨兩個應用窗口拖拽。 這個功能使得持有華為手機的用戶無論生活 娛樂 和辦公都幫助很大。不論哪個牌子的手機只要功能多就可以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華為手機這方面做的挺不錯,大家覺得呢。

多設備操作中心:在各個設備間靈活操作

EMUI10.1首創革命式交互方式—那就是多設備操作中心。當你在手機上看視頻、聽音樂和別人通話時,系統只能推薦附近設備一鍵切換。 怎麼設置呢,還是點擊設置是>更多連接>多設備協同。 現在很多人都有兩部手機了,辦到這點不難吧,方便你我的生活,這個功能美美噠。

暢連:不僅能視頻通話,還能共享屏幕。

EMUI10.1暢連通話新增屏幕共享功能, 不僅能看到共享的屏幕,還能同時再分享畫面上做標記。 不論是教父母使用手機,還是和同事討論工作行程,都能輕松完成。

華為分享:跨設備傳輸文件,便捷又快速。

華為分享可以在華為設備間進行文件傳輸,不需要使用流量。華為分享的 平均傳輸速度最高可達到160MB/s, 相當於一分鍾傳輸2000張高清圖片或500首無損音質音樂歌曲。這個功能使得華為手機用戶之間傳輸文件更方便快捷,還能省流量我就是省錢。

多屏協同:解鎖更多辦公新技能。

EMUI多屏協同功能帶來了更沉侵式的辦公體驗,可以使用電腦攝像頭/MIC接打手機語音視頻通話;使用電腦應用可打開或編輯手機內容;新增有線連接,即插即用,更快更穩。 這個功能華為手機早就有了,現在是新增了一些功能。 除了華為手機有這個功能聯想手機也是有這個功能,聯想正在把多屏協同的功能做優化,試圖讓所有達到條件的智能手機都能有這個功能,還有一些有技術的小夥伴自己把這個功能從手機電腦上扒下來了,自己在用而且使用體驗還不錯。聯想加油。

除了以上華為手機EMUI系統提到的功能外,還有大家熟悉強大的海思麒麟晶元,華為自己研發GT 游戲 加入模式,還有華為拍照的徠卡三攝,拍照中畫中畫(相機變焦拍照放大到15倍及以上時,拍照界面中就會出現一個小圖框,可以幫助拍照的人更快定位到所拍攝的物體),還有無線wifi5技術,比無最新wifi6技術還好,因為華為為此自研一顆晶元。

總之還有很多我們在用的或者不怎麼用的「黑 科技 」在等著我們發現,或者由我們自己創造研發,而不是別人的黑 科技 多麼多麼的好。請加油,同志們,華為也要加油哦。

圖文解說,一看你就明白.

1.方舟編譯器

2.GPU+Turbo

3. 自研達芬奇架構

我認為,華為最大的黑 科技 就是晶元。對於一家 科技 公司來說 ,黑 科技 有三個源頭,一個是晶元,一個是OS,還有就是標准,我們可以看到華為所有的黑 科技 不外乎來自於這三類,當然,華為在OS方面,可能還差點。


所謂黑 科技 ,就是一旦推出至少領先競爭對手半年以上,這個才叫黑 科技

為何說晶元是黑 科技 ?其實你會發現,所有的有自己晶元的公司,晶元絕對是最大的黑 科技 。比如我們知道的蘋果,蘋果現在把晶元是黑 科技 的理念嵌入到了骨頭裡面,手錶是自研晶元、耳機是自研晶元,更別提手機和PAD里吊打全球移動晶元的A系列晶元


一些人問我,晶元對一家企業有什麼作用?晶元最大的作用就是構築自己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讓競爭對手的產品想超越都無能為力。我們看到的很多黑 科技 ,其實都是源自於華為的自研晶元,基於自研晶元,華為可以做很多自己特色的能力,實現自己超越他人的性能,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黑 科技 。

舉個例子,華為手機的WIFI 5為何比小米10的WIFI 6下載速率快,就是因為那顆自研的WIFI晶元,同時這顆晶元還實現了超級藍牙功能。再比如,為何華為的5G一騎絕塵?因為華為的5G SoC的原因,高通不是SoC,這就出現了斷代的差距。


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為何小米電視怎麼拆機都被榮耀智慧屏吊打?就是因為有那顆鴻鵠818的晶元,決定了小米電視無論如何超越不了華為。再比如華為的骨幹路由器NE9000為何全球稱霸連續2年,也是因為內部的那顆華為自研的NP晶元。

所以,晶元絕對是華為最大的黑 科技 。我們看到華為手機的很多功能,比如GPU Turbo、安全加固等很多亮點功能,也都是來自於華為的自研晶元。


第二個黑 科技 是系統OS,當然鴻蒙是華為最大的黑 科技 ,榮耀智慧屏已經商用,奇瑞 汽車 馬上也要使用,而且今年還會用在華為的智能手錶等AIoT設備上。HMS算半個華為的黑 科技 ,華為正在海外基於HMS搶占谷歌的地盤

華為對安卓和對系統的理解也算是華為的黑客 科技 ,例如方舟編譯器,例如華為EROFS超級文件系統已經合入Linux主線,華為的所有通信設備都是基於自研的OS才有極高的穩定性和效率,這都是華為的黑 科技 。


華為對安卓系統的理解是非常深的,在谷歌沒有對華為封閉GMS時,華為協助谷歌做了很多安卓系統的優化,給谷歌提了很多的比較好的建議。


第三個黑 科技 我覺得可以是華為在標准上的引領,是標準的制定者。華為參與標准制定的好處就是從原理上把握住了 科技 的源頭,所有廠商得遵循這個標准,然後華為可以對其他企業收取相關的專利費,這個也是華為的黑 科技 來源之一。

標准有什麼用?高通每年對各大智能手機製造商收取高額的專利費,就是因為高通占據了2、3G的標準的制高點,美國為何對華為動手,就是因為華為占據了5G標準的制高點,讓美國感到了威脅,這個就是標准作為黑 科技 的威力。


標準的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制定 游戲 規則,也就是基於標准打造生態。例如8K視頻的某些標准就是華為制定的,WIFI6華為也是第二大標準的貢獻者,這讓小米這樣的企業,也不得不遵循華為的標准。所以華為很輕松的就發現,小米10並不符合真正的WIFI6的要求。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華為有什麼黑科技?我想大家一下子能想到好多,因為華為是一個世界級的 科技 領先公司,可以說從1987年開始起步的 程式控制交換機 ,到慢慢發展的 通信設備和基站 、從 2G時代的GSM ,到 3G時代的SCDMA 4G的LTE ,到進軍 智能手機 市場、到海思的 晶元研發 乃至現在的 5G技術 ,可以說每個階段和每個領域華為都有自己那個時代的 黑 科技 , 如果細數華為的技術亮點,光是一個領域的專利就夠列幾篇的了,我看到大家的回答都很廣泛,手機中的黑 科技 列舉的最多。

其實我們常說的手機系統(安卓:谷歌)、電腦桌面系統(微軟、Linux)、CPU晶元(各大半導體廠商),半導體材料、生物 科技 ,等等這些行業無不是美國相關企業掌握著核心技術,就連3G、4G相關核心技術也是美國的高通說了算。但在5G的領域,華為的技術水平是真正的世界領先地位,這里我說一下華為在5G領域真正的黑 科技 吧:

一、5G基站設計方案黑 科技

基站外形採用了「刀片式」的設計方案,華為所有的5G基站均採用統一的模塊化設計。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更方便的適應各種環境部署,不管是哪種安裝環境下都能很便捷的安裝,這樣可以更利於電信運營商的5G網路部署,也省去用戶大量的建設成本。

二、微波技術的融合

如果說基站的設計是5G的黑 科技 ,那麼 微波技術與5G的融合 更是 黑 科技 中的黑 科技 ,這一點世界上華為是毫無疑問的第一名的,當前來說,能把5G技術與微波同時做在一起的只有華為一家,我們都知道5G的工作頻段非常高,那麼也決定了其傳輸損耗大,距離短的問題,那麼在很多國家,地廣人稀的地理環境下搭建5G的基站就很費工夫和成本,而微波的無線通信可以解決這一點,以無線的方式代替有線的光線鋪設,基站不需要光纖就可以用微波超寬頻回傳,大大節約了成本,加快建設進度。全世界只有使用華為的微波技術(目前其它所有廠商最多隻能做到華為微波帶寬的二十分之一),才能替代光纜連接,只有用華為的微波技術,歐美廣大沒有光纜的地區才能安裝5G基站。這也是任正非同志在去年采訪時親自說明的黑 科技 。

總結下來,5G領域華為具有絕對的技術領先地位,其微波技術更是遙遙領先,而且正在研究更高帶寬的微波技術,希望華為越做越好,是我們的驕傲!

華為,除了所為人熟知的麒麟晶元和領先世界的5G技術之外,還有一些黑 科技 。

1、GPU Turbo技術

這個技術,是一種軟硬協同的圖形處理加速技術,通過對軟硬體的深度優化,提升圖形處理效率高達60%,並且功耗還降低了30%,在這項技術的加持下,畫質、性能提升的同時,能耗下降,打破了性能與能耗的蹺蹺板,該技術首先應用在重度 游戲 場景下,能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2、2.5超微距拍攝

華為Mate 20系列搭載的新一代徠卡超廣角鏡頭,可支持2.5cm微距拍攝,無論是花草,還是昆蟲身上的細節我們都能透過這個鏡頭看的一清二楚。

3、無線反向充電

雖然反向充電的概念已經提了很久了,但是真正實現的卻只有華為Mate 20 Pro,它也是全球第一款實現了反向充電的手機。而且不僅如此,它還做到了無線反向充電。

4、雙卡雙通

以前手機基本上都是「雙卡雙待單通」,也就是說,盡管兩張手機卡都可以上網,但是實際上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進行上網連接的只有一張卡。而且在與人通話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因為信號問題導致斷網。

但是雙卡雙通就不一樣啦!雙卡雙通意味著,在與人通話期間,可以啟用另一張卡的網路進行上網連接,而不受通話信號影響,不會影響上網體驗!

5、3D結構光+屏下指紋技術

華為Mate 20 Pro,這款手機在加入了比iPhone X更快的毫秒級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的同時,還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了360 全方位人臉解鎖功能。這兩項技術加在一起,能做到提供超過3萬多個激光檢測點,且識別速度低於600ms(微秒),讓人臉識別的判斷更為精準。根據用戶實測,這兩項技術的識別速度和准確率都能做到與iPhone XS 同等水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突破了。

華為的黑 科技 在當下已經數不勝數,未來將更加星光燦爛。

A,GPU Turbo技術

B, 海思麒麟980

C, AI通信

D, 天際通

……

華為黑 科技 有:GPU Turbo技術、2.5超微距拍攝、無線反向充電、雙卡雙通、3D結構光+屏下指紋技術。

作為資深花粉一枚,是太了解華為近年來不斷推出的黑 科技 了,這些黑 科技 亮點助力華為榮耀產品脫穎而出,使近兩年知名度節節高升。

手機網路黑 科技

華為黑 科技 開始節點是從自家擅長的通信技術開始,AI偽基站識別並攔截,針對電梯、高鐵網路極差環境設計的AI電梯模式、AI高鐵模式,還有加速網路鏈接的link Turbo技術,都在為手機高效連接網路助力。

這些亮點基於華為多年積累的通訊技術拓展在手機上,打通手機與基站連接所出現的問題,使手機收發信號極速高效安全。

系統底層改革

從基於安卓5.0開發的EMUI5.0版本開始,華為榮耀的操作系統卡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其中EMUI工程師團隊花費不少精力,從冗餘繁雜的安卓系統底層入手,改變編譯方式精簡代碼,一經發布的方舟編譯器、超級文件系統,當時就引起業界激烈討論及轟動。

而針對 游戲 玩家畫面卡頓掉幀、網路延遲痛點,華為專門開發出GPU Turbo技術,解決了 游戲 迷對戰時所遇到的問題。

手機攝影極致表現

華為與徠卡合作,成片色准專業調校,P30 Pro首次推出復雜結構潛望式長焦鏡頭,實現了遠景拍攝需求,完善了手機攝影短板,使拍照場景覆蓋微矩、日常焦段、長焦、超廣角,把單反相機的各項功能一一展現在手機上。

此外,還首次在行業中大膽採用RYYB相機演算法,利用其超感光特性提升CMOS進光量,雖然RYYB結構具有偏色缺點,但華為依靠研發實力不斷在改善。

對了,還有超級夜景模式,同樣是不可忽略的黑 科技 ,它的運用使手機夜拍不在成問題,不再是夜拍短板,手持6秒拍照出片率極高,連三角架都不用。

可擴展性的分布式系統

這是最近熱火的黑 科技 ,也是華為EMUI系統在安卓系統上改動最大的功能,許多人說EMUI10.0表面上屬於安卓系統,但內核大部分都已被華為掏空更換,說它是自研的鴻蒙OS也不為過。

EMUI10.1新版本更為激進,分布式特性進一步拓展,充分打通了多終端高度融合,多屏協同使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屏之間無縫鏈接,傳文件、圖片、拖視頻等操作便捷高效。智能投屏、華為分享、暢連通話,這些全是分布式特性。

不止是手機,針對平板電腦的平行視界、AI姿態監測提醒、智慧分屏等,多層面展現出華為在軟體上也不是弱雞。

總結

除了上面這些,指紋電源二合一鍵、筆記本電腦全面屏和隱藏式鏡頭等,黑 科技 太多太多,華為所掌握的硬核技術在工業、企業方面也遠不及以上這些。還有引國人驕傲的自研麒麟晶元,也是最有份量證明。

大家都在說華為的技術很牛逼,但是除了華為所為人熟知的令人驚艷的麒麟晶元和領先世界的5G技術之外,大家還知道華為具體有哪些技術很牛逼嗎?下面就來盤點幾個那些你所不知道的華為黑 科技 ,以下排名不分先後。

1、GPU Turbo技術

這個技術,是一種軟硬協同的圖形處理加速技術,通過對軟硬體的深度優化,提升圖形處理效率高達60%,並且功耗還降低了30%,在這項技術的加持下,畫質、性能提升的同時,能耗下降,打破了性能與能耗的蹺蹺板,該技術首先應用在重度 游戲 場景下,能大幅提升用戶體驗。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能夠讓你在打 游戲 的時候提升畫質的同時還防止網路卡頓,這技術簡直就是手游患者的福音!

2無線反向充電

雖然反向充電的概念已經提了很久了,但是真正實現的卻只有華為Mate 20 Pro,它也是全球第一款實現了反向充電的手機。而且不僅如此,它還做到了無線反向充電,畢竟電池大,4200mAh的容量可以讓它輕松變身一個「充電寶」,只要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都可以沖,這波操作真是不服不行。

33D結構光+屏下指紋技術

以人臉解鎖為主題,迅速解鎖所有關卡,但華為能更快。還是華為Mate 20 Pro,這款手機在加入了比iPhone X更快的毫秒級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的同時,還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了360 全方位人臉解鎖功能。這兩項技術加在一起,且識別速度低於600ms(微秒),讓人臉識別的判斷更為精準。根據用戶實測,這兩項技術的識別速度和准確率都能做到與iPhone XS 同等水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術突破了。

Mate 20 Pro在保留了以上兩項技術的同時,還新增了屏下指紋識別功能,這是全面屏時代所有手機廠商都希望能夠取得突破的重點,但是華為先人一步做到了!華為Mate 20 Pro成為了市場上第一款瓶內指紋手機,將蘋果都甩在了後面。

華為的黑 科技 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個:

1/無線反向充電,也是業界首款推出該功能的手機品牌。由於電池容量大所以可以像充電寶一樣給支持無線充電的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充電,絕對方便。

2/3D結構光 屏下指紋

3D結構光技術的加入,使得華為手機實現了比蘋果手機更快更精確的進行用戶面部識別的過程。新增的屏下指紋技術也是全球實現全面屏手機屏下指紋解鎖的第一款手機品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3/拍照功能(2.5 超微距 50倍變焦)

說起拍照功能,華為自認第二沒有哪家品牌敢說第一。無論是小到顆粒物質的微拍還是大到月亮的變焦取景,無論在清晰度、飽和度、還原度等各項指標都不可挑剔,真正的可以取代傳統照相機的所有功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4/GPU Turbo技術

華為獨有的技術,使得圖形處理效果大幅提升,但功耗明顯降低。主要提現在 游戲 上面,流暢度清晰度明顯提升,運行大型 游戲 一點都沒有卡頓,是廣大 游戲 愛好者的福音。

通過這些不斷的創新使得華為手機越來越受到全球用戶的喜愛,事實證明創新是不斷推動 科技 發展的最大動力,相信我們的民族品牌華為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大!!!

⑻ 現在鴻蒙那麼火,為什麼當初的yunos沒那麼火呢

最大的敗筆是後台刪除了用戶的程序,誰還用它

很簡單:阿里雲,缺的是市場應用,可以說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市場應用。因為阿里沒有手機終端等這些業務,別人不用,就相當於廢了。

華為不同,存在大量的手機用戶,很容易就會占據一定市場,具備了應用基礎。

如同晶元研發,國內不缺晶元研發單位,但為什麼都不成功,只有華為做成功了呢?因為其他家不具備市場應用條件,資金無法回收,所以無法形成持續發展。

華為有市場應用基礎和資金回籠的手段。通信業務,和三大運營商關系密切,長期為運營商提供合約機。有這種關系和業務,華為晶元做出來,實際都由運營商包銷了,可以說不存在後顧之憂,能夠變現,所以能持續良性發展。

鴻蒙系統雖然熱度很高,也能很快擁有部分基礎用戶,但要完全做到和安卓分庭抗禮,還是很難的,甚至不可能。僅有國內市場,是遠遠不夠的。而鴻蒙系統想要出海,基本上是沒戲。國內其他廠家,如果不是有必須使用的壓力,依舊會選擇安卓。因為畢竟是成熟系統和完善的生態體系。而且,其他家都有海外業務,安卓是丟不掉的。雙系統,會增加其適配負擔和成本。沒有不可抗因素的存在,是不會選擇鴻蒙系統的。

其實看問題應該看本質,我總結了一下,1 yunos是兼容安卓的系統!他沒有自己的生態環境!2 大環境不允許,那時沒有貿易戰沒有美國 科技 禁令制裁。3 就是生不逢時也沒有人為他寫應用程序!它出世太早了!鴻蒙系統是時代發展要求國內外大環境下的產物!應5G萬物互聯而生!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統。他必將干翻iOS,安卓,win系統!鴻蒙操作系統有yunos不具備的應用素質。期待他近期的發布!

阿里雲os已經可以擺脫安卓控制,而且兼容安卓。技術團隊也是頂級。就3個原因

1,生不逢時

2,沒有生態,都用安卓去了

3,沒有愛國情懷加持

yunos 其實就是安卓重寫。本質和安卓無異,據說重寫了安卓中間庫。 這是為了國產而國產,新系統第一特色,第二差異。 yinos弄得和安卓無異,拚命適配導致yunos執行效率還不如直接用安卓。 沒有什麼亮點是一方面 還有不少弊病,執行效率差 ,還有遠程刪除門。 華為鴻蒙不一樣,他就是搭建自己的底層開始,有自己的一套。另外兼容安卓上,他還吧把安卓的執行效率優化了! 實力上就不輸安卓。另外微內核的應用場景不是安卓能匹敵的

當年很火的 自己後台刪除用戶程序後沒人和他玩 系統後台居然許可權這么大

文/小伊評 科技

YunOs(目前叫Alios)和鴻蒙OS之所以面臨冰火兩重天的境地本質上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一:Yunos誕生之初只是作為安卓系統的替代品的身份存在,而且其使用體驗並不出色,而鴻蒙OS有自己更加宏大的規劃,並非只是簡單的替代品。

三:Yunos缺乏落地投放的機會,而華為鴻蒙OS則有豐富的投放機會。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Yunos在誕生之初其打著的名號只是安卓系統的一個替代品,他最大的特點是可以直接運行雲端的WEB應用,也就是類似於當下的HTML 5APP(封裝一個瀏覽器,定向一個網址),然而在Yunos誕生的2011年,以3G網路的通信性能,雲應用的體驗非常差勁,所以當時的Yunos並未展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反而是因為出現過幾次遠程刪除用戶數據的騷操作之後,讓Yunos的口碑一落千丈。

而且那時候Yunos是無法Root的,相比於可以自行刷來刷去,樂趣無窮的安卓系統來說,Yunos同樣沒有任何可玩性。普通用戶感知不強,極客用戶又不感興趣,這樣的Yunos能成才是怪事。

而鴻蒙OS本質上並不是安卓的替代品,他是一種基於微內核和分布式思想所構造的主要用於物聯網設備的一套全新操作系統,其競標的其實是谷歌一直在潛心開發的全新操作系統 fuchsia OS ,一款同樣基於微內核打造的系統,同時也被外界解讀為是安卓系統的取代者。

也就是說,鴻蒙OS的身份其實是取代者而不是替代者,一字之差差之千里。

所以,對於使用者來說,鴻蒙系統所展現出的獨特優勢其實是非常具備吸引力的,因為5G時代原本就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華為相當於是搶佔了一個先機。

第二個原因就是誕生時間。

第三個原因:系統投放能力差異

阿里巴巴作為一家互聯網企業並沒有實際的硬體做支撐,所以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如何讓Yunos落地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當時阿里巴巴選擇的是魅族,原因其實就是因為阿里巴巴投資了魅族。

至於其他頭部的手機企業對於Yunos的態度都是非常冷淡的,因為Yunos內置了大量阿里巴巴的互聯網服務體系,這對於其他有話語權的手機企業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另外谷歌的掣肘也是一個因素)

所以當時的Yinos只能投放到一些山寨手機或者冷門手機品牌所生產的低端機型上(譬如天語手機)。這樣的操作反而讓Yunos的口碑越來越差,因為低端機很容易出現卡頓的問題,而手機一旦出現卡頓消費者會第一時間和操作系統掛鉤。

而華為則不同,作為國內第一大手機品牌,在余承東於總喊出2021年鴻蒙全面適配華為手機的時候,這種差距就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擁有的落地投放資源是阿里完全不具備的。

總的來說吧,任何一個系統想要發展成型,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也不能少,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鴻蒙Os確實具備了生長的土壤,至於能不能長成參天大樹,這就要看華為的造化了。

個人理解,兩者還是發展道路不一樣導致的。阿里雲沒有手機業務是短板,但不致命。最致命的是死死抓住系統不放,你只能用阿里雲,任何的改變都要經過它同意,並且,沒有主權。換句話說,廠家沒有動力去修補系統,靠阿里雲系統自生自滅,這樣的系統就是沒有活力的。相比同時期安卓,我們發現,谷歌做了框架,其他的廠家可以在框架基礎上,添磚加瓦,形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華為弄了EMUI,小米弄了MIUI,……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枝繁葉茂。但谷歌不是慈善家,把安卓弄到現在的繁榮,就想著收割了,在修改底層框架,俗稱升級,這就是安卓8/9/10/11,你不聽話,就不給用,華為就是典型,只能用老安卓。

鴻蒙是華為花巨資打造的,但很聰明,和阿里雲不一樣,華為首先將鴻蒙開源,底層是鴻蒙,其他廠家可以和當初安卓一樣,自己發展,打造屬於自己的特色,所以,這是最大區別,你不要動底層,建立在鴻蒙基礎上的系統,甚至都可以形成自己的專利!

所以說,兩者差別就是是否能引起其他廠家的興趣和投入,而更深層次,是投入是否有自己的專利,是否有收益。鴻蒙率先開源,希望一直開源下去,每個廠家都可以用,不但手機,還有 汽車 ,空調冰箱等等智能設備,都可以鴻蒙互聯,大家不斷完善這個開源系統,就一定會發展得很好!

簡單理解,鴻蒙就是一顆大樹樹干,至於枝葉繁茂,那是其他廠家的事情。華為也在開枝散葉,但後期的應該是華為的專利,可以保持。 汽車 也可以做一顆樹枝,再散葉……其他類推

而阿里的YunOS系統之所以沒有做起來,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它沒有強力的合作夥伴來獲取用戶。YunOS最初是選擇三星、小米、一加等品牌的一些熱門手機做ROM,由用戶自行刷機體驗。但是最初幾個版本的YunOS功能比較簡單,而熟悉刷機操作的用戶對手機ROM又比較挑剔,而YunOS對許可權控制的又比較嚴格,甚至連root都十分困難,所以願意主動嘗試YunOS的用戶並不多。

後來阿里YunOS也拉攏了一些手機品牌作為合作夥伴,其中名氣最大的應該就是魅族。魅族曾經為YunOS推出過好幾款機型,比如魅藍metal、魅藍2、魅藍、魅族MX4。可惜雖然魅族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YunOS與魅族合作的時候,魅族手機的銷量已經沒有以往那麼高了,因此搭載YunOS的魅族手機最終並沒有賣出去太多,導致YunOS沒能獲得更多的用戶。

此外阿里YunOS在功能上和當時的安卓系統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優勢。YunOS的主要的特點就是開機速度快,部分應用(比如淘寶)可以實現秒開。雖然這個特性在當時比較吸引人,但是隨著國產手機硬體的不斷提升,普通安卓手機的運行速度就已經足夠快了,YunOS輕巧特性並沒有吸引到太多用戶。

而YunOS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不開源,我們知道YunOS是基於Linux開發的,而Linux本身是一個開源系統,所以根據開源協議YunOS也是應該公開源代碼的。但是阿里卻拒絕這樣做,這就導致YunOS在發布之後一直飽受爭議,甚至有不少網友質疑YunOS就是「魔改」的安卓系統。

不開源導致的一個後果就是沒有開發者願意為YunOS開發第三方APP,雖然阿里的技術能力很強,但也不可能包攬所有的手機功能,至少微信就沒有為YunOS開發專門的版本。所以YunOS不得不選擇兼容安卓應用,而安卓應用在YunOS系統中運行時是需要通過虛擬機的,這就降低了系統的運行效率,影響了用戶體驗。

而從手機廠商的角度來說,使用一個非開源的操作系統會導致廠商對手機失去控制,使手機廠商淪為單純的硬體生產者,無法通過手機的後期服務來產生更多收益。所以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主要品牌都沒有選擇與YunOS合作推出搭載這一系統的機型。

對比之下,華為的鴻蒙系統要更具有優勢。首先華為是目前國內第一、全球第二的手機廠商,每年的手機出貨量超過2億台,光國內就有數億華為手機用戶。所以華為一旦推出鴻蒙系統,就可以立刻部署在現有的華為手機上。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華為用戶選擇切換到鴻蒙系統,都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就有利於鴻蒙系統的快速推廣。

其次華為目前正在使用的EMUI系統雖然是基於安卓的,但也已經完全定製化,類似GPU Turbo、EROFS文件管理等,都是安卓系統本身沒有的功能。因此可以說華為在手機系統領域比阿里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所以鴻蒙手機系統也會更加符合國內用戶的使用習慣。

而且華為在正式推出鴻蒙OS之前,已經通過HMS和方舟編譯器幫助應用開發者體現熟悉了鴻蒙系統的開發環境,因此等鴻蒙OS正式上線之後,安卓應用開發者就可以迅速將安卓APP切換為鴻蒙APP,快速建立鴻蒙OS的生態環境。

最後華為已經承諾鴻蒙系統會徹底開源,甚至邀請友商也共同使用這一系統,雖然短時間內小米、OPPO、vivo不大可能使用華為的系統,但開源的做法也可以打消一部分用戶的疑慮。至少網友在使用鴻蒙系統的手機是,不用擔心系統會在後台偷偷收集隱私,或者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刪除用戶安裝的應用。

到底是華為火還是鴻蒙火,亦或者是其他公司做出了鴻蒙又會不會和華為的鴻蒙一樣有著相同的待遇,答案顯而易見;其實並不是當初的YUNOS不火,只能怪它生不逢時。

生而不凡的鴻蒙

此一時,彼一時

當初YUNOS可以說出現得不太是時候,那時「國產系統」非常之多,人們對於自研也沒有多大感覺,何況YUNOS的體驗並不是很出眾。那時大家的眼裡只有深度定製過的安卓,比如MIUI、Flyme、錘子等等,如果是在今天,或許情況會不一樣。

所以,正如雷軍講得的那樣,順勢而為很重要,很多時候選擇重於努力。與其說鴻蒙是被逼出來的倒不如說是它順勢而為了,當自己沒有系統可用的時候不自研又能幹嘛呢,就目前情況看,鴻蒙的勢營造是非常成功的。

古時作戰都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鴻蒙現在基本上都占據了,只要它的產品體驗跟得上,未來發展肯定是很順利的。相反,如果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產品做得再好也不一定有市場,短期而言,鴻蒙的確有突然爆發的勢頭。

⑼ 一加7的流暢度要超越iOS,你信嗎

這次一加也是如此,只要是基於安卓定製的系統,超越IOS的流暢度還難以實現,因為IOS的優勢可不單純的一個方面,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形成的,正好筆者也有幸用過一加的手機,也體驗過氫OS,這篇文章就簡單的來說明一下。

目前來看,國內大部分的OS比如小米的MIUI, 魅族的Flyme 華為的EMui等等其實是都是針對原生的安卓系統做加法, 比如設置很多的本地化的小功能,比如更換系統切換效果,增加AI人工智慧等等,這些都會增加系統的負擔,從而會拖慢系統的性能,尤其是在配置較低的手機上。 而氫OS則基本保留了原始安卓系統的風采,而且還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些許的刪減 ,力求讓這個系統更小更輕便,優點當然是系統的響應速度更快一些,但是缺點也有很多, 比如很多細節操作邏輯方面和 目前主流的幾大OS有差距。(具體可以度娘一下)此外還有一個原因 ,一加基本上不會發布中低端手機 ,新款手機都是搭配目前的頂級晶元,性能高了,系統的流暢度自然也就高了。

IOS之所以流暢的深層原因

蘋果設備之所以流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深層次上來講,首先蘋果的IOS底層的代碼架構unix的執行效率就要比安卓採用的Linux要高。除此之外,安卓的應用層還是基於Java框架也就是需要藉助虛擬機來進行信息的傳遞,這也就進一步的影響了安卓應用的執行效率,而蘋果則不需要,這也就是IOS比安卓流暢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同時也是現在安卓系統很難從根源上解決的一個問題。

蘋果系統更加註重人機交互體驗
蘋果系統裡面UI相應的效果優先順序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說,當你在蘋果設備上點擊一個軟體的時候, 系統會立馬給你一個反饋效果 ,隨後才會進行軟體的調用,這也就極大的提高了跟手度,讓用戶覺得很流暢。

而安卓則不然,安卓則是採用和PC電腦系統類似的方案,優先響應軟體啟動程序,也就是說當你打開一個軟體以後,安卓是先在後台運行軟體, 等到軟體啟動以後再給你一個視覺反饋 ,所以說尤其是在打開一些大型軟體的時候會出現些許的卡頓感(因為點擊後沒有立馬的視覺反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游戲 打開的速度差距了。

根據劉總的微博我們可以大體看出來,這次氫OS之所以敢站出來和IOS對標,筆者認為最大的提升可能是源於氫OS對於UI交互的 動畫效果做了較大程度的優化,視覺上可能會更加的流暢 ,這個基本上也只是在表層進行了調整,並不是深層次的整合,所以筆者對一加所謂的流暢度超蘋果不抱什麼期待。 強如華為開發出來方舟編譯器以整合系統底層架構的實力,也不敢說流暢度超越IOS。所以道阻且長,大家且行且珍惜吧。

劉作虎說一加7的系統將比iOS還要流暢,並且將引領行業進入「流暢」體驗新紀元,也是他用過的「最流暢的一加手機」,一加7將重新定義輕快 & 流暢。不過網友反駁:iOS系統最厲害的並非流暢性,而是生態和交互。

確實如此,一加系統確實存在優勢,它的優勢是在原生系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更改,通過更改後,讓這款手機的系統優勢突出,能夠帶來更好的流暢性。

當然,它的特點是將手機的系統相關App進行卸載,所以,能夠保證了手機系統的流暢性。其次,這款系統為了保證了手機系統的流暢性,一些功能性會相對比較少,這也就導致了這款手機系統的一個缺陷就是系統功能性。

而且,一加手機系統排名第一,數次在魯大師中排名第一。

那麼,我們猜測一下,一加7為什麼會超過iOS系統?實際上,一加7按照對底層系統進行修改,肯定在系統流暢性上超過iOS,但是就如網友反駁的那樣,iOS真正厲害的是:交互性和生態鏈。

在iOS生態鏈中,基本能保證iOS系統的的應用流暢性,而且不會像安卓App那樣,因為一些流氓App的存在,導致安卓系統會導致卡頓。

但是,iOS生態鏈的App不會存在這個問題,這也是iOS系統在長時間使用中不容易卡頓。還有iOS系統的運行機制,偽後台保證了手機是的流暢性。所以,一加可能流暢性超過iOS,可是綜合性能,一加系統離它還存在距離。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到你參考。

你這個問題應該是看到劉作虎說iphone很卡,既然說iphone (卡,那就證明劉作虎對自己的一加手機很有信心,不僅不卡,流暢度還超過了iPhone ,開創了手機流暢新紀元。

首先要知道手機廠商的大佬親自出來給自己的產品站台,賣貨,這是太正常不過了,也可以理解,難不成說自己的手機不好嗎?

其次,理解劉作虎說的iPhone 卡,其實是從兩個方面。

一是一加7pro這次使用的90hz刷新率的屏幕,而包括iPhone 在內的絕大多數手機都只有60hz。

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到的動畫都是一張張圖片構成的,60hz就是一秒60張圖片,90hz就是一秒90張圖片。

一秒內的圖片越多,畫面肯定就越流暢,這也意味著90hz的刷新率屏幕滑動,播放 游戲 畫面都會更流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手機畫面更流暢,並不僅僅是屏幕硬體刷新率做高就行了,它還需要軟體的適配,比如王者榮耀,最高幀率60fps,這是軟體限制,即使屏幕幀率變高了,也不會給我們的體驗帶來改變。

而現在支持90fps的 游戲 只有QQ飛車,還有待各類應用進一步適配。

第二點是一加7全系快閃記憶體都採用了UFS3.0最新標准,這在國內量產機型中還是頭一個。

UFS 3.0升級感受最大的是安裝應用的速度,一個小軟體下好之後安裝可能一秒鍾都不到,而大型 游戲 ,也可以實現更快的安裝速度。此外,測試顯示,ufs 3.0的快閃記憶體在順序讀取速度方面提高了一倍。

那這就證明它可以比iPhone 更流暢了嗎?

並不是這么簡單,蘋果ios系統的優勢實在太大了,就拿這次剛剛發布的ios13來說,我已經搶先刷了開發者預覽版,它的系統流暢度可以說又有了大幅提升,而且對iphone 6s這樣的老機型都非常友好,等到正式版出來之後,會發現老手機又煥發了新生。

此外,通過改進 App Store 應用的打包方式,app 的占容大小被壓縮了 50%,升級占容被壓縮了 60% 的空間。這也意味著應用安裝和更新都會更迅速。

所以安卓手機談超越蘋果,硬體上或許還有希望,但是軟體上,需要逾越的鴻溝更大。

現在網上的視頻比APP打開速度的,蘋果已經被很多安卓手機打敗了,所以一加手機7流暢度超過ios系統已經被很多手機打敗了,我們要的是不是剛買回來的時候流暢速度而是兩年之後的流暢速度,也就是說ios系統的優勢是流暢度保持的時間,而且過渡動畫的自然,如果說是剛開始的話,其實前幾年時間安卓手機買回來之後流暢度也可以和安卓手機相媲美。

劉作虎其實說過了,提升的是視覺效果,也就是提升了過渡動畫方面的一些,或者是通過優化提升了某些APP的打開速度,不算是真正的改變運行機制。而安卓手機和ios系統運行機制的不同,才是導致兩者差距的真正原因:

安卓的系統編程語言是JAVA,而且使用的是基於Linux的自由開放源代碼操作系統,所有的應用都是運行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由底層傳輸數據到虛擬機中,再由虛擬機傳遞給用戶UI,也就是說我們點開一個程序之後-需要從底層傳輸到虛擬機-然後再到用戶的UI設計。

蘋果手機系統的編程語言為Objective-C,所有進程優先順序都是以屏幕反應為最高級,也就是說我們點開程序的之後,默認為最高優先順序,所以我們發現點開的一瞬間,APP就給出了反應,不需要等待,也就說效率會更高。

總結:當然我們不可否認一加手機的輕便和簡潔,但是還是給予安卓手機定製的系統,雖然簡潔方便,但是還有有自己的東西在裡面,再加上改變的不是運行機制,所以我們可能會體驗到很快,但是後期和ios系統還是沒有辦法對比的,所以很多人說喜歡蘋果的原因就是使用時間很長也不卡頓,而不是說很流暢或者是怎麼樣。

回答完畢

一加的氫氧OS在安卓系統中確實是數一數二的流暢,不管是國內的魯大師還是國外的一些用戶都深受喜歡,但要說到流暢度超過IOS,短期內可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IOS的優勢就顯露出來了。
毫不客氣的講,所有的安卓手機廠家都想做出媲美IOS系統的流暢度,但很可惜,目前就谷歌都無能為力,最新的AndroidQ也不過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去優化改變,但從根本上還是不能改變安卓的運行機制,所以說一加的系統可以超過IOS確實沒有證據支撐。我們做個反例,如果一加的系統比IOS還流暢了,那其他手機廠家早就慕名前來學習了,誰還去做自己的OS。

一加的H2OS也一樣,只是砍掉了很多不常用的功能,把安卓系統進一步精簡,在底層進行一些優化。另外安卓手機與電腦的Windows一樣,都很依賴硬體,所以一加手機這一次起步就是8G RAM,最高可達12G,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採用了UFS3.0的快閃記憶體,這比之前的UFS2.0提升了近70%,所以一加的新機才帶來了很直觀的流暢體驗。

這次一加7一出來就有很多媒體拿來與iPhone做對比,就日常應用來說,一加的好多APP在打開速度上確實比iPhone快,但是稍微大一點的軟體在打開時就能感受到差距,像比較火熱的刺激戰場等,打開時iPhone就反而先進入。而有人則直接下載了1000個軟體,這時候在拿兩者進行對比是情況完全反過來了,iPhone大多數時候都是打開更快那個,而且快的優勢還不小。

銅管這樣的對比可以發現,安卓在前期通過硬體和軟體的優化,在流暢度上可以媲美甚至超過IOS,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手機內存的加大,安卓系統運行機制的弱點就被無限放大,IOS那種流暢度並沒有大打折扣,所以說一加系統更流暢是不成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安卓手機用到兩年後就明顯卡頓,而IOS還可以流暢運行的原因所在。

目前來看的話還是不可能的,氫os一直以快、簡潔著稱,但問題在於,始終跑不出安卓這個開源系統也就說,安卓的毛病他基本都有,而一加也根本沒有從底層去修改系統的邏輯。

也就是說,新系統可能會在整體的操作體驗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與iOS的流暢體驗來說還是有著絕對性的差異,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安卓系統與ios的底層邏輯其實是有區別的。

如我們在安卓以及iOS系統上同時進行一個點擊操作,兩者的工作原理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安卓系統會首先去調取相關的硬體資源,然後才呈現應用的畫面給用戶,所以用戶的感知其實會稍慢一點。

iOS就不同了,其實iOS是首先將動畫的渲染結果呈現給用戶,然後再去調度硬體資源,從觀感上來說,iOS確實是非常流暢,同時跟手程度非常高!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對比,事實上iOS在系統優化層面還有諸多優於安卓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目前來說iOS系統能夠帶給用戶更極致的操作體驗或者說更干凈的操作題。

相比來說,華為目前發布的方舟編譯器已經在安卓底層系統上開始動刀。這一系列的操作才是真正能夠讓安卓系統,可以像蘋果的操作流暢度看齊的,並不是國內所謂的定製系統,只是在UI方面一些操作的邏輯,包括一些細小功能的體現,這並不能解決核心問題。

但就一加手機的整體流暢度來說,在國內的旗艦手機表現還是不錯的,首先是由於一加手機的性能是非常強悍的加上,氫os確實是非常簡潔,這也一定程度,能夠讓系統的負擔少一點。

我就目前來看的話,安卓還是與iOS有著差距,而且這個差距是肉眼可見的差距。那麼從安卓開源系統改進而來的氫os也就無法避免安卓的一些操作問題,所以,能夠與蘋果縮小差距就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更何況超過iOS操作系統,在現有的條件下,簡直是無稽之談!

一加7之所以自稱自己的系統可以超過蘋果系統流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因為所搭載的系統是氫OS,也就是基於安卓系統做出的優化,比安卓系統更小,運行速度更快。基本上速度可以說是市面上數一數二的快。 但他真的能超過蘋果嗎?

其實蘋果系統的流暢,不僅僅是因為iOS系統,系統只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他是一體化的配置。蘋果的晶元、蘋果的系統再加上蘋果特定的軟體。有了這些加成,蘋果手機使用起來自然會暢行無阻。而且由於系統的封閉性,基本上找不到什麼漏洞。

但是安卓系統可不是如此,市面上的手機除了iOS系統之外,剩下的基本上全是安卓系統,軟體是公用的、系統是基於安卓進行更改的、晶元也是五花八門。完全沒有蘋果的一體化更有保證。

所以個人感覺一加7說自己的流暢度能超過iOS完全就是商業宣傳手段,可能在手機使用前期可以五五開,但是隨著手機年限的使用,速度可能就會越來越慢。這不是手機的問題,而是安卓系統的通病。

一加7既然是基於安卓系統,那麼也不例外。

一加的系統流暢性超越IOS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可能。在此對兩家公司的情況進行如下分析:

蘋果:喬幫主在的時候IOS絕對是一股清流,從UI的扁平化再到系統的流暢性毋庸置疑手機里的NO1。可惜庫克上台後,蘋果更注重他們的營收了,蘋果近幾年的系統優化感覺都是在原地踏步走(本身蘋果的流暢性就非常棒了),他們也有資本可以原地踏步走。但是從降頻事件側面也能看出為了能讓用戶更換新的蘋果他們也對系統負優化了。

一加:一加公司和蘋果還不大一樣,得分系統和硬體三方面來進行闡述。1.安卓系統:安卓系統在5.0版本以後給用戶的感覺系統優化的非常明顯有經過了迭代目前市場上面的新出的安卓手機重要沒有早期安卓系統用一用系統垃圾過多導致的卡頓;2.硬體配置:據悉本次一加7 pro最高版本將會是12GB+256GB再加上搭載驍龍855晶元頂配機皇的感覺;3.極客思維:一加手機一直以極具性價比的優良設備,在系統方面更接近原生態的安卓系統,沒有太多全家桶似的應用軟體,對系統運行的壓力相對就比較小,再加上一加手機系統優化一直都在線上。從這幾個方面看來,一加7 還是挺讓人期待的。

我不信。這個世界,雖然情懷很重要,個人能動性很重要,但是還是要敬畏常識的,事物發展是有一般規律的,在掌握了客觀規律的情況下,可以以弱勝強,以少敵多,比如論持久戰就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但是,假如你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僅僅憑靠著一腔熱血,即使你的出發點是好的,即使你足夠的努力,結果依然和那幫嘴裡喊著神拳無敵,肉身擋大炮的義和團沒什麼區別。

具體說說一加和蘋果。一加的確算是一股手機界的清流,沒什麼緋聞,在國外的口碑也不錯,背後也有ov支持(記不清到底是o還是v了)但是,即使你創始人水平再高,研發團隊再怎麼努力,你也不可能達到蘋果的水平。原因很簡單,蘋果是上萬億人民幣的營收,百億美元級別的研發,他的系統,晶元,經過了十年左右的迭代。而一加,研發人數不如蘋果,研發資金不如蘋果,甚至連最基本的技術,都是舶來品(晶元,系統)。而且成立時間也不如蘋果久,技術積累肯定不如蘋果(雖然蘋果手機只有十年,但是蘋果系統已經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了)經過海量工程師,海量資金,長久研發時間的積累,怎麼可能瞬間就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一加超過呢?

企業級用戶的研發活動,靠的不僅僅是一兩個研發精英,最重要的是研發流程管理,整個的研發團隊,研發周期,產品開發節奏,這都需要大量的人和物來堆積,不是幾個人,幾天時間就能完成的。更不存在雷軍所說的,因為某公司研發人員很能打,所以一個頂一百個,百分之十以上的研發投入沒意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足夠的多的研發一定是技術領先的前提,雖然不是唯一前提。

或許有人會說,那一開始諾基亞研發投入比蘋果高多了啊,為什麼諾基亞被蘋果逆襲了?原因在於,當新技術產生的時候,一旦 科技 樹點錯,單憑研發投入多是沒用的,研發方向也很重要。而且注意,即使是這個時候,你可以說蘋果的研發費用不如諾基亞,但是蘋果的研發費用率不見得低於諾基亞。蘋果之所以現在研發費用率低於百分之十,不是蘋果本意上不願意研發了,而是因為蘋果的營收規模太大了,不菲的研發支出在天量營收的對比下,顯得小了而已,單獨看,依然是全球前十的水平。還有一點,就是蘋果有足夠的壁壘,他的生態系統強於所有競品,沒有必要投入巨量研發,只需要穩穩當當的經營就行了(或許這也是巴菲特買他的原因,他把蘋果作為消費品買了,和茅台差不多的性質)

以上,你可以看出,蘋果研發費用率低,正是因為蘋果強大,而並非意味著蘋果研發能力弱。巴菲特有句很有意思的話,當你通過外觀就能確定一個人是胖子的時候,你還要拿體重計稱量一下嗎?一加和蘋果比流暢度,當各個方面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那結果不是很明顯嗎?

國內,有可能超越蘋果的公司目前看來只有一個,就是華為。華為研發費用率超過百分之十四,國內研發成本低於蘋果的情況下,華為的研發費用竟然還超越了蘋果。但是不要覺著華為因為研發費用率高就比蘋果強了,蘋果強在他的生態系統上,這個是具有高粘性的。只是說華為有可能,而且是國內最有可能的。為什麼?就是華為高層明白蘋果的軟體優勢,知道蘋果的強大,在這個理解事物本質的情況下,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保證了兩家的差距是減小的而不是擴大的。但是有句話叫行百里而半九十,最後幾個點的差距是非常難彌補的。華為屬於那種天賦60分,努力一百分的學生,蘋果屬於天賦100分,努力65分的學生。就連華為短期也不可能超過蘋果,何況一加呢?

當然了,有些人會說因為新技術,5g,虛擬現實,某些小公司可能會成為黑馬,會上演蘋果顛覆諾基亞的過程。我不排除有這個可能,但是可能性太低了,顛覆這件事,一百次里成功一次被你記住了,99次失敗的都被遺忘了。其次,即使是蘋果超越諾基亞,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一段時間迭代。所以,即使有可以顛覆蘋果的公司出現,也必然經歷一個模仿,不如,學習,迭代,超越的過程。試問,一加有這個過程嗎?

綜上所述,我大膽猜想一下,或許正如榮耀趙總所說,2019將是疾風知勁草的一年,很多手機公司將亮出底線。一加酒香也怕巷子深了,於是,你懂的。什麼是常識,就是在 科技 行業研發投入高不一定有產出,但是研發投入低一定沒有產出(注意前提是 科技 行業,你說茅台研發不如長虹電視但是競爭力大於長虹那就是杠精了)。3000多毫安的電池一定不能優化成5000毫安的,晶元這種集合了無數代科研人員心血的東西肯定要比沙子貴一點。

手機行業的競爭態勢如此激烈,我們吃瓜群眾有很多瓜可吃,一開始被帶節奏不明真相也很正常,但是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人心。我們要讓言論飛一會兒,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說是吧?

首先告訴你不可能,而且一加的系統之所以流暢是因為閹割,各種實用的小功能全部沒有,9102年了現在也沒有卡頓的系統!

閱讀全文

與方舟編譯器原理雷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又見金底副圖選股公式源碼 瀏覽:203
燒錄編程器那個好用 瀏覽:542
三晉先鋒app如何簽約 瀏覽:439
網路如何讀取伺服器信息 瀏覽:434
mac壓縮解壓視頻 瀏覽:906
這就是程序員魅力 瀏覽:296
京東java演算法筆試題 瀏覽:178
柱子加密箍筋不準有接頭 瀏覽:199
我的世界伺服器菜單插件如何使用 瀏覽:12
劉毅10000詞pdf 瀏覽:890
剛畢業的程序員會什麼 瀏覽:974
單片機控制64路開關量 瀏覽:982
win10截圖編程 瀏覽:420
怎樣把名字變成文件夾 瀏覽:203
文件怎麼搞成文件夾 瀏覽:730
多線程編程php 瀏覽:606
安卓機越用越卡有什麼辦法 瀏覽:17
高中生解壓操場適合做的游戲 瀏覽:395
程序員java招聘 瀏覽:462
未來之光手機雲伺服器 瀏覽: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