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侍桁是誰
侍桁是三十年代著名作家和評論家,翻譯家
我最欣賞的川端康成譯文是刊登在1979(?,記不準確了)的《外國文藝》雜志上的幾篇小說,當時非常留意該譯者——侍桁。其實,學過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讀者對他的名字並不陌生。
韓侍桁是三十年代著名作家和評論家,所謂的「第三種人」。日本文學與中國文學淵源頗深,只有具備很高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也才能准確而傳神地傳達出像川端康成原作優美的精髓。這一點,葉譯差的太遠了。三十年代的中國現代作家,如韓侍桁先生,不僅學貫中西,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創作功力,相信讀過的人自有公論。
❷ 求知道上海大學計算機專業考研有哪些科目
上海大學計算機專業考研主要有:
(1)301數學一
(2)201英語一
(3)101思想政治理論
(4)專業課
08120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
考試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論2.201英語一3.301數學一4.832計算機組成原理與數據結構5.C++程序設計、編譯原理(復試科目)
08120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二)
考試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論2.201英語一3.301數學一4.408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5.復試科目:C++程序設計 或 編譯原理
具體信息可以到上海大學研究生-招生目錄查詢。
(2)上海編譯學院擴展閱讀:
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始建於1988年,由上海工業大學計算機工程系和上海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聯合成立,學院是在錢偉長老校長親切關懷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所計算機學院,清華大學教授李三立院士為首任院長。1994年,隨著新上海大學的誕生,原上海大學計算機應用系和原上海高等科技專科學校計算機應用系也加入計算機學院,聯合成立的計算機學院正式命名為上海大學計算機工程與科學學院。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12名,其中專任教師82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5名,其中正高級職稱18名,副高級職稱37名,中級職稱27名。在讀本科生997人,碩士生416人,博士生106人。學院擁有計算機應用技術二級博士點1個,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2個一級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部3個二級碩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1個。近年來,計算機學院的研究工作主要圍繞智能信息處理、多媒體技術、高性能計算、軟體工程、信息安全與光計算機等方向開展。學院現有上海大學先進計算和應用中心、上海市上大多媒體應用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性能計算機及網路技術研發平台3個研究中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兩個系和上海大學高性能計算中心一個公共平台。
❸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的歷史沿革
1979年在原上海機械學院外語教研室和德語教研室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科技英語專業和科技德語專業,並於當年即開始招生,分別招收科技英語專業和科技德語專業本科學生各20名。當時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教師共40餘名。
隨著大學英語的發展,為適應當時教學發展的形勢,教研室作了相應的調整,分別成立大學英語教研室、科技英語專業教研室科技德語專業教研室和第二外語教研室(含法語、日語和大學語文教師)。 1980年設立科技法語專業,並於當年招收科技法語專業專科學生15名。至1981年英語、德語、法語、日語、俄語以及大學語文各類教師人數隨之增加至60餘人,並成立外語圖書資料室和外語電化室。
1981年2月經機械工業部批准,正式成立科技外語系,由陳光輝任系負責人,負責系的全面工作,戴煒華任系副主任,負責全系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並兼任大學英語教研室主任,趙學銘任系副主任兼德語教研室主任,盧思源任科技英語專業教研室主任。吳家談任科技外語系黨總支書記。張學勤任黨總支副書記。上海機械學院成為當時全國理工科大學中成立外語系的極少數大學之一。
1982年5月,教育部在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召開全國第一次英語教學經驗交流會暨全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指名邀請上海機械學院副院長戴鳴鍾和外語系負責人戴煒華參加會議。大會上戴鳴鍾被選為全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副會長,戴煒華則應邀在大會上作了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專門用途英語)的學術報告。
1983年起蔣佑熙任科技外語系黨總支書記。1983年學校決定由戴煒華任系負責人,負責系的全面工作。陳開明和趙學銘任系副主任,分別負責大學英語教學和科技德語專業教學。
1982年,考慮到法語專業的辦學條件和畢業生出路等原因,第一屆科技法語專業專科學生在完成原定教學計劃畢業後,科技法語專業即隨之撤消。
1984年9月經過調查研究和師資的准備,科技外語系招收第一屆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研究生。
1985年盧思源任系副主任。孫雅芳任黨總支副書記(主持工作),後任黨總支書記。
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學位授予點。
1987年-1988年初在盧思源和戴煒華兩位教授赴美出國期間,周錦虎任系副主任,負責系的全面工作。
1988年2月學校任命戴煒華為外語系主任。
從1985年-1988年在機械工業部教育司科研外事處的安排和支持下,科技外語系與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的皇後學院 (Queens College)合作,先後舉辦兩期碩士課程性質的英語作為外語教學(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FL)研究生班。教育計劃由中美雙方共同制定。按教學計劃共設置19門課程,由中美雙方的教授分別擔任主講。畢業時向畢業研究生發放畢業證書,由機械工業部教育司的代表、上海機械學院院長、紐約市立大學Queens College的校長和基礎學院院長Ernest Schwarcz在畢業證書上分別簽名。兩期研究生班共畢業研究生50人。
1988年12月學校決定科技外語系和基礎教學部合並,成立文理學院。由盧思源任院長,戴煒華任常務副院長,吳益和和高惠中任副院長。柏麗任黨總支書記。文理學院管轄數學、物理、化學、外語、體育等學科,包括物理實驗室等單位,但本科專業仍為科技英語專業和科技德語專業。並開始籌備英語(經貿)本科和專科專業。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然保留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點。 1991年文理學院撤消,在原來的科技外語系基礎上成立外語學院,由盧思源任院長,戴煒華任常務副院長,從1991年至1996年期間先後有沈偉棟、任明章、程月芳、張經浩、呂樂任副院長。周中保擔任院黨總支書記。此時,英語、德語、日語、俄語、法語以及大學語文教師的人數已增加至80多人。
1991年起外語學院招收英語(經貿)專業本科和專科學生。
1992年6月機械工業部教育司和美國楊伯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在北京聯合舉辦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The 1992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機械工業部所屬院校的外教及其他院校的外教參加大會。上海機械學院外語系盧思源教授為大會學術委員會成員。戴煒華教授和我校外教 Mr. Long參加大會。
1994年起外語學院開始招收英語(國際新聞)本科專業,並連續招收三屆學生。考慮到師資和畢業生難以在新聞和廣播事業找到合適單位等問題,1997起英語(國際新聞)本科專業停止招生。
1994年外語學院申報的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Foreign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碩士點,經過上海市外語學科評審組評審獲得通過,並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批准,於是在英語方面有專門用途英語(ESP)和國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這兩個碩士點。
1995年10月第四屆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改選,外語學院盧思源教授當選為會長,從1995年至2004年間,盧思源教授連續當選第四、第五屆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會長。
1995年外語學院正式籌備日語(經貿)本科和專科專業,並於1996 年開始招生。
1996年外語學院和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皇後學院(Queens College)全面合作,成立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開展國際聯合辦學,設立英語(金融與投資)、英語(國際貿業)兩個本科專業,並於當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學生。
1998年,外語學院領導班子作了變動。盧思源仍擔任院長,負責外語學院全面工作,並任中美合作的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院長,魏育青任常務副院長,負責小語種教學。呂樂任副院長,負責本科生教學,程琪龍任副院長,負責研究生教學和科研。
1998年12月,學校給盧思源和戴煒華兩位教授發放榮譽證書,表彰他們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作出的重大貢獻。
1998年,程琪龍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 2001年呂樂接任外語學院院長和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院長,鄧志勇任副院長。劉曙剛任院黨總支書記。先後由魏東、李建東任黨總支副書記。
2001年,張經浩任英語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
2001年外語學院向上申報了英語語言文學(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碩士點,經過上海市外語學科評審組評審獲得通過,並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批准。 2002年起,外語學院以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和英語語言文學這兩個碩士點招生。專門用途英語(ESP)碩士點即自動撤消。
2002年7月12日--7月15日中共中央編譯局(主辦單位)、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主辦單位)、上海理工大學(承辦單位)在上海理工大學隆重召開2002全國中譯外研討會。參加會議的人數達到142人。
2002年10 月上海市外文學會改選,外語學院盧思源教授(當時為上海市外文學會常務副會長)被選為上海市外文學會會長。
2002年之後何剛任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帶頭人。
2003年之後葉勝年任英語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
2004年8月8日至14日上海理工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外語系以及美國北以阿華大學現代語言系、英語系聯合舉辦北京-上海第六屆國際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研討會,
先後在北京和上海隆重舉行。參加上海階段會議的有來自28個國家的國內外學者120 多名。
2005年7月-12月學院領導班子作了調整,呂樂繼續擔任外語學院院長並兼任上海-紐約聯合語言學院院長,王平任院黨總支書記兼任外語學院副院長,鄧志勇和蔡建平任外語學院副院長,馮慧春任黨總支專職委員、姜誠任院長助理。
2005年12月22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語學科評議組組長、教育部全國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美國Winthrop大學名譽博士戴煒棟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教育部全國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日語組組長譚晶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名譽院長、全國著名語用學家何兆熊教授被聘為上海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2006年之後,隨著外語各專業的發展,外語學院對各專業的教學和科研體製作了調整。英語專業教研室I 和英語專業教研室II合並為英語系;日語、德語教研室升格為日語、德語系;大學英語教研室升格為大學英語教學部;第二外語教研室和研究生英語教研室合並為綜合語言教學部。
2003年至2006年期間外語學院先後任掛職副院長或院長助理的有:高軍、姜誠和韓戈玲。
❹ 上海外國語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看到很多回答里提到了外交官和演員陳沖、章齡之一類的演員,答主則想到了去年加入聯合國維和警隊的上外學子張紫璇。
圖源和部分信息來自 official account上海外國語大學
❺ 向達的人物簡介
向達,(1900—1966),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敦煌學家、中外交通史專家;字覺明,筆名方回,有時署佛陀耶舍。
湖南漵浦人。土家族;卒於1966年11月24日;1924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1930年任北平圖書館編纂委員會委員,著重於敦煌俗文學寫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完成力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翌年刊出《中西交通史》;1935年秋赴歐洲,訪求中西交通史、敦煌寫卷、漢籍及俗文學寫卷等重要資料 ,1938年秋,攜帶數百萬字資料返國。返國後,先在浙江大學史地系任教,不久轉任昆明西南聯大歷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導師。
1941年,國立中央研究院組織西北史地考察團,向達代表北京大學於1942 年春到達敦煌,考察了莫高窟(千佛洞)、萬佛峽等;返重慶後,發表《論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連帶 的幾個問題》。
1943年7月~1944年,向達作為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組長,再赴河西。他兩到敦煌,除對敦煌地區諸石窟留下了重要記述外,寫成多篇有關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論文初稿,後來陸續發表。
1949年後,向達任北京大學教授兼任圖書館館長、中國科學院歷史所第二所副所長兼學部委員等職;刊出了一系列中外交通史資料,並發表有關中西交通、南海交通、敦煌學方面論文多篇,出版了《蠻書校注》;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1958—1960年主持《中外交通史籍從刊》;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嚴重迫害和凌辱,11月24日不幸逝世;1980年獲得平反昭雪。
著有《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及《史料目錄學引論》、《倫敦所藏敦煌卷子經眼目錄》、《漢唐間西域及南海諸國古地理書敘錄》、《關於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幾種資料》等
❻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的項目介紹
一、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瞄準專業學位的國際專業化標准,學術學位的科學研究前沿。人才培養通過國際國內、學界業界、校內校外合作,實現政、產、學、研互相交叉、聯動、融合。
學院開設翻譯學碩士、博士專業,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英漢、法漢、俄英漢),國際會議口譯專業。畢業學生500餘人,目前在校學生數已經達到200多人。
二、科學研究
學院在翻譯學研究領域一直處於領先水平,出版了大量的相關學術著作、編寫了一批專業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的教材,為專業翻譯教學和翻譯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學院承擔了:
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編寫專項)《比較文學概論》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外國文學研究60年》;
國家語委《公共領域外文譯寫規范—英文譯寫標准》;
國家語委《陝西省公共場所公示語英譯規范》;
上海市人民政府項目《上海市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上海大網路全書》英譯本審校;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指標體系研製》;
教育部青年項目《新時期以來英美女作家小說翻譯研究》;
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項目:MTI實習的設計與管理; MTI專業學生的技能化培養。
三、社會服務
學院組織承擔了國家級、省部級政府機構的眾多大型專業翻譯任務,並與國際組織建立了長期的翻譯合作關系。主要完成的翻譯任務來源於聯合國環境署、人居署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教育部、國家語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一些委辦局、國內各級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 此外,學院還為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第三屆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海市長咨詢會等提供了翻譯服務。
四、師資隊伍
學院致力於打造一支專業型與學術型結合、專職與兼職師資結合、學界與業界結合、國內與國外結合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中既有翻譯研究、專業翻譯的資深教授博導,又有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的青年教師。既有學界的專職教師,又有業界的兼職教師。教師既有國內的專兼職教師,又有來自於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國的外國專家。
五、國際合作
針對高端翻譯人才培養的國際化特徵,建院伊始,學院就開始與國際組織和行業協會合作,並與相關國外院校開展交流與合作。
六、學生實訓
學院成立了專門的學生實訓中心,指派專業教師和管理人員參與日常運作。學院還與聯合國(含各辦事處及糧農組織等)、歐盟、上海市外辦、上海日報社、崑山市外辦、華為等簽訂了學生實訓協議。 其中上海日報實踐基地、 華為實踐基地、聯合國實踐基地被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試驗項目」正式立項。
師資隊伍
學院領導
黨總書記 姚富民
名譽院長 柴明熲
院長張愛玲
副院長 戴慧萍 吳剛
口譯組
蔡明熲 戴慧萍 張愛玲 梅文傑 Celine 金偉濤 李楓 徐琦璐 黃一 孫海琴
陸晨 馬修 王吟穎 楊安其
筆譯組
吳剛 姚錦清 董翔曉 黃協安 吳明 龔銳 何文婷 王育偉
譯學理論組
謝天振 張瑩 李紅玉鄭曄 江帆
行政組
姜如芳 張金雷 韓綱治 李朝飛 陳敏傑 陸海虹
參考資料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 機構設置
1)應用翻譯系
專業口譯
會議口譯專業(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I)
翻譯專業碩士口譯方向(Master of Interpreting, MI)
應用翻譯系口譯專業方向設有會議口譯方向 (學制兩年,以下簡稱CI)和翻譯專業碩士學位口譯方向(學制兩年半至三年,以下簡稱MI)。
會議口譯專業的使命是按照國際最高標准,提供全球一流的會議口譯專業教育,以培養能勝任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國際外交及各種國際會議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工作的專業會議口譯員。會議口譯專業嚴格按照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所制定的各項標准組織遴選、教學與考試工作,並與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直接開展多方面的合作,所有二年級學生將赴聯合國、歐盟進行同聲傳譯實踐練習,是全中國唯一頒發由聯合國、經合組織(OECD)、歐盟等國際組織考官正式簽字的專業證書的會議口譯教學單位。
口譯專業旨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的高埠譯專門人才,服務於國際會議、商務交往等跨文化、跨語言交際。CI和MI的口譯專業實踐技能教學時間均為2年。CI方向以及MI中通過考試進入CI 的學生均需在一年級第二學期末參加升級分流考試,符合條件的學生方可進入二年級同傳階段的學習。課程包括專業課程和輔助專業課程等。專業課程包括交替傳譯、同聲傳譯。輔助專業課程包括政治、文化、經濟、金融、外交、法律等。
學院擁有出色的口譯教學團隊,他們具備豐富的專業口譯實踐經驗和高超的教學水平,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具有鮮明專業特點的教學。另外,來自國際組織、區域組織、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專業人士不定期地為學生進行演講和短期授課。
學院與聯合國各辦事處以及政府外事部門和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供學生進行專業實習。
目前專業口譯共設有漢英、漢法、漢俄英、漢阿英等語言組合。(僅供參考,以每年實際招生為准)
專業筆譯
翻譯專業碩士筆譯方向(Master of Translation, MT)
翻譯碩士專業筆譯方向旨在培養高層次、專業化的筆譯專門人才。開設的方向有公共服務筆譯、商務筆譯、技術筆譯和法律筆譯等,各培養方向均包含對學生在翻譯、編譯、編輯、項目管理、翻譯科技應用和資料庫管理等方面的教學。學制兩年半至三年。
學院在國際、國內建設有一批學生專業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在學期間的專業實習,為培養高層次的專業應用型人才服務。
學院擁有出色的筆譯教學團隊,他們具備豐富的專業筆譯實踐經驗和高超的教學水平,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具有鮮明專業特點的教學。另外,來自國際組織、區域組織、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專業人士不定期地為學生進行演講和短期授課。
筆譯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專業筆譯、筆譯工作坊、翻譯概論、文學翻譯、學位論文寫作等多門課程,教學方法生動活潑、針對性強,教學效果良好,深受學生歡迎。
畢業生在世界各地的翻譯崗位和相關崗位上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為跨語言交際服務。同時畢業生非常關注學院的發展,並與學院合作,參與各種活動。
2)譯學理論系
翻譯學碩士(Master of Art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翻譯學博士(Ph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譯學理論系是首個在中國大陸設立翻譯學博士和碩士學位點的學術研究教學單位,在譯介學領域和中國譯學學科建設方面均具有開拓性的貢獻。
譯學理論系招收翻譯學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旨在培養具備翻譯學理論與專業知識、了解翻譯學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能從事翻譯學理論研究和教學的翻譯研究工作者。研究方向包括翻譯學研究、譯介學研究,口譯理論與教學研究,筆譯研究等。
翻譯學博士核心課程包括口譯理論與研究、國際口譯研究流派與趨勢、翻譯理論與教學、當代西方翻譯理論研究、翻譯研究方法論等;碩士核心課程包括翻譯研究基礎、西方翻譯簡史、中國翻譯簡史、當代西方翻譯研究、當代中國翻譯研究、口譯實踐與理論、文學翻譯實踐與鑒賞、學位論文寫作規范等。
譯學理論系的師資隊伍強大,除了自身的教授之外,還從國際引進一批學術功底深厚的各譯學領域權威專家和學者作為兼職和客座教授。2009年高翻學院加入國際翻譯高校聯合會(CIUTI)後,譯學理論系擁有更大的譯學研究國際平台,將進行更多的師資、科研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譯學理論系目前科研成果以口筆譯研究、譯介學研究、譯學學科發展研究為特色,獲得教育部、上海市等組織和機構的多項課題資助。學院出版的著作(含譯著和編著)15部,完成國家級規劃教材5部。核心期刊科研論文若干篇。
3)學生實訓中心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學生實訓中心創立於2008年5月,是上外高翻學院為社會提供專業翻譯與語言服務的分支機構,也是學院翻譯碩士專業學位 (MTI) 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實訓中心致力於加強與國際組織、政府機構及企事業的合作關系,自成立以來,已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政府機構及企事業提供了大量高質量的翻譯服務;另一方面,實訓中心為 MTI 學生量身打造實習項目,指導其參與實際翻譯流程,使之在實戰訓練中不斷學習成長,增進對翻譯職業、行業和市場的切身認識,藉此彌補單純課堂教學的不足。
翻譯與語言服務
上外高翻學院是國內知名的口筆譯人才培養機構,而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實訓中心同樣擁有一流的從業人員與豐富的語言資源。中心以此為依託,致力於為客戶提供國內一流的翻譯與語言服務。
實訓中心擁有一套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整個翻譯過程質量與效率並重,每年完成的高端翻譯項目累計達數千萬字,客戶包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具體質量控制流程如下: 譯前准備:利用行業工具分析待譯文本,提取重復部分,准備參考文件; 初譯:在前期准備資料的基礎上,譯員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翻譯,並建立實時更新的在線術語表,確保術語統一; 互校:譯員互相審校,確保術語一致、文風統一; 統稿:項目經理統合譯稿,改正殘留錯誤,確保譯文統一連貫; 審校:審校人員對譯文進行校訂和潤色,其中漢譯外項目均由母語專家進行審校,確保譯文地道,符合目標語的交流習慣; 定稿:資深定稿人對譯文進行全面審定,除語言問題之外,特別考慮項目特性、交流目的、專業背景及客戶要求等因素; 通讀:將初定稿反饋給譯員及專門通讀人員進行通讀,防止出現任何疏忽性失誤,並保證格式和數字等細節准確無誤; 交付及後續工作:按時交付定稿,及時更新語料庫、資料庫和術語庫,以備將來之用。 實習項目
實訓中心為翻譯專業學生提供以下實習機會: 實戰參與聯合國常規翻譯項目和其他各類翻譯項目的操作,體驗實訓中心優質高效的質量控制體系; 與內部譯員進行合作,學習掌握質量控制流程,確保按時交付高質量的譯稿; 在資深譯員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翻譯項目,提高翻譯技能; 深入了解翻譯職業、行業和市場,認識行業規范,培養職業道德; 培養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榮譽感,在未來的翻譯職業生涯中不斷追求卓越。 實習項目分為短期項目和長期項目。
短期項目安排在寒暑假,為期6至8周。工作時間通常為上午9點至下午5點,午休1小時。為了配合學院優化人才培養的需求,實訓中心接收所有翻譯專業學生為短期實習生,在實訓中心內部譯員的指導下完成非緊急的翻譯任務。
長期項目則貫穿學生在高翻學院的整個學習時期。在實訓中心資深譯員的悉心指導下,實習生可承擔難度較大的翻譯任務。長期項目工作時間相對靈活,學生可選擇在家工作,且無需遵循固定的上班時間。然而,長期項目的選拔程序非常嚴格,有關實習生須符合以下要求: 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強烈的職業責任感; 可承受較強的工作壓力並能按時交付譯稿; 具備優秀的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 長期實習項目結束後,部分學生可獲選進入實習中心工作。中心將根據實習生的翻譯能力、興趣程度和工作積極性進行選拔。
目前已經與學院簽署學生專業實踐合作協議的機構:
國際:聯合國歐盟
國內:上海市外辦 上海市浦東新區外辦江蘇崑山市外辦上海市文化貿易語言服務基地 上海日報華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創凌翻譯服務有限公司美國強生醫療器械公司
學院歷程
2003年4月18日,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翻學院正式成立。
2003年9月,與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簽約。
2003年10月,學院的「同聲傳譯教學與研究」基地成為教育部「十五」規劃、「211」重點項目。
2004年1月2月,學院成立中國大陸第一個翻譯學學位點,次年(2005年9月),招收了中國大陸第一批翻譯學碩士和博士生。
2004年4月,與聯合國駐內羅畢辦事處簽約。
2005年11月,學院與歐洲委員會(EC)簽訂:「專業會議口譯員訓練合作框架協議」,開啟了與歐盟合作之路。
2005年11月,學院被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評為國際最高等級的會議口譯專業教學單位之一(全球共15所院校)。
2007年5月,學院獲得翻譯碩士專業(MTI)學位口、筆譯兩個方向的學位授予權,並於2008年3月在國內第一批招收翻譯專業碩士。
2008年8月,與聯合國駐維也納辦事處簽約。
2008年8月,學院成為聯合國首個整體合作簽約高校,簽署了正式合作備忘錄協議,成為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的合作備忘錄簽約高校(MoU Universities)之一。
2008年11月,學院成為歐盟國際組織「大學聯絡組」(Universities Contact Group,簡稱UCG)的正式會員單位。
2009年,學院獲准建立211工程、十一五規劃「二十一世紀多語言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2009年6月,學院正式加入國際高校翻譯學院聯合會(CIUTI)成員,與該聯合會的全球42所翻譯人才培養高校共處同一個交流平台上。在此前後,學院已與法國巴黎第三大學高翻學院、美國密德布雷大學蒙特雷高翻學院、俄羅斯赫爾岑師范大學高翻學院、瑞士日內瓦大學翻譯學院、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翻譯學院等多所國際翻譯專業頂尖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
2010年10月,教育部批准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碩士(MTI)專業為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同年12月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碩士(MTI)為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實施項目。
2010年11月,學院與聯合國總部續簽了合作框架協議。
2010年12月,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簽約。
2011年4月,學院參加聯合國大會和會議管理部(DGACM)組織的第一屆全球「聯合國簽約高校」聯席會議,與會的全球18所高校就建立合作平台,強化專業口筆譯人才培養,以更好地適應聯合國對專業翻譯人才的要求。
2012年再次被評為「國際會議口譯」教學單位,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入選的機構。學院開設的英漢、法漢、俄英漢等多語對組合在國際口譯人才培養領域具有先進水平。
2012年1月,學院與歐洲議會(EP)簽訂了正式的合作協議。
2012年12月,學院三個學生實習基地(上海日報社實踐基地、華為實踐基地、聯合國實踐基地)被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試驗項目」正式立項。此外,學院還與崑山市外辦、上海市外辦、浦東新區外辦等機構簽訂了學生實踐合作協議。
合作交流
聯合國駐日內瓦辦事處
聯合國駐內羅畢辦事處
歐盟委員會口譯總司(DGSCIC)
❼ 我想考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文獻編譯的研究生,怎樣才能弄到真題
上海音樂學院歷年考研真題
鏈接:https://pan..com/s/1OdDf2NP05rei4yIseRzPnA
提取碼:75iy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