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編譯器編譯的時間, 要比解釋語言運行的速度慢嗎為什麼
只能說說通常的情況,因為情況比較復雜
一般來說,編譯的語言比解釋性語言運行的速度塊
不過編譯時間的話就很難說了,和編譯器本身有關系
解釋語言可以不用專成 二進制代碼直接運行
㈡ 編譯和解釋的區別是什麼
編譯和解釋的區別是與計算機的交流方式不同、運行環境不同、運行速度不同。
一、與計算機的交流方式不同
編譯是將源程序翻譯成可執行的目標代碼,執行可執行程序文件,翻譯與執行是分開的。
解釋程序不產生目標代碼,它逐條地取出源程序中的語句,邊解釋邊執行,解釋器把源代碼文件邊解釋成機器語言邊交給CPU執行。
二、運行環境不同
編譯程序跨平台性不好,不同操作系統,調用底層的機器指令不同,需為不同平台生成不同的機器碼文件,編譯程序每次修改源代碼,都要重新編譯,生成機器碼文件。
解釋程序可跨平台使用,因為解釋器已經做好了對不同平台的交互處理,用戶寫的源代碼不需要再考慮差異性,源代碼所有平台都可以直接執行,解釋程序可以隨時修改,立刻生效,改完源代碼後,直接運行看效果。
三、運行速度不同
編譯程序執行速度快,因為你的程序代碼已經翻譯成了是計算機可以理解的機器語言。
解釋程序運行效率低,所有的代碼均需經過解釋器邊解釋變執行,速度比編譯型慢很多。
㈢ 什麼叫解釋執行、什麼叫編譯執行、哪個能快一點啊
解釋執行是計算機語言的一種執行方式。由解釋器現場解釋執行,不生成目標程序。如BASIC便是解釋執行(VB6之前的版本,還有批處理BAT文件也是),一般解釋執行效率較低,低於編譯執行。
編譯執行是一種計算機語言的執行方式。由編譯程序將目標代碼一次性編譯成目標程序,再由機器運行目標程序。如:PASCAL,C,C++,delphi等語言。效率高於解釋執行。
㈣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優劣勢是什麼
一、編譯型語言
優點:運行速度快,代碼效率高,編譯後的程序不可修改,保密性較好。
缺點:代碼需要經過編譯方可運行,可移植性差,只能在兼容的操作系統上運行 。
二、解釋型語言
優點:可移植性較好,只要有解釋環境,可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上運行。
缺點:運行需要解釋環境,運行起來比編譯的要慢,佔用資源也要多一些,代碼效率低,代碼修改後就可運行,不需要編譯過程。
(4)編譯器和解釋器哪個運行快擴展閱讀:
編譯型語言:程序在執行之前需要一個專門的編譯過程,把程序編譯成 為機器語言的文件,運行時不需要重新翻譯,直接使用編譯的結果就行了。程序執行效率高,依賴編譯器,跨平台性差些。如C、C++、Delphi等。而相對的,解釋性語言編寫的程序不進行預先編譯,以文本方式存儲程序代碼。在發布程序時,看起來省了道編譯工序。但是在運行程序的時候,解釋性語言必須先解釋再運行。
㈤ 編譯器與解釋器的區別是什麼
編譯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條語句都編譯成機器語言,並保存成二進制文件,這樣運行時計算機可以直接以機器語言來運行此程序,速度很快;
而解釋器則是只在執行程序時,才一條一條的解釋成機器語言給計算機來執行,所以運行速度是不如編譯後的程序運行的快的.
這是因為計算機不能直接認識並執行我們寫的語句,它只能認識機器語言(是二進制的形式)
㈥ 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有何區別
編譯程序是整體編譯完了,再一次性執行。
而解釋程序是一邊解釋,一邊執行。
解釋一句後就提交計算機執行一句,並不形成目標程序。就像外語翻譯中的「口譯」一樣,說一句翻一句,不產生全文的翻譯文本。
㈦ 編譯器和解釋器之間有什麼區別
java的編譯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和C++等語言一樣的,把源代碼編譯成和本地機器平台相關的機器語言,叫即時編譯。另一種是編譯成一種中間的位元組碼,與機器平台無關的,這種也是常用的,叫解釋型的。
即時編譯器因為產生的是本地機器的機器碼,能直接執行;不像位元組碼還要在JVM(Java虛擬機)上解釋運行,所以執行得更快些。
請採納!
㈧ 解釋器的解釋編譯
解釋器運行程序的方法有:
1.直接運行高級編程語言 (如 Shell 自帶的解釋器)
2.轉換高級編程語言碼到一些有效率的位元組碼 (Bytecode),並運行這些位元組碼
3.以解釋器包含的編譯器對高級語言編譯,並指示處理器運行編譯後的程序 (例如:JIT)
Perl,Python,MATLAB,與Ruby是屬於第二種方法,而UCSD Pascal則是屬於第三種方式。在轉譯的過程中,這組高級語言所寫成的程序仍然維持在源代碼的格式(或某種中繼語言的格式),而程序本身所指涉的動作或行為則由解釋器來表現。
使用解釋器來運行程序會比直接運行編譯過的機器碼來得慢,但是相對的這個直譯的行為會比編譯再運行來得快。這在程序開發的雛型化階段和只是撰寫試驗性的代碼時尤其來得重要,因為這個「編輯-直譯-除錯」的循環通常比「編輯-編譯-運行-除錯」的循環來得省時許多。
在解釋器上運行程序比直接運行編譯過的代碼來得慢,是因為解釋器每次都必須去分析並轉譯它所運行到的程序行,而編譯過的程序就只是直接運行。這個在運行時的分析被稱為直譯式的成本。在解釋器中,變數的訪問也是比較慢的,因為每次要訪問變數的時候它都必須找出該變數實際存儲的位置,而不像編譯過的程序在編譯的時候就決定好了變數的位置了。
在使用解釋器來達到較快的開發速度和使用編譯器來達到較快的運行進度之間是有許多妥協的。有些系統(例如有一些LISP)允許直譯和編譯的代碼互相調用並共享變數。這意味著一旦一個子程序在解釋器中被測試並除錯過之後,它就可以被編譯以獲得較快的運行進度。許多解釋器並不像其名稱所說的那樣運行原始代碼,反而是把原始代碼轉換成更壓縮的內部格式。舉例來說,有些BASIC的解釋器會把keywords取代成可以用來在jump table中找出相對應指令的單一byte符號。解釋器也可以使用如同編譯器一般的文字分析器(lexical analyzer)和語法分析器(parser)然後再轉譯產生出來的抽象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
可攜性佳,直譯式程序相較於編譯式程序有較佳的可攜性,可以容易的在不同軟硬體平台上運行。而編譯式程序經過編譯後的程序則只限定於運行在開發環境平台。
㈨ 編譯器和解釋器的主要區別是什麼他們相對於對方各自的優點
解釋器
是
解釋執行
的源代碼,
編譯器
是將源代碼編譯成
目標代碼
他們最大的區別是程序運行時需要解釋器邊解釋邊執行,而編譯器則在運行時是完全不需要的
解釋器的優點是比較容易讓用戶實現自己跨平台的代碼,比如java,php等,同一套代碼可以在
幾乎所有的
操作系統上執行,而無需根據操作系統做修改;
編譯器的目的就是生成目標代碼再由連接器生成可執行的
機器碼
,這樣的話需要根據不同的操作系統編制代碼,雖然有像Qt這樣的源代碼級跨平台的編程工具庫,但在不同的平台上仍然需要重新編譯連接成可執行文件,但其執行效率要遠遠高於解釋運行的程序。
編譯器是把源程序的每一條語句都編譯成機器語言,並保存成二進制文件,這樣運行時計算機可以直接以機器語言來運行此程序,速度很快;
而解釋器則是只在執行程序時,才一條一條的解釋成機器語言給計算機來執行,所以運行速度是不如編譯後的程序運行的快的.
這是因為計算機不能直接認識並執行我們寫的語句,它只能認識機器語言(是二進制的形式)
㈩ 編譯和解釋的區別是什麼
1.定義區別
①編譯原理旨在介紹編譯程序構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內容包括語言和文法、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法制導翻譯、中間代碼生成、存儲管理、代碼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
②匯編語言(assembly language)是一種用於電子計算機、微處理器、微控制器或其他可編程器件的低級語言,亦稱為符號語言。
2.處理方式區別
①編譯過程與解釋挺像,區別就在於編譯是將所有的源代碼指令一次性成翻目標代碼並執行。
②匯編過程就是把匯編指令一對一地翻譯成01機器碼的過程。而採用這種處理方式的語言只有一類:匯編語言。
3.特點區別
①編譯語言的特點就是不需要解釋器的參與,所以運行比較快,但是編譯好的程序只能在當前平台運行,是個局限性。
②匯編語言是當今世界上歷史最早,應用最廣,功能最強大,運行速度最快的編程語言。但是匯編語言開發工期長,可讀性差,並且不能跨平台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