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醫療圖像演算法機器人

醫療圖像演算法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3-01-22 15:58:37

『壹』 B輪融資數億元後,伽奈維醫療要做什麼樣的「腫瘤微創機器人」

在微創腫瘤醫療器械的賽道上,浙江伽奈維醫療還是個新名字。但從創業到現在,公司已經在這個行業中布局了八年。

憑借一批成熟的介入耗材產品,伽奈維醫療順利拿證並上市銷售。後來,從研發和生產腫瘤微創耗材產品,到逐漸走上微創機器人的道路

2月14日,伽奈維醫療宣布完成B輪融資,獲得杭實資管、海爾資本、老股東海邦灃華的數億元投資。本次融資後,伽奈維醫療將進一步推進臨床驗證和新產品研發。

在2022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大會上,雷峰網&醫健AI掘金志,與伽奈維醫療副總裁、技術總負責人陳強,以及智能醫療事業部研發總監斯輝健, 從器械生產商的角度,剖析微創腫瘤行業的臨床需求、伽奈維醫療在行業風口中的立足點,以及創業八載以來的技術和產品籌劃。

2014年,伽奈維醫療成立。

截止目前,伽奈維醫療研發中心分三個獨立事業部運營:設備事業部、耗材事業部、智能醫療事業部。

陳強擔任技術總負責人,斯輝健擔任智能醫療板塊負責人,領導演算法開發團隊和機器人團隊,負責CT引導穿刺介入手術導航系統的開發。

成立之初,伽奈維醫療專注在微創耗材領域,搭建了自身的技術平台和產品線,並同步對接臨床資源和耗材加工產業鏈。

有了耗材領域的積淀後,伽奈維醫療在2016年投身微創機器人賽道。

據雷峰網《醫健AI掘金志》了解,公司已完成兩輪融資,分別為2020年12月A輪融資、以及2022年1月的B輪融資。

目前,公司已經開發出腫瘤微創、外周介入、精細外科、智能醫療四個領域的產品線。

在能量消融方面, 為了應對不同的腫瘤適應症,伽奈維醫療布局了四種產品:

• 腫瘤射頻消融:主要應用於各種實體腫瘤的局部治療,比如早期腫瘤的根治性治療和晚期腫瘤的姑息治療。射頻消融產品配備大功率能夠快速消融,針對大體積不規則腫瘤進行適形高能消融。目前,伽奈維醫療已設計出一系列一次性使用射頻消融電極針,如雙極射頻消融電極針、冷循環尖端可調單針、冷循環尖端固定電極針。

• 陡脈沖電場(納米刀):陡脈沖電場治療方式是微創介入類腫瘤治療最新技術,通過納米脈沖電場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適用於肝肺等危險部位消融以及前列腺、胰腺等實體腫瘤。

• 微波消融:適用於肝腫瘤等實體腫瘤的消融,可同時雙源雙通道消融,消融時間短,消融區域呈現球形、消融效果可預測。

• 靜脈腔內射頻消融:適用於慢性靜脈疾病的治療,療效可靠、創傷小、疼痛輕並且術後恢復快。

值得注意的是,伽奈維醫療在射頻消融技術中加入了名為「呼吸漂移」的公司專利,能夠自動跟蹤人體呼吸運動,當顯示波形鎖定時表示處於最佳穿刺時隙,保證穿刺時呼吸位置與CT掃描時狀態一致,避免呼吸位移,從而實現高精度空間定位。

其次,在術前活檢和切除手術上, 伽奈維醫療搭建了針對不同病變部位的一次性經皮穿刺活檢針,可用於甲狀腺,肺部,肝臟,腎臟,乳腺,前列腺、骨髓等組織病變診斷中,尤其是在婦科常見的良性乳腺腫瘤上,伽奈維醫療研發轉化了活檢和旋切的產品線。

伽奈維醫療在當前最復雜的軟組織機器人領域做了長期研發積累,通過高頻手術設備發展了精細手術,適用於皮膚外科、整型美容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婦科、肛腸科、骨科等領域。

此外,伽奈維醫療還在加速智慧醫療機器人的布局 ,引入了牽星 GNV-F1 CT引導穿刺介入手術導航系統。該機器人導航系統為智能化穿刺介入手術提供了新標准,具有操作穩定、精準和靈活等特點,在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並發症、降低操作難度、縮短培養周期等方面優勢明顯。

對於以上產品線的設計,陳強表示,「從技術角度來說,無論是射頻、微波、激光、納米刀還是冷凍消融,沒有一種產品是通吃的,病人會有各種各樣的適應症。在外科醫生看來,它們組合起來才是一套手術刀。」

去年年底,針對腫瘤、肝癌和靜脈曲張的多通道射頻消融系統都已經進入注冊和臨床階段。經皮活檢針系列、腫瘤射頻消融針系列產品已上市銷售。

目前,隨著影像學等科學技術的成熟,治療腫瘤的手段已經不再局限於傳統手術、化療、放療,介入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等技術的成熟為腫瘤治療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作為介入治療的一種,腫瘤微創消融治療技術包括熱消融和冷消融,如微波、射頻和冷凍消融。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進入國內市場,並迅速興起,目前已經成熟應用於肝、肺、腎等多種實體瘤的治療當中,適用癌種超過 80%。

這種無需開刀的介入性治療方案,可以實現在小創口下完成腫瘤治療,患者痛感減輕,無需全身麻醉,恢復時間也將大大縮減,對於高齡或者身體狀況不佳的患者也同樣適用。

其中,針對軟組織的微創機器人,正在吸引著一大批從業者的加入。

2000年至今,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幾乎壟斷這一市場達二十多年,也驗證著軟組織手術機器人是當下商業化最成功的手術機器人領域。目前,軟組織機器人在泌尿外科、婦科、普外科都擁有較好的應用,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達180億美元。

盡管前景向好,但是微創機器人仍然面臨一些落地上的難題:

量產難。 微創醫療器械屬於動態的動力結構,需要配合醫生穿刺率、手感取樣、超聲顯影等諸多問題,當所有的性能都集中在一個極小的硬體上,復雜度高、產能低。

關鍵性能迭代與標准化。 換用微創機器人做手術,很多醫生強調觸覺反饋,但不同的醫生感受不同,對器械的品質和標准化都是考驗。

難以找到適用於智能介入穿刺醫療的機械臂。 通用機械臂雖然很容易買到,但難以適應微創介入手術的要求,比如在安全性、承載的力矩、力反饋精度方面,通用機械臂無法達到臨床設計要求。

陳強表示,「精準、微創、智能是我們的研發方向。精準是微創的一個必要條件,而智能化是方向。醫療器械行業的臨床標准化,不可能短期內建立,需要很多企業都來做,問題暴露出來才能對症下葯。另外,我希望醫生用戶們降低對微創智能機器人的過高預期,看到它好的一面,這樣才容易落地。」

2022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創新大會上,浩悅資本合夥人楊振軍也提到,國內正向著「 機器人公司收購耗材公司 」的方向發展,並體現出微創化、精準化、可視化、智能化的技術趨勢。

機器人公司輸出可視化、導航定位和操作能力,提高手術效率;耗材公司輸出多品類的高精度產品,產品生產線以及臨床資源,或許能夠打破耗材行業整體的小散亂、行業集中度尚低的困境,打造手術機器人上下游市場壁壘。

總體而言,中國手術機器人的滲透率與國際相比仍然很低。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截至2020年底,中國僅安裝189台,手術滲透率僅0.5%。

而美國同期已安裝3727台,手術滲透率達到13.3%。這也給國內手術機器人玩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從2018年開始,由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第一批專利保護陸續到期,美敦力、強生、西門子、史賽克等醫械巨頭開始入場。

2025年,隨著達芬奇機器人專利的陸續失效,國產機器人企業迎來新一輪的產業機會,他們能否抓住這次機遇?

雷峰網

『貳』 人工智慧應用領域有

人工智慧應用的七大領域

人工智慧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和搜索方法、機器學習和知識獲取、知識處理系統、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智能機器人、自動程序設計等方面。
人工智慧具有廣闊的前景,日前「AI+」已經成為公司,發展至今,下面是2019人工智慧應用最為廣泛的幾大場景。

家居

智能家居主要是基於物聯網技術,通過智能硬體、軟體系統、雲計算平台構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態圈。用戶可以進行遠程式控制制設備,設備間可以互聯互通,並進行自我學習等,來整體優化家居環境的安全性、節能性、便捷性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隨著智能語音技術的發展,智能音箱成為一個爆發點。
小米、天貓、Rokid 等企業紛紛推出自身的智能音箱,不僅成功打開家居市場,也為未來更多的智能家居用品培養了用戶習慣。但目前家居市場智能產品種類繁雜,如何打通這些產品之間的溝通壁壘,以及建立安全可靠的智能家居服務環境,是該行業下一步的發力點。

零售

人工智慧在零售領域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無人便利店、智慧供應鏈、客流統計、無人倉/無人車等等都是熱門方向。京東自主研發的無人倉採用大量智能物流機器人進行協同與配合,通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圖像智能識別、大數據應用等技術,讓工業機器人可以進行自主的判斷和行為,完成各種復雜的任務,在商品分揀、運輸、出庫等環節實現自動化。
圖普科技則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客流統計,通過人臉識別客流統計功能,門店可以從性別、年齡、表情、新老顧客、滯留時長等維度建立到店客流用戶畫像,為調整運營策略提供數據基礎,幫助門店運營從匹配真實到店客流的角度提升轉換率。

交通

智能交通系統是通信、信息和控制技術在智能交通系統中集成應用的產物。ITS 應用最廣泛的地區是日本,其次是美國、歐洲等地區。目前,我國在ITS方面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交通中的車輛流量、行車速度進行採集和分析,可以對交通進行實施監控和調度,有效提高通行能力、簡化交通管理、降低環境污染等。

醫療

目前,在垂直領域的圖像演算法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已基本滿足醫療行業的需求,市場上出現了眾多技術服務商,例如提供智能醫學影像技術的德尚韻興,研發人工智慧細胞識別醫學診斷系統的智微信科,提供智能輔助診斷服務平台的若水醫療,統計及處理醫療數據的易通天下等。盡管智能醫療在輔助診療、疾病預測、醫療影像輔助診斷、葯物開發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於各醫院之間醫學影像數據、電子病歷等不流通,導致企業與醫院之間合作不透明等問題,使得技術發展與數據供給之間存在矛盾。

教育

科大訊飛、乂學教育等企業早已開始探索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通過圖像識別,可以進行機器批改試卷、試題答題等;通過語音識別可以糾正、改進發音;而人機交互可以進行在線答疑解惑等功能。AI 和教育的結合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教育行業師資分布不均衡、費用高昂等問題,從工具層面給師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但還不能對教育內容產生較多實質性的影響。

物流

物流行業通過利用智能搜索、 推理規劃、計算機視覺以及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在運輸、倉儲、配送裝卸等流程上已經進行了自動化改造,能夠基本實現無人操作。比如利用大數據對商品進行智能配送規劃,優化配置物流供給、需求匹配、物流資源等。目前物流行業大部分人力分布在「最後一公里」的配送環節,京東、蘇寧、菜鳥爭先研發無人車、無人機,力求搶占市場機會。

安防

近些年來,中國安防監控行業發展迅速,視頻監控數量不斷增長,在公共和個人場景監控攝像頭安裝總數已經超過了1.75億。而且,在部分一線城市,視頻監控已經實現了全覆蓋。不過,相對於國外而言,我國安防監控領域仍然有很大成長空間。

截至當前,安防監控行業的發展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分別為模擬監控、數字監控、網路高清、智能監控時代。每一次行業變革,都得益於演算法、晶元和零組件的技術創新,以及由此帶動的成本下降。因而,產業鏈上游的技術創新與成本控製成為安防監控系統功能升級、產業規模增長的關鍵,也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叄』 融資30億,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故事怎麼講

雷鋒網消息,近日,上市公司微創醫療發布公告,旗下微創(上海)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微創醫療機器人」)已完成總額30億元(人民幣)融資。其中15億人民幣來自直接增資,另外15億來自微創股權轉讓款,並引入了包括高瓴資本、北京磐茂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貝霖資本、天津遠翼元福、易方慧達創業投資(廣東)合夥企業在內的多家戰略投資者。

本輪投資完成後,微創醫療機器人的估值將達到225億元,將仍為公司的附屬公司。

微創醫療的官網顯示,其總部位於中國上海張江科學城,已上市產品300餘個,覆蓋心血管及結構性心臟病、電生理及心律管理、骨科與軟組織修復、大動脈及外周血管疾病、腦血管與神經科學、內分泌管理等生命 科技 、外科及醫療機器人,泌尿、婦科、呼吸、消化,醫美及康復醫療、體外診斷與影像等十大業務集群。

作為眾多業務線中的一員,微創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對象,和它的名字一樣——微創傷外科。

微創醫療機器人主要 探索 靈巧機器人、智能控制、信息感測等領域的技術,提供以腔鏡手術機器人、關節手術機器人、三維電子腹腔鏡為代表的多科室一體化智能微創傷手術產品。

2015年,微創醫療機器人成立,旗下有幾款核心產品。

作為輔助工具,「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是由圖像台車、患者手術平台、醫生控制台組成的,可以為醫生提供了立體真實反應解剖位置。手術器械優化人體力學,可以在狹窄空間中充分施展高靈活運動能力。

「鴻鵠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則是面向骨科醫生的「拿不穩,截不準,看不到」等3大難題。微創醫療機器人創始人孫洪斌表示,「鴻鵠」已經獲得國家批准,進入綠色通道,接下來將會擴大產品的量化生產,建立自己的全鏈條產品線。同時,與戰略合作方擴大市場規模和核心競爭力。

融資在很大程度取決於所在賽道的未來想像力,醫療機器人正是如此。

據雷鋒網了解,按照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分類,醫療機器人可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輔助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四大類,主要用於傷病人員的手術、康復、救援和轉運。

其中,手術機器人大類包括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矯形外科機器人系統、神經外科機器人系統、可操縱的機器人導管、及其他臨床手術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包括幫助護士進行輸液、配葯、體檢、情緒撫慰的機器人。

整體來看,康復機器人占的比重約為41%,輔助機器人為17%,手術機器人為16%。

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楊廣中表示,醫療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機器人市場最有發展前景的領域。未來,應用機器人最多的領域或不再是 汽車 行業,而是醫療行業。

國內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也在快速增長。當前,我國醫療機器人占服務機器人領域比重已經達到了約30%,2019年國內市場規模達到了約40億美元。

另外,國內醫療機器人及其核心技術也在監管層面不斷獲批。

從國內看,通過CFDA認證的醫療器械產品主要包括:天智航的骨科醫療機器人(2010,國內最早);安翰醫療的膠囊機器人;三壇醫療的激光定位系統;Remebot推出的「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2018)。

以「睿米」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為例,它採用手術治療帕金森綜合症方法稱為腦深部電刺激術,需要將毫米粗細的電極,精確植入到患者丘腦底部猶如花生米大小的特定神經核團內,對靶點定位的精準性要求極高,且只有在特定的部位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精度1-2mm。

龐大的 社會 需求和產品表現的不斷成熟,也滿足了人們對醫療機器人行業的期待。

從市值角度看,目前微創醫療市值是568.49億人民幣。上述提到的天智航發展迅猛,8月18日,天智航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截止到9月11日,天智航的市值也達到了292.49億元。

此外,博實股份的參股公司思哲睿醫療主從一體式手術機器人已完成型式檢驗,目前處於臨床啟動階段;微創腹腔手術機器人系統目前進入型式檢驗階段。

雷鋒網了解到,2018年,成立於德國慕尼黑的思靈機器人也在醫療和工業製造領域布局。據36氪報道,在醫療方面,思靈機器人可以應用於骨科、神經外科、腔鏡、康復理療等許多醫療場景,搭載思靈機器人自研的「機器大腦」和操作系統,可以適應手術機器人末端的不同功能,同時保障安全性。

該產品已經拿到國內相關醫院及醫療類機器人公司的訂單,預計可以在明年通過醫療認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融資的一個關鍵角色——高瓴資本。

高瓴資本是醫療賽道的大玩家。擅長投資消費、TMT、企業服務、醫葯四大領域的高瓴資本,在今年大舉進軍醫療 健康 產業。23億元獨家全額凱萊英定增、12億元領投華蘭生物、11億元定增凱利泰。

有數據統計,2005年創立以來,高瓴資本已在全球醫療 健康 產業累計投資160餘家企業,國內企業100家,海外企業60家,上面提到的思靈機器人也是高瓴資本的跟投項目之一。

今年,高瓴資本宣布正式成立高瓴創投,首期規模100億元,專注於投資早期創業公司,並將生物醫葯及醫療器械作為重點覆蓋的領域之一。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表示,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已經到了寒武紀階段,即大爆發階段,各種各樣的物種全部出現,這些現象背後,既有監管的原因,也有市場經濟的原因。「我們是堅定的重倉大 健康 大醫療行業,我們在這個行業已經投資了1200億人民幣。」

可以看到,國內的醫療機器人行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無論是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還是醫護人員對醫療機器人的操控能力,以及產業發展環境,都還在培育的過程中。

而且,隨著產、學、研、投等幾大要素的相互帶動,醫療機器人與人工智慧5G網路、AR/VR等前沿技術的交叉融合,醫生、患者與機器人之間的交互水平會進一步提高,並對數據、物體和環境等有更精準的感知。

但是,正如天智航自己所說的那樣,骨科手術導航定位機器人業務,存在產能利用率較低、研發周期長、市場開發尚存有不確定性、研發費用均未資本化、未來將承擔大量資本性支出的情況,未來盈利時間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在產品實現規模化銷售前,公司需要持續進行投入。

除此之外,機器人進入臨床手術尚處於起步期,增進醫院、醫生、患者對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認知程度尚需一定時間。

閱讀全文

與醫療圖像演算法機器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縱向加密密鑰協商狀態時間 瀏覽:850
mc花雨庭伺服器有些什麼 瀏覽:809
linux製作網頁 瀏覽:19
xlsx加密忘記了怎麼辦 瀏覽:999
app湖北農信怎麼解約 瀏覽:426
在線編程教育項目 瀏覽:759
電信采購5萬台伺服器干什麼用 瀏覽:200
騰訊雲伺服器登錄地址 瀏覽:987
程序員在地鐵上寫字 瀏覽:555
解壓包未知文件格式怎麼辦 瀏覽:576
程序員破壞資料庫 瀏覽:331
sh格式如何編譯 瀏覽:344
虛擬伺服器雲主機哪個好 瀏覽:98
單片機埠保護 瀏覽:948
iso壓縮gho 瀏覽:14
網關熔斷器演算法 瀏覽:629
不銹鋼高度演算法 瀏覽:170
基於單片機的畢業設計論文 瀏覽:658
久佳跑步機的app怎麼下載 瀏覽:201
python列印心形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