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人有我國黨報副刊歷史背景的資料阿,急!!!
1.王韜
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報刊政論家。王韜早年游歷歐洲,是我國最早提倡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先進知識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政論報刊《循環日報》。王韜在《循環日報》撰寫了大量政論文章,鼓吹變法自強,創立了報刊政論文體,確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報風。他的部分政論文章後收編為《弢園文錄外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報刊政論文集。
·系統的提出了辦報主張:
1辦報目的是為了「立言」。即通過報紙來宣傳變法自強的主張。該思想成為中國報刊的傳統特色之一。
2報紙的功用是一個「通」字。即使國政民情上通下達。
3呼籲言論自由。
4主張報紙的文風要直抒胸臆。
5報紙的編輯人員要慎重選擇。
他關於辦報的言論代表了維新變法前報刊理論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報刊理論的基石。
2.鄭觀應
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與王韜類似的觀點:
1報紙的功用要「通民隱,達民情」。
2創辦報紙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樞紐。
3辦報是中國變法自強的重要手段。
4呼籲政府允許國人辦報。
3.康有為
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思想家、理論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變法運動中著名領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國資產階級報業的先驅。
·1895年康有為聯合進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舉行「公車上書」,要求朝廷變法維新。
·1895.8參與維新派第一家報紙《萬國公報》。
·1895.11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第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團體,京師強學會成立,康為實際組織者。作為京師強學會的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1895.11康有為在上海,與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強學會。其機關報《強學報》應運而生。
在維新變法中,康有為十分重視報紙的宣傳作用,並認為報刊是維新變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創辦的報紙,都是重政論、重宣傳、輕新聞,使報紙成為了他們推行變法新政、開展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他認為報紙的作用有「匡不逮」、「達民隱」、「鑒敵情」、「知新政」四個方面。
4.梁啟超
5.唐才常(1867~1900)
字佛塵,湖南瀏陽人,是戊戌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宣傳家,與譚嗣同合稱「瀏陽二傑」。唐才常先後於1897、1898年任《湘學新報》和《湘報》主筆。他在兩報上發表大量文章,向讀者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鼓吹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發展民族工商業,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湖南知識界有很大影響。
6.譚嗣同(1865~1898)
維新時期重要的政治活動家和報刊政論家,與唐才常合稱「瀏陽二傑」。譚嗣同是南學會的主要組織者,是《湘報》的核心領導人物。在《湘報》工作的半年間,發表了25篇政論文章,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後,英勇就義。
譚嗣同的辦報思想主要有兩點:一是報紙要「求新」,成為「助新之具」。他認為,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局面,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而報紙的時效性最強,是最早的助新之具。二是,他認為報紙要代民立言,成為「民史」、「民口」。這些思想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意識。
7.嚴復(1854~1921)
我國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報刊政論家,維新運動知名人士。1895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文章,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宣傳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闡述了變法圖強、挽救國家危亡的主張,在當時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1897年,嚴復與友人創辦了《國聞報》和《國聞匯編》,大力鼓吹變法維新。他在《國聞匯編》上署名發表了《天演論》等譯作,系統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呼籲國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動,為維新變法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但嚴復並不贊成維新派倡民權、開議院的主張,屬於維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漸趨保守。
8.章士釗
字行嚴,湖南長沙人。我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業學校校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1924年任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1925年兼署教育總長。曾參與鎮壓學生愛國運動,造成三一八慘案。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辦《甲寅周刊》反對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1949年任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著有《柳文指要》等。
9.章太炎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家和報刊政論家。戊戌變法時期,參加強學會,曾為《時務報》撰述。1900年在《中國日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排滿,反對保皇立憲。1902年後,為《蘇報》撰稿,宣傳革命,在《蘇報》案中被捕入獄,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滿出獄後赴日本任《民報》主編,繼續宣傳排滿和保存國粹,成為《民報》最主要的政論作者和革命宣傳家。他的政論邏輯嚴密,氣勢充足,陳古論今,在當時產生重大影響。但他好用古奧字句和文言語法,傳播效果不如梁啟超的文章。五四運動後潛心治學,反對新文化運動,思想倒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支持抗日救亡。著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等傳世。
10.於右任(1879~1964)
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報刊活動家和政論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同盟會第一家大型日報《神州日報》,1909年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 他所創辦的報紙揭發貪官污吏,披露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讀者歡迎。他還為報刊寫了不少評論和詩詞,感情熾烈,文辭豐腴,名噪一時。著述有《右任文存》等。
11.遠生(1885~1915)
民國初年出現的名記者中最傑出的代表,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因采寫新聞通訊而負盛名的記者,被譽為中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稱其為「報界之奇才」。他先後編輯過《少年中國》、《庸言》等刊物,曾任《申報》、《時報》駐京特派記者,並為《東方雜志》等刊撰稿。
·通訊特點:
1題材務求重大。
2針砭時弊,不畏權貴。
3生動具體,善於捕捉細節。
4通俗自然,文風不拘一格。
·發明了「新聞日記」體裁,用日記形式報道評論當日新聞事件。
·其新聞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說:「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政治上,黃遠生的基本態度是擁袁反孫的,1915年被人認作帝黨刺殺於舊金山。黃遠生的文集《遠生遺著》,以新聞通訊作品為主,是我國第一部報刊通訊集。
12邵飄萍(1886~1926)(07)
·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著名報人,被譽為新聞全才。
·早年被《申報》聘為通訊員,參加南社。
·1911辛亥革命爆發,任《漢民日報》主編,開始職業報人生涯。後接辦該報,抨擊軍閥、揭露貪官污吏的罪行。後被逮捕入獄,漢民日報被封。
·1914出獄後東渡日本留學,1915創辦東京通訊社。專門為京、滬報紙提供東京通訊。曾首先報道了袁世凱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密約」,對國內反袁斗爭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18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以消息迅捷聞名,有本社采寫+翻譯的外電。開展有聲有色的新聞采訪報道活動,對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國會動態等做出翔實的報道。
·1918在北京創辦大型日報《京報》。1919因揭露政府賣國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1920回國復刊,使該報成為北方一份有影響的大報。
·業務上,既辦通訊社又辦報紙,既精通采寫業務又善於經營管理,既從事新聞實踐又從事新聞教育,是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新聞全才。尤其善於新聞采訪,其撰寫的《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學專著之一。
·政治上,緊隨時代步伐,不斷進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1926年3.18慘案全力揭露真相,抨擊軍閥當局罪惡,被列入通緝黑名單,後被槍殺,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
13林白水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兩度留學日本,攻讀法律,兼學新聞。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國白話報》、《俄事警聞》、《警鍾日報》,北京《公言報》、《新社會報》、《社會日報》等報紙的編輯、記者、主任和社長。1926年8月因所寫《官僚之運氣》一文觸犯當局,被奉系軍閥張宗昌殺害。
林白水撰寫的新聞和評論,揮灑自如,辛辣尖刻,好議個人短長,或揭人隱事,故積怨於軍閥,他的文章通俗淺顯,頗能吸引讀者。
14劉少少(1870~1929)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記者,與黃遠生、徐彬彬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青年時代就學於嶽麓書院,1905年留學日本,曾協助楊度創辦《中國新報》。1909年回國,任北京《帝國日報》編輯,開始用「少少」筆名,取「少年中國之少年」之意,撰寫政論鼓吹立憲,在新聞界嶄露頭角。
武昌起義後,先後擔任《湖南公報》、《公言》、《中華》等報刊的編輯、記者、主筆。袁世凱辦的《亞細亞日報》創刊時,曾應聘擔任主筆。
1918年後,受聘為北京大學講師,研究老莊哲學。劉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趨於保守,無大作為,但他為文獨辟蹊徑,庄諧雜出,時有新意,有報界「怪傑」之稱。
5.徐凌霄(1888~1961)
筆名彬彬,他與黃遠生、劉少少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1916年起,徐彬彬繼黃遠生之後任上海《時報》和《申報》駐京特派記者,長期為兩報撰寫北京通訊。他長於文學,嫻於經史,熟悉歷史掌故,因而他撰寫的通訊文筆優美而又富於情趣,深受讀者歡迎。他對中國傳統戲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報刊劇評專欄作家。
16胡政之(1889~1949)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任上海《大共和報》翻譯、編輯、主筆,1915年任該報駐京特派記者,以消息快捷受到報界關注。
1916年,擔任王郅隆主辦時期的天津《大公報》的經理兼總編輯,曾親自采訪段祺瑞「馬廠誓師」等重大新聞,蜚聲於時。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赴歐采訪,是采訪巴黎和會的惟一的中國記者。
後在上海組織國聞通訊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記公司《大公報》經理兼副總編輯,成為報界名人。
17張季鸞(1888~1941)
民國時期的著名新聞記者。1905年他官費留學日本,任《夏聲》雜志編輯,開始走上「言論救國」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報》記者。1913年,張季鸞受命北上創辦北京《民立報》,最先在報紙上披露袁世凱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的「善後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軒然大波,並因此而被逮捕。
出獄後,他回上海《大共和日報》主持國際版,後又任《民信日報》總編輯,積極進行反袁宣傳。
袁世凱死後,張季鸞任上海《新聞報》駐京特派記者和《中華新報》總編輯,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賣國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獄。1926年,任新記《大公報》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在新聞界開始享有盛名。
18.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3年陳獨秀參加編輯由章士釗創辦的《國民明報》,1904年與人合辦《安徽俗話報》,1914年在日本協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
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6點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李大釗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卓越宣傳家,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活動的先驅。「五四」時期,他曾廣泛從事報刊活動,撰寫大量政論。
他曾任《言志》月刊的編輯,為《甲寅》月刊寫稿。積極參與《新青年》的編撰工作,還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他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向中國民眾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大革命時期,指導創辦《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國民新報》等報刊。此外還指導過多家報紙雜志的編撰工作。1927年,在北京犧牲。
20徐寶璜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學家和教育家,1912年赴美學習經濟和新聞學,1916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校長室秘書、北京《晨報》編輯,先後在北京民國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等校任教,主講新聞、經濟方面的課程。
1918年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被推為副會長、新聞學導師和會刊《新聞周刊》編輯主任,定期為會員講授新聞學基本知識,是最先在國內開設新聞學課程的大學教授。
所著的《新聞學》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本新聞學專著,蔡元培為該書作序,稱贊它「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黃天鵬《新聞學綱要序》中則稱徐寶璜為「新聞教育第一位大師」、「新聞學界最初的開山祖」。
21蔡和森
湖南人,1915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1918年同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黨中央的宣傳工作。曾負責《先驅》半月刊、《向導》周報。蔡和森有很高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他的文章涉及面非常廣泛,既有理論深刻的長篇大論,又有一針見血的短文,分析精闢,邏輯性強,富有戰斗性和說服力,在當時有很大影響。1931年,在香港被捕遇害。
22.惲代英
我國著名青年運動活動家、傑出的宣傳家和報刊政論家,是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1年參加共產黨,1923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兼任《中國青年》主編,一生從事報刊宣傳活動16年,主編或參與報刊10餘種,先後編輯過《新建設》、《紅旗》等刊物。他的文章既洋溢著革命熱情,又有理論分析,深入淺出,親切感人,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多年的辦報實踐使得惲代英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他注意理論探索和總結,對早期中共黨報思想建設作出了貢獻。1930年5月被捕,次年在南京被殺害。
23.蕭楚女
中國青年運動傑出領導者,卓越的無產階級政治家和宣傳家。五四前夕,任漢口《大漢報》副主編。1922年後任重慶《新蜀報》主筆。1923年到上海編輯《中國青年》。1925年赴廣州協助毛澤東編輯《政治周報》。他自學成材,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的文章情理並融,分析深刻,常能出其不意擊中論敵要害。1927年在廣州「四一二」反革命中被害。
24.成舍我
民國時期著名報人與新聞教育家。原名成勛,後名成平,筆名舍我。早年在《益世報》擔任記者、主筆、總編輯。1924年至1925年在北京創辦《世界晚報》、《世界日報》、《世界畫報》,形成「世界」報系。他還在北京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培養新聞人才。1927年在南京創辦《民生報》,1934年被國民黨當局查封。1935年赴上海創辦《立報》。抗日戰爭時期,在香港和重慶相繼主持《香港立報》和《世界日報》。抗戰勝利後恢復出版上海《立報》和北平(今北京)《世界日報》。
1952年由香港去台灣,在台灣各大學任教。後在台北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後任世界書局董事長。1988年在台北創辦《台灣立報》。1991年在台灣去世。
25張竹平
·原任職申報,後自立門戶。
·1926與人合股購進上海《時事新報》。
·1928,將早年經營的 申時電訊社擴建為 申時通訊社,後成為國內很有影響的通訊社之一。
·1931任英文《大陸報》經理。
·1932與人創辦《大晚報》。
·後張 將以上三報一社合並,成立四社聯合辦事處。在國民黨壓力下,財閥孔祥熙強行收買。
26史量才
進步的愛國民族資本家、報業家。1912年接辦《申報》,自任經理,在他的經營下,《申報》在企業化經營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效。1929年,又陸續購進《新聞報》和《時事新報》等大部分股權,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報業資本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史量才深深認識到民族危亡的嚴酷事實和蔣介石對日妥協「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危害,毅然贊同團結抗日的主張,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他組織上海各家日報同時刊載《宋慶齡為鄧演達被害宣言》,還發表時評,矛頭直指蔣介石。「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史量才發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並被選為會長,積極募集救國捐款,支持十九路軍抗戰。同時,史量才還對《申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量才和《申報》的一系列改變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遭特務槍擊,當場死亡。
27.鄒韜奮
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6報1刊,創辦了著名的「生活書店」。
1926年10月鄒韜奮擔任《生活》周刊主編,開始了他的報刊生涯。「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從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堅決反帝的愛國者,最終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生活》周刊被反動當局查封後,鄒韜奮繼續創辦了《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生活日報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抗戰》、《全民抗戰》等報刊,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
他寫的通訊和評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編輯、出版及經營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卓有見地的辦報主張,特別是主編《生活》的一系列論述,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報刊思想,即「韜奮精神」:①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和高尚氣節;②密切聯系群眾,反映人民呼聲;③熱心服務讀者的辦報作風;④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的報刊活動
鄒韜奮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7個報刊。
(1)《生活》周刊
1925年10月由上海職教社創辦的機關刊物。創刊之初以「傳布職業教育的消息」為宗旨。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主編,不斷充實內容、革新版面,逐步發展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九一八」事變之前,該刊以力求政治清明與事業振興為目標;「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迅速走出改良主義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轉而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中心,反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發起為抗日軍隊捐款的活動。此外該刊還發表文章系統介紹社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該刊十分重視讀者意見,開辟「讀者信箱」專欄,徵求讀者意見,積極開展為讀者服務的工作;該刊的「小言論」專欄也很受讀者歡迎。在新聞業務上,《生活》重視選材的趣味性和價值性,主張文風要明顯暢快,深得讀者好評。
在鄒韜奮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銷數增至15萬份,成為當時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2)《大眾生活》
1935年,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在發刊詞里,韜奮提出要把實現民族解放,鏟除封建殘余,克服個人主義」為三大目標。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大眾生活》竭其全力報道了這一偉大運動的過程,並發表了許多態度鮮明的評論,給學生的愛國運動以熱烈的聲援。這個時期,發行量達20萬份,又創全國期刊發行的最高紀錄。1936年2月29日,國民黨政府查封了《大眾生活》周刊。
(3)《生活日報》
1936年在香港創刊,這是他一生中主編的惟一一張日報。該報出至7月31日自動停刊。
(4)《生活日報星期增刊》
1936年在香港創刊,後改名為《生活日報周刊》。8月,移到上海出版,改名為《生活星期刊》。
(5)《抗戰》3日刊和《全民抗戰》
1937年8月在上海創辦。第二年7月,與李公朴辦的《全民》周刊合並,改名為《全民抗戰》,在漢口出版,韜奮主編。1941年2月被查封。
(6)香港《大眾生活》
1941年 5月17日,《大眾生活》在香港復刊。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停刊。
鄒韜奮的報刊理論
韜奮在長期的報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報刊的經驗,並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理論見解:
(1)關於新聞言論自由問題
接辦《生活》周刊之初,他認為辦報刊應該「心目中全無黨派」,報刊應「成為社會上人人的一個好朋友」。在《生活》周刊一再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他考察歐美許多國家之後,他對新聞自由的理解發生了深刻變化。認識到:「在資本主義的國家和資本帝國主義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裡,卻有多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
(2)密切聯系讀者,熱忱為讀者服務
①他接辦《生活》以後,就開辟了讀者《信箱》專欄,他十分重視這個欄目,稱讀者來信為「本刊真正的維他命」,熱心為讀者解答各種疑難問題。
②在報刊文風上,強調內容精煉,篇幅短小,提倡「明顯暢達」的平民文風。
③在經營上,他認為「報紙上面登載廣告,不應該專為了報紙的營業收入,而應該同時顧到多數讀者的利益」。盡量減低報刊售價,並堅決拒絕不義之財。
(3)報刊要有特點和個性
他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有「創造的精神」。他辦的報刊,每一個都有獨特的風格,這也是他的報刊為讀者歡迎,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4)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熱愛新聞出版工作,為新聞事業奮斗終生。他曾經提出,理想的編輯至少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大公無私;二是敏銳的觀察和卓越的識見;三是文字暢達;四是至少精通一種外文。他還提出過新聞工作者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健全的體格,懂一些自然科學知識。
【「鄒韜奮新聞獎」(94)
為了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鄒韜奮同志真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風而設立的。1993年設立,每兩年評獎一次,寧缺毋濫,獎勵新聞編輯(如負責通聯工作、寫新聞評論的、從事新聞研究的人員)的最高獎。】
28.范長江
中國著名記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5年7月,他以《大公報》特約記者身份從成都出發,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考察川、陝、青、甘、內蒙等地,撰寫了大量旅行通訊,匯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
西安事變後,他深入西安采訪周恩來,隨後進入延安采訪了毛澤東,在國內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變真相。他發表的通訊《西北近影》和《陝北之行》輯入通訊集《塞上行》。范長江是第一位從白區進入延安,向全國報道陝北革命根據地情況的中國記者。
抗戰爆發後,范長江深入前線采寫大量通訊。1938年發動創辦「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後又於1938年10月20日在長沙與胡愈之等創辦國際新聞社。
1939年5月,范長江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
「范長江新聞獎」(92)
(1)是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基金會聯合設立的優秀中青年記者(包括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播音員)的最高榮譽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該獎1991年開始評選,每兩年評選一次。這項獎要求參評者德才兼備,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在新聞工作中有突出貢獻,人品、文品俱佳,並對參評者的綜合業務成果和思想作風、職業道德、社會反應各項進行綜合考察和評選。
(2)該獎項以中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和繼承范長江同志獻身人民新聞事業的崇高精神,推動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檢閱和提高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2.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邵飄萍(1886-1926) 浙江東陽人。原名振清。清末秀才。1908年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1912年任《漢民日報》主筆。曾因反對袁世凱和貪官污吏被捕三次。1914年逃亡日本,參加創辦東京通訊社。1916年回國後,任《時事新報》主筆。1918年創辦北京新聞編譯社。同年又創辦《京報》,並任社長。1920年9月後,在《京報》上宣傳馬克思主義,贊頌十月革命。1924年經李大釗、羅章龍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積極支持群眾反帝反軍閥的斗爭。同年4月26日被奉系軍閥殺害。著有《實際應用新聞學》、《新聞學總論》、《各國社會思潮》、《新俄國之研究》等。
林白水(1874-1926),原名獬,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報界先驅。曾任養正書塾講席。1901年任《杭州白話報》主筆。同年冬赴滬,與蔡元培等成立中國教育會,組織愛國學社。後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法科兼習新聞,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歷任福建軍政府法制局局長、北京大總統府秘書、眾議院議員等職。1916年起從事新聞事業,創辦北京《公言報》、《新社會日報》(後改《社會日報》)、上海《平和日報》等,1926年8月因在社論中屢次抨擊軍閥張宗昌,被張逮捕殺害。著有《劍綺緣》、《生春紅室金石述記》、《各國憲法源泉》、《林白水先生遺集》。
引自http://..com/question/6618799.html?si=1
3. 關於東陽
東陽歷史悠久,公元195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建縣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美稱,被譽為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和工藝美術之鄉。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東陽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孕育了北伐名將金佛庄、新聞先驅邵飄萍、科學泰斗嚴濟慈、植物學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美名榮譽】
[編輯本段]
東陽享有「百工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之美譽。東陽建築業發達,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年產值超5億元的施工基地,又開辟了30多個年產值超億元的新基地。近幾年,我市建築企業創造了百餘項優質樣板工程,獲得了13項魯班獎。全市現有三級及以上資質建築企業134家,其中特級資質4家、一級資質15家,二級資質31家,2006年,103個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20.90億元。
東陽素有「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木雕、竹編)。目前,全市擁有工藝美術專業職稱人員1101人,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4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3人。2005年末,從事工藝美術生產的企業有 140餘家,家庭工廠2000餘家,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年產值超過20億元。東陽木雕因地得名,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國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陽木雕歷史悠久、技法繁多、題材廣泛、工藝精湛,流長千年而愈茂愈盛。北京故宮精美絕倫的宮殿雕刻、杭州靈隱寺雄偉壯觀的釋迦牟尼大佛、浙江省人民政府作為慶祝香港回歸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品《航歸》等都出自東陽木雕藝人之手。東陽竹編巧奪天工,被譽為中國工藝百花園中的「奇葩」,相傳起源於二千多年前,產品有25個大類,3000多個花色品種。東陽竹編以其高超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編織、典雅的色彩、欣賞與實用相結合著稱於世。大型竹編屏風《九龍壁》,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被列為國家工藝美術珍品永久保存。
東陽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素有「勤耕苦讀」之風。歷史上英才輩出,進士題名共有305人,其中武狀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5人。古代有名宦舒元輿、喬行簡、張國維等,近代有北伐名將金佛庄、「一代報人」邵飄萍、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台灣報業巨子王惕吾等。目前,在國內外具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8000多人,博士和博士後800餘人,東陽籍院士10人。2005年召開了首屆東陽博士大會。東陽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強市。基礎教育綜合水平名列全省前茅,義務教育高標准普及,學校布局更趨合理,素質教育穩步推行。近年來,新建了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東中新校區、市外國語學校。中天、順風、橫店等一批民辦高級中學應運而生。全市高級高中普及率已達到95%。
2008年6月11日,國家有關部門正式下文命名,東陽成了真正的「中國恐龍之鄉」,去年9月在東陽市區發現的恐龍化石,也被國際權威雜志認定為恐龍新屬種類,並將它命名為「中國東陽龍」。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東陽歷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獻帝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縣制,名吳寧,屬會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東陽縣,素有「婺之望縣」的美譽。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東陽撤縣設市,掀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春秋戰國:
春秋時(公元前770--前476年),吳越爭霸,屬越國;
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屬楚;
秦漢三國:
秦時(前221--前207年),推行郡縣制,東陽地為諸暨、烏傷縣之一部分,屬會稽郡。
西漢:
郡、國並行,先後屬劉賈荊王國、劉濞吳王國、會稽郡、揚州刺史會稽郡。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縣制,取「吳地安寧」之意,名吳寧,屬會稽郡。此為東陽建縣之始。
三國時,以吳寧縣屬吳揚州會稽郡。
吳寶鼎元年(266年):
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長山縣(今金華)。吳寧縣屬東陽郡。取東陽名,是因郡「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罷郡治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東陽郡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義烏(原烏傷縣)東沖要地及吳寧縣故地,襲舊郡名,建東陽縣。時有「婺之望縣」的美譽。
五代時,吳越王錢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
宋元明清:
宋,復東場縣為東陽縣,並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為寧越路,又改為金華府。
清,承明制,東陽縣仍屬金華府。
近現代:
民國時期,浙江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前後多次劃屬不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東陽解放。解放後,東陽屬金華地區(後為金華市)管轄,磐安縣先後在58年劃入、83年又劃出東陽,縣治相應變化。
1988年5月25日,東陽撤縣設市。
2003年,成為浙江省17個經濟強縣(排第13位)
歷史名人】
[編輯本段]
東陽自古就有「勤耕苦讀」之風,在歷史上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累計進士題名共有305人,其中武狀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的5人。古代有名宦舒元輿、喬行簡、張國維等,近現代有北伐名將金佛庄、中國新聞先驅邵飄萍、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著名物理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嚴濟慈、台灣新聞報業巨子王惕吾等。據統計,目前在國內外工作的東陽籍博士和博士後有300多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4名,具有教授、研究員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2100餘人,被《人民日報》稱譽為「百名博士匯一市,千位教授同故鄉」。目前,東陽的中小學教育水平名聞浙江省內外,每年向高等院校輸送新生近千名,教學質量一直名列浙江省前茅,是遠近聞名的「教育之鄉」。
舒元輿(791-835):字升遠。上盧泉塘北人。唐元和八年(813)進士。初仕即以干練知名。被宰相裴度薦為興元書記,所作文檄豪健,一時推許。元輿負才,銳意進取。太和五年(831)上疏自薦,反復8萬言,文辭精粹,出入今古,獲文宗李昂嘉許。以擅文敢諫著稱。宰相李宗閔謂其浮躁誕肆不可用。及李訓得寵,召為左司郎中,充知雜事侍御史。九年七月權御史中丞。文宗省察記錄囚徒罪狀,因元輿奏辨明審,九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兩部侍郎,同平章事。時宦官仇士良專權。十一月,李訓、舒元輿和鳳翔節度使鄭注等,密謀內外協勢,鏟除宦官勢力。以左金吾衛石榴樹上夜有甘露為名,誘使仇士良等往觀,謀加誅殺。因所伏兵甲暴露,事敗。元輿單騎出走,為仇士良神策軍生擒,不日遭腰斬。史稱「甘露之變」。弟元褒、元肱、元迥官同時。元褒早卒,余全被族誅。所著《牡丹賦》一篇,時稱其工,一日,文宗繞欄微吟,為之泣下。大中八年(854)昭雪。著有《舒元輿集》,其文《貽諸第勵石命》 、《錄桃源畫記》收入《唐代散文選》,其詩入《全唐詩》6首。
喬行簡(1156-1241):字壽朋。鳳山喬宅人,後居城內喬宅園。學於呂祖謙。宋紹熙四年(1193)進士。歷任通州知州,嘉興知府,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侍講,工部侍郎。理宗即位,行簡應詔上疏,要求確守「求賢、求言」二詔之初意,持「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治亂安危莫不由此」的治國之道。行簡力主抗金,收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六月兼知樞密院事。朝議收復三京(今河南開封、洛陽、商丘),行簡上疏,提出必先治內而後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須選將練兵豐財足食的主張。次年六月拜右丞相,三年十一月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嘉熙三年(1239)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四年九月加少師、保寧軍節度使,封魯國公。淳佑元年(1241)二月卒於家。追贈太師,謚「文惠」。行簡歷練老成,學識深厚,為人寬宏,好直言,善薦才。稱永康陳亮有「特出之才,卓絕之識」,陳亮去世後,則為之上疏請謚,有《為永康陳亮請謚疏》存世。一生獎掖後學,關心家鄉教育事業,曾執教於南園書院。著有《孔山文集》、《周禮總說》。
張國維(1595-1646):字玉笥。托塘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番禺知縣。興學校,課農桑,以德化民。崇禎七年(1634)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請命主持興建繁昌、太湖城垣,浚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修築吳江、江陰、蘇州等縣橋拱、塘堰、漕渠。積數年治水之經驗,著《吳中水利全書》。升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繼任兵部右侍郎。十五年九月升兵部尚書。清兵入京郊,國維獲咎辭職歸里,不久被捕解京下獄。路過蘇州,沿途士人痛哭生祭。後以治河有功獲釋復職。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都陷,國維擁魯王監國,進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督師錢塘江。次年六月初,方國安叛降,十八日國維還守東陽。二十五日,清兵破義烏,抵東陽七里寺。遂召二子問生死態度。長子世鳳即表示決不偷生,次子世鵬應答稍緩,國維即怒以石硯擲擊,不中。世鵬泣對「從容盡節,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唯祖母年邁八旬……」。二十六日午夜,國維穿戴衣冠,向母訣別,從容賦《絕命詞》三章,又寫「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汝二人或盡忠,或盡孝,各行其志,毋貽大母憂,使吾抱恨泉下!」擲筆於地,付遺書於次子,投園池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謚「忠敏」。所著《吳中水利全書》,《四庫全書》有著錄。
金佛庄(1897-1926):乳名為文,學名燦,字輝卿。橫店良渡人。民國7年(1918)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民國1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為中共黨員,為浙江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杭州小組的3名成員之一。次年6月,赴廣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民國13年春,奉命到廣州參與創建黃埔軍官學校,任軍校第一期第三學生隊上尉隊長,軍校國民黨特別黨部執行委員。後歷任營長、團黨代表、少將團長等職。先後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和滇、桂軍閥劉希閔、楊震寰叛亂及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部的兩次東征。身先士卒,戰功卓著,為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團爭得「黨軍榮譽旗」。北伐前期隨總部轉戰,負責保衛指揮機關和蘇聯軍事顧問的安全。南昌光復,入城維持秩序,除暴安良,民心大振。民國15年12月初,請命秘密赴杭州,策動江浙地方軍隊起義。9日晚離南昌,順流東下。其行蹤被孫傳芳密探偵悉,11日在南京下關碼頭被捕。因營救不及,12日被秘密殺害於雨花台。
邵飄萍(1886-1926):字振青,紫溪人。14歲進秀才。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浙江高等學堂,受梁啟超思想影響,任《申報》特約通訊員。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回金華任金郡中學教員。民國元年(1912)到杭州與杭辛齋合辦《漢民日報》,任主編,嚴厲揭露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醜行,不時抨擊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及其賣國罪行。報紙於1914年被袁下令查封,邵被捕。經營救出獄,流亡日本,入法政學校讀書,並組織「東京通訊社」。1916年初,應邀回國任《申報》、《時報》及《時事新報》主筆,筆伐袁世凱稱帝。袁倒台後,任《申報》駐北京特派員。1918年7月,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0月,又創辦《京報》,任社長。1919年「五四」運動時,在《京報》上揭露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賣國罪行,觸怒了段棋瑞政府,報紙被查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回北京復辦《京報》,與徐寶璜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於北京大學成立新聞研究會,主講新聞采訪課。以後,又在北京平民大學、政法大學講學。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積極支持反帝反軍閥斗爭。4月,張作霖奉軍入北京,邵即被捕。26日,以「宣傳赤化」罪慘遭殺害。著有《新聞學總論》、《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新俄國之研究》、《實際應用新聞學》等。
蔡希陶(1911-1981):原名中矩,字侃如,曾用名玄彭,後以號為名。蔡宅人。歷任中國植物學會名譽會長、雲南省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等職。畢生從事植物學研究。民國21年(1932)始,以3年時間深入雲南大涼山、屏邊等地調查考察,採集植物標本1萬多號。成功引種、選育名貴烤煙「大金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發展烤煙品種,使烤煙生產成為雲南省的經濟支柱。1953年,種芽嫁接成功原產巴西的三葉橡膠樹。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在西雙版納創建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和熱帶植物園。不久,又建立大勐龍生態群落研究站。1963年9月,出席在迦納舉行的西非科學協會第四屆年會。1972年,在勐連山中找到自唐代以來一直靠進口的重要內科植物「血竭」資源龍血樹。推倒「中國沒有血竭植物」的論斷。蔡希陶畢生研究植物資源、植物分類,提出在一特定地段上,人為安排適應人類要求的木本和草本的各種組合,奠定了中國人工植物實驗群落學的根基,成為著名的植物學家、植物資源學家。著作有植物學研究論文20多篇,譯有《系統植物分類》、《農林植物考源》等。
嚴濟慈: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01年1月23日生於浙江東陽,1996年11月2日在北京去世。1923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部和東南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1925年在巴黎大學獲碩士學位。1927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27年起同時在上海大同大學、中國公學、暨南大學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學任教授。1928年起在巴黎大學光學研究所和法國科學院大電磁鐵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1931年起一直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鐳學研究所所長。1935━1938年當選為法國物理學會理事。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兼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東北分院院長,技術科學部主任,副院長,主席團執行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校長,中國科技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光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副主任等職。曾任全國人大三、四、五屆常委會委員,六、七屆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198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嚴濟慈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人之一,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大氣物理學和應用光學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他精確測定了居里壓電效應「反現象」,發現了光雙折射效應;系統研究了水晶圓柱體施加扭力起電現象,發現水晶扭電定律;深入研究了鹼金屬蒸氣等光譜,發現軸向對稱的分子有效截面數值和費米━萊因斯伯格方程不符,並為原子物理學中的斯塔克效應等提供了豐富的實驗證明;在大氣物理學的臭氧層測試研究中,他精確測定了臭氧紫外吸收系數,被世界各國氣象學家使用達30年之久;他還研究了壓力對照相乳膠感光性能的影響,發現壓力能減弱乳膠感光性能。抗日戰爭期間,嚴濟慈在昆明領導開展應用光學研究,研製成大批軍用、醫用光學儀器設備,並被授予勝利勛章。
嚴濟慈曾在法、美、英、德等國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3篇,1986年匯集出版了《嚴濟慈科學論文集》。他還編著了從初中到大學的10種數學、物理教科書,如《初中算術》、《幾何證題法》、《普通物理學》、《高中物理學》、《初中物理學》、《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電磁學》等,培育了中國幾代科技人才和許多科學家,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 與京報有關的媒體事件
1918年7月,在北平創辦新聞編譯社。10月又創辦 《京報》。
1919年「五四」運動時,激於愛國義憤,在《京報》上揭露曹汝霖、陸宗輿、章宗樣的賣國罪行,觸怒了段棋瑞政府。報紙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復《京報》,並與徐寶璜一起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聞學研究會,並開講新聞采訪課。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學新聞系講授同一課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學講授新聞采訪以及報紙經營問題。
1925年,孫中山北上准備召開國民會議,邵在《京報》上刊登孫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國景仰之孫中山先生」標題。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邵積極支持反帝反軍閥斗爭,前此,他支持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軍閥的行動,因而遭到奉系軍閥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僅40歲的著名報人、《京報》創辦人邵飄萍被軍閥張作霖父子殺害於北京天橋。毛澤東對邵飄萍的評價:「還有邵飄萍。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
5. 邵飄萍的人物年譜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緒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南市街道紫溪村。
1902年中秀才
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在校期間受梁啟超思想的影響,開始為《申報》撰稿,被聘為該報特約通訊員。
1909年畢業後。回金華任中學教員。
1912年到杭州與杭辛齋合作主辦《漢民日報》,任主編,經常在報上揭露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醜行,對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和賣國罪行,加以抨擊。
1914年,袁世凱下令封閉《漢民日報》,邵被捕,後經營救出獄,流亡日本,入法政學校讀書,並組織東京通訊社。
1915年, 外國報紙: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邵立即向國內報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國擔任《申報》、《時報》、《時事新報》主筆,對袁世凱進行抨擊。後任《申報》駐北平特派員,在《申報》的叫北平特別通訊」欄內大膽揭露北洋軍間的醜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創辦新聞編譯社。10月又創辦 《京報》。
1919年「五四」運動時,激於愛國義憤,在《京報》上揭露曹汝霖、陸宗輿、章宗樣的賣國罪行,觸怒了段祺瑞政府。報紙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祺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復《京報》,並與徐寶璜一起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聞學研究會,並開講新聞采訪課。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學新聞系講授同一課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學講授新聞采訪以及報紙經營問題。
1925年,孫中山北上准備召開國民會議,邵在《京報》上刊登孫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國景仰之孫中山先生」標題。同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邵積極支持反帝反軍閥斗爭,前此,他支持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軍閥的行動,因而遭到奉系軍閥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僅40歲的著名報人、《京報》創辦人邵飄萍被軍閥張作霖殺害於北京天橋。毛澤東對邵飄萍的評價:「還有邵飄萍。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
6. 中國有哪些通訊社除了 新華社,中新社
目前正式的只有兩家:新華通訊社,中國新聞社,另外就是中國青少年通訊社
歷史上存在的較多:
中興通訊社(廣州)
遠東通訊社(比利時)
公民通信社(廣州)
上海通信社(上海)
湖北通信社(武漢)
湖南通信社(長沙)
北京通信社(北京)
東京通訊社(日本)
新聞編譯社(北京)
平民通訊社(北京)
國聞通訊社(上海)
勞動通訊社(上海)
申時電訊社(上海)
中央通訊社(廣州)
中俄通訊社(上海)
勞動通訊社(北京)
人民通訊社(武漢)
國民通訊社(上海)
紅色中華通訊社(瑞金)
中國工農通訊社(上海)
新華通訊社(延安)
國際新聞社(上海)
全民通訊社(太原)
民族革命通訊社(山西吉縣)
香港中國通訊社(香港)
中國新聞社(北京)
7. 1916年中國發生哪些大事
1916年中國工商業界利用列強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時,大力發展實業。紡織、麵粉、煙草、工礦業都有很大發展,實業救國盛極一時,該年總計工人罷工17起。 1月15日 上海南匯縣數百飢民反對屯田繳價、清丈沙田,集議起事。 16日 蔡鍔率護國軍出擊四川。 25日 黑龍江索倫地區森林火災,蔓延250-300公里。 27日 貴州都督劉顯世宣告獨立。 2月 18日 中華革命黨於湖北起義失敗。 23日 為緩和國內日益強烈的反袁情緒,袁世凱聲言暫緩登基。 3月 10日 馮國璋等5人聯合發電給袁世凱,迫其退位,取消帝制。 12日 北京政府公布《傳染病預防條例》。 15日 廣西宣告獨立,並通電加入反袁行列。 23日 袁世凱取消帝制,並致電請蔡鍔等停戰,商議善後辦法。 4月 月初 龍濟光在內外壓力之下,被迫宣告廣東獨立。 12日 浙江軍人起義,同日宣告獨立。 中旬 袁世凱決定任命段祺瑞為國務卿,由段組織新內閣。 該月 鄭曼陀的古裝美人月份牌在上海極為流行。 5月 8日 段祺瑞逼袁世凱交權。段、袁矛盾益加深刻。 9日 孫中山發表《第二次討袁宣言》。 18日 袁世凱派人於上海薩坡賽路14號刺死陳其美。 中旬 中、交兩銀行因對袁政府墊款,而發生擠兌風潮。 25日 陳宦宣布四川獨立。 29日 湖南將軍湯薌銘宣布獨立,成為脫離袁世凱的第八個省。 該月 中國海員罷工獲勝,港府承認其工會,並增加工資。 6月 6日 袁世凱在憂懼中病故。 7日 黎元洪繼任大總統。 9日 孫中山發表恢復《臨時約法》宣言,並致電黎元洪,要求「恢復約法」、「尊重國會」。 29日 北京政府國務院被迫恢復舊約法。 該月 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戰時代。 7月 6日 北京政府重新任命了全國各省軍政長官。 14日 北京政府著手懲治帝制策劃操辦者。 16日 所有居住在土耳其西諾普的希臘人被殺或被驅逐。 8月 1日 參眾兩院議員在北京舉行國會,段祺瑞出任總理。 13日 鄭家屯中日發生軍事沖突。 31日 蔡鍔東渡日本養病。 該月 政府與有實力的國務院矛盾開始明朗化。 該月 由《申報》駐京特派記者邵飄萍創辦的新聞編譯社開始發稿。 9月 1日 由陳獨秀主辦的《青年雜志》改名為《新青年》。 該月 總統黎元洪對督軍團干預政府事務深感憂慮。 10月 31日 黃興因操勞過度,舊病復發,溘然長逝。 該月 《時事新報》開辟「上海黑幕」 專欄,刊登的黑幕小說,引起海內外極大興趣。 該月 法國人強占老西開(天津海元寺)。 11月 1日 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抨擊尊孔運動。 8日 蔡鍔病逝於日本福岡大學醫院。 該月 徐世昌由黎元洪所請入京調停府院之爭。 12月 18日 國會內部研究系與商榷系在國會投票時,大打出手。 26日 黎元洪任命蔡元培為北京大學校長。 28日 日本西原龜三貸款給段祺瑞500萬日元。
8. 急需邵飄萍在新聞采訪、新聞通訊、新聞評論的成就及特點!
邵飄萍(1886-1926),浙江東陽人。
烈士,因直言敢諫開罪直奉軍閥,於1926年被當時的北洋政府奉系軍閥張作霖殺害於北京天橋。原北京平民大學和國立法政大學教授及原務本女子大學校長。五四運動實際發起人,著名新聞工作者,是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
原名鏡清,後改為振青,清光緒十二年九月十四日(1886年10月11日)出生於浙江東陽。14歲考中秀才,19歲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1912年任《漢民日報》主編,袁世凱稱帝後,為《時事新報》、《申報》、《時報》撰稿,抨擊袁的罪惡陰謀,以後又在兩年裡寫了250多篇、20多萬字的文章,揭露批判軍閥政府。1918年接連創辦了「北京新聞編譯社」、《京報》,又與蔡元培一起,創辦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並舉辦講習會,第一期學習的就有毛澤東、羅章龍等。1920年後,致力於新聞教育事業並贊頌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1925年,在李大釗和羅章龍介紹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共產主義運動作了大量的報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傳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橋被奉系軍閥政府殺害。
邵飄萍被人稱為「新聞全才」。北京大官本討厭見記者,邵飄萍卻能使之不得不見,見且不得不談,旁敲側擊,數語已得要領。如他夜探總理府,虛訪美使館,獨家新聞總是被他搶到。邵飄萍風流倜儻,慷慨豪爽,善於言辭,廣泛交遊,上至總統、總理,下至僕役百姓,他都靠得攏,談得來。他重交情,講排場,經常在酒樓飯館宴請賓客,以期從客人的談話中捕捉信息。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邵飄萍已成為中國百年新聞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鮮血染紅了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傑出的文化戰士、著名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教育開拓者。他以報紙和通訊社為武器,宣傳真理,抨擊邪惡,銳意改革,為新聞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所著的《新聞學總論》和《實際應用新聞學》等,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新聞理論著作。後人譽之為「亂世飄萍」、「一代報人」、「鐵肩棘手,快筆如刀」等等。更有「飄萍一支筆,抵過千萬軍」的高度評價。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緒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
邵飄萍故居1902年中秀才
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在校期間受梁啟超思想的影響,開始為《申報》撰稿,被聘為該報特約通訊員。
1909年畢業後。回金華任中學教員。
1912年到杭州與杭辛齋合作主辦《漢民日報》,任主編,經常在報上揭露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醜行,對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和賣國罪行,加以抨擊。
1914年,袁世凱下令封閉《漢民日報》,邵被捕,後經營救出獄,流亡日本,入法政學校讀書,並組織東京通訊社。
1915年, 外國報紙: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邵立即向國內報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國擔任《申報》、《時報》、《時事新報》主筆,對袁世凱進行抨擊。後任《申報》駐北平特派員,在《申報》的叫北平特別通訊」欄內大膽揭露北洋軍間的醜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創辦新聞編譯社。10月又創辦 《京報》。
1919年「五四」運動時,激於愛國義憤,在《京報》上揭露曹汝霖、陸宗輿、章宗樣的賣國罪行,觸怒了段棋瑞政府。報紙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復《京報》,並與徐寶璜一起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聞學研究會,並開講新聞采訪課。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學新聞系講授同一課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學講授新聞采訪以及報紙經營問題。
1925年,孫中山北上准備召開國民會議,邵在《京報》上刊登孫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國景仰之孫中山先生」標題。同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邵積極支持反帝反軍閥斗爭,前此,他支持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軍閥的行動,因而遭到奉系軍閥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僅40歲的著名報人、《京報》創辦人邵飄萍被軍閥張作霖父子殺害於北京天橋。毛澤東對邵飄萍的評價:「還有邵飄萍。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
[編輯本段]軼聞趣事
邵飄萍智取新聞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面臨參戰還是中立的問題,段祺瑞內閣會議匆忙做出決策,但不敢公之於眾。許多中外記者使盡渾身解數也一無所獲。年方21歲的邵飄萍決心「虎穴」采訊。第一次去國務院,被擋駕。第二次,他借得一輛掛有總統府車牌的汽車長驅直入。傳達長拒之於門外。邵當即掏出一疊鈔票,取其一半,遞給傳達長:「段總理接見與否沒關系,只求稟報一聲,這一半錢您買茶喝;若萬一接見,另一半盡數歸您。」邵飄萍終於被請。他大搖大擺走進去,段祺瑞絕口不談和戰決定。邵飄萍七勸八說,立下誓言:三天之內如在北京走漏風聲,願受處置,並以全家生命財產為保。段終於披露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作戰的決定,連其中細節也吐露無遺。邵如獲至寶,出來後立即驅車直奔電報局,以密電傳滬。申、新二報立即以號外特大新聞發表,印數十萬份,撒布上海灘,熱鬧非凡。五天後,號外慢慢流入北京,段祺瑞才如夢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