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人去世後的頭七、三七,五七怎樣算的
「燒七」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
「頭七」指的「去世之人在這一天將會返回家中,和家人做最後的告別!」,不過這也是一種民間封建迷信的說法;「頭七」是我國民間喪葬習俗之一,所指的便是「死者」的「魂魄」將在這一天回門「返家」,然後作「告別儀式」讓其「投胎轉世」。
家人過世,燒頭七,三七,五七,百天是自古的喪葬風俗:
1、頭七由兒子處理:燒紙錢、燒香、備家畜菜餚奠祭。
2、三七由女兒處理:燒紙錢、燒香。
3、五七由出嫁孫女處理:燒紙錢、燒香。
4、七七為滿七由兒子處理:燒紙錢、燒香、備家畜菜餚奠祭。
5、白天以後:燒香祭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頭七
⑵ 祭祀死者的頭七,三七,五七,七七怎麼算
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7次,俗謂「燒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較重要。第七個「七」也叫「斷七」,預示著喪禮結束。
(2)白喜事數七的演算法擴展閱讀:
相傳對逝者數「七」祭奠,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相傳李世民臨死前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要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太宗死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於是便形成了現在的燒七習俗。
數「七」祭奠,減輕痛失親人的悲傷和死者家屬的壓力,現在的做七次數,多數由原來的七次改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也就是所謂的燒大七)。
按照傳統的喪葬習俗,給死者燒一七、七七時,應以死者的兒子為主,也就是燒七所用的必需品,全部由兒子采買。因為兒子是家族的傳承人,做七要有頭有尾,所以多數地方的一七、七七都是由死者的兒子主辦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頭七(漢語)
⑶ 喪事禮金用什麼包裝
每個地方風俗不一樣,有的地方不需要包裝,直接給現金,然後登記上名字。有的地方是用白色的紙包的。現在一般很少有自己包的,一般都是在婚葬用品店購買。
此外白事送禮金般不能送帶6,常8,常9的。如366,288,399等。一般送100,200,500,700,1000不等數字,因為他是給悲痛人送的慰問,所以不能用吉利的數字。
喪事禮金注意事項
白事在隨份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份子錢的包裝,切忌用鮮艷的顏色、一定要用白色,這樣才不會在場上感到突兀,如果顏色沒選對,不僅會讓人對你印象不好,而且還會讓不好的氣運沾惹上身。
同時,還要注意金錢要放多少,不能放多也不能放少,千萬不能選擇吉利數字的份子錢,比如說888、666之類的。這個時候不要多說話,首先,表情一定要沉痛,這樣對死者是表示尊重的;其次一定要說一句「節哀順變」,這樣是對死者家人的安慰。
白事沒注意忌諱的後果。會讓自己惹上不好的運,甚至會讓自己在一段時間內附身;還會有錢財兩空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