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硫酸銅與水反應的反應熱是多少
具體值自己測吧。比較專業的問題我不懂。
網上找來的資料,不知能不能用上
一、反應熱與熱化學方程式:
1、反應熱:化學反應都伴有能量的變化,常以熱能的形式表現出來,有的反應放熱,有的反應吸熱。反應過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熱叫做反應熱。反應熱用符號△H表示,單位是kJ/mol或(kJ·mol-1)。放熱反應的△H為"-",吸熱反應的△H為"+"。反應熱(△H)的確定常常是通過實驗測定的。
注意:在進行反應熱和△H的大小比較中,反應熱只比較數值的大小,沒有正負之分;而比較△H大小時,則要區別正與負。
2H2(g)+O2(g)=2H2O(g);△H1=-a kJ·mol-1 反應熱:a kJ·mol-1,△H:-a kJ·mol-1
2H2(g)+O2(g)=2H2O(l);△H2=-b kJ·mol-1 反應熱:b kJ·mol-1,△H:-b kJ·mol-1
a與b比較和△H1與△H2的比較是不一樣
2、影響反應熱大小的因素
①反應熱與測定條件(溫度、壓強等)有關。不特別指明,即指25℃,1.01×105Pa(101kPa)測定的。中學里熱化學方程式里看到的條件(如:點燃)是反應發生的條件,不是測量條件。
②反應熱的大小與物質的集聚狀態有關。
③反應熱的大小與物質的計量數有關。
在反應:2H2(g)+O2(g)=2H2O(g);△H1=-a kJ·mol-1中,2molH2燃燒生成氣態水放出的熱量a kJ,該反應的反應熱是a kJ·mol-1,該反應的△H是-a kJ·mol-1。注意這三個單位。
3、書寫熱化學方程式注意事項:
a. 註明反應的溫度和壓強(若在101kPa和298K條件下進行,可不予註明),註明△H的"+"與"-",放熱反應為"-",吸熱反應為"+"。
b. △H寫在方程式右邊,並用";"隔開。
c. 必須標明物質的聚集狀態(氣體用"g",液體用"l",固體用"s",溶液用"aq")。若用同素異形體要註明名稱。
d. 各物質前的計量系數不表示分子數目只表示物質的量的關系。△H與計量數成正比關系。同樣的反應,計量系數不同,△H也不同,例如:
2H2(g)+O2(g)=2H2O(g);△H=-483.6kJ·mol-1
H2(g)+O2(g)=H2O(g);△H=-241.8kJ·mol-1
上述相同物質的反應,前者的△H是後者的兩倍。
燃燒熱和中和熱:在101kPa時,1mol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氧化物時所放出的熱量,叫做該物質的燃燒熱。在稀溶液里,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 液態H2O,這時的反應熱叫做中和熱。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強調燃燒物前的計量數為1,中和熱強調熱化學方程式中水前的計量數為1。燃燒熱要強調生成穩定的氧化物,如:生成液態水。
如:H2的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H2(g)+O2(g)=H2O(l);△H=-286kJ·mol-1
中和熱的熱化學方程式:
NaOH(aq)+H2SO4(aq)=Na2SO4(aq)+H2O(l);△H=-57.3kJ·mol-1
二、化學反應與物質的能量
1、放熱反應: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大於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熱量的多少等於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與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的差值。常見的放熱反應有:燃燒、中和反應、常溫下能自發發生的絕大多數的各類反應。
2、吸熱反應: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小於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熱量的多少等於生成物具有的總能量與反應物具有的總能量的差值。常見的吸熱反應有:水解反應、結晶水合物失水的反應、碳與二氧化碳或與水蒸氣的反應等
物質的能量越低,性質就越穩定;物質的能量越高,性質就越活潑。物質的化學能是化學鍵的能
量,通過化學鍵的鍵能可計算反應熱。
如:反應H2(g)+Cl2(g)=2HCl(g);△H。△H == E(H-H)+E(Cl-Cl)-2E(H-Cl)。
3、蓋斯定律: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只與反應的始態(各反應物)和終態(各生成物)有關,而與具體反應進行的途徑無關。這就是蓋斯定律。利用蓋斯定律可以間接計算反應熱。
例如:C(s)+O2(g)=CO2(g);△H1
C(s)+O2(g)=CO(g);△H2 CO(g)+O2(g)=CO2(g);△H3
依蓋斯定律有:△H1=△H2+△H3。
第1課時 化學反應的焓變
1.定義:化學反應過程中所釋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熱量(或轉換成相應的熱量)來表示,稱為焓變(ΔH),單位:kJ/mol 或 kJ?mol-1
在化學反應中,舊鍵的斷裂需要吸收能量 ,而新鍵的形成則放出能量。總能量的變化取決於上述兩個過程能量變化的相對大小。
任何一個化學反應中,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與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總不會相等的。在新物質產生的同時總是伴隨著能量的變化。
注意:
(1) 反應熱和鍵能的關系
例如:1molH2和1molCl2反應生成2molHCl的反應熱的計算。
1moLH2分子斷裂開H-H鍵需要吸收436kJ的能量;1molCl2分子斷裂開Cl-Cl鍵需要吸收243kJ的能量,而2molHCl分子形成2molH-Cl鍵放出431kJ·mol-1×2mol=862kJ的能量,所以,該反應H2(g)+Cl2(g)=2HCl(g)的反應熱
△H===生成物分子形成時釋放的總能量-反應物分子斷裂時所需要吸收的總能量
===862kJ·mol--436 kJ·mol-1-243 kJ·mol-1
===183kJ·mol-1
由於反應後放出的能量使反應本身的能量降低,故規定△H=反應物的鍵能總和-生成物的鍵能總和
(2)反應焓變與反應條件的關系
焓是科學家們為了便於計算反應熱而定義的一個物理量,它的數值與物質具有的能量有關。對於一定量的純凈物質,在一定的狀態(如溫度、壓強)下,焓有確定的數值。在同樣的條件下,不同的物質具有的能量也不同,焓的數值也就不同;同一物質所處的環境條件(溫度、壓強)不同,以及物質的聚集狀態不同,焓的數值也不同。焓的數值的大小與物質的量有關,在相同的條件下,當物質的物質的量增加一倍時,焓的數值也增加一倍。因此,當一個化學放映在不同的條件下進行,尤其是物質的聚集狀態不同時,反應焓變是不同的。
2.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1)放熱反應:即有熱量放出的化學反應,其反應物的總能量大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2)吸熱反應:即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其反應物的總能量小於生成物的總能量。
3.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示意圖對於該"示意圖"可理解為下列形式:
由能量守恆可得:
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熱量(放熱反應)
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熱量(吸熱反應)
4.燃料充分燃燒的兩個條件
(1)要有足夠的空氣
(2)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5.燃燒熱與中和熱
1)燃燒熱
(1)概念:在101kPa時,1mol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氧化物時所放出的熱量,叫做該物質的燃燒熱。燃燒熱的單位一般用kJ/mol表示。
注意:完全燃燒,是指物質中下列元素完全轉變成對應的物質:C→C02,H→H20,S→S02等。
(2)表示的意義:例如C的燃燒熱為393.5kJ/mol,表示在101kPa時,1molC完全燃燒放出393.5kJ的熱量。
2)中和熱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 1 molH20,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中和熱的表示:H+(aq)+OH-(aq)=H2O (1); △H=-57.3kJ/mol。
3)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及新能源的開發
(1)重要的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
(2)煤作燃料的利弊問題
①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把煤作燃料簡單燒掉太可惜,應該綜合利用。
②煤直接燃燒時產生S02等有毒氣體和煙塵,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③煤作為固體燃料,燃燒反應速率小,熱利用效率低,且運輸不方便。
④可以通過清潔煤技術,如煤的液化和氣化,以及實行煙氣凈化脫硫等,大大減少燃煤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提高煤燃燒的熱利用率。
(3)新能源的開發
①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降低燃煤在能源結構中的比率,節約油氣資源,加強科技投入,加快開發水電、核電和新能源等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②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是太陽能、燃料電池、風能和氫能等。這些新能源的特點是資源豐富,且有些可以再生,為再生性能源,對環境沒有污染或污染少。
●理解中和熱時注意:
①稀溶液是指溶於大量水的離子。②中和熱不包括離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熱、電解質電離的吸熱所伴隨的熱效應。③中和反應的實質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應過程中有其他物質生成,這部分反應熱也不在中和熱內。
㈡ 硫酸溶於水放出熱量 問能量轉化
純硫酸溶於水釋放熱量,主要來自化合反應H2SO4+H2O=H2SO4·H2O(一水合硫酸)釋放的熱能。能量轉化可描述為化學能→熱能。
----
[原創回答團]
㈢ 溶解熱為什麼是反應熱(如圖)能舉一個例子嗎(說濃硫酸溶於水發生水合算作是溶解熱,書本上又說錯,
您好,溶解熱不是反應熱。
溶解熱指在一定溫度及壓力下(通常是溫度為298K,壓力為101kPa的標准狀況),一摩爾的溶質溶解在大體積的溶劑時所發出或吸收的熱量。
反應熱,通常是指:當一個化學反應在恆壓以及不作非膨脹功的情況下發生後,若使生成物的溫度回到反應物的起始溫度,這時體系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稱為反應熱。也就是說,反應熱通常是指:體系在等溫、等壓過程中發生物理或化學的變化時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化學反應熱有多種形式,如:生成熱、燃燒熱、中和熱等。
因此,溶解過程不是化學反應過程.反應熱通常包括中和熱、燃燒熱。
如果不明白可以繼續追問,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