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為公布的方舟編譯器資料 可以推測鴻蒙系統是用C、C++語言編寫
如何看待華為鴻蒙系統的開發?
可以預見的鴻蒙系統。
1、除華為外其他國產手機公司不會安裝或重視。由於google禁售的是華為,對於小米等其他國產手機公司不禁售,因此小米等其他國產公司不會安裝鴻蒙系統,即便出於公共形象的壓力而安裝,也不會真正重視,最多就是做個樣子。
反正,內斗內行吧——除非華為讓渡鴻蒙系統的控制權!
2、鴻蒙系統即便能夠兼容安卓應用,在過了新鮮期之後,如何提升用戶體驗度是關鍵。如果像阿里OS一樣可以遠程刪除用戶的app,就直接死翹翹吧。
保持軟體開發商的利益和用戶體驗度的平衡,是鴻蒙系統能否生存的關鍵。開發商沒有得到利益,不會開發鴻蒙系統的app;用戶體驗度差,用戶就不會用鴻蒙系統。
⑵ 華為鴻蒙系統詳解,沒看懂或錯過發布會的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昨晚華為舉行了鴻蒙2.0系統的線上發布會,正式版系統發布,將廣泛應用於手機、電腦、平板以及各種家電設備甚至是 汽車 等等,廢話不多說,接下來小麥就帶大家來了解以下鴻蒙系統的定位。
真正的萬物互聯,用戶自由調取軟硬體
鴻蒙系統誕生以來一直想深耕於萬物互聯,這次的發布會進一步確定了鴻蒙萬物互聯的布局方式。鴻蒙在開發時重點應用了分布式技術,在鴻蒙的正式系統中加入了超級終端功能,用戶不單單可以自由調取軟體,還能自由組合調取硬體,什麼意思呢?
關於軟體給大家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在鴻蒙系統手機上安裝了一款app,但是在pad或者電腦上沒有對應應用,在我們想用平板或者電腦使用這個軟體時可以直接調取手機的這個app而不用另外下載。
硬體方面和軟體有點類似,還是給大家舉一些簡單的例子,我們一般的顯示器沒有很強的算力,比如現在賣的各種智慧屏是沒有多少算力的,但是我們可以調用有強大算力的計算機,同時感覺智慧屏的音質不行,可以調用專業音箱來輸出聲音。當然鴻蒙系統遠不如此,我們可以自由切換組合各種硬體設備輸出硬體對應的優勢,高清屏幕的畫質、藍牙耳機的聲音、電腦的算力、pad方便的手寫等等。
華為新的鴻蒙手錶可以控制鴻蒙 汽車
萬物互聯當然少不了現在火熱的新能源車和智能手錶,從發布會的演示視頻來看,華為新的Watch3可以控制搭載鴻蒙系統 汽車 的一些操作,而在此前華為就演示了手機的操控性能,現在鴻蒙2.0又做了大升級。更重要的,新款手錶採用了esim的連接方式,可以獨立使用,離開手機不影響任何功能,雖然這個方式不是全球首用,但是也正是得益於華為在通信領域的實力能夠直接與運營商合作就能完成項目,此外該模式將成為拓展華為終端物聯的方式。
終端物聯方式將多樣化
目前除了少部分產品,連接終端的方式主要還是藍牙,隨著esim和華為電力載波的廣泛使用,相信終端的連接方式將越來越多樣化,通過各種不同產品對於帶寬的不同需求精準化使用將會大大提升效率,並且降低成本,現在的華為智能家居中其實已經在使用這樣的功能了。
當以上功能實現AI智能化
華為其實前幾年就在白皮書中將「雲技術+人工智慧+5G」定義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當然全球公認的工業4.0也早就做了類似的定義。 當以上的所有功能技術都擁有AI的能力會怎麼樣?還是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很多人喜歡玩 游戲 ,當我們回家坐在沙發上拿起 游戲 手柄,系統智能識別出來要玩 游戲 自動調取了計算機的算力、沙發前顯示器的顯示功能和藍牙耳機的聲音,可以直接開始隨心所欲玩 游戲 ;又比如工作日我們戴著裝載系統的手機或者手錶靠近自己的車,天氣預報顯示今天天氣較熱, 汽車 自動打開了空調,走到車前車門自動開啟,裡面已經很涼快了;等等。
鴻蒙系統非常值得期待,雖然現在晶元領域被卡脖子,但是華為沒有落下其他技術的發展,從目前來看,華為的生態布局完全可以媲美蘋果和安卓甚至是超越,同時鴻蒙是開源的並且將源代碼捐給了國家,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開源資源加入其中,目前windows系統安裝插件已經可以支持使用。最後是所有華為手機更新正式版鴻蒙的時間表。
⑶ 鴻蒙OS是用什麼語言編寫的,它的應用又是用什麼語言可以編寫
鴻蒙OS是基於linux內核源碼開發實現的,OS實現代碼主要是C語言,並且內核提供的原生系統調用介面肯定也是C語言介面,上層APP應用兼容現有的安卓java程序,可能需要重新編譯JAVA應用程序代碼即可運行。
應用編寫需要用java語言。
鴻蒙OS(英文:HarmonyOS)。在2019年8月9日,華為在東莞舉行華為開發者大會,正式發布操作系統鴻蒙OS。鴻蒙OS是一款「面向未來」的操作系統,一款基於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它將適配手機、平板、電視、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等多終端設備。
(3)鴻蒙內核源碼匯編傳參篇擴展閱讀:
技術特性:
1、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技術實現系統天生流暢
鴻蒙OS通過使用確定時延引擎和高性能IPC兩大技術解決現有系統性能不足的問題。確定時延引擎可在任務執行前分配系統中任務執行優先順序及時限進行調度處理,優先順序高的任務資源將優先保障調度,應用響應時延降低25.7%。鴻蒙微內核結構小巧的特性使IPC(進程間通信)性能大大提高,進程通信效率較現有系統提升5倍
2、基於微內核架構重塑終端設備可信安全。
鴻蒙OS採用全新的微內核設計,擁有更強的安全特性和低時延等特點。微內核設計的基本思想是簡化內核功能,在內核之外的用戶態盡可能多地實現系統服務,同時加入相互之間的安全保護。微內核只提供最基礎的服務,比如多進程調度和多進程通信等。
3、鴻蒙OS將微內核技術應用於可信執行環境(TEE),通過形式化方法,重塑可信安全。
通過統一IDE支撐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實現跨終端生態共享。鴻蒙OS憑借多終端開發IDE,多語言統一編譯,分布式架構Kit提供屏幕布局控制項以及交互的自動適配,支持控制項拖拽,面向預覽的可視化編程,從而使開發者可以基於同一工程高效構建多端自動運行App,實現真正的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在跨設備之間實現共享生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華為鴻蒙系統
⑷ 鴻蒙系統全面解析,誕生背景、技術細節生態圈一文看懂 | 智東西內參
華為6月2日正式發布的鴻蒙系統無疑占據了最近熱點話題的C位,雖然不全是贊美的聲音,但這種努力打破美國壟斷,挑戰谷歌、蘋果在移動操作系統上壟斷地位的嘗試必將成為中國 科技 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興業證券的報告《華為鴻蒙深度研究》, 從鴻蒙系統的產生背景、開源技術細節和產業鏈生態圈全面解析鴻蒙系統。
原標題:
《華為鴻蒙深度研究》
作者: 未註明
鴻蒙產生的時代背景,總體來說有六個:
1、數字化的時代背景:數字化新時代的到來需要新的操作系統;
2、IoT 與 5G:5G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對操作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
3、中國面臨「卡脖子」的挑戰:獨立自主的研發操作系統是迫切的需求;
4、人工智慧的興起:AIoT場景天然要求多設備智能協同,需要一個適用於各類型機器的操作系統;
5、大數據與雲計算:TB、PB級的大數據需要一個能夠提供多機互聯的操作系統;
6、全球信息安全面臨挑戰:網路安全威脅呈現多元化、復雜化、頻發高發趨勢,需要一個足夠安全的系統進行保障。
到鴻蒙的出現,操作系統已經經歷了四代:分別是Unix、Windows/Mac/Linux、iOS/Android和鴻蒙/Fuchsia。
Fuchsia是由Google自主開發的基於Zircon微內核的開源系統,它可以運行在手機、電腦、智能家電等硬體產品上。
谷歌公司對Fuchsia的預期發展是讓它取代Android和 Chrome OS ,統一兩者成為一個操作系統。
和安卓相比,鴻蒙與安卓都是基於Linux開發,安卓是基於宏內核結構設計,而鴻蒙是基於微內核結構設計。鴻蒙系統使用C和C++編寫,不需要虛擬機這一中間過程,因此運行效率更高。
和iOS相比,iOS和鴻蒙都是致力於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iOS底層是基於Unix的,並且是閉源的,鴻蒙是基於Lmux的, 是開源的。
全球操作系統格局
2012年,華為出於對谷歌如果對其斷供就會難以維持生產的顧忌,開始布局自有分布式操作系統。
2019年5月15日,華為被列入了所謂「實體清單」,谷歌Android 服務GMS對華為禁供。
5G迅猛發展,物聯網時代來臨,多年前的布局使華為抓住了最佳的發展時期。
鴻蒙發展 歷史
總體來說,鴻蒙的技術現階段優勢在於開放,但劣勢是生態。系統在分布式部署、時延和流暢性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最大短板生態。
構建一個成熟的生態是鴻蒙能否生存下去並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
技術上,鴻蒙系統使用微內核架構。內核是操作系統內最基礎的構件,因此內核的設計對於操作系統的外部特性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常見內核結構可以分為宏內核、微內核、混合內核、外內核等。
微內核是較新內核結構,但是它擁有著眾多宏內核不具有的優良特性,吸引了很多研究者。
微內核與宏內核對比
微內核架構包含兩類組件:核心系統和插件模塊。核心系統負責通用功能,不因為業務的變化而變化。
插件模塊負責實現具體的業務,可以根據業務的變化而改動和擴展。
微內核架構模式可以將其他應用程序的功能作為插件添加到核心應用程序,從而提供應用的可擴展性、功能分離性和獨立性。
微內核架構通常具有以下特徵:整體敏捷度高、易部署、可測性高、功能表現優秀、可擴展性強和不易開發。
鴻蒙系統設計
鴻蒙架構的另一個很大優勢是依靠分布式軟匯流排、分布式設備虛擬化、分布式數據管理、分布式任務調度等技術,可以實現多種類、多數量的設備之間硬體的互助和資源共享。
分布式數據管理
分布式軟匯流排
分布式設備虛擬化
鴻蒙系統設計初衷是為滿足全場景智慧體驗的高標准鏈接要求,可適配手機、平板、電視、智能 汽車 、可穿戴設備等廣泛的終端設備, 將在未來萬物互聯的智能 社會 中打造下一代操作系統。
鴻蒙當前和未來架構
在技術特性上,鴻蒙有著 一次開發,多端部署 的特點。
在鴻蒙OS的框架層提供了用戶程序框架、Ability框架和UI框架。它們可以支持多終端設備業務邏輯和界面邏輯的復用,這樣應用跨設備的開發效率也就得到了提框架層升。
另一個特點是 統一OS,彈性部署 。鴻蒙os通過組件化和小型化的設計方法,使得針對各種類型的設備可以按需求選擇合適的部署方案。
鴻蒙支持多種組件配置方案:1、支持各組件的選擇,組件並不是必須被部署,可以按照需要選擇合適的部件;
2、支持組件內功能集的配置,可以按照需求選擇性的給組件配置功能集;
3、支持組件內功能集的配置,可以按照需求選擇性的給組件配置功能集。
除了微內核,鴻蒙的另一大賣點是方舟編譯器。方舟編譯器可以方便安卓APP移植到鴻蒙系統。
方舟編譯器是華為自主研發的編譯器平台,它將以前邊解釋邊執行的低效運行方式轉變為將Java、C、C++等代碼一次編譯成機器碼的高效運行方式,同時也實現了多語言的統一。
華為官方數據表明,方舟編譯器能提升24%的操作系統流暢度、44%的系統響應能力和60%的三方應用操作流暢度。
華為當前的業務可分為四大領域: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雲服務四大業務領域相互協同、共同發展,拼接成華為生態戰略布局版圖。
華為生態
鴻蒙系統的生態可以概括為1+8+N。1+8+N戰略的核心是1 , 即智能手機。智能手機作為鴻蒙生態的核心部分,憑借華為海思自研的麒麟晶元,為其他設備終端提供相應的通信支撐。
正是因為萬物互聯的場景中手機的重要性,華為始終以全球手機市場第一作為目標。
8是指 PC、平板、智慧屏、音箱、眼鏡、手錶、車機、耳機 ,這8項將由華為公司親自研發和參與市場,並且會追求市場領先地位。
N是 攝像頭、掃地機、智能秤等外圍智能硬體 ,涵蓋移動辦公、智能家居、運動 健康 、影音 娛樂 、智慧出行五大場景模式。
這些領域是與鴻蒙生態的合作夥伴進行共同開發,在合作過程中,鴻蒙生態將會提供HiLink協議標准,HiAI組件,Lite OS等技術平台,同時將鴻蒙操作系統開源。
2019年8月,全球第一款搭載華為鴻蒙系統的榮耀智慧屏正式發布。
榮耀智慧屏作為當時首個搭載鴻蒙系統的終端產品,突破了傳統電視的概念,搭載有鴻鵠818智慧晶元等三顆華為自研晶元和升降式AI攝像頭,內置華為系統級視頻通話功能,開創了大屏和手機的新交互方式,除了可聯控智能家居,還能實現智慧雙投、魔法閃投、魔法控屏等功能。
鴻蒙OS + 智慧屏
2021年4月,華為的鴻蒙OS智能座艙正式發布。
鴻蒙OS車機操作系統是面向車的操作系統,與手機同平台。鴻蒙OS智能座艙搭載有一芯多屏、多用戶並發、運行時確定性保障、分布式外設、車載網路、多部件等多種應用,提供差異化啟動恢復、極速啟動、多用戶切換、聲場控制、多部件協同等功能。
鴻蒙OS智能座船可以及時升級應用,基於其HMS-Automotive平台,開發者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與應用體驗,實現人、車、家的全場景協同。
鴻蒙OS + 智能座艙
同時面向車載場景增量還開發有HOS-A子系統,可實現賬號、多模輸入、用戶程序框架、元能力框架、多媒體、公共通信、車機業務啟動恢復等功能,使得自動駕駛、導航、視頻、音樂和通話等業務能夠在智能座艙和其他設備之間實現無縫切換,讓智能駕駛變得簡單、有趣、享受。
發布會現場透露,目前智能駕駛生態平台已獲得30+硬體生態、50+應用生態合作夥伴支持,未來鴻蒙OS將繼續加大與 汽車 及應用領域的開放與合作力度,與產業鏈一起打造智能駕駛的極致體驗。
2020年7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與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正式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在智慧家居領域達成「全方位戰略合作關系」 。
2021年4月,作為首批支持鴻蒙系統的家電產品,美的家用智能蒸烤箱S5mini正 式上市,該智能蒸箱搭載了華為鴻蒙系統,同時搭配了鴻蒙系統的一碰連特性,可以快速完成配網。
配網成功後,手機會自動跳轉到鴻蒙系統內置的輕量化產品頁面,用戶可以在頁面中獲取跟產品搭配的定製食譜,根據菜譜准備食材,即可一鍵啟動機器、機器自動烹飪。
智東西 認為,數字商業的終極競爭,歸根到底就是操作系統的競爭,全球市值前3名的蘋果、谷歌和微軟,他們共同特點就是都具備操作系統。鴻蒙的推出,長遠來看決定了能否在異構計算時代中取得第四張操作系統入場券的關鍵。
⑸ 此時此刻,鴻蒙時刻——再說華為鴻蒙系統的那些事兒
2021年6月2日,對於華為和很多關心華為的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千呼萬喚的華為鴻蒙操作系統(HarmonyOS)正式發布,雖遲但到。就像HDC 2019上鴻蒙初次發布那樣,准隨著它的爭議從未消失,且更隨著手機鴻蒙系統的推出在即,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HDC 2019之後,我曾寫過一篇《關於華為鴻蒙系統的那些事兒》的文章,此時此刻,我覺得是時候再說說華為鴻蒙系統那些事兒了——雖然我知道,在這個當口,寫這樣一篇文章很可能給我自己挖一個大坑……
不搞懂Android,你就看不懂鴻蒙
關於鴻蒙的最大爭議點無非就是:「HarmonyOS是不是套殼Android?」要說不是,不服氣的人肯定大把,要說是,那也一樣不得了,那就一層層地說清楚。首先,讓我們看看Google手中的Android操作系統是怎麼回事。
回顧一下Android操作系統的起源。它是由知名IT人Andy Rubin於2003年10月成立的Android公司推出的產品,其本身是基於Linux內核開放源代碼的操作系統;2005年8月,Google收購了Android公司;2007年11月,Android操作系統首次亮相,同時Google宣布以Apache免費開源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布Android的源代碼,Google牽頭的OHA也正式創立(OHA,Open Handset Alliance,該組織最初由34家手機製造商、軟體開發商、電信運營商以及晶元製造商共同組成);2008年9月,Android 1.0版本正式推出,首款Android智能手機G1發布,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啟。現在,Android操作系統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第一大操作系統,也廣泛使用在智能手機之外的很多設備上。
Android的起源和開源兩個字分不開。是的,Android系統底層所使用的Linux內核,是必須遵照GPL協議進行開源傳播的(GPL協議,General Public License,簡稱GPL,通用性公開許可證)。這個協議中的一項原則就是:確保軟體自始至終都以開放源代碼形式發布,保護開發成果不被竊取用作商業發售。
因此,採用Linux內核的Android操作系統,也不能違反這個協議, 前邊提到的Android免費開源許可證授權,就是指Google要向使用該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廠商提供開放的源代碼,即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但這部分源代碼並不代表「Android」操作系統的全部。
Google當初看上Android,可不是想要將這個開源系統作為一個免費的「慈善」項目來推動,而是在意Android這個平台的商業化潛力。於是,在收購了Android系統之後,Google就按自己的設想打造Android系統,即在開源代碼的部分之外,基於自家在移動互聯網上強大的控制力,把Gmail、Maps、Google Play、YouTube、Chrome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應用服務整合為GMS(Google Mobile Services)服務包植入,從而形成了這個系統的核心競爭力—— 簡單理解Android系統的本質,就是AOSP+GMS的合體。
換句話說,智能手機廠商可以自由使用AOSP提供的免費源代碼進行自家操作系統的開發,但想要賣得好,擁有更多的用戶,卻離不開GMS包含的應用,在Android的商業模式中,Google有一套嚴格的機制在免費開源與付費授權之間取得平衡的。
之前有數據顯示,從2008年~2016年間,Android操作系統為Google供貢獻了高達310億美元的營收,而利潤更是高達220億美元,也就是說,數以億計的搭載Android操作系列和GMS服務包的智能硬體們,都成為了Google帝國的現金奶牛。
只是,Google這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卻總有不能企及的地方——中國大陸。早年因為不願意服從法律監管,Google幾乎將整個互聯網服務都移出了中國大陸市場,但是Android操作系統卻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在中國市場壯大。
這里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因為Google不能在中國提供服務,中國的智能手機廠商們,早就習慣了自主開發沒有GMS,但又包含完整本地化服務的自主UI,但因為要面向全球市場,所以又會在自主UI中保留Google GMS框架,這樣就可以在海外市場很方便地接入GMS並激活一系列的服務。
因為GMS服務不能進入中國大陸市場,手機廠商們會在這個基礎上接入很多自己的服務,比如應用商店、主題商店、內容、支付、推送等,可是沒有Google Play的應用審核機制,國內的軟體生態是啥樣大家都看到的,到最後手機廠商自己都受不了了,才有了「統一推送聯盟」、「軟體綠色聯盟」之類的組織,且隨著國家監管力度的加強,現在已經好多了。
隨著Android的市場地位越來越強,Google也開始做一些小動作——畢竟這家公司的口號在2015年就從「Do not be evil」變成了「Do the right thing」。如將一些關鍵特性和重要代碼的更新放入GMS包的版本迭代中,比如部分組件、驅動等,有意拉開Android與AOSP的代數差距,從而凸顯自己的地位,進一步強化對Android生態的控制力。所以,為了能讓自家的UI能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智能手機廠商們對Android的魔改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回到華為。2019年5月16日,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被視為美國對華為終極打壓的開始,首當其沖的就是銷往全球的華為新款手機不能再使用Android系統。
是的,華為的確是不能使用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統了,但更具體的描述應該是: 「華為不能在自家手機新品中內置GMS服務,但AOSP源代碼的使用絲毫不受影響」, 而非那段時間盛傳的華為手機從此變磚。但是,無法內置GMS,對於華為手機在全球市場的銷售影響是實實在在的,但好在對於系統本身進化影響並不大——現在讓我們來到第二個話題:「華為掏空Android。」
華為真的掏空了Android?
華為是否掏空了安卓?這應該是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被拉出來遛一圈兒的問題。其實在我看來, 答案:是也不是。為什麼說不是?因為AOSP還在呢,華為從來沒有說過要排斥這個開源項目的,畢竟在這個軟體生態上運行著數以百萬計的應用,真要把這個掏了,難不成華為要自己做一個全新的軟體生態,腦子抽了還差不多。為什麼說是?因為華為對Android操作系統的改變也是真實的,很多谷歌做的東西,很多都被華為自己的東西替代了。
這個涉及一個主角, 即EMUI,華為自主開發的UI,或者說兩個主角也行,EMUI+HMS。 在這其中,現任華為消費者BG軟體部總裁王成錄王博帶領的EMUI團隊顯得尤其重要,從他2016年加入這個團隊之後,EMUI的根本性改變就發生了,用他的話說:「EMUI不僅僅是一個UI,而是一個平台。」EMUI是如何從UI變為平台的呢?簡單梳理一下:
-EMUI 4.X時代,主要的變化還只是TEE OS(即用於指紋的TustZone)以及SensorHub這樣基於硬體功能的模塊上;
-EMUI 5.X時代,這是一個戰略級別的關鍵版本。解耦Android底層組件,精簡各子模塊。虛擬機在這個版本也得到了優化,特別涉及了垃圾回收機制(GC)、AOT(運行前編譯)、資料庫優化(IO並行)等。在這個版本,新的文件系統F2FS(針對快閃記憶體推出,大幅度減少文件碎片),還有UltraMemory(即4GB運存達到友商6GB運存效果)的推出,通過對各個Android底層技術模塊的深度開發,讓EMUI團隊敢於將「十八月不卡頓」放到了公眾面前,沒記錯這就是EMUI第一個大爭議點出現;
-EMUI 8.X時代,人工智慧技術加入系統,iAware借著算力,整個系統的後台管理模式更合理,圖形引擎得到升級,即半路加入的GPU Turbo,這是EMUI對Android系統全棧圖形模塊修改的開始,EROFS超級文件系統也在此期間亮相開源社區;
-EMUI 9.X時代,也是「Turbo」的時代,GPU Turbo 2.0、CPU Turbo、LinkTurbo都是在這一代出現的,系統性能繼續優化,EROFS正式加入,連接能力得到強化。2019年MWC上,華為「1+8+N」智慧全場景戰略首次浮出水面,在這背後,鴻蒙的研發其實已經悄悄進行了不短的時間了;
-EMUI 10.X時代,分布式技術、軟匯流排、超級終端這一系列的概念出現了,它在HDC 2019上推出,伴隨著它一起發布的就是鴻蒙1.0,其時還是一個半成品,只能叫操作系統內核。只是因為2019年5月16日的事件,它不得不作為戰略產品提前亮相,在推出的時候,鴻蒙就直接宣布將會開源;
-EMUI 11.X時代,鴻蒙來到了2.0版本,但HDC 2020的主角是HMS和AppGallery,不但前邊提到的一系列系統底層的能力變化全部被涵蓋其中,連Google最引以自傲的營收來源GMS服務、Google Play也被替代了。
看完上邊這個簡單的梳理,你是不是對本章節開頭的那個問題概念更明晰了? 如果說華為掏空了Android,沒錯,華為EMUI團隊覺得Google做得不好的地方,要麼魔改,要麼就乾脆換掉,比如底層連接協議。 特別是在2019年5月16日之後,即EMUI10和11兩代,這樣的動作愈加突出,幅度也越來越大。
要說華為沒有掏空Android,也沒錯, 因為現在華為完全自主運營的AppGallery應用商店,里邊的應用都是基於AOSP規范開發,但又置入了HMS服務的華為版,目的就是為了解決這些應用在沒有GMS支持下的消費者體驗問題。 畢竟在全球范圍內,華為已經積累了7億多終端用戶,在他們換機或是華為解決手機硬體產品問題之前,用戶還是要繼續使用這些華為手機和軟體服務的。
到這里,為什麼會有鴻蒙這個東西了應該也有答案了。 「低情商」的說法,它有點像是華為在EMUI進化過程中,用來解決多設備連接協作問題中的「副產品」;「高情商」的說法,它是包涵底層互聯協議、晶元能力調用、多設備協同過程中交互界面等全方位解決方案的集合體,高效率的連接(HiLink)、低時延(HiLink)以及微內核(比如LiteOS)是它的三大特點,所以,從軟硬體一體化的整體度來說,鴻蒙肯定就是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
因為華為的工程師認為,當前物聯網的連接協議太過碎片化,從業廠商開發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所以最後出來的產品也就五花八門,這樣的情況,將會嚴重影響華為「1+8+N」戰略的推進效果,「1+8」都是華為自己的好說,「N」怎麼辦呢?那就交給鴻蒙來解決吧。
這是發布會後宣布的消息:2020年和2021年,華為按計劃分兩次把HarmonyOS的核心基礎能力全部捐獻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整合其他參與者的貢獻,形成 OpenHarmony 開源項目——這和AOSP是不是差不多?這就是為了能讓其他有興趣加入華為「1+8+N」戰略的設備製造和服務提供商能更好的理解這個生態系統。在2021年5月18日上海的華為HarmonyOS Connect夥伴峰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還提到了鴻蒙的商業模式,包括免費認證服務這些內容,我有整理專訪,大家有興趣也可以了解一下。
在2019年發布鴻蒙1.0的時候,華為的確是沒有那麼快的計劃將它放在智能手機上。HDC 2019之後對余承東的專訪中,他是這樣說的:「如果我們確認谷歌不再為華為提供操作系統,那麼,我們可以在一夜之間通過升級,將所有的華為手機操作系統的內核更換為鴻蒙,但是我們現在並不打算這么做,因為我們還是希望可以讓合作夥伴(主要是指美國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但同時,他也說了三個「Ready」,意即華為是可以隨時這么做,而在6月2日的發布會上,華為手機的鴻蒙升級計劃是何等規模大家也看到了。同樣的問題王博早些時候的回答也是:「做操作系統並沒有難度,關鍵是商業模式的問題。」
時間來到2020年5月16日,美國針對華為的終極制裁到來,手機SoC晶元斷供,蓬勃發展的華為手機業務隨時面臨停擺的問題。雖然現在看,華為還可以通過購買第三方公司的晶元,在全球繼續推出4G手機產品,但GMS同樣不能使用,出貨量也會從過去的億級下降到千萬級,決定華為消費者業務未來的「1+8+N」也隨之面臨巨大的挑戰。兩年前還是商業模式的問題瞬間就變成生死存亡的關鍵,HarmonyOS變得意義更加重大,不得不發。
並肩前行的OpenHarmony和HarmonyOS
我相信有了前邊兩個部分的鋪墊,再進入第三個部分,很多人的困惑應該會少很多。華為目前對鴻蒙這個操作系統的定義是: 「HarmonyOS是新一代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為不同設備的智能化、互聯與協同提供了統一的語言」 ,它與我們使用的Android這種宏內核系統在思路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宏內核操作系統我們用得很多,電腦上的Windows、手機上Android都是,它最大的特點是設備要裝載這個操作系統,就得所有的系統組件全部加包一起裝載,不管用不用得著,同時在運行時,系統也會依據內存大小,自動載入組件,響應速度是提升了,但會消耗極大的系統資源。
到2021年我們已經能見到最高達18GB RAM的安卓手機了,而在當前主流的Android 11系統描述中寫到:「設備最小運行內存為512MB」。如果設備的運行內存小於512MB,要到不能用最新版本的Android系統,要麼就只能用老版本——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到有些車機還在跑Android 4.4版本……
但是鴻蒙的設想就恰恰是反過來,它從架構設計上就進行了全棧解耦,將龐大的操作系統打散,拆解成很小的顆粒,不同能力的設備只需要按自己的要求來選擇相應的模塊能力載入即可, 比如鴻蒙系統的前身LiteOS,它最小的體積只有10KB,你能相信它是操作系統么?可它就是!華為認為這是未來物聯網時代和必然趨勢,巧的是Google也同樣這樣認為,所以,足足被其孕育了5年的微內核操作系統Fuchsia,剛剛於近日才正式推送,它的目標就是替代Android和ChromeOS,從而更好地適應物聯網時代的多樣終端和生態。
為了更好地讓合作夥伴與開發者適配設備與系統的能力,華為將採用鴻蒙系統的設備從L0~L5做了6個分級,其中從L0~L2這三個級別的設備,要麼沒有交互界面,要麼交互和功能都非常簡單,家電、手環就算這種設備,運行內存也非常小,甚至低到KB級,其被定義為瘦終端,它們採用的鴻蒙系統,代碼百分之百來自華為,不包含AOSP的任何部分;而L3~L5這三個級別的設備,有交互界面,可應用擴展,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車機、VR/AR等這些設備就屬於富終端的類別,它們採用的鴻蒙系統,就會引用AOSP的部分代碼。在這其中,手機無疑是功能最復雜的核心設備,會跑最多的應用,它引用AOSP順理成章。
所以,這次發布的HarmonyOS是何物就好解釋了。 華為軟體團隊開發出的OpenHarmony開源項目用來構建「1+8+N」生態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華為手機終端團隊加入HMS服務包,提供全套華為服務和連接能力,包括嵌入HMS服務的華為版應用,再加上部分AOSP開源代碼,支持Android廣泛的應用生態,保證消費者可以繼續無障礙地使用已有的應用 ,這就是今天發布的HarmonyOS。看到這里,是不是有人感覺眼熟?
沒錯,蘋果現在M1平台的MacBook就差不多是類似的情況,它既可以運行macOS應用,又可以運行iOS應用,而HarmonyOS呢,既可以運行原來的Android(APK)應用,又可以運行鴻蒙平台開發的應用(APK)。所以,6月2日發布會王博演講的最後一個環節的話不曉得各位注意到沒有: 「HarmonyOS是基於OpenHarmony的第一個公開發行版」 ,也算是把兩者的關系做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定義了。
關於鴻蒙系統是否是完全自主開發,要是沒記錯,華為自己是從來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之類的話倒是看到過不少, 這個巨人放在HarmonyOS上,就是AOSP。至於有人說到的鴻蒙上使用的代碼老舊,經過前邊兩個章節的介紹你應該明白,這對現在的華為和EMUI來說並不太重要,因為Android操作系統最核心的模塊,華為早就已經是脫離谷歌自己在做更新,包括HMS加入後,連應用驗證都自己在做,依賴度已經非常低了。
所以,現在EMUI 11還只基於Android 10版本的AOSP代碼,但其對比採用Android 11版本的友商系統體驗如何,相信大家心裡是有數的。只是因為環境的關系, 本來應該「慢工出細活」的事情,全部被按下了快進鍵,很多還沒來得做的事情,也都因為時間不夠沒有完成,比如代碼替換等,相信今年的HDC 2021上華為軟工團隊會有更多新消息放出。
選擇在現在推出HarmonyOS,對於華為也是有風險的,早年阿里YunOS與Android商業生態的沖突讓我們第一次理解到了Google對「開放」的態度。現在,HarmonyOS可能面臨的情況也差不多,但好在華為有HMS和初具規模的AppGallery可以進行一些對沖。
但對比這樣的風險,真正的風險還是時間。從2020年5月16日算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年,消費者的換機周期是28個月左右,留給華為以手機產品為中心推進「1+8+N」戰略的時間並不多,在餘下的短短1~2年時間里,華為除了繼續保留盡可能多的存量用戶,還需要完成去手機中心化的「1+8+N」戰略,還需要團結盡可能多的手機廠商來形成新的中心,從之前與楊海松的對話來看,新戰略中的「1」,很有可能就是App了。
但另一方面,楊海松也說過: 「華為擅長做產品而不擅長做生態」,這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以前華為做產品,秉持的是「進入一個行業,就一定要做到世界第一」的「霸道」原則,現在做生態,華為應該想的是如何交到更多朋友,合作共贏,姿態非常重要……
寫在最後
「華為推出HarmonyOS,中國驕傲」,發布會之後,以此為主題,各種各樣的雞血文章、小視頻又出現在各大內容平台上,好一場流量盛宴。類似的場景也出現在一年前,在他們口中,似乎華為能以一己之力,一夜之間釐清中國整個晶元產業的 歷史 欠賬。華為人並非沒有看到這些,但現在的他們,哪裡有功夫去理會這些論調,有太多事要做了。雖然這篇長文,也許看到的人和看完的人有限,但我覺得能把那些關於HarmonyOS的事兒解釋清楚,足矣。
⑹ 匯編源程序與C源程序是如何進行參數傳遞的
llo.out,編譯沒錯的話,就會在根目錄出現一個hello.out的文件,然後 /hello.out,就可以看到結果了.
具體參閱GCC的用法
一.gcc歷史
GCC最早是Richard Stallman在十幾年前編寫的針對於C的編譯器,意思即為GNU C Compiler,後來發展支持Ada,C++,Java,Objective C,Pascal,COBOL,以及支持邏輯編程的Mercury語言,後來其英文原名變為:GNU Compiler ollection([1]).除此之外,GCC對於各種硬體平台都提供了完善的支持。
一般的,GCC的編譯功能包括gcc(C的編譯器),g++(C++的編譯器),在編譯過程中,一共有四步工作。
1.預處理,生成i文件,C文件編譯為.i文件,C++文件編譯為.ii文件,它們都為源程序的預處理結果文件.以最簡單的Hello World程序為例:
*********************************
// test.c
#include "stdio.h"
#define MAX 9
int main()
{
int a;
a=MAX;
printf("Hello Worldn");
}
*********************************
用cpp test.c test.i 可得到預處理文件test.i,通過查看該文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引入的include文件已經被引入處理,define定義的部分已經被完全帶入。
2.預處理文件轉換成匯編語言,生成.s文件。這一步利用egcs來完成(在mingw標准包中沒有見到這個預編譯器,所以測試沒有成功,將繼續測試)
3.匯編變為目標文件,生成.o文件,利用as來完成。
4.連接目標文件,生成可執行程序,利用ld來完成.(後續繼續研究ld編譯過程。)
二.GCC參數祥解
-x language filename
設定文件使用的語言,這樣源程序的後綴名無效了,並對gcc後接的多個編譯文件都有效。這樣如 果存在.c和.cpp文件聯編會有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用到了下一個參數 -x none filename,在下面做介紹。因為在預處理過程中對於.c和.cpp文件的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可以使用的參數有:'c','objective- c','c-header','c++','cpp-output','assembler','assembler-with-cpp'.編譯的時候, 如果有這樣的一個用C語言寫的test.tmp的文件,用gcc編譯的時候就用gcc -x c test.tmp就可以讓gcc用編譯C語言的方式來編譯test.tmp.
-x none filename
關掉上一個選項,就是讓gcc根據文件名後綴,自動識別文件類型。如用下列方式編譯: gcc -x c test.tmp -x none test2.c 這樣可以自由地選擇編譯方式
-c
只激活預處理,編譯和匯編,也就是把程序做成obj文件。如gcc -c test.c 就會生成test.o文件,當然這樣還只是目標文件,需要經過ld連接器對所有的.o文件進行聯接才能生成可執行文件.
-S
只激活預處理和編譯,把文件編譯到匯編代碼。相當到對源程序做一個egcs操作,生成.s文件。可以查看生成的匯編文件結果。這個對於研究匯編語言的程序員來說是很有作用的。
-E
只激活預處理,這個將對文件進行預處理,將對所有引入的include文件和define定義的量進行代換,為我們開頭所說的gcc 編譯的第一步,即用cpp命令將程序語言文件進行預處理.但這一步不生成結果文件,如果你需要生成結果文件保存,那麼需要利用系統中的輸出重定向。
-o
定製目標名稱,預設的時候在unix和linux平台下gcc filename的結果是一個文件名為a.out的文件,windows下用mingw里帶的gcc編譯結果是a.exe。如果我們用gcc -o hello.exe test.c的話,將生成hello.exe可執行程序。這個並不一定只限於最後一步可執行程序的生成,如用上面所講的-S生成的匯編程序也可以用-o參 數生成,比如 gcc -o hello.asm -S test.c 這樣hello.asm就是test.c經過預處理和編譯之後的結果。
-pipe
使用管道來代替編譯中的臨時文件,因為編譯的整個過程有幾個不同的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是以前一個步驟的輸出為輸入的,這樣就涉 及到數據傳遞的問題,在沒有-pipe參數的情況下,是用臨時文件的形式來進行傳遞的,在有該情況的時候就利用管道來傳遞中間數據。當然,在某些系統中, 匯編不能讀取管道數據,這樣這個參數就不能正常工作了。
-ansi
關閉gnu c與ansi c不兼容的特性,激活ansi c的專有特性,在此情況下,處理器會定義一個__STRICT_ANSI__的宏,在有些頭文件中會關注該宏是否被申明過,以避免某些函數的引入。此項可參照ansi c與gnu c的差別得到更多理解。
-fno-asm
此選項為ansi選項功能的一部分,禁止將asm,inline,typeof用作關鍵字。
-fno-strict-prototype
這個選項只對g++有作用。這個參數讓編譯器將所有沒有參數的函數都認為是沒有顯式參數的個數和類型的函數,而不是沒有參數。而對於gcc來說,會將沒有帶參數的函數認成沒有顯式說明的類型。
-fthis-is-variable
這個參數僅對C++程序有效,可以讓this做一般變數使用,允許對this賦值.
-fcond-mismatch
允許條件表達式的第二和第三參數類型不匹配.表達式的值為void型.
-funsigned-char
-fno-signed-char
-fsigned-char
-fno-unsigned-char
這四個是對char在編譯時進行的設置,它們分別決定將char設為unsigned char或signed char.
-include filename
加入頭文件的位置,以使程序中順利使用#include ,這樣就可以在編譯的時候這樣編譯:gcc test.c
-include ./include/test.h,進行聯編。
-imacros filename
將filename中的宏擴展到gcc的輸入文件里,宏定義本身不會出現在輸入文件中。意即在編譯某個文件test.c的時候,它裡面申明的宏如果在沒有用到該參數的時候,生成目標文件之後就會被丟棄掉,而在用了這個參數之後,這些宏將被保留用於之後文件的編譯。
-Dmacro
相當於#define macro,宏的內容為字元串'1'。如在編譯的時候使用gcc -o test.exe test.c -DDEBUG就相當於在test.c裡面定義了DEBUG宏,值為字串'1'。可用如下程序測試可知:
**********************************
//test.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ifdef DEBUG
printf("hellon");
#endif
}
**********************************
如用gcc -o test.exe test.c編譯,剛運行結果為:
Hello World
如用gcc -o test.exe test.c -DDEBUG編譯,則運行結果為:
Hello World
hello
因此可以在下一種編譯方法中相當於在test.c裡面定義了DEBUG宏。
-Dmacro=define
作用同上,但設定宏的值為define.
-Umacro
相當於給程序中定義的宏作了一次undefine.即:#undef macro
-undef
取消了對任何非標准友的定義
-Idir
在#include 的時候,先在用這個參數指定的位置找頭文件,如果沒有找到,則到預設的目錄找頭文件
-I-
取消-Idir的作用,表明以後編譯的程序將不在-Idir指定的目錄里尋找頭文件。
-idirafter dir
在-I的目錄裡面查找失敗之後,再在這個目錄裡面查找頭文件,這樣的參數為設置頭文件查找的優先順序問題比較有幫助。
-iprefix prefix
-iwithprefix dir
這兩個參數一起用,在-I目錄尋找失敗的時候,到prefix的dir下查找頭文件。
-nostdinc
編譯器不再系統預設的頭文件目錄裡面找頭文件。這樣就可以精確地確定頭文件的來源,應該比較慎用,在對編譯器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容易造成編譯失敗.
-nostdinc C++
不在g++的標准路徑中找頭文件,但在其他的路徑中繼續找。在創lib的時候用。
-C
為了有效的分析程序,有預處理的時候不刪除注釋信息,與-E一起使用,有利用分析程序的過程。
-M
生成文件的關聯的信息,這樣就可以知道源代碼文件裡面關聯了哪些它所依賴的頭文件。
-MM
同上,但忽略由#include 造成的依賴關系
-MD
跟-M相當,但是輸出導入到.d文件中,如gcc -MD test.c,剛輸出的依賴關系存放在test.d文件里。
-MMD
跟-MM相同,但是輸出到.d文件中,如gcc -MMD test.c,剛輸出的依賴關系存放在test.d文件里。忽略#include 的關系
-Wa,option
這個參數將option傳給匯編程序,如果option中有逗號,則會把option分成多項,傳給匯編程序。
-Wl,option
這個參數將option傳給連接程序,如果option中有逗號,則會把option分成多項,傳給連接程序。
-llibrary
用於制定編譯的時候使用的庫,如 gcc -lgtk tset.c則程序使用gtk庫進行編譯,不過需要注意的是gcc庫一般都是以libname.a來命名庫文件,在用-l參數來加入庫文件的時候,直接用-lname來引入,而前面的lib被省掉。這一點需要注意。
-Ldir
編譯的時候設定庫文件查找的路徑,不然的話,編譯器只在標准庫路徑裡面找庫。
-00
-01
-02
-03
編譯器的優化選項,-00表示沒有優化,-01為預設值,-03為最高。
-g
在編譯的時候,產生調試信息
-gstabs
以stabs格式聲稱調試信息,但不包括gdb的調試信息。
-gstabs+
以stabs格式聲稱調試信息,包括gdb的調試信息。
-ggdb
該參數將把gdb的調試信息輸出
-static
這個參數將禁止使用動態庫,這樣程序只能連接靜態庫。
-share
這個參數將讓程序盡量使用動態庫
-traditional
試圖讓編譯器支持傳統的C語言的特性.
三.總結
gcc的參數還遠遠多於上面寫到的這些,但是有以上的參數我們已經可以對gcc的大部分編譯掌握的比較熟練了,更多的參數介紹可以參照GCC的manual,現在已有翻譯了的中文手冊,地址在下面的參考文獻裡面被列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⑺ 華為鴻蒙系統用什麼語言寫的
系統如下:
華為鴻蒙系統採用開源的方式,源代碼已經在官方公布的網站掛出。根據其源代碼來看,內核基於C++語言開發,部分功能模塊通過C語言以及C++混合編寫。總體上來看,鴻蒙系統是以C語言為基礎,摻雜了部分C++語言共同開發而來。
簡介:
華為鴻蒙系統(HUAWEI HarmonyOS),是華為在2019年8月9日於東莞舉行華為開發者大會,正式發布的操作系統鴻蒙OS。
華為鴻蒙系統是一款全新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創造一個超級虛擬終端互聯的世界,將人、設備、場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將消費者在全場景生活中接觸的多種智能終端實現極速發現、極速連接、硬體互助、資源共享,用合適的設備提供場景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