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蔡元培簡介及作品
他為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模”。你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蔡元培。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蔡元培簡介及作品,一起來看看吧。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並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時兼任中法大學校長。他早年參加反清朝帝制的斗爭,民國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個法令——《大學令》 。北伐時期,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員會、籌設中華民國大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導教育及學術體制改革。1927年3月28日組織、發起“護國救黨運動”,揭開4.12屠殺序幕。1928年至1940年專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貫徹對學術研究的主張。蔡元培數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於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1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67
2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
3 蔡元培教育論著選(蔡元培,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 蔡元培先生全集.續編(蔡元培著)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80
5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上海書店1984
6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 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56
7 蔡元培語萃(蔡元培, 著)華夏出版社1993
8 蔡元培隨想錄: 人生的啟示(蔡元培, 著)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4
9 文化融合與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10 蔡元培文集(蔡元培, 著) 錦綉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
11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12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東方出版社1996
13 蔡元培學術文化隨筆(蔡元培,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14 張元濟蔡元培來往書信集(張元濟, 著/蔡元培, 著)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1992
15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 我和商務印書館(蔡元培著/蔣維喬著/庄俞著) 商務印書館 1987
16 蔡元培語言及文學論著(蔡元培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17 玄圃論學集:熊十力生平與學術(蔡元培著)三聯書店1990
18 蔡元培選集(蔡元培著)中華書局1959
19 蔡元培論科學與技術(蔡元培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0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1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蔡元培卷(劉夢溪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2 蔡元培學術論著(蔡元培,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3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01,美育代宗教說(婁子匡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3
24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21,妖怪學講義(婁子匡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4
25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41,中國倫理學史(婁子匡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4
26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 專號.(2),民族篇(婁子匡主編/蔡元培,著) 東方文化書局 1976
27 蔡元培張元濟往來書札(蔡元培,著/張元濟,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民國79
28 蔡元培美育論集(蔡元培/高平叔) 湖南教育 1987
29 蔡元培哲學論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0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31 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著/高平叔編) 中華書局 1984
32 蔡元培政治論著(蔡元培/高平叔) 河北人民 1985
33石頭記索隱(蔡元培著/胡適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34 孑民自述(蔡元培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35 蔡元培美學文選(蔡元培,著) 淑馨出版社 1989
36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商務印書館 1998
37 未能忘卻的憶念: 《宇宙風·自傳之一章》《人間世·名人志》合集(蔡元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8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商務印書館 1999
39 蔡元培民族學論著(蔡元培, 著)台灣中華書局5/12
40 蔡元培教育論集(蔡元培,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1 簡易哲學綱要(蔡元培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13
42 哲學要領(科培爾講) 商務印書館 民國8
43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 商務印書館 民國10
44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
45 美術的起源: 學術講演錄(蔡元培著) 4414
46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16
47 石頭記索隱(蔡元培編纂) 商務印書館 民國23
48倫理學原理(蔡元培編譯) 商務印書館 民國8年
49張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紀念論文集(胡適編輯/蔡元培/王雲五編輯) 商務印書館 民國26
50 蔡元培書信集(蔡元培,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51 文明的呼喚: 蔡元培文選(蔡元培,著/聶振斌選注)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52大學精神: 五四前後知識分子論大學精神之經典文獻(蔡元培,著/胡適,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民國90
53 哲學大綱(蔡元培編纂) 商務印書館 民國15
54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17
55現代教育思潮(吳敬恆主編/蔡元培主編/王雲五主編) 商務印書館 民國20
56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蔡元培,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57 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蔡元培著)良友圖書公司民國34
58蔡元培講演集(蔡元培,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
59 王國維 蔡元培 魯迅點評紅樓夢(王國維,著/蔡元培,著/魯迅,著) 團結出版社 2004
60 中國倫理學史(蔡元培,著) 商務印書館 2004
61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62蔡孑民先生言行錄(蔡元培,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3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Cai Yuan Pei ,)著) 傳記文學出版社 民國67
2. 紅色經典書目有哪些
紅色經典書目:《紅岩》、《鐵道游擊隊》、《閃閃紅星》、《小英雄雨來》和《青春之歌》等。
1、《紅岩》
小說發生在1948年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雲峰、江姐、陳然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
2、《鐵道游擊隊》
這是一部描寫在抗日時期,魯南地區確有這樣一支游擊隊,開始在臨(城)棗(庄)支線,以後發展到津浦干線上活動。在廣大的革命根據地中由共產黨人領導的一支特殊的游擊小分隊以打擊日偽軍的交通線為目的而與日偽勢力進行游擊斗爭的英雄故事。
5、《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以高亢激昂的旋律為愛國知識分子寫下了一首青春的贊歌。
3. 於奇智的科研簡況
1. 後「後現代」 《讀書》94.10.
2. 走向當代的近代監禁——評述福柯的《監視與懲罰》 《中國書評》(香港)94.11.
3. 福柯人論之分析——從知識考古學的觀點看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95.8.
(被張問《從社團看羅馬公私法的分野》引用)
4. 性—一個揮之不去的惱人話題(筆名:一水) 《西南工商報》95.7.22.
5. 尋找新方法 《中國書評》(香港)96.5.
6. 後現代思想家G.德勒茲 《國外社會科學》(雙月刊)96.5.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與哲學史》(月刊,1996.11.)全文轉載,亦被《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中「後現代主義的建設性向度(王治河)」一文引用,後以摘要形式收入《中國新時期社會科學成果薈萃》(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8月版),編入李惠國與黃長著主編《重寫現代性――當代西方學術話語》,獲《國外社會科學》創刊200期紀念優秀論文獎)
7. 精神與人生 《重慶青年報》96.10.11.
8. 思, 或此或彼 《讀書》96.12.
9. 福柯及其生平、著作和思想 《國外社會科學》(雙月刊)97.1.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月刊,1997.3.)全文轉載,編入李惠國與黃長著主編《重寫現代性――當代西方學術話語》,被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哲學卷)介紹)
10. 社會科學研究與知識增長 《社會科學報》97.1.30.
11. 新儒家代表——馮友蘭 《馮友蘭研究》(第一輯, 紀念馮友蘭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蔡仲德 編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第478-491頁,97.6.
12. 吳宓的二馬之喻 《紅岩》(雙月刊)98.1.
(收入《多維視野中的吳宓》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
13. 理解與誤解:福柯在中國 《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98.2.
14. 試論福柯的「人文科學考古學」 《哲學研究》(月刊)98.3.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外國哲學》(月刊,98.6.)全文轉載,被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哲學卷)介紹)
15. 傳統考古學與福柯考古學(法文:L』Archéologie Habituelle et l』Archéologie Foucaldienne)《法國和外國哲學雜志》(Revue Philosophique)(法國巴黎,季刊,總第1133期)99.2. (A&HCI(《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PhilosopherIndex收錄))。
16. 《傅科》自序(台灣三民書局東大圖書公司99年10月版)
17. 創制概念的德勒茲 《視覺21》(雙月刊)2000.8.
18. 《福柯 褶子》譯後記:德勒茲,創制概念的哲學大師
19. 褶子論或新萊布尼茨主義的誕生(筆名:一水) 《中華讀書報》2001.11.7. 《世紀中國》(網刊)2001年11月26日轉載
20. 何洋《墨家辯學》序二(海南出版社2002年3月版)
21. 人智慧地經商著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3.
22. 《凝視之愛——福柯醫學歷史哲學論稿》後記
23. 晃動在自由冒險中的背影 《二十一世紀》(香港)2002.6.
(《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第三期轉載,《世紀中國》(網刊)2002年第8期轉載)
24.哲人的人文化成《二十一世紀》(香港)2002.8.
25.哲學的僭越《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9.5.
26.寫在哲學邊上――德里達與解構《文景》2003.3.
27.薩特與造反理性觀《二十一世紀》(香港)2003.4.
(該文完整版載《二十一世紀》(香港)網路版2003.8.)
28.列維:知識分子的使命《現代哲學》2003.4.
29.思想的下沉者――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其人其書《文景》2003.5.
30.造反與理性――論薩特的知識分子政治實踐觀 《知識分子論叢》第1輯:《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許紀霖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1.解構策略下的「大學」《二十一世紀》(香港)2003.6.
(《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總第二十九期轉載,《世紀中國》(網刊)2004年第8期轉載)
32.五月風暴與造反機器《東方》2003.12.
33.煩惱與煩惱者,《中國現象學網》(網刊)
34.簡說張岱年天人合一觀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5.
35.慾望機器《外國文學》2004.6.
(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月刊,2005.1.)全文轉載)
36.關於康德啟蒙運動問題的福柯論說 《法國哲學研究》第1輯,人民出版社,2005.3.
37.銷魂試驗與生存美學《福柯與酷兒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導讀
38.癲狂與權力:福柯、康德與現象學《法蘭西思想評論》第1卷(啟蒙與當代法國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5. 1.人權是一種新帝國主義嗎?(列維納斯著),《中國現象學網》(網刊)
2.我們傳播越多,卻了解越少(丹尼爾著),《世紀中國》(網刊)2003年第4期
3.慾望與快感 (德勒茲著),《世界哲學》 2005.1.
4.什麼是啟蒙運動? 《世界哲學》 2005.1. 1.傅科(台灣三民書局東大圖書公司99年10月版)
(有作家何世進的書評,發表於商務印書館《中國學術》第4輯;被台灣南華大學高榮禧《當代文化批評專題:本雅明與傅柯》(教學綱要)列為參考書籍;被台灣省《傅柯》一書引用並列為參考文獻;台灣省講座(2001年1月17日)《傅柯「權力系譜學」轉向及其對「課程社會學」研究的啟示》(志華)列為參考書目)
2. 凝視之愛——福柯醫學歷史哲學論稿(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有復旦大學哲學系莫偉民教授的書評《醫學眼光的考古學》,載於《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2002年9月5日,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董國安教授的書評《權力運作下的自由科學――〈凝視之愛〉對福柯的讀解》,刊於《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年第7期)
3. Epistémè chez M. Foucault ou la Mort de l』Homme(《福柯知識圖式或者人之死》),Thèse de Doctorat, sous la direction de Madame Paule-Monique Vernes, Université de Provence, 1989-1993, 等級:優秀(très honorable),入選法國博士論文庫目錄。
4. Discours chez M. Foucault(《福柯論說理論》), Mémoire de DEA , sous la direction de Madame Paule-Monique Vernes, Université de Provence, 1988-1989,等級:優秀(très bien)。 1.福柯(德勒茲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版),載《福柯 褶子》
(被卓青《話語的政治經濟學》引用) 後現代主義辭典(副主編並撰寫33個詞條,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差異與重復》,第058-059頁
2 陳述,第063-064頁
3 德勒茲,第076-079頁
4《癲狂與非理性――古典時代癲狂的歷史》,第088頁
5《電影1――畫面運動》,第090頁
6《電影2――畫面時間》,第090-091頁
7 反哲學,第118-119頁
8 分歧,第145-146頁
9 福柯,第147-153頁
10 後現代性,第268-270頁
11《監視與懲罰》,第332-335頁
12《結構主義史》,第347-348頁
13 精神分裂分析法,第361頁
14 老年哲學家,第406頁
15《68年沉思錄――論當代反人道主義》,第425-426頁
16《論精神――海德格爾與問題》,第430-431頁
17 讓凱萊維奇,第503-504頁
18《猞猁史》,第529頁
19《審美人――民主時代審美觀的創造》,第545頁
20《事物的秩序》,第579頁
21《說不出來的東西與幾乎子虛烏有》,第587頁
22《說與寫》,第587-588頁
23《死亡論》,第593-594頁
24 五大叛逆者,第628頁
25 系譜學(與王治河合撰),第633-637頁
26《新的生態秩序――樹木、動物和人》,第660-661頁
27 新哲學家,第672-673頁
28《意義邏輯》,第696-697頁
29《哲學是什麼?》,第730-734頁
30 褶子,第737頁
31 知識考古學,第740-741頁
32 知識型,第741-742頁
33《自由的冒險歷程》,第747-748頁 1.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法國知識界對歐洲前途的思考——從舒曼歐洲一體化思想到德里達歐洲精神論(1997-1998,資助經費為7500歐元,已完成)
2.國家211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社會歷史哲學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子課題:凝視之愛――福柯醫學歷史哲學論稿(2002,資助經費為4萬元,已完成) 1.翻譯德里達《胡塞爾哲學中發生問題》(商務印書館·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4年度重大項目:西方哲學文獻選編(16-18世紀西歐各國哲學)(社政司[2005]100號,項目批准號:05JJD720001,2005年6月6日至2008年6月6日,主持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杜小真教授,本人為主要承擔者之一) 1.《後現代思想家G. 德勒茲》獲《國外社會科學》創刊200期優秀論文獎
2.《社會主義新文化簡論》獲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優秀論文獎
3.1997年獲得西南師范大學第三屆青年成材基金獎
4.曾為廣州師范學院中青年骨幹教師重點培養對象
5.曾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養對象(校級)
6.現為第二屆廣東省宣傳思想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養對象(第二層次)
七.外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華南師范大學)
2002級陳殿青碩士論文題目:福柯《必須保衛社會》中的權力問題(2005)
2003級喻娟碩士論文題目:瘋狂與我思――回到福柯《古典時代瘋狂史》(2006年)
2003級崔增寶碩士論文題目:論德勒茲褶子(2006)
2004級孔宏剛碩士論文題目:福柯瘋狂論中的譫妄觀
2004級萬詠碩士論文題目:性經驗概念——《求知的意志》與《快感的享用》導言之比較
2004級洪巧雲碩士論文題目:德里達《論文字學》中的文字暴力概念
2004級林彩燕碩士論文題目:主論證——第奧多魯、亞里士多德與維耶曼
2005級林秋生碩士論文題目:《基於福柯環視主義的主體命運》
2005級鄒寅斐碩士論文題目:福柯的監獄觀--社會制度的法哲學解釋
2005級何小燕碩士論文題目:非典應對策略反思--從福柯的環視主義看
八.邏輯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原西南師范大學)
1995級張昌明碩士論文題目:金岳霖邏輯思想研究
4. 《康德的世界》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康德的世界》(【德】曼弗雷德•蓋爾(Manfred Geier))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iYGnAO6PLXZszFn1cObTfw
書名:康德的世界
作者:【德】曼弗雷德•蓋爾(Manfred Geier)
譯者:黃文前
豆瓣評分:7.7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7
頁數:352
內容簡介:
伊曼努爾•康德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一生都在關注人類最基本的問題:
我能夠知道什麼?
我應該做什麼?
我可以期望什麼?
人是什麼?
他認為,從生存的角度看,人雖然是一種自由行動的、能夠作些自我改變的生物,但這種自由融入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從理智的角度看,世界歷史的進程表現為普遍的混亂,沒有目標和秩序,充斥著愚蠢、強制機制和破壞力量。康德基本上相信,人是由彎曲的,而不是筆直的材料製成的。
當然,有人認為他的生活是波瀾不驚的,而他的著作是晦澀難懂的。正值這位偉大的哲學家逝世206周年之際,這位義無返顧地獻身於非獨斷主義的批判哲學的思想家的傳記得以出版。在這部引人入勝的康德傳記中,曼弗雷德•蓋爾獨巨匠心地將這位充滿世俗智慧和人類智慧的哲學家的生活傳奇與其在現代思想史和影響史上構成頂點的重要著作結合在一起。康德的世界是我們理想的世界,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幾乎所有重大的精神挑戰和政治挑戰,康德都已經作了明確的表述——從和平問題到可言和可思的界限,直到宗教的、深奧的信仰形式的要求。與此同時,這個世界還暗示了某些任何事實的描述和解釋都無法理解的東西:道德世界的道德准則。在這個道德世界中,全體公民都能享有自由和平等,而理性的論壇雖然享有爭論的權利,卻不享有戰爭的權利。設身處地地把握康德哲學的現實意義,就是《康德的世界》最大的心願。
作者簡介:
曼弗雷德•蓋爾(Manfred Geier),1943年出生於特拉波,現居漢堡。1973年,他以諾姆•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和美國語言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在漢諾威大學教授語言學和文學研究多年。蓋爾出版的著作有:羅沃爾特專題研究叢書(Rowohlt-Monographien)中的《維也納學派》、《卡爾•波普爾》以及羅沃爾特網路全書系列中的《哲學家們的語言游戲》、《漠然置之的幸福》和《虛假的。人造世界中的生活》。
譯者簡介:
黃文前,女,中央編譯局研究人員,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師從於葉秀山先生,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
張紅山,男,中央編譯局研究人員,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系,師從於韓水法先生,研究方向為德國古典哲學。
5. 急!!形勢與政策課題:(1)關於氣候方面(2)中非合作方面的內容!!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氣候公約》)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排放中所佔的份額將會增加,以滿足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氣候公約》明確提出,各締約方應在公平的基礎上,根據他們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發達國家締約方應率先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不利影響。《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作為履行《氣候公約》的一項重要義務,中國政府特製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本方案明確了到2010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目標、基本原則、重點領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國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方案》中提出的各項任務,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為保護全球氣候繼續做出貢獻。
《氣候公約》第四條第7款規定:「發展中國家締約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約下的承諾,將取決於發達國家締約方對其在本公約下所承擔的有關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的有效履行,並將充分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發展及消除貧困是發展中國家締約方的首要和壓倒一切的優先事項」。中國願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與國際社會和有關國家積極開展有效務實的合作,努力實施本方案。
第一部分 中國氣候變化的現狀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近百年來,許多觀測資料表明,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中國的氣候變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通過實施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加強生態建設以及實行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氣候變化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有關中國氣候變化的主要觀測事實包括:一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平均氣溫升高了0.5~0.8℃,略高於同期全球增溫平均值,近50年變暖尤其明顯。從地域分布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氣候變暖明顯,長江以南地區變暖趨勢不顯著;從季節分布看,冬季增溫最明顯。從1986年到2005年,中國連續出現了20個全國性暖冬。二是近百年來,中國年均降水量變化趨勢不顯著,但區域降水變化波動較大。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開始逐漸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9毫米,但1991年到2000年略有增加。從地域分布看,華北大部分地區、西北東部和東北地區降水量明顯減少,平均每10年減少20~40毫米,其中華北地區最為明顯;華南與西南地區降水明顯增加,平均每10年增加20~60毫米。三是近50年來,中國主要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出現了明顯變化。華北和東北地區乾旱趨重,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南地區洪澇加重。1990年以來,多數年份全國年降水量高於常年,出現南澇北旱的雨型,乾旱和洪水災害頻繁發生。四是近5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五是中國山地冰川快速退縮,並有加速趨勢。
中國未來的氣候變暖趨勢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科學家的預測結果表明:一是與2000年相比,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3~2.1℃,2050年將升高2.3~3.3℃。全國溫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遞增,西北和東北地區溫度上升明顯。預測到2030年,西北地區氣溫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2.0℃,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2.6℃。二是未來50年中國年平均降水量將呈增加趨勢,預計到2020年,全國年平均降水量將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其中東南沿海增幅最大。三是未來100年中國境內的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可能性增大,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產生很大影響。四是中國乾旱區范圍可能擴大、荒漠化可能性加重。五是中國沿海海平面仍將繼續上升。六是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將加速退縮,一些小型冰川將消失。
二、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1994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40.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扣除碳匯後的凈排放量為36.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0.7億噸,甲烷為7.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氧化亞氮為2.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據中國有關專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為6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扣除碳匯後的凈排放量約為5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50.7億噸,甲烷約為7.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氧化亞氮約為3.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從1994年到2004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年均增長率約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所佔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中國溫室氣體歷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一直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研究結果,1950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為7900萬噸,僅占當時世界總排放量的1.31%;1950~2002年間中國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佔世界同期的9.33%,人均累計二氧化碳排放量61.7噸,居世界第92位。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2004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65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87%、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33%。
在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同時,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總體呈下降趨勢。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統計數據,1990年中國單位GDP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為5.47kgCO2/美元(2000年價),2004年下降為2.76kgCO2/美元,下降了49.5%,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下降了12.6%,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下降了16.1%。
三、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與成就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後,中國政府率先組織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並從國情出發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一,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政府更加註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將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推進清潔生產、防治工業污染作為中國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施一系列產業政策,加快第三產業發展,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使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1990年中國三次產業的產值構成為26.9:41.3:31.8,2005年為12.6:47.5:39.9,第一產業的比重持續下降,第三產業有了很大發展,尤其是電信、旅遊、金融等行業,盡管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產業內部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機械、信息、電子等行業的迅速發展提高了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帶來了較大的節能效益。1991-2005年中國以年均5.6%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支持了國民經濟年均10.2%的增長速度,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約為0.55。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制定了「開發與節約並重、近期把節約放在優先地位」的方針,確立了節能在能源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通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及相關法規,制定節能專項規劃,制定和實施鼓勵節能的技術、經濟、財稅和管理政策,制定和實施能源效率標准與標識,鼓勵節能技術的研究、開發、示範與推廣,引進和吸收先進節能技術,建立和推行節能新機制,加強節能重點工程建設等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進了節能工作的開展。中國萬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2.68噸標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1.43噸標准煤(以2000年可比價計算),年均降低4.1%;工業部門中高耗能產品的單位能耗也有了明顯的下降:2004年與1990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供電煤耗由每千瓦時427克標准煤下降到376克標准煤,重點企業噸鋼可比能耗由997千克標准煤下降到702千克標准煤,大中型企業的水泥綜合能耗由每噸201千克標准煤下降到157千克標准煤。按環比法計算,1991~2005年的15年間,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國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約8億噸標准煤。如按照中國1994年每噸標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277噸計算,相當於減少約18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二,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結構。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加強了水能、核能、石油、天然氣和煤層氣的開發和利用,支持在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優質清潔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所佔的比重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5年的68.9%,而石油、天然氣、水電所佔的比重分別由1990年的16.6%、2.1%和5.1%,上升到2005年的21.0%、2.9%和7.2%。
到2005年底,中國的水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17億千瓦,佔全國發電裝機容量的23%,年發電量為4010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16.2%;戶用沼氣池已達到1700多萬口,年產沼氣約65億立方米,建成大中型沼氣工程1500多處,年產沼氣約15億立方米;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為200萬千瓦,其中蔗渣發電約170萬千瓦、垃圾發電約20萬千瓦;以糧食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年生產能力約102萬噸;已建成並網風電場60多個,總裝機容量為126萬千瓦,在偏遠地區還有約20萬台、總容量約4萬千瓦的小型獨立運行風力發電機;光伏發電的總容量約為7萬千瓦,主要為偏遠地區居民供電;在用太陽能熱水器的總集熱面積達8500萬平方米。2005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已經達到1.66億噸標准煤(包括大水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左右,相當於減排3.8億噸二氧化碳。
第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的實施,植樹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績,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中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到0.54億公頃,蓄積量15.05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第一。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除植樹造林以外,中國還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草原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建設與保護政策,進一步增強了林業作為溫室氣體吸收匯的能力。與此同時,中國城市綠化工作也得到了較快發展,2005年中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達到106萬公頃,綠化覆蓋率為33%,城市人均公共綠地7.9平方米,這部分綠地對吸收大氣二氧化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據專家估算,1980~2005年中國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約30.6億噸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計凈吸收16.2億噸二氧化碳,減少毀林排放4.3億噸二氧化碳。
第四,實施計劃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長。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使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中國的生育率不僅明顯低於其他發展中國家,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40‰,自然增長率為5.89‰,分別比1990年低了8.66和8.50個千分點,進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中國在經濟不發達的情況下,用較短的時間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走完了一些發達國家數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通過計劃生育,到2005年中國累計少出生3億多人口,按照國際能源機構統計的全球人均排放水平估算,僅2005年一年就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億噸,這是中國對緩解世界人口增長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做出的重大貢獻。
第五,加強了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的制定。針對近幾年出現的新問題,中國政府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強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措施。2004年國務院通過了《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4-2020)》(草案)。200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中國第一個《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2005年2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明確了政府、企業和用戶在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中的責任和義務,提出了包括總量目標制度、發電並網制度、價格管理制度、費用分攤制度、專項資金制度、稅收優惠制度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2005年8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發布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和《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2006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這些政策性文件為進一步增強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六,進一步完善了相關體制和機構建設。中國政府成立了共有17個部門組成的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在研究、制定和協調有關氣候變化的政策等領域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為中央政府各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提供了指導。為切實履行中國政府對《氣候公約》的承諾,從2001年開始,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組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的編寫工作,並於2004年底向《氣候公約》第十次締約方大會正式提交了該報告。近年來中國政府還不斷加強了與應對氣候變化緊密相關的能源綜合管理,成立了國家能源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進一步強化了對能源工作的領導。為規范和推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在中國的有序開展,2005年10月中國政府有關部門頒布了經修訂後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辦法》。
第七,高度重視氣候變化研究及能力建設。中國政府重視並不斷提高氣候變化相關科研支撐能力,組織實施了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全球氣候變化預測、影響和對策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政策研究」等,開展了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項目「中國重大氣候和天氣災害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驅動機制研究」等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等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開展了「中國氣候與海平面變化及其趨勢和影響的研究」等重大項目研究,並組織編寫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為國家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政策和參加《氣候公約》談判提供了科學依據。中國政府有關部門還開展了一些有關清潔發展機制能力建設的國際合作項目。
第八,加大氣候變化教育與宣傳力度。中國政府一直重視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的教育、宣傳與公眾意識的提高。在《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中明確提出:積極發展各級各類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強化人力資源開發,提高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文化素質。近年來,中國加大了氣候變化問題的宣傳和教育力度,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有關氣候變化的知識講座和報告會,舉辦了多期中央及省級決策者氣候變化培訓班,召開了「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等大型研討會,開通了全方位提供氣候變化信息的中英文雙語政府網站《中國氣候變化信息網》等,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6. 國際政治必讀書目有哪些
樓上說的都是教材,沒什麼實際意義,國政和國關和外交基本上屬於一個范疇。所以必讀書可以通讀
國際政治必讀書
經典著作 作者 出版社 年份
國家間政治——尋求權力與和平的斗爭 漢斯·摩根索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0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塞·亨廷頓 新華出版社 1999
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 布熱津斯基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國際政治的系統與過程 卡普蘭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89
國際政治理論 沃爾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外交 基辛格 海南出版社 1997
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 羅伯特·吉爾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4
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亞歷山大·溫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權力與相互依賴——轉變中的世界政治 基歐漢和奈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1992
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 基歐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大國政治的悲劇 米爾斯海默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大國的興衰 肯尼迪 求實出版社 1988
素質教育
西方哲學史新編 苗力田 人民出版社 1990
西方經濟學 高鴻業 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6
世界文明史 李世安等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西方文化精義 馮承柏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
中國文化要義 王連升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9
西方政治學名著提要 俞可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社會學主要思潮 阿隆 華夏出版社 2000
國際政治
世界政治 拉西特等 華夏出版社 2002
大失控與大混亂 布熱津斯基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歷史的地理樞紐 麥金德 商務印書館 1985
當代國際關系理論 斯坦利·霍夫曼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理解國際沖突 約瑟夫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 吉爾平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89
國際政治經濟學導論 斯特蘭奇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0
全球政治經濟學 吉爾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 王逸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 秦亞青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人、國家與戰爭:一種理論分析 肯尼思·華爾茲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1
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 費麗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政治地理學 王恩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奧本海國際法 瓦茨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1998
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世界民族主義論 王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外交學
防務與外交決策中的政治 羅傑·希爾斯曼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 羅賽蒂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7
美國政府與美國政治 李道揆 商務印書館 1999
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背景 貝科威茨 商務印書館 1979
現代外交 巴斯頓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2
外交學概論 魯毅等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西方外交思想史 王福春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國際關系
國際關系理論與實踐 威廉·奧爾森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 基歐漢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鮑德溫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國際關系分析 卡爾·多伊奇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92
現代世界體系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 多爾蒂等 1987
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 倪世雄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國際政治理論探索在中國 資中筠主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大國戰略研究 俞正梁等 中央編譯出版社 1998
當代國際關系學導論 俞正梁等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
新時期中國國際關系理論研究 魯毅等主編 時事出版社 1999
國際關系史(上下) 方連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戰後國際關系史 方連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無政府社會 布爾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文明經受考驗 湯因比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從財富到權力 扎卡利亞 新華出版社 2001
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 傑維斯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3
國際思想大師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未來國際思想大師 諾伊曼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國際關系理論史導論 克努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4
國際關系經典選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沖突與合作:演進中的國際關系理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方法論
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 拉卡托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
集體行動的邏輯 奧爾森 上海三聯書店 1995
科學革命的結構 庫恩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政治學方法論 張銘等 蘇州大學出版社 2003
國際關系研究實用方法 閻學通等 人民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