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純ALOHA和時分ALOHA比較,哪個時延更小,為什麼
純ALOHA系統和時分ALOHA系統。在純ALOHA系統中,用戶可以在任意時間發送數據。通過監聽信道來了解發送是否成功。如不成功,則重新發送。通過一系列的分析和計算,最後得出信道的最大利用率為18.4% 。在時分ALOHA中,其基本思想是將時間分成時間片,每個時間片可以用來發送一個幀;用戶有數據要發送時,必須等到下一個時間片的開始才能發送。通過分析其信道的最大利用率可達到36.8% 。
⑵ 簡述aloha演算法和時隙aloha演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它們之間的區別
純ALOHA演算法的基本思想即只要有數據待發,就可以發送。而時隙ALOHA演算法是將時間分為離散的時間段,每段時間對應一幀,這種方法必須有全局的時間同步。
ALOHA演算法信道吞吐率: S=G.e-2G
時隙ALOHA演算法信道吞吐率: S=G.e-G
⑶ ALOHA演算法——DFSA
DFSA演算法通過改變幀大小來實現有效的標簽識別,為了確定幀大小,它使用像如用於識別標簽的時隙和產生沖突的時隙數等信息。因此,DFSA可以解決部分BFSA識別標簽效率低的問題,DFSA有幾種版本,取決於更改幀大小的方法。
第一種演算法使用空時隙、有沖突的時隙和只有一個標簽的時隙的數量來確定幀的大小。當有沖突的時隙數量超過上限閥值時,讀取器會增加幀大小;如果沖突概率小於下限閥值,則讀取器會減小幀大小。因為讀取器以最小的幀開始讀取周期,所以當標簽數量很少時,它可以有效的識別標簽,而不需要增加幀的大小,當標簽數量很大時,讀取器會更改幀的大小,以降低沖突概率。
第二種演算法以初始幀大小(兩個或者四個)開始讀取周期,如果在上一個讀取周期內沒有識別任何標記,則增加幀的大小開始另一個讀取周期,重復這個過程,直到至少有一個標簽被識別,如果有一個標簽被識別,則立即停止當前讀取周期,並開始讀取具有初始最小幀大小的另一個標簽。
Dfsa 演算法可以根據標簽數量調節幀大小,從而有效地識別標簽。但是,僅僅改變幀的大小並不能減少標簽數量時的標簽沖突,因為它不能無限增加幀的大小。在第二種方法中,當標記的數量很少時,它可以識別所有的標記而不會產生太多的沖突。不管怎樣,如果標記的數量很大,它需要成倍增加的插槽數來識別標記,因為它總是在標記之後從最初的最小幀大小開始,而不管有多少標記未讀。
⑷ 簡述純aloha演算法和時隙aloha演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它們之間的區別
做過筆記,不過只能記起一些,而且可能有錯,我只能說說我的記憶,我的筆記字草你看不懂,僅供參考。
純ALOHA(PA),時隙ALOHA(SA)。
SA我的理解是PA的升級版。
PA:就是一堆設備發送自己的數據包,路經閱讀器的磁場區域,然後需要發送信息給閱讀器,若兩個設備同時發消息給閱讀器,說明產生了碰撞(沖突,我統一寫碰撞),碰撞後怎麼辦,見他們停止並延時發送。若一個數據包完全發送則稱為發送成功,若有多個,則稱為碰撞,碰撞分兩種,部分碰撞(兩個碰撞數據包發送和結束時間不同)和完全碰撞(兩個碰撞數據包發送和結束時間相同)。
其吞吐率是S=GP,S是吞吐率,G是載荷,P是成功發送率,PA的P取值為e的-2G次方。
SA:和PA差不多,但是多了一個時隙,可以理解為時鍾周期,白話就是多長時間一個周期,5us一個周期,10us一個周期之類的,在這個周期的開始才能發送數據包,若兩個設備同時發送,同樣的停止並延時,這里要說一下這個多久一周期(同步時鍾)是閱讀器統一控制的。這樣的情況若發生碰撞,必定是完全碰撞,沒有部分碰撞,否則就是成功發送。
SA的吞吐率S=GP,這里SA的P取值e的-G次方,這里兩個P不同記得別搞混了。
SA也有缺點,就是雖然吞吐率隨數據包量漲的很高,但是跌得賊快。
https://m..com/sf_bk/item/%E6%97%B6%E9%9A%99ALOHA/9189645?fr=aladdin&ms=1&rid=10597168802908481753
網路的這個已經說得很詳細了,不過不親民,不過圖片是非常好理解的,建議看圖片,對比我說的
⑸ 吞吐量測試時各個幀長的最大數據吞吐率分別是多少哪裡有資料能夠查到
1.用CutFTP工具上傳:在客戶端將文件通過CutFTP上傳到服務端;例:客戶端:;服務端:192.168.3.131 1.在pc機(192.168.0.63)上打開cuteFTP 8,並雙擊192.168.3.131 ; 2.在左側的C:\down….\myth1.mpg下將要上傳的文件拖入右側的pub下,即可,(註:先在右側的上框輸入pub); 3.1.0cable modem測試使用profile 2,2.0cable modem測試使用profile 3,3.0cable modem上傳測試使用profile 30,annex b,下載使用profile 3,annex A,4.在測試過程中觀察吞吐量的變化,5.觀察cpu利用率的變化,觀察方法:1.用nroot登陸,在nroot下,訪問上行板塊,如:telnet1.0.2(上行板塊的位置),然後用croot登陸,並輸入TOP,觀察即可;6.在異常情況,可觀察channel利用率:show docsis channel utilization2.用CutFTP工具上傳下載:在服務端將文件通過CutFTP上傳到客戶端,具體方法與上傳類似 法二:使用吞吐量測試工具iperf測試,具體方法(略)預期參考值:;3.0最佳:下載120兆;上傳90兆註:可修改配置文件的max burstup,使值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