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嵌入式軟體中GCC編譯,匯編,鏈接,調試的作用
GCC:是一套由GNU工程開發的支持多種編程語言的編譯器。將程序代碼編譯成機器語言。
編譯:1、利用編譯程序從源語言編寫的源程序產生目標程序的過程。
2、用編譯程序產生目標程序的動作。 編譯就是把高級語言變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2進制
語言,計算機只認識1和0,編譯程序把人們熟悉的語言換成2進制的。 編譯程序把一
個源程序翻譯成目標程序的工作過程分為五個階段: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檢查
和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目標代碼生成。主要是進行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又稱
為源程序分析,分析過程中發現有語法錯誤,給出提示信息。
匯編:把匯編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的過程稱為匯編,在匯編語言中,用助記符(Memoni)代替操作
碼,用地址符號(Symbol)或標號(Label)代替地址碼。這樣用符號代替機器語言的二進制
碼,就把機器語言變成了匯編語言
連接:用來把要執行的程序與庫文件或其他已經翻譯好的子程序(能完成一種獨立功能的程序
模塊)連接在一起,形成機器能執行的程序。
調試:編好程序後,用各種手段進行查錯和排錯的過程。
㈡ 嵌入式linux應用程序通常用什麼編譯器編譯
Linux有一系列功能強大的編譯器:vi、emace是屏幕互動式編譯器,GNU CC是GNU項目中符合ANSI C標準的編譯系統。
vi命令是Linux下全屏幕文本編輯,雖然這個編譯器特簡陋,對於初學者來說不是很友好,但是在Linux中vi的作用非常大。
主要的三種模式:命令模式、輸入模式、末行模式。
掌握這三種模式十分重要:
命令模式:vi啟動後默認進入的是命令模式,從這個模式使用命令可以切換到另外兩種模式,同時無論在任何模式下只要按一下[Esc]鍵都可以返回命令模式。在命令模式中輸入字幕「i」就可以進入vi的輸入模式編輯文件。
輸入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可以編輯、修改、輸入等編輯工作,在編輯器最後一行顯示一個「--INSERT--」標志著vi進入了輸入模式。當我們完成修改輸入等操作的時候我們需要保存文件,這時我們需要先返回命令模式,在進入末行模式保存。
末行模式:在命令模式輸入「:」即可進入該模式,在末行模式中有好多好用的命令。
vim是vi編輯器的改進版本,在vi編譯的基礎上擴展了很多實用的功能。
至於vi/vim的命令就不給大家介紹了,我們在日常實際的使用之中隨著積累都會掌握。
㈢ 編寫嵌入式c語言程序用什麼軟體
編寫C語言的軟體叫:c語言編譯器;
而支持c語言的編譯器比較多:
在單片機等嵌入式開發中最主要用的是:keil c
在我們常用的windows系統下最常用的是Visual C++編譯器
其他的還有很多
下面是windows系統下,大學教學中目前開在廣泛使用的編譯器Visual C++ 6.0
下載地址在我的網盤,在網盤里還有一些c,c++的實例可以下載
中文版:
英文版:
㈣ c語言用什麼編譯器比較好
編譯器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想在哪個平台上開發代碼,以及你想要實現的功能是什麼。一般嵌入式編程大多使用gcc編譯器,尤其是gcc交叉編譯工具,比如arm-linux-gcc、csky-linux-gcc等,編譯器版本根據實際開發需求來選擇。一般基於windows平台的應用程序、伺服器開發,用得多的是visual
c/c++,當然還有其他開發語言和編譯器,如phython、html等。
㈤ 想搞嵌入式系統 學習c語言用哪種編譯器比較好
Linux下的編譯器GCC吧,它已經不僅僅能支持C語言,它現在還支持Ada語言、C++語言、Java語言、Objective C語言、PASCAL語言等等。
㈥ 嵌入式系統開發為什麼要採用交叉編譯的方式
由於嵌入式系統資源匱乏,一般不能像PC一樣安裝本地編譯器和調試器,不能在本地編寫、編譯和調試自身運行的程序,而需藉助其它系統如PC來完成這些工作,這樣的系統通常被稱為宿主機。宿主機通常是Linux系統,並安裝交叉編譯器、調試器等工具;宿主機也可以是Windows系統,安裝嵌入式Linux集成開發環境。在宿主機上編寫和編譯代碼,通過串口、網口或者硬體調試器將程序下載到目標系統裡面運行。所謂的交叉編譯,就是在宿主機平台上使用某種特定的交叉編譯器,為某種與宿主機不同平台的目標系統編譯程序,得到的程序在目標系統上運行而非在宿主機本地運行。這里的平台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核心處理器的架構,二是所運行的系統,這樣,交叉編譯有3種情形:(1)目標系統與宿主機處理器相同,運行不同的系統;(2)目標系統與宿主機處理器不同,運行相同的系統;(3)目標系統與宿主機處理器不同,運行不同的系統。實際上,在PC機上進行非Linux的嵌入式開發,哪怕使用IDE集成環境如Keil、ADS、Realview,都是交叉編譯和調試的過程,只是IDE工具隱藏了細節,沒有明確提出這個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