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精選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馬基雅維利語錄》是一本由鹽野七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CNY 42.00,頁數:312,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一):語錄節選版《君主論》和《論李維》
《馬基雅維利語錄》是鹽野七生對馬基雅維利的一些作品中的語句的摘錄。誠如她自己所言,這本書並非是對馬基雅維利思想的概述,而僅僅是摘要。
全書按照君主篇、國家篇和人間篇為了三個部分,摘錄的內容和部分名稱相對應。其實讀過馬基雅維利的讀者從章節的名字上可以猜的到,鹽野七生摘錄的話語大部分肯定是從《君主論》、《論李維》中而來,剩下很少的一部分的一些取自《戰爭的藝術》、《佛羅倫薩史》以及《馬基雅維利書信》等。所以看過《君主論》和《論李維》的同學可以不必再重復閱讀了。
書的大部分內容之所以都取自這兩本馬基雅維利的著作無外乎是因為這兩本是他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一部奇書。過多的內容我就不去細說了,大家可以參看那兩本書的詳細介紹。
鹽野老師的這本《語錄》相對於之前出版過的《君主論》、《論李維》最大的特點就是全書沒有一處注釋。按理來說,這幾部成書於16世紀的作品中所採用的大量例證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果不加註釋現代人恐怕難以理解。但加上了注釋會使得閱讀不甚流暢,感受不到字里行間充滿著的力量。
因此鹽野老師採用了折中的方式,將證例冗繁的內容的刪除,只留下易於理解的內容,因此讀者毫不用擔心因時代不同帶來的閱讀障礙。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二):這真的就是一本語錄
馬基雅維利的名字相信稍具歷史常識的人都知曉。但是他的那些著作,比如《君主論》、《論李維》,真正能夠閱讀完的人卻並不多。或是因為時間,或是因為毅力。
對於普通人來講,如非是為了愛好也著實沒有必要將它讀完。所以有時候有一本縮略的小書看看還是挺好的。既可以用來磨時間,也可以用來磨自己。
鹽野七生的這本《馬基雅維利語錄》就是一本口袋書的大小,書籍並沒有多重,一隻手掌就能放開,可以隨身攜帶。當然也便於裝。
書中的那些話語都是從馬基雅維利的著作中節選出來的, 這些話語都充滿了智慧。比如,「欺騙的內涵不僅是靈活地實施策略,還要在必要時假裝無知,極為巧妙地隱藏自己的內心,在行事時裝傻」。這樣的一本書是不是無論是精讀還是在閑暇時翻看一兩頁都是極好的。
語錄書的一大好處就是你可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而不至於擔心因為落下的章節而無法庚續,《馬基雅維利語錄》就是這樣。如果你對哪一部分感興趣,那就精度一下好了。
或許《馬基雅維利語錄》也可以看作是《馬基雅維利著作的一本導讀,書中的話語就是馬氏著作的引讀,引導你去閱讀原著,感受更多的馬氏著作的魅力。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三):《馬基雅維利語錄》
撞」上鹽野七生十分偶然,然而從那浩繁的《羅馬人的故事》到《文藝復興的故事》,再到手中的這本《馬基雅維利語錄》,一路行來,似乎已於這位日本女作家熟悉起來,她似乎真的很愛歐洲那一段歷史。
馬基雅維利這個「腹黑」型的政論家,作品頗豐,人盡皆知的《君主論》自不必說,文集似乎也有五大本,都看下來似乎也不是件輕松的事情,所以我還是很喜歡這本小書的,它抽取了馬基雅維利各個作品裡的一些片段,讓讀者很容易的走近馬基雅維利。其實我開始蠻擔心這就是一本簡單的語錄摘抄的,但是,還好,畢竟是鹽野七生,她沒有生硬的切來很多單句,然後不負責任的堆砌出一本書,而是分成三篇,然後每篇選取了有代表性的選段,這樣就顯得豐滿了許多,也活潑了許多。這樣處理過後,讓馬基雅維利那些艱深的政治觀點不再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讓我們對於這位著名人物的著作從仰望到接近,這對於引導讀者開捲去讀這類書很有幫助。
封面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四):當思想掙脫束縛
如同曹雪芹,經歷過繁華生活的人,才能在貧困後公正地回味往昔。馬基雅維利也曾在宮廷的上流社會徘徊,直至經歷了一場場動盪,讓他追憶起整個國家的興旺與君主的關系如何密不可分。總的來說,這本輕薄的小冊子,傾注了馬基雅維利充滿邏輯與智慧的想法,道出了君主國家間的利益關系, *** 又真實,輕易動搖我對15世紀人們的印象,看來,思想的進步同所處年代真的關系不大。 不同於一般譯作,不論原作者還是翻譯家,都完美地忠於原著。把馬基雅維利的語錄毫無渲染地傳遞過來,雖然經歷五百年的跨度,也有歷史原因造成的障礙。但這些,在思想交流的前提下變得不再重要,語錄中的真知灼見足以在思想上留下深刻烙印。 一個優秀的思想家,必然是傑出的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在研究歷史同時,對比出許多國家興亡的規律,雖然王朝的起落原因復雜,卻有跡可循,歷史那些失敗的君主,總能帶來難得的經驗。而語錄體作為一種獨特存在,總能用最短語句總結出一樁樁被藏匿的真相。更難得的,是作者公正無私的做法,毫無遮掩地表露心機,一陣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 譬如,身為臣子很避諱的暴政問題,他提倡若有必要,君主應當做好血流成河的准備,來奪取政權,雖然過程殘忍,但結局一定對未來有利。諸如此類的諫言,語錄中隨處可見,作者對君主的期許與崇敬,得到充分展示。 國家會更替,人心更是難測。無數強盛國家,被庸俗的君主統治後走向衰落。所以,想維持穩定,最徹底的手段莫過於對人性的探索。馬基雅維利從兩個角度出發,分別用君主的視角與民眾視角查看社會,透過不同利益的分析,向我們剖析出一個個隱晦的真理。比較刻薄的是,書中直接說明了民眾的畏懼與弱點,倒是更好地為統治階級出謀劃策。由此看來,部分內容也是由私信存在的,但宏觀上看,這樣的講解恰恰證明了自身的政治價值,讀起來收貨良多。 十五世紀的社會,從未有人如此深刻又詳細地闡述君主立場,對古代的研究也是難能可貴。其中,我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對君主心理的准確預期,畢竟,受到權力腐化的君主,從古至今不外乎幾種情況,而馬基雅維利都進行了詳細預判與說明。巧合的是,數千年來的歷史軌跡,恰恰按照他描述的發展下來,而對君主集中制的國家來說,他的語錄擁有絕對性,絕對的掌握了治世規律。 《馬基雅維利語錄》作為「見識城邦」系列讀本,精確又深刻地轉達了馬基雅維利的原有思想,沒有添油加醋,不曾和諧修改,這是最難得也是最可貴的。如此一來,能超近距離與作者互動,收獲許多不曾發覺的理念,及其深刻。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五):留給讀者自行評判——《馬基雅維利語錄》有感
馬基雅維利,可以說對於普通人來說是陌生的,但是對於研究近現代政治思想學說的學者來說應該是相當熟悉的。其代表作《君主論》主要論述為君之道、君主應該具備哪些才能以及如何鞏固政權等。可以說其作品裡面的內容引起了後人的廣泛爭議,有支持的,但也不乏反對的。本書作者難能可貴的是,在本書《馬基雅維利語錄》裡面只是將相應代表作裡面的語錄進行了選擇性的摘錄,沒有發表自己的主觀看法,力求公正客觀的將馬基雅維利的作品呈現給我們,讓讀者自行去判斷。
可以說本書由於是摘錄型的作品,也就從某種程度上將本書的閱讀受眾群體進行了擴大,原來可能是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才看此類書籍,但是現在只要對政治思想感興趣的讀者,即使沒有什麼基礎其實都可以通過本書來初步了解馬基雅維利的作品和思想,可以說本書算得上一本了解馬基雅維利作品的普及版讀物。
本書正文分為三部:君主篇,國家篇和人間篇。主要從其代表作《君主論》、《論李維》、《戰爭的藝術》、《馬基雅維利書信》等選摘出來的。可以說前兩部作品中的內容站了本書很大的比重,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說我對於馬基雅維利本人還是很佩服的,在當時的年代裡能夠很直白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說是很有勇氣的。例如在「君主篇」裡面就有一段話這樣寫道:「當君主在不做惡事就無法挽救國家於存亡之際,去為這些惡行所受到的惡評與污名而感到不安,就完全沒有必要」,可以說這一觀點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可以說是相對立的,也和以德治國的思想相對立,但是細想起來那些君主們實際做的其實和馬基雅維利所說的就是一致的,只不過馬基雅維利將其用言語公開了而已。
可以說閱讀本書,要接受馬基雅維利這些思想是很有挑戰的,書中還附有一張馬基雅維利測試卡,可以說我們在看完本書之後有興趣的話可以測試一下自己的馬基雅維利的能力有多高哦。
封面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六):一本值得慢慢品讀的書 —《馬基雅維利語錄》
昨夜大雨滂沱,但是收到書的我心情舒暢,分量很足。回到家,第一時間打開了包裹,大贊!由於第一感覺想要閱讀《馬基雅維利語錄》這本書,所以毫不猶豫抱起書就開始讀起來。但是說句實在話,剛開始的我確實是一頭霧水,對這種編排有點不大適應,或是因為外籍作者的異域文化習慣差異,或是摘要類書籍的特點。但是,書籍的橘黃色確實很暖,我個人在製作多媒體也喜歡多使用橘紅色這類暖色,因而,自然是深深吸住了我。
我個人閱讀習慣是先閱讀序言,然後看看目錄,了解整本書的大體框架,然後決定是循規蹈矩地讀下去,還是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章節先一睹為快。
所以,我先閱讀了序言。作者在序言里對整本書做了很詳細地解釋,有這本書的寫作目的,有為何如此編排本書,有她對讀者的閱讀建議。如果說要作一個比較,那麼我想說本書的序言是比正文更長的部分,因為正文都是濃縮的語錄。在我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我已經把序言又重新讀了一遍,因為我感覺我沒有明白作者的真正用意所在。
有一點,我想我應該明白了。作者說他去掉了需要注釋才能懂的語錄,也沒有對語錄做其他的註解。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不想給讀者帶去自己的觀點。我想這是寫作語錄類書籍很重要的一條標准,不加入任何個人的主觀臆斷,完全把最真實的原著交還給讀者,讓讀者自己去品讀歷史,自己去評判歷史人物。
本書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我想我應該加以介紹,就是隨書贈送了一張馬基雅維利測試卡,這張橘紅色的卡片可以讓你認識自己,從而輔助你通過閱讀本書,改變自己,提高自己。通過測試我自己,得分66分,算是低高馬基雅維利型,從書中給出的判斷,這樣的得分應該算不錯。
書中語錄涉及的方面較多,大到治國平天下的層面,小到律己做凡人的基準。今晚我又再一次讀了序言,為什麼我又要再讀序言,因為每次讀都能發現新的東西。第三遍,我發現作者寫下這個序言的時候我竟然還在娘胎裡面。多麼慶幸我將它捧在了手心。
寫了這么多書評,我感覺這個是比較難寫的一本書。因為要去推薦一本好書,你就必須要掌握這本書的精髓。然而,這本書又是一本摘要類型的書籍。「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一種現象。但是,對於一些普適性的東西,但凡有著正常三觀的人應該都會秉持一樣的意見。不過,在這里,我也同作者鹽野七生先生一樣,我不打算加入自己主觀的對內容的評說,而只是發表一些認為應該怎麼去閱讀這本書,用好裡面的精華。
這是一本語錄體的書籍,所以不應該抱有一口氣吸收所有內容的打算。書裡麵包含的內容可謂是包羅萬象,或許有的話,你從小就熟知,並且在我們的古語裡面更加精煉;或許有的話,你能夠與某些你碰到的人或事聯系起來;也或許有話是你人生閱歷尚無法企及的高點。所以,我建議閱讀這本書,應該是好好閱讀序言,理解透徹以後,看目錄,然後根據目前的心境去尋找相關的內容。心境變,則閱改變!應該像對待一壺濃茶,慢慢去品,領悟其中的真諦!圖1 精美的四本書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七):超越時代的箴言
對於馬基雅維利的爭議,從他所處的時代,一直綿延至今,究竟是臭名昭著,還是忠君愛國,從文藝復興時期到今天,仍無定論。在《羅馬人的故事》系列作者鹽野七生編譯的《馬基雅維利語錄》中,同樣沒有給出答案,而是給出了另一種思路:「贊成或反對馬基雅維利思想的說法,對正確理解他本來的意圖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此外,過分強調馬基雅維利時代特殊性的做法,同樣並不可取,因為這樣做反而削弱了其思想的普遍性。因此,在鹽野七生的《馬基雅維利語錄》中,盡量保持著克制與中立,主要對馬基雅維利身後的兩部跨越時代的著作《君主論》、《論李維》的內容進行了梳理與擇選,按照三個主題:君主篇、國家篇、人間篇進行編排。
當《君主論》已被哈佛商學院推薦為政商領袖必讀書之一,並被喬布斯大為推崇,馬基雅維利思想的當代性正在被發掘。而作為凡夫俗子,今天我們讀馬基雅維利,究竟有什麼意義?
通過鹽野七生編譯的《馬基雅維利語錄》,語錄體的形式輕松、隨性,對讀者而言更容易眼前一亮,被其中的只言片語所打動。對於國家治理,馬基雅維利的思想無疑是激進的,他試圖將國家觀塑造成高於信仰的存在,強調秩序的力量大於正義,而其對於命運的感悟,則更貼近尋常生活,而相比《君主論》選段,《論李維》摘錄更得吾心。
馬基雅維利認為,人們是有機會掌握自己命運的,前提是足夠強大,正如他所言:「當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做好准備執行抵抗命運的時候,命運的強大威力就顯露出來了」。他把命運比作一個女子,而「命運這個女人寧願屈服於那些露骨地表現出征服她的慾望的人,而不會青睞那些冷冰冰對待她的人」。唯有弱者才會在命運面前低頭,「命運的轉變可以通過弱者的外表體現出來」,他們受制於命運,在好運前狂喜,反之則極度沮喪,最終迷失自我,忘記了堅守。沉淪於命運的人,會以為正是命運,讓其無從選擇,然後變得盲目。
馬基雅維利在幾個世紀前發現的真理,在今天仍然被一遍遍演繹。在英國迷你劇《黑鏡》第三季的第一集《急轉直下》所諷刺展現的場景,正是弱者被命運傷害的劇本。馬基雅維利在《論李維》中寫道:「評價一個人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她與什麼人交往。」在《黑鏡》劇集中,人們被設定為生存於一個靠口碑打分而生活的世界中,而女主人公Lacie則是一個依靠評分而活的平凡女子,為了躋身於4.5分名流中,她決定接受曾欺負她的白富美偽閨蜜婚禮的伴娘邀約。然而,生活於普通生活中的Lacie,被名利驅使而盲目,「由於不能客觀估計自己的實力,最終走向了毀滅的境地」,經歷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讓原本4.2分的她一路降分,最終因0分進入監獄。看似是命運的捉弄,實則是自我的選擇。如馬基雅維利所言:「常常是處於善惡中間的人,最終陷入了毀滅的境地。」
真正偉大的思想,總是超越時代而存在,對於馬基雅維利的箴言,並不需要全盤接受。哪怕有一句犀利的語錄直戳心扉,閱讀便充滿意義。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八):馬基雅維利的思想精華
馬基雅維利的思想精華
作為突出的政治思想家和歷史學家,馬基雅維利的確是歷史上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當我們結合他的經典著作《君主論》的一些論點,去看待一些歷史問題,就會發現那些歷史人物所用的手腕,其實都有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套路,所以,這種思想是可以實際應用到統治領域的,他的思想漸漸成了當權者的教材或者法寶。
日本作家鹽野七生對羅馬歷史情有獨鍾情,在她出版的著作已有一部是專門關於馬基雅維利的,中信出版社譯為《我的朋友馬基雅維利》,而同為此系列的《馬基雅維利語錄》屬於鹽野七生整理匯總的精彩言論,是馬基雅維利思想的精華所現。鹽野七生對文藝復興極力推崇,這其中馬基雅維利是繞不開的關鍵人物,特別是他的思想著作,於是,鹽野七生另開一本書《馬基雅維利語錄》,集結了馬基雅維利的高論箴言,讓讀者更進一步了解其思想體系。
在《我的朋友馬基雅維利》這本著作中,鹽野七生就像一個老朋友那樣去看待角色,一種微妙的親切感自筆下緩緩展開。在馬基雅維利寫過的被譽為最美的信函里,他第一次提到准備寫《君主論》這篇論文。雖然《君主論》伴隨著爭議,卻贏得了廣泛的傳播,正是因為它與政治唇齒相依,溶於實際效應下,構建在政治家們的實踐之中,所以,也不難怪被當做政治家的枕邊書。比如,他說到君主的惡行,有時候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安全和繁榮,而看上去好似美德的事情,往往會自取滅亡。這個論斷看起來似有悖論,其實找到它的出發點就不難理解了,「問題」是站在君主的立場和整個大局意識展開的,所以呈現了另一種思想,可以說具有實際效應。而政治家就需要這樣的魄力,才能維持 *** 和國家的運轉昌盛,包括商業,也需要這樣運籌帷幄的能力,使得企業長存不衰。
從馬基雅維利的語錄中梳理他的思想體系,不難看出他對國家與公民、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處之道很有見解。他主張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一致對外。羅馬帝國時期,各種體制並存,共和制或者君主制,各有其存在的土壤,只有順其發展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他的思想透著大智慧,這些寶貴經驗也可以延伸到現代人的生活中,比如「評價一個人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與什麼人交往。畢竟,幾乎完全沒有人不會受到與自己親密交往的人的影響。」所以說,對於奉勸君主的言論,挪到我們實際生活中,上下級的管理也是很有效的,總管與員工,教練與運動員,老師與學生,等等這些關系,交往磨合的時候,都有值得學習的實質意義。
馬基雅維利思想來源於個人經驗,離不開他處於政治生涯中的熏陶和感悟,結合了一些歷史事實,提供了權術的套路,以及各種針對實例並存的謀略。不管後世如何評價此人,他的思想已經永遠留存在人類文明的寶庫之中,時時散發光彩。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九):沒有道義只有實力——Leo鑒書235
年輕時對馬基雅維利有點兒偏見,覺得這人就是倡導叢林社會法則。年紀大了發現其實現實就是這樣,與其不接受,不如了解下是怎麼回事。本書是鹽野七生從馬基雅維利的作品裡編出來的語錄,算是了解馬的一面鏡子,挺好。作者在前言里提到書的出版就是為人們能理解馬的思想提供途徑。
馬基雅維利應該是法家
人性本惡,沒有什麼是天生好的,只是制度之下克制了自己的天性而已——之前了解二手馬基雅維利的思想大概就是這樣,這跟中國法家基本上是一個路子。《商君書》里也都是講這個的。讀完本書之後,算是確認了這種感覺。值得注意的是馬更多是說出自己的想法、看法(後來其本人不得志,多少用上了不好說),強過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寵(你沒看錯,就是爭寵。
沒有善良正義只有實力
我讀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沒有什麼正義善良,還是看實力吧!
馬認為在個人之間講信用是有用的,但是在掌權者之間的,是否維持得住,僅僅依據各方的力量對比來看。
就是沒有實力,那就沒什麼信用,信用是跟實力關系很密的。伊拉克的薩達姆就這么完了,想跟美國掰手腕就是這個下場。
其實現在的叢林社會何嘗不是這樣呢?商業合作很多時候能進行就是因為雙方實力相當,一方差太多啥都維持不住。書里還提到強者朋友多這個理念,很遺憾現實之中也是這樣的。估計更多人願意認識馬雲,而不是已經下台的董小姐,現實就是這么勢力。
馬老師說:「如果不作惡就對國家不好,那作惡就不必有什麼心理負擔了。」這讓我想起有人諷刺宋襄公不半渡而擊是蠢豬是的仁義……關鍵在於雙方立場是怎樣的,我把你當共同體的一員,還是絕對的敵人。這個您自己慢慢想吧,不能再深入說了。
擁有最可靠的力量
那就是實力,馬自己也引過他前人的話,其中比較多的就是塔西佗,下面這句很帶感「世界上最不可靠的東西,就是不以自己的實力為基礎的權力和名譽。」
活得越久,越會覺得這話有道理。現實之中,我見過很多僭越者(不具備實力而居高位),走出原來的公司之後成為完全的失敗人士,他以為是自己運氣不佳,其實則是之前的所謂名譽與其本人實力沒有任何關系。
太多人誤把公司的實力當成自己的實力了,後果多半是災難性的。
正視命運的必然後果
實力出眾的人,無論是受到命運的青睞或者遺棄,其態度並不會與平時有多大變化。具說羅馬人的在戰敗時不會沮喪,戰勝時也不會驕傲。
此時顯出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學校教育),作為圪人理解社會的活動,它能使人明白社會的劇烈變化,並形成無論其如何變化都不動搖的性格。
很多人實在不清楚自己期望的界限,會犯下盲動的錯誤,由於不能客觀估計自己的實力而走向了毀滅。
很多人實在不清楚自己期望的界限,會犯下盲動的錯誤,由於不能客觀估計自己的實力而走向了毀滅。
不得不說,任何時代能准確理解自己處境的人都是極少數,希望讀書學習更多的人達到這種境界。
本書我前後看了兩周(算是看的非常慢的了)有機會還會再讀,挺好。
《馬基雅維利語錄》讀後感(十):對話馬基雅維利,穿越500年
對話馬基雅維利,穿越500年
網路中這樣解釋:尼可羅·馬基雅維利是義大利的政治哲學家、音樂家、詩人、和浪漫喜劇劇作家,也是佛羅倫薩的愛國者、公務員,以及政治理論家。他是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的重要人物,尤其是他所寫下的《君主論》一書提出了現實主義的政治理論、以及《論李維》一書中的共和主義理論。
課堂上讀到的他的介紹,來自於一個知名的教授,這個教授曾經本科的論文寫的就是馬基雅維利。由此,我也被受到了影響,寫了一篇拙作。但是初步讀到《馬基雅維利語錄》的時候,覺得這也就是一本格言集子。但是仔細閱讀,你會發現,來自500年前的經典智慧,總有一句讓你茅塞頓開。
網友的書評也是這樣寫到:馬基雅維利著作等身,他不僅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學者,還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歷史學家、劇作家和詩人。但是,作為政治學者的馬基雅維利給他贏得了生後名(雖然這種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是惡名,或者說是不道德之名,或者說毀譽參半)。我個人認為我們對馬基雅維利的認識或者說對他的這本君主論的認識還不充分,而且這種認識頁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例如,在馬基雅維利死後的第五年《君主論》得以出版,該書很快被多次翻印。但是,很快羅馬教廷就掀起了抹黑馬基雅維利的運動,他的《君主論》也於1559年被列為禁書,耶穌教徒開始焚燒馬基雅維利的畫像,他從此成為「魔鬼的幫凶」。直到18世紀中葉的伏爾泰也撰寫「反馬基雅維利」的檄文。
馬基雅維利是現代政治學的鼻祖。這點我是贊同的。最為主要的是他將政治從神學中抽離出來。他的知名的觀點是政治無道德。有網友寫到:馬克思說馬基雅維利是用「人的眼光來觀察國家」,「從理性和經驗中而不是從神學中引出國家的自然規律」。對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普遍解讀是一種代表者權術與謀略,不擇手段的政治權術理論。德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邁內克的名著《馬基雅維利主義》一書中認為,馬基雅維利主義的核心是「國家理由」觀念。邁內克形容馬基雅維利時說道,他註定是一個不信上帝的人,他必定不知道地獄的恐怖為何物,那麼他的信仰來源為於哪裡?這就來源於他的「國家理由」。有人說馬基雅維利主義是一種政治功利主義,這種政治功力主義也是基於國家理由,我將國家理由簡單概括為,「一切來源於國家,一切為了國家」。國家主權、國家利益被上升到一個制高點,這為近代民族國家體系的誕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們說馬基雅維利是現代政治學的鼻祖,當之無愧!
《馬基雅維利語錄》是對馬基雅維利的經典語錄的收集,建議你閱讀過《君主論》等西方思想政治的一些著作之後,閱讀本書,效果會更好,更能理解語錄中的一些精髓。
2. 豐子愷經典語錄
豐子愷先生以漫畫聞名於世,但他對書法的看重和自許遠在漫畫之上。一起來欣賞一下豐子愷的經典語錄吧!!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豐子愷經典語錄,希望你喜歡。
1)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豐子愷 《豁然開朗》
2)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豐子愷
3)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豐子愷 《豁然開朗》
4) 可憐一片無暇玉,誤落風塵花草中。羨他村落無鹽女,不寵無驚過一生。 --豐子愷 《不寵無驚過一生》
5) 你住幾層樓?--“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豐子愷
6)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深謀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義,深悉小節,已然,靜舒。善寬以懷,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業,這般,最佳。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怍於人,無懼於鬼,這樣,人生。 --豐子愷 《不寵無驚過一生》
7) 人散後, 一鉤新月天如水。 --豐子愷
8)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錢鍾書對應:目光放遠,萬事皆悲。 --豐子愷
9) 藏書如山積,讀書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水流無時休。 --豐子愷
10) 正當的遊玩,是辛苦的安慰,是工作的預備。 --豐子愷
11) 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戲都甩全力去干。 --豐子愷 《談自己的畫》
12)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念過往,不懼將來。如此,安好。 --豐子愷
13)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但是你們的黃金時代有限,現實終於要暴露的。這是我經驗過來的情形,也是大人們誰也經驗過來的情形。我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象綿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 --豐子愷
14)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無愧於天,無愧於地。這樣,人生! --豐子愷 《不寵無驚過一生》
15) 全為實利打算,換言之,就是只要全家。充其極端,做人全無感情,全無義氣,全無趣味,而人就變成枯燥、死板、冷酷、無情的一種動物。這就不是“生活”,而僅是一種“生存”了。 --豐子愷
16) 我只是看看那堆灰燼,想在沒有區別的微塵中認識各個字的死骸,找出那一點是春字的灰,那一點是蠶字的灰。又想像它明天朝晨被此地的僕人掃除出去,不知結果如何:倘然散入風中,不知它將分飛何處?春字的灰飛入誰家,蠶字的灰飛入誰家?。倘然混入泥土中,不知它將滋養那幾株植物?。都是渺茫不可知的千古的大疑問了。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
17) 上海是騷擾的寂寞,山中是清凈的熱鬧。 --豐子愷 《山水中的生活》
18)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凈土,不如清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______豐子愷 多明亮的心態 --豐子愷
19) 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作於人,無懼於鬼。 這樣,人生。 --豐子愷
20) 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練的孩子們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烏托邦,以為逃避現實之所,但我也可笑他們的屈服於現實,忘卻人類的本性。 --豐子愷 《談自己的畫》
1) 不念過往,不畏將來 --豐子愷
2) 我的生活全部沉浸在“時間”的急流中,跟了它流下去,沒有抬起頭來望望這急流的前後的光景的能力。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
3)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豐子愷
4) 由預想進行於實行,由希望變為成功,原是人生事業展進的正道。 --豐子愷
5) 我帶了這虛空而寂寥的心,彷徨在十字街頭,觀看他們所轉入的社會,我想像這裡面的人,個個是從那天真爛漫、廣大自由的兒童世界裡轉出來的。但這里沒有“花生米不滿足”的人,卻有許多麵包不滿足的人。這里沒有“快活的勞動者”,只見鎖著眉頭的引車者,無食無衣的耕織者,挑著重擔的頒白者,掛著白須的行乞者。這裡面沒有像孩子世界裡所聞的號啕的哭聲,只有細弱的呻吟,吞聲的嗚咽,幽默的冷笑,和憤慨的沉默。這裡面沒有像孩子世界中所見的不屈不撓的大丈夫氣,卻充滿了順從,屈服,消沉,悲哀,和詐偽,險惡,卑怯的狀態。 --豐子愷 《談自己的畫》
6) 這便是為了人生的飽暖的愉快,戀愛的甘美,結婚的幸福,爵祿富厚的榮耀,把我們騙住,致使我們無暇回想,流連忘返,得過且過,提不起窮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氣,糊塗到死。 --豐子愷 《晨夢》
7) 在我們以前,“人生”已被反復了數千萬遍,都像曇花泡影地倏現倏滅。大家一面明明知道自己也是如此,一面卻又置若不知,毫不懷疑地熱心做人。 --豐子愷 《晨夢》
8) 夜本來是一日的最深沉的,最幽邃的一部分,就是一日的神秘的時間,又可說是人的退省時間。 --豐子愷 《青年與自然》
9) 他們已不復是“快活的勞動者”,正在為分數而勞動,為名譽而勞動,為知識而勞動,為生活而勞動了。 --豐子愷 《談自己的畫》
10)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業。 這般,最佳。 --豐子愷
11) 既然沒有凈土,不如靜心。 --豐子愷 《豁然開朗》
12) “兒童對圖畫富有興味,而拙於技術。因此兒童描繪物象,往往不真實,甚至錯誤。西方的教育論認為這是符合生物進化論的,因該聽他們按照本能而作畫,不可加以干涉。這是錯誤的圖畫教育論……”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
13) 因為我 那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鑽研,搜求,或敷衍,應酬,比較起他們的天真、健 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的,病的,殘廢的。 --豐子愷 《兒女》
14) 在晚酌間看成群的兒女長大成人 --豐子愷
15) “美”都是“神”的手所造的。假手於“神”而造美的,是藝術家。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16)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豐子愷 《不寵無驚過一生》
17)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深謀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義,深悉小節.已然,靜舒! 善寬以懷,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業.這般,最佳! 勿感於時,勿傷於懷.勿耽美色,勿沉虛妄.從今,進取! 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怍於人,無懼於鬼.這樣,人生! --豐子愷 《不寵無驚過一生》
18)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 得我的話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 --豐子愷
19) 我要求孩子們的舉止同我自己一樣,何其乖謬! 我─-我們大人─-的舉止謹惕,是為了身體手足的筋覺已經受了種種現實的壓迫 而痙攣了的緣故。孩子們尚保有天賦的健全的身手與真朴活躍的元氣,豈像我們的 窮屈?揖讓、進退、規行、矩步等大人們的禮貌,猶如刑具,都是戕賊這天賦的健 全的身手的。於是活躍的人逐漸變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殘廢者。殘廢者要求 健全者的舉止同他自己一樣,何其乖謬! --豐子愷 《兒女》
20) 那末我們的人生,都是--同我的晨夢一樣--在夢中曉得自己做夢的了。 --豐子愷 《晨夢》
21) 我十七歲入杭州浙江第一師范,二十一歲畢業以後沒有升學。我受中等以上學校教育,只此五年。這五年間,弘一法師,那時稱為李叔同先生,便是我的圖畫音樂教師。圖畫音樂兩科,在現在的學校里是不很重要的;但是奇怪得很,在當時我那浙江第一師范里,看得比英國算還重。我們有兩個圖畫專用的教室,許多石膏模型,兩架鋼琴,五十幾架風琴。我們每天要花一小時去練圖畫,花一小時以上去練彈琴。大家認為當然,恬不為怪。這是甚麼原故呢?因為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制了我們的感情,折服了我們的心。他從來不罵人,從來不責備人,態度謙恭,同出家後完全一樣,然而個個學生真心的怕他,真心的學習他,真心的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2) 我覺得時辰鍾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徵了。時辰鍾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於時辰鍾的針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鍾的針一樣地也如此,刻刻覺得我是我,似乎這“我”永遠不變,實則與時辰鍾的針一樣地無常!一息尚存,總覺得我仍是我,我沒有變,還是留連著我的生,可憐受盡“漸”的欺騙!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3) 我彷彿看見這世間有一個極大而極復雜的網,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結在這網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種事物的時候,總要牽動無數的線,帶出無數的別的事物來,使得本物不能孤獨地明晰地顯現在我的眼前,因之永遠不能看見世界的真相,大娘舅在大世界裡,只將其與“錢”相結的一根線剪斷,已能得到滿足而歸來。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這個網盡行剪破,然後來認識這世界的真相。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4)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方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恆久不變。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農夫每天朝晨抱了犢而跳過一溝,到田裡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過溝回家。每日如此,未嘗間斷。過了一年,犢已漸大,漸重,差不多變成大牛,但農夫全不覺得,仍是抱了它跳溝。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這牛而跳溝了。造物的騙人,使人留連於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人們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溝,不準停止。自己誤以為是不變的,其實每日在增加其苦勞!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5) 人體的美的姿態,必是出於自然的。換言之,凡美的姿態,都是從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態,即舒服的時候的姿態。這一點屢次引起我非常的銘感。無論貧賤之人,醜陋(?)之人,勞動者,黃包車夫,只要是順其自然的天性而動,都是美的姿態的所有者,都可以禮贊。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6)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巨富的紈絝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盪盡其家產,變為貧者;貧者只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為奴隸,奴隸容易變為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這樣的例,在小說中,在實際上,均多得很。因為其變衰是延長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漸漸”地達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麼強烈的刺激。故雖到了飢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貪戀著目前的生的歡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7)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因為其變更是漸進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漸進,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不見其各階段的境界,而似乎覺得常在同樣的地位,恆久不變,又無時不有生的意趣與價值,於是人生就被確實肯定,而圓滑進行了。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8) 然人類中也有幾個能勝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壽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們能不為“漸”所迷,不為造物所欺,而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於芥子。中國古詩人(白居易)說:“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國詩人(Blake)也說:“一粒沙里見世界,一朵花里見天國;手掌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29)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功夫!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於這法則。由萌芽的春“漸漸”變成綠陰的夏;由凋零的秋“漸漸”變成枯寂的冬。我們雖已經歷數十寒暑,但在圍爐擁衾的冬夜仍是難於想像飲冰揮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 --豐子愷 《豐子愷散文》
豐子愷,原名豐潤,我國現代畫家、文學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和翻譯家。他的母親將他生下來後,由於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鄉念小學時,有一次,鄉下要搞一個什麼選舉。小學老師說,鄉下人文化低,筆畫多的字不好寫,為日後考慮,名字應盡量用筆畫少的字,因此,“潤”字改為“仁’,字,老師說,浙江讀音“仁”與“潤”差不多,“仁”在意義上與“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作“豐仁”了。他就以這個名字進人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學校。
在第一師范時,他因善於寫文章,國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國文老師單不庵的器重。單不庵覺得在“豐仁”這個單名之外應該有一個雙名,而“慈玉”是小名,應另取一個名字。因此單不庵就給他取了“子顓”。後改為“子愷”(“愷”與“顓”同,均為安樂意)。從此,他就取名叫“豐子愷”了。後來寫文、作畫均用此名。
豐子愷在早期作畫時,曾用TK署名。那是“子愷”二字的英文拼寫縮寫。當時的子讀作”TSU“。
豐子愷自幼愛好美術,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從李叔同學習繪畫和音樂。另一位對他有較大影響的老師則是夏丏尊,他稱李叔同為“爸爸”,夏丏尊為“媽媽”,這兩位老師,尤其是李叔同,對他的一生影響甚大。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豐子愷曾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1917年與同學組織桐蔭畫會。1919年師范學校畢業後,與同學數人在上海創辦上海專科師范學校,並任圖畫教師。1921年東渡日本短期考察,學習繪畫、音樂和外語。1922年回國到浙江上虞春輝中學教授圖畫和音樂,與朱自清、朱光潛等人結為好友。回國後從事美術、音樂教學,曾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同時進行繪畫、文學創作和文學、藝術方面的編譯工作。1924年,與友人創辦立達學院。抗戰期間,輾轉於西南各地,在一些大專院校執教。文藝刊物《我們的七月》4月號首次發表了他的畫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1925年成立立達學會,參加者有茅盾、陳望道、葉聖陶、鄭振鐸、胡愈之等人。1926年,任教職於上海藝術大學。1929年被開明書店聘為編輯。1931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由開明書店出版。七七事變後,率全家逃難。1937年編成《漫畫日本侵華史》出版。
1939年任浙江大學講師、副教授。1942年任重慶國立藝專教授兼教務主任。1943年結束教學生涯,專門從事繪畫和寫作。陸續譯著出版《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孩子們的音樂》等面向中小學生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通俗讀物,為現代音樂知識的普及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豐子愷1946年返上海。出版畫冊《子愷漫畫選》。1952年後歷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等。工繪畫、書法,亦擅散文創作及文學翻譯。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豐先生作品流傳極廣,失散也很多,就是結集出版的五十餘種畫冊也大多絕跡於市場,給讀者帶來極大遺憾。在豐子愷先生的作品中,漫畫恐怕是最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個意境,比如《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幾個茶杯,一卷簾籠,便是十分心情。豐先生的許多漫畫,都是以兒童作為題材的,例如《阿寶赤膊》,《你給我削瓜,我給你打扇》和《會議》,《我的兒子》。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麼時候,我們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多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藝術概論》《音樂入門》《西洋名畫巡禮》《豐子愷文集》《豐子愷散文集》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
3. 編譯原理:預測分析法判斷輸入串i*i+i是否是文法G3的句子
不管什麼法,有表就是查表。 分析自頂向下,搞個棧 ,再搞個輸入:
#E i*i+i$
#E'T i*i+i$
#E'T'F i*i+i$
#E'T'i i*i+i$ 匹配i
#E'T' *i+i$
#E'T'F* *i+i$ 匹配*
#E'T'F i+i$
#E'T'i i+i$ 匹配i
#E'T' +i$
#E' +i$
#E'T+ +i$ 匹配+
#E'T i$
#E'T'F i$
#E'T'i i$ 匹配i
#E'T' $
#E' $
# $ 接受
這樣OK?
4. 經典正義語錄
1、誰不講正義,誰就會向手拿武器的人屈膝投降。
2、正義與公平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曠課。
3、正義的勝利來自斗爭。
4、沒有力量的正義是空虛的,可是沒有正義的力量是暴力的。
5、做事公正一小時,勝過祈禱五晝夜。
6、正義是什麼?剛開始對人們有利的叫正義,不利的叫邪惡。到了最後,形成了主觀。
7、正義之神,寬容是我們最完美的所作所為。
8、這個世界,是不會允許絕對的正義存在的,因為你,正義得連上帝都會心虛。
9、世間應該有那麼一個人,你可以為他背叛一切,甚至於公理和正義。
10、人人都渴望正義,尤其在了解它的代價之前。
11、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我們的團結是堅強的。
12、如果說弱小是邪惡,那力量就是正義嗎?復仇是邪惡嗎?那友情又可以稱做正義嗎?
13、真理是存在的頂峰,正義就是在實踐中運用真理。
14、永恆的東西不是金錢和權力,而是正義、多才和時間。
15、如果法律不能伸張正義,只是淪為有權有勢者手中的玩具,那我就用自己的方式,彰顯正義。
16、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綿力來為真理和正義服務。
17、仁慈必須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之上,而決不能取代正義。
18、你們所謂的正義能算是真正的正義嗎?既然是,那讓我變成邪惡,打敗我!
19、對絕大部分人來說,熱愛公正無非是怕吃不公正的苦頭。
20、讓我們來獻身。獻身給善,獻身給真,獻身給正義。
21、只有對那些需要戰爭的人來說,戰爭才是正義的。
22、正義占上風的地方,自由一定盛行。
23、高於道德的東西必須基於公正,包含公正,並通過公正的途徑去獲取。
24、正義是一種高尚的幻象。
25、奴隸開始要求正義,但最終則要求王國。
26、公正不但必須做到,為了令人信服,它還必須被人看到。
27、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28、只有強者才可以證明什麼是公平與正義,弱者只能躲在某個角落哭著鼻子想者什麼是正義。
29、正義的事業必定是強大的事業。
30、正義是永恆的太陽,世界無不拖延它的到來。
31、在正義占統治地位的地方,自由就是服從。
32、正直能帶動社會風氣向好的方向轉化。
33、因為是正義與正義的較量,所以我才無法阻止。
34、我們不能拒絕給人以公正,也不能拖延給人以公正。
35、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
36、正義是人類最大的利益。
37、正義要靠非正義的手段來實現,這種荒唐的事情只可能發生在荒唐的時代。
38、雙方都懷有正義,那麼就會有一方懷著自己的正義而死去。
39、什麼是真正的正義,什麼又是絕對的正義。唯有以魔正道用盡餘生去探索其中深意!
40、有些正義的豁免權永遠掌握在正義手中。
41、虛榮告訴人們什麼是榮譽;良心告訴人們什麼是公正。
42、正義會勝利,那是當然的,因為勝利者就是正義。
43、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正義與邪惡,只有勝利與失敗,因為贏家就是正義。
44、握緊武力的人就是正義的,如果誰說你不正義,大不了就殺掉他!
45、正義就是世界的主流。若世人皆嗜殺,那殺戮也可以是正義。
46、正義必勝嗎?當然,勝利的就是正義。
47、即使全世界都毀滅了,正義是不能沒有的。
48、當正義無法戰勝邪惡時,你是打算以正義之名屈服,還是用更邪惡的手段戰勝對方呢?
49、只要提著正義之劍攻擊,再柔弱的手臂也會力大無窮。
50、只有強者才配擁有正義的稱號,而非正義的稱號永遠只屬於弱者。
51、就是因為有了正義感,人才成為人,而不成為狼。
52、在政府事務中,公正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是一種力量。
53、只憑著正義,是沒有辦法得到正義的。
54、正義是苦難者的希望和犯罪者的畏懼之所在。
55、正義是神,但正義永遠都遲到,人怎麼可能相信永遠遲到的東西呢?
56、對人類有利的,並不一定就代表正義,人類遠比其他生物自私,正義也是人類最虛偽的發明之一。
57、這個世界上本不存在正義,所謂正義的朋友,也只是撲火的飛蛾。
58、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59、一個可以問"憑什麼"的社會就是正義的。
60、正義是對已確立的非正義的制裁。
61、斯巴達人原則是:正義就是平等,但平等並不就是正義。
62、真正善良的人,絕不會披著正義和道德的外皮濫用正義和道德的。
63、聰明的人不聽阿諛的話,正真的人不幹不磊落的事。
64、正義和自由互為表裡,一旦分割,兩者都會失去。
65、一切背離了公平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
66、正義是第一美德。如果沒有正義做後盾,勇氣又有何裨益?如果人人都正義在握,勇氣也就沒有了。
67、人可以由虛榮心知道什麼是榮耀,可以由良心知道什麼是正義。
68、無所謂正義或者邪惡,歷來拳頭硬的就是正義,拳頭硬的就有道理。
69、人必自悔然後人悔之,家必自毀然後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
70、世上根本沒有正義之分,只要你強大那麼你就是正義。
71、與正義為友的人,在哪兒都是安全的。
72、誰說這世上沒有正義,正義不就是比誰拳頭大嘛。
73、我在想,相對於一個正義,是不是相反的角度一定會存在另一種等量等質的正義?
74、哪裡有正義,哪裡就是聖地。
75、正義就像是怕鬼的小姑娘,非得同伴足夠多才肯出現,單槍匹馬的正義倒是少見。
76、罪惡在蔓延,所以正義應得到到聲張。
77、讓我們記住,公正的原則必須貫徹到社會的最底層。
78、我說,我堅信邪惡不能壓倒正義。他說,嗯,但是他們可以定義正義和邪惡。
79、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公之謂也。
80、舉事以為人者,眾助之;舉事以自為者,眾去之。
81、其實並不是正義能戰勝邪惡,而是歷史只有正義的一方才能書寫。這世間,勝的一方才永遠是正義。
82、聲張正義和扶植自由,是革除時弊的關鍵。
83、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卻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
84、違背正義的強大毫無意義,甚至不如弱小。
85、正義會勝?那是當然的吧,只有勝者,才是正義啊!
86、正義當然會勝利,因為勝利就是正義。
87、正直者,順道而行,順理而言,公平無私。
88、他終有一天會明白,正義從來不是一種力量,而只有力量才能守護他的正義。
89、正義的事業能夠產生堅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
90、享有王子特權的人少之又少,但正義感卻是人盡可擁的美德。
91、若無力即是罪惡,那力量就是正義嗎?復仇就是罪惡嗎?友情又配稱正義嗎?
92、為了我們所堅持的絕對正義,我們可以與人斗,與神斗,與所有一切阻礙正義的去斗。
93、邪惡是對邪惡的報復;正義是對正義的伸張。
94、仁慈和正義是並轡齊驅的。
95、正義必勝?沒錯,因為只有勝利的一方才能代表正義!
96、平等是妒忌的表現,正義觀念是在無人為怨恨和惡意驅動的假設條件下被選擇的。
97、正義必勝?這句話一般是這么理解的:勝利的就是正義。
98、正義之道,不僅僅是嫉惡如仇,更是要從善如流,惡人是殺不完的,揚善度人才是我蜀山匡扶正義之根本。
99、不是正義的一方必定會勝利,而是勝利的一方才是正義。
100、獻身於正義是簡單的,獻身於邪惡則是復雜的,而且變化無窮。
101、我宣布,強權就是公理,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102、人世間不可能只有正義,沒有所謂的邪惡,又怎麼能體現正義呢?正義與邪惡永遠都是並存的。
103、正義是給予每個人他應得的部分的這種堅定而恆久的願望。
104、正義是議論的種子,而力量清晰明了,因此人們沒能賦予正義力量。
105、沒有什麼正義必勝,只是勝利者才是正義的罷了。
106、烏雲遮不住太陽,邪惡終將被打倒,真正的勝利永遠屬於正義。
107、有多少人為正義事業捐軀,就有多少人為非正義事業死亡。
108、戰爭永遠帶著正義的名號,但卻從來和真正的正義無關。
109、沒有黑暗,又哪有光明,正是有了不正義,才會有正義,世間萬物有了對比才會有感覺。
110、我曾經那麼堅信世上會有正義,但經歷了這么多,看著滄桑化浮華,我已然知曉,所謂的正義,僅僅針對自己。
我是去念大學而不是去大學領畢業證的。
我是一個男人,所有的男人都想爭第一,而不是第二或第三名。(I am a man, and every man wants to be number one, not number two or number three.)
最初所擁有的只是夢想和毫無根據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從這里開始。
我在創建這個軟銀公司的時候,沒錢也沒有經驗,同時也沒有生意上的關系。唯一僅有隻是熱情激情,還有一個成功的夢想。
創業,如果不去徹底追求,徹底研究的話,就無法嘗到成功的果實。
我不是天才,正如我所講的一樣關鍵所在是要有激情,當你有一個強大的激情,而且工作重點非常明確的時候,你就可以變成專家了。你不斷地工作,因為你有激情、因為你找到了朋友,你一旦有了工作重點,你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事情就變得很容易了。
男人僅僅有聰明,還不能夠成就大事業。如果一個男人不執著愚直,他就不會成長。男人的人生從挫折開始。
創業,最關鍵的是選擇什麼樣的行業。一旦選定了,今後幾十年裡要為此而戰斗。為了選好這個行業,花上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都是值得的。
所謂企業,應該遠遠超越創業者的壽命,我希望有一天當我已不在這個世上,公司還是會以生命體的型態生存下來,至少應該持續300年左右。
一旦下決心成為第一,便積極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邁進,這是我個人的工作信條。企業首腦要發揮領導力,創業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有三個,就是志向想像力和戰略。
創業其重要程度,也是志向、想像力、戰略。
到處是火海一片,到處是煙火繚繞,人們往往以為這是打了勝仗,但事實並非如此。打了勝仗固然重要,如何建設戰後的和平社會,如何維持這種和平才更重要。
和對手單挑,必須大量流血才能獲勝,我並不認為這是上策。相對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劃算,刀槍相見則是下下策。
對於其他人來說,創業投資互聯網可能是賭博;可是對於我來說,並不是賭博,它是一種信念:我不光把一條腿站進去了,而是把兩條腿都站進去了。
如果有一天互聯網業不存在了,我也會將餘生置於其中。
阿里巴巴是非常偉大的公司,當我一開始遇到馬雲的時候,我對他說,你會成為一個英雄。你的名字所能達到的高度,將會與雅虎楊致遠、亞馬遜貝索斯、微軟比爾蓋茨他們一樣。馬雲和阿里巴巴會和那些公司一樣的重要。我對他說馬雲你會成為第一家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創立出真正新的商業模式,是由中國人自己來創立起來的,並且成為世界第一,在你們的模式裡面取得世界第一。
如果未來幾年有一家網路公司超越了Google,那麼這家公司必定出現在網路視頻領域。
個人事跡:
24歲(1982年5月)正義創辦兩本雜志《Oh!pC》和《Oh!MZ》。兩個月後,退貨堆積如山,遠遠超過正義的想像。一本雜志的印刷量為五萬本,可是其中有四萬多本的雜志積存在倉庫里賣不出去。退貨率高達85%,堆積如山的雜志被裁成了紙片
26歲(1984)在橋本五郎的幫助下,孫正義創辦了購物指南雜志《TAG》 ,但百試無方,最終因銷量不佳關門,這半年間共虧損了6億日元,處理善後事務花了4億日元,合起來就是10億日元的債務。
好像是買賣電器開關抵消了這筆債務。
30歲軟銀帝國
33歲 (1991)以C語言編譯器聞名的Borland公司,同年以中介身份引進美國區域網路專業公司網威ell開創東瀛新市場,為了分散風險,再度邀約迪士尼入股,到了1994,開花結果,網威系統成為區域網路主要標准之一,年營業額達1億3千萬美元
34歲 (1992)得到思科系統的日本代理權,並建議思科公司以路由器為試水,測試思科日本分公司的可行性,一個月後邀集了日本十四家會社,共同出資4千萬美元,啟動項目。同年日本軟體銷售通路70%由軟體銀行控制
37歲已經是10億美元富豪(1994)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同年收購Ziff通訊,因接手設施不完善未能成功
軟體銀行在日本已擁有日本展覽業界最具規模的Expos協會,也持有朝日電視的少數股份
38歲(1995)拉斯維加斯Comdex電腦展再次於Ziff-Davis出版公司搭上線,以21億美元買下Ziff-Davis部分股權
(1995年11月)投入了200萬美元給雅虎
39歲(1996),總共注資31億美元才得到完整經營權,擁有Ziff-Davis出版公司長久以來以出版電腦周刊(pC Week)-專精個人電腦市場行銷研究的Computer Intelligence公司
(1996年3月)又注資1億美元擁有了雅虎33%的股份,日本雅虎成功進軍東瀛,第一年就獲利,85%日本的網友曾造訪此站,由軟體銀行投資的雅虎電子商務。(1996年7月之後)雅虎的用戶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1997年1月,雅虎瀏覽量達到一個億
41歲(1998年2月)軟體銀行以四億一千萬美元脫手雅虎2%的股票,凈賺3億9千萬美元,如今只剩28%仍值84億美元。 (1998年7月)以4億美元投資美國著名的 E*Trade線上券商 。
42歲(1999)全國證券商協會,也同意和軟體銀行合資共組「日本那斯達克股市」,可能以互聯網下單為主要窗口,制度化、透明化的網上交易系統是其特色。
(1999年10月)投入阿里巴巴3500萬美元,之後為幫助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主動退股,套現3.5億美元
43歲(至2000年)軟體銀行擁有遍及美國、歐洲重要的合資或獨資企業為:美國企業300多家,日本企業300多家
轄下關系事業、創投資金和策略聯盟等一切資產,總共400億美金,躋身日本前十大會社,孫正義終於成為了真正的「全球作手」 。
孫正義要開發像NTT公司那樣的公共通信設施,2001年4月,這個夢想實現了。日本雅虎公司開始了BroadBand業務。
未完待續
1、最初所擁有的只是夢想和毫無根據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從這里開始。
2、我在創建這個軟銀公司的時候,沒錢也沒有經驗,同時也沒有生意上的關系。唯一僅有隻是熱情、激情,還有一個成功的夢想。
3、創業,如果不去徹底追求,徹底研究的話,就無法嘗到成功的果實。
4、男人僅僅有聰明,還不能夠成就大事業。如果一個男人不執著愚直,他就不會成長。男人的人生從挫折開始。
5、創業,最關鍵的是選擇什麼樣的行業。一旦選定了,今後幾十年裡要為此而戰斗。為了選好這個行業,花上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都是值得的。
6、所謂企業,應該遠遠超越創業者的壽命,我希望有一天當我已不在這個世上,公司還是會以生命體的型態生存下來,至少應該持續300年左右。
7、一旦下決心成為第一,便積極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邁進,這是我個人的工作信條。企業首腦要發揮領導力,創業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有三個,就是志向、想像力和戰略。
8、創業其重要程度,也是志向、想像力、戰略。
9、到處是火海一片,到處是煙火繚繞,人們往往以為這是打了勝仗,但事實並非如此。打了勝仗固然重要,如何建設戰後的和平社會,如何維持這種和平才更重要。
10、和對手單挑,必須大量流血才能獲勝,我並不認為這是上策。相對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劃算,刀槍相見則是下下策。
11、最好的站是優語錄網,您一定很奇怪這句話,解釋下,我們發現網站內容經常被大量拷貝,同時不註明來源我站,為了保護權益,不得已為之,請復制者自行處理此段。
12、對於其他人來說,創業投資互聯網可能是;可是對於我來說,並不是,它是一種信念:我不光把一條腿站進去了,而是把兩條腿都站進去了。
孫正義(そんまさよし)韓裔日本人,畢業於美國伯克利大學分校,軟體銀行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更多
1、最初所擁有的只是夢想和毫無根據的自信而已,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從這里開始。
2、我在創建這個軟銀公司的時候,沒錢也沒有經驗,同時也沒有生意上的關系。唯一僅有隻是熱情、激情,還有一個成功的夢想。
3、創業,如果不去徹底追求,徹底研究的話,就無法嘗到成功的果實。
4、男人僅僅有聰明,還不能夠成就大事業。如果一個男人不執著愚直,他就不會成長。男人的人生從挫折開始。
5、創業,最關鍵的是選擇什麼樣的行業。一旦選定了,今後幾十年裡要為此而戰斗。為了選好這個行業,花上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都是值得的。
6、所謂企業,應該遠遠超越創業者的壽命,我希望有一天當我已不在這個世上,公司還是會以生命體的型態生存下來,至少應該持續300年左右。
7、一旦下決心成為第一,便積極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邁進,這是我個人的工作信條。企業首腦要發揮領導力,創業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有三個,就是志向、想像力和戰略。
8、創業其重要程度,也是志向、想像力、戰略。
9、到處是火海一片,到處是煙火繚繞,人們往往以為這是打了勝仗,但事實並非如此。打了勝仗固然重要,如何建設戰後的和平社會,如何維持這種和平才更重要。
10、和對手單挑,必須大量流血才能獲勝,我並不認為這是上策。相對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最劃算,刀槍相見則是下下策。
12、對於其他人來說,創業投資互聯網可能是賭博;可是對於我來說,並不是賭博,它是一種信念:我不光把一條腿站進去了,而是把兩條腿都站進去了。
5. 編譯原理實現判斷是不是一個文法的句子
構造LL(1)語法分析程序,任意輸入一個文法符號串,並判斷它是否為文法的一個句子。程序要求為該文法構造預測分析表,並按照預測分析演算法對輸入串進行語法分析,判別程序是否符合已知的語法規則,如果不符合(編譯出錯),則輸出錯誤信息。
6. 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經典語錄摘抄
葉檀,女,博士,知名財經評論家、財經專欄作家。《每日經濟新聞》主筆、《解放日報》經濟評論員,央視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在《南方都市報》、《南方人物周刊》、《財經國家周刊》、FT中文網等多家媒體開辟財評論專欄。
葉檀經典語錄:
用GDp忽悠人的時代基本已經過去,在獲得溫飽之後,人們需要的是長期均衡的發展,是青山綠水,是人的尊嚴。
企業重走上世紀80年代的致富之路已無可能,那條路被高租金、高成本堵死,在路邊擺個小攤可以解決一家溫飽,但只有營銷路徑與被認可的技術和品牌,才能走上富裕的路。
A股市場的投資理念該責備,因為有毒的市場使大部分擁有正常價值觀的人,成為了烈士。
利潤上升與資金飢渴並存,是大多數公司的真實寫照。只要股市略有好轉,這些上市公司的私有化、並購重組、資源擴張之路就不會停止。你就是把全世界的金山給了他,他依然會伸手向你要錢,名為再融資。
如果你是一個東部企業的企業家,手裡有上千萬元,有3條路可走,一是馬上轉移到中西部去繼續做中低端產業、代工產業;二是在東部留下來,但一定要有品牌、有技術、有銷售渠道等;三是退出實業,拿著錢,做一個尋找下一代企業家的投資人。
以我手寫我心,用事例與邏輯說話,對事不無小補,對己無愧於心,且文章不遭斧鉞之害失去原意,余願足矣。
中國正處於特焦慮的一個階段,所有人都很焦慮,有錢的人焦慮,沒錢的人也焦慮;有多套房的人焦慮,沒房住的人也在焦慮;投資股市的人因為虧損焦慮,沒有投資股市的人害怕通脹同樣焦慮。
股市擴容就像盆里的臟衣服,總也洗不完。你洗了兩件,還有18件等著;洗完了18件,還有180件在等著。
滬綜指反彈到2400點以上,就是為新一輪擴容埋伏筆。千萬不要把血腥的味道當成牛糞的味道!
我從沒說過中國股市連牛糞都不如我的原話是,我在A股市場上,連牛糞的味道都沒聞到。
房價是貧富差距、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在中國,不觸及既得階層的利益就想壓低房價,十分困難。
官員與上市公司高管是兩類性質完全不同的職業,官員未必能夠成為好高管,在某種形勢下卻成為高管的最佳人選,只能說明:公眾上市公司已經蛻變為兌現權力期權的名利場。公民社會與滯後的官僚體制迎面相撞。
一個社會的誠信有兩大底線,一是關乎生命的食品葯品,二是關乎救濟底線的法律。兩大底線不存,則社會底線盡失。
中國食品行業再沒有法律嚴格規范,將成為化學實驗場,十幾億人是實驗品。
個稅是中國稅收中一件華麗的皇帝新衣,名為讓利於民,實則讓利於灰色收入階層。那些壟斷國企的體制內員工,月薪只有2000元,福利倒可能有3000元,更不必說擁有尋租權利的人灰色收入到底。
政策當然有用,關鍵問題是執行到位。值得關注的是,所有的房地產政策只要由地方政府主勺,大都打了水漂。關鍵在於執行,光說不練,文牘有多高,信用就有多缺。
所謂央企不存在壟斷說不僅是對中國現實的漠視,也是對大眾智商的侮辱。
豪宅持有者不必繳納保有稅,而炒房者不必從幾個月就翻番的投資收益中繳納資本利得稅,是對稅收公平政策的最大嘲諷。
央企地王現象頻出、壟斷企業收入過高,無一不反應央企對社會盡責太少。央企進入房地產,不過是央企病的發作,他們總會進入類似於房地產的暴利行業,而後一統天下。
我國CpI的定義本質是,農村生活或者市場化之前的市民生活,只要吃穿價格維持大體穩定,CpI就能維持穩定。豬肉在此意義上成為小康生活的象徵,CpI穩定背後的潛台詞是吃得飽穿得暖吃得上便宜豬肉。
中國不是法律不夠嚴密,而是特殊人物、特殊機構有足夠的能量讓法律千瘡百孔。
說到底,我國股市炒作的是大宗商品和政府信用。
明知道風險多多,投資者仍然前赴後繼,買基金當股民,今天炒地產股明天改消費股,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除了股市樓市之外,國內找不到更好的投資保值的場所。
在A股市場之上另有一套市場之上的穩定法則,這套法則可以實現名義改革成本表面最小化,可以將利益暗度陳倉,卻惟獨無法實現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篩選優質公司基因,達到經濟總體利益最大化與投資者利益最大化。
我們無法評估在讓地方政府成為大地主的土地財政與房產稅之間,哪一個更惡一些。
泡沫時間有長有短,短的一二年就崩盤,長的可以到五、六年以上,甚至十幾年。
如果一個民族在關鍵時刻永遠由沒有底線的人執掌,結局可想而知。
缺乏信仰、謊言遍地、施毒斂財。
向正確的方向走,就不怕慢,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南轅北轍。
沒有公共財政,吃皇糧隊伍大幅擴張,吃空餉事件時有耳聞在權力掌握資源配置的土壤中,抱怨養老金過低,不過是撒嬌,擔心喪失既得利益的未雨綢繆。
央企不會甘心拱手讓度管理權與經營權,一些貿然進入大國企、以大資金獲得小部分股份的民企,成為先烈的概率較大。
房地產市場的結構變化如同溫水煮青蛙,在鍋里的青蛙不急著往外跳,鍋外的青蛙羨慕鍋里的溫度,只有掌握火候的人才知道,總有一些青蛙會成為鍋里美餐。
把皇帝的新衣當遮羞布永遠遮不住羞處。
宏觀經濟被房地產市場挾裹著走向曖昧的前方,沒有人知道什麼時間房地產市場崩潰,但可以肯定的是,泡沫一定會崩潰。
處於江河上游的地區憤憤不平,他們必須保持水土,卻沒有從下游得到什麼補償,保持水土的結果是上游因青山而貧困,下游因污染而致富。
人性之惡,有時比動物更不如。
春天來了,但溫度還是冬天。
細節處窺見魔鬼與天使。
任何權利都有自我強化的傾向,自我強化後的權利不可能自我削弱。
尊重歷史,面對真實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意識到中國改革的現實土壤,是明智之舉。反思改革路徑時,不能脫離真實的歷史環境,立足當下輕易批判歷史,是對歷史不負責任。
對於任何政策的評價,必須回到歷史中,而後抽離歷史進行深刻反省。
人人痛恨,卻人人為之。
日經繁花地,片雨不沾身。
外風何足動搖,心安即是家。
人無所求,其言亦真;人無所求,其言亦剛。
身處轉型社會,是幸運也是不幸。幸運的是可以與清末以來的改革家呼吸相通,不幸的是,轉型社會的人面對的是不可知的未來。
別人的錯誤不能證明自己的正確,別人成為山大王不是自己成為山大王的理由,任何舍棄程序正義的野蠻收費行為,都是在統一的市場經濟里製造裂痕,這也就是我國城市經濟成為山大王經濟、統一市場遲遲無法建成的根本理由。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及文學評論家。常用的筆名有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1896年生於浙江省桐鄉縣烏鎮,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0月被任命為文化部部長。在文學創作方面,茅盾於1928年發表首部小說《蝕》,代表作有《子夜》、《農村三部曲》、《林家鋪子》等。茅盾無疑仍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共產作家,與同期任何名家相比,毫不遜色。1981年3月27日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其在故鄉桐鄉烏鎮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茅盾經典語錄分享:
過去的,讓它過去,永遠不要回顧;未來的,等來了時再說,不要空想;我們只抓住了現在,用我們現在的理想,做我們所應該做的。
茅盾
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了崇高精神的人類的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
茅盾
命運,不過是失敗者無聊的自慰,不過是懦怯者的解嘲。人們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來決定。
茅盾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是春暉,給別人以溫暖。在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應該如此。朋友之間,待之以誠,肝膽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溫暖嗎?
茅盾
書本上的知識而外,尚須從生活的人生中獲得知識。
茅盾
斗爭的生活使你干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
茅盾
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
茅盾
天分高的人如果懶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發展他的才能,則其成就也不會很大,有時反會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
茅盾
只有不幸而生於1貴之家被捧在學里,含在嘴做活寶見烘軟了骨頭的現代青年,才是很不幸地只配在歷史的大輪子下被碾成肉呢!
茅盾
青年!你們背上的擔子是一天重似一天,你們的生命之火應向改造社會那條路上燃燒,決不可向虛幻的享樂道上燃燒。
茅盾
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
茅盾
深刻,創新。
茅盾
斗爭的生活使你干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
茅盾
是中學生,一定得有這個氣魄:有一個挨得起餓,受得起凍,經得起跌打的身體,有一個不怕風吹,不會失眠,不知道什麼叫做暈眩的腦袋~~
茅盾
奮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為。
茅盾
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是我的母親。
茅盾
人生的路上,有潔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愛愛人的人兒會忘記了有刺只想著有花。
茅盾
葉萱,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已出版作品檔案:《願你被這世界溫柔相待》、《紙婚》、《紙婚2:求子記》、《別離歌》、《十年花開》、《你在我的左手邊》、《同桌的距離有多遠》、《學會忽略學會忘記》、《1980年的物質女孩》、《愛情在南我在北》等。
葉萱經典語錄
1、你知道嗎,在這個世界上,是真的有些人,擁有發自內心的、頑強的快樂。而這樣的快樂,大多是建立在幸福與不幸的交匯點上。登過幸福的高峰,再跌落不幸的深谷之後,才能恍悟,這個世上從來沒有什麼,會比失去更恆久。所以,在自己還可以擁有快樂的時候,要分秒必爭。
2、決定嫁給一個人,只需一時的勇氣;守護一場婚姻,卻需要一輩子的傾盡全力。因為,從一開始,愛情就是一件浪漫的事,而婚姻,卻是一件庄嚴的事。
3、我們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看上去是受嬌慣的獨生子女,實際上卻是從小就生活在父母殷切期待的壓力里以及與同齡人不斷搏擊的競爭里。我們這一代,勢必會出現這樣的兩極分化脆弱的人越發脆弱,堅強的人卻也越發堅強。
4、原來,相信童話,是因為我們還年輕,生活沒有磨去我們天真的翼,展開翅膀就可以在幻想的世界裡飛翔。可是忘記童話,是因為成長,因為腳踏實地經歷生活中的磨難與平庸,在最淺淡無奇、不斷反復的日子中感受傳奇。
5、或許你奮鬥了卻仍然走投無路,那不是奮斗的錯,而是方向的錯,換個方向奮力走,希望在轉角。
6、有這樣一個人,看過她最不美好的樣子,卻仍然愛她。
7、這普天下的父母,多是既希望與兒女朝夕相處,又從來都不願意成為兒女的負擔。然而這份苦心,總是在為人兒女者遠行之後,才驟然領悟。
8、生命,似乎正在綻放它最動人的笑臉,以近乎玄妙的方式,昭示種種的可能與不可能。
9、我們在哪一顆星上見過,以致如此相互思念,我們在哪一顆星上相互思念過,以致如此深愛,我們在哪一顆星上分別,以致如此相互輝映,我們在哪一顆星上入睡,以致如此呼喚黎明。
10、以生命為長度學習海納百川的精神。才知道:原諒,不過是將遺憾悄悄掩埋;忘記,才是最深刻徹底的寬容。
11、成功者在茫然里繼續做著手邊該做的事,一邊做一邊思考,思考自己,思考前路;而失敗者卻是獃獃地茫然,隨波逐流,讓自己的命運沿著既定的方向一路滑行。
12、白頭到老的那個人,未必是這世上最好的,最優秀的那個人,卻一定是最適合你的那個人。生活中,最美的風景,不是電影中的白雪皚皚,浪漫傳奇,而恰恰是泥濘中將摔倒前扶住你的那隻手。
13、忘記一個錯誤的開始,就可能得到一個正確的結束。忽略一個本不屬於你的沉重,就卸下本不屬於你的負擔;忽略本屬於自己的公平,就請爭取一個本不屬於你的機會。初入大學,脫下光環,或許有不適,學會忽略,學會忘記,就會有另一番風景。
14、活著最大的意義,其實就在於你沒有死去。你還有那麼多時間,用你堅定的信念、善良的心、永不放棄的奮斗,給別人一個驚訝的未來。
15、每個男人都是要通過婚姻來成長,來懂得生活到底是怎樣柴米油鹽、瑣碎不堪;每個女人也都要通過婚姻來成長,來懂得什麼叫責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見怪不怪。
葉君健湖北黃安(今湖北紅安)人。民盟成員。193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外文系。1938年在武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政治部第三廳從事國際宣傳工作,同年參加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香港主編英文刊物《中國作家》,任重慶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師,1944年應聘赴英任中國抗戰情況宣講員,劍橋大學英王學院歐洲文學研究員,1949年歸國,歷任輔仁大學教授,文化部外聯局編譯處處長,《中國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主任。中國民盟中央委員,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
葉君健經典語錄:
譯者應該鑽進作者的生命,才不至於有失他的精神。
安徒生是真正為孩子寫作的作家。他通過一個個幽默、詼諧、睿智和辛酸的虛擬故事,把人世間的美與丑、好與壞、是與非展現給讀者,無論對兒童讀者,還是成人讀者,都不無啟示性。作為安徒生童話的譯者,安徒生是我學習的榜樣。
我只是認真地做了一點我能做的事情。在我的靈魂深處,我不過是一個鄉下人。因為我們國家的人民、文化和河山抓住了我的靈魂,我永遠愛他們,為他們工作,基於此,我才做了這一切。
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雅的水袖中,從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個人的心裡,引起一片深遠的迴音。
一部譯作有沒有生命力,主要取決於譯者有沒有個性。
這里除青松外,楓樹特多,幾乎滿山遍野都是。氣候變冷,打了幾次霜,葉子自然也變了顏色:起初變得有點發黃,但它卻不是由黃而變得蒼白;相反,它卻逐漸變紅,遠看卻像一朵朵盛開的紅花。由於紅花開得密,那些蒼褐色的枝條也看不出來了。這景象給人的感覺不是一年快完了,而是一年的全盛時期正在開始。
7. 求哈佛校長福斯特的經典語錄(最好是鼓勵學生的)
理想對年輕人非常重要,而勇敢,是現代女生一項很重要的素質。
「現代女生已和幾十年前大不相同。她們面臨了更多的機會,接受更多的教育,也應該更加勇敢地去表達和表現自己。」
「雖然許多人最終從事的職業並不一定就是他的理想,但理想能促使你不斷地嘗試新的事物,不斷地挑戰自己,並為之堅持不懈。」
如果你都不試著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果你不去追求你認為最有意義的東西,總有一天你會後悔的。生活的路還很長,總有機會嘗試別的選擇,但不要一開始就想著這個。
我把這個叫作職業選擇中的停車位理論,幾十年來我一直在和同學們說這些。不要因為你覺得會沒有停車位,就把車停在離目的地20個街區遠的地方。先到你想去的地方,然後再到你應該去的地方。
放飛我們最富挑戰性的想像力(2007年10月12日)
哈佛大學校長 德魯·福斯特
郭英劍 編譯
就職演講常常會羅列一些新校長的具體構想或是計劃。但是,當我在考慮今天意味著什麼的時候,這樣的羅列似乎過於束縛人,它們限制了而不是去放飛我們最富挑戰性的想像力,限制了我們去思考我們最深遠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今天是超越普通日子的一天,如果今天是我們為數不多的、不僅是作為哈佛人聚集在一起、而是與一個更為廣闊的學術、教學與學問的世界站在一起的一天,那麼,現在就是哈佛以及像哈佛這類大學去思考的時候了:在這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我們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大學的確是要承擔責任的。但我們從事高等教育的人需要首先搞清楚,我們為了什麼去承擔責任。人們要求我們報告畢業率、研究生院的入學統計數字、標准考試的分數,目的是為了在大學評價中提高「附加值」,人們要看研究經費有多少,教師出版和發表論著的數量是多少。但這些硬性指標本身並不能說明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要提大學所渴望達到的目標了。雖然了解上述指標很重要,它們也可以說明我們事業中一些特別的部分內容。但我們的目的要比這些宏大得多,因此,要解釋我們的責任感,也更加困難。
那麼,讓我斗膽提出一個定義來吧。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單單或著僅僅是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關乎學問(learning),影響終生的學問,將傳統傳承千年的學問,創造未來的學問。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要對永恆做出承諾,而這些投資會產生我們無法預測且常常是無法衡量的收益。大學是那些活生生的傳統的管理員——在Widener圖書館與Houghton圖書館以及我們另外的88個圖書館,在Fogg與Peabody博物館,在我們的古典學科的系科,在歷史與文學的系科,都有活生生的傳統。對於那些努力去證明這些傳統不過是工具性的、不過是對某些當代需求有一定用處而已的說法和作法,我們會感覺很不舒服。恰恰相反,我們追尋傳統,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為了它們自身」,因為正是它們,千百年來界定了我們何以為人類,而不是因為它們可以提升我們在全球的競爭力。
我們追尋它們,因為它們使我們的——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洞察力增加了深度和廣度,而這,則是我們在難以避免短視的當下所無法發現的。我們同樣追尋它們,也因為正如我們需要食物和房屋生存一樣,正如我們需要工作和尋求教育來改善我們的運氣一樣,我們作為人類同樣需要尋找意義。我們努力去理解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原因何在。對許多人來說,四年的大學生活不過是允許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這類根本問題的一個插曲而已。但對意義的找尋,是沒有盡頭的探索,它在不斷地闡釋,不斷地干擾和重新闡釋現狀,不斷地在看,從不會滿足於已有的發現。事實上,這就是所有學問的真諦,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概莫能外,因此,它也就成為了「大學是干什麼的」之核心所在了。
就其本質而言,大學培育的是一種變化的文化甚至是無法控制的文化。這是大學為未來承擔責任的核心。教育、研究、教學常常都是有關變化的——當人們學習時,它改變了個人;當我們的疑問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時,它改變了世界;當我們的知識運用到政策之中時,它改變了社會。知識的擴充就意味著變化。但變化常常使人感到不舒服,因為它在你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在你發現的同時也會迷失方向。然而,當面對未來時,大學必須去擁抱那不穩定的變化,它對人類理解世界的每一點進步都至關重要
我們對未來的責任還對我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大學既是哲學家也是科學家的所在地,這是獨一無二的。對未來承擔責任要求我們,要跨越地理與智力的界限。正如我們生活在田野與學科正在縮小差距的時代,我們所居住的是一個逐漸跨越國家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知識本身就是最有力的連接體。
真理是渴望達到的目標,而不是佔有物。而在這其中,我們——和所有以思考和自由詢問精神顯示其特色的大學一道——向那些擁抱不容爭辯的確定性的人們提出挑戰乃至是提出警告。我們必須將自己置於不斷質疑(doubt)這種令人不舒服的狀態,使自己保持謙遜的態度,不斷地相信:還有更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了解、更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講授、更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理解。
上述所承擔的種種責任既代表著一種特權,也代表著一種責任。我們能夠生活在哈佛這樣一個理性自由、傳統激揚、資源非凡的王國,因為我們正是被稱為是「大學」的這樣好奇而神聖的組織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更好地去理解和推進大學的目的——不單單是向總持批評立場的公眾加以解釋,更要為了我們自身的價值而堅持自我。我們必須要付諸行動,不僅是作為學生和教工、歷史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律師和醫生,語言學家和社會學家,更是作為大學中的成員,我們對這個思想共同體負有責任。我們必須把彼此看作是相互負有責任的,因為由我們所組成的這個組織,反過來界定了我們的潛在價值。對未來承擔責任包含著我們對學生所承擔的特殊職責,因為他們是我們最重要的目的和財產。
想要說服一個國家或是世界去尊重——不要說去支持了——那些致力於挑戰社會最根本的思維設定,這很不容易。但這,恰恰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既要去解釋我們的目的,也要很好地去達到我們的目的,這就是我們這些大學在這個新的世紀生存和繁榮的價值所在。哈佛大學不能孤獨地為此奮斗。但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哈佛在其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這就是我們今天在這里的原因,這就是她對我們意味深長的原因。
上一周,我拿到一個深黃褐色的信封,它是在1951年由哈佛的第23任校長詹姆斯·柯南特(James B. Conant)委託給哈佛檔案館保存下來的。他在留下的簡短說明上稱,請下一世紀開始時而「不是之前的」哈佛校長打開它。我撕開了這封神秘信件的封口,發現裡面是我的前任留下的一封不同尋常的信。它的抬頭是「我親愛的先生。」柯南特寫作時給人一種危險迫在眉睫的感覺。他擔心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這將「很有可能使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包括劍橋在內遭到破壞。」
「我們都想知道,」他繼續寫到,「自由世界在未來的50年裡會如何發展。」但是,當他想像哈佛的未來時,柯南特就由不詳之兆轉向了堅定的信念。如果「厄運的預言」證明了是錯的,如果有一位哈佛校長能活著讀到這封信,那麼,柯南特就對哈佛的未來有信心。「你會收到這封信,會帶領一個比我榮幸地執掌時更加繁榮、更有影響的大學。……[哈佛]將堅持學術自由、容忍異端的傳統,我確信是如此。」我們必須致力於此,確信他在未來也是正確的,我們必須共同擁有和支持他的這種信念。
柯南特的信,就像我們今天在此聚會一樣,標志著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有一塊引人注目的交匯地。在這個儀式上,我接受了我對他來自歷史的聲音所祈求的傳統應付的責任。與此同時,我也與你們大家一道,確認了我對哈佛現在和未來的責任。正如柯南特所處的時代一樣,我們也處於一個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憂慮不安的世界,我們面對的是不確定。但我們同樣要對這所大學的目的和潛在發展保持一種不可動搖的信念,她終究會盡其所能地去設計從現在起之後的半個世紀內世界將會怎樣。讓我們擁抱那些責任和各種可能性吧;讓我們分享它們「緊密相聯……如一體;」讓我們開心地去從事這項工作吧,因為這樣的一項任務是一種難以衡量的特權。
原文見 http://www.president.harvard.e/speeches/faust/071012_installation.html
哈佛女校長福斯特在2008屆畢業典禮上致校友報告
Tyger Tyger 2008-07-04 09:35:43 來自: Tyger Tyger(non sum qualis eram)
President Drew Gilpin Faust』s Report to the Alumni
June 5, 2008
President Drew Gilpin Faust, Harvard』s 28th president, delivers her Report to the Alumni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
Distinguished guests, graates and your families, alumni and alumnae, colleagues and friends – witches, wizards, and muggles of all ages – it』s a pleasure to be with you this afternoon.
Looking out from this stage, I』m not surprised that our gathering today includes what I』d imagine to be a record number of audience members who have not yet reached the age when even the most precocious of young people might enter college.
So, I want to say a special word of welcome not only to the members of the graating Class of 2008 – but also to all of you who may someday be members of the Class of 2018, or 2019, or 2020.
It』s painful to admit, but however hard we might try, I』m afraid that Harvard would be hard pressed ever to measure up to the magic of Hogwarts.
We have our beautiful elms – but no whomping willows.
We have Veritas as our motto – but, though it might come in handy at times, we』ve had no luck concocting a veritas serum.
We have our great residential houses, with their own storied traditions – but, I』m sad to say, no sorting hat to figure out who belongs where.
And, of course, we have a head of the school– but, I have to admit, someone who』s not quite a year into the job, who would not for a moment claim to have the wisdom, let alone the otherworldly powers, of the inimitable Albus Dumbledore.
Still, it falls to me as Muggle in Chief to say a few words about Harvard, before I turn over the podium to our featured speaker. As one of her many admirers here today, I want to thank her for reminding us that reading wonderful books may well be the closest we ever really come to experiencing true magic. J. K. Rowling, thank you for Harry Potter, and thank you for being with us.
I want to focus my remarks this afternoon on one aspect of this first year of my presidency, an aspect that has taken on an importance and urgency I had not entirely anticipated. These are the issues that implicate what we might call Harvard』s 「public boundary,」 issues that cast into relief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and purposes of universities and of Harvard in particular.
This has been a year in which Congress has asked detailed and probing questions about the finances of the nation』s to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has been a year in which the pressure on public funding has challenged the crucial role universities play in science and research; and it has been a year in which we have begun to address widespread concerns about cost and access to make sure that American higher ecation continues to unite excellence and opportunity in a way unmatched in the world.
Frequently, public 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fixes on the language of 「accountability.」 Often, however, it is not clear to whom universities are meant to be accountable, and for what. In my installation address this past Fall, I ventured the following proposition: 「The essence of a university is that it is uniquely accountable to the past and to the future – not simply or even primarily to the present….A university looks both backwards and forwards in ways that must – that even ought to – conflict with a public』s immediate concerns or demands.」 These principles seem to me to touch directly on the debates that have been swirling around us. They can help us understand and frame our public responsibilities and to embrace them as 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 and creative action.
In recent months, Harvard』s $35 billion endowment has become something of a target - - publicly both envied and maligned. But it is poorly understood. Endowments represent a concrete embodiment of our accountability to the past and to the future. They derive from our history and the dreams of those who have preceded us; they are in turn the vehicle that enables us to project our own dreams into the future.
The endowments at Harvard and other great universities have created a system of higher ecation that is the envy of the world. It has opened doors of opportunity ever more broadly; it has generated powerful new understanding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the world we inhabit; it has fueled revolutionary advances in science; it has helped drive economic growth and expansion in our nation and the world.
Some critics have suggested that endowments are vast pots of money for presidents to spend at will. Others hold a more sophisticated, but still sharply limited view. As they would have it, universities like Harvard have built up endowments based on their tax-exempt status, and in return have the obligation, pure and simple, to devote those funds to ecating the most students at the lowest cost.
Certainly that is part of our obligation - - a vital part - - but it is only a part. Our endowment represents the investment of gifts from generations of donors who have viewed Harvard as a place to bring their philanthropic visions to life. It provides the capital for an ambitious enterprise that supports 20,000 students in Harvard College and a dozen different schools, 16,000 employees, and a physical plant comprising over 600 buildings. We are one of the largest employers in Massachusetts; we operate a huge and very costly research enterprise; we support more than 200 service programs in ecation, affordable housing and community service in Cambridge and Boston; we partner with governments, agencies and universities in hundred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ons in 125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As custodians of civilization we are home to libraries and museums that house priceless collections of books, manuscripts, art works, cultural artifacts, and scientific specimens.
All of this is funded by an annual operating budget of more than $3 billion. Each year, the income from our endowment contributes about a third of this total, as well as supporting substantial capital outlays. If the endowment were smaller, we would have to do less – less research, less teaching, at a lesser level of quality – or we would have to generate more income from other sources – tuition increases or external funding. And in a world where knowledge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our accountability to the future challenges us to do not less, but ever more - - to use discoveries in new fields such as stem cell research to pursue cures for diseases like diabetes; to rece the cost of graate ecation, especially in our public service schools; to seize the Allston opportunity; to more fully incorporate the arts in our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knowing; to enhance our global engagement in a shrinking world; to commit ourselves through both our practice and our research to the creation of a sustainable future.
Our endowment represents an accountability that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Harvard graates have voluntarily assumed, acknowledging the value of their own past ecation and investing in the future of learning. Their generosity has created an endowment that is in fact a collection of some 11,000 separate gift funds dedicated to the singular passions and purposes that have animated different indivials over time. A sampling of our endowment funds is a window into Harvard history:
The income from the A.F. Holden Fund is designated for the purchase of 「meteorites and meteorite specimens;」 Lillian Farlow left a beques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examples of plants that reproce by spores. The William and Gertrude Arnold Prize fund recognizes 「the most understanding essay on the true spirit of book collecting.」 In 1894, Harriet Hayden, who had escaped to Boston from slavery in Kentucky in 1844, bequeathed a scholarship for 「needy and worthy colored students」 to atte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and the Nieman Fellowships were established in 1938 to bring working journalists to Harvard. Many funds support financial aid to students from particular states or countries or to those studying in particular fields. Hundreds of funds support faculty, but few are as charmingly unrestricted in their terms as the Fisher professorship in Natural History established in 1834 to focus on an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imal, vegetable or mineral.」
Harvard』s endowment enables students and faculty of both today and tomorrow to search for new knowledge in ways that may proce immediate success, or fail entirely, or come to ultimate fruition only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ideas yet to emerge. The accumulated gifts of our alumni and friends offer us both the resources and the independence to support work that may not pay off in the short term. They protect us against over-accountability to the present or to the merely trendy. They preserve our ability to be creative and rigorous, to take intellectual risks in pursuit of ambitious ideas.
It is central to the very notion of endowment that we must balance our use of its income to support the current generation against our ty to preserve its purchasing power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t means that we cannot treat our endowment as a lump sum to be spent on the projects of any given cohort of faculty or students, the demands of today』s politics, or even the vision of an indivial Harvard president.
The model of 「voluntary accountability」 – by which succeeding generations of alumni and friends embrace the obligation of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long view, the non-instrumental view – is in large measure responsible for the success of the American system of higher ecation. In an era in which large and important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known to disappear over a weekend, universities are rable, proven institutions, here for the long haul. They remain respected around the globe. In rankings published by an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in Shanghai, for instance, American universities accounted for 17 of the 20 top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But we can』t afford to take this success for granted. Other countries are working hard to replicate our system of higher ecation. Every week, it seems, we read about a new multi-billion dollar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by another country. China, India, and Singapore have adopted biomedical research as national goals. Saudi Arabia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re creating huge new academic enterprises. Top students and scholars increasingly have significant new opportunities beyond our shores. The proportion of scholarly articles in the sciences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declining in recent decades, and the share of patents owned by U.S. inventors has fallen. Recognizing this shifting scientific landscape, over 400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General Electric, Microsoft and others, are opening or moving research organizations to China, taking high-skilled jobs with them.
I cite these facts not to be jingoistic.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of our time – and the solutions to them – know no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the scholarly and research enterprise is strengthened immeasurably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best intellec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Harvard, for its part, ecates large number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welcoming the best talent from everywhere, we enrich our intellectual community, and we export important values and lasting relationships when those graates return to their home countries.
To remain a global destination of choice in ecation and to continue to proce field- and world-changing research, however, we must do all we can to sustain our leadership in a much more competitive global environment. Internally, we must work hard to overcome barriers to collaboration across fields and to leverage our resources and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for the strategic purposes of the University. Externally, we must revitalize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nation』s leading universities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funding basic researc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basic research in America – and the success of the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y — has for decades depended on a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higher ecation. Fields like biotechnology, telecommunic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ll had their beginnings in university-based research. Such research has enabled universities to isolate the genes that contribute to diseases like breast cancer, cystic fibrosis, and Alzheimer』s, to create the basis for modern computing and internet connectivity, and to generate the basic science that will be needed to develop alternative forms of energy as we grapple with climate change.
詳見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61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