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提取遺傳演算法

提取遺傳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3-02-28 20:52:16

A. 請問,遺傳演算法優化的神經網路中的權值和閾值是怎樣的選擇變異過程呢

如果安裝了遺傳演算法GAOT工具箱,可以直接用ga函數,會自動進行各類操作。如果要自己編程,則選擇用輪盤賭原則、交叉用實數方法(a*x1+(1-a)*x2)、變異也是隨機給一個增量(x+(1-a)*b)。
你紅框框出來的部分是從染色體中提取神經網路權值和閾值,染色體的排序是隱層權值、隱層閾值、輸出層權值、輸出層閾值。

ga函數的用法:function [x,endPop,bPop,traceInfo] = ga(bounds,evalFN,evalOps,startPop,opts,...
termFN,termOps,selectFN,selectOps,xOverFNs,xOverOps,mutFNs,mutOps)
% Output Arguments:
% x - the best solution found ring the course of the run 求得的最優解
% endPop - the final population 最終得到的種群
% bPop - a trace of the best population 最優種群的一個搜索軌跡
% traceInfo - a matrix of best and means of the ga for each generation 每一代種群的最優個體和均值

B. 大數據挖掘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1.基於歷史的MBR分析
基於歷史(Memory-Based Reasoning)的MBR分析方法最主要的概念是用已知的案例(case)來預測未來案例的一些屬性(attribute),通常找尋最相似的案例來做比較。
MBR中有兩個主要的要素,分別為距離函數(distance function)與結合函數(combination function)。距離函數的用意在找出最相似的案例;結合函數則將相似案例的屬性結合起來,以供預測之用。
MBR的優點是它容許各種型態的數據,這些數據不需服從某些假設。另一個優點是其具備學習能力,它能藉由舊案例的學習來獲取關於新案例的知識。較令人詬病的是它需要大量的歷史數據,有足夠 的歷史數據方能做良好的預測。此外記憶基礎推理法在處理上亦較為費時,不易發現最佳的距離函數與結合函數。其可應用的范圍包括欺騙行為的偵測、客戶反應預測、醫學診療、反應的歸類等方面。
2.購物籃分析
購物籃分析(Market Basket Analysis)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找出什麼樣的東西應該放在一起?商業上的應用在藉由顧客的購買行為來了解是什麼樣的顧客以及這些顧客為什麼買這些產品, 找出相關的聯想(association)規則,企業藉由這些規則的挖掘獲得利益與建立競爭優勢。舉例來說,零售店可藉由此分析改變置物架上的商品排列或是設計 吸引客戶的商業套餐等等。
購物籃分析基本運作過程包含下列三點:
1. 選擇正確的品項:這里所指的正確乃是針對企業體而言,必須要在數以百計、千計品項中選擇出真正有用的品項出來。
2. 經由對共同發生矩陣(co-occurrence matrix)的探討挖掘出聯想規則。
3. 克服實際上的限制:所選擇的品項愈多,計算所耗費的資源與時間愈久(呈現指數遞增),此時必須運用一些技術以降低資源與時間的損耗。
購物籃分析技術可以應用在下列問題上:針對信用卡購物,能夠預測未來顧客可能購買什麼。對於電信與金融服務業而言,經由購物籃分析能夠設計不同的服務組合以擴大利潤。保險業能藉由購物籃分析偵測出可能不尋常的投保組合並作預防。對病人而言,在療程的組合上,購物籃分析能作為是否這些療程組合會導致並發症的判斷依據。
3.決策樹
決策樹(Decision Trees)在解決歸類與預測上有著極強的能力,它以法則的方式表達,而這些法則則以一連串的問題表示出來,經由不斷詢問問題最終能導出所需的結果。典型的決策樹頂端是一個樹根,底部有許多的樹葉,它將紀錄分解成不同的子集,每個子集中的欄位可能都包含一個簡單的法則。此外,決策樹可能有著不同的外型,例如二元 樹、三元樹或混和的決策樹型態。
4.遺傳演算法
遺傳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學習細胞演化的過程,細胞間可經由不斷的選擇、復制、交配、突變產生更佳的新細胞。基因演算法的運作方式也很類似,它必須預先建立好一個模式,再經由一連串類似產生新細胞過程的運作,利用適合函數(fitness function)決定所產生的後代是否與這個模式吻合,最後僅有最吻合的結果能夠存活,這個程序一直運作直到此函數收斂到最佳解。基因演算法在群集 (cluster)問題上有不錯的表現,一般可用來輔助記憶基礎推理法與類神經網路的應用。
5.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Cluster Detection)這個技術涵蓋范圍相當廣泛,包含基因演算法、類神經網路、統計學中的群集分析都有這個功能。它的目標為找出數據中以前未知的相似群體,在許許多多的分析中,剛開始都運用到群集偵測技術,以作為研究的開端。
6.連接分析
連接分析(Link Analysis)是以數學中之圖形理論(graph theory)為基礎,藉由記錄之間的關系發展出一個模式,它是以關系為主體,由人與人、物與物或是人與物的關系發展出相當多的應用。例如電信服務業可藉連結分析收集到顧客使用電話的時間與頻率,進而推斷顧客使用偏好為何,提出有利於公司的方案。除了電信業之外,愈來愈多的營銷業者亦利用連結分析做有利於 企業的研究。
7.OLAP分析
嚴格說起來,OLAP(On-Line Analytic Processing;OLAP)分析並不算特別的一個數據挖掘技術,但是透過在線分析處理工具,使用者能更清楚的了解數據所隱藏的潛在意涵。如同一些視覺處理技術一般,透過圖表或圖形等方式顯現,對一般人而言,感覺會更友善。這樣的工具亦能輔助將數據轉變成信息的目標。
8.神經網路
神經網路是以重復學習的方法,將一串例子交與學習,使其歸納出一足以區分的樣式。若面對新的例證,神經網路即可根據其過去學習的成果歸納後,推導出新的結果,乃屬於機器學習的一種。數據挖掘的相關問題也可采類神經學習的方式,其學習效果十分正確並可做預測功能。
9.判別分析
當所遭遇問題它的因變數為定性(categorical),而自變數(預測變數)為定量(metric)時,判別分析為一非常適當之技術,通常應用在解決分類的問題上面。若因變數由兩個群體所構成,稱之為雙群體 —判別分析 (Two-Group Discriminant Analysis);若由多個群體構成,則稱之為多元判別分析(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MDA)。
a. 找出預測變數的線性組合,使組間變異相對於組內變異的比值為最大,而每一個線性組合與先前已經獲得的線性組合均不相關。
b. 檢定各組的重心是否有差異。
c. 找出哪些預測變數具有最大的區別能力。
d. 根據新受試者的預測變數數值,將該受試者指派到某一群體。
10.邏輯回歸分析
當判別分析中群體不符合正態分布假設時,邏輯回歸分析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法。邏輯回歸分析並非預測事件(event)是否發生,而是預測該事件的機率。它將自變數與因變數的關系假定是S行的形狀,當自變數很小時,機率值接近為零;當自變數值慢慢增加時,機率值沿著曲線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時,曲線協 率開始減小,故機率值介於0與1之間。

C. 遺傳演算法實現數字水印用MATLAB,程序怎麼寫啊可以把我的積分都給了你

一、嵌入水印信息的MATLAB程序
首先讀入原始圖象並設置參數,然後嵌入水印信息,程序代碼如下:
clear
%
%讀入原圖象
trueImage=imread('C:\Documents and Settings\ks001\My Documents\My Pictures\lean.tif');
alfa=.1;
LENGTH=2500;
subplot(2,2,1);
imshow(trueImage);
title('原始圖象');
%
%對原圖象進行DCT變換
dctF1=dct2('C:\Documents and Settings\ks001\My Documents\My Pictures\lean.tif');
subplot(2,2,2);
imshow(log(abs(dctF1)),[ ]);
title('DCT cofficient matrix');
[m,n]=size(dctF1);
%
%產生水印序列並對其排序
radon('right',10);
watermark1=radon(LENGTH,1);
subplot(2,2,3);
title('watermark seqence')
[Y0,I0]=sort(watermark1);
%
%找出水印嵌入位置(幅值較大的n個頻域成分)
A=dctF1(:);
[Y1,I1]=sort(A);
x=m*n;
k=LENGTH;
M=zeros(x,1);
%
%修改幅值較大的n個頻域成分的幅值,嵌入水印(因為兩個問題不同,所以有兩個注釋符)
for i=1:x
if k>=1
M(x)=Y1(x)*(1+alfa*Y0(k));
k=k-1;
else
M(x)=Y1(x);
end
x=x-1;
end
N=zeros(x,1);
x=m*n;
for i=1:x
N(I1(i))=M(i);
end
a=1;
for j=1:n
for i=1:m
dctF2(i,j)=N(a);
a=a+1;
end
end
%
%DCT反變換,得到嵌入水印的圖象
idctF1=idct2(dctF2);
subplot(2,2,4);
imshow(idctF1,[ ]);
title('嵌入水印後的圖象');
end

二、提取恢復水印信息的MATLAB程序
水印提取過程是水印嵌入過程的逆過程,相對嵌入過程來說比較復雜,難度較大,下面是水印提取檢測的MATLAB程序代碼:
function watermark_detect(image,Y1,I0,waterMark1)
%image:嵌入水印的圖象
%Y1:原始圖象的序列排序
%I0:原始水印的序列排序
%waterMark1:原始水印序列
%
%對嵌入水印圖象進行DCT變化
dctW1=dct2(image);
%
%找出幅值較大的系數
B=dtW1(:);
[Y1,I2]=sort(B);
[m1,n1]=size(dctW1);
y=m1*n1;
k=length(waterMark1);
N0=zeros(k,1);
%
%提取水印序列
while k>=1
N0(k)=(Y2(y)-Y1(y))/alfa/Y1(y);
k=k-1;
y=y-1;
end
k=length(waterMark1);
waterMark2=zeros(k,1);
for i=1:k
waterMark2(I0(i))=N0(i);
end
%
%選取50個測試序列,其中第10個為提取出的水印
figure;
for i=1;50
if i==10;
waterMark=waterMark2;
else
waterMark=rand(k,1);
end
%計算各個序列與原來水印序列的相關值
c=waterMark'*waterMark1/sqrt(waterMark'*waterMark);
stem(i,c);
hold on;
end
%

三、接下來對嵌入水印的圖象進行不同的攻擊,用以測試水印的魯棒性。
程序的目的和程序代碼如下:
%
%攻擊實驗
disp('input you choic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image processing operation:');
disp('0--exit');
disp('1--smoothing patterns');
%添加噪音
disp('2--adding uniorm noise 添加噪音');
%濾波
disp('3--adding filter [10 10] 濾波');
%剪切
disp('4--cutting part of the image 剪切');
%壓縮
disp('5--10 quality JPEG compressing 壓縮');
%旋轉45度
disp('6--rotate 45 旋轉');
%
d=input('please input you choice(請輸入您的選擇):');
while d~=0
switch d
case 1
watermark_detect(idctF1,Y1,I0,waterMark1);
case 2
WImage2=idctF1;
noise0=10*rand(size(WImage2));
WImage2=WImage2+noise0;
figure;
imshow(WImage2,[ ]);
title('adding uniform noise 添加噪音');
watemark_detect(WImage2,Y1,I0,waterMark1);
case 3
WImage3=idctF1;
H=fspcial('gaussian高斯',[10,10],5);
WImage3=imfilter(WImage3,H);
figure;
imshow(WImage3,[ ]);
title(through filter [10,10] 濾波');
watemark_detect(WImage3,Y1,I0,waterMark1);
case 4
WImage4=idctF1; WImage4(1:128,1;128)=256;
figure;
imshow(WImage4);
title('cutting part of the image 剪切');
watemark_detect(WImage4,Y1,I0,waterMark1);
case 5
WImage5=idctF1;
WImage5=im2double(WImage5);
cnum=10;
dctm=dctmtx(8);
p1=dctm;
p2=dctm.';
imageDCT=blkproc(WImage5,[8,8],'p1*p2*x',dctm,dctm.');
DCTvar=im2col(imageDCT,[8,8],'distinct').';
n=size(DCTvar,1);
DCTvar=(sum(DCTvar.*DCTvar)-(sum(DCTvar)/n).^2)/n;
[m,order]=sort(DCTvar);
cnum=64-cnum;
mask=ones(8,8);
mask(order(1:cnum))=zeros(1,cnum);
im88=zeros(9,9);
im88(1:8,1:8)=mask;
im128128=kron(im88(1:8,1:8),ones(16));
dctm=dctmtx(8);
p1=dctm.';
p2=mask(1;8,1:8);
p3=dctm;
Wimage5=bikproc(imageDCT,[8,8],'p1*(x.8p2)*p3',dctm.',mask(1:8,1:8),dctm);
figure;
imshow(Wimage5);
title('JPEG Image 壓縮');
watemark_detect(WImage5,Y1,I0,waterMark1);
case 6 WImage6=idctF1;
WImage6=imrotate(WImage6,45,'bilinear','corp');
figure;
imshow(Wimage6);
title('rotate 45 旋轉');
watemark_detect(WImage6,Y1,I0,waterMark1);
case 0
break;
otherwise
error('you have a valid value(您的輸入錯誤)');
end
d=input('please input you choice(請輸入您的選擇):');
end
%結束

D. 遺傳演算法

遺傳演算法是從代表問題可能潛在解集的一個種群開始的,而一個種群則由經過基因編碼的一定數目的個體組成。每個個體實際上是染色體帶有特徵的實體。染色體作為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即多個基因的集合,其內部表現(即基因型)是某種基因的組合,它決定了個體形狀的外部表現,如黑頭發的特徵是由染色體中控制這一特徵的某種基因組合決定的。因此,在一開始需要實現從表現型到基因型的映射即編碼工作。由於仿照基因編碼的工作很復雜,我們往往進行簡化,如二進制編碼。初始種群產生之後,按照適者生存和優勝劣汰的原理,逐代(generation)演化產生出越來越好的近似解。在每一代,根據問題域中個體的適應度(fitness)大小挑選(selection)個體,並藉助於自然遺傳學的遺傳運算元(genetic operators)進行組合交叉(crossover)和變異(mutation),產生出代表新的解集的種群。這個過程將導致種群自然進化一樣的後生代種群比前代更加適應環境,末代種群中的最優個體經過編碼(decoding),可以作為問題近似最優解。

5.4.1 非線性優化與模型編碼

假定有一組未知參量

xi(i=1,2,…,M)

構成模型向量m,它的非線性目標函數為Φ(m)。根據先驗知識,對每個未知量都有上下界αi及bi,即αi≤x≤bi,同時可用間隔di把它離散化,使

di=(bii)/N (5.4.1)

於是,所有允許的模型m將被限制在集

xii+jdi(j=0,1,…,N) (5.4.2)

之內。

通常目標泛函(如經濟學中的成本函數)表示觀測函數與某種期望模型的失擬,因此非線性優化問題即為在上述限制的模型中求使Φ(m)極小的模型。對少數要求擬合最佳的問題,求目標函數的極大與失擬函數求極小是一致的。對於地球物理問題,通常要進行殺重離散化。首先,地球模型一般用連續函數表示,反演時要離散化為參數集才能用於計算。有時,也將未知函數展開成已知基函數的集,用其系數作為離散化的參數集xi,第二次離散化的需要是因為每一個未知參數在其變化范圍內再次被離散化,以使離散模型空間最終包含著有限個非線性優化可選擇的模型,其個數為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教程

其中M為未知參數xi的個數。由此式可見,K決定於每個參數離散化的間隔di及其變化范圍(αi,bi),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只能靠先驗知識來選擇。

一般而言,優化問題非線性化的程度越高,逐次線性化的方法越不穩定,而對蒙特卡洛法卻沒有影響,因為此法從有限模型空間中隨機地挑選新模型並計算其目標函數 Φ(m)。遺傳演算法與此不同的是同時計算一組模型(開始時是隨機地選擇的),然後把它進行二進制編碼,並通過繁殖、雜交和變異產生一組新模型進一步有限的模型空間搜索。編碼的方法可有多種,下面舉最簡單的例說明之,對於有符號的地球物理參數反演時的編碼方式一般要更復雜些。

假設地球為有三個水平層的層次模型,含層底界面深度hj(j=1,2,3)及層速度vj(j=1,2,3)這兩組參數。如某個模型的參數值為(十進制):

h1=6,h2=18,h3=28,單位為10m

v1=6,v2=18,v3=28,單位為 hm/s

按正常的二進制編碼法它們可分別用以下字元串表示為: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教程

為了減少位元組,這種編碼方式改變了慣用的單位制,只是按精度要求(深度為10m,波速為hm/s)來規定參數的碼值,同時也意味著模型空間離散化間距di都規格化為一個單位(即10m,或hm/s)。當然,在此編碼的基礎上,還可以寫出多種新的編碼字元串。例如,三參數值的對應位元組順序重排,就可組成以下新的二進制碼串: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教程

模型參數的二進制編碼是一種數學上的抽象,通過編碼把具體的非線性問題和生物演化過程聯系了起來,因為這時形成的編碼字元串就相當於一組遺傳基因的密碼。不僅是二進制編碼,十進制編碼也可直接用於遺傳演算法。根據生物系統傳代過程的規律,這些基因信息將在繁殖中傳到下一帶,而下一代將按照「適者生存」的原則決定種屬的發展和消亡,而優化准則或目標函數就起到了決定「適者生存」的作用,即保留失擬較小的新模型,而放棄失擬大的模型。在傳帶過程中用編碼表示的基因部分地交合和變異,即字元串中的一些子串被保留,有的改變,以使傳代的過程向優化的目標演化。總的來說,遺傳演算法可分為三步:繁殖、雜交和變異。其具體實現過程見圖5.8。

圖5.8 遺傳演算法實現過程

5.4.2 遺傳演算法在地震反演中的應用

以地震走時反演為例,根據最小二乘准則使合成記錄與實測數據的擬合差取極小,目標函數可取為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教程

式中:Ti,0為觀測資料中提取出的地震走時;Ti,s為合成地震或射線追蹤算出的地震走時;ΔT為所有合成地震走時的平均值;NA為合成地震數據的個數,它可以少於實測Ti,0的個數,因為在射線追蹤時有陰影區存在,不一定能算出合成數據Tj,0。利用射線追蹤計算走時的方法很多,參見上一章。對於少數幾個波速為常數的水平層,走時反演的參數編碼方法可參照上一節介紹的分別對深度和速度編碼方法,二進制碼的字元串位數1不會太大。要注意的是由深度定出的字元串符合數值由淺到深增大的規律,這一約束條件不應在雜交和傳代過程中破壞。這種不等式的約束(h1<h2<h3…)在遺傳演算法中是容易實現的。

對於波場反演,較方便的做法是將地球介質作等間距的劃分。例如,將水平層狀介質細分為100個等厚度的水平層。在上地殼可假定波速小於6400 m/s(相當於解空間的硬約束),而波速空間距為100m/s,則可將波速用100m/s為單位,每層用6位二進制字元串表示波速,地層模型總共用600位二進制字元串表示(l=600)。初始模型可隨機地選取24~192個,然後通過繁殖雜交與變異。雜交概率在0.5~1.0之間,變異概率小於0.01。目標函數(即失擬方程)在頻率域可表示為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教程

式中:P0(ωk,vj)為實測地震道的頻譜;ωk為角頻率;vj為第j層的波速;Ps(ωk,vj)為相應的合成地震道;A(ωk)為地震儀及檢波器的頻率濾波器,例如,可取

A(ω)=sinC4(ω/ωN) (5.4.6)

式中ωN為Nyquist頻率,即ωN=π/Δt,Δt為時間采樣率。參數C為振幅擬合因子,它起到合成與觀測記錄之間幅度上匹配的作用。C的計算常用地震道的包絡函數的平均比值。例如,設E[]為波動信號的包絡函數,可令

地球物理數據處理教程

式中:tmax為包絡極大值的對應時間;J為總層數。包絡函數可通過復數道的模擬取得。

用遺傳演算法作波速反演時失擬最小的模型將一直保存到迭代停止。什麼時候停止傳代還沒有理論上可計算的好辦法,一般要顯示解空間的搜索范圍及局部密度,以此來判斷是否可以停止傳代。值得指出的是,由(5.4.4)和(5.4.5)式給出的目標函數對於有誤差的數據是有問題的,反演的目標不是追求對有誤差數據的完美擬合,而是要求出准確而且解析度最高的解估計。

遺傳演算法在執行中可能出現兩類問題。其一稱為「早熟」問題,即在傳代之初就隨機地選中了比較好的模型,它在傳代中起主導作用,而使其後的計算因散不開而白白浪費。通常,增加Q值可以改善這種情況。另一類問題正相反,即傳相當多代後仍然找不到一個特別好的解估計,即可能有幾百個算出的目標函數值都大同小異。這時,最好修改目標函數的比例因子(即(5.4.5)式的分母),以使繁殖概率Ps的變化范圍加大。

對於高維地震模型的反演,由於參數太多,相應的模型字元串太長,目前用遺傳演算法作反演的計算成本還嫌太高。實際上,為了加快計算,不僅要改進反演技巧和傳代的控制技術,而且還要大幅度提高正演計算的速度,避免對遺傳演算法大量的計算花費在正演合成上。

E. 計算智能的概要

計算智能的主要方法有人工神經網路、遺傳演算法、遺傳程序、演化程序、局部搜索、模擬退火等等。這些方法具有以下共同的要素:自適應的結構、隨機產生的或指定的初始狀態、適應度的評測函數、修改結構的操作、系統狀態存儲器、終止計算的條件、指示結果的方法、控制過程的參數。計算智能的這些方法具有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的特徵和簡單、通用、魯棒性強、適於並行處理的優點。在並行搜索、聯想記憶、模式識別、知識自動獲取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典型的代表如遺傳演算法、免疫演算法、模擬退火演算法、蟻群演算法、微粒群演算法,都是一種仿生演算法,基於「從大自然中獲取智慧」的理念,通過人們對自然界獨特規律的認知,提取出適合獲取知識的一套計算工具。總的來說,通過自適應學習的特性,這些演算法達到了全局優化的目的。

F. 大數據挖掘有哪些方法

方法1.可視化分析


無論是日誌數據分析專家還是普通用戶,數據可視化都是數據分析工具的最基本要求。可視化可以直觀地顯示數據,讓數據自己說話,讓聽眾看到結果。


方法2.數據挖掘演算法


如果說可視化用於人們觀看,那麼數據挖掘就是給機器看的。集群、分割、孤立點分析和其他演算法使我們能夠深入挖掘數據並挖掘價值。這些演算法不僅要處理大量數據,還必須盡量縮減處理大數據的速度。


方法3.預測分析能力


數據挖掘使分析師可以更好地理解數據,而預測分析則使分析師可以根據可視化分析和數據挖掘的結果做出一些預測性判斷。


方法4.語義引擎


由於非結構化數據的多樣性給數據分析帶來了新挑戰,因此需要一系列工具來解析,提取和分析數據。需要將語義引擎設計成從“文檔”中智能地提取信息。


方法5.數據質量和主數據管理


數據質量和數據管理是一些管理方面的最佳實踐。通過標准化流程和工具處理數據可確保獲得預定義的高質量分析結果。

G. 用R語言實現遺傳演算法

模式識別的三大核心問題包括:

特徵選擇 特徵變換 都能夠達到降維的目的,但是兩者所採用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特徵提取 主要是通過分析特徵間的關系,變換原來特徵空間,從而達到壓縮特徵的目的。主要方法有:主成分分析(PCA)、離散K-L變換法(DKLT)等。
特徵選擇 選擇方法是從原始特徵集中挑選出子集,是原始特徵的選擇和組合,並沒有更改原始特徵空間,特徵選擇的過程必須確保不丟失重要特徵。主要方法有:遺傳演算法(GA)、統計檢驗法、分支定界法等。

這里主要講講特徵選擇中 遺傳演算法 以及它的R語言實現(因為要寫作業,雖然不一定寫對了)。
遺傳演算法受進化論啟發,根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規則,模擬自然界進化機制,尋找目標函數的最大值。

採用遺傳演算法對男女生樣本數據中的身高、體重、鞋碼、50m成績、肺活量、是否喜歡運動共6個特徵進行特徵選擇。

由於有6個特徵,因此選用6位0/1進行編碼,1表示選中該特徵。

適應度函數的實現

示例

結果如下

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指出。

閱讀全文

與提取遺傳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記事本dos命令 瀏覽:272
伺服器如何搭建多個節點 瀏覽:324
acx演算法 瀏覽:256
幽冥詭匠漫畫全集用什麼app可以看 瀏覽:1001
租用伺服器為什麼越來越慢 瀏覽:960
演算法創新就業方向 瀏覽:423
演算法最優解作者 瀏覽:867
通達信紅綠寶塔線指標源碼 瀏覽:667
app是什麼東西合法嗎 瀏覽:231
怎麼鎖app視頻教程 瀏覽:841
迅捷pdf注冊碼生成器 瀏覽:748
androidsdkosx 瀏覽:303
壓縮面膜紙熒光 瀏覽:841
app怎麼分身三個 瀏覽:744
電影bt下載源碼 瀏覽:422
iwatch屏幕加密晶元 瀏覽:570
公安主題網站源碼 瀏覽:986
天津市伺服器供應商雲伺服器 瀏覽:115
數控車床子程序編程 瀏覽:111
floydwarshall演算法 瀏覽: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