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六十甲子的數學公式
1、六十甲子序數計算公式:
設:a為天乾的序數,b為地支的序數,c為所求的六十甲子序數(甲子為1);
c=[(a+10-b)mod10]÷2×12+b
例:求「己酉」在六十甲子中排第幾位,分析可知a=6,b=10;
c=[(6+10-10)mod10]÷2×12+10
=46
西南院讀者新解:
c=6a-5b+sign(5b-6a)*60
其中,sign(x)為符號函數,x大於零時為1,其餘情況為零。
故知:己酉在六十甲子中排第46位,解畢,其餘依此類推。
2、六十甲子納音計算公式:
設:a為天乾的序數,b為地支的序數,c為所求五行的序數(土0木1金2水3火4);
定義函數:
f(x)=[x+(xmod2)]÷2;
g(x)=[(x-1)mod6]+1;
則有:
c=[f(a)+f(g(b))]mod5;
例:求庚申的五行屬性
分析,庚在天乾的第7位,申在地支的第9位,則a=7,b=9代入
f(a)=f(7)=[7+(7mod2)]÷2=(7+1)÷2=4;
g(b)=g(9)=[(9-1)mod6]+1=3;
f(g(b))=f(3)=[3+(3mod2)]÷2=2;
c=[f(7)+f(g(9))]mod5=(4+2)mod5=1;
根據定義好的五行順序:土、木、金、水、火(對應0,1,2,3,4),c=1,1代表木,故庚申的五行納音是屬木,其餘依此類推。
(1)60甲子序列號推演算法擴展閱讀
天乾地支的發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軒轅時期的大撓氏。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商朝第30代國王)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開始使用干支紀日了。根據考證,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發生一次日食。這是中國使用干支紀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
天乾地支與六十甲子天乾地支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代中國人民用天乾地支來表示年、月、日、時。年月日時就象四個柱子一樣撐起「時間」的大廈,所以稱為四柱。
天乾和十二地支進行循環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個組合,稱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復始,無窮無盡。年月日時都是60一個循環。
2. 60甲子具體含義和演算法,和年號如何關聯
60甲子是中國古代傳統的一種計數方式。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本來,天乾和地支都可以單調用來排序和計數,比如甲等乙等,路人甲,子時,午時等。但是分別只能記10和12,將天乾和地支結合能使記錄的數更大。使用時天干與地支分別輪換,比如第一年是甲子,第二年就是乙丑了,60年後循環完了所有的搭配,稱為一甲子,接著又從甲子開始。紀年紀月紀日都可以用甲子,同時使用時彼此獨立循環,互不幹擾。
甲子紀年與年號嚴格意義上講沒有關聯,年號隨著朝代和皇帝而變換,一個皇帝用多個年號也有的,但每60年一甲子從來就沒變過,不受年號影響。
從現在的眼光來講,甲子紀念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畢竟周期太短了。
3. 六十甲子與年份對照表,怎麼用六十甲子計算年份
提起六十甲子與年份對照表,大家都知道,有人問六十甲子年份對照表,另外,還有人想問六十甲子、年份、五行、生肖對照表,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六十甲子紀年對公元記年表,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怎麼用六十甲子計算年份?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的辛亥年是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3=」故《戊戌變法》是年。60年甲子表 五行。
2.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除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如年:÷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干、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干支紀年。六十甲子年齡生肖對照表。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六十甲子年齡推算口訣。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
30六十花甲子口訣歌要背。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乙木身弱見水就發。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60年甲子表對年份表。
1.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的辛亥年是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3=」故《戊戌變法》是年。
2.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除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如年:÷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中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為十二支,把干、支順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經過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我國農歷現仍沿用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有人認為中國在漢武帝以前用干支紀年。可是,這就是太歲紀年,用太歲所在紀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黃道附一周天分為十二等分)。木星11.年繞天一周,所以太歲約86年多走過一辰,這叫做「超辰」。在顓頊歷上,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年)是太歲在丙子,太初歷用超辰法改變為丁丑。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的三統歷又把太初元年改變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從乙酉改變為丙戌。還東漢的歷學者沒用超辰法。所以太歲紀年和干支紀年從太始二年表面一樣。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60甲子怎麼推算年份。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六十甲子年份對照表一一對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己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
以上就是與怎麼用六十甲子計算年份?相關內容,是關於六十甲子年份對照表的分享。看完六十甲子與年份對照表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