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常見排序演算法歸納
排序演算法一般分類:
比較兩個相鄰的元素,將值大的元素交換至右端。
依次比較兩個相鄰的數,將小數放到前面,大數放到後面
即在第一趟:首先比較第1個數和第2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然後比較第2個數和第3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如此一直繼續下去,直到比較最後兩個數,將小數放前,大數放後。然後重復第一趟步驟,直到所有排序完成。
第一趟比較完成後,最後一個數一定是數組中最大的一個數,所以第二趟比較的時候最後一個數不參與比較。
第二趟完成後,倒數第二個數也一定是數組中第二大的數,所以第三趟比較的時候最後兩個數不參與比較。
依次類推......
輸出結果:
冒泡排序的優點: 每進行一趟排序,就會少比較一次,因為每進行一趟排序都會找出一個較大值。如上例:第一趟比較之後,排在最後的一個數一定是最大的一個數,第二趟排序的時候,只需要比較除了最後一個數以外的其他的數,同樣也能找出一個最大的數排在參與第二趟比較的數後面,第三趟比較的時候,只需要比較除了最後兩個數以外的其他的數,以此類推……也就是說,沒進行一趟比較,每一趟少比較一次,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演算法的量。
用時間復雜度來說:
從一個數組中隨機選出一個數N,通過一趟排序將數組分割成三個部分,1、小於N的區域 2、等於N的區域 3、大於N的區域,然後再按照此方法對小於區的和大於區分別遞歸進行,從而達到整個數據變成有序數組。
如下圖:
假設最開始的基準數據為數組的第一個元素23,則首先用一個臨時變數去存儲基準數據,即 tmp=23 ,然後分別從數組的兩端掃描數組,設兩個指示標志: low 指向起始位置, high 指向末尾。
首先從後半部分開始,如果 掃描到的值大於基準數據 就讓 high-1 ,如果發現有元素比該基準數據的值小,比如上面的 18 <= tmp ,就讓 high位置的值賦值給low位置 ,結果如下:
然後開始從前往後掃描,如果掃描到的值小於基準數據就讓 low+1 ,如果發現有元素大於基準數據的值,比如上圖 46 >= tmp ,就再將 low 位置的值賦值給 high 位置的值,指針移動並且數據交換後的結果如下:
然後再開始從前往後遍歷,直到 low=high 結束循環,此時low或者high的下標就是 基準數據23在該數組中的正確索引位置 ,如下圖所示:
這樣一遍遍的走下來,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快排的本質就是把比基準數據小的都放到基準數的左邊,比基準數大的數都放到基準數的右邊,這樣就找到了該數據在數組中的正確位置。
然後採用遞歸的方式分別對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排序,最終結果就是自然有序的了。
輸出結果:
最好情況下快排每次能恰好均分序列,那麼時間復雜度就是O(nlogn),最壞情況下,快排每次劃分都只能將序列分為一個元素和其它元素兩部分,這時候的快排退化成冒泡排序,時間復雜度為O(n^2)。
插入排序的基本操作就是將一個數據插入到已經排好序的有序數據中,從而得到一個新的、個數加一的有序數據,演算法適用於少量數據的排序,時間復雜度為O(n^2)。是穩定的排序方法。
將一個數據插入到 已經排好序的有序數據 中
第一趟排序:
用數組的第二個數與第一個數( 看成是已有序的數據 )比較
第二趟排序:
用數組的第三個數與已是有序的數據 {2,3} (剛才在第一趟排的)比較
在第二步中:
...
後面依此類推
輸出結果:
選擇排序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每一次從待排序的數據元素中選出最小(或最大)的一個元素,存放在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後,再從剩餘未排序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大)元素,然後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類推,直到全部待排序的數據元素排完。 選擇排序是不穩定的排序方法。
舉例:數組 int[] arr={5,2,8,4,9,1}
第一趟排序 : 原始數據: 5 2 8 4 9 1
最小數據1,把1放在首位,也就是1和5互換位置,
排序結果: 1 2 8 4 9 5
第二趟排序 :
第1以外的數據 {2 8 4 9 5} 進行比較,2最小,
排序結果: 1 2 8 4 9 5
第三趟排序 :
除 1、2 以外的數據 {8 4 9 5} 進行比較,4最小,8和4交換
排序結果: 1 2 4 8 9 5
第四趟排序 :
除第 1、2、4 以外的其他數據 {8 9 5} 進行比較,5最小,8和5交換
排序結果: 1 2 4 5 9 8
第五趟排序:
除第 1、2、4、5 以外的其他數據 {9 8} 進行比較,8最小,8和9交換
排序結果: 1 2 4 5 8 9
輸出結果:
歸並排序(merge sort)是利用歸並的思想實現的排序方法,該演算法採用經典的分治(divide-and-conquer)策略(分治法將問題分(divide)成一些小的問題然後遞歸求解,而治(conquer)的階段則將分的階段得到的各答案"修補"在一起,即分而治之)。
比如我們對 [8,4,5,7,1,3,6,2] 這個數組進行歸並排序,我們首先利用分治思想的「分」將數組拆分。
輸出結果:
⑵ 易語言 數組排列演算法
.版本 2
.程序集 窗口程序集_啟動窗口
.子程序 _按鈕1_被單擊
.局部變數 a, 整數型, , "5"
a = { 1, 2, 3, 4, 5 }
排列 (a, 3)
.子程序 排列
.參數 a, 整數型, 數組
.參數 n, 整數型
.局部變數 i, 整數型
.局部變數 j, 整數型
.局部變數 k, 整數型
.局部變數 臨時文本, 文本型
.計次循環首 (到整數 (求次方 (2, 取數組成員數 (a))) - 1, i)
k = 0
臨時文本 = 「」
j = 1
.判斷循環首 (i ≠ 0)
.如果真 (i % 2 = 1)
k = k + 1
臨時文本 = 臨時文本 + 到文本 (a [j])
.如果真結束
i = i ÷ 2
j = j + 1
.判斷循環尾 ()
.如果真 (k = n)
編輯框1.加入文本 (臨時文本 + #換行符)
.如果真結束
.計次循環尾 ()
⑶ VB中如何給指定的數組排序
這個就沒有什麼函數了吧,排序的演算法很多.要這種給定的數組只有幾個元素的,用最笨的方法就行了,那就是一個一個比較,如果邊比較代碼都不想寫的話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這些元素全部加到一個listbox控制項里,設置Sorted屬性=true則自動排好序了,想要降序反過來輸出就行了.注意listbox的SORTED屬性是只讀的要在過程中改變排序方式可以使用MSHFlexGrid控制項的sort屬性支持多種排序方式.
⑷ 基本排序演算法原理
演算法原理:每次對相鄰的兩個元素進行比較,若前者大於後者則進行交換,如此一趟下來最後一趟的就是最大元素,重復以上的步驟,除了已經確定的元素 。
演算法原理:每次對相鄰的兩個元素進行比較,若前者大於後者則進行交換,如此一趟下來最後一趟的就是最大元素,重復以上的步驟,除了已經確定的元素
演算法步驟
1) 設置兩個變數i、j,排序開始的時候:i=0,j=n-1;
2)第一個數組值作為比較值,首先保存到temp中,即temp=A[0];
3)然後j-- ,向前搜索,找到小於temp後,因為s[i]的值保存在temp中,所以直接賦值,s[i]=s[j]
4)然後i++,向後搜索,找到大於temp後,因為s[j]的值保存在第2步的s[i]中,所以直接賦值,s[j]=s[i],然後j--,避免死循環
5)重復第3、4步,直到i=j,最後將temp值返回s[i]中
6) 然後採用「二分」的思想,以i為分界線,拆分成兩個數組 s[0,i-1]、s[i+1,n-1]又開始排序
排序圖解
演算法原理:從第一個元素開始,左邊視為已排序數組,右邊視為待排序數組,從左往右依次取元素,插入左側已排序數組,對插入新元素的左側數組重新生成有序數組 。需要注意的是,在往有序數組插入一個新元素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採用按 順序循環 比較,也可以通過 折半查找法 來找到新元素的位置,兩種方式的效率 取決於數組的數據量
演算法原理:希爾排序也是利用插入排序的思想來排序。希爾排序通過將比較的全部元素分為幾個區域來提升插入排序的性能。這樣可以讓一個元素可以一次性地朝最終位置前進一大步。然後演算法再取越來越小的步長進行排序,演算法的最後一步就是普通的插入排序,但是到了這步,需排序的數據幾乎是已排好的了,插入效率比較高。
排序圖解
選擇排序(Selection sort)是一種簡單直觀的排序演算法。它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然後,再從剩餘未排序元素中繼續尋找最小(大)元素,然後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畢。選擇排序的主要優點與數據移動有關。如果某個元素位於正確的最終位置上,則它不會被移動。選擇排序每次交換一對元素,它們當中至少有一個將被移到其最終位置上,因此對n個元素的表進行排序總共進行至多n-1次交換。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換去移動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選擇排序屬於非常好的一種。
歸並排序,顧名思義就是一種 「遞歸合並」 的排序方法(這個理解很重要)。對於一個數列,我們把它進行二分處理,依次遞歸下去,然後將小范圍的數進行排序,最後將其合並在一起。就實現了歸並排序。
這實際上是運用了 分治思想 ,顯然,想要把一個數列排好序,最終達到的目的就是它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有序的。這樣的話,我們可以考慮分別把數列分成N多個部分,讓每個部分分別有序,然後再將其統一,變成所有的東西都有序。這樣就實現了排序。這個想法就叫分治思想。
排序圖解
排序圖解
⑸ 求C語言將數組元素大小排序!!
C語言將數組元素大小排序方法:
以下使用的是冒泡排序法實線數組從小到大排序。
思想:每次相鄰兩個數比較,若升序,則將大的數放到後面,一次循環過後,就會將最大的數放在最後。
10、2、3、4、5、6、9、8、7、1是輸入的待排序的數列,經過第一次排序,將最大的,10放在最後,第二次排序,將剩下的2、3、4、5、6、9、8、7、1進行冒泡,將當前最大的9放在倒數第二的位置,以此類推。
以下是具體代碼: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int nums[10] = {10, 2, 3, 4, 5, 6, 9, 8, 7, 1};
int i, j, temp, isSorted;
//優化演算法:最多進行 n-1 輪比較
for(i=0; i<10-1; i++){
isSorted = 1; //假設剩下的元素已經排序好了
for(j=0; j<10-1-i; j++){
if(nums[j] > nums[j+1]){
temp = nums[j];
nums[j] = nums[j+1];
nums[j+1] = temp;
isSorted = 0; //一旦需要交換數組元素,就說明剩下的元素沒有排序好
}
}
if(isSorted) break; //如果沒有發生交換,說明剩下的元素已經排序好了
}
for(i=0; i<10; i++){
printf("%d ", nums[i]);
}
printf(" ");
return 0;
}
(5)數組排列演算法擴展閱讀:
其他將數組從小到大排序的演算法
以下使用的是選擇排序法實現數組從小到大排序。
思想:從第一個數開始,每次和後面剩餘的數進行比較,若升序,則如果後邊的數比當前數字小,進行交換,和後面的所有的數比較、交換後,就會將當前的最小值放在當前的位置
輸入的序列為10、2、3、4、5、6、9、8、7、1進行一次排序後將最小的數放在了第一位(a[0]與它後面的所有數進行比較,若a[0]比後面的數大,進行交換),以此類推。
以下是具體代碼: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int a[1001];
int n,i,j,t;
scanf("%d",&n);//n為要排序的數的個數
//輸入需要排序的數
for(i=0;i<n;++i)
scanf("%d",a+i);
//接下來進行排序
for(i=0;i<n-1;++i)//因為每次需要和a[i]後面的數進行比較,所以到a[n-2](倒數第2個元素)就行
{
for(j=i+1;j<n;++j)//j從i後一個開始,a[i]與a[j]進行比較
{
if(a[i]>a[j])//a[i]為當前值,若是比後面的a[j]大,進行交換
{
t=a[i];
a[i]=a[j];
a[j]=t;
}
}//每排序一次,就會將a[i](包括a[i])之後的最小值放在a[i]的位置
for(j=0;j<n;++j)
printf("%-5d",a[j]);
printf(" ");
}
return 0;
}
⑹ JS數組排序
JS數組排序方法有兩個: reverse() 和 sort() ,其中 reverse() 可將數組進行倒序,而 sort() 則可將數組項靈活地進行升序或降序排列。
可以看出, reverse() 會直接改變原數組,並且返回值也是倒序後的數組。
記得當年學C語言時,要學各種各樣的排序演算法,比如經典的冒泡排序法、二分排序法等,現在拋開這些演算法不說,JS就自帶原生的排序函數,用起來非常方便,它就是 sort() 。
可以看出, sort() 不傳參數時會按升序方式對數組項進行排序,並且與 reverse() 一樣既改變原數組,同時返回的也是排序後的數組。
我們再來看下一個例子:
這時你可能會說,不對呀,最終排序返回的不應該是 [8, 9, 16, 90] 嗎?然鵝事實返回的卻是 [16, 8, 9, 90] ,這到底是哪門子邏輯?
事實上, sort() 並不是按照數值進行排序,而是按字元串字母的ASCII碼值進行比較排序的,所以當數組項為數字時, sort() 也會自動先將數字轉換成字元串,然後再按字母比較的規則進行排序處理。
現在我們再回頭看看前面兩個例子。當 arr 為 [8,4,9,1] 時,數組每一項轉換成字元串後進行排序的結果正好與數字排序結果相同;而當 arr 為 [8,90,9,16] 時,數組每一項轉換成字元串後就得按順序一位一位進行比較,比如升序排序時,「16」應該排在最前面,因為「16」的第一位是「1」,比「8」和「9」的ASCII碼值都要小。
啰嗦了這么多,其實我們實際很少會使用這種排序方式,而更多的應該就是純數字的排序。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地使用 sort() 來達到預期的排序效果呢?
接下來就來看看傳參後的 sort() 能給我們怎樣的精彩表現。
這個函數參數功能其實很簡單,實際上就是告訴 sort() 排序方式到底是升序還是降序,我們還是來看具體實例吧~
這種用法的規則是,當 sort() 傳入函數中的第一個參數a位於第二個參數b之前,則返回一個負數,相等則返回0,a位於b之後則返回正數。
比如,當要做升序排序時,我們需要想到前面的數肯定是要比後面的數小,所以傳入的這個函數參數返回值應該要是個負數,因此函數參數返回 a - b 。
如果實在不好理解,我們可以乾脆記下來, a - b 升序, b - a 降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這種記憶方式的話,函數括弧內的兩個參數 a 和 b 的書寫順序可不能顛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