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編譯程序
編譯程序指將某一種程序設計語言寫的程序翻譯成等價的另一種語言的程序的程序, 稱之為編譯程序
編譯程序也稱為編譯器,是指把用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等價的機器語言格式目標程序的翻譯程序。編譯程序屬於採用生成性實現途徑實現的翻譯程序。
它以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源程序作為輸入,而以匯編語言或機器語言表示的目標程序作為輸出。編譯出的目標程序通常還要經歷運行階段,以便在運行程序的支持下運行,加工初始數據,算出所需的計算結果。
編譯程序的實現演算法較為復雜,這是因為它所翻譯的語句與目標語言的指令不是一一對應關系,而是一多對應關系,同時也因為它要處理遞歸調用、動態存儲分配、多種數據類型,以及語句間的緊密依賴關系。
由於高級程序設計語言書寫的程序具有易讀、易移植和表達能力強等特點,編譯程序廣泛地用於翻譯規模較大、復雜性較高、且需要高效運行的高級語言書寫的源程序。
(1)編譯系統圖解編譯原理擴展閱讀:
編譯流程分為了四個步驟:
1.預處理,生成預編譯文件(.文件)
2.編譯,生成匯編代碼(.s文件)
3.匯編,生成目標文件(.o文件)
4.鏈接,生成可執行文件
B. 編譯系統通常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一般說來,編譯程序主要由詞法分析程序、語法分析程序、語義分析程序、中間代碼生成程序、代碼優化程序、目標代碼生成程序、信息表管理程序、錯誤檢查處理程序組成。
C. 編譯原理第三版清華大學
「編譯原理」是計算機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課,在計算機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編譯原理中編譯系統是整個計算機系統中極其重要的系統軟體,它的作用是把計算機高級語言最終翻譯成等價的計算機指令,從而保證高級程序設計語言順利運行。所以,「編譯原理」是計算機科學中基本研究內容之一。
編譯器:編譯器是計算機程序中應用比較多的工具,在對編譯器進行前端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影響因素,還要對詞法、語法、語義進行分析。
過程分析:將高級程序設吾言,如C、C++、java等,翻譯成計算機可以執行的機器指令代碼流的過程,即是編譯的過程。編譯過程一般分為6個步驟,即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中間代碼優化、目標代碼生成。
D. 編譯系統和解釋系統有什麼區別
計算機並不能直接地接受和執行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輸入計算機時,通過"翻譯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形式的目標程序,計算機才能識別和執行。這種"翻譯"通常有兩種方式,即編譯方式和解釋方式。編譯方式是指利用事先編好的一個稱為編譯程序的機器語言程序,作為系統軟體存放在計算機內,當用戶將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輸入計算機後,編譯程序便把源程序整個地翻譯成用機器語言表示的與之等價的目標程序,然後計算機再執行該目標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處理的運算並取得結果。解釋方式是指源程序進入計算機後,解釋程序邊掃描邊解釋,逐句輸入逐句翻譯,計算機一句句執行,並不產生目標程序。如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級語言執行編譯方式;BASIC語言則以執行解釋方式為主;而PASCAL、C語言是能書寫編譯程序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
編譯程序、解釋程序、匯編程序是3種語言處理程序。其區別主要為:匯編程序(為低級服務)是將匯編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翻譯成由機器指令和其他信息組成的目標程序。解釋程序(為高級服務)直接執行源程序或源程序的內部形式,一般是讀一句源程序,翻譯一句,執行一句,不產生目標代碼,如BASIC解釋程序。編譯程序(為高級服務)是將高級語言書寫的源程序翻譯成與之等價的低級語言的目標程序。編譯程序與解釋程序最大的區別之一在於前者生成目標代碼,而後者不生成;此外,前者產生的目標代碼的執行速度比解釋程序的執行速度要快;後者人機交互好,適於初學者使用。用COBOL、FORTRAN等語言編寫的程序考慮到執行速度一般都是編譯執行。
解釋:程序運行時,取一條指令,將其換化為機器指令, 再執行這條機器指令。
編譯:程序運行時之前,將程序的把有代碼編譯為機器代碼,再運行這個程序。
計算機並不能直接地接受和執行用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源程序在輸入計算機時,通過"翻譯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形式的目標程序,計算機才能識別和執行。這種"翻譯"通常有兩種方式,即編譯方式和解釋方式。
編譯方式是指利用事先編好的一個稱為編譯程序的機器語言程序,作為系統軟體存放在計算機內,當用戶將高級語言編寫的源程序輸入計算機後,編譯程序便把源程序整個地翻譯成用機器語言表示的與之等價的目標程序,然後計算機再執行該目標程序,以完成源程序要處理的運算並取得結果。
解釋方式是指源程序進入計算機後,解釋程序邊掃描邊解釋,逐句輸入逐句翻譯,計算機一句句執行,並不產生目標程序。如PASCAL、FORTRAN、COBOL等高級語言執行編譯方式;BASIC語言則以執行解釋方式為主;而PASCAL、C語言是能書寫編譯程序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
簡單的說,編譯就是全文翻譯,全部翻譯完才執行。解釋就相當於同聲翻譯,邊翻譯邊執行。
解釋語言, 比如以前的Basic, 源程序是文本的, 運行時有一個解釋程序, 它把源程序讀入, 一條一條地現翻譯現執行. 這當然慢了, 因為它要現場解釋嘛. 現在網頁中的VBScript, JavaScript等也是如此.
編譯語言, 比如C或C++, 你編一段程序, 由Turbo C, VC, 或其它什麼編譯器編譯, 變成了一個可執行的程序文件 (在DOS或Windows下, 擴展名為 .EXE的), 以後運行這個編譯好的文件就成了. 因為已經翻譯好了, 所以運行時就沒有現場解釋這一步, 當然快得多了. DOS或Windows下的 EXE 文件, 都是編譯或匯編出來的.
E. 編譯原理 四元式
四元式是一種比較普遍採用的中間代碼形式。
代碼段的四元式表達式:
101 T:=0 (表達式為假的出口)
103 T:=1 (表達式為真的出口)
因為用戶的表達式只有一個A<B,因此A<B的真假出口就是表達式的真假出口,所以
100: if a<b goto 103 (a<b為真,跳到真出口103)
101: T:=0(否則,進入假出口)
102: goto 104 (要跳過真出口,否則T的值不就又進入真出口了,為真)
103: T:=1
104:(程序繼續執行)
(5)編譯系統圖解編譯原理擴展閱讀:
四元式是一種更接近目標代碼的中間代碼形式。由於這種形式的中間代碼便於優化處理,因此,在目前許多編譯程序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四元式實際上是一種「三地址語句」的等價表示。它的一般形式為:
(op,arg1,arg2,result)
其中, op為一個二元 (也可是一元或零元)運算符;arg1,arg2分別為它的兩個運算 (或操作)對象,它們可以是變數、常數或系統定義的臨時變數名;運算的結果將放入result中。四元式還可寫為類似於PASCAL語言賦值語句的形式:
result ∶= arg1 op arg2
需要指出的是,每個四元式只能有一個運算符,所以,一個復雜的表達式須由多個四元式構成的序列來表示。例如,表達式A+B*C可寫為序列
T1∶=B*C
T2∶=A+T1
其中,T1,T2是編譯系統所產生的臨時變數名。當op為一元、零元運算符 (如無條件轉移)時,arg2甚至arg1應預設,即result∶=op arg1或 op result ;對應的一般形式為:
(op,arg1,,result)
或
(op,,,result)
F. 編譯原理t形圖 源語言 表示語言 目標語言分別是什麼啊,舉個例子
編譯器本身也是一個軟體,該軟體用何種語言編寫的,比如是用c語言編寫的,則c語言就是它的表示語言(一般說成實現語言)。編譯系統的功能是翻譯,它能把一種高級語言(即源語言)編寫的程序等價的翻譯成另一低級語言(即目標語言)的程序。
舉例:
用 C語言實現一個java編譯器,可以將java程序翻譯成bytecode,則該編譯器的源語言為java,目標語言為bytecode,表示語言是C。
G. 編譯原理的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編譯器構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實現方法,主要內容包括詞法分析、語法分析、語義分析、中間代碼生成、代碼優化和目標代碼生成等。除了介紹命令式編程語言的編譯技術外,本書還介紹面向對象語言和函數式編程語言的實現技術。本書還強調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如形式語言和自動機理論、語法制導的定義和屬性文法、類型論和類型系統等。
本書取材廣泛新穎、圖文並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計算機軟體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H. 編譯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遵循的原則、識別機構、使用的文法編譯原理
編譯原理中的遍概念
編譯階段也常常劃分為兩大步驟,分析步驟和綜合步驟 分析步驟和綜合步驟 分析步驟是指對源程序的分析 -線性分析(詞法分析或掃描) -層次分析(語法分析) -語義分析 綜合步驟是指後端的工作,為目標程序的生成而進行的綜合
你分析過嗎?若按照這種組合方式實現編譯程序,可以設想,某一編譯程序的前端加上相應不同的後 端則可以為不同的機器構成同一個源語言的編譯程序。也可以設想,不同語言編譯的前端生成同一種中間 語言,再使用一個共同的後端,則可為同一機器生成幾個語言的編譯程序。
一個編譯過程可由一遍、兩遍或多遍完成。所謂"遍",也稱作"趟",是對源程序或其等價的中間語言程 序從頭到尾掃視並完成規定任務的過程。每一遍掃視可完成上述一個階段或多個階段的工作。例如一遍可 以只完成詞法分析工作;一遍完成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工作;甚至一遍完成整個編譯工作。對於多遍的編 譯程序,第一遍的輸入是用戶書寫的源程序,最後一遍的輸出是目標語言程序,其餘是上一遍的輸出為下 一遍的輸入。
在實際的編譯系統的設計中,編譯的幾個階段的工作究竟應該怎樣組合,即編譯程序究竟分成幾遍, 參考的因素主要是源語言和機器(目標機)的特徵。比如源語言的結構直接影響編譯的遍的劃分;像 PL/1 或 ALGOL 68 那樣的語言,允許名字的說明出現在名字的使用之後,那麼在看到名字之前是不便為包含該名 字的表達式生成代碼的,這種語言的編譯程序至少分成兩遍才容易生成代碼。另外機器的情況,即編譯程 序工作的環境也影響編譯程序的遍數的劃分。遍數多一點,整個編譯程序的邏輯結構可能清晰些,但遍數 多即意味著增加讀寫中間文件的次數,勢必消耗較多時間,一般會比一遍的編譯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