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方舟編譯器有什麼用,怎麼用
了解方舟編譯器前,我們簡單了解下編譯器。編譯器能夠將高級語言轉換成機器能懂的機器碼,並按照指令運行。可以說是人類和機器溝通的橋梁。方舟編譯器是由華為百人專家團隊打造推出的高級語言直接編譯成機器碼的移動端編譯器。
1、用戶是否只需要在應用市場下載已編譯的軟體即可?
方舟編譯器編譯的應用在開發階段就已經完成。也就是說,只要是經過編譯器編譯的應用,在應用市場上上架了以後,用戶下載的就是編譯過的了。
2、方舟編譯器能給用戶帶來什麼?
它解決了安卓系統久用必卡頓的魔咒,打破了人機之間的藩籬,讓用戶能直觀感受到的就是:A、提升了應用的流暢度;
B、降低手機 CPU 的開銷;
C、進一步降低功耗提升了手機續航能力;
D、為用戶帶來更加持久流暢的體驗。
『貳』 馬化騰為什麼不願意加入華為鴻蒙生態系統
可能他覺得鴻蒙生態系統現在還沒有太成熟,所以說不太想加入。
『叄』 關於自研編程語言,華為傳來好消息,或實現從根打破
開發一款操作系統,軟體應用是需要用上編程語言的,要讓計算機能夠識別指令,才能實現功能的運行。市面上大部分的編程語言都來自國外,包括C++、Python、java語言等等。有關的教科書,教材也是基於國外編程語言編寫。
雖然有現成的編程語言可以用,可華為在建立全面自主的操作系統生態,編程語言又怎樣可能落下呢?
華為傳來了自研編程語言的好消息,或實現從根打破。除編程語言之外,還要在編譯器、指令集、晶元等方面進行根源布局。
對此,華為在自研編程語言帶來了怎樣的好消息呢?華為從根打破,進展如何?
華為自研編程語言不是什麼新鮮事,很早之前在網上就流傳出華為自研編程語言的消息,並將其命名為「倉頡」。
從2022年8月份開始,華為申請了「倉頡語言」的商標,其中一項商標被駁回,但後來華為又再次申請。由此可見華為對這項「倉頡語言」的商標十分在意。
一開始外界並沒有過多注意,只是覺得華為要開發某些項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關「倉頡語言」是自研編程語言的消息越來越明確。
直到華為在2021全聯接大會上表示,華為將在2022年正式推出自研的編程語言倉頡。這才真正看清了華為真的在努力開發自研編程語言。時至今日,進展如何呢?
6月16日,華為傳來了自研編程語言的好消息,根據華為副總裁鄧泰華表示,計劃在下半年發布倉頡編程語言。
很多人都在等待這一刻,這一次華為瞄準編程語言或將從根打破。
編程語言准備了這么久,終於到了快要發布的時候了。盡管目前還沒有具體的發布時間,究竟是下半年的幾月幾日還不確定,但這么多年都等過來了,還差這半年嗎?
可以發現,只要是涉及到底層架構的根技術,華為幾乎都有布局的身影。華為開發了鴻蒙,歐拉這兩大國產操作系統,又推出了方舟編譯器提高開發者效率,還有晶元平台的研發,讓外界認識到華為不只是硬體實力強勁,軟體技術的開發水平同樣位居世界一流。
有人好奇這款華為自主研發的編程語言是不是使用中文,如果使用中文,豈不是意味著全球編程語言會迎來大洗牌?那麼關於倉頡語言,究竟是怎樣一個產品呢?
關於倉頡的消息華為並沒有透露太多,但可以知道的是,倉頡將對應上層應用,支持多樣化算力。
至於是否支持中文,基本上不太可能。計算機是國外發明的,二進制,指令集等一些技術架構的使用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整個的編程環境中,大概率還是以英文為主。但也許華為真能獨創中文編程語言也說不準,畢竟中文正逐漸走向世界。
華為全面轉型軟體產業,目前正在做的一些布局都和根技術有關,一旦成功,華為將掌握完全自主的軟體生態環境。甚至改變國產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進程,讓國產操作系統,編程語言等一系列根技術走向世界,建立屬於中國的根技術開源社區。
華為或將從根打破,目前布局進展如何呢?先看操作系統。華為開發出鴻蒙,歐拉兩大操作系統,一個是支持萬物互聯的物聯網操作系統,另一個是面向數字基礎設施的生態底座。截至目前鴻蒙系統擁有2.4億用戶,歐拉實現170萬套的裝機量。
開源系統已經建成,生態有序發展,華為開發的操作系統比想像中的還要好。
其次是編譯器。華為對編譯器的布局是推出了方舟編譯器,主要功能是提供開發者統一的編譯平台,讓不同操作系統,應用程序能夠適配統一識別的預言。華為在今年2月份發布了方舟編譯器1.0版本。
晶元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十分熟悉,不管是麒麟晶元還是面向數據中心的鯤鵬處理器,基本上在各大應用平台,終端市場都進行了系列晶元的開發。
還有就是編程語言了,這是華為掌握根技術的重點布局,為能夠在下半年順利發布,華為正努力開發,優化中,相信不會讓大家等太久。
根技術遠不止這些,國外花了幾十年在計算機市場,信息技術體系建立起絕對的影響力。華為用了幾年的時間就有了根技術自主可控的雛形,未來的前景不可限量。
華為正式官宣,自研的編程語言將在今年下半年發布。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多少年以來編程語言一直被國外把持著,學習國外的知識的技術。現在華為獨創編程語言,屬於中國的信息技術時代終將到來。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
『肆』 華為將發布自研鴻蒙編程語言,這意味著什麼
華為在再次推出了全新的OpenEuler操作系統,這是華為推出專為數字基礎設施而打造的一款操作系統,華為高管也直接表示,未來OpenEuler 和 OpenHarmony將共享核心技術、安全新、編程語言、設備驅動程序框架、分布式軟匯流排以及生態互通等能力。
同時還會為這兩款操作系統推出的全新編程語言,在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龔體宣布,華為將發布為HarmonyOS全新研發的編程語言。目前國內熟知的編程語言諸如Java、Python等都是由國外開發的,華為這波太強了。
華為提前揭秘鴻蒙系統3.0版本的一些特性。鴻蒙系統3.0將圍繞系統架構、超級終端、一次開發多端部署、三個核心價值持續創新,帶來系統能力、開發工具的全面升級。
按照樂觀估計,華為Mate50系列手機有望明年第一季度發布,鴻蒙系統3.0正式版有望同期亮相,期待華為帶來更多的驚喜,打造出媲美甚至超越蘋果的生態系統,為用戶提供更多的便利。
『伍』 華為自創的方舟編譯器已經開始開源,為什麼參與的應用里沒有微信
華為的方舟編譯器正式開源,並且正式上線了方舟編譯器的官方網站。通過該網站可以下載方舟編譯器、查看快速入門文檔、查看方舟編譯器的源代碼。當然,本次並未將方舟編譯器的所有源碼對外開放,開放的是方舟編譯器的框架部分源碼。後期,華為官方將會開放更多的源代碼,包括編譯器框架的前端、後端代碼。方舟編譯器公布了45個合作夥伴,用戶體量較大的微信並不在合作夥伴當中,不禁令人浮想聯翩!
微信無論是從廣告的盈利模式、三方軟體合作的接入模式、小程序的應用擴展模式均會給騰訊帶來較高的業務收入。對於這樣一款核心級產品,騰訊暫時還沒有意向與其他廠商展開合作。並且通過QQ、郵箱、瀏覽器等軟體的加入,已經足夠表明騰訊對於華為方舟編譯器的支持。
『陸』 華為的方舟編譯器是什麼
華為方舟編譯器是華為公司為了提升Android系統的編譯效率推出的一項系統及應用的編譯和運行機制。2019年4月,在華為P30系列國內發布會上,華為首次宣布了該技術。
『柒』 華為手機方舟編譯器怎麼用
1、方舟編譯器是業界首個多語言聯合優化的編譯器,開發者在開發環境中可以一次性將多語言統一編譯為一套機器碼,運行時無需產生跨語言帶來的額外消耗,並可以進行跨語言的聯合優化,提升運行效率。
2、安卓自身的編譯技術在不斷的發展,但始終需要在運行中依賴虛擬機來進行動態編譯和解釋執行,對系統資源消耗山咐較大。而方舟編譯器在開發環境中就可以完成全部代者伏碼的編譯,手機安裝應用程序後無需依賴虛擬機資源,即可全速運行程序,帶來效率上的極大提升。
3、舉一個例子:EMUI9.1僅僅對系統組件SystemServer應用了華為方舟編譯器後,就帶來了系統操作流暢度提升24%,系統響應性能提逗嫌純升44%的收益。
『捌』 華為張順茂:迎接拐點,擁抱計算新架構
【7月13日,中國,深圳】
移動應用的不斷涌現催生了海量數據,人工智慧的興起帶來了高密度計算。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必須不斷尋求更加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基礎架構,來應對日益爆炸增長的業務量和數據量。
7月12日,在ArchSummit全球架構師峰會上,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Cloud&AI產品與服務CTO張順茂,以《 迎接拐點,擁抱計算新架構 》為主題發表主題演講。
進入5G時代,移動互聯網業務將進一步發展,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創新應用井噴式涌現。應用場景的多樣性帶來數據的多樣性,沒有一個單一的計算架構能夠滿足所有場景、所有數據類型的處理。多種計算架構並存是未來計算的發展之路。
張順茂表示:「鯤鵬920不僅是華為在晶元領域的又一次進步,更是華為擁抱計算架構新拐點的開端。」
鯤鵬920面向數據中心,主打低功耗和強性能。基於鯤鵬920的華為TaiShan伺服器,主要應用於大數據、分布式存儲、ARM原生應用等場景,為客戶帶來新一輪的算力加持。
並且,華為非常重視生態的力量,將聯合眾多夥伴構築基於鯤鵬處理器的生態圈,更好的滿足客戶計算多樣性需求。
相比其他廠商基於x86架構的操作系統模擬器方案,得益於華為強大的自研晶元和伺服器能力,華為雲提供了 業界首個鯤鵬原生雲手機解決方案 ,使得從雲到端都運行著同一套指令集,Android應用運行無需x86模擬器指令集翻譯,雲端無縫連接免去了多重指令翻譯和轉換的環節,運行性能可以較x86模擬器架構方案提升高達180%。
華為TaiShan系列伺服器可集成多張高性價比的專業GPU顯卡,使雲手機在硬體上擁有了專業的圖形圖像處理能力。目前,該解決方案已經得到規模部署。
多多雲手機正是依託華為雲成功孵化出業界獨家基於鯤鵬雲手機 游戲 解決方案,大幅提升了用戶體驗,目前已有20,000台設備,每日負載率95%以上,獲得市場廣泛認可。
此前,華為面向全球發布的 AI-Native資料庫——GaussDB ,利用鯤鵬多核以及超並行計算技術,構築了軟硬體全棧的資料庫能力,完善了計算產業生態。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資料庫調用需求和智能時代大量任務需要異構計算的現實,GaussDB還可以利用 AI晶元、GPU、NPU等多種算力組合,讓資料庫獲得強大的異構計算能力。在權威標准測試集TPC-DS上, 性能比業界提升50%,排名第一 。
據悉,民生銀行就採用了GaussDB分布式資料庫+TaiShan伺服器的全棧解決方案,從資料庫層面解決了可擴展性問題,降低了應用分布式改造的難度。如鯤鵬單集群支撐起民生銀行移動APP、運營交易、綜合查詢、數據中台等多樣化的應用負載,讓運行更加高效。
此外,華為雲發布的全球首個分布式緩存鯤鵬Redis,搭載華為LibNetwork+華為編譯器+安全容器引擎三項黑 科技 ,在華為雲已實現了商用。
• 在電商應用中,鯤鵬Redis的高並發及靈活擴展能輕松應對諸如熱銷商品展示、秒殺推薦等數據面臨高並發讀的壓力;
• 在 游戲 應用中,鯤鵬Redis提供了一個低時延解決方案,可以將一些非角色數據,如排行榜等存儲在Redis中以提升用戶訪問速度,以支持最苛刻的 游戲 客戶。
作為華為技術創新的重量級產品,華為TaiShan伺服器面向大數據、雲原生、雲存儲等應用場景,為政府和企業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產品體驗,發揮鯤鵬晶元在多核、高效能方面的優勢,並從硬體、基礎軟體和應用三個層面不斷推進產業合作,構建繁榮的開發者生態。
張順茂表示, 今年華為雲將把構建開發者生態視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首先華為雲會不斷的優化產品的開放能力,優化API提升開發者的體驗;其次,華為雲會打造一站式的開發者社區,為開發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此外,華為雲將啟動多場沙龍,在國內部分大中型城市送課上門,幫助開發者了解華為的產品,了解開發工具。最後,華為會啟動一系列的開發者扶植和權益計劃,包括華為雲MVP&雲享專家計劃、華為雲產品體驗官計劃等等,為開發者提供舞台和支持。
精彩紛呈的演講之外,在華為雲超級展區,圍繞「 選擇不凡,Cloud for Good 」主題,重點展出了華為鯤鵬生態,以及基於場景的IoT和DevCloud產品。
為進一步豐富參會體驗,華為雲還在現場設置ModelArts體驗館、DevCloud體驗館、IoT硬體展示專區,為眾多前來參會者構建了一個分享最新技術、產品及解決方案,交流發展經驗的平台。這其中,華為雲的雲享專家計劃和華為雲產品體驗官計劃都受到了現場的熱捧
在ArchSummit上,華為雲還設置「 雲原生時代IoT架構設計與DevOps實踐 」專場,4位華為雲佈道師分別以主題為《基於華為公有雲IoT架構實踐與能力開放》、《IoT OS 架構設計與端雲協同的思考》、《DevOps下的架構設計和實踐思考》、《雲化DevOps工具鏈的架構設計與實踐》發表了主題演講。
此外,還有3位華為雲佈道師分別在「演算法優化與高效開發」專場分享《基於雲的敏感數據發現與保護》,在「雲計算&雲原生」專場分享《Volcano 在 Kubernetes 中運行高性能作業實踐》,在「大數據平台構建&數據處理」專場分享《IoT大數據場景下華為高斯資料庫的數據處理實踐》。
華為雲在技術上做好了充分准備,將繼續保持開放架構,為企業提供穩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雲服務和解決方案,更好地滿足客戶不同場景的需求。在5G+雲+X時代,華為雲期待與更多客戶夥伴、行業專家、開發者緊密合作,共同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5G來了,選擇華為雲!
『玖』 華為方舟編譯器究竟是黑科技還是噱頭
這是面向開發者的應用,普通人用不上,而且現在還沒有公布代碼,不知道樓上怎麼用上的。
就事論事,只從技術層面講,就現在的宣傳方式做實現,這種技術費力不討好,
如果一個「嚇人「的技術在國內搜索引擎裡面能搜到大量報道 ,而在谷歌上只能搜到少數軟文,而在各大英文技術社交論壇基本沒人討論,難道不覺得很奇怪嗎
以下是搜到的一個帖子,就一個回復,看看就好了。
評論一家公司的技術都要如此小心翼翼,否則就會受到無數的謾罵,難道不覺得奇怪嗎?
『拾』 方舟社區是騙子嗎
在華為聲稱「方舟編譯器,可通過架構級優化讓系統操作流暢度提升24%,安卓應用流暢度可提升60%」以來,編譯器這個概念就被帶火了,方舟編譯器也被媒體熱炒。
日前,華為方舟編譯器在鯤鵬社區上架,根據網站上公布的資料,方舟編譯器的介紹為:
方舟編譯器是基於GCC開發的交叉編譯器套件,它包括了C、C++、Fortran的前端,也包括了這些語言的庫(如libstdc++、libgcc等)。HCC運行在X86 linux架構伺服器上,生成的二進制運行在Aarch64 架構伺服器上。
一位朋友告知:
有人比較了一下,華為的方舟和GCC沒有區別,只有非常少的部分不一樣,方舟編譯器壓縮包還是叫gcc-ark。
之後,基於不為人知的原因,鯤鵬社區的方舟編譯器火速下架,原網址鏈接也被和諧了。
關於華為鯤鵬社區上公布的方舟編譯器資料,鐵流咨詢了業內人士,回復是:
交叉編譯器,就是在x86上編譯出arm的二進制代碼。gcc本身就做得很好了......動態二進制翻譯器,可以把x86應用程序動態翻譯為ARM指令集,執行在ARM伺服器上。估計效率可以達到70%左右......方舟中最核心的應該是支持動態二進制翻譯。
可以說,華為鯤鵬社區上公布的方舟編譯器是服務於華為ARM伺服器的,由於ARM在伺服器上的生態相對於X86差距過大,很多軟體不支持ARM。而ARM伺服器要推廣,需要支持大量沒有源代碼的x86程序。這項應用能跑二進制代碼,而當前二進制翻譯效率都不是很高。所以華為打算用動態二進制翻譯來彌補ARM在伺服器生態上的不足。
用二進制翻譯來彌補生態問題,這種思路其實早已不是什麼新聞,當年的全美達就用二進制翻譯兼容X86生態,最後被英特爾用專利訴訟拖死。ARM在智能手機領域火了之後,英特爾也用二進制翻譯的做法來兼容ARM的生態,最終也是折戟沉沙。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二進制翻譯會造成性能損耗,以及二進制翻譯未必能夠完美解決兼容問題。就性能損耗來說,在翻譯之後使英特爾的CPU性能只有原來的70%,憑空損失掉30%的性能後,使英特爾的CPU在移動端上性價比和性能功耗比這兩項屬性上都不如ARM,同時,移動端恰恰是對功耗指標非常敏感的,這使英特爾在市場競爭中非常不利。
還有就是兼容問題,以實際體驗來說,鐵流好友使用過聯想搭載英特爾CPU的手機,日常使用問題不大,就是個別應用會時不時閃退。猜測可能是生態兼容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問題。
而英特爾曾經面對的問題,將來華為可能都要面對。從實踐上看,自己建生態才是正途,比如X86在PC和伺服器的統治地位,以及ARM在智能手機上的統治地位,兼容別人的生態是投機取巧,走捷徑的影響是根基不牢,結局是欲速則不達。如果沒有政府輸血和國企訂單,在純粹商業模式下,十有八九要悲劇。
由於鯤鵬社區上公布的方舟編譯器是用在ARM伺服器上的,因而鐵流很疑惑為何會宣傳「方舟編譯器,可通過架構級優化讓系統操作流暢度提升24%,安卓應用流暢度可提升60%」。
業內人士告知:
那他們應該把所有的幾個系統統稱為方舟編譯器了......手機上重點是java虛擬機,執行的是安卓的應用,主要是java代碼,也有部分ar二進制代碼或者庫。
對此,華為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發文回應稱,華為雲鯤鵬社區「這個網站不是華為消費者BG維護的網站,此編譯器好像是伺服器部門用的,和我們之前和P30 一起發布的方舟編譯器沒有任何關系。」
綜合一下看,華為雲鯤鵬社區的方舟編譯器和華為消費終端的方舟編譯器應該不是一個東西。不過,華為消費終端的方舟編譯器也是過度炒作被神話的。
華為方舟編譯器是如何做到第三方應用性能提升的?目前還沒有官方的回應,而流傳的消息則有兩種。一種是說華為針對安卓原來的編譯器進行了深度的魔改實現了性能的巨大提升,一種是說華為通過將Java代碼繞過虛擬機直接翻譯成機器碼來實現的。當然還有一種混合的說法,即華為通過將Java代碼繞過虛擬機直接翻譯成機器碼來對原來的編譯器進行了深度的魔改。針對直接將Java代碼翻譯成底層機器碼的方法,一般認為這當然有利於提升性能,但不利於應用程序的可移植性和可維護性以及操作系統的安全性。本次華為雲鯤鵬社區的方舟編譯器的下架事件,只不過是給被神話的方舟編譯器降溫擠水分而已。
另外,現在國內有一股拿開源改改就標榜自主的風氣,比如此前的紅芯瀏覽器。這種現象和以前的「漢芯」事件一樣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必須說明的是,「漢」、「紅」都是有一定特殊含義的,這種做法造成的傷害不僅僅局限於信息產業。
鐵流認為,基於開源軟體做修改,就說明是某開源軟體的修改版即可,比如鯤鵬社區的方舟伺服器,就對就外宣傳是GCC 7.3的修改版即可,不要標榜方舟編譯器以免誤導吃瓜群眾。
類似的,華為GaussDB 資料庫就標明是PostgreSQL9.2修改版,不要玩自主研發GaussDB 資料庫的文字游戲。媒體在報道中出現了「外界也認為 GaussDB 內核具有超越現有開源資料庫如 MySQL 與 PostgreSQL 的極致性能」,宣傳上的文字游戲已經誤導了不少人。
還有國內這些Linux操作系統,早期的Happy Linux、紅旗Linux的叫法就挺好,把技術來龍去脈說的很清楚,現在各種麒麟OS,不了解內情的老百姓還真會被誤導。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根源是在技術和國外有較大差距的情況下,又喜歡過度標榜自己,逐漸演變成了浮誇風。
華為鯤鵬社區方舟編譯器上架後火速下架,根源是國內大環境充斥著浮誇風後翻車的結果,如果還是喜歡過分標榜自己,類似的事件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