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智能識別病蟲害,「農博創新」的這款軟體可以幫助你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對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病蟲害是導致農作物減產降質的一個主要原因。農作物病族告猛蟲害 種類多 , 發生差異大 、 監測預報難度大 ,是生產管理的難點,一旦大面積爆發,輕則造成農作物減產,重則顆粒無收,使農戶長期勞作毀於一旦,不利於社會和諧與穩定。
傳統診斷農作物病蟲害的方法是通過人的肉眼去觀察,然後根據個人經驗進行判斷,而人為識別病害存在的問題有:
實際上,農作物的病蟲害識別並不能按圖索驥,需要根據作物生長的環境條件、生長階段等進行望聞問切。 智慧農業方案提出了通過大數據的分析、以及深度學習,讓機器提取發生病蟲害的作物的生長階段、發病特徵、發病前的環境條件變化情況、並形成特定的作物病蟲害模型 ,最終達到以下效果:
農博創新NBI 自2016年涉足智慧農業市場以來,一直致力於 將農業物聯網設備打造成產品化、模塊化的消費級產品,讓農業物聯網監測設備人人買得起,無需專業人員十分鍾即可安裝完成並使用 。經過兩年多的市場鋪設和數據儲備,農博創新NBI在農業大數據方面有了一定的積累。
邀請國內多位植保專家對現有的作物病害圖片進行專業的分類與病害判定,形成病害智能識別引擎的作物病害庫,並與哈工大深圳研究院一起,對作物病害庫進行病害模型訓練,實現了 用戶拍照上傳, 1秒識別作物兆橋患病情況的效果 ,而這也是農博創新即將推出的產品---- 口袋農庫APP 的核心功能。
據農博創新NBI的介紹,現在口袋農庫的智能識別引擎已經 具備番茄、辣椒、葡萄等十餘種農作物,共計130多種病害的識別能力,識別正確率可以達到80%以上 。農博創新表示,人工智慧識別引擎是一個不斷學習過程,隨著農博創新守望者系列物聯網設備的鋪設,農作物的病蟲害發生時的環境數據得到更多的積累,病害識別結果將會更加准確,識別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大,人工智慧在病蟲害的應用也將不僅僅停留在圖片特徵的提取與識別,未來將會利用現有的環境數據與病蟲害發病特徵一起,構建更加智能更加完善的病蟲害友告監測與預警系統,並能夠精準推送病蟲害防治措施。
目前,口袋農庫小程序版已在微信進行上線公測,口袋農庫的小程序版本具備識別作物病害的功能, 用戶可以隨時通過微信進入小程序,隨手拍作物發病的照片 ,讓用戶做到識別的流程的便捷性和及時性,符合小程序「用完即走」的特性。
十一月中旬將發布口袋農庫APP版本,APP在小程序的基礎上增加病蟲害交流廣場等功能,幫助種植戶認識病蟲害,防治病蟲害。
人工智慧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人工智慧在農業病蟲害的應用將會是一個大的突破,相信口袋農庫的面世,將會給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個更快速的解決方案。
Ⅱ 茶樹病蟲害識別黑科技-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的應用與展望
人工智慧識別技術因其鑒別速度快、穩定性好、准確度高等特點, 在工業、農業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學者們開始將人工智慧識別技術應用到茶樹病蟲害的識別上,達到提高識別效率、節省勞動力的效果。
一、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的發展概況
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的 探索 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對生物視覺的研究,一般是使用圖像捕捉設備自動接收目標圖像,並對圖像進行處理和分析,具有速度快、穩定性好、准確性高等特點,擁有代替人眼進行識別的發展潛力。
科技——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的應用與展望" img_height="411" img_width="985"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7673af372d35db7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進入21世紀後,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和深度學習跡蘆在人工智慧識別農業病蟲害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早期研究上都是基於靜態的標本圖像,在田間復雜的環境下識別效果還有待改善。而深度學習在處理海量數據上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在大規模數據中自動提取出物體特徵並利用分類器進行分類識別。相對於傳統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在野沒識別精度和效率上具有明顯的提升,對提高識別准確率以及減少研發勞力投入具有顯著的優勢。
二、人工智慧識別茶樹病蟲害的研究現狀
1. 人工智慧識別茶樹病蟲害的研究進展
據統計,我國已有記錄的茶樹病蟲有900多種,過去識別這些茶樹病蟲主要依靠植保專家和植保工作者,通過對害蟲的形態特徵、病害的發生特徵以及發生時間進行辨別。傳統的人工識別難以滿足生產需求,給精準防控帶來困難。相比之下,人工智慧識別明顯更准確,花費的時間和勞動力更少。因此,人工智慧在茶樹病蟲害識別上的應用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需求。
隨著人工智慧識別技術在農業病蟲害識別系統中的發展,在茶樹病蟲害識別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008年,秦華光基於專家經驗研發了1套茶園害蟲智能化WEB管理系統,該系統包括茶園病蟲識別,蟲害預測預報和茶園害蟲的防治決策3個主要環節,採用形態識別、圖譜識別和檢索識別3種方式識別病蟲害,是我國早期將人工智慧技術引入茶園病蟲害防治的代表性研究。在圖形識別領域,演算法對識別速度及結果的准確率具有重要的影響。吳阿林等採用BP、SVM、CART等3種演算法構建了茶樹5種尺蠖害蟲的三維空間結構知識庫,其對害蟲的分類識別率在80.00% 86.67%之間。
近些年,卷積神經網路技術在圖像人工智慧識別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採用圖像顯著性分析並利用卷積神經網路所建立的模型對茶園常見的害蟲進行識別,取得了較好的識別效果,並提高了對不同茶樹病害圖像的識別能力。移動智能設備的快速普及,也為病蟲害識別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向。
目前,在茶樹病蟲害識別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杭州睿坤 科技 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了一套基於移動端的智能識別系統「姿脊帶茶病茶蟲」,該系統能夠識別茶園中常見的病蟲害及天敵80種左右,操作簡單、識別速度快、准確度高,為茶樹病蟲害診斷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途徑。
科技——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的應用與展望" img_height="860" img_width="860"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4854e62adc5cfd31.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科技——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的應用與展望" img_height="710" img_width="360"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d91c59ffa3f54dc5.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2. 人工智慧識別茶樹病蟲害存在的問題
過去的幾十年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發展迅速,深度學習在病蟲害識別領域中的應用以及在各種演算法上的優化使得病蟲害識別效率和精度上有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人工智慧在茶樹病蟲害識別研究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方面,多數研究尚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還不能達到實際應用的要求。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多數研究集中於室內完成,在這種環境下可以有效去除外界其他干擾因子的影響,但在實際應用中,茶園的環境復雜,光線、天氣等都會對圖片的採集有一定影響,而且病蟲害發生時會被茶樹葉片、嫩梢所阻擋,這對識別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二是實驗室研究主要是以靜態的害蟲或者病害標本為主要識別對象,而在實際應用中是對動態的茶園害蟲進行識別,這部分的害蟲識別上有一定難度,其識別准確率有待提高;三是在病蟲害識別研究中所採集的圖片主要是在病蟲害發生比較明顯的階段,而在生產中病蟲害發生初期對於正確採取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病蟲害識別系統的識別能力能夠覆蓋病蟲害的完整發生過程。
另一方面,在識別軟體開發上應以輕量級、簡單、便捷、易操作為主,以便於多種技術手段融合。
科技——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的應用與展望" img_height="1026" img_width="1246" data-src="//imgq8.q578.com/ef/0719/68d6db1afc932ca9.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三、人工智慧識別技術在茶樹病蟲害識別中的應用前景
盡管人工智慧識別技術在茶樹病蟲害識別應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目前人工智慧識別技術在茶樹病蟲害識別程序設計和實現上已經取得了相應的成果。未來,可在此成果的基礎上向病蟲害監測預警及精準防控方向發展,從而推進數字茶園建設。
在茶園病蟲害監測預警方面,隨著有效演算法的改善將會大大提高病蟲害識別的准確性以及對病蟲害為害程度分級的能力。通過對茶樹病蟲害智能識別、病蟲害為害程度分級等方法,由單一的茶樹病蟲害智能識別逐步轉入到多元的病蟲害智能監測預警,充分發揮人工智慧的優勢,實現對茶園病蟲害實時、動態、綜合的監測和預警,不斷優化茶園病蟲害的監測預警水平,為茶園病蟲害監測預警提供可靠數據。
在茶園病蟲害精準防控方面,通過對茶園長期、多點的智能監測數據,結合當地的地理位置,建立茶園病蟲害、天敵資料庫。在病蟲害暴發時,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天敵、監測預警等信息,及時推送茶園病蟲害發生情況,為茶農精準地提供病蟲害防治措施,避免茶農亂用農葯,推進茶園綠色防控的普及。
茶樹病蟲害識別系統是數字茶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茶園智能識別系統不僅僅局限於病蟲害這一方面,還可拓展到茶樹栽培、茶園管理等方面,由單一的茶園病蟲害識別轉向茶樹生長、栽培等多方面的識別、監測,從而實現將多個功能集於一個系統當中,提高茶園數字化管理水平。
本文節選自《中國茶葉》2022年第6期,P1-6,《人工智慧識別茶樹病蟲害的應用與展望》,作者:楊奉水,王志博,汪為通,張欣欣,孫亮,肖強 。
Ⅲ 病蟲害識別及防治
病蟲害的識別及防治2021年7月5日張曼俞同學第一次且十分榮幸地參加了由安陽工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發起的鄉村振興,病蟲害防治三下鄉活動,在經歷了為期幾天的調查走訪之後,張曼俞同學了解了她的家鄉--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呂店鎮的脫貧戰略和居民生活狀況,引發了她深刻的思考,有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感悟。圖1.活動正式開展在七月五號鄉村振興病蟲害防治小分隊在負責人的組織下展開了PPT宣講,使小分隊成員對病蟲害的識別及防止有了一定的了解。圖2.植物病蟲害識別及防治 在七月五號下午張曼俞同學在返回家裡之後經上網查詢資料和向當地村民請教了解了家鄉的病蟲害及其防治辦法。甜菜夜蛾(Beetarmyworm)學名Spodopteraexigua(Hübner,1808)又名玉米夜蛾、玉米小夜蛾、玉米青蟲,屬鱗翅目夜蛾科。為雜食性害蟲,為害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煙草、大豆、白菜、大白菜、番茄、豇豆、蔥等170多種植物[1]。以幼蟲為害殲洞老葉片,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後陸續從絨毛中爬出,1-2齡常群集在葉背面為害,取食葉肉,留下表皮,呈窗戶紙狀。3齡以後的幼蟲分散為害,還可取食苞葉,可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孔洞,4齡以後開始大量取食,嚴重發生時可將葉肉吃光,僅殘留葉和葉柄脈。3齡以上的幼蟲還可鑽蛀果穗為害造成爛穗[1]。危害特點發生規律防治方法形態特徵成蟲體長10—14毫米,翅展25—30毫米,蟲體和前翅灰褐色,前翅外緣線由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組成,腎形紋與環紋均黃褐色。卵圓饅頭形,卵粒重疊,形成1-3層卵塊,有白絨毛覆蓋。幼蟲體色多變,一般為綠色或暗綠色,氣門下線黃白色,兩側有黃白色縱帶紋,有時帶粉紅色,各氣門後上方有1個顯著白色斑紋。腹足4對。蛹體長1厘米左右,黃褐色[1]。甜菜夜蛾成蟲危害特點初孵幼蟲結疏鬆網在葉背群集取食葉肉,受害部位呈網狀半透明的窗斑,乾枯後縱裂:三齡後幼蟲開始分群危害,可將葉片吃成孔洞、缺刻,嚴重顫拍時全部葉片被食盡,整個植株死亡。四齡後幼蟲開始大量取食,蠶食葉片,啃食花瓣,蛀食莖稈及果莢[2]。發生規律在長江流域一年發生5-6代,少數年份發生7代,越往南方其每年發生代數會隨之增加,廣東地區一年可發生10~11代。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在華南地區無越冬現象,可終年繁殖為害。成蟲有強趨光性,但趨化性弱,晝伏夜出,白天隱藏於葉片背面、草叢和土縫等陰暗場所,傍晚開始活動,夜間活動最盛。卵多產於葉背,苗株下部葉片上的卵塊多於上部葉片。平鋪一層或多層重疊,卵塊上披有白色鱗毛。部或雜草上,卵塊1-3層排列,覆白色絨毛。每雌可產卵100~600粒。卵期2-6天。幼蟲晝伏夜出,有假死性,稍受驚嚇即捲成「C」狀,滾落到地面。幼蟲怕強光,多在早、晚為害,陰天可全天為害。蟲口密度過大時,幼蟲可自相殘殺。老熟幼蟲入土,吐絲築室化蛹。長江流域各代幼蟲發生為害的時間為:第1代高峰期為5月亡旬至6月下旬,第2代高峰期為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高峰期為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4代高峰期為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第5代高峰期為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第6代高峰期為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第7代發生在11月上中旬,該代為不完全世代。一般情況下,從第3代開始會出現世代重疊現象。山東以第3-5代為害較重,江西南昌6月幼蟲發生較多,9月中旬至10月為全年發生高峰。湖南長沙幼蟲也以6月發生較多,9月中旬至11月上旬發生最盛。適溫(或高溫)高濕環境條件有利於甜菜夜蛾的生長發育。一般7―9月是為害盛期,7―8月,,降水量少,濕度小,有利其大發生[1]。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在蛹期結合農事需要進行中耕除草、冬灌,深翻土壤。早春鏟除田間地邊雜草,破壞早期蟲源滋生、棲息場所,這樣有利於惡化其取食、產卵環境[2]。物理防治傍晚人工捕捉大齡幼蟲,擠抹卵塊,這樣能有效地降低蟲口密度。在成蟲始盛期,在大田設置黑光燈、高壓汞燈及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同時利用性誘劑誘殺成蟲[2]。生物防治使用Bt制劑進行防治及保護,利用腹繭蜂、叉角厲蝽、星豹蛛、斑腹刺益蝽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卵氏升的優勢天敵有黑卵蜂,短管赤眼蜂等;幼蟲優勢天敵有綠僵菌[2]。化學防治施葯時間應選擇在清晨最佳,在幼蟲孵化盛期,於上午8時前或下午6時後噴施25%滅幼脲乳油1000-2000倍液,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蟲脲乳油500倍混合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5%氟蟲脲可分散液劑500。圖3.甜菜夜蛾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病凸臍蠕孢引起的、發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葉鞘和苞葉,一般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生逐步向上擴展,嚴重時能遍及全株,但也有從中上部葉片發病的情況。[1]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廣泛分布於世界各玉米栽培地區。在大發生年份一般減產15-20%,嚴重時減產50%以上。該病的發生和流行程度受自交系的抗病性、輪作制度、氣候條件和栽培措施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隨著抗病雜交種的推廣和栽培制度的變更,該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防治。[1][2]由於玉米大斑病的流行是由三個因素決定的:一是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二是存在大量病原菌,三是具有適宜發病的環境條件。因此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應從這三方面著手。[1]中文名玉米大斑病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病原特徵玉米大斑病病原為大斑病凸臍蠕孢,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目、凸臍蠕孢屬。分生孢子梗從氣孔長出,青褐色,單生或2-6根叢生,不分枝,直立或上部有屈膝狀彎曲,2-6個(多數3-5個)隔膜,大小(12.5-188.7)微米×10.0微米,基部細胞膨大,色深,向尖端色漸淺,頂端或彎曲處有明顯孢痕。分生孢子1至數個頂生,初無色,後變褐綠色,紡錘形,直或向一側彎曲,多數4-7個隔膜,大小(57.7-140.6)微米×(15.1-22.9)微米。有性態只在人工培養條件下產生,異宗配合,子囊座黑色,橢圓形或近球形,高359-721微米,寬345-497微米。子囊圓筒形或棍棒形,有短柄,大小為(176-249)微米×(24-31)微米,一般含子囊孢子2-4個,也有1-6個。成熟的子囊孢子無色,紡錘形,直或彎曲,3個隔膜,隔膜處有縊縮,大小為(42-78)微米×(13-17)微米。[3]1被害葉2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大斑病凸臍蠕孢有明顯的生理分化現象。已知有玉米專化型、高粱專化型、約翰生草專化型、棍合專化型等。玉米專化型區分為1號和2號小種,中國分布的是1號小種。[3]為害症狀玉米大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植株下部葉片先發病,然後向上擴展。病斑長梭形,呈灰褐色或黃褐色,長5-10厘米,寬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幾個病斑相連成大的不規則形枯斑,嚴重時葉片枯焦。發生在感病品種上先出現水漬狀斑,很快發展為灰綠色的小斑點,病斑沿葉脈迅速擴展並不受葉脈限制,形成長梭形、中央灰褐色、邊緣沒有典型變色區域的大型病斑。在連雨天的時候,斑塊上會出現灰黑色霉層,這主要是由於病原孢子大量分生而造成的,發病後植株葉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難以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嚴重時會導致植株枯死,造成大面積減產。發生在抗病品種上,病斑沿葉脈擴展,表現為褐色壞死條紋,周圍有黃色或淡褐色褪綠圈,不產生或極少產生孢子。[4][5]共13張玉米大斑病侵染循環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內越冬,成為翌年發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長季節,越冬菌源產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遇適宜溫度、濕度條件萌發入侵;經10-14天,便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以後,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重復侵染。[5]流行規律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對於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一些土壤肥力較低的田地,會導致玉米的生長發育不良,對於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易發生玉米大斑病。在生產過程中,要對土壤進行測土培肥,補足氮和鉀,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長勢,提高抗病能力,減輕發病程度。[4]氣候條件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如果遇到溫度較低、氣候冷涼加上連雨天氣,濕度較大則極易發生玉米大斑病,因為這樣的氣候條件利於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利於病害的傳播。[4]品種差異不同的品種對於大斑病的抗性是不同的,在實際生長中,要盡可能使用抗病性強的品種,不要一味地追求產量而使用不具備抗性的品種,因為感病的自交系及感病品種會導致整片田塊大斑病的流行,一旦大面積暴發,其損失不可估量。[4]耕作制度由於玉米大斑病的病菌會以菌絲及孢子形式殘存在病殘株上,可以越冬第二年發病,許多農戶在玉米收獲環節,只把玉米穗收獲,植株則棄於田中,有的連稈收獲,但是一些玉米殘茬及病葉仍會留在田中,這樣大量的病殘體會成為大斑病的傳染源頭。另外,玉米連片種植的地區較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連作,這也為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提供了條件,連片的玉米田,通風性、透光性都較差,一到雨季田間的濕度較大,為孢子的分生提供了氣候條件。[4]防治方法測報制度在玉米大斑病多發地區,指定專人負責,定期系統觀察玉米大斑病的發生消長情況。當田間出現病株,病葉開始自下而上垂直擴展時,如田間濕度大,或近日內氣象預報有中到大雨,應迅速發出「玉米大斑病將在10%左右田塊流行」的預報,指導農民適期防治。[2]農業防治氣候條件是影響大斑病發生的決定因素。中溫高濕是銹發大斑病的主要氣候條件,例如,年月份平均氣溫,陰雨天多,田間大氣濕度大,造成玉米大斑病突發成災。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有利於病害發展。所以必須選擇濕度和溫度適宜的地方種植玉米,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防治玉米大斑病。[6]積極推廣抗病品種。品種抗病性降低是導致病害發生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田間病菌大量積累的情況下,種植抗病品種一般不易大發生病害。不同玉米品種對大斑病的抗性差異很大,種植優良抗病品種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在玉米大斑病常發地區,選種時應把抗病性作為第一要素來考慮,並要注意品種的合理搭配與輪換,避免品種單一化。[6]改善耕作栽培環境。有計劃地實行輪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種植。在種植形式上,要變等行距播種為寬、窄行種植,變大面積平播為高、矮稈作物間作套種,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促進玉米健壯生長。玉米收獲後,無論平川還是丘陵山區,都要努力杜絕白茬地過冬,施足底肥,優化配方施肥,推廣地膜覆蓋,適期早播,可使玉米最危險的感病期大部分時間都避開高溫多雨的季節,從而大大減輕玉米大斑病的危害,以為提高植株抗病力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6]化學防治根據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黃葉、病葉,減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強通風透光度然後噴施殺菌劑。在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病初期進行噴葯防治。每天10天防1次,連續防治2-3次。葯劑選用50%好速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速克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或施特靈水劑2500倍液噴霧。也可以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克/公頃,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千克/公頃,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千克/公頃,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5千克/公頃。圖4.玉米大斑病 張曼俞同學在當地村民的交談下和查找資料的情況下了解了甜菜夜蛾的形態防治方法,還有對玉米大斑病的了解。 張曼俞同學在活動結束中最大的感觸就是,病蟲識別及防治是非常重要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害對於農業的威脅非常大,因此如何做好植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是當前研究的重點。而現在很多人都對病蟲的傷害了解的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這個事情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進行極大的宣傳植物病蟲害的危險以及怎樣處理.。所以在七月十號張曼俞同學就之前自己了解的在村子裡面進行宣傳和講解。
Ⅳ 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輔助病蟲害測報
隨著植保領域人功能技術的日益成熟,未來只要通過對人工智慧圖像識別演算法的調教,機器就能識別更多更全的害蟲;通過對蟲情測報演算法模型的構建,將蟲情測報數據與氣象等影響蟲害生長的環境數據結合,就能根據現有數據對未來蟲情趨勢作出測報預報;通過處理好空間、時間上的數據關聯,建立相應的演算法模型,就能在區域測報防治上提供像手機助手一樣的決策建議。托普雲農認為,人工智慧對病蟲害領域的測報只是人工智慧技術賦能植保事業的一個縮影,未來還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托普雲農將深度結合植保全產業鏈的痛點需求,在人工智慧圖像識別、演算法模型構建、決策系統等方向展開深度研究,推動技術的轉化與落地應用,為行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價值,為植保工作將帶來多元化的改變與提升!
Ⅳ 如何防葡萄橘病蟲害
葡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葡萄病蟲害是一種自然災害,直接影響葡萄的產量、品質和市場供應。近年來,由於葡萄生產迅速發展,病蟲害種類也隨之增多,發生規律也較復雜,所以要注意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實際防治過程中,常採取廣譜化學農葯,使病原、害蟲產生抗葯性,殺傷天敵和污染環境。特別是葡萄供人們鮮食,使用化學農葯後殘留的問題比較突出,迫切需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植保工作方針,結合葡萄病蟲害的作用。在綜合防治中,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因時因地制宜,合理運用化學農葯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經濟、安全、有效的控制病蟲害,以達到提高產量、質量,保護環境和人民健康的目的。
一、植物檢疫預防病蟲害的最好辦法是防止危險性的病原、害蟲進入未曾發生的新區。植物檢疫是防治病蟲豁擴散傳播的主要技術措施。以進出口和國內地區間調運的種子、苗木、接穗、種條和農產品進行現場或產地檢疫,發現帶有病原、害蟲的材料,在到達新區以前或進入新區分散以前進行處理。如設立觀察圃,進行隔離觀察,嚴禁從疫區調運已感病或攜帶病原、害蟲的種子、苗木、接穗、種條和農產品。發現檢疫對象應及時撲滅。通過檢疫,有效地制止或限制危險性有害生物的傳播和擴散,對阻止各地未曾發生的植物病蟲害的侵入,起著積極作用。如葡萄根瘤蚜、美國白蛾和葡萄癌腫病都是我國主要檢疫對象,到目前為止,對這些危險性病蟲害控制效果較好,沒有造成大面積危害。
二、農業措施
(一)保持果園大燃埋清潔搞好果園清潔是消滅葡萄病蟲害的根本措施。要求在每年春秋季節集中進行,並將冬剪剪下的枯枝葉,剝掉的蔓上老皮滾螞,清掃干凈,集中燒毀或深埋,減輕翌年的危害。在和長季節發現病蟲危害時,也要及時仔細地剪除病枝、果穗、果粒和葉片,並立即銷毀,防止再傳播蔓延。
(二)改善架面通風透光條件葡萄架面枝葉過密,果穗留量太多,通風透光較差,容易發生病蟲害。因此,要及時綁蔓摘心和疏除副梢,創造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接近地面的果穗,可用繩子適當高吊,以防止病蟲為害。
(三)加強水肥管理施肥、灌水必須根據果樹生長發育需要和土壤的肥力決定。施用有機肥或「沃葉復合肥」,能增強果樹肥過多、磷鉀肥不足、土壤積水或乾旱,能促使病蟲害發生;地勢低窪的果園,要注意排水防澇,促進植株根系正常生長,有利於增強樹體抗逆性。
(四)深翻和除草結合施基肥深翻,可以將土壤表層的害蟲和病菌埋入施肥溝中,以減少病蟲來源。並要將葡萄植株根部附近土中的蟲蛹、蟲繭和幼蟲挖出來,集中殺死。果園中的殘枝落葉和雜草,是病、害蟲越冬和繁衍的場所,以減少病蟲為害。
三、選育抗病蟲害品種生產上應用抗性品種是防治病蟲害最經濟有效的方法,早已引起人們充分重視。抗病蟲害品種間或種間雜交德育抗性較強的品種效果明顯。近年來生產上栽培的葡萄品種康太,就是從康拜爾自然芽變中選育出來的,它不僅能抗寒,而且對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也較強。還有從日本引進的歐美雜交種的巨峰群品種,抗黑痘病、炭疽病性能也較強,很受栽培者歡迎。又據報道,最近從國外引進抗根瘤蚜和抗線蟲的葡萄砧木,如和諧、自由等,通過無性嫁接培育出的葡萄苗木,能達到防治葡萄根部病蟲害的目的。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綜合防治的重要環節。主要包括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等方面。其特點是對果樹和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不傷害天敵和有益生物,具有長期控制的效果。目前在葡萄生產上應用農抗402生物農葯,在切除後的癌腫病瘤處塗抹,有較好防治效果。農抗120是中國農科院近年來研究的一種新型抗菌素,其中120A和120BF可以作為防治葡萄白粉病較理想的生物葯劑,並且對葡萄黑痘病也有較好的療段螞效。另外,自然界里天敵昆蟲很多,保護利用自然天敵,防治果園中害蟲是當前不可忽視的生物防治工作。
五、物理防治利用果樹病原、害蟲對溫度、光譜聲響等的特異性的反應和耐受能力,殺死或驅避有害生物的方法。如生產上栽培的無病毒葡萄苗木,常採用熱處理方法脫除病毒。據報道,苗木在30℃條件下處理1個月以上則可以脫除莖痘病。又根據一些害蟲有趨光性的特點,在果園中安裝黑光燈誘殺害蟲,應用較為普遍,防治效果也較好,但要盡可能減少誤誘天敵的數量。還可捕捉、殺死,方法簡便,經濟有效。
Ⅵ 農業病蟲害現在有軟體可以識別么
問農答」一站式農技服務平台(「問農答」APP)
APP拍照識別農業病蟲害功能已經涵蓋番茄、蘋果、柑橘、玉米等近二十餘種農作物,共計250多種病蟲害,識別正確率可以達到80%以上。
現已上線的農作物種類:
糧食作物:玉米、水稻、小麥、大豆;
經濟作物:棉花;
果品:蘋果、柑橘、桃、梨、西瓜、草莓、葡萄;
蔬菜:番茄、馬鈴薯、黃瓜、茄子、洋蔥、辣椒、南瓜
軟體使用說明:
1、下載「問農答」APP
(https://www.wandoujia.com/apps/com.greentech.wnd.android)。
2、點擊「圖像診斷」
4、僅需幾秒之後,系統將會返回根據圖像所識別出的病蟲害名稱,並根據不同病蟲害,提供相應的病蟲害發病區域分布、易感病時間、病害發生部位、危害症狀、防治方法與葯品推薦等信息。
Ⅶ 柑橘樹病了,各位老師,怎麼處理
你好,如圖柑橘是瘡痂病。
防治方法:
其一,春梢是瘡痂病的重點防治期,在春梢萌動前、謝花期及幼果期應多次用葯保護。
其二,而根據瘡痂病不危害老熟組織的特點,我們應注意統一放梢,並在新梢自剪後,建議和絕葉面噴施進口海餐沃粉劑磷酸二氫鉀,加孫姿快新梢老熟,縮短瘡痂病的危害期。
其三,對於病梢及時剪除,並集中處理,防止重復侵染。
葯劑保護性的有苯醚甲環唑、代森錳鋅、丙森鋅等;偏治療性的有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戊唑醇、氟環唑、氟硅唑及其復配葯劑。
當然,還應注意加強農業防治工作,如冬季清園、通過修剪通風降喚凱姿濕,科學水肥以提升樹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