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中日新聞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日新聞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發布時間:2023-04-17 17:11:45

Ⅰ 顧毓琇的主要著作

《芝蘭與茉莉》,商務印書館(上海)
《張約翰》(6/17/1923在清華公演,由顧毓琇編導, 單行本(北平)
《國手》(10/10/1924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瑟琶記》(3/28/1925在波士頓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國殤》(9/5/1925在Syracuse公演,由顧毓琇編導),單行本(北平)
《孤鴻》(小說月報叢刊),商務印書館(上海)
《四次方程解法》,M.I.T. 電子叢刊53
《電機瞬變分析》(Transient Analysis of A. C. Machinery),M.I.T.
《荊軻》, 單行本(南京)
《岳飛》(1940月在重慶公演。另有改編的京劇本,漢劇團在北碚公演), 單行本(南京)
《岳飛及其他》, 單行本(南京)
《電機論文集》(中國電工學會),C.I.E.E.
《我的父親》, 新月書店(上海)
《牧羊神》(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西施》(蘆隱槐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 商務印書館(上海)
《中國科學化問題》,單行本(北平)
《電工原理》(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直流電機原理》(中譯本), 商務印書館(上海)
《白娘娘》,商務印書館(香港)
《古城烽火》(9/9/1938在重慶公演。抗戰勝利後在上海公演),中正書局(重慶)
《荊軻》(插曲樂譜,由陳尚能作曲),單行本(重慶)
《快樂頌》(中譯詞,樂譜由陳田鶴訂譜,抗戰勝利後上海重印),單行本(重慶)
《蘇武》(11/18/1943在重慶公演),商務印書館(重慶)
《蕉舍吟草》,世界書局(上海)
《中國的文藝復興》,中華書局(上海)
《中國經濟的改造》,中國編譯社(上海)
《戰時教育的回憶》,單行本(上海)
《海濱集》(中譯詩歌),單行本(香港)
《唐宋長短句》,單行本(香港)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Nonlinear Systems》,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Electric Energy Conversion》,The Ronald Press, New York
《海外集》,單行本(台北)
《顧毓琇全集》(十二冊),商務印書館(台北)
《Transient Circuit Analysis》,D. Van Nostrand, Princeton, N. J.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Linear Systems》,International Textbook Co., Scranton, PA
《顧毓琇歌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松風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唐宋歌譜廿五調》,商務印書館(台北)
《蓮歌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岡陵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宋詞歌譜四十五調》,商務印書館(台北)
《顧毓琇歌十首(樂譜)》,「國研院」(台北)
《梁溪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惠泉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蕉舍詞曲五百首》,華岡書局(台北)
《Collected Scientific Papers》(科學論文集,共1205頁),台灣大學出版社
《錫山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太湖集》,商務印書館(台北)
《蕉舍詩歌一千首》,華岡書局(台北)
《和清真詞及其他》,華岡書局(台北)
《禪宗師承記》,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日本禪僧師承記》,真善美出版社(台北)
《蕉舍旅遊三百詠》,華岡書局(台北)
《History of Zen》(英文《禪史》),英傑出版社(台北)
《潮音集》,華岡書局(台北)
《長春集》,華岡書局(台北)
《One Family Two Worlds》(英文自傳),英傑出版社(台北)
《和淮海詞及其他》,英傑出版社(台北)
《和淵明詩及其他》,華岡書局(台北)
《顧毓琇詩選》,學林出版社(上海)
《和唐詩三0三首》,英傑出攜並版社(台北)
《自訂年譜》,英傑出版社(台北)
《顧毓琇詞選》,黃河大學(鄭州)
《和夢窗詞及其他》, 英傑出版社(台北)
《顧毓琇戲劇選》,商務印書館(北京)
《齊眉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
《Scientific Papers》(科學論文陪友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
《耄耋集》,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水木清華》,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蕉舍詩詞》,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顧毓琇詩歌集》,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顧毓琇詞曲集》,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行雲流水》,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
《顧毓琇全集》(共十六冊,獲大陸「國家圖書獎」),遼寧教育出版社 (遼寧)
《百齡自述》,江蘇文藝出版社 (南京)
《One Family Two Worlds》,南京大學出版社
《一個家庭,兩個世界》(中文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顧毓琇詩詞選》(漢英對照),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梅貽琦年譜》,自費印刷
(顧毓琇全集:第1卷 散文、小說/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2卷 戲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3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4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5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6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7卷 音樂/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8卷 論著/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9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0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1卷 自傳/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2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3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4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5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6卷 譯著/ 顧毓琇著)(顧毓琇全集:第1卷 散文、小說/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2卷 戲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3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4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5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6卷 詩詞/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7卷 音樂/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8卷 論著/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9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0卷 佛學/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1卷 自傳/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2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3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4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5卷 科學論文/ 顧毓琇著
顧毓琇全集:第16卷 譯著/ 顧毓琇著)

Ⅱ 周勛初的研究成果

[1]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韓非子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
[3]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灣)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韓國)理論與實踐出版社(全弘哲等譯),1993年8月;(日本)勉誠出版社(高津孝譯),2007年7月
[4]韓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語林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
[8]唐詩大辭典(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
[9]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軼事匯編(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
[11]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詩仙李白之謎,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14000字
[13]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
[14]唐鈔文選集注匯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羅根澤說諸子(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17]李白研究(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
[18]師門問學錄(余歷鏈桐雄記),鳳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
[19]李白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冊府元龜》校訂本(主編),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
[21]餘波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論叢(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參加本書編訂工作的主要編寫人」
[2]馬恩列斯文藝論著選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訂本,後記中雲「曾在一段,時間內參加編寫」
[3]韓非子校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後記中雲「全書的文字統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勛初同志負責的」
[4]辭海·語詞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編寫和修訂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參加編寫 [1]談談漢字簡化的歷史(中國青年報,1956年3月24日)
[2]評漢字筆順排檢法(中國語文,1957年1期)
[3]攜手並進(小說),(雨花,1958年5月號)
[4]評羅根澤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根本觀念」(火箭,1959年1期)
[5]禹鼎考釋(與譚優學合寫〉,(南京大學學報,1959年2期)
[6]梁代文論三派述要(中華文史論叢第5輯,1964年6月)
[7]關於宮體詩的若干問題(新建設,1965年3期)
[8]韓非與百國春秋(南京大學學報,1978年3期)
[9]《戰國策》與《韓非子》(南京大學學報,1979年2期)
[10]高適生棚啟坦平若干問題的探討(文學評論,1979年2期)
[11]陳奇猷《韓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兌(群眾論叢,1980年第1輯)
[12]《韓非子·十過》非韓非作(活頁文史叢刊,第1輯,1980年)
[13]敘《全唐詩》成書經過(文史第8輯,1980年3月)
[14]王充與兩漢文風(古代文學旁慧理論研究叢刊第2輯,1980年7月)
[15]談「唐十二家詩」(學林漫錄2集,1981年3月)
[16]魏晉南北朝人對文學形象特點的探索(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4期)
[17]劉勰的兩個夢(南京大學學報,1982年1期)
[18]《文賦》寫作年代新探(文學遺產增刊第14輯,1982年2月)
[19]阮籍《詠懷》(其二十)詩新解(文史知識1983年1期;《古典詩詞名篇鑒賞集》,中華書局1984年)
[20]學習古代文論隨感(光明日報,1984年1月24日;《文學遺產》622期)
[21]皇甫冉《秋夜有懷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發微(《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師的教學藝術(學林漫錄9集,1984年12月)
[23]魏氏「三世立賤」的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1期;《建安文學研究文集》,黃山書社1984年11月)
[24]柳珵《劉幽求傳》鉤沉(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1輯)
[25]開拓型的學者羅根澤(光明日報,1985年6月18日;《文學遺產》,683期)
[26]程千帆教授的學詩歷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4年號,1985年)
[27]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評論,1985年5期)
[28]杜甫身後的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草堂,1985年2期)
[29]劉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說述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1輯,1985年)
[30]羅根澤先生傳(《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8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31]《(唐語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學論叢總8輯,1986年12月)
[32]論黃侃《文心雕龍札記》的學術淵源(文學遺產,1987年1期)
[33]盧言考(學術月刊,1987年4期)
[34]羅根澤傳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9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韓愈的《永貞行》以及他同劉禹錫的交誼始末(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2、3期合刊)
[36]王堂閑話考(西北師院學報,1988年3期)
[37]潘勖《九錫》與劉勰崇儒(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1期)
[38]周勛初同志在委員會二屆二次會議上的發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報20期,1989年)
[39]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養(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9期,1989年)
[40]就《唐語林校證》事答客問(書品,1989年2期)
[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與研究4期,1989年)
[42]趙璘考(古代文獻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
[43]陳寅恪先生的「中國文化本位論」(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5期;《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44]論謝靈運山水文學的創作經驗(文學遺產,1989年5期)
[45]開闊視野實中出新(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2期)
[46]身在廬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廬山真面目(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0年2期)
[47]釋「賦」(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4期(總31期〉)
[48]司馬相如賦論質疑(文史哲,1990年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斷(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華國學2期,1990年5月)
[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51]順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識,1991年4期)
[52]寫作《高適年譜》的機緣與甘苦(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2期(總第35期〉)
[53]《隋唐嘉話》「拾補」商兌(書品,1991年2期)
[54]中國古籍在大陸(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台灣]國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
[55]元和文壇的新風貌(中華文史論叢第47輯,1991年5月)
[56]王粲患麻瘋病說(學林漫錄13集,中華書局1991年5月)
[57]宋人發揚前代文化的功績(《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目錄學家對文學批評的認識和著錄(文學研究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論衡」與文士心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60]《易》學中的兩大流派對劉勰《文心雕龍》的不同影響(《文心雕龍研究薈萃》,上海書店1992年5月)
[61]張騭《文士傳》(輯本〉(古典文獻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62]韋絢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6期)
[63]敬業小言(南大書友總3期,1993年4月上旬)
[64]李白在諸王分鎮問題上遭致失敗的內在原因(文學研究第5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65]論李白對唐王朝與邊疆民族戰事的態度(文學遺產,1993年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國文化,第8輯,1993年6月)
[67]張暉《宋代筆記研究》序(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話考(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1993年9月)
[69]嚴傑《歐陽修年譜》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
[70]郭璞詩為晉「中興第一」說辨析(江海學刊,1993年6期;《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1]《唐語林校證》慘淡經營始末(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2期(總53期〉)
[72]賦體評議(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2期)
[73]唐代筆記小說的校讎問題(古典文獻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兩次就婚相府所鑄成的家庭悲劇(文學遺產,1994年6期)
[75]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6]《酉陽雜俎》成書考(《選堂文史論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77]中日友誼之樹長青(桔頌(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1995年)
[78]唐代筆記小說的內涵與特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2輯,1995年2月)
[79]日本訪書散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
[80]康熙御定《全唐詩》的時代印記與局限(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5年6月)
[81]《中國文學批評小史》寫作中的點滴心得(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5期(總第62期〉)
[82]魏晉南北朝時科技發展對文學的影響(古典文獻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異端因素(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3輯,1995年12月;唐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月)
[84]《文選》所載《奏彈劉整》一文諸注本之分析(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文選學新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85]文化同根倍情親(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第4期)
[86]「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1996年9月)
[87]讀《中國文學批評史》有感(復旦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88]懷念老校長匡亞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7年第一期(總314期〉;《匡亞明紀念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89]讀稿杞憂(文學遺產,1997年第二期)
[90]朱東潤先生治學的特色(復旦大學學報,1997年第二期)
[91]勛初自白(《當代百家話讀書》,廣東教育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任職南京大學時的高風亮節(高校古籍工作通報第54期)
[93]陳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見(《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94]季振宜《唐詩》的編纂與流傳(學術集林11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1月)
[95]御定《全唐詩》的疏誤與《全唐五代詩》的編纂(文學評論叢刊1卷1期,1997年12月)
[96]御定《全唐詩》的疏誤與《全唐五代詩》的編纂(《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會科學戰線》創刊周年紀念有感(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3期)
[98]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序(台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獻學與綜合研究(《文學遺產紀念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鄭傑文《戰國策文新論》序(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2期)
[102]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思考(中國政協報,1999年6月2日學術家園總64期)
[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東南文化1999年增刊)
[104]我與傳統的文史之學(《學林春秋》二編下冊,朝華出版社1999年12月)
[105]左思《三都賦》成功經驗之研討(《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6]開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備考》(新華日報,2000年1月15日)
[107]評劉勰文學觀的雙重標准(鎮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屢遭挫折與倍受贊譽之兩面觀(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五輯,中華書局2000,年,2月)
[109]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說的重要歷史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1期)
[110]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1,期)
[111]胡小石先生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學林往事》上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羅根澤先生在學術領域中的多方開拓(《學林往事》中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序(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14]《唐鈔文選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紀念程千帆先生(江蘇文史研究,2000年3期)
[116]李白剡中之戀放談(中國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117]紀念古道熱腸的洪誠先生(文教資料,2000年6期)
[118]郝潤華《(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序(黃山書社,2000年12月)
[119]楚辭研究的傳承與發展(《楚辭研究成功之路——海內外楚辭專家自述》,重慶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文選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文化》——第四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有關「選學」珍貴文獻的發掘與利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4期)
[122]夢斷黃金台(文史知識,2001年10期)
[123]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124]先進文化與古典文獻研究(《先進文化與建設江蘇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協委員論壇〉論文匯編》,2002年3月)
[125]我與《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文字因緣(書品,2002年2期;《我與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2年5月)
[126]李白族系之爭的時代背景(古典文獻研究總第5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晉南北朝時文壇上的摹擬之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論》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30]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序(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獻研究,2003年1月)
[131]孫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詩海揚帆——文學史家孫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132]武秀成《(舊唐書〉辨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華紀念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34]我與李珍華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華紀念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35]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136]陳寅恪的治學方法與清代朴學的關系(古典文獻研究總第7輯,鳳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獻研究》總第8輯,2006年1月)
[137]談筆記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異曲可以同工——評兩種研究六朝江東士族家學家風問題的著作[署名古愚](書品,2004年5輯,2004年11月)
[139]唐詩之路唐詩總集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0]黨銀平《崔致遠研究》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1]探索與困惑——研究宗教與六朝文學的一點思考(《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志無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143]《翰墨激情》(紀念抗日勝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
[144]李白「三擬《文選》」說闡微(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一期;《滄海求珠》——張文勛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紀念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學東漸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艱難處境(社會科學論壇,2006/2〔上半月刊〕;文學評論叢刊第9卷第1期)
[146]匡亞明校長在人才問題上的巨大貢獻(南京大學報2006年3月28日匡亞明百年誕辰紀念專刊)
[147]重視中國古典文學特點的研究(文學遺產,2006年2期)
[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3期[總第181期])
[149]李白與羌族文化(中華文史論叢2006第一期[總第81輯])
[150]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論衡的歷史發展(古典文獻研究總第9輯,2006年1月)
[152]文化建設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光明日報,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學術副刊》)
[153]李白詩原貌之考索(文學遺產,2007年1期)
[154]《百年漢學論集》序(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2月)
[155]《唐代樂人考述》序(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1期,東方出版社,2006年11月)
[156]我與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緣(寧波晚報,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學術評論》,寧波出版社2007年7月)
[157]鳳凰出版集團的驕人業績(《鳳凰情緣》,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考文獻而愛舊邦」(光明日報,2007年10月25日《國學副刊》32期[總56期])
[159]《文心雕龍》書名辨(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學遺產,2008年1期)
[160]李白的晉代情結(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2007,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161]「興、觀、群、怨」古解(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1期)
[162]關於《文選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傳(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2008年4月)

Ⅲ 關於中國近代史的書

[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美]費正清:《劍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閉雀,1992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1-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孫中山:《建國方略》,收入《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5年。

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史》(4卷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來新夏:轎納早《北洋軍閥史》(上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註:首推費正清劍橋歷史系列,最客觀真實,要是想研究黨史,看毛主席的《毛澤東選集》啊,黨史、得看又紅又專的書,介個茄茄你懂得

Ⅳ 求《保衛資本論》作者薦讀的文獻、作品、文章

保衛《資本論》參考文獻(列國志資料庫 供交流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出版。

該著創立了所謂的「七類文獻法」,用於進行指導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和構建。


Ⅰ.馬克思主義經典
《資本差顫論》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資本論》第1卷(德文一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餘價值學說史》,郭大力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
《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餘價值理論》,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
《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寧專題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Ⅱ.國學
《周易》(楊天才等譯注),中華書局,2011。
《國語譯注》(汪濟民等),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老子譯注》(羅義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論語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80。
《大學中庸譯注》(王文錦),中華書局,2013。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2012。
《楊伯峻〈孟子譯注〉商榷》(白平),中華書局,2013。
《楚辭譯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呂氏春喚寬秋譯注》(張雙棣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61~2014。
《史記》(韓兆琦譯注),中華書局,2007。
《春秋繁露》(張世亮等譯注),中華書局,2012。
《全唐詩》(彭定求等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唐詩一萬首精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
《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李商隱詩集疏注》(葉蔥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李清照全詞》(劉瑜編),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
《紅樓夢》(周書文點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熊十力選集》(景海峰編),吉林出版社,2005。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熊十力:《論六經·中國歷史講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熊十力:《原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熊十力:《新唯識論》,商務印書館,2010。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2006。
國學大師叢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Ⅲ.歷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古偉瀛等譯,新星出版社虛鏈敗,2005。
馮天瑜:《「封建」考論》(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哈維:《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13。
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新星出版社,2008。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霍奇遜:《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高偉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
金觀濤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增訂本),法律出版社,2011。
金觀濤等:《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楊人楩等譯,商務印書館,1983。
考茨基:《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庫諾:《馬克思的歷史、社會和國家學說》,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帕特森:《馬克思的幽靈——和考古學家會話》,何國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斯考森:《現代經濟學的歷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馬春文等譯,長春人民出版社,2006。
宋鴻兵:《貨幣戰爭》,中信出版社,2007。
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11。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韋伯:《經濟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熊彼特:《經濟分析史》,楊敬年等譯,商務印書館,2001、2011。
程恩富:《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第1~5卷,東方出版中心,2006。
張一兵:《資本主義理解史》第1~6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張之洞:《勸學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Ⅳ.政治和哲學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
阿爾都塞:《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陳越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1984、2010。
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鄧正來等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0。
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鮑德里亞:《生產之鏡》,仰海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鮑德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
伯恩斯坦:《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馬元德等譯,東方出版社,1989。
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譯,人民出版社,1983。
布洛維:《公共社會學》,沈原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程恩富等:《論推進中國經濟學現代化的學術原則——主析「馬學」、「西學」與「國學」之關系》,《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4期。
德賽:《馬克思的復仇——資本主義的復甦和蘇聯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江澄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費徹爾:《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從經濟學批判到世界觀》,趙玉蘭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葛蘭西:《實踐哲學》,徐崇溫譯,重慶出版社,1990。
戈爾巴喬夫等:《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廣松涉:《物象化論的構圖》,彭曦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豪斯曼:《經濟學的哲學》,丁建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郝敬之:《整體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
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
洪銀興:《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私人資本及其收入的屬性——馬克思資本理論的現代應用》,《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論和解讀政治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簡新華等:《論社會主義資本理論的幾個難題》,《當代經濟研究》2003年第4期。
簡新華:《再論「資本中性論」——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國經濟問題》2004年第4期。
梅洛蒂:《馬克思與第三世界》,高銛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
拉布里奧拉:《關於歷史唯物主義》,楊啟潾等譯,人民出版社,1984。
勞斯:《知識與權力——走向科學的政治哲學》,盛曉明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劉永佶:《勞動主義》,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9。
盧卡奇:《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白錫堃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
柯爾施:《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階級運動》,熊子雲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
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王南湜等譯,重慶出版社,1989。
梅扎羅斯:《超越資本——關於一種過渡理論》,鄭一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牟宗三:《歷史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奈格里:《〈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張梧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錢廣華:《開放的康德哲學——重讀「物自體」》,《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榮兆梓:《資本一般與公有資本》,《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0期。
施韋卡特:《反對資本主義》,李智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施密特:《歷史和結構——論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歷史學說》,張偉譯,重慶出版社,1993。
孫中山:《三民主義》,九州出版社,2011。
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孫正聿等:《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孫正聿:《「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孫正聿:《〈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期。
王東:《馬克思學新奠基——馬克思哲學新解讀的方法論導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吳宣恭:《從生產關系的主導因素探討中國經濟學的主線》,《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年第1期。
吳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決途徑》,《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11期。
西美爾:《貨幣哲學》,陳戎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顏一等譯,商務印書館,2003。
仰海峰:《形而上學批判——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前提及當代效應》,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楊志:《論資本的二重性——兼論我國公有資本的本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姚順良:《馬克思「三大社會形式」理論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對<大綱>解讀的兩個「貫穿」和一個拒斥》,《現代哲學》2011年第1期。
俞吾金:《從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爾的「理性的狡計」》,《哲學研究》2010年第8期。
俞吾金:《被遮蔽的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Ⅴ.方法論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
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
阿爾都塞等:《讀〈資本論〉》,李其慶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何懷遠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艾克納:《經濟學為什麼還不是一門科學》,李敏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貝洛菲爾等:《重讀馬克思——歷史考證版之後的新視野》,徐素華譯,東方出版社,2010。
波普爾:《歷史主義貧困論》,何林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杜汝楫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查汝強等譯,科學出版社,1986。
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石士鈞譯,商務印書館,1992。
布朗等:《批判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陳靜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丁堡駿:《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論定位——兼與王峰明先生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0年第10期。
凡勃倫:《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張林等譯,商務印書館,2008。
廣松涉:《資本論的哲學》,鄧習議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漢茲:《開放的經濟學方法論》,段文輝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黃宗智:《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科斯:《論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羅君麗等譯,格致出版社,2010。
李建平:《〈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林崗:《論〈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和分析範式》,《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第6期。
劉炯忠:《馬克思的方法論與系統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劉召峰:《〈資本論〉中的「二重性」學說探論》,《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
門格爾:《經濟學方法論探究》,姚中秋譯,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
米塞斯:《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粱小民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內田弘:《新版〈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王青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裴宏:《實體與形式對偶的勞動價值論》,《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年第1期。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王憲鈿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
瓊·羅賓遜:《經濟哲學》,安佳譯,商務印書館,2011。
蒲魯東:《貧困的哲學》,余叔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
斯蒂德曼等:《價值問題的論戰》,陳東威譯,商務印書館,1990。
默斯托:《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50年》,閆月梅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唐正東:《從斯密到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王亞南:《〈資本論〉的方法》,《經濟研究》1962年第12期。
王亞南:《再論〈資本論〉的方法》,《哲學研究》1963年第3期。
王峰明:《馬克思經濟學假設的哲學方法論辨析——以兩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問題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威廉姆·肖:《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阮仁慧等譯,重慶出版社,2007。
維哥德斯基:《〈剩餘價值學說史〉在馬克思經濟學遺產中的地位》,何易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
吳宣恭:《「人力資本」概念悖論分析》,《經濟學動態》2005年第10期。
謝富勝等:《人力資本理論與勞動力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8期。
謝爾蓋耶維奇:《卡爾·馬克思的偉大發現——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方法論作用》,雎國余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韓宏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許光偉:《實體與形式對偶說的邏輯不足和拓展方向——與裴宏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3年第11期。
許光偉:《〈資本論〉中具有怎樣的二重性學說——與劉召峰博士的幾點交流》,《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期。
伊林柯夫:《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孫開煥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張五常:《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商務印書館,2000。


Ⅵ.經濟理論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
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白暴力:《財富勞動與價值——經濟學理論基礎的重構》,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布雷弗曼:《勞動與壟斷資本——二十世紀中勞動的退化》,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
陳其人:《世界經濟發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陳其人:《李嘉圖經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陳其人:《亞當·斯密經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反主流經濟學》,時事出版社,2010。
胡鈞:《〈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論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年第3期。
胡培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流地位不可動搖》,《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年第3期。
萊博維奇:《超越〈資本論〉——馬克思的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崔秀紅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傑弗·霍奇森(霍奇遜):《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一種剝削理論》,於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
霍奇遜:《演化與制度——論演化經濟學和經濟學的演化》,任榮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盛洪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3。
蘭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王宏昌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雷諾茲:《經濟學的三個世界》,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
李達:《經濟學大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李建德:《經濟制度演進大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柳欣:《資本理論——有效需求與貨幣理論》,人民出版社,2003。
盧森堡:《資本積累論》,彭塵舜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
盧森貝:《〈資本論〉注釋》,趙木齋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
瓊·羅賓遜:《經濟學論文集》,顧准譯,商務印書館,1984。
曼德爾:《晚期資本主義》,馬清文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孟捷等:《金融資本與「階級—壟斷地租」——哈維對資本主義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
米克:《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第二版),陳彪如譯,商務印書館,1979。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
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沈越:《論古典經濟學的市民性質——馬克思市民理論再探討》,《經濟研究》2013年第5期。
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理論批判緒論》,巫寶三譯,商務印書館,1963。
榮兆梓等:《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通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榮兆梓:《企業制度:平等與效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簽約與市場簽約》,段毅才等譯,商務印書館,2002(Free Press,1985)。
吳宣恭:《論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方式范疇》,《當代經濟研究》2013年第3期。
許光偉:《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協同創造價值——關於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現代化的一般思考》,《當代經濟科學》2003年第2期。
許光偉:《再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協同——從馬克思的協作理論說起》,《制度經濟學研究》2004年第1期。
許光偉:《中國國有企業歷史特性分析》,《經濟評論》2008年第1期。
許光偉:《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角度再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改革開放30年成功實踐的理論啟示》,《當代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許光偉:《生產要素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建構性分析——實踐邏輯域中的思考》,《經濟學家》2012年第8期。
許光偉:《發生學與中國經濟學建構:一個引論》,《中國經濟問題》2013年第2期。
楊繼國:《價值運行論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楊繼國:《論虛擬經濟的特殊「供求規律」》,《廈門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張定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余斌:《45個十分鍾讀懂〈資本論〉——余斌的解說》,東方出版社,2011。
張忠任:《數理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Ⅶ.其他


艾凱:《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王宗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第三版),王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許光偉:《馬克思企業理論:現代範式》,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2007。

《馬克思主義思想辭典》,陳叔平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伯恩斯坦文選》,殷敘彝編譯,人民出版社,2008。

《拉法格文選》,人民出版社,1985。

《盧卡奇自傳》(杜章智編),李渚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王亞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

《衛興華自選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嚴復集》,中華書局,1986。


許光偉_網路

許光偉[1](概述圖來源[2]),《保衛〈資本論〉》一書作者。[3]當下一位寫作風格特立獨行的歷史經濟工作者、研究者。[4-5]1971年8月生於安徽滁州。[2]工作於江西財經大學,教授[1]、碩士生導師[6-7]。涉獵《資本論》[1]、當代中國經濟[1]、企業理論等多個研究領域與專業方向。[1]目前從事中國經濟學研究。[2]

本著「多路進,狹路退」的治學理念,醞釀了十載,運思了十年[8],於2014年底推出學術成果《保衛〈資本論〉》[9],副標題: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3]。其貫串了許光偉教授的前期成果[10-11]:各個研究路徑和類型的學術論文[12],貫串其所喜愛之歷史和文化。[9]由於信奉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和而不同」,致力於書寫「學術整史」邏輯[13],於是演繹出「國學馬克思主義[13]+中國經濟學」[14]的相生相剋[15-16]的經濟思維來[14],使學術呼籲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話語行動。

Ⅳ 中國為什麼要出版日本書籍

中新網北京8月9日電(記者 王彤)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走近日本暨《閱讀日本書系》圖書發布會」今天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閱讀日本書系」項目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發起,計劃在10年左右時間翻譯介紹100種日本圖書,內容涵蓋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以期使中國公眾能全面、裂洞准確地了解當下日本的社會生活及文化。

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介紹,之所以發起出版《閱讀日本書系》,是因為對中國公眾來說,日本是一個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國家。中日交流源遠流長,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近年來中日兩國之間在一系列問題上摩擦不斷,兩國民眾的相互「惡感」有不斷上升趨勢。而長期的相互隔閡和不了解正是這種「惡感」發展的原因之一。

謝壽光說,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發起,並聯合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啟動了民間大型文化交流項目——「閱大源賀讀日本書系」。

據悉,書目每年由中滾派日專家組成選書委員會推選,計劃在10年左右引進百種日本圖書,向中國讀者全方位地介紹當今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目前該項目已經出版了《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富士山與日本人》、《日本地方自治》、《日本文化的歷史》、《日本戰後動漫50年》五種圖書。完

Ⅵ 莫礪鋒的學術成果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為止莫礪鋒學術性著作:
1、《江西詩派研究》(齊魯書社1986年)
2、《杜甫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3、《神女之探尋》(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中國文學史·宋代卷》(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朱熹文學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6、《詩歌與道德名言》(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7、《古典詩學的文化觀照》(中華書局2005年)
8、《杜甫詩歌講演錄》(廣西師大出版社2007年)
9、《唐宋詩歌論集》(鳳凰出版社2007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為止莫礪鋒非學術性著作:
1、《浮生瑣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2、《莫礪鋒詩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到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八日為止莫礪鋒侍好學術論文(1996年以後):
1、評史蒂芬·歐文的初唐詩、盛唐詩,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2、朱熹韓文考異研究,國學研究第4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3、論韓愈詩的平易風格,唐研究第3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4、文學史學獻疑,《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
5、重論杜甫卒於大歷五年冬,杜甫研究學刊1998年第2期
6、回顧、評價與展望--關於本世紀宋詩研究的談話(莫礪鋒、陶文鵬、程傑),《文學遺產》1998年第5期
7、程千帆古代文學研究述評,文學評論1998年第6期
8、江郎才盡新解,文學評論叢刊第2期(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
9、評前野直彬中國文學史,學術思想評論第3輯(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10、悵望千秋一灑淚,《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第5期
11、杜詩偽蘇注研究,《文學遺產》1999年第1期
12、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國文學研究》1996年第1期
13、論歐陽修的人格與其文學業績的關系,《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4期
14、一部引人注目的博士論文,《古典文學知識》1996年第1
15、論朱熹對歷代散文的批評,《漳州師院學報》1999年第1期
16、論中華文化的詩性特徵,《中國韻文學刊》1999年第1期
17、論朱熹的文學理論,《中國國學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18、論朱熹的文學史觀,《江海學刊》2000年第1期
19、論朱熹對詩序的態度,《文獻》2000年第1期
20、論朱熹對歷代詩歌的批評,《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
21、論朱熹對作唯談裂家人品的態度,《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23、論朱熹的散文創作,《陰山學刊》2000年第1期
24、批評與考證相結合的學術創獲,《學術界》2000年第3期
25、論朱熹的清遠詩風,《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5輯,台灣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26、長使英雄淚滿襟--論杜甫對諸葛亮的贊頌,《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1期
27、新時期中國大陸宋詩研究述評,莫礪鋒、程傑,《陰山學刊》2000年第2期
28、程千帆評傳,《學術界》2000年第4期
29、論晚唐的詠史組詩,《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第4期
30、莫信詩人竟平淡,《讀書》2000年第9期
31、朱熹指閉的文學活動,《人民政協報》2000年9月15日第4版
32、怎樣讀杜甫詩,《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5期
33、論朱熹文學家身份的歷史性消解,《江漢論壇》2000年第10期
34、郭祥正--元祐詩壇的落伍者,《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6輯,中華書局2000年
35、論杜甫的文化意義,《杜甫研究學刊》2000年第4期
36、詩以奇趣為宗--論蘇詩的藝術個性,人文論叢2000年卷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37、理學家的詩情--論朱熹詩的主題特徵,中國文化17、18期(2001)
38、從經學走向文學:朱熹「淫詩」說的實質,文學評論2001年2期 / 新華文摘2001年第6期
39、關於漢語大詞典書證遲後問題的管見,福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40、唐詩三百首中有宋詩嗎,文學遺產2001年第5期
41、論楊萬里詩風的轉變過程,求索2001年第4期
42、論紅樓夢詩詞的女性意識,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2期
43、論唐宋詩醇的編選宗旨與詩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
44、從蘇詞蘇詩之異同看蘇軾以詩為詞,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5、朱鶴齡杜詩輯注平議,文史2002年第4期
46、陸游讀書詩的文學意味,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47、陸游詩中的學者自畫像,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48、陸游詩中的生命意識,江海學刊2003年第5期
49、陸游詩中的巴蜀情結,社會科學研究2003年第5期
50、再論奪胎換骨說的首創者,文學遺產2003年第6期
51、台灣的中文系述評,東方文化2003年第4期
52、讀劍南詩稿校注獻疑,中華文史論叢第7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3、杜詩學疑難問題舉隅,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3期
54、大家陰影下的焦慮--唐代詩人薛能論,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2期
55、讀陸游入蜀記札記,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
56、宋詩三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57、論宋人校勘杜詩的成就及影響 杜甫研究學刊2005年第3期
58、陸游詩中的自畫像 文史知識2005年第11期
59、貫通歷代彌綸群言,文學評論2005年第4期
60、論宋代杜詩注釋的特點與成就,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1輯
61、台灣大學的學科評鑒,社會科學論壇2006年第5期
62、論紀批蘇詩的特點與得失,中國韻文學刊2006年第4期
63、論後人對唐詩名篇的刪改,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

Ⅶ 北大新聞與傳播考研綜合能力參考書目有哪些

北大新聞與傳播專碩考研的參考書目為:
《人類傳播理論(第7版)》 李特約翰(Littlejohn,S.W.)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 羅傑斯 上**出版社2002
《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美)洛厄里 德弗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 張國良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傳播學原理》張國良
《傳播學概論¬¬—— 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威爾伯-施拉姆 波特 新華出版社1984
《傳播學概論——21世紀新聞與傳播學系列教材》 周慶山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傳播學概論》 吳文虎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傳播學總論》 胡正榮 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7
《傳播學概論》 許靜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傳媒批判理論》 潘知常 林瑋 新華畝州型出版社2002
《媒介研究的進路經典文獻讀本(西方新聞傳播學 經典文庫)》(英)紐博爾德 編 新華出版社2004
《媒介研究:文本、機構與受眾》 (英)泰勒(Taylor,L.) (英)威利斯(Willis,A.)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文化研究導論》 陸揚 王毅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 (美)凱瑞華夏出版社2005《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版)》 [英]約翰•斯道雷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娛樂至死》 (美)尼爾・波茲曼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第四版)》(英)麥奎爾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傳播的觀念》 陳衛星 人民出版社2004
《網路傳播理論與實踐》 謝新洲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全球化:起源.發展和影響》 楊伯漵 人迅猜民出版社2002
《北大新聞傳播學評論》(共兩輯)
《全球新聞傳播史(公跡緩元1500-2000年)》李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新聞與大眾傳媒通論》 李永健等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傳播學是什麼》陳力丹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漢森 新華出版社2004

Ⅷ 北大新聞與傳播專碩考研的參考書目有哪些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亮粗考鋒羨研報考指南》網路網盤資銀鍵拍源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oC7TvuJ0wOVrwnYDo429WA

pdf" data_size="2.36M" data_filelogo="https://gss0.bdstatic.com//yun-file-logo/file-logo-6.png" data_number="1" data_sharelink="https://pan..com/s/1oC7TvuJ0wOVrwnYDo429WA" data_code="4hrm">

?pwd=4hrm 提取碼: 4hrm

Ⅸ 小弟剛進入電視行業,需要自己寫新聞稿。無奈文筆太差,希望哪位大俠能推薦幾本書,讓小弟水平得以提升。

1.《中國報學史》,戈公振,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
簡介:中國新聞史的奠基之作,至今仍以翔實的史料、豐富的內容和精當的論述為學界所推崇,與前朝那批學人的傳世之作並為20世紀的學術經典,而作者也由此成為中國新聞史學的開山鼻祖
2.《中國新聞事業通史》,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簡介:中國新聞史的集大成之作,氣勢恢弘,包羅萬象,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中國新慎碰聞事業發展的歷史長卷
3.《中國現代廣播簡史》,趙玉明,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7
4.《中國電視史》,郭鎮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簡介:既嚴謹,又灑脫,雖是學術著緩孝旁作(系博士學位論文),但讀來津津有味,作者乃我國第一位新聞學的女博士,現任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博士生導師
5.《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胡太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簡介: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地勾勒了1840~1919年間,國人新聞思想的演化軌跡,及其社會背景和歷史動因
6.《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徐培汀、裘正義,重慶出版社,1994
7.《傳播科技縱橫》,閔大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8.《華夏傳播論》,孫旭培主編,人民出版社,1997
9.《報人張季鸞先生傳》,徐鑄成,三聯書店,1986
10.《美國新聞史》,[美]埃默里,新華出版社,2001
簡介:一部論述美國新聞事業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之互動的力著,80年代譯介到我國後曾發生較為廣泛的影響,故出版社又購入最新的版本予以翻譯出版,可惜的是原作者父子兩人如今僅剩兒子一人了
11.《天下風雲一報人--索爾茲伯里采訪回憶錄》,[美]哈里森•索爾茲伯里,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0
12.《普里策傳》,[美]斯旺伯格,新華出版社,1983
13.《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日]倉田保雄,新華出版社,1980
簡介:一部史話體的路透社及早期通訊社發展史的書,寫得生動有趣
14.《西方新聞界的競爭》,[美]約翰•霍恩伯格,新華出版社,1985
簡介:同樣是部史話體的趣書,其中講到西方新聞界眾多廣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15.《無冕之王》,[美]哈爾伯斯坦,新華出版社,1986
16.《權利的媒介》,[美]赫伯特•阿特休爾,華夏出版社,1989
17.《我的一生與〈紐約時報〉》,[美]卡特利奇,新華出版社,1985
18.《外國新聞事業史新編》,張允若、高寧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簡介:目前國內較好的一部外國新聞史教材
三、 業務
1.《怎樣當好新聞記者》,[美]傑克•海敦,新華出版社,1986
簡介:典型的美國式新聞學著作,沒有什麼大道理,都是一些具體的、實際的東西,然而,確實很有用,很實用
2.《我怎樣學習當記者》,南振中,新華出版社,1985
簡介:作者是我國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現任新華社總編輯,本書是他幾十年記者生涯的經驗之談
3.《風雲人物采訪記》,[意]法拉奇,新華出版社,1988
簡介:法拉奇是位蜚聲世界的名記者,以采訪政要、提問犀利而著稱"生子當如孫仲謀",新一代記者應有如此風范
4.《好新聞的後面--編輯耕耘錄》,鄭興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5.《記者生涯--現代美國新聞業務漫談》,[美]錢塞勒等,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
6.《美國電視明星》,[美]芭芭拉•擾橡馬圖索,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8
7.《全能記者必備》,[美]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國新聞出版社,1988
8.《現代新聞評論學》,胡文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9.《新聞采訪方法論》,艾豐,人民日報出版社,1989
簡介:我國新聞界人才濟濟,然而能夠在新聞的三個主要領域,即研究、實踐和管理上均有作為者則寥寥無幾,艾豐則是這寥寥無幾中的一員就實踐而言,他撰寫或組織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報道,如開封何時才"開封"、中國質量萬里行等,並獲得首屆范長江新聞獎;就管理而言,他先做人民日報的部主任,後任經濟日報的總編輯;就研究而言,他的碩士學位論文即這部《新聞采訪方法論》,曾獲得首屆吳玉章新聞獎--我國新聞學研究的最高獎
10.《報紙編輯學》,鄭興東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簡介:新聞編輯的所有理論知識都在這本書里,它可能是我國新聞學方面發行量最大一部書
11.《不要這樣寫--對百篇新聞寫法的商榷》,鄭興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12.《對外傳播初探》,段連城,中國建設出版社,1988
簡介:最早同時也最好的一部對外報道的書,作者是我國外宣方面的專家,曾任外文局局長,人稱外文局大才子,這從本書里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才華和文筆
13.《新聞寫作教程》,[美]密蘇里新聞學院編,新華出版社,1986
簡介:美國新聞報道方面的經典之作,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即使開始對新聞事業不了解的人,讀後也會油然而生嚮往之情
14.《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李良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四、 傳播
1.《調查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法》,柯惠新,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0
2.《輿論傳播》,劉建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簡介:輿論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在國內外都堪稱高水平
3.《傳播學引論》,李彬,新華出版社,1993
簡介:對初學者來說不失為一部引領入門的"敲門磚",讀完本書再看其他高頭講章,就不至於找不著北了
4.《媒介通論》,[加]麥克盧漢,商務印書館,2000
簡介:一部令人矚目也令人犯暈的奇書,不管贊成,還是反對,你都不得不面對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駭世驚俗的思想,如媒介即信息
5.《大眾傳播通論》,[美]德弗勒等,華夏出版社,1989
6.《媒介社會學》,[英]巴特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簡介:探討媒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傳播學研究的一個主要視角本書即提供了一種樣板
7.《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美]施拉姆,華夏出版社,1991
8.《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從莫爾斯到麥克盧漢》,[美]切特羅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簡介:莫爾斯是19世紀中葉發明電報的人,麥克盧漢是20世紀中葉以一系列"奇談怪論"駭世驚俗的人,本書即論述一個世紀中美國大眾傳播的演變及意義
9.《大眾傳播社會學》,張詠華,上海外國語大學出版社,1996
10.《大眾傳播模式論》,[英]麥奎爾等,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簡介:以模式的形式而將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囊括其中,言簡意賅,要言不煩,所以,必須具備相當的傳播學理論基礎才能看得明白
11.《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簡介: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傳播學教材,值得仔細研讀
12.《說服學--攻心的學問》,龔文庠,東方出版社,1994
13.《大眾傳播效果:問題與對策》,胡鈺,新華出版社,2000
14.《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崔保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簡介:對日本新興的信息社會理論做了詳細的介紹,可以開闊眼界
15.《傳播理論》,[美]斯蒂文•小約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簡介:本書是美國最有影響的傳播學教材之一,也是目前國內譯介的最好的一部傳播學原著
16.《媒介事件:歷史的現場直播》,丹尼爾•戴揚等,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17.《傳播政治經濟學》,[加]文森特•莫斯可,華夏出版社,2000
簡介:傳播學批判學派,是當今國際學術界的前沿其中,傳播的政治經濟學是批判學派的一大分支,而本書對這一分支做了詳盡的論述
18.《大眾文化與傳媒》,路揚、王毅,上海三聯書店,2000
簡介:對批判學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綱挈領的描述,雖是一本薄薄的小書,但深入淺出,思想宏博,是部難能可貴的佳作
五、 廣電
1.《中國應用電視學》,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簡介:在中國新聞學的最高獎--吳玉章新聞獎里,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廣播電視方面的獲獎圖書把這本書讀爛了,電視行當的那些名堂也就基本明白了
2.《開拍啦》,[英]哈里斯•華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5
3.《電視與社會》,[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第二媒介時代》,[美]馬克•波斯特,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六、 作品
1.《范長江新聞文集》,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
2.《新聞通訊選評》,湯世英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外國新聞通訊選評》,黎信等編著,長征出版社,1985
4.《西行漫記》,[美]斯諾,三聯書店,1979
簡介:新聞史上一部不朽的經典,一個記者一生中能有這么一部作品就可以不朽了
5.《邵飄萍選集》,方漢奇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6.《中外廣播作品選析》,程道才主編,新華出版社,1989
7.《消息選評》,復旦大學新聞系,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8.《通訊選評》,復旦大學新聞系,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9《梁厚甫通訊評論選》,東山編,新華出版社,1985
10.《經歷》,韜奮,三聯書店,1979
簡介:鄒韜奮先生在新聞史上如奇峰秀拔,令後人高山仰止,以他名字命名的韜奮新聞獎,與范長江新聞獎並為我國新聞工作者的兩大最高獎本書是他新聞作品的精華
七、 其他
1.《新聞職業道德》,董煒,新華出版社,1996
簡介:一部研究新聞職業道德的博士論文,代表目前國內這個領域的最高水平因此,被中宣部和中國記協列為新聞工作者的必讀材料
2.《多種聲音,一個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1
簡介:發展中國家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聞新秩序,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和奮爭這份馳名世界的研究報告,就是這場努力與奮爭的一個里程碑
3.《孤獨的狂歡》,吳伯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4.《新聞侵權與訴訟》,孫旭培等,人民日報出版社,1994
5.《新聞法規政策須知》,中宣部新聞局等編,學習出版社,1994
6.《妖魔化中國的背後》,李希光、劉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簡介:國際傳播研究方面一部力作,見解獨到,思想犀利,材料翔實,發人深省
7.《媒體轟炸與洗腦》,李希光、劉康,江蘇人民出版社
8.《媒介批評--起源•標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簡介:在國外,媒介批評越來越受到重視,而我國目前對此問題還比較隔膜本書作者以此為題所做的這篇博士論文,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值得關注
八、 工具
1.《新聞學大詞典》,甘惜分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國新聞事業編年史》,方漢奇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國新聞年鑒》,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編
4.《中國廣播電視年鑒》,北京廣播學院編
5.《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0
6.《中國新聞實用大詞典》,馮健主編,新華出版社,1996
九、報刊
1. 新華文摘
2. 讀書
3. 天涯:天涯既是地理上的邊緣狀態,也是思想上的超越姿態,惟其超越,方能有旁觀者清的明白
4. 電視研究
5. 中國記者:中國記者不能不讀《中國記者》
6. 新聞戰線
7. 新聞大學: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學院刊物
8. 現代傳播
9. 國際新聞界:有關外國新聞傳播的權威刊物,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主辦
11.新聞與傳播研究:國內最高級 別的專業學術刊物,由中國社 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
12.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廣播電視 領域的權威刊物,由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辦
13.復印報刊資料•新聞與傳播
14.中華新聞報:中國記協機關報
15.中國新聞出版報:新聞出版署 的機關報
16.中華讀書報:思想界、學術界 和文化界的大報,為讀書人文化人所必讀
讀完並寫筆記,天下無敵!努力兄弟。

Ⅹ 劉懷玉的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懷玉,男,1965年生於河南省鎮平縣。先後畢業於鄭州大學 (1985)、中國人民大學(1988)、南京大學(2003),分別獲哲者橋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美國伊里諾依大學香檳分校東亞與太平洋研究中心弗雷曼基基金訪問學者(2010-2011)。碩士畢業後曾長期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歷任哲學所副所長,河南省優秀專家。2003年調入南京大學哲學系;現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理論研究所兼職教授等職務。目前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社會理論方向教學研究工作;博士論文《現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開拓與探索—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入選2006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09年評為人事部、教育部「百千萬人才支持計劃」國家級人選;2012年被評為國務院政府津貼享受者。 1.《社會科學方法論》(合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被肢解的馬克思》(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992年獲得「吳玉章學術獎」一等獎3.《發展中國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研究》(合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版)。4.《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經濟社會發展觀》(合著)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原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恩格斯與現時代——兼評「西方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學」》(合著),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本書獲得北京市第四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7.《走出喊嫌讓歷史哲學烏托邦——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當代沉思》,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書獲河南省2001年度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8.《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3月版。9.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原像(合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0.蘇俄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理解史(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版11.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2.《歷史的解構與空間的想像》(自選集),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人類學馬克思主義」述評》,載《大學文科園地》1988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全文轉載。2.《實踐本體的系統發生論》,載《中州學刊》1989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3.《「地理環境決定論」批判》,載《學習論壇》1990年第8期。4.《科西克的「具體辯證法」述評》,載《社會科學述評》1991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史》全文轉載。5.《簡評科西克「具體辯證法」中的人本主義傾向》,載《中州學刊》1991年第6期。6.《鄧小平社會穩定思想之哲學分析》,載《中州學刊》1991年增刊。7.《從理性的背叛者到理性的捍衛者——論盧卡奇哲學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轉折》,載《中州學刊》1992年第6期。8.《論正確認識與利用資本主義》,載《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2年增刊,。9.《實在論、自然主義與社會行為》,載《國外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大復印資料《外國哲學史》全文轉載。10.《馬克思的「歷史進步代價」理論與發展問題》,載《哲學研究》1993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全文轉載。11.《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的歷史性突破》,載《河南日報》1993年9月鄭局3日。12.《發展與穩定問題芻議》,載《天津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13.《從毛澤東的「矛盾動力論」到鄧小平的「改革動力論」》,載《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6期。該文收入《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新華文摘》與《哲學動態》轉摘。14.《歷史的突破與歷史的循環——論毛澤東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載《河南社會科學》1993年第5期。15.《「一致論」、「矛盾論」、「改革論」》(兩人合著),載《河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3年增刊。16.《當前我國哲學的困境與出路》,載《現代哲學》1994年第1期,共5千字。有轉載。17.《經濟市場化,哲學如何實踐化?》,載《信陽論壇》1994年第1期。18.《從對馬克思哲學文本的「解喻化」閱讀看實踐唯物主義的全新特質》,載《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全文轉載。19.《馬克思的交往實踐觀與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觀》,載《中州學刊》1994年第4期。20.《當代中國社會穩定問題之結構分析》,載《江漢論壇》1994年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社會學》全文轉載。21.《當前我國哲學面臨挑戰的成因》,載《中州學刊》1994年第6期,本人承擔2千字,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22.《從哲學社會學和理性社會學的觀點看哲學的終結》,載《國外社會科學》1994年第12期。23.《世紀之交中國哲學面臨的挑戰與出路》,載《求是學刊》199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哲學動態》轉摘。24.《誤讀、重讀與重建——新時期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兩次重要轉折》,載《南京社會科學》1995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25.《鄧小平改革思想中的辯證法理論及其時代意義》,載《中州學刊》1995年第4期。獲得河南省1995年度五個一工程獎。26.《制度結構制衡論:倫理制度建設的新思路》,載《天津社會科學》1995年第4期。《哲學動態》轉摘,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全文轉載。27.《歷史進步代價問題的科學歷史觀分析》,載《哲學研究》1995年第7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28.《從隱喻的「物的世界」的元科學到解喻的「人的世界」的實踐哲學》,載《求是學刊》1995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收入李小娟主編《文化的反思與重建——跨世紀的文化哲學思考》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9.《關於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新論的幾點看法》,載《河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本人承擔3千字。30.《人類思想的永恆悖論——哲學基本問題之隨想錄》,載《黃淮學刊》1996年第1期。31.《從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到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實踐本質論》,載胡福明主編《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論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32.《論21世紀中國哲學的歷史使命》,載《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全文轉載。33.《21世紀中國哲學展望》,載《開放時代》1996年第3期, 34.《劃界論、層次論、公正論——市場經濟條件下制度倫理建設問題若干分析》載《中州學刊》1996年第3期。35.《論馬克思歷史觀的人道主義哲學精神實質及其科學理論形態》,載《理論探討》1996年第5期,共10千字。36.《論馬克思對人道主義哲學問題的三種科學解決的理論途徑》,載《南京社會科學》1996年第10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全文轉載。37.《馬克思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與中國文化現代化建設的三大主題》,載《求是學刊》1996年第6期。38.《返(反)本開新,建(見)卓於微——讀張一兵〈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載《南京社會科學》1997年第8期。39.《馬克思經濟社會倫理觀三題》,載《中州學刊》1997年第5期。40.《「抓機遇論」發展哲學觀念的歷史追蹤——從馬克思到鄧小平》,載《理論探討》1997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哲學動態》轉摘。41.《論21世紀中國哲學的歷史定位》,載《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全文轉載,收入高秀昌主編《馮友蘭研究》第2輯,大象出版社1999年版。42.《「制度倫理學」研究近況》,載《哲學動態》1998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倫理學》全文轉載。43.《在當代的歷史深處揭露人類最神聖的情感》,載《東方藝術》1998年第2期。44.《「抓機遇論」發展哲學觀念的多維理論透視》,載《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10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45.《21世紀中國前景展望》,載《跨世紀》1999年第10期。46.《走出歷史哲學的烏托邦》,載《中州學刊》1998年第6期字。47.《20年的三大觀念突破》,載《河南日報》1998年12月。48.《筆談後現代主義文化》,載《大河報》1999年1月20日。49.《改革開放20年的三大觀念突破及其理論意義》,載《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50.《走向一種淑世主義的歷史進步觀》,載《江海學刊》1999年第1期,《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中國哲學1999年報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作為本年度「歷史哲學研究」欄目頭條觀點重點摘要介紹。51.《美德、公正與自由——馬克思關於市場經濟道德秩序建設的三種思路》,載《鄭州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52.《五四運動與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角色意識轉換》,載《市場經濟導報》1999年第5期。53.《從五四運動到改革開放》,載《學習論壇》1999年第5期。54.《烏托邦、末世論與西方歷史進步觀念哲學批判》,載《史學月刊》1999年第5期。55.《新的解釋範式,新的倫理肖像》,載《青年思想家》1999年第6期,。56.《呼喚自由的哲學》,載《學海》1999年第6期。57.《馬克思全球化觀念的歷史追蹤與多維透視》,載《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全文轉載。58.《從民族之鏡到現代之境——20世紀中國哲學觀念的邏輯轉變》,載《求是學刊》2000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全文轉載。59.《馬克思主義是一個不斷迎接時代挑戰的發展過程》,本人承擔4千字,載《中州學刊》2000年第2期。60.《從馬克思的物象化理論到後現代主義的擬象化理論》,載《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全文轉載。61.《馬克思哲學多重話語結構的歷史解讀》,載《理論探討》2000年第4期,《光明日報》2000年8月21日轉摘。62.《鄧小平理論形成的世紀性思想背景之多維透視》,載《鄧小平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63.《民族靈魂與現代形式的艱難交融》,載《河南日報》2000年9月7日第7版。64.《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發展綜述》,載《河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65.《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譜系」》,載《江蘇省行政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創刊號)。66.《到記憶的遠方追尋》,載《東方藝術》2001年第1期。67.《中國現代化觀念世紀之爭的當代歷史唯物主義批判》,載《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鄧小平理論》要點摘錄。 68.《建構現代生活界「具體烏托邦」圖景的新人本主義歷史觀》,載《學術研究》2001年第4期。69.《是比較對話,還是語境回歸?——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性問題的一種反思與回答》,載《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02年第4期全文轉載,《新華文摘》轉摘。70.《是經濟決定論,還是經濟支配論——馬克思「經濟必然王國支配性發展」理論的當代詮釋》,載《理論探討》2002年第1期。71.《只有真問題真知識,才有真思想真信仰》,載《博覽群書》2001年第9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2001年第11期全文轉載。72.《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全新解讀模式》,載《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4期。73.《從哲學角度看冷漠問題》,載《文明與宣傳》2001年第10期。74.《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解釋若干途徑的批評與反思——「移心式」重建,還是「溯源式」的開新》,載《江海學刊》2002年第1期。75.《破除閱讀的宗教神話,回歸文本的真實語境》,載《南京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大人復印資料《外國哲學》2002年第6期全文轉載。76.《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意義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載《學術月刊》2002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2002年第10期全文轉載。77.《從多個角度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意義問題》,載中山大學主編《哲學與現代化》第2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78.《存在論轉向與方法論革命——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79.《三個代表與唯物史觀的當代新視野》,載《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80.《深入經典的歷史邏輯,塑造當代的理論形態——〈走進馬克思〉一書述評》,載《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2年第5期。81.《西方學界關於列斐伏爾思想研究現狀綜述》,載《哲學動態》2003年第5期。82.《論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後轉變》,載《現代哲學》2003年第1期。83.《論馬克思的現代哲學範式革命》,載《哲學動態》2003年第9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84.《列斐伏爾與20世紀西方的幾種日常生活批判傾向》,載《求是學刊》2003年第5期。85.《去遙遠的「地方」體驗「最近處」的人文》,載《南方文壇》,2003年第6期。86.《不合時宜的深度現代透視——〈無調式的辯證想像〉一書讀後感》,載《學術研究》2003年第12期。87.《論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後馬克思哲學」轉向》,《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88.《「讓日常生活成為藝術」》, 《求是學刊》2004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89.《祛除歷史能指的幽靈,解開歷史代表問題之謎》,《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全文轉載90.《無地自由,或另一種「第三世界」》,《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91.《實體主義、人本主義與馬克思的現代哲學範式革命》,《學術研究》2004年第8期,《光明日報》要點摘錄92.《「總體人」的辯證法》,《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93.《索亞:後現代地理景觀的空間本體論批判》,《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五期94.《人學:從可持續發展到永恆的生存的辯證想像》,《探索》2004年第3期。95.《哲學的實現只在可能的瞬間》,《河南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96.《總體的歷史科學視野——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論貢獻》,《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馬克思主義》轉載。97.《科學發展觀:解決中國現代性問題的新視野新思路》,《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98.《馬克思新哲學革命的初始理論形態及其經濟學局限》,《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99.《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創新問題》,《探索》2005年第3期100.《消費社會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次重要轉向——以列斐伏爾為主線的研究》,《理論探討》2005年第2期。101.《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解釋:以列斐伏爾為個案》,《河北學刊》200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轉載。102.《為日常生活再辯護——論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的基本意義》,《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103.《面向生活的現代性哲學問題構成與反思——對馬克思哲學當代意義的一種理解》,《哲學動態》2005年第10期104.《深入探討馬克思哲學思想原創的差異化蹤跡》,《學術月刊》2005年第10期。105.《列斐伏爾:日常生活的現代性本質批判》,《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106、「論毛澤東現代化問題觀的原創意義」,《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07.「『面向生活』的現代性政治哲學難題及超越」,《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12期。108.「馬克思哲學革命關鍵歷史環節的歷史原象-從《未來哲學原理》到《費爾巴哈提綱》」,《河北學刊》2006年第6期。109.「論馬克思哲學的再生產實踐概念」,載《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110.「論馬克思哲學的人文意蘊」,載《學習論壇》2007年第2期; (兩人合作)111.「神秘化:關於日常生活批判的筆記」(譯文),載《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12月; 112.「《空間的生產》新版序言(1986)」(譯文),載《社會批判理論紀事》第1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12月;114.「從詩學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學界關於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現狀述評」,《哲學動態》2007年第6期(兩人合作);115.「西方學界關於列斐伏爾思想研究現狀綜述」,《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年116.「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觀具體存在論的哲學」,《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5期;117.「自在自然、人化自然與歷史自然」,《河北學刊》2007年第5期118.「馬克思哲學中的社會有機體概念」,《學術研究》2007年第10期119.「列寧的兩種資本主義觀的歷史意義及其當代價值」,《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二人合作)120.「問題史的考古與激活:哲學研究範式創新之源」,載《江海學刊》2008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哲學原理》全文轉載12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理論基礎反思」,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122.「以徹底的實踐精神推進理論創新」(二人合作),載《中國教育報》2008年5月6日123.「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再中國化』問題及其前提」,載《理論視野》200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要點摘編124.「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視野下的以人為本」(二人合作),載《學習論壇》2008年03期。125.「為日常生活批判辯護——《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歷史意義」,載《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126.「馬克思『從抽象到具體』的科學方法論的歷史原像與當代解讀」(二人合作),載《學海》2008年第5期127.」蘇俄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理解的歷史邏輯及當代反思」,載《河北學刊》2008年第6期128.「能指拜物教批判的出場邏輯及其理論困境」,(二人合作),載《求索》2008年第9期129.「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再中國化』問題」,載《學習與探索》 2009年第1期 130. 價值重估之後馬克思主義哲學再中國化思考,載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 第23卷 第01期 131.「論馬克思對哲學唯物主義傳統的超越及其新唯物主義的革命意義——兼論施米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書」(二人合作),載《教學與研究》2009年第3期 132.「從非物質勞動到生命政治——自治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政治主體的建構」, 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2009年第2期 133.《基於政治經濟批判的兩種現代社會理論》, 載《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134.《從大眾神話到景觀社會:消費主義批判》,載《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 135.《 空間:控制工具抑或希望之鄉?——評勒菲弗《空間與政治》(二人合著),載《社會學家茶座》第32輯,山東人民出版社 136.《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政治哲學構架》,載《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137.《列寧帝國主義理論的當代意義》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4月20日138.《蘇聯化、西馬化與中國化——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三十年歷史的回顧與反思》,載《教學與研究》2010年第11期139.《空間的建築學》譯文,載《文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0輯
140.「歷史唯物主義為何與如何面對空間化問題「,載《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1期
141.」透視資本主義的當代形態: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課題「,載《河北學刊》2011年第3期
142.」不平衡發展的「現在」歷史空間辯證法「,載《學習探索》2011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143.」列斐伏爾:從日常生活批判到空間的生產「(著作),載《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上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4.」論列斐伏爾對現代日常生活的瞬間想像與節奏分析「(論文),載《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145.」論吉登斯、哈維、卡斯特對現代社會的時空診斷「(二人合著),載《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
146」傳統文化的斷裂與繼承——以新中國成立前新儒家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者為視角「(二人合著),載《學習論壇》2012年第6期
147」從「異化勞動」到「社會交往」——試析望月清司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讀「(論文)(二人合著),載《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48.」俄國民粹主義的資本主義觀:一個歷史的述評「(論文),載《河北學刊》 2013年第2期)(CSSCI)
149.」論布哈林在帝國主義理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論文),載《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期;
150.」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解釋的實踐哲學路向「(論文)載《學習與探索》第6期(CSSCI)(二人合著)
151.」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問題研究前沿報告「,載《中國哲學年鑒》2013,哲學研究雜志社.CSSCI;
152.」空間化視野中的全球化、城市化與國家再區域化發展「,載《江海學刊》2013年第5期(CSSCI),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
153.」歷史唯物主義的兩種歷史概念及其意蘊「,載《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11期(CSSCI)新華文摘轉載
154.」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一元性本質與多元化探索「,載《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與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
155.」溝通中西、關心實踐的語言哲學「(書評),載《學海》2014年第2期
156.」三思毛澤東——革命傳統、革命後民族國家創制與後傳統理想主義遺產「,載《現代哲學》2014 年第3期
157.」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歷史回顧與當代追問「,載《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158.」20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觀念旅程:從傳統的革命到現代化的改革「,載《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159.」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法論中的中國經驗問題「,載《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2014年7月
160.」論阿爾都塞的政治哲學及其幽靈「,載《世界哲學》2014年第5期2014年9月
161.」《空間的生產》一書若干問題研究綜述「載《哲學動態》2014年第10期
162.」突破教條、回到根本、暢所欲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載《吉林大學社會會科學學報》2014年第6期
163.」啟蒙的進化與重建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邏輯「(二人合著),載《社會科學》(上海)2014年第8期
164.」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載《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高等學校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作者2006年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研究——以列斐伏爾為個案(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批判理論的人本主義觀念、方法與實踐(主持)
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空間化理論與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問題(13JJD71000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意識形態領域新變化對策研究(承擔者)
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問題研究(11BZX005)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承擔者) 本科生: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必修)、西方大眾文化理論研究(選修)碩士生:西方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原著選讀博士生:20世紀法國馬克思主義研究

閱讀全文

與中日新聞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sl數據加密傳輸 瀏覽:84
51單片機定時器方式2 瀏覽:330
命令行查看開機時間 瀏覽:812
python微博復雜網路分析 瀏覽:550
rf3148編程器 瀏覽:505
浙江標准網路伺服器機櫃雲主機 瀏覽:587
設置網路的伺服器地址 瀏覽:600
java圖形界面設計 瀏覽:751
純前端項目怎麼部署到伺服器 瀏覽:538
瓜子臉程序員 瀏覽:505
如何保證伺服器優質 瀏覽:94
小微信aPP怎麼一下找不到了 瀏覽:299
演算法纂要學術價值 瀏覽:975
程序員你好是什麼意思 瀏覽:802
倩女幽魂老伺服器如何玩 瀏覽:562
電子鍾單片機課程設計實驗報告 瀏覽:999
看加密頻道 瀏覽:382
程序員算不算流水線工人 瀏覽:632
三星電視我的app怎麼卸載 瀏覽:44
簡述vi編譯器的基本操作 瀏覽: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