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貓盤引導怎麼編譯

貓盤引導怎麼編譯

發布時間:2023-05-04 15:57:41

1. linux內核源碼如何編譯Ubuntu源代碼在哪裡呢

編譯linux內核步驟:
1、安裝內核
如果內核已經安裝(/usr/src/目錄有linux子目錄),跳過。如果沒有安裝,在光碟機中放入linux安裝光碟,找到kernel-source-2.xx.xx.rpm文件(xx代表數字,表示內核的版本號),比如RedHat linux的RPMS目錄是/RedHat/RPMS/目錄,然後使用命令rpm -ivh kernel-source-2.xx.xx.rpm安裝內核。如果沒有安裝盤,可以去各linux廠家站點或者www.kernel.org下載。
2、清除從前編譯內核時殘留的.o 文件和不必要的關聯
cd /usr/src/linux
make mrproper
3、配置內核,修改相關參數,請參考其他資料
在圖形界面下,make xconfig;字元界面下,make menuconfig。在內核配置菜單中正確設置個內核選項,保存退出
4、正確設置關聯文件
make dep
5、編譯內核
對於大內核(比如需要SCSI支持),make bzImage
對於小內核,make zImage
6、編譯模塊
make moles
7、安裝模塊
make moles_install
8、使用新內核
把/usr/src/linux/arch/i386/boot/目錄內新生成的內核文件bzImage/zImage拷貝到/boot目錄,然後修改/etc/lilo.conf文件,加一個啟動選項,使用新內核bzImage/zImage啟動。格式如下:
boot=/dev/hda
map=/boot/map
install=/boot/boot.b
prompt
timeout=50
linear
default=linux-new ### 告訴lilo預設使用新內核啟動linux ###
append="mem=256M"
image=/boot/vmlinuz-2.2.14-5.0
label=linux
read-only
root=/dev/hda5
image=/boot/bzImage(zImage)
label=linux-new
read-only
root=/dev/hda5
保留舊有的啟動選項可以保證新內核不能引導的情況,還可以進入linux進行其他操作。保存退出後,不要忘記了最重要的一步,運行/sbin/lilo,使修改生效。
9、重新生成ram磁碟
如果您的系統中的/etc/lilo.conf沒有使用了ram磁碟選項initrd,略過。如果您的系統中的/etc/lilo.conf使用了ram磁碟選項initrd,使用mkinitrd initrd-內核版本號,內核版本號命令重新生成ram磁碟文件,例如我的Redhat 6.2:
mkinitrd initrd-2.2.14-5.0 2.2.14-5.0
之後把/etc/lilo.conf中的initrd指向新生成的initrd-2.2.14-5.0文件:
initrd=/boot/initrd-2.2.14-5.0
ram磁碟能使系統性能盡可能的優化,具體參考/usr/src/linux/Documents/initrd.txt文件
10、重新啟動,OK!

2. 如何將操作系統引導文件寫入U盤

在windows系統下格式化U盤,在彈出的界面中勾選寫入系統引導文件,就可以將dos的基本引導系統寫入U盤中,此時U盤中只有引導系統,和基本的dir等命令。不過這樣的系統會不能識別ntfs模式的硬碟。
還可以用老毛桃之類的軟體來製作U盤引導盤,若是願意嗎也可以直接製作帶有pe系統的系統盤。

3. 如何編譯linux版本

編譯安裝內核
下載並解壓內核

解壓內核:tar xf linux-2.6.XX.tar.xz
定製內核:make menuconfig
參見makefile menuconfig過程講解
編譯內核和模塊:make
生成內核模塊和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
安裝內核和模塊:sudo make moles_install install
復制模塊文件到/lib/moles目錄下、復制config,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到/boot目錄、更新grub
其他命令:
make mrprobe:命令的作用是在每次配置並重新編譯內核前需要先執行「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源代碼樹,包括過去曾經配置的內核配置文件「.config」都將被清除。即進行新的編譯工作時將原來老的配置文件給刪除到,以免影響新的內核編譯。
make dep:生成內核功能間的依賴關系,為編譯內核做好准備。

幾個重要的Linux內核文件介紹
config
使用make menuconfig 生成的內核配置文件,決定將內核的各個功能系統編譯進內核還是編譯為模塊還是不編譯。
vmlinuz 和 vmlinux
vmlinuz是可引導的、壓縮的內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虛擬內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統比如DOS有640KB內存的限制,Linux能夠使用硬碟空間作為虛擬內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執行的Linux內核,vmlinuz的建立有兩種方式:一是編譯內核時通過「make zImage」創建,zImage適用於小內核的情況,它的存在是為了向後的兼容性;二是內核編譯時通過命令make bzImage創建,bzImage是壓縮的內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壓縮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誤解,bz表示「big zImage」,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壓縮的。它們不僅是一個壓縮文件,而且在這兩個文件的開頭部分內嵌有gzip解壓縮代碼,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內核文件中包含一個微型的gzip用於解壓縮內核並引導它。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老的zImage解壓縮內核到低端內存(第一個640K),bzImage解壓縮內核到高端內存(1M以上)。如果內核比較小,那麼可以採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兩種方式引導的系統運行時是相同的。大的內核採用bzImage,不能採用zImage。 vmlinux是未壓縮的內核,vmlinuz是vmlinux的壓縮文件。
initrd.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簡寫。initrd一般被用來臨時的引導硬體到實際內核vmlinuz能夠接管並繼續引導的狀態。比如initrd- 2.4.7-10.img主要是用於載入ext3等文件系統及scsi設備的驅動。如果你使用的是scsi硬碟,而內核vmlinuz中並沒有這個 scsi硬體的驅動,那麼在裝入scsi模塊之前,內核不能載入根文件系統,但scsi模塊存儲在根文件系統的/lib/moles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引導一個能夠讀實際內核的initrd內核並用initrd修正scsi引導問題,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壓縮的文件。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創建的,mkinitrd實用程序能夠創建initrd映象文件,這個命令是RedHat專有的,其它Linux發行版或許有相應的命令。這是個很方便的實用程序。具體情況請看幫助:man mkinitrd
System.map是一個特定內核的內核符號表,由「nm vmlinux」產生並且不相關的符號被濾出。
下面幾行來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在進行程序設計時,會命名一些變數名或函數名之類的符號。Linux內核是一個很復雜的代碼塊,有許許多多的全局符號, Linux內核不使用符號名,而是通過變數或函數的地址來識別變數或函數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這樣的符號,而是像c0343f20這樣引用這個變數。 對於使用計算機的人來說,更喜歡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這樣的名字,而不喜歡像c0343f20這樣的名字。內核主要是用c寫的,所以編譯器/連接器允許我們編碼時使用符號名,而內核運行時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況下,我們需要知道符號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對應的符號,這由符號表來完成,符號表是所有符號連同它們的地址的列表。
Linux 符號表使用到2個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個「proc file」,在內核引導時創建。實際上,它並不真正的是一個文件,它只不過是內核數據的表示,卻給人們是一個磁碟文件的假象,這從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 出來。然而,System.map是存在於你的文件系統上的實際文件。當你編譯一個新內核時,各個符號名的地址要發生變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錯誤的符號信息,每次內核編譯時產生一個新的System.map,你應當用新的System.map來取代老的System.map。
雖然內核本身並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軟體需要一個正確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錯誤的或沒有System.map,klogd的輸出將是不可靠的,這對於排除程序故障會帶來困難。沒有System.map,你可能會面臨一些令人煩惱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數驅動需要System.map來解析符號,沒有為你當前運行的特定內核創建的System.map它們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內核日誌守護進程klogd為了執行名稱-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應當放在使用它的軟體能夠找到它的地方。執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沒有將System.map作為一個變數的位置給klogd,那麼它將按照下面的順序,在三個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夠智能地查找正確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 menuconfig過程講解
當我們在執行make menuconfig這個命令時,系統到底幫我們做了哪些工作呢?這裡面一共涉及到了一下幾個文件我們來一一探討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scripts文件夾
arch/$ARCH/Kconfig文件、各層目錄下的Kconfig文件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各層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的.config文件、arch/$ARCH/configs/下的文件
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
1)scripts文件夾存放的是跟make menuconfig配置界面的圖形繪制相關的文件,我們作為使用者無需關心這個文件夾的內容
2)當我們執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現上述藍色配置界面以前,系統幫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系統會讀取arch/$ARCH/目錄下的Kconfig文件生成整個配置界面選項(Kconfig是整個linux配置機制的核心),那麼ARCH環境變數的值等於多少呢?它是由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決定的,在makefile下有此環境變數的定義: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
export KBUILD_BUILDHOST := $(SUBARCH)
ARCH ?= $(SUBARCH)
CROSS_COMPILE ?=
或者通過 make ARCH=arm menuconfig命令來生成配置界面
比如教務處進行考試,考試科數可能有外語、語文、數學等科,這里我們選擇了arm科可進行考試,系統就會讀取arm/arm/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選項(選擇了arm科的卷子),系統還提供了x86科、milps科等10幾門功課的考試題
3)假設教務處比較「仁慈」,為了怕某些同學做錯試題,還給我們准備了一份參考答案(默認配置選項),存放在arch/$ARCH/configs/目錄下,對於arm科來說就是arch/arm/configs文件夾:

此文件夾中有許多選項,系統會讀取哪個呢?內核默認會讀取linux內核根目錄下.config文件作為內核的默認選項(試題的參考答案),我們一般會根據開發板的類型從中選取一個與我們開發板最接近的系列到Linux內核根目錄下(選擇一個最接近的參考答案)
4).config
假設教務處留了一個心眼,他提供的參考答案並不完全正確(.config文件與我們的板子並不是完全匹配),這時我們可以選擇直接修改.config文件然後執行make menuconfig命令讀取新的選項。但是一般我們不採取這個方案,我們選擇在配置界面中通過空格、esc、回車選擇某些選項選中或者不選中,最後保存退出的時候,Linux內核會把新的選項(正確的參考答案)更新到.config中,此時我們可以把.config重命名為其它文件保存起來(當你執行make distclean時系統會把.config文件刪除),以後我們再配置內核時就不需要再去arch/arm/configs下考取相應的文件了,省去了重新配置的麻煩,直接將保存的.config文件復制為.config即可.
5)經過以上兩步,我們可以正確的讀取、配置我們需要的界面了,那麼他們如何跟makefile文件建立編譯關系呢?當你保存make menuconfig選項時,系統會除了會自動更新.config外,還會將所有的選項以宏的形式保存在Linux內核根目錄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下

內核中的源代碼就都會包含以上.h文件,跟宏的定義情況進行條件編譯。
當我們需要對一個文件整體選擇如是否編譯時,還需要修改對應的makefile文件,例如:

我們選擇是否要編譯s3c2410_ts.c這個文件時,makefile會根據CONFIG_TOUCHSCREEN_S3C2410來決定是編譯此文件,此宏是在Kconfig文件中定義,當我們配置完成後,會出現在.config及autconf中,至此,我們就完成了整個linux內核的編譯過程。
最後我們會發現,整個linux內核配置過程中,留給用戶的介面其實只有各層Kconfig、makefile文件以及對應的源文件。
比如我們如果想要給內核增加一個功能,並且通過make menuconfig控制其聲稱過程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修改對應目錄下的Kconfig文件,按照Kconfig語法增加對應的選項;
其次執行make menuconfig選擇編譯進內核或者不編譯進內核,或者編譯為模塊,.config文件和autoconf.h文件會自動生成;
最後修改對應目錄下的makefile文件完成編譯選項的添加;
最後的最後執行make命令進行編譯。
Kconfig和Makefile
Linux內核源碼樹的每個目錄下都有兩個文檔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到各目錄的Kconfig構成了一個分布式的內核配置資料庫,每個Kconfig分別描述了所屬目錄源文檔相關的內核配置菜單。在執行內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時,從Kconfig中讀出菜單,用戶選擇後保存到.config的內核配置文檔中。在內核編譯時,主Makefile調用這 個.config,就知道了用戶的選擇。這個內容說明了,Kconfig就是對應著內核的每級配置菜單。
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驅動到內核的源碼中,要修改Kconfig,這樣就能夠選擇這個驅動,假如想使這個驅動被編譯,則要修改Makefile。添加新 的驅動時需要修改的文檔有兩種(如果添加的只是文件,則只需修改當前層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如果添加的是目錄,則需修改當前層和目錄下 的共一對Kconfig和Makefile)Kconfig和Makefile。要想知道怎麼修改這兩種文檔,就要知道兩種文檔的語法結構,Kconfig的語法參見參考文獻《【linux-2.6.31】kbuild》。
Makefile 文件包含 5 部分:
Makefile 頂層的 Makefile
.config 內核配置文件
arch/$(ARCH)/Makefile 體系結構 Makefile
scripts/Makefile.* 適用於所有 kbuild Makefile 的通用規則等
kbuild Makefiles 大約有 500 個這樣的文件
頂層 Makefile 讀取內核配置操作產生的.config 文件,頂層 Makefile 構建兩個主要的目標:vmlinux(內核映像)和 moles(所有模塊文件)。它通過遞歸訪問內核源碼樹下的子目錄來構建這些目標。訪問哪些子目錄取決於內核配置。頂層 Makefile 包含一個體系結構 Makefile,由 arch/$(ARCH)/Makefile 指定。體系結構 Makefile 文件為頂層 Makefile 提供了特定體系結構的信息。每個子目錄各有一個 kbuild文件和Makefile 文件來執行從上層傳遞下來的命令。kbuild和Makefile文件利用.config 文件中的信息來構造由 kbuild 構建內建或者模塊對象使用的各種文件列表。scripts/Makefile.*包含所有的定義/規則,等等。這些信息用於使用 kbuild和 Makefile 文件來構建內核。Makefile的語法參見參考文獻《【linux-2.6.31】kbuild》。

參考文獻
【linux-2.6.31】內核編譯指南.pdf
【linux-2.6.31】kbuild.pdf
Linker script in Linux.pdf
linux內核的配置機制及其編譯過程
Linux內核編譯過程詳解
Linux Kconfig及Makefile學習

4. 黑蘋果clover引導u盤config 怎麼配置文件

1、開機,出現Clover GUI引導選項、選好啟動分區後,先按一下F2,再回車,直到進入OS X桌面。

5. 嵌入式設備的嵌入式設備上的Linux系統開發

Linux正在嵌入式開發領域穩步發展。因為Linux使用GPL(請參閱本文後面的參考資料),所以任何對將Linux定製於PDA、掌上機或者可佩帶設備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從網際網路免費下載其內核和應用程序,並開始移植或開發。許多Linux改良品種迎合了嵌入式/實時市場。它們包括RTLinux(實時Linux)、uclinux(用於非MMU設備的Linux)、MontavistaLinux(用於ARM、MIPS、PPC的Linux分發版)、ARM-Linux(ARM上的Linux)和其它Linux系統

嵌入式Linux開發大致涉及三個層次:引導裝載程序、Linux內核和圖形用戶界配鎮鉛面(或稱GUI)。引導裝載程序通常是在任何硬體上執行的第一段代碼。在象台式機這樣的常規系統中,通常將引導裝載程序裝入主引導記錄(MasterBootRecord,(MBR))中,或者裝入Linux駐留的磁碟的第一個扇區中。通常,在台式機或其它系統上,BIOS將控制移交給引導裝載程序。

專用軟體可以直接與遠程系統上的快閃記憶體設備進行交互並將引導裝載程序安裝在快閃記憶體的給定位置中。快閃記憶體設備是與存儲設備功能類似的特殊晶元,而且它們能持久存儲信息—即,在重新引導時不會擦除其內容。旅腔

某些種類的嵌入式設備具有微小的引導代碼—根據幾個位元組的指令—它將初始化一些DRAM設置並啟用目標上的一個串列(或者USB,或者乙太網)埠與主機程序通信。然後,主機程序或裝入程序可以使用這個連接將引導裝載程序傳送到目標上,並將它寫入快閃記憶體。設置工具鏈在主機機器上創建一個用於編譯將在目標上運行的內核和應用程序的構建環境—這是因為目標硬體可能沒有與主機兼容的二進制執行級別。

工具鏈由一套用於編譯、匯編和鏈接內核及應用程序的組件組成。這些組件包括:Binutils—用於操作二進制文件的實用程序集合。它們包括諸如ar、as、objmp、obj這樣的實用程序。G—GNUC編譯器。Glibc—所有用戶應用程序都將鏈接到的C庫。避免使用任何C庫函數的內核和其它應用程序可以在沒有該培好庫的情況下進行編譯。構建工具鏈建立了一個交叉編譯器環境。本地編譯器編譯與本機同類的處理器的指令。交叉編譯器運行在某一種處理器上,卻可以編譯另一種處理器的指令。重頭設置交叉編譯器工具鏈可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它包括下載源代碼、修補補丁、配置、編譯、設置頭文件、安裝以及很多很多的操作。另外,這樣一個徹底的構建過程對內存和硬碟的需求是巨大的。如果沒有足夠的內存和硬碟空間,那麼在構建階段由於相關性、配置或頭文件設置等問題會突然冒出許多問題。

因此能夠從網際網路上獲得已預編譯的二進制文件是一件好事(但不太好的一點是,它們大多數只限於基於ARM的系統,但遲早會改變的)。一些比較流行的已預編譯的工具鏈包括那些來自Compaq(FamiliarLinux)、LART(LARTLinux)和Embedian(基於Debian但與它無關)的工具鏈—所有這些工具鏈都用於基於ARM的平台。從用戶的觀點來看,圖形用戶界面(GUI)是系統的一個最至關重要的方面:用戶通過GUI與系統進行交互。所以GUI應該易於使用並且非常可靠。但它還需要是有內存意識的,以便在內存受限的、微型嵌入式設備上可以無縫執行。所以,它應該是輕量級的,並且能夠快速裝入。

另一個要考慮的重要方面涉及許可證問題。一些GUI分發版具有允許免費使用的許可證,甚至在一些商業產品中也是如此。另一些許可證要求如果想將GUI合並入項目中則要支付版稅。

最後,大多數開發人員可能會選擇XFree86,因為XFree86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能使用他們喜歡的工具的熟悉環境。但是市場上較新的GUI,象CenturySoftware的(Nano-X)和TrolltechQT/Embedded,與X在嵌入式Linux的競技舞台中展開了激烈競爭,這主要是因為它們佔用很少的資源、執行的速度很快並且具有定製窗口構件的支持。

6. 如何將操作系統引導文件存入U盤

朋友鄭稿數,你好:
不要搞得這么復雜,只要下載一個大白菜U盤啟動製作,就會自動將你U盤製成寫入引導文件的U盤啟動盤,非常簡單,一鍵製作。製作成功以後,就喊首可以用來做系統了,而且還是帶PE的U盤啟動製作。敬沖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快樂~~

7. vc2010怎麼進行c語言編譯

1,在windows桌面中Visual Studio打開軟體並新建項目。

8. 編譯UEFI版本Grub2引導多系統文件efi

官網源碼地址
首先要從grub官網下在grub2,grub2中包含所有grub2相關的命令,可以用來生成grub2引導,這里著重介紹製作UEFI版本的grub2

內置配置文件為:grub.cfg,內置配置文件搜索/EFI/grub/compile.cfg 文件,並將其設定為配置文件。
將其保存在grub2解壓的壓縮目錄下,內容如下:

在grub2壓縮包下面解壓目錄下打開命令行,輸入以下命令:下面是編譯64的文件

以上生成完畢,在文件夾下會出現一個bootx64.efi文件,BOOTIA32.efi 文件夾,

將其和x86_64-efi、locale文件夾、unicode.pf2一起拷貝到第一個fat/fat32分區,並新建一個grub.cfg。

其中,x86_64-efi為模塊目錄,locale為地區語言,unicode.pf2為字體,grub.cfg為引導載入的配置文件

目錄如下:

FAT/FAT32
#########################
/EFI/Boot/bootx64.efi
/EFI/Boot/BOOTIA32.efi
/EFI/grub/grub.cfg
/EFI/grub/unicode.pf2
/EFI/grub/x86_64-efi/
/EFI/grub/locale/

#####################

x64.cfg內容示例:

[plain] view plain
function load_video {
if [ x$feature_all_video_mole = xy ]; then
insmod all_video
else
insmod efi_gop
insmod efi_uga
insmod ieee1275_fb
insmod vbe
insmod vga
insmod video_bochs
insmod video_cirrus
fi
}

insmod part_gpt
insmod fat
set root='hd0,gpt1'

font="/EFI/grub/unicode.pf2"
if loadfont prefix/locale
set lang=zh_CN
insmod gettext
fi

terminal_output gfxterm

insmod jpeg
if background_image /EFI/grub/background.jpg; then
true
else
set menu_color_normal=white/black
set menu_color_highlight=black/light-gray
if background_color 255,255,155,0; then
clear
fi
fi

set default=0

set timeout_style=menu
set timeout=5

menuentry "啟動 delta win7" --class windows --class os {
insmod ntfs
set root='(hd0,gpt2)'

}

menuentry "local win7" --class windows --class os {
insmod ntfs
set root='(hd0,gpt3)'

}

menuentry "ubuntu16.04 x86"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set root='(hd0,gpt5)'
linux /vmlinuz ro root=/dev/sda5
initrd /initrd.img
echo "Start Ubuntu 16.04"
}

menuentry "ubuntu16.04 x64"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set root='(hd0,gpt6)'
linux /vmlinuz ro root=/dev/sda6
initrd /initrd.img
echo "Start Ubuntu 16.04"
}

menuentry "-------------------" --class ubuntu --class os{
set root=(hd0,gpt1)
}

menuentry "ubuntu-efi"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set root='(hd0,gpt5)'
chainloader /efi/grub.efi
}

menuentry "install ubuntu" --class ubuntu --class os {
insmod ext2
insmod loopback
set root=(hd0,gpt4)
set isofile=/OS/linux/ubuntu-16.04.2-desktop-amd64.iso
loopback loop isofile
initrd (loop)/casper/initrd.lz
}

menuentry "-------------------" --class ubuntu --class os{
set root=(hd0,gpt1)
}

menuentry "reboot" --class windows --class os{
insmod reboot
reboot
}

menuentry "halt" --class windows --class os{
insmod halt
halt
}

https://wiki.archlinux.org/index.php/GRUB_(%E7%AE%80%E4%BD%93%E4%B8%AD%E6%96%87)
https://help.ubuntu.com/community/UEFIBooting

http://ftp.gnu.org/gnu/grub/
http://ftp.gnu.org/gnu/grub/grub-2.02-for-windows.zip

https://www.gnu.org/software/grub/manual/grub.html

http://jingyan..com/article/c85b7a640cd7d6003bac95f8.html

https://packages.ubuntu.com/source/trusty/grub2

https://www.kernel.org/pub/linux/utils/boot/syslinux/

http://www.jinbuguo.com/linux/grub.cfg.html
http://blog.csdn.net/listener_ri/article/details/45621947

http://bbs.wuyo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5353

在進入grub界面如果出現

問題出在引導配置文件沒有找到.
那麼如何調試呢?
可以嘗試列印變數的方法,輸入C進入命令模式
輸入gettext $prefix
我們發現還是提示(hd0,gp1)/EFI/grub
說明目錄並沒有被更改,我們可以驗證一下放到此目錄在跑起來.
發現果然又可以了,後面原因就是便宜目錄的compile.cfg裡面的目錄並沒有修改到根目錄。

打開cfg文件查看是不是配置了語言文件,但是目錄不存在

如果依然亂碼,修改文件編碼為utf-8

在④步驟中,已經生成BIOS模式所需的內核文件Core.img,其大小是86.5 KB
生成的只是單單BIOS模式的內核文件,還無法引導Grub2,還需要個啟動文件Boot.img,該文件很小,只有512Byte,位於i386-pc文件夾,該文件的作用是啟動Grub2,然後載入內核文件Core.img
所以這里的最後壹步就是把啟動文件Boot.img和內核文件Core.img以二進制形式合並,合並後的文件我個人稱呼為扇區文件G2ldr(不知道這個文件有沒標準的名稱),因為可以直接導入到扇區,來引導啟動Grub2,也可以由GRUB4DOS直接載入這個扇區文件來啟動Grub2。
老樣子,先給出命令(如果命令行的路徑不是Grub2包所在的路徑,就先要修改命令行的路徑,前面有提到)
Copy /B i386-pc\Boot.img+Core.img G2ldr

用bootice 導入扇區
恢復扇區數改成63不能大於63的
之所以會超過是定製問題, 那麼這個不會

學習uefi和bios所使用的啟動器模擬
http://bbs.wuyo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5197

具體教程來自 http://bbs.wuyou.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9411&extra=page%3D1

: qq5274202

我的cmd批處理定製

那麼bios載入方式如何啟動呢。

出現這個錯誤,說明文件系統是不支持引導此分區,可以一個一個測試
輸入 ls
出現了(hd0) (hd0,msdos2) (hd0,msdos1)
(hd1)
出現了msdos的都可以引導bios,
嘗試輸入了ls (hd0,msdos2)顯示的是存儲盤的內容,
嘗試輸入(hd0,msdos1)顯示的是uefi分區內容.

而輸入 其他的都顯示未知的系統,也驗證了bios只識別mbr分區表.

於是我把grub移動到了uefi分區 也就是(hd0,msdos1) 然後輸入如下內容
後依次輸入如下內容:

成功載入菜單.

9. uboot引導內核啟動卡在Staring kernel該怎麼分析原因

為解決這個提問:
這里首先想到的是打開使能early_printk,再次啟動然後看是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示信息,假如仍然不可以的話,那就你直接讀取緩存 ,緩存的地址為 __log_buf其地址在system.map被標記出來,我們可以找到具體的位置。具體如下:
首先去內核編譯目錄找到System.map文件。 接下來遭到System.map中__log_buf對應地址,執行:
cat ./System.map | grep -n __log_buf

如何可能得到如下結果:
64584:c0770be8 b __log_buf
此時記住c0770be8 這個數字。
3. 啟動內核,內核此時卡在Starting kernel …位置。
4. 重新啟動系統(注意:不要斷電啟動),進入UBoot命令行界面
5. 在命令行輸入(數字是剛才得到的數字):
md 0xc0770be8

10. arino 怎麼生存hex

步驟如下:
一: Hex文件的提取
1:在arino工具的File->preferences中找到preferences.txt文件。
2:用記事本打開preferences.txt,選擇hex文件存放的路徑,在最後行加入 build.path=d:\arino\MyHexDir,
3:關閉arino。
4:關閉preferences.txt ,關閉時對話框顯示是否保存,選擇保存。
Note:1:hex文件存放的路徑可以侍肆由自己來定。
2:以上操作時不連接arino硬體。
二:模擬時單片機晶振頻率的選擇
在arino軟體包的hardware\arino\bootloaders\atmega路徑下有一個makefile的文件,用記事本打開,可以看到相應的arino板對應用到的bootloader程序和晶振頻率。
在用proteus模擬時,選擇相對應的單片機,配置晶振。單片機應該與arino在編譯時選擇的board上的一致。
三:往其他老大轎單片機板上燒錄
編譯得到的Hex文件往其他的單片機板上燒錄時也是一樣要選擇相對應的單片機和晶振頻率。
四:Hex文件的保存
建立保存路徑後,每次編譯的文件都會存在此路徑下,所以程序仿冊實驗OK後,就應該將相應的Hex文件保存到其他地方,以免在編譯別的程序時被覆蓋。

閱讀全文

與貓盤引導怎麼編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求助國企 瀏覽:833
雲伺服器網址租用多少錢 瀏覽:942
行車記錄儀安卓版怎麼用 瀏覽:500
java是不是數字 瀏覽:182
php模擬瀏覽器環境 瀏覽:353
編程誰都能學會嗎 瀏覽:407
使用國家反詐app都要開啟什麼 瀏覽:712
下載民宿APP有什麼用 瀏覽:52
續子語pdf 瀏覽:385
2021年加密貨幣最新行情 瀏覽:162
nfs怎麼加密ipsec 瀏覽:245
國二考試調用編譯器運算選擇題 瀏覽:750
同濟大學高等數學pdf 瀏覽:234
延時的宏命令怎麼設置 瀏覽:596
資料庫有哪些加密 瀏覽:209
改之理反編譯注冊教程 瀏覽:391
什麼是編譯程序和翻譯程序 瀏覽:208
python課程心得總結 瀏覽:17
派派中怎麼看對方在哪個伺服器 瀏覽:796
xp配置java環境變數配置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