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相傳是由什麼編譯而成

相傳是由什麼編譯而成

發布時間:2023-07-16 09:45:11

『壹』 農歷(陰歷)是我們國家發明的嗎

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

陽歷又叫格列歷

我們目前常用的就是陽歷。陽歷是根據太陽運動周期來制定的,具體表現為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周期。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稱作回歸年或太陽年。陽歷又稱太陽歷、公歷、西歷和格列歷。

[儒略歷]

要知道格列歷這個名稱的來歷,得從儒略歷說起。公元前46年,羅馬皇帝儒略·愷撒聘請埃及天文學家索西尼斯來研究歷法,經索西尼斯推算,一年應有365.25天。於是這個皇帝就規定一年為365天,餘下的四分之一天用每4年增加1天即「4年1閏」的辦法來解決,閏年366天。他又規定一年為12個月,單月為大31天,雙月為小30天,這樣全年共366天,剛好是閏年的天數,而平年必須要減去1天。

那麼從哪一個月減去1天呢?傳說古羅馬時代全國的死刑都集中在2月份執行,古羅馬人普遍認為2月是個「凶月」,希望這不吉利的日子越少越好,於是決定從2月減去1天,2月便剩下了29天,閏年才為30天。這位皇帝在制定歷法的同時,也塞進了一點私心,因他生於7月,就把7月命名為儒略月,如今英語中的「July(七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這就是早期的陽歷,稱為儒略歷。

儒略·愷撒大帝死後,其義子奧古斯都·屋大維繼位,這位新皇帝發現愷撒大帝生於7月,是大月,而自己生於8月,卻是小月,相比之下,有失尊嚴,於是他下令把8月也改為大月,並命名為奧古斯都月,如今英語中的「August(八月)」就是由此演化而來。經他這樣一改,全年多出了1天。為此,按照先帝的辦法,再從不吉利的2月中減去1天,致使平年的2月份只剩下28天,閏年為29天。而且從9月份開始,把雙月改成了大月,原本是單月大雙月小的規律因此也被打亂了。後來不知是誰發明了「拳頭記憶法」:拳背骨骼凸起處是大月,凹下處是小月。從此,全年大小月的順序和每個月的天數被固定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

經過奧古斯都·屋大維修改後的儒略歷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後來發現仍有缺陷。1576年,根據一名義大利天文學家的精確計算,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確切時間應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365.2422天)。若每年按365天計算,4年累積起來才多出23小時15分04秒,不足24小時。而儒略歷採用的是「4年1閏」法,即每4年要增加1天(24小時),比實際多加了44分56秒,平均每年要多加11分14秒,每過400年要多加3.12天,從使用儒略歷到16世紀末,將會產生約10天的誤差。

[格列歷]

為了提高歷法精度,消除累積誤差,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於公元1582年組織一批天文學家,專門研究如何對儒略歷進行修訂。根據研究結果,最後確定修訂的內容主要有兩點:一是將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應該是10月5日)定為10月15日,以消除從使用儒略歷以來至1582年間的累積誤差10天。這就是有的文章中提到的「歷史上的10天為何不翼而飛?」的原因。二是修改置閏規則,除了保留儒略歷原規定的「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為閏年」外,對世紀年(即末兩位數是「00」的年份)作了補充規定,即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如2000年、2100年、2200年和2300年中,只有2000年才是閏年,其餘3年均不是,這樣400年中少了3個閏年,實際設置了97個閏年。新規則可使今後不再產生原來那種累積誤差。後來又規定公元4000年不算閏年,這樣4000年中剛好設置969個閏年。

修訂後的儒略歷精度大大提高了。這一成果應歸功於格列高利十三世,故把儒略歷改稱為格列高利歷,簡稱格列歷。格列歷一年的長度為365天5小時49分12秒,與回歸年平均長度只差26秒,3320多年才會產生1天誤差。正因為格列歷有如此高的精度,後來逐漸被許多國家所採用,成了通用的歷法,故稱為公歷。但公歷也有不夠理想的地方,一是每個月的天數不一致,且分布不勻,下半年與上半年相差3天左右;二是日期與星期之間沒有確定的對應關系,紀日不便。

農歷並非陰歷

有人說,「農歷就是陰歷,陰歷又稱農歷」,還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是與陰歷相對應的」,其實這些都是誤解。

[陰歷]

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運動周期來紀月和紀年的。古代,人們每天看到太陽從東邊出來,西邊下去,用於紀日很方便很清楚;而更長一些的時段又如何紀時呢?人們看到對不少現象有影響的月亮,其圓缺晦明有明顯的周期變化,於是把月亮圓缺晦明一次定為一個月,因為月亮圓缺一個周期平均為29天12小時44分03秒(29.5306天),便把小月定為29天,大月定為30天,12個月為1年。因為月亮又叫太陰,所以把以月相變化為依據的歷法叫陰歷。古代埃及就使用這種歷法。由於陰歷年的長度是354.3672天,要比回歸年少10.875天,如此下去,原來代表寒冷的一月份,17年後就可能出現在炎熱的夏季。產生這種冷暖顛倒現象的原因,就是在歷法中沒有考慮太陽運動。

[農歷]

而農歷是我國長期採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又叫夏歷、中歷、舊歷。它不僅考慮了月亮圓缺晦明的變化,而且考慮了太陽對地球的相對位置。它是以朔望(「朔」是指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與太陽同時出沒,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這一時刻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出現新月的這一天叫做朔日。「望」是指地球處在太陽和月球的中間,月球朝地球的一面照滿陽光,月亮是圓形的,故叫滿月或望,出現滿月的這一天叫做望日)周期來定月,稱「朔望月」,其平均長度同陰歷月,就是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的時間,即29.5306天。農歷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來調整月份與季節變化的關系,從而克服陰歷存在的缺陷,並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於回歸年。

農歷還把能很好反映太陽位置的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里,從而強化了該歷法的季節性,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農歷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歷在歷日推算方面強調逐日、逐月推算,不像陽歷那樣可以人為規定哪個月大、哪個月小或一個月有幾天,而必須遵循「以月相定日序」的原則,即把日月合朔(出現新月的時刻)的這一天定為每月的初一,但該月是大月還是小月,須經推算後再確定。如今日5時30分日月合朔,則今日為第一月的初一,明日為初二,後日為初三,依此類推;如果第二次日月合朔在第30天,則該日為第二月的初一,第一月則定為小月(29天);如果第三次日月合朔在第60天,則該日為第三月的初一,第二月就定為大月(30天)。由於太陽、月球、地球三者在運動中相互影響,它們之間的距離時遠時近,日月合朔的時刻有遲有早,致使朔望月的長度也有長有短(冬長夏短),這就有可能出現連續兩三個小月或者連續三四個大月的情況,所以,有些農歷年沒有年三十,臘月二十九過除夕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制歷家的傑出創作,為中國所獨有。早在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已運用圭表(古老的天文儀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兩分」(即春分和秋分)、「兩至」(即夏至和冬至)四大節氣,然後又定出「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漢時代,已經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並成為安排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

『貳』 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
、「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歷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農歷。其中的陰陽合歷一直沿到今天。為甚麼農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漢族地區使用的農歷又稱夏歷,是一種陰陽合歷,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月後為閏2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農歷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農歷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歷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歷,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

中國其他民族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國農歷為依據。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農歷為依據。

早期歷法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閱讀全文

與相傳是由什麼編譯而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vd光碟存儲漢子演算法 瀏覽:757
蘋果郵件無法連接伺服器地址 瀏覽:962
phpffmpeg轉碼 瀏覽:671
長沙好玩的解壓項目 瀏覽:144
專屬學情分析報告是什麼app 瀏覽:564
php工程部署 瀏覽:833
android全屏透明 瀏覽:736
阿里雲伺服器已開通怎麼辦 瀏覽:803
光遇為什麼登錄時伺服器已滿 瀏覽:302
PDF分析 瀏覽:484
h3c光纖全工半全工設置命令 瀏覽:143
公司法pdf下載 瀏覽:381
linuxmarkdown 瀏覽:350
華為手機怎麼多選文件夾 瀏覽:683
如何取消命令方塊指令 瀏覽:349
風翼app為什麼進不去了 瀏覽:778
im4java壓縮圖片 瀏覽:362
數據查詢網站源碼 瀏覽:150
伊克塞爾文檔怎麼進行加密 瀏覽:892
app轉賬是什麼 瀏覽: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