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農歷的演算法是怎麼算的
農歷一年為12或13個月,每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個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農歷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自冬至開始,逢單數為節氣,逢雙數為中氣,如輪到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即為上一個月的閏月。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1)貴州農歷演算法不一樣嗎擴展閱讀
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並不是純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陰歷(夏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農歷屬於一種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歷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歷年相比陽歷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歷年與陽歷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歷月相總天數與陽歷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