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計算器發展歷史
1、原始發展
計算器是最早的計算工具,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
還有古希臘人的安提凱希拉裝置,中國的算盤等。中國古代最早採用的一種計算工具叫籌策,又被叫做算籌。
這種算籌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充當材料的。約二百七十枚一束,放在布袋裡可隨身攜帶。
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珠算盤,是中國古代計算工具領域中的另一項發明,明代時的珠算盤已經與現代的珠算盤幾乎相同。
2、近代發展
早期的計算器為純手動式,如算盤、算籌等。算盤通常是以滑動的珠子製成。在西方,算盤在印度阿拉伯數字流行前使用了數個世紀,且在近代中國的記帳與商務上仍廣泛使用。
後來出現機械計算器。17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計算工具有了較大的發展,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的"納皮爾算籌",英國牧師奧卻德發明了計圓柱型對數算尺。
這種計算尺不僅能做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這些計算工具不僅帶動了計算器的發展,也為現代計算器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成為現代社會應用廣泛的計算工具。1642年,年僅19歲的法國偉大科學家帕斯卡(Pascaline)發明了第一部機械式計算器,在他的計算器中有一些互相聯鎖的齒輪。
一個轉過十位的齒輪會使另一個齒輪轉過一位,人們可以像撥電話號碼盤那樣,把數字撥進去,計算結果就會出現在另一個窗口中,但是只能做加減計算。
1694年,萊布尼茲(Leibniz)在德國將其改進成可以進行乘除的計算。此後,一直要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有電子計算器的出現。
19世紀,巴貝奇將計算工具的概念更往前推,試圖創建第一個可編程式計算器,但他建造的機器太重了,因而無法操作。20世紀,20世紀70年代開始,微處理器技術被吸納進計算器製程。
最初的微處理器是Intel於1971年為日本名為Busicom(ビジコン)的計算器公司生產的,1972年惠普推出第一款掌上科學計算器HP-35。
(1)艷編譯局擴展閱讀:
最早的計算器就是中國古代叫算籌(也叫做籌策)的計算工具,算籌到底發明於何時目前已經無法考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算籌就非常普遍了。
據說在唐代發明的算盤,是由算籌演變而來的,這種珠算盤到元代已在全國普遍應用,明代吳敬著的《演算法大全》中就有了算盤這一名稱,明後傳到日本、朝鮮、印度、美國等地。
開方使用說明:
1、使用在線開方計算器在線計算可進行加(+)、減(-)、乘(*)、除(/)、開方(sqrt)、百分數(%)、倒數(1/x)等算術計算。
2、計算時可使用滑鼠點擊按鈕進行操作,也可在鍵盤上通過按鍵進行操作。
3、如果按錯可用(Backspace)鍵消去一次數值,再重新輸入正確的數字。
4、直接輸入數字後,按下乘號將它變為乘數,在不輸入被乘數的情況下直接按(=)或(Enter)鍵,就是該數字的二次方值。
5、按下(+/-)鍵可改變在線開方計算器數字的正負值。
6、當輸入數字並決定運算符號後,按下(%)鍵會將結果變為百分比運算。如:17+28(%)=17%+28%,1-90(%)=100%-90%。
7、部分標准型具備數字存儲功能,它包括四個按鍵:MRC、M-、M+、MU。鍵入數字後,按M+將數字讀入內存。
此後無論進行多少步運算,只要按一次MRC即可讀取先前存儲的數字,按下M-則把該數字從內存中刪除,或者按二次MRC。MU則為利率計算,使用方法不詳。
8、在線「科學型」用於進行統計計算和科學計算,還可以用於進行不同進制數的轉換。
9、在線開方計算器在線計算數制轉換:可進行二進制(快捷鍵 T )、八進制(快捷鍵 R )、十進制(快捷鍵 W )、十六進制(快捷鍵 Q )整數的相互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