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貪心演算法的基本思路
1.建立數學模型來描述問題
⒉把求解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子問題。
⒊對每一子問題求解,得到子問題的局部最優解。
⒋把子問題的解局部最優解合成原來解問題的一個解。
實現該演算法的過程:
從問題的某一初始解出發;
while 能朝給定總目標前進一步
do
求出可行解的一個解元素;
由所有解元素組合成問題的一個可行解。
下面是一個可以試用貪心演算法解的題目,貪心解的確不錯,可惜不是最優解。
2. 程序員演算法基礎——貪心演算法
貪心是人類自帶的能力,貪心演算法是在貪心決策上進行統籌規劃的統稱。
比如一道常見的演算法筆試題---- 跳一跳 :
我們自然而然能產生一種解法:盡可能的往右跳,看最後是否能到達。
本文即是對這種貪心決策的介紹。
狹義的貪心演算法指的是解最優化問題的一種特殊方法,解決過程中總是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因為具有最優子結構的特點,局部最優解可以得到全局最優解;這種貪心演算法是動態規劃的一種特例。 能用貪心解決的問題,也可以用動態規劃解決。
而廣義的貪心指的是一種通用的貪心策略,基於當前局面而進行貪心決策。以 跳一跳 的題目為例:
我們發現的題目的核心在於 向右能到達的最遠距離 ,我們用maxRight來表示;
此時有一種貪心的策略:從第1個盒子開始向右遍歷,對於每個經過的盒子,不斷更新maxRight的值。
貪心的思考過程類似動態規劃,依舊是兩步: 大事化小 , 小事化了 。
大事化小:
一個較大的問題,通過找到與子問題的重疊,把復雜的問題劃分為多個小問題;
小事化了:
從小問題找到決策的核心,確定一種得到最優解的策略,比如跳一跳中的 向右能到達的最遠距離 ;
在證明局部的最優解是否可以推出全局最優解的時候,常會用到數學的證明方式。
如果是動態規劃:
要湊出m元,必須先湊出m-1、m-2、m-5、m-10元,我們用dp[i]表示湊出i元的最少紙幣數;
有 dp[i]=min(dp[i-1], dp[i-2], dp[i-5], dp[i-10]) + 1 ;
容易知道 dp[1]=dp[2]=dp[5]=dp[10]=1 ;
根據以上遞推方程和初始化信息,可以容易推出dp[1~m]的所有值。
似乎有些不對? 平時我們找零錢有這么復雜嗎?
從貪心演算法角度出發,當m>10且我們有10元紙幣,我們優先使用10元紙幣,然後再是5元、2元、1元紙幣。
從日常生活的經驗知道,這么做是正確的,但是為什麼?
假如我們把題目變成這樣,原來的策略還能生效嗎?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這種策略:
已知對於m元紙幣,1,2,5元紙幣使用了a,b,c張,我們有a+2b+5c=m;
假設存在一種情況,1、2、5元紙幣使用數是x,y,z張,使用了更少的5元紙幣(z<c),且紙幣張數更少(x+y+z<a+b+c),即是用更少5元紙幣得到最優解。
我們令k=5*(c-z),k元紙幣需要floor(k/2)張2元紙幣,k%2張1元紙幣;(因為如果有2張1元紙幣,可以使用1張2元紙幣來替代,故而1元紙幣只能是0張或者1張)
容易知道,減少(c-z)張5元紙幣,需要增加floor(5*(c-z)/2)張2元紙幣和(5*(c-z))%2張紙幣,而這使得x+y+z必然大於a+b+c。
由此我們知道不可能存在使用更少5元紙幣的更優解。
所以優先使用大額紙幣是一種正確的貪心選擇。
對於1、5、7元紙幣,比如說要湊出10元,如果優先使用7元紙幣,則張數是4;(1+1+1+7)
但如果只使用5元紙幣,則張數是2;(5+5)
在這種情況下,優先使用大額紙幣是不正確的貪心選擇。(但用動態規劃仍能得到最優解)
如果是動態規劃:
前i秒的完成的任務數,可以由前面1~i-1秒的任務完成數推過來。
我們用 dp[i]表示前i秒能完成的任務數 ;
在計算前i秒能完成的任務數時,對於第j個任務,我們有兩種決策:
1、不執行這個任務,那麼dp[i]沒有變化;
2、執行這個任務,那麼必須騰出來(Sj, Tj)這段時間,那麼 dp[i] = max(dp[i], dp[ S[j] ] ) + 1 ;
比如說對於任務j如果是第5秒開始第10秒結束,如果i>=10,那麼有 dp[i]=max(dp[i], dp[5] + 1); (相當於把第5秒到第i秒的時間分配給任務j)
再考慮貪心的策略,現實生活中人們是如何安排這種多任務的事情?我換一種描述方式:
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一個策略: 先把結束時間早的兼職給做了!
為什麼?
因為先做完這個結束時間早的,能留出更多的時間做其他兼職。
我們天生具備了這種優化決策的能力。
這是一道 LeetCode題目 。
這個題目不能直接用動態規劃去解,比如用dp[i]表示前i個人需要的最少糖果數。
因為(前i個人的最少糖果數)這種狀態表示會收到第i+1個人的影響,如果a[i]>a[i+1],那麼第i個人應該比第i+1個人多。
即是 這種狀態表示不具備無後效性。
如果是我們分配糖果,我們應該怎麼分配?
答案是: 從分數最低的開始。
按照分數排序,從最低開始分,每次判斷是否比左右的分數高。
假設每個人分c[i]個糖果,那麼對於第i個人有 c[i]=max(c[i-1],c[c+1])+1 ; (c[i]默認為0,如果在計算i的時候,c[i-1]為0,表示i-1的分數比i高)
但是,這樣解決的時間復雜度為 O(NLogN) ,主要瓶頸是在排序。
如果提交,會得到 Time Limit Exceeded 的提示。
我們需要對貪心的策略進行優化:
我們把左右兩種情況分開看。
如果只考慮比左邊的人分數高時,容易得到策略:
從左到右遍歷,如果a[i]>a[i-1],則有c[i]=c[i-1]+1;否則c[i]=1。
再考慮比右邊的人分數高時,此時我們要從數組的最右邊,向左開始遍歷:
如果a[i]>a[i+1], 則有c[i]=c[i+1]+1;否則c[i]不變;
這樣講過兩次遍歷,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分配方案,並且時間復雜度是 O(N) 。
題目給出關鍵信息:1、兩個人過河,耗時為較長的時間;
還有隱藏的信息:2、兩個人過河後,需要有一個人把船開回去;
要保證總時間盡可能小,這里有兩個關鍵原則: 應該使得兩個人時間差盡可能小(減少浪費),同時船回去的時間也盡可能小(減少等待)。
先不考慮空船回來的情況,如果有無限多的船,那麼應該怎麼分配?
答案: 每次從剩下的人選擇耗時最長的人,再選擇與他耗時最接近的人。
再考慮只有一條船的情況,假設有A/B/C三個人,並且耗時A<B<C。
那麼最快的方案是:A+B去, A回;A+C去;總耗時是A+B+C。(因為A是最快的,讓其他人來回時間只會更長, 減少等待的原則 )
如果有A/B/C/D四個人,且耗時A<B<C<D,這時有兩種方案:
1、最快的來回送人方式,A+B去;A回;A+C去,A回;A+D去; 總耗時是B+C+D+2A (減少等待原則)
2、最快和次快一起送人方式,A+B先去,A回;C+D去,B回;A+B去;總耗時是 3B+D+A (減少浪費原則)
對比方案1、2的選擇,我們發現差別僅在A+C和2B;
為何方案1、2差別里沒有D?
因為D最終一定要過河,且耗時一定為D。
如果有A/B/C/D/E 5個人,且耗時A<B<C<D<E,這時如何抉擇?
仍是從最慢的E看。(參考我們無限多船的情況)
方案1,減少等待;先送E過去,然後接著考慮四個人的情況;
方案2,減少浪費;先送E/D過去,然後接著考慮A/B/C三個人的情況;(4人的時候的方案2)
到5個人的時候,我們已經明顯發了一個特點:問題是重復,且可以由子問題去解決。
根據5個人的情況,我們可以推出狀態轉移方程 dp[i] = min(dp[i - 1] + a[i] + a[1], dp[i - 2] + a[2] + a[1] + a[i] + a[2]);
再根據我們考慮的1、2、3、4個人的情況,我們分別可以算出dp[i]的初始化值:
dp[1] = a[1];
dp[2] = a[2];
dp[3] = a[2]+a[1]+a[3];
dp[4] = min(dp[3] + a[4] + a[1], dp[2]+a[2]+a[1]+a[4]+a[2]);
由上述的狀態轉移方程和初始化值,我們可以推出dp[n]的值。
貪心的學習過程,就是對自己的思考進行優化。
是把握已有信息,進行最優化決策。
這里還有一些收集的 貪心練習題 ,可以實踐練習。
這里 還有在線分享,歡迎報名。
3. 五大常用演算法之一:貪心演算法
所謂貪心選擇性質是指所求問題的整體最優解可以通過一系列局部最優的選擇,換句話說,當考慮做何種選擇的時候,我們只考慮對當前問題最佳的選擇而不考慮子問題的結果。這是貪心演算法可行的第一個基本要素。貪心演算法以迭代的方式作出相繼的貪心選擇,每作一次貪心選擇就將所求問題簡化為規模更小的子問題。 對於一個具體問題,要確定它是否具有貪心選擇性質,必須證明每一步所作的貪心選擇最終導致問題的整體最優解。
當一個問題的最優解包含其子問題的最優解時,稱此問題具有最優子結構性質。問題的最優子結構性質是該問題可用貪心演算法求解的關鍵特徵。
值得注意的是,貪心演算法並不是完全不可以使用,貪心策略一旦經過證明成立後,它就是一種高效的演算法。比如, 求最小生成樹的Prim演算法和Kruskal演算法都是漂亮的貪心演算法 。
貪心演算法還是很常見的演算法之一,這是由於它簡單易行,構造貪心策略不是很困難。
可惜的是,它需要證明後才能真正運用到題目的演算法中。
一般來說,貪心演算法的證明圍繞著:整個問題的最優解一定由在貪心策略中存在的子問題的最優解得來的。
對於例題中的3種貪心策略,都是無法成立(無法被證明)的,解釋如下:
貪心策略:選取價值最大者。反例:
W=30
物品:A B C
重量:28 12 12
價值:30 20 20
根據策略,首先選取物品A,接下來就無法再選取了,可是,選取B、C則更好。
(2)貪心策略:選取重量最小。它的反例與第一種策略的反例差不多。
(3)貪心策略:選取單位重量價值最大的物品。反例:
W=30
物品:A B C
重量:28 20 10
價值:28 20 10
根據策略,三種物品單位重量價值一樣,程序無法依據現有策略作出判斷,如果選擇A,則答案錯誤。但是果在條件中加一句當遇見單位價值相同的時候,優先裝重量小的,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解決.
所以需要說明的是,貪心演算法可以與隨機化演算法一起使用,具體的例子就不再多舉了。(因為這一類演算法普及性不高,而且技術含量是非常高的,需要通過一些反例確定隨機的對象是什麼,隨機程度如何,但也是不能保證完全正確,只能是極大的幾率正確)。
4. 貪心演算法總結 Greedy Algorithms
反證法:亂正
假設貪心不是最優解:
先考慮如何排序
Exchange argument:通過交換元素將最優解轉換為貪心解,但還保持最優性
當cache中不存在所需元素時,需要訪問cache交換元素。
目標:cache misses的次數最少
最優演算法:cache miss時替換當前future queries中最遠訪問的元素。
e.g. future queries中第一個元素g出現cache miss, 需要exchange,判斷current cache中需要替換哪個元素。
在future queries中
思路:構造最優規劃 ,它有最小的cache misses次數;Farthest-In-Future規劃 ,兩者在前 個請求的序列是相同的,如果能證明在第 步時, 可以轉化為 並且沒有增加cache misses的次數,則可以說明 是最優解。
最開始,假設 和 中元素如下:
Case 1: 元素已經在Cache中
假設下一個請求的元素是d顯然兩者都不會發生cache miss,故兩者總的cache misses次數還是相同;
Case 2: 元素不在Cache中, 和 與外界嘩李悔交換相同的元素
假設下一個請求的元素是e,兩者都用a與其交換,有
和 都增加了一次擾扒cache misses,故總cache misses次數還是相同;
Case 3: 元素不在Cache中, 和 與外界交換不同的元素
假設下一個請求的元素是e, 交換a, 交換b,有
之後,下一個請求的元素有四種情況:
Case 3a: 元素在 中, 不在 中; S交換a
也就是請求b,這時S用a交換b,有
有兩次cache misses,而 只有一次,之後 和 序列又保持一致;
Case 3b: 元素在 中, 不在 中; S不交換a
也就是請求b,S用c交換b,有
用a交換c,有
兩者cache misses次數相同,之後 和 序列又保持一致
Case 3c: 元素在 中, 不在 中
即請求a,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因為S_{FF}移出的是最遠需要的元素,即request中a會排在b之後;
Case 3d: 元素不在 和 中
假設請求f, 用a交換f, 用b交換f,有
兩者cache misses次數相同,之後 和 序列又保持一致
的cache misses次數不會多於最優解 , 即 是最優解。
Single-link k-clustering 演算法:
5. 貪心演算法的本質
1. 貪心法(Greedy Algorithm)定義
求解最優化問題的演算法通常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步驟,在每個步驟都面臨多種選擇;
貪心法就是這樣的演算法:它在每個決策點作出在當時看來最佳的選擇,即總是遵循某種規則,做出局部最優的選擇,以推導出全局最優解(局部最優解->全局最優解)
2. 對貪心法的深入理解
(1)原理:一種啟發式策略,在每個決策點作出在當時看來最佳的選擇
(2)求解最優化問題的兩個關鍵要素:貪心選擇性質+最優子結構
①貪心選擇性質:進行選擇時,直接做出在當前問題中看來最優的選擇,而不必考慮子問題的解;
②最優子結構:如果一個問題的最優解包含其子問題的最優解,則稱此問題具有最優子結構性質
(3)解題關鍵:貪心策略的選擇
貪心演算法不是對所有問題都能得到整體最優解的,因此選擇的貪心策略必須具備無後效性,即某個狀態以前的過程不會影響以後的狀態,只與當前狀態有關。
(4)一般步驟:
①建立數學模型來描述最優化問題;
②把求解的最優化問題轉化為這樣的形式:對其做出一次選擇後,只剩下一個子問題需要求解;
③證明做出貪心選擇後:
1°原問題總是存在全局最優解,即貪心選擇始終安全;
2°剩餘子問題的局部最優解與貪心選擇組合,即可得到原問題的全局最優解。
並完成2°
3. 貪心法與動態規劃
最優解問題大部分都可以拆分成一個個的子問題,把解空間的遍歷視作對子問題樹的遍歷,則以某種形式對樹整個的遍歷一遍就可以求出最優解,大部分情況下這是不可行的。貪心演算法和動態規劃本質上是對子問題樹的一種修剪,兩種演算法要求問題都具有的一個性質就是子問題最優性(組成最優解的每一個子問題的解,對於這個子問題本身肯定也是最優的)。動態規劃方法代表了這一類問題的一般解法,我們自底向上構造子問題的解,對每一個子樹的根,求出下面每一個葉子的值,並且以其中的最優值作為自身的值,其它的值舍棄。而貪心演算法是動態規劃方法的一個特例,可以證明每一個子樹的根的值不取決於下面葉子的值,而只取決於當前問題的狀況。換句話說,不需要知道一個節點所有子樹的情況,就可以求出這個節點的值。由於貪心演算法的這個特性,它對解空間樹的遍歷不需要自底向上,而只需要自根開始,選擇最優的路,一直走到底就可以了。
6. [演算法] 貪心演算法證明思路
動態規劃和貪心演算法都需要問題具有最優子結構,但不同的是貪心 自頂向下 ,先做選擇再求解一個結果子問題,而動態規劃自底向上求解子問題,需要先求出子問題的最優解再做選擇。這是因為,動態規劃最優解有兩個子問題時,求解子問題 時有j-i-1種選擇,但貪心選擇特徵能夠使 其中一個子問題必定為空 ,這種子問題和選擇數目的減少使得子問題能夠自頂向下被解決。
a) 定義子問題空間,做出一個選擇從而產生一個或多個子問題。子問題空間的定義結合需要求解的目標和選擇後子問題的描述刻畫來考慮。
b) 利用「剪切-粘貼」證明作為最優解的組成部分的每個子問題的解也是它本身的最優解。如果子問題的解不是最優解,將其替換為對應的最優解從而一定能得到原問題一個更優的解,這與最初的解是原問題的最優解的前提假設矛盾,因此最優子結構得證。
貪心的本質是局部最優解能產生全局最優解,即產生兩個子問題 和 時,可以直接解決子問題 (在子問題 中,使用貪心策略選擇a作為局部最優解)然後對子問題 進行分解,最終可以合並為全局最優解。
因此,要證明貪心選擇性質只需要證明 存在一個最優解是通過當前貪心選擇策略得到的 ,反過來,即證明**通過非貪心策略得到的原問題的最優解中也一定包含局部最優解a。
定義通過非貪心策略的選擇可以得到的一個最優解A,將最優解中的元素和當前貪心策略會選擇的元素逐個交換後得到的解A'並不比
A差(假設貪心策略會選擇的元素在當前最優解中未被選擇,通過「剪切-粘貼」證明得到的仍是最優解),可以證明存在原問題的最優解可以通過貪心選擇得到。
7. 貪婪演算法幾個經典例子
問題一:貪心演算法的例題分析 例題1、[0-1背包問題]有一個背包,背包容量是M=150。有7個物品,物品不可以分割成任意大小。要求盡可能讓裝入背包中的物品總價值最大,但不能超過總容量。物品 A B C D E F G重量 35kg 30kg 6kg 50kg 40kg 10kg 25kg價值 10$ 40$ 30$ 50$ 35$ 40$ 30$分析:目標函數:∑pi最大約束條件是裝入的物品總重量不超過背包容量:∑wi 64輸出一個解,返回上一步驟c--(x,y) ← c計算(x,y)的八個方位的子結點,選出那些可行的子結點循環遍歷所有可行子結點,步驟c++重復2顯然⑵是一個遞歸調用的過程,大致如下:C++程序: #define N 8void dfs(int x,int y,int count){ int i,tx,ty; if(count>N*N) { output_solution();輸出一個解 return; } for(i=0; i>
問題二:收集各類貪心演算法(C語言編程)經典題目 tieba./...&tb=on網路的C語言貼吧。 全都是關於C的東西。
問題三:幾種經典演算法回顧 今天無意中從箱子里發現了大學時學演算法的教材《演算法設計與分析》,雖然工作這么幾年沒在什麼地方用過演算法,但演算法的思想還是影響深刻的,可以在系統設計時提供一些思路。大致翻了翻,重溫了一下幾種幾種經典的演算法,做一下小結。分治法動態規劃貪心演算法回溯法分支限界法分治法1)基本思想將一個問題分解為多個規模較小的子問題,這些子問題互相獨立並與原問題解決方法相同。遞歸解這些子問題,然後將這各子問題的解合並得到原問題的解。2)適用問題的特徵該問題的規模縮小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容易地解決該問題可以分解為若干個規模較小的相同問題,即該問題具有最優子結構性質該問題所分解出的各個子問題是相互獨立的,即子問題之間不包含公共的子問題3)關鍵如何將問題分解為規模較小並且解決方法相同的問題分解的粒度4)步驟分解->遞歸求解->合並 divide-and-conquer(P) { if ( | P | >
問題四:求三四個貪心演算法的例題(配源程序代碼,要帶說明解釋的)!非常感謝 貪心演算法的名詞解釋
ke./view/298415
第一個貪心演算法 (最小生成樹)
ke./view/288214
第二個貪心演算法 (Prim演算法)
ke./view/671819
第三個貪心演算法 (kruskal演算法)
ke./view/247951
演算法都有詳細解釋的
問題五:求 Java 一些經典例子演算法 前n項階乘分之一的和
public class jieche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sum=0;
double j=1;
int n=10;
for(int i=1;i 問題六:關於編程的貪心法 定義
所謂貪心演算法(又稱貪婪演算法)是指,在對問題求解時,總是做出在當前看來是最好的選擇。也就是說,不從整體最優上加以考慮,他所做出的僅是在某種意義上的局部最優解。 貪心演算法不是對所有問題都能得到整體最優解,但對范圍相當廣泛的許多問題他能產生整體最優解或者是整體最優解的近似解。
[編輯本段]貪心演算法的基本思路
1.建立數學模型來描述問題。 2.把求解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子問題。 3.對每一子問題求解,得到子問題的局部最優解。 4.把子問題的解局部最優解合成原來解問題的一個解。 實現該演算法的過程: 從問題的某一初始解出發; while 能朝給定總目標前進一步 do 求出可行解的一個解元素; 由所有解元素組合成問題的一個可行解。 下面是一個可以試用貪心演算法解的題目,貪心解的確不錯,可惜不是最優解。
[編輯本段]例題分析
[背包問題]有一個背包,背包容量是M=150。有7個物品,物品不可以分割成任意大小。 要求盡可能讓裝入背包中的物品總價值最大,但不能超過總容量。 物品 A B C D E F G 重量 35 30 60 50 40 10 25 價值 10 40 30 50 35 40 30 分析: 目標函數: ∑pi最大 約束條件是裝入的物品總重量不超過背包容量:∑wi>
問題七:求解一貪心演算法問題 最快回答那個不懂別亂說,別誤人子弟。
這題標準的貪心演算法,甚至很多時候被當做貪心例題
要求平均等待時間,那麼就得用 總等待時間 / 人數
所以只用關心總等待時間,
如果數據大的在前面,那麼後面必然都要加一次這個時間,所以按從小到大排。
給你寫了個,自己看吧。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int n;
float arr[105];
cin >> n;
for(int i = 0; i > arr[i];
sort(arr, arr+n);
int tnow = 0;
int tmax = 0;
for(int i = 0; i 問題八:分治演算法的應用實例 下面通過實例加以說明: 給你一個裝有1 6個硬幣的袋子。1 6個硬幣中有一個是偽造的,並且那個偽造的硬幣比真的硬幣要輕一些。你的任務是找出這個偽造的硬幣。為了幫助你完成這一任務,將提供一台可用來比較兩組硬幣重量的儀器,利用這台儀器,可以知道兩組硬幣的重量是否相同。比較硬幣1與硬幣2的重量。假如硬幣1比硬幣2輕,則硬幣1是偽造的;假如硬幣2比硬幣1輕,則硬幣2是偽造的。這樣就完成了任務。假如兩硬幣重量相等,則比較硬幣3和硬幣4。同樣,假如有一個硬幣輕一些,則尋找偽幣的任務完成。假如兩硬幣重量相等,則繼續比較硬幣5和硬幣6。按照這種方式,可以最多通過8次比較來判斷偽幣的存在並找出這一偽幣。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利用分而治之方法。假如把1 6硬幣的例子看成一個大的問題。第一步,把這一問題分成兩個小問題。隨機選擇8個硬幣作為第一組稱為A組,剩下的8個硬幣作為第二組稱為B組。這樣,就把1 6個硬幣的問題分成兩個8硬幣的問題來解決。第二步,判斷A和B組中是否有偽幣。可以利用儀器來比較A組硬幣和B組硬幣的重量。假如兩組硬幣重量相等,則可以判斷偽幣不存在。假如兩組硬幣重量不相等,則存在偽幣,並且可以判斷它位於較輕的那一組硬幣中。最後,在第三步中,用第二步的結果得出原先1 6個硬幣問題的答案。若僅僅判斷硬幣是否存在,則第三步非常簡單。無論A組還是B組中有偽幣,都可以推斷這1 6個硬幣中存在偽幣。因此,僅僅通過一次重量的比較,就可以判斷偽幣是否存在。假設需要識別出這一偽幣。把兩個或三個硬幣的情況作為不可再分的小問題。注意如果只有一個硬幣,那麼不能判斷出它是否就是偽幣。在一個小問題中,通過將一個硬幣分別與其他兩個硬幣比較,最多比較兩次就可以找到偽幣。這樣,1 6硬幣的問題就被分為兩個8硬幣(A組和B組)的問題。通過比較這兩組硬幣的重量,可以判斷偽幣是否存在。如果沒有偽幣,則演算法終止。否則,繼續劃分這兩組硬幣來尋找偽幣。假設B是輕的那一組,因此再把它分成兩組,每組有4個硬幣。稱其中一組為B1,另一組為B2。比較這兩組,肯定有一組輕一些。如果B1輕,則偽幣在B1中,再將B1又分成兩組,每組有兩個硬幣,稱其中一組為B1a,另一組為B1b。比較這兩組,可以得到一個較輕的組。由於這個組只有兩個硬幣,因此不必再細分。比較組中兩個硬幣的重量,可以立即知道哪一個硬幣輕一些。較輕的硬幣就是所要找的偽幣。 在n個元素中找出最大元素和最小元素。我們可以把這n個元素放在一個數組中,用直接比較法求出。演算法如下:void maxmin1(int A[],int n,int *max,int *min){ int i;*min=*max=A[0];for(i=0;i *max) *max= A[i];if(A[i] >
問題九:回溯演算法的典型例題 八皇後問題:在8×8格的國際象棋上擺放八個皇後,使其不能互相攻擊,即任意兩個皇後都不能處於同一行、同一列或同一斜線上,問有多少種擺法。
問題十:什麼是演算法,都什麼,舉個例子,謝謝 演算法就是解決問題的具體的方法和步驟,所以具有以下性質:
1、有窮性: 一個演算法必須保證執行有限步之後結束(如果步驟無限,問題就無法解決)
2、確切性:步驟必須明確,說清楚做什麼。
3、輸入:即解決問題前我們所掌握的條件。
4、輸出:輸出即我們需要得到的答案。
5、可行性:邏輯不能錯誤,步驟必須有限,必須得到結果。
演算法通俗的講: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在計算機發明之前便已經存在。只不過在計算機發明後,其應用變得更為廣泛。通過簡單的演算法,利用電腦的計算速度,可以讓問題變得簡單。
8. 貪吃蛇演算法原理問題
直接把地圖用二維數據表示 0表示空 -1表時 障礙 1表示可吃
蛇是的動作 遇1 吃(加長),遇0(遊走),遇-1撞上了
理論上蛇的動作判斷只要判斷蛇頭. (是吃還是走還是撞)
吃:蛇數組變長
走:蛇頭加1蛇尾-1
蛇的表示最簡單的表示也用同樣的二維數組表示
判斷動作時分兩步:1判斷蛇頭下一步的地圖位置是否-1(障礙)
第二步:當蛇頭按走動演算法走時.判斷有沒有撞到蛇身
這個先走再判斷有沒有撞蛇身還是先判斷有沒有撞蛇身再走.影響的結果是會不會撞到蛇尾(這句不明白的話程序寫到這就明白了)
判斷的方向是按玩家輸入的上下左右做為方向羅
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要做含吃蛇自動吃的話,那除了判斷前方三個方向是否有障礙之外還要.防死路.防循環(就這個游戲而言這個好解決用目標就好了因為吃了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