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excel時間排序, 將一年中不同天數與其相對應的數據按順序對應1-365天
在另一表建一個完整的1~365天的序列。
然後用VLOOKUP函數,或者SUMIF或者其他函數,將源表的數據對應引用過去,就行了
❷ 理財產品利率演算法,為什麼有的按照360天,有的是365天
按360天算的是忽略了大小月,把每個月都當作30天來計算;
按365天的則是按照自然歷來計算。
只是計算方式的不同而已,實際最終結果相差的也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❸ 排序演算法 硬體
硬體排序根據給定的二進制算術法則,然後判斷程序裡面參數的既定值,再進行運算即可。
❹ 銀行借款利息計算為什麼是除360天不是365天
銀行貸款利息的計算,360天除外,不是365天:為了計算方便;
每年有12個月,按360天計算,一個月只有30天。
銀行貸款利息的計算,360天除外,不是365天:為了計算方便;每年有12個月,按360天計算,一個月只有30天。
拓展資料:
銀行貸款利息有兩種演算法:360天和365天;
一般年貸款利率按360天折算成日利率;貸款日利率按365天折算為貸款年利率。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人民幣存貸款利息計算和結算的通知》第三條規定,日利率的計算方法為年利率/ 360。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調整債券回購日利率折算標準的通知》規定:「日利率按年利率除以365日統一折算。不能完全除的,小數點後保留四位,第五位四捨五入」。
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2017年公布的《人民法院辦理執行案件規范》在該書第一百六十一條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第(三)項作出如下規定:「不履行期限超過1年的,按照同期貸款基準利率年利率計算每滿一年的利息, 剩餘期限的利息按照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日利率計算。
日利率按貸款基準利率年利率除以365天計算。」中國人民銀行兩份通知之所以有兩種計算日利息的方式,在於結息方式。
在《中國人民銀行關於人民幣存貸款利息計算和結算的通知》中,是針對人民幣存貸款的,通知中規定的業務按季度結算。在《中國人民銀行關於調整債券回購日利率折算標準的通知》中,對於銀行間債券市場,計息期限按債券回購實際天數計算。
有什麼區別?按照季度結息法,每年有四個季度。季度利率按月利率乘以3計算,月利率按年利率/ 12計算。每個月和每個季度的利率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知道每個季度的天數是不同的。
如果按年利率/ 365計算日利率,那麼28、29、30、31天這幾個月的月利率是不一樣的,每個季度的利率也是不一樣的,會導致利率計算的混亂。
用年利率/ 360計算日利率,用年利率/ 12計算月利率後,可以保證每個季度、每個月的利率相同,避免了肉眼可見的混亂。但是,按照實際天數計算利息的方法不存在上述問題。為了保證年利率與日利率相同,利率採用年利率/ 365的方式計算。
經過比較,我們發現很難說是除以365還是360。是否正確的關鍵在於結息方式,與真實交易相匹配的計算方法可以說是正確的。在執行業務中,利息是按日計算的,所以日利率是按年利率除以365計算的。
❺ 古人是怎麼算出來一年有365天的
最早的歷法來源於對自然的觀察。草木的枯榮,候鳥的來去,冰雪的侵襲和消退,都是天然的時間標志。不過,這些時間點過於含混。拿著石斧獵殺動物的原始人沒什麼意見,靠天吃飯的農夫們卻會大大不滿——晚播種幾天,錯過一場雨水,也許就是顆粒無收。
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羅河畔的古埃及人發現,每當泛濫的尼羅河水涌到今天的開羅附近時,天空中就會有一顆特別明亮的星星,和太陽同時在地平線上升起。這顆星星,就是天狼星。
古埃及人在竹竿上刻下時間,然後進行比較,發現天狼星的運轉周期和尼羅河的漲枯同步,總是365天。於是,他們把365天,定義為一年;將尼羅河開始泛濫、天狼星出現之時,稱之為歲首;接著,從歲末選出5天,當作宗教節日,用以侍奉神祇,感謝神們賜予他們五穀。
剩下的日子,正好是360天,等分成12個月、3個季度。第1季度叫做「阿赫特」,意為泛濫,是尼羅河泛濫的季節;第2季叫做「佩雷特」,「出」的意思,指河水退去、土地露出水面,世博中和農作物生長的季節;第3季則是收獲、儲存食物的季節,收拾田地,等待下一次泛濫季節的到來。[1]
哥白尼畫像
格里高利歷的變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調整閏月,將原本的4年1潤改為400年97潤;一個是消除多餘的10天。
這時候就看出教權的「好處」了。格里高利十三直接規定,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為10月15日。[5]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582年的10月4日睡去,第二天醒來,那麼,你已經睡了10天……
因為較為准確、又很好地銜接了舊歷,所以,格里高利歷不斷被其他國家接受,流傳至今,成為全世界絕大多數地區的通用歷法。這就是公歷。
❻ C語言各種排序演算法比較次數和運行時間的計算,改如何寫,演算法我已經寫好了。
1. 比較次數,你加個變數比較一次統計一下不就可以了。
2. 統計運行時間
time_tbeg=clock();
InsertSort(...);
time_tend=clock();
printf("%lf ",(end-beg)/CLOCKS_PER_SEC);
應該是要加頭文件<time.h>
❼ 工資的演算法,,365天-104(休息日)/12=21.75,104休息日是怎麼算出來的,,
一年有52周,52*7=364天,一周是雙休日,所以有104個休息日。
一年有365天,是常識,只有閏年2月有29天,一年有366天。
21.75是按一年休息日平均到每月算出來的。
❽ 今天是元旦,也是星期日,利用循環結構設計輸出365天內的星期天的演算法
1.設一個計數變數n;
2..用循環for(n=1;n<366;n++)判斷;
3..在循環體內進行日期的推算:
設兩個變數月和日:m和t;(初始化m=1;n=1)
判斷:
if(m==1||m==3||m==5||m==7||m==8||m==10||m==12)
{ n++; if(n>31) { m++;n=1} }
if(m==4||m==6||m==9||m==11||)
{ n++; if(n>30) { m++;n=1} }
if(m==2)
{ n++; if(n>28) { m++;n=1} }
4.判斷星期天的日期:if(n%7==1)輸出m月n日;
演算法可能要用語言描述,大概寫個思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❾ 求排序演算法的發展史
對於今天排序技術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紀,美國人口統計局的Herman Hollerith發明了第一批具有排序裝置的製表機,成功地應用到189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關於Hollerith及其製表機的故事,Leon E. Truesdell曾在【The Development of Punch Card Tabulation(Washington: 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65)】中進行了有趣而詳盡地描述。
排序常式曾經是為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編寫的第一個程序,因為它集中體現了計算機潛在的非數值應用。馮·諾伊曼在1954年為了檢驗EDVAC計算機指令代碼的適用性以及評價他所建議的計算機組織的優點,編寫了內部歸並排序程序,Knuth在【Computing Surveys 2(1970), 247~260】中描述了這個發展細節。
在德國,K. Zuse於1945年獨立編寫了用於直接插入排序的程序,作為他的Plankalkul語言中線性表操作的例子之一,這一開創性的工作推遲了近30年才發表。
1946年在穆爾學校舉行的有關計算的專題討論會上,John Mauchly作了「排序和整理」的演講,是第一個公開發表的關於計算機排序的討論,包括直接插入排序和折半插入排序。
到1952年左右,內部排序的許多方法已在程序設計領域廣為流傳,但理論上的研究卻相對很少。Daniel Goldenberg用Whirlwind計算機編寫了5個不同方法的排序程序,分別就最好情況和最壞情況進行了分析。
由Howard B. Demuth於1956年撰寫的博士論文【Electronic Data Sorting. Stanford University, 1956】可以說是一篇非常值得關注的論文,因為這篇論文有助於奠定計算復雜性理論的基礎。論文利用循環的、線性的以及隨機的存儲器,考慮了排序問題的3個抽象模型,並對每個模型提出了最優(或接近最優)的方法。Demuth的論文建立了如何把理論同實踐相聯系的重要思想。
事實上,計算的大多數早期歷史都出現在比較難以得到的報告中,因為那時僅有少數人同計算機打交道。有關排序文獻的第一次付印是在1955年,用的是三篇重要的綜述性文章。第一篇文章是由J. C. Hosken撰寫的【Proc. Eastern Joint Computer Conference 8(1955), 39~55】,綜述了在計算機上進行排序的方法,以及所有可利用的專用設備,文中的54項參考文獻大多數是以廠家的手冊為基礎的。第二篇文章是由E. H. Friend撰寫的【Sorting on Electronic Computer Systems. Journal of the ACM 3(1956), 134~168】是排序技術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Friend對相當多的內部和外部排序演算法給出了細致的描述。第三篇文章是由D. W. Davies撰寫的【Proc. Inst. Elec. Engineers 103B, Supplement 1(1956), 87~93】。
1962年11月ACM主持召開了一次關於排序的研討會,在會上宣讀的大多數論文都發表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63年5月的刊物上,這些論文是當時技術發展水平的很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