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軟體開發有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什麼
一、軟體分析:是一個對用戶的需求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確理解,然後把它用軟體工程開發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replica soccer jerseys。基本任務是和用戶一起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建立軟體的邏輯模型,編寫需求規格說明書文檔並最終得到用戶的認可。
二、軟體設計:主要任務就是將軟體分解成模塊使之能實現某個功能的數據和程序說明、可執行程序的程序單元。
三、軟體編碼:指把軟體設計轉換成計算機可以接受的程序,即寫成以某一程序設計語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單"。
四、軟體測試:目的是以較小的代價發現盡可能多的錯誤。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設計一套出色的測試用例(測試數據和預期的輸出結果組成了測試用例)。
五、軟體維護:指在已完成對軟體的研製(分析、設計、編碼和測試)工作並交付使用以後,對軟體產品所進行的一些軟體工程的活動。根據軟體運行的情況,對軟體進行適當修改,以適應新的要求,以及糾正運行中發現的錯誤。
希望會對你的計算機考試有幫助
㈡ 系統開發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任務和文檔是甚麼
1.系統規劃階段
主要任務:對企業的環境、目標、現行系統的狀況進行初步調查,明確現行系統存在的問題,根據企業目標和發展戰略,對建立新系統的需求做出分析和預測,研究建立新系統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根據需要與可能,提出擬建新系統的備選方案
文檔:可行性項目建議書
2.系統分析階段(邏輯設計階段)
主要任務: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礎上,對現行系統進行詳細調查和全面分析,描述現行系統的業務流程,指出現行系統的局限性與不足之處,對現行系統提出修改方案,確定新系統的目標和邏輯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統的邏輯模型
文檔:系統分析報告
3.系統設計階段
主要任務:根據系統分析報告中規定的功能,結合實際條件,具體設計實現邏輯模型的技術方案
文檔:系統設計報告
4.系統實施階段
主要任務:計算機等設備的購置、安裝和調試,程序的編寫與調試,人員培訓,數據文件轉換,系統調試、轉換等。
文檔:系統測試報告
5.系統運行與維護階段
主要任務:系統投入運行後,需要經常維護,記錄系統的運行情況,根據一定的標准對系統進行必要的修改,評價系統的工作質量和經濟效益。
㈢ .軟體生命周期分為哪幾個階段簡要說明各階段的主要任務
軟體生命周期分為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開發階段、維護這5個階段。各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如下。
1、問題定義
要求系統分析員與用戶進行交流,弄清「用戶需要計算機解決什麼問題」然後提出關於「系統目標與范圍的說明」,提交用戶審查和確認。
2、可行性研究
一方面在於把待開發的系統的目標以明確的語言描述出來,另一方面從經濟、技術、法律等多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
3、需求分析
弄清用戶對軟體系統的全部需求,編寫需求規格說明書和初步的用戶手冊,提交評審。
4、開發階段
開發階段由四個階段組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實現、測試
五、維護
維護包括四個方面:
(1)改正性維護:在軟體交付使用後,由於開發測試時的不徹底、不完全、必然會有一部分隱藏的錯誤被帶到運行階段,這些隱藏的錯誤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環境下就會暴露。
(2)適應性維護:是為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修改軟體的活動。
(3)完善性維護:是根據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設性意見而進行的維護活動。
(4)預防性維護:是為了進一步改善軟體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並為以後的改進奠定基礎。
(3)編譯器的六個階段及其主要任務擴展閱讀:
軟體常見周期模型:
1、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首先由Royce提出。該模型由於酷似瀑布聞名。在該模型中,首先確定需求,並接受客戶和SQA小組的驗證。然後擬定規格說明,同樣通過驗證後,進入計劃階段…可以看出,瀑布模型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一個階段的文檔已經編制好並獲得SQA小組的認可才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
瀑布模型通過強制性的要求提供規約文檔來確保每個階段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務。但是實際上往往難以辦到,因為整個的模型幾乎都是以文檔驅動的,這對於非專業的用戶來說是難以閱讀和理解的。
2、迭代式模型
迭代式模型是RUP推薦的周期模型,也是我們在這個系列文章討論的基礎。在RUP中,迭代被定義為:迭代包括產生產品發布(穩定、可執行的產品版本)的全部開發活動和要使用該發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圍元素。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開發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經過所有工作流程的過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設計工作流程、實施工作流程和測試工作流程。實質上,它類似小型的瀑布式項目。RUP認為,所有的階段(需求及其它)都可以細分為迭代。
3、快速原型模型
快速原型模型在功能上等價於產品的一個子集。瀑布模型的缺點就在於不夠直觀,快速原型法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般來說,根據客戶的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決用戶最迫切需要,完成一個可以演示的產品。這個產品只是實現部分的功能(最重要的)。
它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確定用戶的真正需求。在我的經驗中,這種方法非常的有效,原先對計算機沒有絲毫概念的用戶在你的原型面前往往口若懸河,有些觀點讓你都覺得非常的吃驚。在得到用戶的需求之後,原型將被拋棄。
因為原型開發的速度很快,設計方面是幾乎沒有考慮的,如果保留原型的話,在隨後的開發中會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至於保留原型方面,也是有一種叫做增量模型是這么做的,但這種模型並不為大家所接受的。
㈣ 典型的編譯器可以劃分成幾個主要的邏輯階段
這是我們今天的作業,
典型的編譯器可以劃分成七個主要的邏輯階段,分別是詞法分析器、語法分析器、語義分析器、中間代碼生成器、獨立於機器的代碼優化器、代碼生成器、依賴於機器的代碼優化器。各階段的主要功能:
(1)詞法分析器:詞法分析閱讀構成源程序的字元流,按編程語言的詞法規則把它們組成詞法記號流。
(2)語法分析器:按編程語言的語法規則檢查詞法分析輸出的記號流是否符合這些規則,並依據這些規則所體現出的該語言的各種語言構造的層次性,用各記號的第一元建成一種樹形的中間表示,這個中間表示用抽象語法的方式描繪了該記號流的語法情況。
(3)語義分析器:使用語法樹和符號表中的信息,依據語言定義來檢查源程序的語義一致性,以保證程序各部分能有意義地結合在一起。它還收集類型信息,把它們保存在符號表或語法樹中。
(4)中間代碼生成器:為源程序產生更低級的顯示中間表示,可以認為這種中間表示是一種抽象機的程序。
(5)獨立於機器的代碼優化器:試圖改進中間代碼,以便產生較好的目標代碼。通常,較好是指執行較快,但也可能是其他目標,如目標代碼較短或目標代碼執行時能耗較低。
(6)代碼生成器:取源程序的一種中間表示作為輸入並把它映射到一種目標語言。如果目標語言是機器代碼,則需要為源程序所用的變數選擇寄存器或內存單元,然後把中間指令序列翻譯為完成同樣任務的機器指令序列。
(7)依賴於機器的代碼優化器:試圖改進目標機器代碼,以便產生較好的目標機器代碼。
㈤ .資料庫設計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任務是什麼
按照規范的設計方法,一個完整的資料庫設計一般分為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資料庫物理設計、資料庫的實施、資料庫運行與維護六個階段:
各階段的任務如下:
1、需求分析:分析用戶的需求,包括數據、功能和性能需求;
資料庫設計(Database Design)是指對於一個給定的應用環境,構造最優的資料庫模式,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使之能夠有效地存儲數據,滿足各種用戶的應用需求(信息要求和處理要求)。在資料庫領域內,常常把使用資料庫的各類系統統稱為資料庫應用系統。
資料庫設計是建立資料庫及其應用系統的技術,是信息系統開發和建設中的核心技術。由於資料庫應用系統的復雜性,為了支持相關程序運行,資料庫設計就變得異常復雜,因此最佳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能是一種"反復探尋,逐步求精"的過程,也就是規劃和結構化資料庫中的數據對象以及這些數據對象之間關系的過程。
㈥ 典型的編譯器可以劃分成幾個主要的邏輯階段編譯器的邏輯階段可以怎樣分組
摘要 典型的編譯器可以劃分成七個主要的邏輯階段,分別是詞法分析器、語法分析器、語義分析器、中間代碼生成器、獨立於機器的代碼優化器、代碼生成器、依賴於機器的代碼優化器。
㈦ 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分為那幾個階段各階段主要的任務是什麼舉例說明
分為規劃階段、分析階段、設計階段、實施階段、維護與評價五個階段:
1、規劃階段
系統規劃階段的任務是:在對原系統進行初步調查的基礎上提出開發新系統的要求,根據需要和可能,給出新系統的總體方案,並對這些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產生系統開發計劃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兩份文檔。
2、分析階段
系統分析階段的任務是根據系統開發計劃所確定的范圍,對現行系統進行詳細調查,描述現行系統的業務流程,指出現行系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確定新系統的基本目標和邏輯模型,這個階段又稱為邏輯設計階段。
3、設計階段
系統分析階段回答了新系統「做什麼」的問題,而系統設計階段的任務就是回答「怎麼做」的問題,即根據系統分析說明書中規定的功能要求,考慮實際條件,具體設計實現邏輯模型的技術方案,也即設計新系統的物理模型。
4、實施階段
系統實施階段的任務包括計算機等硬體設備的購置、安裝和調試,應用程序的編制和調試,人員培訓,數據文件轉換,系統調試與轉換等。
5、維護與評價
系統投入運行後,需要經常進行維護,記錄系統運行情況,根據一定的程序對系統進行必要的修改,評價系統的工作質量和經濟效益。
基本功能
1、數據處理功能
2、計劃功能
根據現存條件和約束條件,提供各職能部門的計劃。如生產計劃、財務計劃、采購計劃等。並按照不同的管理層次提供相應的計劃報告。
3、控制功能
根據各職能部門提供的數據,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比較執行與計劃的差異、分析差異及產生差異的原因,輔助管理人員及時加以控制。
4、預測功能
運用現代數學方法、統計方法或模擬方法,根據現有數據預測未來。
5、輔助決策功能
採用相應的數學模型,從大量數據中推導出有關問題的最優解和滿意解,輔助管理人員進行決策。以期合理利用資源,獲取較大的經濟效益。
㈧ 編譯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遵循的原則、識別機構、使用的文法編譯原理
編譯原理中的遍概念
編譯階段也常常劃分為兩大步驟,分析步驟和綜合步驟 分析步驟和綜合步驟 分析步驟是指對源程序的分析 -線性分析(詞法分析或掃描) -層次分析(語法分析) -語義分析 綜合步驟是指後端的工作,為目標程序的生成而進行的綜合
你分析過嗎?若按照這種組合方式實現編譯程序,可以設想,某一編譯程序的前端加上相應不同的後 端則可以為不同的機器構成同一個源語言的編譯程序。也可以設想,不同語言編譯的前端生成同一種中間 語言,再使用一個共同的後端,則可為同一機器生成幾個語言的編譯程序。
一個編譯過程可由一遍、兩遍或多遍完成。所謂"遍",也稱作"趟",是對源程序或其等價的中間語言程 序從頭到尾掃視並完成規定任務的過程。每一遍掃視可完成上述一個階段或多個階段的工作。例如一遍可 以只完成詞法分析工作;一遍完成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工作;甚至一遍完成整個編譯工作。對於多遍的編 譯程序,第一遍的輸入是用戶書寫的源程序,最後一遍的輸出是目標語言程序,其餘是上一遍的輸出為下 一遍的輸入。
在實際的編譯系統的設計中,編譯的幾個階段的工作究竟應該怎樣組合,即編譯程序究竟分成幾遍, 參考的因素主要是源語言和機器(目標機)的特徵。比如源語言的結構直接影響編譯的遍的劃分;像 PL/1 或 ALGOL 68 那樣的語言,允許名字的說明出現在名字的使用之後,那麼在看到名字之前是不便為包含該名 字的表達式生成代碼的,這種語言的編譯程序至少分成兩遍才容易生成代碼。另外機器的情況,即編譯程 序工作的環境也影響編譯程序的遍數的劃分。遍數多一點,整個編譯程序的邏輯結構可能清晰些,但遍數 多即意味著增加讀寫中間文件的次數,勢必消耗較多時間,一般會比一遍的編譯要慢。
㈨ 生命周期法分為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生命周期法分為5個階段,分別為:需求分析、設計、實施、運行和審計。
一:需求分析階段
需求分析就是確定企業的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反映到信息系統的需求規范。需求分析階段主要是為滿足用戶需求而建立的一種新的系統邏輯模型。需求分析主要由系統分析員進行。
生命周期方法的具體過程和這套表達工具的使用:
1、了解系統的組織結構
第一次接觸往往是部門或單位的組織結構。表達部門或單位組織結構最直觀的方式是組織結構圖。
組織結構圖:將需要理解的組織劃分為若幹部分,以各部分之間的直線表示行政隸屬關系或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樣形成的示意圖稱為組織結構圖。
繪制組織結構圖的目的是從系統整體上了解信息流的總體情況,掌握與本項目相關的信息流集中部分,以確定下一次現場業務調研的目標。
2、業務活動分析
業務活動分析:所謂業務活動分析,是指藉助於圖表工具對業務流程進行抽象描述,並與其具體的工作場所和實現手段相分離。
業務流程的描述側重於整個業務流程的完整表達,包括業務的不同處理方式和票據、賬戶的存儲方式。
調查方法:
首先,根據對組織結構的初步了解和調查,選擇最重要、最緊迫的部門進行重點調查,在重點部位投入有限的人力。
其次,通過寄信或問卷的方式收集其他信息。此類信函或問卷可分為兩類:業務處理調查和信息調查。
3、數據流程圖和數據分析
數據流圖:數據流圖通過數據流、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外部實體,抽象、全面地描述整個系統的信息流。業務流程圖用於描述操作序列。數據流圖只使用四種表示法:數據流、數據存儲、數據處理和外部實體。
(9)編譯器的六個階段及其主要任務擴展閱讀:
相似方法:生產周期法
生產周期法是根據每個訂單編制的生產周期圖標和交貨期要求,採用逆向工藝順序,依次確定產品或零部件在每個生產階段的投入產出時間的生產計劃方法。
小批量生產企業編制生產作業計劃的方法,既不同於大批量生產企業,也不同於批量生產企業。由於這種生產方法不重復生產或不經常重復生產,因此沒有規定在製品的佔有率。
而且,由於這種生產方式不重復生產,也不經常重復生產,單小批量生產的企業不需要指定生產數量。不宜採用在製品定額或累計編號的方法編制生產作業計劃。
這種企業組織生產時,每種產品的任務量是接受訂單的數量,不需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