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c++的inline
不內聯,則會當做普通函數進行調用。為什麼會發生重定義呢?
2. VC++2010太高級了,居然能inline遞歸,可是誰知道它的效率是不是等於非遞歸
inline函數是這么解釋的:
inline 可以隨便寫在函數定義的前面,但是實際上不一定是真正的inline函數!
(一)inline函數(摘自C++ Primer的第三版)
在函數聲明或定義中函數返回類型前加上關鍵字inline即把min()指定為內聯。
inline int min(int first, int secend) {/****/};
inline函數對編譯器而言必須是可見的,以便它能夠在調用點內展開該函數。與非inline
函數不同的是,inline函數必須在調用該函數的每個文本文件中定義。當然,對於同一程序
的不同文件,如果inline函數出現的話,其定義必須相同。對於由兩個文件compute.C和draw.C構成的程序來說,程序員不能定義這樣的min()函數,它在compute.C中指一件事情,
而在draw.C中指另外一件事情。如果兩個定義不相同,程序將會有未定義的行為:
為保證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建議把inline函數的定義放到頭文件中。在每個調用該inline函數的
文件中包含該頭文件。這種方法保證對每個inline函數只有一個定義,且程序員無需復制代碼,並且
不可能在程序的生命期中引起無意的不匹配的事情。
(二)內聯函數的編程風格(摘自高質量C++/C 編程指南)
關鍵字inline 必須與函數定義體放在一起才能使函數成為內聯,僅將inline 放在函數聲明前面不起任何作用。
如下風格的函數Foo 不能成為內聯函數:
inline void Foo(int x, int y); // inline 僅與函數聲明放在一起
void Foo(int x, int y)
{
}
而如下風格的函數Foo 則成為內聯函數:
void Foo(int x, int y);
inline void Foo(int x, int y) // inline 與函數定義體放在一起
{
}
所以說,inline 是一種「用於實現的關鍵字」,而不是一種「用於聲明的關鍵字」。
一般地,用戶可以閱讀函數的聲明,但是看不到函數的定義。盡管在大多數教科書中內
聯函數的聲明、定義體前面都加了inline 關鍵字,但我認為inline 不應該出現在函數
的聲明中。這個細節雖然不會影響函數的功能,但是體現了高質量C++/C 程序設計風格
的一個基本原則:聲明與定義不可混為一談,用戶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知道函數是否需
要內聯。
定義在類聲明之中的成員函數將自動地成為內聯函數,例如
class A
{
public:
void Foo(int x, int y) { } // 自動地成為內聯函數
}
將成員函數的定義體放在類聲明之中雖然能帶來書寫上的方便,但不是一種良好的編程
風格,上例應該改成:
// 頭文件
class A
{
public:
void Foo(int x, int y);
}
// 定義文件
inline void A::Foo(int x, int y)
{
}
慎用內聯
內聯能提高函數的執行效率,為什麼不把所有的函數都定義成內聯函數?
如果所有的函數都是內聯函數,還用得著「內聯」這個關鍵字嗎?
內聯是以代碼膨脹(復制)為代價,僅僅省去了函數調用的開銷,從而提高函數的
執行效率。如果執行函數體內代碼的時間,相比於函數調用的開銷較大,那麼效率的收
獲會很少。另一方面,每一處內聯函數的調用都要復制代碼,將使程序的總代碼量增大,
消耗更多的內存空間。以下情況不宜使用內聯:
(1)如果函數體內的代碼比較長,使用內聯將導致內存消耗代價較高。
(2)如果函數體內出現循環,那麼執行函數體內代碼的時間要比函數調用的開銷大。
類的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容易讓人誤解成使用內聯更有效。要當心構造函數和析構
函數可能會隱藏一些行為,如「偷偷地」執行了基類或成員對象的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
所以不要隨便地將構造函數和析構函數的定義體放在類聲明中。
一個好的編譯器將會根據函數的定義體,自動地取消不值得的內聯(這進一步說明
了inline 不應該出現在函數的聲明中)。
3. 請問pascal程序中過程或函數後面的inline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inline是指在編譯時,編譯器把子程序寫到主程序里。
優勢是可以省去調用子程序的時間,缺點是寫遞歸時不能用。
4. 不顯式聲明為內聯函數,編譯器會自動設為內聯嗎
不會的
編譯器不會那麼做
不被聲明為inline的, 編譯器不可能按照inline處理
而聲明為inline的,是否真的會處理為內聯, 還要看編譯器判斷。
也有可能不是的。
5. inline和#define的區別
define稱為「宏」,在C語言編程中非常重要,它在程序編譯時只是在預處理的過程中實施簡單的替換操作而已,但是在替換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不安全性問題,不進行參數有效性檢查。
內聯函數和普通函數相比可以加快程序的運行速度,但它是以增加程序存儲空間為代價的,由於不需要中斷調用,在編譯內聯函數的時候內聯函數可以直接被嵌入目標代碼中。
對於短小的代碼,inline可以帶來一定效率的提升,且與C時代的define(宏)相比,它更安全可靠。宏和內聯函數的主要區別如下:
1. 宏是代碼處不加任何驗證的簡單替代,而內聯函數是將代碼直接插入調用處,而減少了普通函數調用時的資源消耗。
2. 宏不是函數,只是在編譯前預處理階段將程序中有關字元串替換成宏體。
3. inline是函數,但在編譯中不單獨產生代碼,而是將有關代碼嵌入到調用處。
總結如下:
對於一般常量,最好用const和enum替換#define;
對於類似函數的宏,最好改用inline函數替換#define。
6. inline 是什麼東西有什麼用
在定義函數數如果加上inline,在編譯時,編譯器就會直接將些函數的機器碼插入到調用的地方,而不需要程序跳轉到所調用的函數然後執行被調用函數,執行完成之後再跳轉回之前的位置。這樣程序執行更有效率,就好像將函數代碼直接貼在調用函數的地方。
7. C++編譯器(Dev-C)是否會自動內聯函數 對於什麼樣的函數即使標記inline也會拒絕內聯
G++編譯器是否會自動進行內聯函數?
G++編譯器是很先進的,編譯的時候如果開啟優化,G++會代碼進行各種優化,如:對合適的函數進行內聯(即便是沒有添加inline關鍵字),對某些函數直接對其進行求值,除此之外G++編譯器還可以對代碼進行重排序 等等。編譯器比你更了解硬體,所以只要允許它優化,他會盡量進行優化。你使用的Dev C++集成開發環境使用的c++編譯器就是G++。
什麼樣的函數即使標記inline也無法內聯?
比如函數體太大、太復雜的話(比如包含多重循環、包含遞歸調用),對其進行內聯得不償失,這時編譯器就會忽略inline關鍵字,VC++編譯器提供了強制內聯函數的關鍵字,除非你非常了解硬體,不然最好讓編譯器來處。編譯不對那些函數進行內聯要看具體的編譯器實現了。
inline關鍵字的有哪些作用?
inline關鍵字可以提示編譯器對某個函數進行內聯,並且強制函數使用內部鏈接。比如說你在頭文件定義了某個函數,為了防止多重定義,你可以添加inline關鍵字來防止多重定義錯誤。
如果對硬體不是很了解,底層的代碼優化還是留給編譯器來處理。
看看下面的幾個編譯器優化函數的例子:
1.編譯器直接對函數求值:
解釋一下:
第一條和第二天指令分別將b和a的地址載入到寄存器rdx和rcx中
第三條指令將b的值載入到eax寄存器中
第四條指令將34存入b中
第五條指令將eax的值加1(eax保存了之前b的值)
第六條指令將eax的值存入a中
可以看出編譯器將函數的兩條語句換了位置,這種優化主要是優化代碼的執行速度,有的CPU內存讀寫操作的的開銷不一樣,所以重新排序一下某些代碼能夠提高程序執行速度。
8. 為什麼將所有的Stack成員函數都設計為inline類型
inline函數只適用於簡單的函數,例如這個函數只是用來返回類中某個私有數據或者只是相加啊什麼的,一般函數都只有3行以下
如果超過3行也能用inline,不過編譯系統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是不是使用inline的機制的
所以估計你那個stack類裡面的函數都很簡單吧,要不就是都加個inline讓編譯器自己選
9. 不用inline修飾的函數是否會被編譯器作為inline處理
內聯函數從源代碼層看,有函數的結構,而在編譯後,卻不具備函數的性質。編譯時,類似宏替換,使用函數體替換調用處的函數名。一般在代碼中用inline修飾,但是否能形成內聯函數,需要看編譯器對該函數定義的具體處理。
網路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