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wpa-psk 的AES 和TKIP 有什麼區別
AES和TKIP的區別在於:
TKIP負責處理無線安全問題的加密部分,TKIP是包裹在已有WEP密碼外圍的一層「外殼」,
這種加密方式在盡可能使用WEP演算法的同時消除了已知的WEP缺點。AES是美陵老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用於加密電子數據的規范,該演算法匯聚了設計簡單、密鑰安裝快、需要的內存空間少、在所有的平台上運行良好、支持並行處理並且可以抵抗所有已知攻擊等優點。
2、密鑰長度不同
TKIP中密碼使用的密鑰長度為128位,AES可以使用128、192 和 256 位密鑰,並且用 128
位(16位元組)分組加密和解密數據。
3、加密性能不同
AES提供了比TKIP更加高級的加密技術,現在無線路由器都提供了這2種演算法,不過比較宴汪芹傾向於AES。TKIP安全性不如AES,而且在使用TKIP演算法時路由器的吞吐量會下降3成至5成,大大地影響了路由器的性能。
(1)演算法外殼擴展閱讀
TKIP的特性
TKIP是包裹在已有WEP密碼外圍的一層「外殼」。TKIP由WEP使用的同樣的加密引擎和RC4演算法組成。不過,TKIP中密碼使用的密鑰長度為128位。這解決了WEP的第一個問題:過短的密鑰長度。
TKIP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它變化每個數據包所使用的密鑰。這就是它名稱中「動態」的出處。密鑰通過將多種因素混合在一起生成,包括基本密鑰(即TKIP中所謂的成對瞬時密鑰)、發射站的MAC地址以及數據包的序列號。混合操作在設計上將對無線站和接入點的要求減少到最低程度,但仍具有足夠的密碼強度,使它不能被輕易破譯。
利用TKIP傳送的每一個數據包都具有獨有的48位序列號,這個序列號在每次傳送新數據包時遞增,並被用作初始化向量和密鑰的一部分。將序列號加到密鑰中,確保了每個數據包使用不同的密鑰。這解決了WEP的另一個問題,即所謂的「碰撞攻擊」。這種攻擊發生在兩個不同數據包使用同樣的晌畢密鑰時。在使用不同的密鑰時,不會出現碰撞。
AES的加密標准
AES是美國國家標准技術研究所NIST旨在取代DES的21世紀的加密標准。
AES的基本要求是,採用對稱分組密碼體制,密鑰的長度最少支持為128、192、256,分組長度128位,演算法應易於各種硬體和軟體實現。1998年NIST開始AES第一輪分析、測試和徵集,共產生了15個候選演算法。1999年3月完成了第二輪AES2的分析、測試。2000年10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選中比利時密碼學家Joan Daemen 和 Vincent Rijmen 提出的一種密碼演算法RIJNDAEL 作為 AES.
㈡ 無線路由器加密演算法tkip和aes有什麼區別
1,TKIP:
Temporal
Key
Integrity
Protocol(暫時密鑰集成協議)負責處理無線安全問題的加密部分,TKIP是包裹在已有WEP密碼外圍的一層「外殼」,
這種加密方式在盡可能使用WEP演算法的同時消除了已知的WEP缺點。
2,TKIP另一個重要特性就是變化每個數據包所使用的密鑰,這就是它名稱中「動態」的出處。密鑰通過將多種因素混合在一起生成,包括基本密鑰(即TKIP中所謂的成對瞬時密鑰)、發射站的MAC地址以及數據包的序列號。
3,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高級加密標准),是美國國家標准與技術研究所用於加密電子數據的規范,該演算法匯聚了設計簡單、密鑰安裝快、需要的內存空間少、在所有的平台上運行良好、支持並行處理並且可以抵抗所有已知攻擊等優點。
4,AES
是一個迭代的、對稱密鑰分組的密碼,它可以使用128、192
和
256
位密鑰,並且用
128
位(16位元組)分組加密和解密數據。與公共密鑰密碼使用密鑰對不同,對稱密鑰密碼使用相同的密鑰加密和解密數據。
5,AES提供了比
TKIP更加高級的加密技術,
現在無線路由器都提供了這2種演算法,不過比較傾向於AES。
6,TKIP安全性不如AES,而且在使用TKIP演算法時路由器的吞吐量會下降3成至5成,大大地影響了路由器的性能。
㈢ 目標檢測演算法的分步介紹(第 1 部分)
英文原文: https://www.analyticsvidhya.com/blog/2018/10/a-step-by-step-introction-to-the-basic-object-detection-algorithms-part-1/
對原文的表達有部分改動
在本文中,我們將更深入地研究可用於目標檢測的各種演算法。我們將從 RCNN 家族的演算法開始,即 RCNN、Fast RCNN 和 Faster RCNN。在本系列即將發布的文章中,我們將介紹更高級的演算法,如 YOLO、SSD 等。
下圖是說明目標檢測演算法如何工作的一個流行示例。圖像中的每個物體,從一個人到一隻風箏,都以一定的精度被定位和識別。
讓我們從最簡單的深度學習方法開始,也是一種廣泛使用的方法,用於檢測圖像中的目標——卷積神經網路( CNN)。CNN 的內部工作原理如下:
我們將圖像傳遞給網路,然後通過各種卷積和池化層處理,發送給全連接層。最後,我們以目標類別的形式獲得輸出。這相當簡單,不是嗎?對於每個輸入圖像,我們得到一個相應的類作為輸出。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技術來檢測圖像中的各種目標嗎?讓我們看看如何使用 CNN 解決一般的目標檢測問題。
使用這種方法的問題在於圖像中的目標可能具有不同的縱橫比和空間位置。例如,在某些情況下,目標可能覆蓋圖像的大部分,而在某些情況下,目標可能僅覆蓋圖像的一小部分。目標的形狀也可能不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由於這些因素,我們將需要大量的區域,從而導致大量的計算時間。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並減少區域數量,我們可以使用基於區域的 CNN,它使用提案法選擇區域。讓我們了解這個基於區域的 CNN 可以為我們做什麼。
與在大量區域上工作不同的是,RCNN 演算法是在圖像中選取一堆框並檢查這些框中是否有任何一個包含任何目標。 RCNN 使用 selective search 從圖像中提取這些框(這些框稱為 regions)。
讓我們首先了解什麼是 selective search 以及它如何識別不同的 regions。基本上四個模式可以構成一個物體:不同的尺度、顏色、紋理和外殼。selective search 識別圖像中的這些模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各種regions。以下是selective search 工作原理的簡要概述:
舉個例子: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到了 RCNN 如何實現目標檢測。但是這種技術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於以下步驟,訓練 RCNN 模型既昂貴又緩慢:
所有這些過程結合起來使 RCNN 非常慢。對每張新圖像進行預測大約需要 40-50 秒,這實質上使得模型在面對龐大的數據集時變得笨重且幾乎無法構建。
好消息是——我們有另一種目標檢測技術,它修復了我們在 RCNN 中看到的大部分問題。
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來減少 RCNN 演算法通常需要的計算時間?我們是否可以每張圖像只運行一次並獲取所有感興趣的區域(包含某個目標的區域)。
RCNN 的作者 Ross Girshick 提出了這個想法,即每張圖像只運行一次 CNN,然後找到一種方法在 2,000 個區域之間共享該計算。在 Fast RCNN 中,我們將輸入圖像提供給 CNN,後者反過來生成卷積特徵圖。使用這些地圖,提取提議的區域。然後我們使用 RoI 池化層將所有提議的區域重塑為固定大小,以便可以將其饋入全連接網路。
讓我們將其分解為簡化概念的步驟:
因此,Fast RCNN 不是使用三個不同的模型(如 RCNN),而是使用單個模型從區域中提取特徵,將它們分成不同的類,並同時返回識別類的邊界框。
為了進一步分解,我將對每個步驟進行可視化。
這就是 Fast RCNN 如何解決 RCNN 的兩個主要問題,1. 將每個圖像的一個而不是 2,000 個區域傳遞給 ConvNet。2. 使用一個而不是三個不同的模型來提取特徵、分類和生成邊界框。
但即使是 Fast RCNN 也存在某些問題。它還使用 selective search 作為尋找感興趣區域的建議方法,這是一個緩慢且耗時的過程。每張圖像檢測目標大約需要 2 秒,這與 RCNN 相比要好得多。但是當我們考慮大型現實生活數據集時,即使是 Fast RCNN 看起來也不那麼快了。
Faster RCNN 是 Fast RCNN 的修改版本。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Fast RCNN 使用 selective search 來生成感興趣的區域,而 Faster RCNN 使用 Region Proposal Network ,又名 RPN。 RPN 將圖像特徵圖作為輸入並生成一組目標提議,每個提議的目標以分數作為輸出。
Faster RCNN 方法通常遵循以下步驟:
讓我簡要解釋一下這個區域提議網路(RPN)實際上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Faster RCNN 從 CNN 獲取特徵圖並將它們傳遞給區域提議網路。 RPN 在這些特徵圖上使用一個滑動窗口,在每個窗口,它生成 k 個不同形狀和大小的 Anchor 框:
Anchor 框是固定大小的邊界框,它們放置在整個圖像中,具有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對於每個 Anchor,RPN 預測兩件事:
我們現在有不同形狀和大小的邊界框,它們被傳遞到 RoI 池化層。在 RPN 步驟之後,有可能存在沒有分配給它們的類別提議。我們可以獲取每個建議並對其進行裁剪,以便每個建議都包含一個目標。這就是 RoI 池化層所做的。它為每個錨點提取固定大小的特徵圖:
然後將這些特徵圖傳遞到具有 softmax 和線性回歸層的全連接層。它最終對目標進行分類並預測已識別目標的邊界框。
到目前為止,我們討論的所有目標檢測演算法都使用區域來識別目標。網路不會一次性查看完整圖像,而是依次關注圖像的各個部分。這會造成兩個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