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台灣省編譯館完整視頻

台灣省編譯館完整視頻

發布時間:2022-03-30 10:19:44

⑴ 袁柯的哪部代表作是中國第一部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

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繁人(今屬成都市新都區),1941年畢業於成都華西大學中文系。1946年後歷任台灣省編譯館編輯,台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編審,開始系統地研究中國神話傳說。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從事文學及神話學的研究工作,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歷任西南人民藝術學院講師,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專業作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1987年調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
袁珂青年照
1980年袁珂先生出版《山海經校注》一書,1984年成立中國神話學會,袁珂先生任主席,可惜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很少參加有關的社會活動。
2001年7月14日逝世。
主要貢獻
袁珂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舉世皆知,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把神話傳說當成學問來研究,是建立中國神話學的主力學者。第二、對神話學資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話學知識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豐,其中《中國古代神話》一書,改變了疑古派和言必稱希臘者所謂的中國神話資料貧乏的誤解和謬見;而《中國神話大詞典》一書則是神話傳說(包括對民間故事的提煉)資料集大成的巨著,筆者的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沖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就是從該詞典中找出79個民間故事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它們記錄了一次天外星體撞擊地球的全部過程。第三,袁珂先生提出並論證了廣義神話的概念,擴展了神話學研究的視野和領域。第四、袁珂先生長期鼓勵、指導青年學者進行神話學研究,而且這種指導是客觀的科學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個人作品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神話傳說》、《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古神話選釋》、《神話論文集》、《袁珂神話論集》、《中國神話百題》、《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話故事新編》、《中華文化集粹叢書·神異篇》、《山海經校注》、《巴蜀神話》(合著)、《中國神話通論》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數著作在香港、台灣均多次翻印,在國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韓國、世界語等多種譯本。其作品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入選學校課本。
《中國神話傳說》
《中國神話傳說》是中國神話學專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專業系統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來,受到了國內外讀者的廣泛歡迎,並且被翻譯成俄、日、韓等多種語言。

⑵ 神話故事新編的作者是誰

提問者採納 袁珂 (1916.7.12—2001.7.5),四川新都人,生於四川新繁縣。神話學家。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神話傳說》、《古神話選釋》、《神話論文集》、《袁珂神話論集》、《中國神話百題》、《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話故事新編》、《中華文化集粹叢書·神異篇》》、《山海經校注》、《巴蜀神話》(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數著作在香港、台灣均多次翻印,在國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韓國、世界語等多種譯本。其作品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入選學校課本。 1941年畢業於成都華西大學中文系。1946年後歷任台灣省編譯館編輯,台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編審,西南人民藝術學院講師,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專業作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⑶ 許壽裳的人物簡介

許壽裳,曾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官費赴日留學,入弘文學院補習日文,與魯迅相識,結成摯友。曾編輯《浙江潮》,後轉入東京高等師范讀書。三十四年(1908),與魯迅一起加入革命團體光復會。次年四月回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務長。
辛亥革命後,任浙江軍政司秘書。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應教育總長蔡元培邀,任教育部僉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
1917年冬起,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教育部編審、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
1925年,北京爆發「女師大風潮」,支持魯迅和進步師生正義斗爭。被段祺瑞政府通緝,憤然離校,到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授。不久,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任大學院(即以後的中央研究院)參事、秘書長,後又任中央研究院文書處主任等職。1934年北上,任北平大學文理學院院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西北聯大史學系主任、商學院院長、國文系教授以及華西大學教授等職。
1946年夏,應留日同學、同鄉、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邀請,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陳儀被撤職後,到台灣大學任教授兼國文系主任。1948年2月18日,在台北寓所慘遭歹徒殺害。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認為,許壽裳有兩項重大貢獻。一方面,他和魯迅先生等人作為當時讀音統一會會員,一起確立了注音符號的使用原則,奠定了台灣國語運動的規矩,很多台灣同胞正是靠著注音符號學習和掌握了國語。另一方面,許先生親自編寫了《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一書,並在國語運動中力推從「台語復原」到「學習國語」的正確方向,為台灣光復初期國語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⑷ 台靜農簡介和他與沈從文,廢名的關系是什麼

台靜農
(1903~1990)

現代小說家。字伯簡,安徽霍丘人。早年系「未名社」成員,與魯迅有過交往。曾先後執教於輔仁、齊魯、山東、廈門諸大學及四川江津女子師范學院。現為台灣大學教授。書法家、作家。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亦擅篆刻、繪畫。有《台靜農書藝集》及小說、散文等書出版。
曾在漢口上中學,未畢業即到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轉該校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勤工儉學。1925年夏,魯迅發起成立未名社,台靜農為社員。創作以短篇小說為主,兼寫詩歌、散文,多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等刊物。後集為短篇小說集《地之子》、《建塔者》,分別於1928年、1930年由未名社出版,均為《未名新集》之一。另外編有《關於魯迅及其著作》一冊,內收有關《吶喊》的評論和魯迅訪問記等文章共14篇,1926年 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為最早的魯迅研究資料專集。《地之子》共收小說14篇,顯示了作者善於從民間取材,通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會黑暗的特點。筆調簡練、朴實而略帶粗獷。格局不大,但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魯迅認為,「在爭寫著戀愛的悲歡,都會的明暗的那時候,能將鄉間的死生,泥土的氣息,移在紙上的,也沒有更多,更勤於這作者的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他是20年代鄉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建塔者》共收小說10篇,揭露新軍閥的血腥統治,歌頌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斗爭的革命志士,是作者思想更趨激進的產物。但由於生活積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台靜農曾先後在輔仁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開始,赴四川,在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任中文系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的許壽裳的邀請,到該館任職。後又隨許壽裳轉至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他是台灣出版的《中文大學典》編纂人之一。

董橋先生當年在主編《明報》時,看到台靜農先生的《傷逝》一文,台老的那種撲拙、不做作、少雕琢的文風讓董橋很喜歡,為此,他專門致信台靜農,要求在《明報》轉載該文。台靜農因為該文已在別的報刊刊用,回信說一篇文章被兩個刊物採用,「大可不必」。
因為太喜歡董橋的文字,我也就愛物及烏地喜歡上他推薦的人和書。說實在的,在讀董橋這篇文章前,我對台靜農先生和他的文章都注意得很少。但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趕緊找出一本多年前購買的散文選集,認認真真讀了一遍《傷逝》,一邊看著,心裡也一邊在責備自己,這么好的文章,自己以前怎麼一直不曾認真細讀。之後,我便開始到處尋找有關台先生的著作,卻一無所獲,找到的也僅限於一些選集中台先生的幾篇選作而已。後來,知道陳子善先生曾編過一本《台靜農散文選》,但恐怕在市場上也早已絕跡。無奈之餘,我只好把目光投向舊書市場,希望能找到遺落下來的,連續幾個月,我只要有空隙,便往書店鑽,往舊書攤逛,卻也終於遍尋不著。在這尋找的過程中,我又讀到了谷林先生的《丹心白發蕭條甚》一文,文中也提到了這本於1990年出版的《台靜農散文選》,谷先生「為求購此書,凡三往王府井,而終莫能致。無奈,又去托S兄,S兄為轉求於丁君,始遂所望。丁君寄書時有附字雲:『這是賣剩的最後一冊了。』然則子善先生所望再版增補的心願,其即可實現乎?」此文寫於1992年5月,也許後又再版亦未可知,而我始終未能購到,看來只有等第三版的機會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到河西去一朋友家玩,路過一舊書地攤,當時我不帶任何目的的蹲下翻看了一陣,沒有發現自己喜愛的書,正准備起身離開時,眼中突然映入「台靜農」三個字,我來不及細看,便一把就抓住它,一看,正是陳子善先生主編的《台靜農散文選》,我習慣地翻看出版日期,是1992年地第二次印刷版本,稍覺遺憾。書很薄,我卻找得非常辛苦。封面淡淡的綠色,配上台靜農先生古樸的楷書底紋,顯然與文章風格相映成趣。即夜,我躺在床上靜靜的讀,每篇都讓我感動。尤其喜歡書中《始經喪亂》、《傷逝》、《追思》、《有關西山逸士二三事》等。正如陳子善先生在編後記所說:「台老筆下,無論懷舊憶往,還是論文談藝,無不直抒胸臆,娓娓而談,字里行間學問和性情交相輝映,」「思想深而不晦,情極衷而不傷。」這樣的文字「非經百般磨練無法達到」。
通讀台老的散文,就非常明白台老在給董橋的信中說一篇文章兩個刊物發表「大可不必」,這是台老的文風,也是性情的表現。

⑸ 袁珂的簡介

袁珂

(1916.7.12—2001.7.14)

四川新都人,生於四川新繁縣。神話學家。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

1941年畢業於成都華西大學中文系。1946年後歷任台灣省編譯館編輯,台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編審,西南人民藝術學院講師,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專業作家,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作者對浩瀚的古文獻資料,考辨真偽,訂正訛誤,加以排比綜合,把中國漢民族片斷的古神話資料熔鑄成一個有系統的整體,提供了一部具有漢民族古神話特色與風格的文學作品,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神話傳說》、《古神話選釋》、《神話論文集》、《袁珂神話論集》、《中國神話百題》、《中國神話傳說》、《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話故事新編》、《中華文化集粹叢書·神異篇》》、《山海經校注》、《巴蜀神話》(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數著作在香港、台灣均多次翻印,在國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韓國、世界語等多種譯本。其作品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入選學校課本。

⑹ 袁珂的簡介

袁珂先生(1916.7.12—2001.7.14),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生於四川新繁縣。生前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國際知名學者,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選》、《中國傳說故事》、《山海經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異篇》、《巴蜀神話》(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數著作在香港、台灣均多次翻印,在國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韓國、世界語等多種譯本。其作品被中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入選學校課本。-- 紀念袁珂先生逝世一周年
先生學問深似海,褒獎後學不設箍
――謹以此文悼念袁珂先生
袁珂先生1916年出生,四川新都縣新繁鎮人,1946年到台灣省編譯館就職,開始系統地研究中國神話傳說。1949年初,先生回到四川,一直從事文學暨神話學的研究工作;1987年調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任研究員,2001年7月14日逝世。為悼念先生,筆者於收到訃告日(7月21日)寫下一首詩《悼袁珂先生》,七言20句,其中兩句即「先生學問深似海,褒獎後學不設箍」。
袁珂先生在學術上的貢獻舉世皆知,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把神話傳說當成學問來研究,是建立中國神話學的主力學者。第二、對神話學資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話學知識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豐,其中《中國古代神話》一書,改變了疑古派和言必稱希臘者所謂的中國神話資料貧乏的誤解和謬見;而《中國神話大詞典》一書則是神話傳說(包括對民間故事的提煉)資料集大成的巨著,筆者的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沖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就是從該詞典中找出79個民間故事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它們記錄了一次天外星體撞擊地球的全部過程。第三,袁珂先生提出並論證了廣義神話的概念,擴展了神話學研究的視野和領域。第四、袁珂先生長期鼓勵、指導青年學者進行神話學研究,而且這種指導是客觀的科學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筆者在大學時學的是原子核反應堆專業,由於時逢文化大革命,1970年畢業後並未從事專業或與專業掛點邊的工作。此後對神話傳說中記錄的遠古自然和社會信息的課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從自然科學角度研究解讀社會文化現象,這得益於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和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一書。
1980年袁珂先生出版《山海經校注》一書,筆者如獲至寶,從此對《山海經》的研究走入了正軌,並開始與袁珂先生通信,請教有關的學術問題。成都冬季很冷,袁珂先生曾托我買北京的棉鞋。1983年1月,袁珂先生寄贈《神話論文集》一書;同年夏天,筆者撰寫出第一部專著《追尋遠古的信息》(已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年底筆者赴成都參加第一屆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有機會與袁珂先生深入討論神話學問題。1984年成立中國神話學會,袁珂先生任主席,筆者成為第一批會員,可惜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很少參加有關的活動。
事實上,筆者是把遠古神話傳說視為那個時代的信息載體來進行研究的,這與袁珂先生的學術觀點並不完全相同,或者說有很大的差異。盡管如此,袁珂先生始終對筆者的研究工作抱持著樂觀其成的鼓勵態度;而且先生仍然希望筆者更專注於神話學領域的研究,只是由於筆者興趣廣泛未能如先生之願。
1996年1月,由筆者撰文、由筆者夫人孫曉琴繪畫的《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一書出版,並寄贈袁珂先生。此後袁珂先生編著《中國神話大詞典》,欲選用《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一書的部分插圖,特意寫信徵求筆者同意,並在《中國神話大詞典》的凡例中註明:本書插圖用及「當代王紅旗、孫曉琴《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等典籍。」《中國神話大詞典》1998年出版後,袁珂先生立即給筆者寄來兩部。此後袁珂先生欲建立神話學圖書資料室,筆者聞訊即將自己已經出版的著作十餘部寄上。
1997年夏,筆者經過對《山海經》進行的長達二十餘年的信息解讀之後,終於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對《山海經·五藏山經》所記述的山川地貌和地理方位的系統考證工作,並提出《五藏山經》記述的自然地理內容符合我國4200年前的地理地貌的新觀點,例如《五藏山經》東次三經描述了山東半島被海水分隔的景觀,而在4200年前今日的膠萊平原確實被海水淹沒(參見《中國自然地理圖集》)。
1999年9月9日,在上述山海經地理方位考證的基礎之上,筆者和夫人孫曉琴歷經數年繪制出巨畫《帝禹山河圖》,該畫高540厘米、寬780厘米,將《山海經·五藏山經》記載的447座山,以及相關的水系、地望、礦物、植物、動物、人物一一畫出,再現出4200年前帝禹時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活動場景。袁珂先生在住院期間,欣然寫信祝賀:「關於《山海經》的研究,我主要從文學(神話)角度,而紅旗同志則從歷史,看法不盡相同。但紅旗同志與曉琴女士共同製作的《帝禹山河圖》,則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輝煌成就。我很高興看到它順利出版問世,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探討途徑。在病房無物奉獻,聊綴數語,以表祝賀。1999,11,10,袁珂於四川省人民醫院。」
在與袁珂先生交往的數十年裡,筆者感觸最深的是袁珂先生不以學術權威自居,不以學術成果為仕途的敲門磚,專心於學術的海洋,無暇世俗之顧。特別令人感動的是,袁珂先生對不同學術派別的寬容,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後學者的無私褒獎。對比之下,當今學術腐敗正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某些學術權威或學術派別,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打壓、排擠不同的學術觀點,把官場的腐敗移植到學術研究領域,把師承關系變成結黨營私的關系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可以感到袁珂先生的學術道德是何等的高尚!
事實上,筆者的包括《帝禹山河圖》在內的有關山海經地理復原的研究工作,盡管已經在《地理學報》、《地圖》、《國家地理雜志》、《文史雜志》、《東方文化》、《中國畫報》(香港版)、《中國科技畫報》、《中華錦綉·建設畫報》、明報(香港)、人民日報海外版、科學時報、北京青年報等等報刊發表或予以報道。但是,在某些相關的歷史、文化、藝術的雜志上,始終不能有一個字的介紹,更不用說進行學術交流討論了。筆者曾與若干大學和研究單位聯絡,希望有機會掛圖講解《帝禹山河圖》,並進行學術交流,然而在這方面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人卻表現出了令人驚訝的沒有學術興趣和沒有學術敏感的態度,某些人甚至還採取了拆台的小動作。
21世紀的中國需要在所有的領域進行創新,而能否創新則關繫到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但是,創新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在學術研究領域,這個條件就是平等的客觀的公正的評判體系,以及對創新者的尊重和寬容。
筆者在《悼袁珂先生》的詩中強調「褒獎後學不設箍」。所謂「箍」,就是妨礙創新的緊箍咒,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突出的常用的手段就是打壓創新者、排擠創新者、貶低創新者。做出這些行為的學術權威或學術研究者,有時候是無意所為(包括習慣思維和習慣動作),有時候是故意所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他們傷害的都不僅僅是創新者及其創新的事業,而是深深地傷害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活力。
此外,有些學術前輩,他們也在褒獎後學。但是他們只肯褒獎、提攜那些與他們自己學術觀點相同的後學,而對那些與他們的學術觀點不同的後學則不聞不問。也就是說,這些人的褒獎後學是有條件的,是設有緊箍咒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學生或弟子,如果一旦產生了與導師不同的新觀點,則要冒非常大的風險,因為他可能被視為離經叛道,並失去以導師為核心的學術關系網。顯然,這樣的學術前輩所表現出來的的學術道德和人品,與袁珂先生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
雖然袁珂先生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給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這就是博大精深的神話學和高風亮節的學術道德。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
袁珂先生,本名袁聖時,筆名丙生、高標、袁展等,生於四川新繁縣。生前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神話學會主席、國際知名學者,當代中國神話學大師。
袁珂先生著述頗豐。1950年,第一部神話專著《中國古代神話》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較系統的漢民族古代神話專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學術聲望。之後,袁珂先生先後撰寫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選》、《中國傳說故事》、《山海經校注》、《中國神話傳說詞典》、《中國民族神話詞典》、《神異篇》、《巴蜀神話》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餘萬字的論文。

⑺ 求台灣1988年前的國立編譯館出的全套教科書(電子書)

電子書的話其實到圖書館或者網路裡面去看

⑻ 許壽裳的讀音是什麼

xu shou chang二聲。

許壽裳(1883年—1948年2月18日),字季茀,號上遂,浙江紹興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傳記作家。早年就讀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1902年以浙江官費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厲綏之相識,成為終身摯友。1937年與周作人共同編撰《魯迅年譜》。

歷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成都華西大學、西北聯大等校教授。1946年應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邀請主持台灣省編譯館,不久編譯館裁撤後並入教育廳管轄,轉往台灣大學任教,常批評國民黨的法西斯教育改革。1948年2月18日在台大宿舍被暗殺身亡。

曾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官費赴日留學,入弘文學院補習日文,與魯迅、厲綏之相識,結成摯友。曾編輯《浙江潮》,後轉入東京高等師范讀書。三十四年(1908),與魯迅一起加入革命團體光復會。次年四月回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務長。

辛亥革命後,任浙江軍政司秘書。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應教育總長蔡元培邀,任教育部僉事、科長、參事和普通教育司司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1917年冬起,歷任江西省教育廳廳長、教育部編審、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校長。

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句意是什麼

[chì lè gē]
敕勒歌

(南北朝時期民歌)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黃河以北的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1] 開頭兩句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用「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蒙古包,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最後三句描繪了一幅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草原全景圖。有靜有動,有形象,有色彩。

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對它的學術研究,時至今日也經久不衰。
作品名稱
敕勒歌
創作年代
南北朝
作品出處
樂府詩集
文學體裁
民歌
目錄
1 原文
2 注釋譯文
▪ 注釋
▪ 譯文
3 創作背景
4 鑒賞評價
▪ 作品賞析
▪ 作品點評
5 學術研究
▪ 研究價值
▪ 主要分歧
▪ 研究動向

原文
編輯
敕勒歌①北朝民歌
敕勒川②
敕勒歌

陰山③下。
天似穹廬④,
籠蓋四野⑤。
天蒼蒼⑥,野茫茫⑦,
風吹草低見牛羊⑧。[1-2]

注釋譯文
編輯

注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3]
③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2]
④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2]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4]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顯露。[5]
異版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兩句作一句「天似穹廬蓋四野」。(成書於萬曆三年(1575)的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六中所看到的《敕勒歌》)
持此觀點的人有王世貞、胡應麟,王夫之、王士禎。其他史料證據有來源於清雍正十一年編就印行的《朔平府志》和雍正十三年刻印的《朔州志》。[4]

譯文
譯文一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
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
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5]

創作背景
編輯
公元四到六世紀,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處在鮮卑、匈奴等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先後建立了北魏、北齊、北周等
《敕勒歌》景色
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記錄的作品,這些歌謠風格豪放剛健,抒情爽直坦率,語言質朴無華,表現了北方民族英勇豪邁的氣概。[5] 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見錄於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的第八十六卷《雜歌謠辭》。[6] 一般認為是敕勒人創作的民歌。它產生的時期為5世紀中後期。[7]
在史書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公元546年,北齊開國皇帝高歡率兵十萬從晉陽南向進攻西魏的軍事重鎮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縣西南),折兵七萬,返回晉陽途中,軍中謠傳其中箭將亡,高歡帶病強自設宴面會大臣。為振軍心,他命部將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將士懷舊,軍心大振。[8]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誰,各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作者就是斛律金。[6] 而有人認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7]

鑒賞評價
編輯

作品賞析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2]
黃東雷書法《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徵,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郁的草原氣息。[11] 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游牧民族驍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12]

作品點評
元代大詩人元好問,是鮮卑人的後裔,他讀了《敕勒歌》也深為贊賞:「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9]
明代胡應麟雲:「此歌成於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無意發之,所以渾朴蒼莽,使當時文士為之,便欲雕繢滿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在論及此詩時說:「語言簡練而有味,全詩一氣貫注,音調渾壯,即使在民歌中也是很突出的」。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也作了相近的評價:「語言渾朴自然,氣象蒼莽遼闊,如同畫家大筆揮灑,頃刻之間,便在筆底出現一幅粗線條的塞外風情畫」。[13]

學術研究
編輯

研究價值
《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傑特之處。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征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其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13]

主要分歧
作者
關於《敕勒歌》一文的作者問題,主要有這樣幾種認識:斛律金所作或所唱;斛律金之子斛律光所作;高歡所作;民間或集體創作並廣泛流唱。[14]
族屬和語言
《敕勒歌》的民族屬性和語言屬性是互相關聯的。在這個問題上,研究者主要有三種認識:鮮卑族或鮮卑語;敕勒族或敕勒語(維吾爾民歌);蒙古族或蒙古語(台灣省小學「國語」課本,「國立編譯館」第十一冊第十三課)。[13]
描寫地域
對於《敕勒歌》描寫的游牧地區,主要有三種觀點:內蒙古;山西;其他。[14]

研究動向
對於《敕勒歌》的學術研究眾多,涉及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創作年代,創作故鄉,歌詞作者,歌詞語言,歌詞釋
《敕勒歌》景色
文,歌的科學價值,敕勒川的地望,歌與斛律金的關系,敕勒族的命運等方面。
有眾多學者在這些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如:《內蒙古師院學報》1980年第3期,《河北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新疆社會科學》1984年第4期,《旅遊天地》1984年第1期,《學林漫步》第10輯(1985),《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內蒙古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歷史教學》1986年第7期,《新疆藝術》1987年第4期,《文史知識》1981年第1期及1988年第2期,《求索》1988年第4期,《地理知識》1989年第5期,《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總第四期),《陰山學刊》1993年第1期,《光明日報》1983年4月12日「文學遺產」第582期,《呼和浩特晚報》1987年6月30日(第三版)[11] ,王達津《〈敕勒歌〉小辨》(《光明日報》1983年4月12日),劉先照《千古絕唱〈敕勒歌〉》(《文學評論》1980年第6期),吳庚舜、侯爾瑞《關於〈敕勒歌〉的創作背景、作者及其他》(《河北師院學報》1981年第1期),永安《民族大融合的瑰寶——關於〈敕勒歌〉的產生和流傳》(《文學遺產》1987年第6期);周蒙、馮宇《雄渾質朴率真自然——〈敕勒歌〉論析》(《蒲峪學刊》1989年第3期)等。[4]

詞條圖冊

⑽ 魯迅人物傳記簡介是什麼

內容簡介
《魯迅傳》不盲從現成的結論,不追隨流行的觀念,而以事實為根據,將傳主的經歷、行狀、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圖寫出真實的魯迅。魯迅是一個頑強的戰士,具有不屈不撓的性格,但卻不是終日「橫眉冷對」的無情者,他有自己的生活愛好、私人感情和家庭生活,是一個完整的人。《魯迅傳》從多角度進行觀照,對於傳主的各個生活側面都作了充分的描述。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旗手、現代文學的開拓者、偉大的作家和思想家。要了解中國的新文化和新文學,必須閱讀魯迅,認識魯迅,否則就無從入手。正因為魯迅與現代中國的文化思潮聯系緊密,所以圍繞著他的論爭也就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對於他,卻常常有無意的誤讀或有意的曲解,這就離開了真實的魯迅。
編輯推薦
《魯迅傳》代表著當代學人對魯迅精神的最深刻理解。由《亡友魯迅印象記》和《我所認識的魯迅》兩部著作合輯而成。許壽裳是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與傳記作家。 許壽裳是當之無愧的魯迅精神的最深刻的理解者,他用真切的事實和朴實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魯迅精神的閃光點。許廣平當時在給許壽裳的信中說:「回憶之文,非師莫屬!」
作者簡介
許壽裳(1883—1948),字季薷,又作季芾,號上遂,紹興人。現代著名教育家和傳記作家。曾就讀於紹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1902年以官費赴日留學,入弘文學院補習日文,與魯迅相識,結成摯友。曾編輯《浙江潮》,後轉入東京高等師范讀書。曾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江西省教育廳廳長,教育部編審等職。1946年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後任台灣大學教授兼國文系主任。 著有《魯迅年譜》、《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章炳麟傳》、《俞樾傳》、《中國文字學》、《李越縵(秋夢記)本文考》,以及《傳記研究》、《怎樣學習國語與語文》、《考試制度述要》等。

閱讀全文

與台灣省編譯館完整視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inux硬碟格式化命令 瀏覽:516
神舞幻想存檔放哪個文件夾 瀏覽:650
怎樣把pdf轉為圖片 瀏覽:335
51單片機指令jz 瀏覽:91
ug後處理演算法更改 瀏覽:370
河南伺服器負載均衡是什麼 瀏覽:684
docker容器執行命令 瀏覽:152
程序員成本管理思路 瀏覽:171
租界租界pdf 瀏覽:624
ipad上pdf 瀏覽:647
程序員沒錢買房完整版 瀏覽:815
貞觀政要pdf 瀏覽:713
php列印錯誤信息 瀏覽:337
zec是什麼壓縮機 瀏覽:286
vivov3如何刷安卓60 瀏覽:180
平板電腦開機解壓 瀏覽:917
平板教師上網課用什麼app 瀏覽:888
一遵命令 瀏覽:276
比心app鎖一下是什麼意思 瀏覽:276
群暉和聯想的雲伺服器區別在哪裡 瀏覽: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