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應用編譯優化有什麼用
應用編譯優化的作用是:提高運行能力因為程序優化前,有3個變數需要3個寄存器,一次乘法運算。程序優化後,只有1個變數需要一個寄存器,沒有乘法運算。
並且這個優化看起來很微不足道,但實際上用途很廣。為了程序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大多數程序員應該還是會選用第一種方式。
寫3行程序而不是直接甩下一行int ticks = 491520讓後來讀程序的人摸不到頭腦。有了編譯器的優化,程序員既可以寫出易讀的程序又不必擔心性能受影響。
尤其是在嵌入式領域,很多低端晶元根本就沒有硬體乘法器,如果程序不做上述優化可能這3行代碼需要幾十個cycle,優化過後一個cycle就搞定。
應用編譯優化的級別:
第一級:代碼調整。
代碼調整是一種局部的思維方式;基本上不觸及演算法層級;它面向的是代碼,而不是問題; 所以:語句調整,用匯編重寫、指令調整、換一種語言實現、換一個編譯器、循環展開、參數傳遞優化等都屬於這一級。
第二級:新的視角。
新的視角強調的重點是針對問題的演算法;即選擇和構造適合於問題的演算法。
第三級:表驅動狀態機。
將問題抽象為另一種等價的數學模型或假想機器模型,比如構造出某種表驅動狀態機;這一級其實是第二級的延伸,只是產生的效果更加明顯,但它有其本身的特點。
❷ 編譯器優化怎麼定義
常見的優化和變新有:函數內嵌(inlining),無用代碼刪除(Dead code elimination),標准化循環結構(loop normalization),循環體展開(loop unrolling),循環體合並,分裂(loop fusion,loop fission),數組填充(array padding),等等。 優化和變形的目的是減少代碼的長度,提高內存(memory),緩存(cache)的使用率,減少讀寫磁碟,訪問網路數據的頻率。更高級的優化甚至可以把序列化的代碼(serial code)變成並行運算,多線程的代碼(parallelized,multi-threaded code)。
機器代碼的生成是優化變型後的中間代碼轉換成機器指令的過程。現代編譯器主要採用生成匯編代碼(assembly code)策略,而不直接生成二進制的目標代碼(binary object code)。即使在代碼生成階段,高級編譯器仍然要做很多分析,優化,變形工作。例如如何分配寄存器(register allocatioin),如何選擇合適的機器指令,如何合並幾句代碼成一句等等。
❸ 編譯器的編譯器優化
應用程序之所以復雜, 是由於它們具有處理多種問題以及相關數據集的能力。實際上, 一個復雜的應用程序就象許多不同功能的應用程序「 粘貼」 在一起。源文件中大部分復雜性來自於處理初始化和問題設置代碼。這些文件雖然通常占源文件的很大一部分, 具有很大難度, 但基本上不花費C PU 執行周期。
盡管存在上述情況, 大多數Makefile文件只有一套編譯器選項來編譯項目中所有的文件。因此, 標準的優化方法只是簡單地提升優化選項的強度, 一般從O 2 到O 3。這樣一來, 就需要投人大量 精力來調試, 以確定哪些文件不能被優化, 並為這些文件建立特殊的make規則。
一個更簡單但更有效的方法是通過一個性能分析器, 來運行最初的代碼, 為那些佔用了85 一95 % CPU 的源文件生成一個列表。通常情況下, 這些文件大約只佔所有文件的1%。如果開發人員立刻為每一個列表中的文件建立其各自的規則, 則會處於更靈活有效的位置。這樣一來改變優化只會引起一小部分文件被重新編譯。進而,由於時間不會浪費在優化不費時的函數上, 重編譯全部文件將會大大地加快。
❹ 什麼叫代碼優化為什麼要優化
C語言屬於編譯語言,也就是你編寫的程序,要經過編譯形成目標代碼,具體的處理器才能執行這個程序。
C語言的編譯器有多種演算法,如代碼長度最小、代碼執行時間最短等等。你在開發環境中不對代碼優化進行設置,那就是默認等級,或者叫無優化。
優化的目的是給用戶一個選擇,比如你的程序存儲器只有8K,可是編譯出來的代碼是9K,那你是沒法燒錄運行的,裝不下。這時你按代碼長度最小優化一下,也許就可以了。
不優化沒什麼問題,大不了程序大一點,優化級別越高,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因為編譯軟體只有一個,程序員千千萬,優化難免有BUG。
原則:能不優化就不優化,需要優化先自己想辦法,實在不行才藉助編譯軟體優化,但要詳細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