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ubuntu環境下編譯內核詳解
步驟/方法
一、下載源代碼漏中沒和編譯軟體的准備
下載內核源代碼:http://www.kernel.org/
注意,點擊2.6.25內核的F版,即完整版。
如果你懶得去網站點聯接,運行下列命令:
代碼:$cd ~$ wget http://www.kernel.org/pub/linux/kernel/v2.6/linux-2.6.25.10.tar.bz2
安裝有關編譯程序。安裝make ,gcc, make-kpkg,運行menuconfig等等和編譯內核相關的工具。安裝不了,請檢查/etc/apt/sources.list 文件。有關命令:代碼:$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kernel-package libncurses5-dev
二、解壓源代碼注意,網上很多教程上說應該解壓到 /usr/src,純屬以訛傳訛,linux掌門人linus說解壓到任何目錄上都可以。當然,linus的培姿說法是正確的。我放在自己的主目錄下的src目錄。如果你下載源代碼是放到自己的主目錄下或者運行上面的wget下載的,那麼運行下列命令:代碼:$ cd ~$ mkdir src && tar jfx linux-2.6.25.10.tar.bz2 -C src/現在,源代碼就在 ~/src/linux-2.6.25.10進入源代碼的目錄,准備下一步的工作。後面都在這個目錄裡面進行。代碼:$ cd ~/src/linux-2.6.25.10
三、開始編譯前的准備工作。首先,清理以前編譯時留下的臨時文件。如果是剛剛解開的包,不需要執行這步。如果是第二次或者是第n次編譯,那麼一定要執行。相關命令如下:代碼:$ sudo make mrproper網上很多教程上說把現在使用的內核的config拷貝過來參考,據實驗,是不需要的,ubuntu還有debian會自動做這步。不過這條命令倒是可以學習一下。當然你可以將以前的配置拷貝過來。命令:代碼:cp /boot/config-`uname -r` ./.config
四、開始配置內核選項。相關命令:代碼:$sudo make menuconfig配置用到的鍵只有幾個,esc退出菜單;空格改變選項狀態;游標鍵上下左右移動,回車選定。選項意義:M是編譯成可以隨時加入的模塊,*是編譯進入內核,空就是不要。配置選項非常多,具體配置可以參考金步國先生翻譯的資料:Linux 2.6.19.x 內核編譯配置選項。參考網址:http://lamp.linux.gov.cn/Linux/kernel_options.html為了一次成功,請大家遵循一個原則,如果你自己使用的內核已經選用了某個選項,如果你沒用充分的理由,不要隨便改動。這樣雖然內核不那麼精簡,但是不容易出現問題。我們可以精簡的部分是硬體模塊部分,對於自己沒有的硬體要毫不猶豫的清除。如果你很執著,或者你有潔癖,你也可返納以一項項對過去,按照金步國先生的資料描述去選擇基本上沒有問題。
五、必須強調的幾個選項:1、
在「General setup」裡面的「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金步國認為是不需要。但是如果你的硬體比較新,那幾乎是必須選的,這樣,我們才可以找到4965無線網卡,alsa聲音驅動等
等。Kernel log buffer size 我選15,雙核。如果你用ia64,要選16。Control Group support 集群支持?可以不要Choose SLAB allocator (SLUB (Unqueued Allocator)) 內存管理模式slab和slub選擇slub。
2、在「Block layer」里,假如沒有2TB的硬碟,就去掉:Support for Large Block Devices 。Support for Large Single Files 也不需要,誰有2TB的文件?
3、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中是關於cpu的,要認真選。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是打開多核的開關,我的cpu是雙核的,選中。Processor family (Core 2/newer Xeon) 我的是Core 2/newer Xeon。找到自己的cpu後,把Generic x86 support選項取消。Subarchitecture Type 選(PC-compatible)Maximum number of CPUs 輸入自己的核心數目,我輸入2。SMT (Hyperthreading) scheler support說的是超線程技術,P4有支持的,我的t8100不支持,目前大部分市場上的家用cpu都不支持。High Memory Support (4GB) 1G以下選1G;我是3G,選4G;4G以上的選16G在「 Timer frequency 」里,默認是250Hz,較新的cpu都可以選擇了1000Hz,性能更好。
4、Power management options中把APM (Advanced Power Management) BIOS support關閉。現在的電腦都用acpi了。CPU Frequency scaling 是筆記本cpu節電技術Default CPUFreq governor (conservative) cpu節電模式有四個,筆記本默認選conservative比較好。ACPI Processor P-States driver 必須選,不然CPU Frequency就不能用。後面的可選自己硬體相關的,我選的是Intel Enhanced SpeedStep和 Intel Speedstep on ICH-M chipsets,其他的統統消滅。
5、Bus options的選擇:Bus options (PCI, PCMCIA, EISA, MCA, ISA)PCI support PCI Express support 現在新買的機器基本上都是PCI Express了ISA support 較新的新機器沒有ISA設備,可以去掉MCA support 去掉NatSemi SCx200 support 去掉PCI Hotplug Support Support for PCI Hotplug (EXPERIMENTAL) 如果沒有PCI熱插拔設備,去掉這里的選項可以考慮全部編譯進內核,而不是以模塊形式存在。
6、Device Drivers是重點,由於linux不但面向個人工作站,更多的是面向伺服器的應用,所以可以把自己機器上沒有的硬體全部去掉,而不用面面俱到。但是通用型的選項要慎重。比如在網卡的部分,除了我的千兆網卡 Broadcom Tigon3 support和4965無線網卡Intel Wireless WiFi 4965AGN,其餘的硬體支持統統去掉。再比如音效卡部分,我的是hd音效卡,我只是在PCI devices中,選intel hd 音效卡,再選Build IDT/Sigmatel HD-audio codec support,除此之外的硬體支持全部去掉。
音效卡還有一個細節,在ubuntu7.10裡面, 需要在/etc/modprobe.d/alsa-base後面添加options
snd-hda-intel probe_mask=1
model=3stack,這樣我的筆記本喇叭才可以發聲,不然只有外接耳機或者音箱。這次編譯以後,這個動作就不必了,但是兩個耳機插口只有一個可以用
了。再比如我的電腦中沒有agp,就可以直接把agp相關的選項全部取消。要注意的:ATA/ATAPI/MFM/RLL support Include IDE/ATA-2 DISK support 如果你的/boot是放在IDE硬碟上,那麼這里一定要選*,選M都不行。否則啟動時會出現「waiting for root file system」的提示而停滯不前。 SCSI emulation support 要用刻錄機,必須選。SCSI device support 現在都是SATA硬碟,一定要選* SCSI disk support 如果你的/boot放在SATA硬碟上,一定要選*。
SCSI CDROM support 雖然康寶刻錄機是ide介面的,但是必須把它當成scsi介面的,這是老問題了。用刻錄機,必須選。
Graphics support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evices 選中,進入選擇 VESA VGA graphics support 選上,不然字元界面啟動會有問題,後面的顯卡選擇:由於我的顯卡是nvidia 8400gs,要自己安裝nvidia公司的驅動,所以一個都沒有選。這樣導致ubuntu開機動畫會出問題,我索性在grub中的splash字元全部刪除,把開機動畫關閉。字元界面很正常。 Console display driver support 有人開機後字元控制台錯誤,就是這部分選項沒有選,出問題了。 Framebuffer Console support 需要打開。
Bootup logo 開機圖標,會在自檢的畫面上加上個性圖標。需要在grub上添加「vga=」的選項,可以參考http://dotimes.com/articles /t23-slackware-framebuffer.html7、File systemsFilesystem in Userspace support 簡稱fuse。是必選的,如果你要用windows分區。
CD-ROM/DVD Filesystems ISO 9660 CDROM file system support 一般選*DOS/FAT/NT Filesystems VFAT (Windows-95) fs support 有FAT32分區就選*吧 NTFS file system support 有NTFS分區就選*吧 NTFS write support 如果想對 NTFS分區進行寫操作,選*必須將啟動盤的文件系統編譯進內核,默認是編譯成模塊,這樣無法啟動系統。ubuntu採用的文件系統是ext3,請把ext2,ext3相關的必要選項都編譯進入內核。
8、Virtualization這個大類是我多花幾百元買t8100的主要原因,因為t8100支持intel vt技術使linux上的虛擬機的性能大幅度提高。這里的選項我除了amd的,其他都編譯成模塊。
9、全部設置完成,最後一項是保存設置。按照我的習慣,先在上一層目錄保存一個備份,文件名類似 ../config20080630然後再保存到當起目錄,文件名 .config退出設置程序。
六、開始編譯內核。ubuntu的工具是make-kpkg,和其他的發行版相比,步驟相對簡單。相關命令:代碼:$sudo make-kpkg clean 這條命令好像不要超級許可權,很多資料上說要,不過這不是原則問題。
$ sudo make-kpkg -initrd --initrd --append-to-version=dell1400 kernel_image kernel-headers上述命令中的dell1400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字元代替,最後的字元一定是數字.輸完上述命令回車之前,建議大家把瀏覽器還有別的運用程序都關掉,機器開始的工作比較艱苦。
我的機器大概十幾分鍾。
七、安裝內核編譯完成就是安裝工作。編譯好的內核在上一層目錄。包括linux-headers-...-_i386.deb和linux-image-...-i386.deb兩個文件,如果你不搞開發的話,只要安裝內核就可以,頭文件以後要用的時候再說。安裝相關命令:
代碼:$ cd ..$ sudo dpkg -i linux-image-(按tab鍵)文件名很長,如果不用tab自動補足是不可能的,tab鍵萬歲。安裝完成後和老內核比較一下大小代碼:
$ ls -l /boot/
八、重新啟動驗證新內核。代碼:$ sudo reboot
九、顯卡驅動如果你的顯卡和我一樣是nvidia顯卡,啟動之後往往無法正常進入x-window。即使能看到gdm登錄界面,效果也是很差的。那麼就要安裝nvidia驅動。用ctrl+alt+f1 進入字元命令行,輸入用戶名,密碼登錄。命令:代碼:下載驅動$ wget http://us.download.nvidia.com/XFree86/Linux-x86/173.14.12/NVIDIA-Linux-x86-173.14.12-pkg1.run$sudo -s輸入密碼取得超級許可權。#ps ax看看和gdm相關的進程,把這些進程全部關閉;用sudo /etc/init.d/gdm stop有可能有一個進程沒有關閉:#kill 進程號然後安裝nvidia顯卡驅動,當然驅動要先下好,到nvidia驅動所在的目錄里,運行:# sh ./NVIDIA-Linux-x86-173.14.12-pkg1.run重新啟動以後就ok。要用nvidia的驅動,每次升級內核都要這么做。
十、無線網卡相關的內核選項是Networking --->Wireless --->Generic IEEE 802.11 Networking Stack (mac80211)還有4965的驅動。4965
無線網卡驅動雖然已經編入內核,但沒有firmware無法使用。需要把原來內核的firmware拷貝到新內核對應的目錄,名字和內核一致,我的內核是
linux-image-2.6.25.10dell1400,那建的目錄名就是2.6.25.10dell1400。代碼:具體命令:$ cd /lib/firmware/$ sudo mkdir 2.6.25.10dell1400把你的老內核中的4965的firmware拷貝過來。$ sudo cp 2.6.24-16-generic/* 2.6.25.10dell1400/上面的命令和下面的命令是等價的:$ cd /lib/firmware/$ sudo cp -R 2.6.24-16-generic/ 2.6.25.10dell1400/
重新啟動系統,無線網卡就正常了。
附編譯使用的機器配置:dell vostro 1400,t8100,nvidia 8400cs顯卡,內置SigmaTel STAC9228晶元的音效卡,4965無線網卡,BCM5906M千兆網卡,3G內存,160G硬碟,combo刻錄。
編譯系統版本:ubuntu 8.04桌面版.
『貳』 AMD鍜岃嫳鐗瑰皵鍙屾牳澶勭悊鍣ㄥ摢涓鏇村ソ錛
涓銆佸勭悊鍣ˋMD4鏍鎬笌鑻辯壒灝2鏍稿氨嫻佽岀殑CPU姣旇緝錛屼竴鑸榪樻槸INTEL鍙屾牳紼嶅ソ銆
浜屻佸叾瀹炲傛灉娌℃湁鍏蜂綋鐨勫瀷鍙鳳紝榪樼湡涓嶅ソ璇淬侫MD 4鏍稿簲璇ュ拰璧涙壃銆佺敋鑷沖旇吘鍙屾牳宸涓嶅氾紝浣嗕笌閰風澘鍙屾牳娌℃硶姣旂殑銆
涓夈佸綋鍓嶆祦琛孋PU鍒嗙被姣旇緝錛
『叄』 編譯成64位就萬事大吉的.關於64位的cpu應該做成什麼樣子,intel和amd曾有各自的打
AMD和英特爾CPU的製造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術,所以不能由主頻來看AMD的性能。AMD性價比是毫無質疑的。AMD是攢機的首選。以前因為採用的工藝不同,AMD的發熱兩會比較大一些,所以品牌機多選擇p4作為配置。但是今年來,AMD的技術水平約來越高。AMD已逐漸取代intel的王者地位。選3000+AMD的比INTEL的好主要是技術好
第一,AMD有先進的K8架構,僅僅14級流水線,執行效率更高,而intel的prescott核心有31級。雖然有更高的頻率,但這個頻率是依靠高流水線。辦同樣一件事情,如果當中出錯,就得從頭開始,這樣就慢了,可惜犧牲了更高的頻率。Intel當然不能視而不見,只有提高頻率,加大緩存解決。還有最決的一招:降價和品牌效應。
第二,AMDcpu中集成了內存控制器,這樣可以大大減小延遲。
第三,由於核心的問題,AMD功耗更小。
第四,AMD有廣泛的主板支持,不像以前那樣。
第五,AMD的cpu價格便宜(雖然現在貴了)。
第六,就是人的「同情」心理,往往更喜歡「弱者」(盡管AMD不再「弱」,但是市場佔有率僅有20%,不像Intel的80%)補充:好壞只有限於Athlon64和Semproncpu(775,940,939針)和P4prescott核心cpu以前的Athlonxp及northwood沒有什麼差距。最多就是intel多媒體應用更好,amd則在游戲方面更有優勢。再有,AMD的cpu和intel的在同市場定位的情況下,差距不大,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要忘記,頻率不是一無是處。通過對比intel的cpu:P4和PM就知道大概了,頻率不是一切。1.5G的PM相當於P42.8GCPU的處理性能不應該去看主頻,而INTEL正是基於相當相當一部分人對CPU的不了解,採用了加長管線的做法來提高頻率,從而誤導了相當一部分的人盲目購買。CPU的處理能力簡單地說可以看成:實際處理能力=主頻*執行效率,就拿P4E來說他的主頻快是建立在使用了更長的管線基礎之上的,而主頻只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有關與執行效率無關,加長管線的好處在與每級管線的執行速度較快,但是管線越長(級數越多)執行效率越低下,AMD的PR值可能會搞得大家一頭霧水,但是卻客觀劃分了與其對手想對應的處理器的能力。為什麼實際頻率只有1.8G的AMD2500+處理器運行速度比實際頻率2.4G的P4-2.4B還快?為什麼採用0.13微米製程的Tulatin核心的處理器最高只能做到1.4G,反而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處理器卻能輕松做到2G?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以上兩種「怪圈」的存在。每塊CPU中都有「執行管道流水線」的存在(以下簡稱「管線」),管線對於CPU的關系就類似汽車組裝線與汽車之間的關系。CPU的管線並不是物理意義上供數據輸入輸出的的管路或通道,它是為了執行指令而歸納出的「下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每一個指令的執行都必須經過相同的步驟,把這樣的步驟稱作「級」。管線中的「級」的任務包括分支下一步要執行的指令、分支數據的運算結果、分支結果的存儲位置、執行運算等等……最基礎的CPU管線可以被分為5級:
1、取指令
2、譯解指令
3、演算出操作數
4、執行指令
5、存儲到高速緩存可能會發現以上所說的5級的每一級的描述都非常的概括,同時如果增加一些特殊的級,管線將會有所延長:
1、取指令
12、取指令
23、譯解指令
14、譯解指令
25、演算出操作數
6、分派操作
7、確定時
8、執行指令
9、存儲到高速緩存
110、存儲到高速緩存2無論是最基本的管線還是延長後的管線都是必須完成同樣的任務:接受指令,輸出運算結果。兩者之間的不同是:前者只有5級,其每一級要比後者10級中的每一級處理更多的工作。如果除此以外的其它細節都完全相同,那麼一定希望採用第一種情況的「5級」管線,原因很簡單:數據填充5級要比填充10級容易的多。而且如果處理器的管線不是始終充滿數據,那麼將會損失寶貴的執行效率——這將意味著CPU的執行效率會在某種程度上大打折扣。那麼CPU管線的長短有什麼不同?——其關鍵在於管線長度並不是簡單的重復,可以說它把原來的每一級的工作細化,從而讓每一級的工作更加簡單,因此在「10級」模式下完成每一級工作的時間要明顯的快於「5級」模式。最慢的(也是最復雜)的「級」結構決定了整個管線中的每個「級」的速度——請牢牢記住這一點。假設上述第一種管線模式每一級需要1個時鍾周期來執行,最慢可以在1ns內完成,那麼基於這種管線結構的處理器的主頻可以達到1GHz(1/1ns=1GHz)。現在的情況是CPU內的管線級數越來越多,為此必須明顯的縮短時鍾周期來提供等於或者高於較短管線處理器的性能。好在,較長管線中每個時鍾周期內所做的工作減少了,因此即使處理器頻率提升了,但每個時鍾周期縮短了,每個「級」所用的時間也就相應的減少了,從而可以讓CPU運行在更高的頻率上了。如果採用上述的第二種管線模式,可以把處理器主頻提升到2GHz,那麼應該可以得到相當於原來的處理器2倍的性能——如果管線一直保持滿載。但事實並非如此,任何CPU內部的管線在預讀取的時候總會有出錯的情況存在,一旦出錯了就必須把這條指令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如果一塊擁有5級管線的CPU在執行一條指令的時候,當執行到第4級時出錯,那麼從第一級管線開始重新執行這條指令的速度,要比一塊擁有10級管線的CPU在第8級管線出錯時重新執行要快的多,也就是說根本無法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資源,那麼為什麼還需要更高主頻的CPU??回溯到幾年以前,讓看看當時1.4GHz和1.5GHz的奔騰四處理器剛剛問世之初的情況:當時Intel公司將原奔騰三處理器的10級管線增加到了奔騰四的20級,管線長度一下提升了100%。最初上市的1.5GHz奔騰四處理器曾經舉步維艱,超長的管線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由於預讀取指令的出錯從而造成的執行效率嚴重低下,甚至根本無法同1GHz主頻的奔騰三處理器相對壘,但明顯的優勢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主頻,因為20級管線同10級管線相比,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縮短了,雖然執行效率降低了,但處理器的主頻是根據每級管線的執行時間而定的,跟執行效率沒有關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採用0.18微米製程的Willamette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能把主頻輕松做到2G的奧秘。固然,更精湛的製造工藝也能對提升處理器的主頻起到作用,當奔騰四換用0.13微米製造工藝的Northwood核心後,主頻的優勢才大幅度體現出來,一直沖到了3.4G,長管線的CPU只有在高主頻的情況下才能充分發揮優勢——用很高的頻率、很短的時鍾周期來彌補它在預讀取指令出錯時重新執行指令所浪費的時間。但是,擁有20級管線、採用0.13微米製程的Northwood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的理論頻率極限是3.5G,那怎麼辦?Intel總是會採用「加長管線」這種屢試不爽的主頻提升辦法——新出來的採用Prescott核心的奔騰四處理器(俗稱P4-E),居然採用了31級管線,通過上述介紹,很明顯能得出Prescott核心的奔四處理器在一個時鍾周期的處理效率上會比採用Northwood核心的奔四處理器慢上一大截,也就是說起初的P4-E並不比P4-C的快,雖然P4-E擁有了更大的二級緩存,但在同頻率下,P4-E絕對不是P4-C的對手,只有當P4-E的主頻提升到了5G以上,才有可能跟P4-3.4C認識Intel與AMD雙核CPU處理器的區別隨著近日英特爾、AMD推出各種雙核CPU新品,「雙核」概念在業內逐漸升溫。有意思的是,雖然都是雙核,英特爾和AMD確各談各的。英特爾大談雙核到桌面,AMD則直取雙核的伺服器市場。這兩個公司雙核到底有什麼不同?以下是關於雙核技術的背景資料,供大家參考。雙核技術背景雙核處理器是指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兩個運算核心,從而提高計算能力。「雙核」的概念最早是由IBM、HP、Sun等支持RISC架構的高端伺服器廠商提出的,不過由於RISC架構的伺服器價格高、應用面窄,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不同的構架最近逐漸熱起來的「雙核」概念,主要是指基於X86開放架構的雙核技術。在這方面,起領導地位的廠商主要有AMD和Intel兩家。其中,兩家的思路又有不同。AMD從一開始設計時就考慮到了對多核心的支持。所有組件都直接連接到CPU,消除系統架構方面的挑戰和瓶頸。兩個處理器核心直接連接到同一個內核上,核心之間以晶元速度通信,進一步降低了處理器之間的延遲。而Intel採用多個核心共享前端匯流排的方式。專家認為,AMD的架構對於更容易實現雙核以至多核,Intel的架構會遇到多個內核爭用匯流排資源的瓶頸問題。AMD和Intel不同的體系結構雙核與雙芯(DualCoreVs.DualCPU):AMD和Intel的雙核技術在物理結構上也有很大不同之處。AMD將兩個內核做在一個Die(內核)上,通過直連架構連接起來,集成度更高。Intel則是採用兩個獨立的內核封裝在一起,因此有人將Intel的方案稱為「雙芯」,認為AMD的方案才是真正的「雙核」。從用戶端的角度來看,AMD的方案能夠使雙核CPU的管腳、功耗等指標跟單核CPU保持一致,從單核升級到雙核,不需要更換電源、晶元組、散熱系統和主板,只需要刷新BIOS軟體即可,這對於主板廠商、計算機廠商和最終用戶的投資保護是非常有利的。客戶可以利用其現有的90納米基礎設施,通過BIOS更改移植到基於雙核心的系統。計算機廠商可以輕松地提供同一硬體的單核心與雙核心版本,使那些既想提高性能又想保持IT環境穩定性的客戶能夠在不中斷業務的情況下升級到雙核心。在一個機架密度較高的環境中,通過在保持電源與基礎設施投資不變的情況下移植到雙核心,客戶的系統性能將得到巨大的提升。在同樣的系統佔地空間上,通過使用雙核心處理器,客戶將獲得更高水平的計算能力和性能要想根據AthlonXP的實際主頻換算出型號:型號=實際頻率×3÷2-500而要想根據型號算出AthlonXP的實際運行頻率:實際頻率=型號×2÷3+333AMD改變了其CPU產品的命名規則,將其產品標稱一個與對手產品主頻相當的型號。例如AthlonXP2000+的實際主頻為1.67GHz,而其2000+的標稱就與Pentium4的2.0GHz相對應。因為AMD的處理器是以低主頻,短流水線的設計而intel的處理器是以高主頻,長流水線的設計…這個好比,要開車從石景山去通州。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走長安街直接就到,可是堵車,二是走五環。雖然遠了點,可是不堵車。AMD走的是長安街,而intel走的是五環。AMDSempron3000+中的3000+AMD的PR值標稱方式,意思是相當於INTER主頻為3.0G的CPU,因為開發技術上的缺陷,AMD的CPU主頻一直就上不去,但是他的這種標稱方法,也不是信口開河的,CELERON3.0是跑不過SEMPRON3000+的,但是它的實際主頻只有可憐的1.8G
『肆』 關於處理器Intel和AMD的區別
AMD Athlon64 2800+(盒) Socket 754/0.13um/L2 512K/1800MHz/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945
AMD Athlon64 FX-53(Sledge Hammer) Socket 940/0.13um/2.4G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6800
AMD Opteron 140 Socket 940/0.13um/14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1980
AMD Opteron 146 Socket 940/0.09um/20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2390
AMD Opteron 240 Socket 940/0.13um/14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1990
AMD Opteron 242 Socket 940/0.13um/16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1890
AMD Opteron 244 Socket 940/0.13um/18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2190
AMD Opteron 246 Socket 940/0.13um/20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2690
AMD Opteron 248 Socket 940/0.13um/22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3990
AMD Opteron 250 Socket 940/0.13um/24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5790
AMD Opteron 252 Socket 940/0.09um/26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1000MHz/盒裝 7990
AMD Sempron 2200+(盒裝) Socket 462(Socket A)/0.13um/1500MHz/L2 256K/前端匯流排 333MHz/盒裝
AMD Sempron 2400+(盒) Socket 462(Socket A)/0.13um/1667MHz/L2 256K/前端匯流排 333MHz
AMD Sempron 2800+ 754針(盒) Socket 754/0.09um/1600MHz/L2 256K/前端匯流排 800MHz
AMD Athlon 64 X2 3800+ Socket 939/0.09um/2.0G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3850
AMD Athlon 64 X2 4200+ Socket 939/0.09um/2.2G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AMD Athlon 64 X2 4800+ Socket 939/0.09um/2.4GHz/L2 2048K/前端匯流排 1000MHz/盒裝 9150
AMD Athlon XP 2600+(Thoroughbred/333) Socket 462(Socket A)/0.13um/L2 512K/2.08GHz/前端匯流排 333MHz/散裝
AMD Athlon64 3000+ 939針(Venice) Socket 939/0.09um/1.8Ghz/L2 512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1200
AMD Athlon64 3200+ 939針(Venice) Socket 939/0.09um/2.0Ghz/L2 512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AMD Athlon64 3500+ 939針(Venice) Socket 939/0.09um/2.2Ghz/L2 512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AMD Athlon64 3800+(Newcastle) Socket 939/0.13um/2000MHz/L2 512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AMD Athlon64 4000+ Socket 939/0.13um/2400M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3800
AMD Athlon64 FX-57 Socket 939/0.09um/2.8GHz/L2 1024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11850
AMD Opteron 265 Socket 940/0.09um/1.8GHz/L2 2048K/前端匯流排 1066MHz/盒裝 9990
AMD Opteron 270 Socket 940/0.09um/2.0GHz/L2 2048K/前端匯流排 1066MHz/盒裝 12190
AMD Opteron 275 Socket 940/0.09um/2.2GHz/L2 2048K/前端匯流排 1066MHz/盒裝 14990
AMD Sempron 2500+ 754針/64bit(盒) Socket 754/0.09um/1400MHz/L2 256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AMD Sempron 2500+(盒) Socket 462(Socket A)/0.13um/L2 256K/1750MHz/前端匯流排 333MHz/盒裝 485
AMD Sempron 2600+ 754針/64bit(盒) Socket 754/0.09um/1600MHz/L2 128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AMD Sempron 2800+ 754針/64bit(盒) Socket 754/0.09um/1600MHz/L2 256K/前端匯流排 800MHz/盒裝 680
第1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HyperTransport匯流排
AMD,這個成立於1969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的處理器廠商,經過多年不懈地與英特爾的抗爭,終於小有成就了—憑藉此前的AthlonXP及目前K8處理器,AMD這個品牌旗下的處理器產品已經成為了不少消費者心中的「最愛」。
然而你對他目前的處理器產品線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在這里就對各系列的產品進行詳細介紹,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任何一家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那麼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處於為敗之地幾乎是不可能的。AMD當然深諳此理,其產品正是不斷技術創新中來獲取我們的「心」……
● HyperTransport匯流排
HyperTransport是AMD為K8平台專門設計的高速串列匯流排。它的發展歷史可回溯到1999年,原名為「LDT匯流排」(Lightning Data Transport,閃電數據傳輸)。2001年7月,這項技術正式推出,AMD同時將它更名為HyperTransport。隨後,Broadcom、Cisco、Sun、NVIDIA、ALi、ATI、Apple、Transmeta等許多企業均決定採用這項新型匯流排技術,而AMD也藉此組建HyperTransport開放聯盟,從而將HyperTransport推向產業界。
在基礎原理上,HyperTransport與目前的PCI Express非常相似,都是採用點對點的單雙工傳輸線路,引入抗干擾能力強的LVDS信號技術,命令信號、地址信號和數據信號共享一個數據路徑,支持DDR雙沿觸發技術等等,但兩者在用途上截然不同—PCI Express作為計算機的系統匯流排,而HyperTransport則被設計為兩枚晶元間的連接,連接對象可以是處理器與處理器、處理器與晶元組、晶元組的南北橋、路由器控制晶元等等,屬於計算機系統的內部匯流排范疇。
第一代HyperTransport的工作頻率在200MHz—800MHz范圍,並允許以100MHz為幅度作步進調節。因採用DDR技術,HyperTransport的實際數據激發頻率為400MHz—1.6GHz,最基本的2bit模式可提供100MB/s—400MB/s的傳輸帶寬。不過,HyperTransport可支持2、4、8、16和32bit等五種通道模式,在400MHz下,雙向4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0.8GB/sec,雙向8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1.6GB/sec;800MHz下,雙向8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3.2GB/sec,雙向16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6.4GB/sec,雙向32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為12.8GB/sec,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匯流排技術。
2004年2月,HyperTransport技術聯盟(Hyper Transport Technology Consortium)又正式發布了HyperTransport 2.0規格,由於採用了Dual-data技術,使頻率成功提升到了1.0GHz、1.2GHz和1.4GHz,雙向16bit模式的匯流排帶寬提升到了8.0GB/sec、9.6GB/sec和11.2GB/sec。Intel 915G架構前端匯流排在6.4GB/sec。
目前AMD的S939 Athlon64處理器都已經支持1Ghz Hyper-Transport匯流排,而最新的K8晶元組也對雙工16Bit的1GHz Hyper-Transport提供了支持,令處理器與北橋晶元的傳輸率達到8GB/s。
第2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64位技術
● AMD 64技術
AMD公司於2003年4月22日推出了第一款AMD64 處理器—即用於伺服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處理器。於2003年9月23日推出AMD速龍64處理器—這是用於基於Windows的台式電腦和移動PC機的第豢詈臀ㄒ灰豢?4位處理器。
AMD64技術採用類似於從80286升級在80386的平滑升級方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定址位寬,另一方面又具備向下兼容,這樣可以在讓64bit處理器運行在32bit應用環境下,而且64位計算技術可使操作系統和軟體處理更多數據並訪問極大量的內存。
在AMD64架構中,AMD在x86架構基礎上將通用寄存器和SIMD寄存器的數量增加了1倍:其中新增了8個通用寄存器以及8個SIMD寄存器作為原有x86處理器寄存器的擴充。這些通用寄存器都工作在64位模式下,經過64位編碼的程序就可以使用到它們,在32位環境下並不完全使用到這些寄存器,同時AMD也將原有的EAX等寄存器擴展至64位的RAX,這樣可以增強通用寄存器對位元組的操作能力。
與此同時,為了同時支持32位和64位代碼及寄存器,x86-64架構允許處理器工作在以下兩種模式:Long Mode長模式和Legacy Mode傳統模式,Long模式又分為兩種子模式:64位模式和Compatibility Mode兼容模式。目前支持AMD 64的操作系統包括Linux、FreeBSD還有Windows XP 64Bit Edition。
Intel在經過一番變革之後,也推出了類似的x86-64擴展指令集EM64T,從技術架構上有抄襲AMD64之疑!
第3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Cool『n』Quiet技術
● Cool『n』Quiet技術
Athlon64系列的另一個關鍵特性是AMD特有的Cool『n』Quiet技術,這是一種智能溫控技術,可以在CPU沒有滿負荷運行的時候降低處理器頻率以及散熱風扇的速度,以此來降低系統的功耗和風扇的噪音。
類似於移動版Athlon 64所採用的PowerNow!技術,它可自動調節處理器的工作頻率,並搭配測溫器件,自動調速散熱器達到降溫靜音效果。可以這樣認為,Athlon 64的CnQ技術幾乎可以與Intel PentiumM中所使用的SpeedStep技術和Transmeta Crusoe中的LongRun技術相媲美。目前除了32位閃龍外,目前S754、S939的Athlon64、64位閃龍處理器都支持此功能。
當然Intel也在基於Prescott核心的處理器中入引入了Thermal Control Circuit溫控技術,效果相對於Cool『n』Quiet技術要更勝一籌。不同於Cool『n』Quiet,Thermal Control Circuit熱量控制電路擁有兩套熱敏二極體。
其中一套熱敏二極體偵測CPU的溫度值並傳輸給主板上的硬體監控系統,這套裝置象傳統的內部溫控技術一樣通過關閉系統來保護CPU,不過只是在緊急情況才會自動關閉。第二套熱敏二極放置在CPU內核溫度最高的部位,幾乎觸及ALU單元,也做為熱量控制電路的一個組成部分,溫控效果更具動態性。
第4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整合內存控制器
● 整合內存控制器
在K8的處理器架構中,將原本內建於北橋晶元的內存控制器部份,轉移到處理器身上,這樣一來內存的規格便建立在使用的處理器上,而不是決定在晶元組身上了!
我們都知道,P4平台是目前唯一支持雙通道DDR2內存架構的桌面平台,擁有的內存帶寬已經比此前的雙通道DDR要高許多,而Athlon 64平台目前能停留在雙通道DDR400的水準。
但由於Athlon 64平台的內存控制器在CPU內部,內存延遲要遠低於、運作效率要遠優於P4平台,而且由於內存控制器將與CPU速度相同,因此內存帶寬是隨著內核頻率提升同步提升的,這使得Athlon 64內存架構是按需配置的。
換句話說玩家在選購K8處理器時,除了運作頻率的考慮外,也得考慮該處理器是支持何種的內存架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縮短內存傳輸的時間來增些許的效能,缺點是一旦想更換處理器可能連同主機板也要一並換掉。
第5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CPU硬體防毒技術
● CPU硬體防毒技術
K8處理器還有一項絕技—NX bit防毒技術。相信很多用戶還對沖擊波病毒心有餘悸,其實,像沖擊波這種蠕蟲病毒就都是靠緩沖區溢出問題興風作浪的,而通過NX bit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
NX bit可以通過在轉換物理地址和邏輯地址的頁面編譯台中添加NX位來實現NX。在CPU進行讀指令操作時,將從實際地址讀出數據,隨後將使用頁面編譯台由邏輯地址轉換為物理地址。如果這個時候NX位生效,會引發數據錯誤。一般情況下,緩沖區溢出攻擊會使內存中的緩沖區溢出,修改數據在堆棧中的返回地址。
一旦改寫了返回地址,則堆棧中的數據在被CPU讀入時就可能運行保存在任意位置的命令。通常由於溢出的數據中包括程序,因此可能會運行非法程序。因此,操作系統在確保堆棧及緩沖區的數據時,只需將該區域的NX位設置為開啟(ON)的狀態即可防止運行堆棧及緩沖區內的程序,其原理就是通過把程序代碼與數據完全分開來防止病毒的執行。
英特爾也在它的「J」系列處理器中加入了類似功能,但其與AMD硬體防毒技術的實現原理是一樣的。
第6頁:AMD CPU的獨門秘術 - 3DNow!、SSE、SSE2一樣不少!
● 3DNow!、SSE、SSE2一樣不少!
3DNOW!是AMD推出的指令集,主要中通過單指令多數據(SIMD)技術來提高CPU的浮點運算性能;它們都支持在一個時鍾周期內同時對多個浮點數據進行處理;都有支持如像MPEG解碼之類專用運算的多媒體指令。與Intel公司的MMX技術側重於整數運算有所不同,3DNow!指令集主要針對三維建模、坐標變換 和效果渲染等三維應用場合,在軟體的配合下,可以大幅度提高3D處理性能。
不過,由於受到Intel在商業上以及Pentium 3/4成功的影響,軟體在支持SSE、SSE2、SSE3上比起3DNow!更為普遍。因此,雖然Intel是自己的冤家,AMD仍繼續推出了增強版Enhanced 3DNow!,引入了SSE、SSE2、SSE3指令集的支持。其中目前基於Venice核心上的新Athlon 64處理器也是目前支持最多SIMD指令集的處理器,包3DNow!,SSE2和SSE3一樣不少。從技術上來看,SSE3對於SEE2的改進非常有限,我們不應該期望SSE3指令集能為新Athlon 64帶來大幅度的性能提升,而且性能提升也需要有軟體支持為前提。
第12頁:AMD全系列桌面處理器點評 - Athlon64 X2
● Athlon64 X2
Athlon 64 X2是AMD的桌面雙核心處理器,競爭對手是英特爾的Pentium D處理器。從架構上來看,Athlon 64 X2除了多個「芯」外與目前的Athlon 64並沒有任何區別。Athlon 64 X2的大多數技術特徵、功能與目前市售的Socket939 Athlon 64處理器是一樣的,而且這些雙核心處理器仍將使用1GHz HyperTransport匯流排與晶元組連接及支持雙通道DDR內存技術。
目前Athlon 64 X2共有Toledo、於Manchester兩個核心版本:其中Toledo核心就相當於是兩個San Diego核心的Athlon 64處理器的集成,而Manchester自然就相當於兩個Venice核心了,兩者主要區別是L2緩存容量之一。AMD Athlon64 x2雙核心處理器共推出五個型號,分別是3800+、4200+、4400+、4600+與4800+,這五款處理器除了在頻率上有2.0Ghz與2.4Ghz的差異外,L2高速緩存也有1MB+1MB與2MB+2MB的差異。
AMD Athlon64 x2雙核心處理器由AMD德國Feb 30晶圓廠生產,晶體管數目為154—233.2 million(視L2緩存容量而定),採用90納米SOI製程設計,除了具備x86-64Bit架構外,並具備了3D NOW! Pro、SEE、SEE2、SEE3指令集,並整合防毒與Cool」Qulet節電技術。
結語:
可以說,AMD目前的產品劃分做的很好,從Socket 754的Sempron、Athlon 64,Socket 939的Athlon 64、Athlon 64 FX,再到雙核心Athlon 64 X2,幾乎每一個價格範圍都有產品,這一方面說明了AMD市場運作的漸漸成熟,我們也期望AMD未來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