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計算機高級語言裡面的編譯型和解釋型有什麼區別
高級語言所編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計算機識別,必須經過轉換才能被執行,按轉換方式可
將它們分為兩類:
1.解釋類:執行方式類似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同聲翻譯」,應用程序源代碼一邊由
相應語言的解釋器「翻譯」成目標代碼(機器語言),一邊執行,因此效率比較低,而且不
能生成可獨立執行的可執行文件,應用程序不能脫離其解釋器,但這種方式比較靈活,可
以動態地調整、修改應用程序,典型的解釋型的高級語言有BASIC。
2.編譯類:編譯是指在應用源程序執行之前,就將程序源代碼「翻譯」成目標代碼
(機器語言),因此其目標程序可以脫離其語言環境獨立執行,使用比較方便、效率較高。
但應用程序一旦需要修改,必須先修改源代碼,再重新編譯生成新的目標文件(*.OBJ)才
能執行,只有目標文件而沒有源代碼,修改很不方便。現在大多數的編程語言都是編譯型
的,例如Visual C++、Delphi等。
高級語言里一個程序的編譯和執行大概是 下面的情況:
編譯器將高級語言從源代碼翻譯成與之等價的目標程序(就相當於從中文翻譯成中文),而後就隱退了。在隨後的某個時刻,用戶啟動目標程序由操作系統執行。實現高級語言的另外一種方式為解釋:
與編譯不同的是,解釋器在目標程序(其實根本就沒有目標程序,只是與編譯來對比)執行期間,解釋器一直隨之運行。這種執行過程完全由解釋器控制的。從效果上看,解釋器實現了一台「虛擬計算機」,其「機器語言」就是高級語言,解釋器一次讀入一條或多條語句,按照其自身規定的方式去執行相應的操作。一般說來,解釋比編譯有著很好的靈活性;編譯一般有著較好的性能。但是有些語言確是採用了兩者的混合形式:
書中的原文:」如果初始階段的翻譯器比較簡單,我們就說這個語言是「解釋的」。如果翻譯器很復雜,我們就說這一語言是「編譯的」。現在兩者的區分變得有些模糊了,因為「簡單」和「復雜」都是修飾性術語,也因為完全可能出現用一個編譯器(復雜的翻譯過程)生成代碼,而後又由一個復雜的虛擬機(解釋器)執行。對於最後這種情況,如果翻譯器對程序做了徹底的分析(而不是做某種「機械的」變換),而且有關的中間語言程序與源程序並沒有很強的相似性,我們還是說這個語言是編譯的。這兩種特性----徹底的分析和非平凡的變換-----是刻畫編譯方式的標志性特徵。「
根據以上標准,首先CSC只是對C#到IL做」機械「的翻譯,而且C#和IL之間有很強的相似性,因為兩者的程序代碼幾乎可以100%相互轉換(比如reflector可以將C#反編成IL,也可以將IL反編為C#)。您認為呢?
PS:再者某些人認為的ngen和cache程序集其實也是支持C#是解釋語言的結論,因為編譯型語言因為性能的天然因素是不需要這些手段的
應該是這個吧。。。。。。。
B. 解釋型語言和編譯型語言的區別是什麼
解釋型語言和編譯型語言的區別是在於翻譯的時間點不同。編譯型語言是在代碼執行之前進行編譯,生成中間代碼文件。解釋型語言是在運行時進行及時解釋,並立即執行,當編譯器以解釋方式運行的時候,也稱之為解釋器。
計算機不能理解除任何機器語言之外的語言,所以必須把程序員所寫的代碼翻譯成機器語言才能執行程序。程序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的工具,被稱為翻譯器。
解釋型語言的特性
解釋型語言效率低,每執行一次都要進行翻譯。非獨立性,跨平台性好編譯型語言進行移植後要重新編譯,相對而言解釋型語言跨平台較容易。
同等條件下,編譯型語言對系統的條件要求比較低,像開發操作系統,大型應用程序,資料庫系統,則用編譯型語言。對不同平台兼容性有一定要求的程序通常使用解釋型語言。
C. 關於「編譯型語言」和「解釋性語言」的區別
1、程序控制權不同:
對於解釋性語言而言,程序運行時的控制權在解釋器(jre,.net)而不再用於程序。編譯型語言對於編譯器而言,運行時的控制權在用戶程序。
2、運行速度不同:
一些網頁腳本,伺服器腳本以及輔助開發介面這樣的對速度要求不高,對不同系統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的程序則通常使用解釋性語言,如Java、JavaScript、VBScript、Perl、Python、Ruby、Matlab等等。
編譯語言由於程序執行速度快,同等條件下對系統的要求比較低,因此像開發操作系統、大型應用程序、資料庫系統等時都採用它,像C/C++,Pascal/Object Pascal(Delphi)等都是編譯型語言。
3、移植性不同:
解釋型語言,例如Java語言,Java程序首先通過編譯器編譯成class文件,如果在Windows平台上運行,則通過Windows平台上的Java虛擬機(VM)進行解釋。如果運行在Linux平台上,則通過Linux平台上的Java虛擬機進行解釋執行。
所以說能跨平台,前提是平台上必須要有相匹配的Java虛擬機。如果沒有Java虛擬機,則不能進行跨平台。
編譯型語言,例如C語言,用C語言開發程序後,需要通過編譯器把程序編譯成機器語言(即計算機可以識別的二進制文件,因為不同的操作系統識別的二進制文件是不同的),所以C語言程序進行移植後,需要重新編譯(如Windows編譯成ext文件,Linux編譯成erp文件)。
D. 和 匯編型,編譯型,解釋型語言的區別
編譯型語言在程序執行之前,有一個單獨的編譯過程,將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以後執行這個程序的時候,就不用再進行翻譯了。 2.解釋型語言,是在運行的時候將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
E. 解釋型語言和編譯型語言的區別
首先,我們編程都是用的高級語言(寫匯編和機器語言的大牛們除外),計算機不能直接理解高級語言,只能理解和運行機器語言,所以必須要把高級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計算機才能運行高級語言所編寫的程序。
說到翻譯,其實翻譯的方式有兩種,一個是編譯,一個是解釋。兩種方式只是翻譯的時間不同。
用編譯型語言寫的程序執行之前,需要一個專門的編譯過程,通過編譯系統(不僅僅只是通過編譯器,編譯器只是編譯系統的一部分)把高級語言翻譯成機器語言(具體翻譯過程可以參看下圖),把源高級程序編譯成為機器語言文件,比如windows下的exe文件。以後就可以直接運行而不需要編譯了,因為翻譯只做了一次,運行時不需要翻譯,所以編譯型語言的程序執行效率高,但也不能一概而論,部分解釋型語言的解釋器通過在運行時動態優化代碼,甚至能夠使解釋型語言的性能超過編譯型語言。
F.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的區別是什麼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的區別是翻譯的時間點不同。
編譯型語言:編譯型語言在執行之前要先經過編譯過程,編譯成為一個可執行的機器語言的文件,比如exe。
因為翻譯只做一遍,以後都不需要翻譯,所以執行效率高。
解釋型語言:解釋性語言編寫的程序不進行預先編譯,以文本方式存儲程序代碼。
執行時才翻譯執行程序每執行一次就要翻譯一遍。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的詳細介紹:
對於編譯型語言,開發完成以後需要將所有的源代碼都轉換成可執行程序,比如Windows下的.exe文件,可執行程序裡麵包含的就是機器碼。只要我們擁有可執行程序,就可以隨時運行,不用再重新編譯了,也就是「一次編譯,無限次運行」。
在運行的時候,我們只需要編譯生成的可執行程序,不再需要源代碼和編譯器了,所以說編譯型語言可以脫離開發環境運行。
編譯型語言一般是不能跨平台的,也就是不能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之間隨意切換。
對於解釋型語言,每次執行程序都需要一邊轉換一邊執行,用到哪些源代碼就將哪些源代碼轉換成機器碼,用不到的不進行任何處理。
每次執行程序時可能使用不同的功能,這個時候需要轉換的源代碼也不一樣。
因為每次執行程序都需要重新轉換源代碼,所以解釋型語言的執行效率天生就低於編譯型語言,甚至存在數量級的差距。
計算機的一些底層功能,或者關鍵演算法,一般都使用C/C++實現,只有在應用層面(比如網站開發、批處理、小工具等)才會使用解釋型語言。
G. 編譯型語言與解釋型語言的區別
編譯型語言是編譯好二進制代碼直接有機器執行;
解釋型一般都是有一個虛擬機,交給虛擬機執行,虛擬機在交給CPU執行~
H. 解釋性語言和編譯型語言的區別與不同
解釋型語言,比如BASIC,這些都是將源程序直接提供給電腦,電腦按照語句順序執行,一邊翻譯一邊執行;
編譯型是事先將源程序代碼經過加工、固定,形成可執行代碼,然後單獨運行的。
區別:
-解釋型程序執行效率要低於編譯型形成的可執行程序
-解釋型程序代碼尺寸大於可執行程序
-解釋型程序加密性不如可執行程序
-解釋型程序可讀性和可調試性要比可執行程序高
-解釋型程序可移植性要高於可執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