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短路徑演算法
Dijkstra演算法,A*演算法和D*演算法
Dijkstra演算法是典型最短路演算法,用於計算一個節點到其他所有節點的最短路徑。主要特點是以起始點為中心向外層層擴展,直到擴展到終點為止。Dijkstra演算法能得出最短路徑的最優解,但由於它遍歷計算的節點很多,所以效率低。
Dijkstra演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演算法,在很多專業課程中都作為基本內容有詳細的介紹,如數據結構,圖論,運籌學等等。
Dijkstra一般的表述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用永久和臨時標號方式,一種是用OPEN, CLOSE表方式,Drew為了和下面要介紹的 A* 演算法和 D* 演算法表述一致,這里均採用OPEN,CLOSE表的方式。
大概過程:
創建兩個表,OPEN, CLOSE。
OPEN表保存所有已生成而未考察的節點,CLOSED表中記錄已訪問過的節點。
1. 訪問路網中里起始點最近且沒有被檢查過的點,把這個點放入OPEN組中等待檢查。
2. 從OPEN表中找出距起始點最近的點,找出這個點的所有子節點,把這個點放到CLOSE表中。
3. 遍歷考察這個點的子節點。求出這些子節點距起始點的距離值,放子節點到OPEN表中。
4. 重復2,3,步。直到OPEN表為空,或找到目標點。
提高Dijkstra搜索速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數據結構採用Binary heap的方法,和用Dijkstra從起始點和終點同時搜索的方法。
A*(A-Star)演算法是一種啟發式演算法,是靜態路網中求解最短路最有效的方法。
公式表示為: f(n)=g(n)+h(n),
其中f(n) 是節點n從初始點到目標點的估價函數,
g(n) 是在狀態空間中從初始節點到n節點的實際代價,
h(n)是從n到目標節點最佳路徑的估計代價。
保證找到最短路徑(最優解的)條件,關鍵在於估價函數h(n)的選取:
估價值h(n)<= n到目標節點的距離實際值,這種情況下,搜索的點數多,搜索范圍大,效率低。但能得到最優解。
如果 估價值>實際值, 搜索的點數少,搜索范圍小,效率高,但不能保證得到最優解。
估價值與實際值越接近,估價函數取得就越好。
例如對於幾何路網來說,可以取兩節點間歐幾理德距離(直線距離)做為估價值,即f=g(n)+sqrt((dx-nx)*(dx-nx)+(dy-ny)*(dy-ny));這樣估價函數f在g值一定的情況下,會或多或少的受估價值h的制約,節點距目標點近,h值小,f值相對就小,能保證最短路的搜索向終點的方向進行。明顯優於Dijstra演算法的毫無無方向的向四周搜索。
conditions of heuristic
Optimistic (must be less than or equal to the real cost)
As close to the real cost as possible
主要搜索過程:
創建兩個表,OPEN表保存所有已生成而未考察的節點,CLOSED表中記錄已訪問過的節點。
遍歷當前節點的各個節點,將n節點放入CLOSE中,取n節點的子節點X,->算X的估價值->
While(OPEN!=NULL)
{
從OPEN表中取估價值f最小的節點n;
if(n節點==目標節點) break;
else
{
if(X in OPEN) 比較兩個X的估價值f //注意是同一個節點的兩個不同路徑的估價值
if( X的估價值小於OPEN表的估價值 )
更新OPEN表中的估價值; //取最小路徑的估價值
if(X in CLOSE) 比較兩個X的估價值 //注意是同一個節點的兩個不同路徑的估價值
if( X的估價值小於CLOSE表的估價值 )
更新CLOSE表中的估價值; 把X節點放入OPEN //取最小路徑的估價值
if(X not in both)
求X的估價值;
並將X插入OPEN表中; //還沒有排序
}
將n節點插入CLOSE表中;
按照估價值將OPEN表中的節點排序; //實際上是比較OPEN表內節點f的大小,從最小路徑的節點向下進行。
}
A*演算法和Dijistra演算法的區別在於有無估價值,Dijistra演算法相當於A*演算法中估價值為0的情況。
動態路網,最短路演算法 D*A* 在靜態路網中非常有效(very efficient for static worlds),但不適於在動態路網,環境如權重等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下。
D*是動態A*(D-Star,Dynamic A*) 卡內及梅隆機器人中心的Stentz在1994和1995年兩篇文章提出,主要用於機器人探路。是火星探測器採用的尋路演算法。
主要方法:
1.先用Dijstra演算法從目標節點G向起始節點搜索。儲存路網中目標點到各個節點的最短路和該位置到目標點的實際值h,k(k為所有變化h之中最小的值,當前為k=h。每個節點包含上一節點到目標點的最短路信息1(2),2(5),5(4),4(7)。則1到4的最短路為1-2-5-4。
原OPEN和CLOSE中節點信息保存。
2.機器人沿最短路開始移動,在移動的下一節點沒有變化時,無需計算,利用上一步Dijstra計算出的最短路信息從出發點向後追述即可,當在Y點探測到下一節點X狀態發生改變,如堵塞。機器人首先調整自己在當前位置Y到目標點G的實際值h(Y),h(Y)=X到Y的新權值c(X,Y)+X的原實際值h(X).X為下一節點(到目標點方向Y->X->G),Y是當前點。k值取h值變化前後的最小。
3.用A*或其它演算法計算,這里假設用A*演算法,遍歷Y的子節點,點放入CLOSE,調整Y的子節點a的h值,h(a)=h(Y)+Y到子節點a的權重C(Y,a),比較a點是否存在於OPEN和CLOSE中,方法如下:
while()
{
從OPEN表中取k值最小的節點Y;
遍歷Y的子節點a,計算a的h值 h(a)=h(Y)+Y到子節點a的權重C(Y,a)
{
if(a in OPEN) 比較兩個a的h值
if( a的h值小於OPEN表a的h值 )
{ 更新OPEN表中a的h值;k值取最小的h值
有未受影響的最短路經存在
break;
}
if(a in CLOSE) 比較兩個a的h值 //注意是同一個節點的兩個不同路徑的估價值
if( a的h值小於CLOSE表的h值 )
{
更新CLOSE表中a的h值; k值取最小的h值;將a節點放入OPEN表
有未受影響的最短路經存在
break;
}
if(a not in both)
將a插入OPEN表中; //還沒有排序
}
放Y到CLOSE表;
OPEN表比較k值大小進行排序;
}
機器人利用第一步Dijstra計算出的最短路信息從a點到目標點的最短路經進行。
D*演算法在動態環境中尋路非常有效,向目標點移動中,只檢查最短路徑上下一節點或臨近節點的變化情況,如機器人尋路等情況。對於距離遠的最短路徑上發生的變化,則感覺不太適用。
㈡ 最短路的Dijkstra演算法代碼
#define max 32767
int dist[500];
int cost[500][500];
int s[500];
void D(int cost[][500],int n,int v,int *flag)
{
int i,j,min,k,v1;
v1=v-1;
for(i=0;i<n;i++)
{dist[i]=cost[v1][i];
s[i]=0;}
s[v1]=1;
for(i=0;i<n;i++)
{
min=max;
for(j=0;j<n;j++)
if(!s[j]&&(dist[j]<min))
{min=dist[j];k=j;}
if(min==max&&i!=n-1) {*flag=0;break;}
s[k]=1;
for(j=0;j<n;j++)
if(!s[j]&&(dist[j]>dist[k]+cost[k][j]))
dist[j]=dist[k]+cost[k][j];
}
}
㈢ 最短路徑演算法
最短路徑的演算法主要有三種:floyd演算法、Dijkstra演算法、Bellman-Ford(貝爾曼-福特)
一、floyd演算法
基本思想如下:從任意節點A到任意節點B的最短路徑不外乎2種可能,1是直接從A到B,2是從A經過若干個節點X到B。所以,我們假設Dis(AB)為節點A到節點B的最短路徑的距離,對於每一個節點X,我們檢查Dis(AX) + Dis(XB) < Dis(AB)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證明從A到X再到B的路徑比A直接到B的路徑短,我們便設置Dis(AB) = Dis(AX) + Dis(XB),這樣一來,當我們遍歷完所有節點X,Dis(AB)中記錄的便是A到B的最短路徑的距離。
三、Bellman-Ford(貝爾曼-福特)
演算法的流程如下:
給定圖G(V, E)(其中V、E分別為圖G的頂點集與邊集),源點s,
1.數組Distant[i]記錄從源點s到頂點i的路徑長度,初始化數組Distant[n]為, Distant[s]為0;
2.以下操作循環執行至多n-1次,n為頂點數:
對於每一條邊e(u, v),如果Distant[u] + w(u, v) < Distant[v],則另Distant[v] = Distant[u]+w(u, v)。w(u, v)為邊e(u,v)的權值;
若上述操作沒有對Distant進行更新,說明最短路徑已經查找完畢,或者部分點不可達,跳出循環。否則執行下次循環;
3.為了檢測圖中是否存在負環路,即權值之和小於0的環路。對於每一條邊e(u, v),如果存在Distant[u] + w(u, v) < Distant[v]的邊,則圖中存在負環路,即是說該圖無法求出單源最短路徑。否則數組Distant[n]中記錄的就是源點s到各頂點的最短路徑長度。
可知,Bellman-Ford演算法尋找單源最短路徑的時間復雜度為O(V*E).
㈣ C語言實現最短路問題的演算法
#i nclude<stdio.h>
#i nclude <stdlib.h>
//Dijkstra演算法實現函數
void Dijkstra(int n,int v,int dist[],int prev[],int **cost)
{
int i;
int j;
int maxint = 65535;//定義一個最大的數值,作為不相連的兩個節點的代價權值
int *s ;//定義具有最短路徑的節點子集s
s = (int *)malloc(sizeof(int) * n);
//初始化最小路徑代價和前一跳節點值
for (i = 1; i <= n; i++)
{
dist[i] = cost[v][i];
s[i] = 0;
if (dist[i] == maxint)
{
prev[i] = 0;
}
else
{
prev[i] = v;
}
}
dist[v] = 0;
s[v] = 1;//源節點作為最初的s子集
for (i = 1; i < n; i++)
{
int temp = maxint;
int u = v;
//加入具有最小代價的鄰居節點到s子集
for (j = 1; j <= n; j++)
{
if ((!s[j]) && (dist[j] < temp))
{
u = j;
temp = dist[j];
}
}
s[u] = 1;
//計算加入新的節點後,更新路徑使得其產生代價最短
for (j = 1; j <= n; j++)
{
if ((!s[j]) && (cost[u][j] < maxint))
{
int newdist = dist[u] + cost[u][j];
if (newdist < dist[j])
{
dist[j] = newdist;
prev[j] = u;
}
}
}
}
}
//展示最佳路徑函數
void ShowPath(int n,int v,int u,int *dist,int *prev)
{
int j = 0;
int w = u;
int count = 0;
int *way ;
way=(int *)malloc(sizeof(int)*(n+1));
//回溯路徑
while (w != v)
{
count++;
way[count] = prev[w];
w = prev[w];
}
//輸出路徑
printf("the best path is:\n");
for (j = count; j >= 1; j--)
{
printf("%d -> ",way[j]);
}
printf("%d\n",u);
}
//主函數,主要做輸入輸出工作
void main()
{
int i,j,t;
int n,v,u;
int **cost;//代價矩陣
int *dist;//最短路徑代價
int *prev;//前一跳節點空間
printf("please input the node number: ");
scanf("%d",&n);
printf("please input the cost status:\n");
cost=(int **)malloc(sizeof(int)*(n+1));
for (i = 1; i <= n; i++)
{
cost[i]=(int *)malloc(sizeof(int)*(n+1));
}
//輸入代價矩陣
for (j = 1; j <= n; j++)
{
for (t = 1; t <= n; t++)
{
scanf("%d",&cost[j][t]);
}
}
dist = (int *)malloc(sizeof(int)*n);
prev = (int *)malloc(sizeof(int)*n);
printf("please input the source node: ");
scanf("%d",&v);
//調用dijkstra演算法
Dijkstra(n, v, dist, prev, cost);
printf("*****************************\n");
printf("have confirm the best path\n");
printf("*****************************\n");
for(i = 1; i <= n ; i++)
{
if(i!=v)
{
printf("the distance cost from node %d to node %d is %d\n",v,i,dist[i]);
printf("the pre-node of node %d is node %d \n",i,prev[i]);
ShowPath(n,v,i, dist, prev);
}
}
}
㈤ 幫忙講一下最短路演算法的過程,比如在一個圖上怎麼求出最短路,舉個例子。
比如有一直線CD,CD是河,CD上邊有AB兩個點,分別到河邊不同距離,現在要去河邊打水,問從哪去打水距離最近?
從A出發的話以河為中間分界線,鏡像A'到對面,然後A'-B連線,A'B直線跟CD交界點打水就是最近距離,如果由B出發的話原理一樣,也可以鏡像出B'連成AB'畫出一交界點也是最近的打水點,
㈥ 求寫最短路徑演算法。由A地到E地,途經B(B1,B2,B3)C(C1,C2,C3)地,基於矩陣乘法求最短路徑。給出步驟
們把求A →E 的最短路分解為四個階段A →B →C→D →E 來求解。每一個階段可以用一個矩陣來表示,這個矩陣稱為權矩陣。相鄰階段的路徑可以用權矩陣的乘積來表示。但這里的矩陣乘法和普通矩陣乘積運算的區別是:普通矩陣乘積其對應元素是相應元素乘積的代數和,這里把元素相乘改為相加,元素的代數和改為取小運算,如果不同層節點間沒有連接,則視它們之間的距離為無窮大. 如果是求極大,改為取大運算,此時如果不同層節點間沒有連接,則視它們的距離為0。
如下:
由A地到B地的距離可表示為:A[2 5 8]
由B地到C地的權矩陣可表示為
[3,6,5;7,10,8;4,9,6]
因此由A到C的權矩陣為[2,5,8][3,6,5;7,10,8;4,9,6]=[5,8,7]
因此由A到D的權矩陣為[5,8,7)][7,5;3,4;5,2]=[11 ,9]
由A→E的權矩陣為:[11 ,9][4,2)]=[15,11]
因此從家裡到學校的最短距離為11百米,最近的路徑為從A地出發經過B1地C1地D2地到達E地。
下面我們給出基於「矩陣乘法」求解最短路的演算法:
第一階段:計算出圖中從起始點到終點最短路的長度.
step1 劃分出該網路圖中的層次關系(網路劃分為N 層,起點為第一層,終點為第N 層) ;
step2 依次給出從第i 層到第i + 1 層的權矩陣( i= 1 ,2 , …, N21) ; (若第i 層有m 個頂點;第i + 1 層有n
個頂點, 則從第i 層到第i + 1 層的權矩陣為m *n
階) .
step3 按照我們定義的矩陣乘法計算出最短路的
數值.
第二階段:尋找最短路所經過的中間點.
(利用第一階段中step2 的數據) 計算出從第i 層到
終點的最短路, 對比與i21 層到終點的最短路, 從而確
定出第i 層上最短路所經過的頂點( i = 2 , …, N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