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山海經》的編譯者是誰
《山海經》古傳有 32 篇,含山海經圖,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勘定為 18 篇,是由《五藏山經》五篇、《海內經》五篇、《海外經》四篇以及《大荒經》四篇組合而成。
《山海經》全篇雖僅有三萬一千字,算不上繁重的長篇巨構,但作者及成書年代卻錯綜復雜,已演化為學術史上的個重要爭論。
歷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經》的學者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他在《史記?大宛列傳》中稱:「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矣。」司馬遷認為《山海經》中所記述的生物過於荒誕無稽,因此作史時不將其作為參考,因而也未提及作者及其他信息。
△《水經注》清乾隆年間 · 天都黃氏刻本
至西漢末年劉向、劉歆校注時,首次將《山海經》的成書歸功於夏朝的大禹和伯益,並在《上<山海經>表》中指出:「《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由於此說法出現的時間最早,流傳時間最長,被一般學者所接受。
至東漢時期,哲學家王充隨其說,在其著作《論衡》中稱:「禹主治水,亦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遠不至。以所聞見作《山海經》。」然而,伴隨著魏晉之後學者對《山海經》硏究的增多,這種說法遭到了否認。
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80 余處,經他研究發現,《山海經》編書稀絕,書策落次,難以輯綴,由於流傳年代久遠,簡冊本難免出現錯簡、殘筒、漏簡等錯訛,後人又加以假合,與原意相差甚遠,懷疑此書非出於一人一時之手。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中提到《山海經》文中有長沙、零陵、桂陽等秦漢以後才出現的地名,認為絕非是禹、益所作。
此後,伴隨著考古學和校勘學的發展,《山海經》的成書作者是禹、益之說日趨被否定。
❷ 全譯摘譯編譯的區別
答:編譯就是既編又譯,譯是編的基礎和依據,編譯的目的和歸宿(轉引自劉洪潮,2004: 379) 。編譯就是把一種或若干種外國作品、文章或資料根據讀者的需要加以改編的一種工作,是翻譯和編寫二者的有機結合。
摘譯就是譯者摘取一些被認為重要的,或者說傳達了重要信息的新聞段落或內容作為翻譯對象進行翻譯。摘譯不同於編譯,後者保持原文的整體框架,在內容上可以進行取捨整合,而前者是根據需要從原文中零星地抽取,一旦確定抽取的內容後必須完整地將其翻譯出來。
全譯就是譯者將所有內容作為翻譯對象進行翻譯,並不對其做刪減。
❸ 西遊記的編譯者
西遊記的編譯者是作者:吳承恩先生。
❹ 希臘神話故事的編譯者是誰
《希臘神話故事》作者斯威布,周晨譯,是2009年8月1日武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❺ 譯者跟編譯者有什麼區別嗎
所謂譯者就是翻譯者,就是把A語言的書籍或者文獻翻譯成B語言的人,你看過一些外文書籍都會有譯者某某某這樣。編譯,是一個計算機學科的專業詞彙,所謂編譯就是把程序員書寫的高級語言程序(比如C語言或者JAVA再或者其他你聽說過的高級編程語言)轉化或者說編譯成計算機可以識別的機械語言(機械語言就是二進制的高低電平),編譯的過程還有一些細節就不說了,所謂編譯者是個不嚴謹的叫法,因為現在基本不存在被直接人力書寫的機械語言,因為太麻煩,人類軟體從業者可以直接用高級語言,或者匯編語言來書寫程序(源程序)然後電腦自帶的編譯器會完成編譯,讓程序可以被執行。我覺得我說的有點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