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余莎莉主要經歷
余莎莉
余莎莉(ShirleyYu),本名余佩芳,廣東台山人,香港70年代的艷星。
1975年,初涉影壇,主演了吳思遠的警匪電影《廉政風暴》。1976年,與歐陽莎菲,谷峰搭戲,主演風月片《騙財騙色》。之後拍攝由李翰祥導演的風月電影《風花雪月》和《拈花惹草》。1977年,拍攝了風月作品《紅樓春夢》,並在其中飾演王熙鳳;之後在邵氏趕拍的劇情片《應召名冊》中,余莎莉飾演自殺身亡的艷星白小曼。1978年,在武俠片《射鵰英雄傳續集》中飾演傻姑;同年與郭追合作,拍攝武俠電影《生死門》,並在其中飾演彭雙雙。1979年,與邵音音合作,拍攝了風月片《子曰「食色性也》,並在其中飾演兆妻;與秦煌合作,在風月片《軍閥趣史》中飾演翠月;並在恐怖片《鬼叫春》中飾演二妹苗芬。1981年,與宗華合作,在《流氓千王》中扮演妓女。1996年,余莎莉投資拍攝了電影《血腥Friday》。
中文名:余莎莉
外文名:ShirleyYu
別名:余華芳
國籍:中國
出生地:廣東
職業:演員
畢業院校:香港新法書院
經紀公司:邵氏公司
代表作品:廉政風暴、鬼叫春、紅樓春夢
主要成就:1973年參加過香港小姐選舉
早年經歷
余莎莉本名余佩芳,廣東台山人,國民黨第57師師長余程萬的女兒,年幼喪父,父親死後家道中落。余小時候成績不好,但是人長得漂亮,自此走上了演藝的道路。1973年,曾參加香港小姐選舉。
演藝經歷
1975年,初涉影壇,與金標搭戲,主演了吳思遠的警匪電影《廉政風暴》;之後參演電影《以毒攻毒》。
1976年,與歐陽莎菲,谷峰搭戲,主演李翰祥的風月電影《騙財騙色》,在其中飾演總經理的情婦。其後成為邵氏公司演員。同年,與陳萍搭戲,拍攝由李翰祥導演的風月電影《拈花惹草》,在其中飾演露易絲黎;之後與岳華搭戲,再次與李翰祥導演合作風月電影《風花雪月》,在其中飾演紅蓮與。
1977年,與思維合作,拍攝了《紅樓春夢》,並在其中飾演王熙鳳;之後與韋弘合作,參演電影《處女紳士拆白黨》;同年與陳萍合作,主演電影《阿Sir毒後老虎搶》;同年與傅聲合作,在張徹導演的電影《唐人街小子》中飾演蓮娜;之後在邵氏趕拍的《應召名冊》中,余莎莉飾演自殺身亡的艷星白小曼。
1978年,再次與傅聲合作,在武俠片《射鵰英雄傳續集》中飾演傻姑;同年郭追合作,拍攝武俠電影《生死門》,並在其中飾演彭雙雙。
1979年,與邵音音合作,拍攝了風月片《子曰,食色性也》,並在其中飾演對丈夫不忠的兆妻;同年與秦煌合作,在風月劇情片《軍閥趣史》中飾演翠月;並與岳華合作,在根據聊齋故事《畫皮》改編的恐怖電影《鬼叫春》中飾演女主花氏唐朝時的二妹苗芬。
1981年,與宗華合作,在風月片《流氓千王》中扮演妓女。
1996年,余莎莉賣去兩棟屋,籌得400萬投資了一部叫做《血腥Friday》的電影。
個人生活
情感
1977年,余莎莉嫁給了大她二十歲的邵氏性格演員詹森,她為這段愛情付出所有,但五年之後這段婚姻以離婚收場。余莎莉在選擇的第二段婚姻時,吸取了第一段婚姻失敗的教訓,選擇了一個愛她多於自己的人,但是命運弄人,第二段婚姻也以失敗告終。
家庭
余莉莎年輕時候通過自己的努力生活富裕,之後家道中落,並沒有什麼積蓄,四十多歲的時候與兒子相依為命,在蘭桂坊以擺小攤維生。五十多歲的余莎莉有人照顧,閑暇時常常做慈善義工,生活的平淡而從容。
參演電影
流氓千王-None,飾演宗華
軍閥趣史-None,飾演秦煌
子曰:食色性也-None,飾演兆妻
射鵰英雄傳續集-1978,飾演傅聲
生死門-1978,飾演辣手觀音彭雙雙
唐人街小子-None,飾演傅聲
阿Sir毒後老虎槍-None,導演陳萍
應召名冊-None,飾演
程剛
鬼叫春-None,飾演二妹苗芬
紅樓春夢-None,飾演
牟敦芾
None-None,導演韋弘
騙財騙色-None,飾演總經理情婦
風花雪月-None,飾演岳華
拈花惹草-None,飾演露意絲黎
廉政風暴-1975,導演
吳思遠
以毒攻毒-1975
人物評價
她到底還是那般善良率性,盡管分明受到過背叛和欺騙,卻沒有絲毫戾氣,更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公。余莎莉仍有豪情似舊時,只是換了一種姿態和方式,花開花落兩由之。(新浪網評價)
七十年代風光一時的艷星余麗莎原是名將之後,五十多歲的她索性拿政府二千港幣的綜援,她也不覺得有何丟臉,仍舊與邵氏老同事交往,生活平淡從容,不以己卑,不嘆自己命運多舛,經歷過貧窮,體驗過富貴,一個本出生名族富貴小姐的不凡人生,留給世人是一種態度。(東方衛報評價)
⑵ 邵氏有過哪些經典風月片
邵氏電影公司,作為華語電影的重要製片公司之一,在其輝煌的歷史中推出了眾多經典影片,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風月片。這些風月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話題性吸引了大量觀眾。
在邵氏的經典風月片中,《金瓶雙艷》和《風花雪月》等作品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這些影片改編自古典文學作品,如《金瓶梅》等,通過電影的方式呈現了原著中的某些情節和人物關系。雖然這些影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引發了不少爭議,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華語電影的發展和多元化。
除了上述作品外,《面具》和《唐朝豪放女》等也是邵氏風月片中的佳作。這些影片不僅在情節和人物塑造上具有較高的水準,還通過獨特的拍攝手法和視覺效果,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同時,這些影片也探討了當時社會中的一些敏感話題,如性別關系、道德觀念等,引發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和討論。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些風月片在當時的市場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它們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如今,這些影片更多地被視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供後人研究和欣賞。在回顧這些經典風月片時,我們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它們,既要認識到它們在華語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也要看到它們所反映的當時社會的某些方面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