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編譯階段 (C語言)到底指的是什麼階段呀
編譯和鏈接過程,把C語言源程序翻譯為可以執行的exe文件(或者dll、com)。
編譯則是把C語言程序翻譯為機器指令,CPU可以執行指令,但無法執行C語言源程序,所以需要一個翻譯,編譯就是這個過程。
Ⅱ C語言程序編譯後產生哪些類型的文件這些文件的作用是什麼
不同的系統,產生的文件不一樣;
win:
->.obj目標文件
->.obj目標文件->.exe可執行文件
->.rc
。。。。
Ⅲ Linux中gcc的編譯過程包括哪幾步
看你文件有沒有相關:
沒有》》gcc 你的C文件 直接編譯出默認第一個a.c
有相關》》(假設有a.c,b.c,c.c)
gcc -c a.c
gcc -c b.c
gcc -c c.c
(這樣生成a.o b.o c.o)
gcc -o main a.o b.o c.o
(這樣就生成名為:main的執行檔了)
./main
就可以執行
Ⅳ 關於C語言編譯階段的一些問題
呵呵,找一本好書吧。我不能完全給你寫清楚,"sting.h"的拼寫已經有人說了。
簡單地說,要理解幾種文件:
A:源文件:例如匯編(asm)、c語言、cpp
B:目標文件
C:庫文件(lib)
D:可執行文件
A經過編譯器得到B,若干個B可以經過庫管理程序得到C,C也可以通過庫管理程序得到B(提取)
若干個B通過鏈接器可以得到D,但是比如strcmp是出現在C中的,但實際上鏈接器會到C中提取出strcmp所在的B,然後將這個B放入到你的D中。整過過程是一個求閉包的過程,具體參見《Linker and Loader》。
最後說說.h,其實.h本身並不是必要的,但是它可以減少人們的錯誤,減少重復的代碼。
比如printf,你完全可以不include<stdio.h>,你就自己寫上一行:
int printf(...);
然後你後面就是直接使用就好了,但是這樣會有很多缺陷,這些缺陷可能只有你深刻地理解C語言本身的缺陷後才能明白,不多說了。
Ⅳ C語言源程序的編譯過程包括哪三個階段
編譯:將源程序轉換為擴展名為.obj的二進制代碼
連接:將obj文件進行連接,加入庫函數等生成可執行文件
運行:執行可執行文件,有錯返回修改,無錯結束
Ⅵ 編譯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遵循的原則、識別機構、使用的文法編譯原理
編譯原理中的遍概念
編譯階段也常常劃分為兩大步驟,分析步驟和綜合步驟 分析步驟和綜合步驟 分析步驟是指對源程序的分析 -線性分析(詞法分析或掃描) -層次分析(語法分析) -語義分析 綜合步驟是指後端的工作,為目標程序的生成而進行的綜合
你分析過嗎?若按照這種組合方式實現編譯程序,可以設想,某一編譯程序的前端加上相應不同的後 端則可以為不同的機器構成同一個源語言的編譯程序。也可以設想,不同語言編譯的前端生成同一種中間 語言,再使用一個共同的後端,則可為同一機器生成幾個語言的編譯程序。
一個編譯過程可由一遍、兩遍或多遍完成。所謂"遍",也稱作"趟",是對源程序或其等價的中間語言程 序從頭到尾掃視並完成規定任務的過程。每一遍掃視可完成上述一個階段或多個階段的工作。例如一遍可 以只完成詞法分析工作;一遍完成詞法分析和語法分析工作;甚至一遍完成整個編譯工作。對於多遍的編 譯程序,第一遍的輸入是用戶書寫的源程序,最後一遍的輸出是目標語言程序,其餘是上一遍的輸出為下 一遍的輸入。
在實際的編譯系統的設計中,編譯的幾個階段的工作究竟應該怎樣組合,即編譯程序究竟分成幾遍, 參考的因素主要是源語言和機器(目標機)的特徵。比如源語言的結構直接影響編譯的遍的劃分;像 PL/1 或 ALGOL 68 那樣的語言,允許名字的說明出現在名字的使用之後,那麼在看到名字之前是不便為包含該名 字的表達式生成代碼的,這種語言的編譯程序至少分成兩遍才容易生成代碼。另外機器的情況,即編譯程 序工作的環境也影響編譯程序的遍數的劃分。遍數多一點,整個編譯程序的邏輯結構可能清晰些,但遍數 多即意味著增加讀寫中間文件的次數,勢必消耗較多時間,一般會比一遍的編譯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