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編譯器的自展技術

編譯器的自展技術

發布時間:2024-07-07 16:52:09

① 計算機語言發展史

【摘要】

本文以自然辯證的觀點探討了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程,運用自然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系統分析了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未來。並對其的發展趨勢和未來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預測,同時以哲學的觀點闡述其發展的因果關系,揭示其事物發展的共性問題;最後文章介紹了在計算機語言發展歷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以其在計算機事業中的突出表現來折射出人類智慧的偉大,以其不平凡的一生來激勵和指導我們在計算機語言的發展中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關鍵字】

自然辯證法 計算機語言 計算機技術 編程語言 網際網路 面向對象

正文

一九九三年美國的柯林頓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從而在這十多年間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一場信息風暴,信息技術幾乎觸及了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誇張的說沒有了信息技術,現代文明的生活將無從談起;作為信息技術中最重要的部分,計算機技術無疑是其發展的核心問題,而我們知道計算機只是一台機器,它只能按照計算機語言編好的程序執行,那麼正確認識計算機語言的過去和未來,就是關繫到計算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自然辯證法的觀點認識和分析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程,將有助於更加全面地推動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有助於更加准確地掌握計算機語言發展趨勢。

一、科學認識大門的鑰匙--當代自然辯證法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對於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它主要研究自然界發展的總規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規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科學技術研究的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系統地概括了他們所處時代的科學技術成功,批判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統地論述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以及科學認識方法的辯證法,以恩格斯的光輝著作《自然辯證法》為標志,創立了自然辯證法繼續發展的廣闊道路。

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中,自然辯證法與歷史唯物論相並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在自然界和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應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適用於自然領域和科學技術領域。

學習和運用自然辯證法將有助於我們搞清科學和哲學的關系,從而更加清楚地認識科學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更加全面的觀察思考問題,只有加深了認識,我們才能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迎接新的科學技術的挑戰。下面我將以自然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程。

二、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

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其根本的推動力就是抽象機制更高的要求,以及對程序設計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體的說,就是把機器能夠理解的語言提升到也能夠很好的模仿人類思考問題的形式。計算機語言的演化從最開始的機器語言到匯編語言到各種結構化高級語言,最後到支持面向對象技術的面向對象語言。

1、計算機語言的發展歷史: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當計算機剛剛問世的時候,程序員必須手動控制計算機。當時的計算機十分昂貴,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設計語言來解決問題的人是德國工程師楚澤(konrad zuse)。幾十年後,計算機的價格大幅度下跌,而計算機程序也越來越復雜。也就是說,開發時間已經遠比運行時間來得寶貴。於是,新的集成、可視的開發環境越來越流行。它們減少了所付出的時間、金錢(以及腦細胞)。只要輕敲幾個鍵,一整段代碼就可以使用了。這也得益於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碼庫。隨著c,pascal,fortran,等結構化高級語言的誕生,使程序員可以離開機器層次,在更抽象的層次上表達意圖。由此誕生的三種重要控制結構,以及一些基本數據類型都能夠很好的開始讓程序員以接近問題本質的方式去思考和描述問題。隨著程序規模的不斷擴大,在60年代末期出現了軟體危機,在當時的程序設計模型中都無法克服錯誤隨著代碼的擴大而級數般的擴大,以至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種新的思考程序設計方式和程序設計模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由此也誕生了一批支持此技術的程序設計語言,比如eiffel,c++,java,這些語言都以新的觀點去看待問題,即問題就是由各種不同屬性的對象以及對象之間的消息傳遞構成。面向對象語言由此必須支持新的程序設計技術,例如:數據隱藏,數據抽象,用戶定義類型,繼承,多態等等。

2、計算機語言的發展現狀:目前通用的編程語言有兩種形式: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

匯編語言的實質和機器語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對硬體操作,只不過指令採用了英文縮寫的標識符,更容易識別和記憶。用匯編語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級語言所能實現的,而且源程序經匯編生成的可執行文件不僅比較小,而且執行速度很快。

高級語言是目前絕大多數編程者的選擇。和匯編語言相比,它不但將許多相關的機器指令合成為單條指令,並且去掉了與具體操作有關但與完成工作無關的細節,例如使用堆棧、寄存器等,這樣就大大簡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時,由於省略了很多細節,編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專業知識。

高級語言主要是相對於匯編語言而言,它並不是特指某一種具體的語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編程語言,如目前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這些語言的語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級語言所編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計算機識別,必須經過轉換才能被執行,按轉換方式可將它們分為兩類: 解釋類和編譯類。

3、計算機語言的發展趨勢: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以及數據抽象在現代程序設計思想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未來語言的發展將不在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標准,將會以一種完全面向對象,更易表達現實世界,更易為人編寫,其使用將不再只是專業的編程人員,人們完全可以用訂制真實生活中一項工作流程的簡單方式來完成編程。下面是一張計算機語言發展圖表,從中不難得出計算機語言發展的特性:

² 簡單性

提供最基本的方法來完成指定的任務,只需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就可以用它編寫出適合於各種情況的應用程序

² 面向對象

提供簡單的類機制以及動態的介面模型。對象中封裝狀態變數以及相應的方法,實現了模塊化和信息隱藏;提供了一類對象的原型,並且通過繼承機制,子類可以使用父類所提供的方法,實現了代碼的復用

² 安全性

用於網路、分布環境下有安全機制保證。

² 平台無關性

與平台無關的特性使程序可以方便地被移植到網路上的不同機器、不同平台。

三、面向未來的漢語程序設計語言:

從計算機誕生至今,計算機自硬體到軟體都是以印歐語為母語的人發明的。所以其本身就帶有印歐語的語言特徵,在硬體上cpu、i/o、存儲器的基礎結構都體現了印歐語思維狀態的"焦點視角",精確定義,分工明確等特點。計算機語言也遵照硬體的條件,使用分析式的結構方法,嚴格分類、專有專用,並在其發展脈絡中如同他們的語言-常用字量和歷史積累詞庫量極度膨脹。實際上,計算機硬體的發展越來越強調整體功能,計算機語言的問題日益突出。為解決這一矛盾,自六十年代以來相繼有500多種計算機語言出現,歷經五代,至今仍在變化不已。

漢語沒有嚴格的語法框架,字詞可以自由組合、突出功能的整體性語言。在計算機語言問題成為發展瓶頸的今天,漢語言進入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行列,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

1、 發展漢語程序設計語言的理由:

1)計算機語言問題解決,只能從人類語言中尋找解決方案;

2)計算機語言的現存問題是形式狀態與功能需求的矛盾;

3)計算機硬體的發展已為整體性語言-漢語進入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提供了條件

2、 漢語程序設計語言的技術特點:

1)漢文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生命力極強,能靈活組合,簡明准確地表達日新月異的詞彙,這些優點是拼音文字無法企及的。

2)漢語言的語法簡易靈活,語詞單位大小和性質往往無一定規,可隨上下語境和邏輯需要自由運用。漢語言的思維整體性強,功能特徵突出。

3)漢語程序設計語言的發明者採用核心詞庫與無限寄存器相結合的方法,實現了漢語言的詞素自由組合;將編譯器與解釋器合一,使漢語程序設計語言既能指令又能編程;以獨特的虛擬機結構設計,將數據流與意識流分開,達到漢語程序設計語言與漢語描述完全一致,通用自如。

具有漢語言特性的漢語程序設計語言的出現,打破了漢語言不具備與計算機結合的條件而不能完成機器編碼的神話。還為計算機科學與現代語言學研究提出了一條嶄新的路徑,它從計算機語言的角度,從嚴格的機械活動及周密的演算法上,向世人證實漢語的特殊結構狀態,及其特殊的功能。

四、計算機語言之父——尼蓋德

尼蓋德幫助網際網路奠下了基礎,為計算機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尼蓋德是奧斯陸大學的教授,因為發展了simula編程語言,為ms-dos和網際網路打下了基礎而享譽國際。克里斯汀·尼蓋德於1926年在奧斯陸出生,1956年畢業於奧斯陸大學並取得數學碩士學位,此後致力於計算機計算與編程研究。

1961年~1967年,尼蓋德在挪威計算機中心工作,參與開發了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因為表現出色,2001年,尼蓋德和同事奧爾·約安·達爾獲得了2001年a.m.圖靈機獎及其它多個獎項。當時為尼蓋德頒獎的計算機協會認為他們的工作為java,c++等編程語言在個人電腦和家庭娛樂裝置的廣泛應用掃清了道路,「他們的工作使軟體系統的設計和編程發生了基本改變,可循環使用的、可靠的、可升級的軟體也因此得以面世。」

尼蓋德因其卓越的貢獻,而被譽為「計算機語言之父」,其對計算機語言發展趨勢的掌握和認識,以及投身於計算機語言事業發展的精神都將激勵我們向著計算機語言無比燦爛的明天前進。

五、結束語

用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認識事物才會清楚的了解其過去、現在和未來,計算機語言的發展同樣遵循著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自然辯證法的觀點來分析計算機語言,有助於我們更加深入地認識計算機語言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有了自然辯證法這把開啟科學認識大門的鑰匙,我們將回首過去、把握現在、放眼未來,正確地選擇計算機語言發展的方向,更好的學習、利用和發展計算機語言。

六、致謝

首先感謝張老師,張老師幽默的講解和精煉的內容使我受益匪淺,使我對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另外要感謝本文所參考的文獻的作者和相關網站。最後還要感謝在我寫論文過程中提供無私幫助的人們,以及給我支持的家人和朋友。

參考文獻

1.《計算機語言與計算機程序發展歷史》博客中國網

2.《計算機發展史》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3.《軟體發展與社會進步》蔡希堯

4.《自然辯證法概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5.《資料庫發展新技術》 磊哲

6. 《漢語程序設計語言》陳雲牧

參考資料:
http://www.yeshare.com/LW/1/qq%2Dsun12406/

計算機語言發展史圖片:(英文)
http://skyivben.cnblogs.com/archive/2005/12/13/255777.html

這篇文章也值得一看:
http://www.boyacode.com/showart.asp?art_id=2941

② 為什麼我們不發明一種漢字編程語言

編程語言,本質上是一種符號語言。類似於數學符號,它的特點還是以簡單為主,盡量使用筆畫少的符號來表示特殊的語義,而不是使用母語。它看上去類似英語只是巧合,因為英語單詞的縮寫已經足夠簡化,正好符合要求罷了。

漢語是象形文字,單個字的信息含量很大,在閱讀速度上有很大的優勢,但在打字上就成了一種弱點,因為鍵盤空間放不下常用的漢字。就算放得下,人眼也沒法從幾千個按鍵上迅速找到所需的字。常用的字越多,人眼查找常用字所花的時間越長。打字與寫字是不一樣的。寫字是拿筆直接在紙上寫,心到,眼到,手到,不存在查找的問題,但打字存在查找的問題。想加快打字速度,就只能減少按鍵數量,也就是從幾千個漢字里提煉出幾十個偏旁部首來,也就成了字母。

字母,偏旁,部首,只是同一類東西的不同稱呼罷了。都是從最初誕生的母語象形文字里簡化出來的一部分,目的都是為了讓文字更簡單。編程和數學,因為本身在邏輯推理上對人腦的消耗很大,就會更注重在符號的圖像識別上節省腦力,所以它們的符號相比起人類的母語來說,都很簡單。

③ 編譯器的發展史

編譯器
編譯器,是將便於人編寫,閱讀,維護的高級計算機語言翻譯為計算機能識別,運行的低級機器語言的程序。編譯器將源程序(Source program)作為輸入,翻譯產生使用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的等價程序。源程序一般為高級語言(High-level language),如Pascal,C++等,而目標語言則是匯編語言或目標機器的目標代碼(Object code),有時也稱作機器代碼(Machine code)。

一個現代編譯器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源程序(source code)→預處理器(preprocessor)→編譯器(compiler)→匯編程序(assembler)→目標程序(object code)→連接器(鏈接器,Linker)→可執行程序(executables)
目錄 [隱藏]
1 工作原理
2 編譯器種類
3 預處理器(preprocessor)
4 編譯器前端(frontend)
5 編譯器後端(backend)
6 編譯語言與解釋語言對比
7 歷史
8 參見

工作原理
翻譯是從源代碼(通常為高級語言)到能直接被計算機或虛擬機執行的目標代碼(通常為低級語言或機器言)。然而,也存在從低級語言到高級語言的編譯器,這類編譯器中用來從由高級語言生成的低級語言代碼重新生成高級語言代碼的又被叫做反編譯器。也有從一種高級語言生成另一種高級語言的編譯器,或者生成一種需要進一步處理的的中間代碼的編譯器(又叫級聯)。

典型的編譯器輸出是由包含入口點的名字和地址以及外部調用(到不在這個目標文件中的函數調用)的機器代碼所組成的目標文件。一組目標文件,不必是同一編譯器產生,但使用的編譯器必需採用同樣的輸出格式,可以鏈接在一起並生成可以由用戶直接執行的可執行程序。

編譯器種類
編譯器可以生成用來在與編譯器本身所在的計算機和操作系統(平台)相同的環境下運行的目標代碼,這種編譯器又叫做「本地」編譯器。另外,編譯器也可以生成用來在其它平台上運行的目標代碼,這種編譯器又叫做交叉編譯器。交叉編譯器在生成新的硬體平台時非常有用。「源碼到源碼編譯器」是指用一種高級語言作為輸入,輸出也是高級語言的編譯器。例如: 自動並行化編譯器經常採用一種高級語言作為輸入,轉換其中的代碼,並用並行代碼注釋對它進行注釋(如OpenMP)或者用語言構造進行注釋(如FORTRAN的DOALL指令)。

預處理器(preprocessor)
作用是通過代入預定義等程序段將源程序補充完整。

編譯器前端(frontend)
前端主要負責解析(parse)輸入的源程序,由詞法分析器和語法分析器協同工作。詞法分析器負責把源程序中的『單詞』(Token)找出來,語法分析器把這些分散的單詞按預先定義好的語法組裝成有意義的表達式,語句 ,函數等等。 例如「a = b + c;」前端詞法分析器看到的是「a, =, b , +, c;」,語法分析器按定義的語法,先把他們組裝成表達式「b + c」,再組裝成「a = b + c」的語句。 前端還負責語義(semantic checking)的檢查,例如檢測參與運算的變數是否是同一類型的,簡單的錯誤處理。最終的結果常常是一個抽象的語法樹(abstract syntax tree,或 AST),這樣後端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處理。

編譯器後端(backend)
編譯器後端主要負責分析,優化中間代碼(Intermediate representation)以及生成機器代碼(Code Generation)。

一般說來所有的編譯器分析,優化,變型都可以分成兩大類: 函數內(intraproceral)還是函數之間(interproceral)進行。很明顯,函數間的分析,優化更准確,但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

編譯器分析(compiler analysis)的對象是前端生成並傳遞過來的中間代碼,現代的優化型編譯器(optimizing compiler)常常用好幾種層次的中間代碼來表示程序,高層的中間代碼(high level IR)接近輸入的源程序的格式,與輸入語言相關(language dependent),包含更多的全局性的信息,和源程序的結構;中層的中間代碼(middle level IR)與輸入語言無關,低層的中間代碼(Low level IR)與機器語言類似。 不同的分析,優化發生在最適合的那一層中間代碼上。

常見的編譯分析有函數調用樹(call tree),控制流程圖(Control flow graph),以及在此基礎上的 變數定義-使用,使用-定義鏈(define-use/use-define or u-d/d-u chain),變數別名分析(alias analysis),指針分析(pointer analysis),數據依賴分析(data dependence analysis)等等。

上述的程序分析結果是編譯器優化(compiler optimization)和程序變形(compiler transformation)的前提條件。常見的優化和變新有:函數內嵌(inlining),無用代碼刪除(Dead code elimination),標准化循環結構(loop normalization),循環體展開(loop unrolling),循環體合並,分裂(loop fusion,loop fission),數組填充(array padding),等等。 優化和變形的目的是減少代碼的長度,提高內存(memory),緩存(cache)的使用率,減少讀寫磁碟,訪問網路數據的頻率。更高級的優化甚至可以把序列化的代碼(serial code)變成並行運算,多線程的代碼(parallelized,multi-threaded code)。

機器代碼的生成是優化變型後的中間代碼轉換成機器指令的過程。現代編譯器主要採用生成匯編代碼(assembly code)的策略,而不直接生成二進制的目標代碼(binary object code)。即使在代碼生成階段,高級編譯器仍然要做很多分析,優化,變形的工作。例如如何分配寄存器(register allocatioin),如何選擇合適的機器指令(instruction selection),如何合並幾句代碼成一句等等。

編譯語言與解釋語言對比
許多人將高級程序語言分為兩類: 編譯型語言 和 解釋型語言 。然而,實際上,這些語言中的大多數既可用編譯型實現也可用解釋型實現,分類實際上反映的是那種語言常見的實現方式。(但是,某些解釋型語言,很難用編譯型實現。比如那些允許 在線代碼更改 的解釋型語言。)

歷史
上世紀50年代,IBM的John Backus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對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進行開發。但由於當時人們對編譯理論了解不多,開發工作變得既復雜又艱苦。與此同時,Noam Chomsky開始了他對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他的發現最終使得編譯器的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要的演算法來對語言分類。正如現在所稱的Chomsky架構(Chomsky Hierarchy),它包括了文法的四個層次: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特殊情況。2型文法(或上下文無關文法)被證明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分析問題(parsing problem,用於上下文無關文法識別的有效演算法)的研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當完善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它已是編譯原理中的一個標准部分。

有限狀態自動機(Finite Automaton)和正則表達式(Regular Expression)同上下文無關文法緊密相關,它們與Chomsky的3型文法相對應。對它們的研究與Chomsky的研究幾乎同時開始,並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設計語言的單詞的符號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當分析問題變得好懂起來時,人們就在開發程序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來研究這一部分的編譯器自動構造。這些程序最初被稱為編譯器的編譯器(Compiler-compiler),但更確切地應稱為分析程序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這是因為它們僅僅能夠自動處理編譯的一部分。這些程序中最著名的是Yacc(Yet Another Compiler-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為Unix系統編寫的。類似的,有限狀態自動機的研究也發展了一種稱為掃描程序生成器(Scanner Generator)的工具,Lex(與Yacc同時,由Mike Lesk為Unix系統開發)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貫注於編譯器其它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編譯器設計最近的發展包括:首先,編譯器包括了更加復雜演算法的應用程序它用於推斷或簡化程序中的信息;這又與更為復雜的程序設計語言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於函數語言編譯的Hindley-Milner類型檢查的統一演算法。其次,編譯器已越來越成為基於窗口的交互開發環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編輯器、連接程序、調試程序以及項目管理程序。這樣的IDE標准並沒有多少,但是對標準的窗口環境進行開發已成為方向。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在編譯原理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本的編譯器設計原理在近20年中都沒有多大的改變,它現在正迅速地成為計算機科學課程中的中心環節。

在九十年代,作為GNU項目或其它開放源代碼項目的一部分,許多免費編譯器和編譯器開發工具被開發出來。這些工具可用來編譯所有的計算機程序語言。它們中的一些項目被認為是高質量的,而且對現代編譯理論感性趣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它們的免費源代碼。

大約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們的一個工業化的並行化優化編譯器Pro64的源代碼,後被全世界多個編譯器研究小組用來做研究平台,並命名為Open64。Open64的設計結構好,分析優化全面,是編譯器高級研究的理想平台。

編譯器是一種特殊的程序,它可以把以特定編程語言寫成的程序變為機器可以運行的機器碼。我們把一個程序寫好,這時我們利用的環境是文本編輯器。這時我程序把程序稱為源程序。在此以後程序員可以運行相應的編譯器,通過指定需要編譯的文件的名稱就可以把相應的源文件(通過一個復雜的過程)轉化為機器碼了。

編譯器工作方法
首先編譯器進行語法分析,也就是要把那些字元串分離出來。然後進行語義分析,就是把各個由語法分析分析出的語法單元的意義搞清楚。最後生成的是目標文件,我們也稱為obj文件。再經過鏈接器的鏈接就可以生成最後的可執行代碼了。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把多個文件產生的目標文件進行鏈接,產生最後的代碼。我們把一過程稱為交叉鏈接。

④ 語言處理系統的發展過程

隨著程序設計語言的變化和發展,語言處理系統也跟著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和發展。最初人們直接用機器語言來描述問題的解法,這種程序無需任何處理就能直接在計算機上運行。但是這樣的編程方式太繁瑣,極易出錯,效率極低,是非常不可取的。在計算機發展的早期,人們就在努力設法改變這種編程方式。開始時傾向於准備好一個由一些常用的常式程序組成的庫,並借用一些代碼來引用該庫中的例行程序。後來改用一些字元或語言來表示這些代碼,這樣就成了符號語言的雛形。在此基礎上,人們努力使機器語言符號化。機器語言發展成了匯編語言。語言的這一發展導致要求有一翻譯程序把匯編語言程序翻譯成機器語言程序,這種翻譯程序稱為匯編程序。
緊隨匯編語言和匯編程序之後發展的是自動編譯器。在自動編譯器中,程序人員用的語言更接近通常的數學表示體系。20世紀50年代初出現的第一批自動編譯器都十分初步,它們只允許簡單的單目運算,數據元素的命名方式有很多限制,然而它們促進了對高級語源殲鬧言處理系統和通用的翻譯過程的研究。 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了FORTRAN等一批高級語言,與此相適用的語言處理程序、解釋程序和編譯程序也相繼開發成功。
隨著編譯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對編譯程序需求的不斷增長,50年代末有人開始研究編譯程序的自動生成工具,提出並研製編譯程序的編譯程序,它的功能是從任一語言的詞法規則、語法規則和語義解釋出發,自動產生該語言的編譯程序。研製一個功能完全且實用的編譯程序的編譯程序是很困難的。多數編雹罩譯程序的編譯程序都是一些專用編程序生成系統,如自動生成詞法分析程序的掃描程序生成系統,自動生成語法分析程序的語法分析程序生成系統。
60年代起,不斷有人開始使用自展技術來構造編譯程序。自展的主要特徵是用被編譯的語言來書寫該語言自身的編譯程序。自展的思想最早在50年代中間就有人提出,到1971年,PASCAL的編譯程序用改帆自展技術生成後,其影響越來越大。
隨著並行技術和並行語言的發展,處理並行語言的並行編譯技術正在深入研究之中,將串列程序轉換成並行程序的自動並行編譯技術也正在深入研究之中。

⑤ 編程需要開發工具,那麼開發工具是怎麼做出來的

一般開發工具簡單理解一般是一個文本編輯器+一個編譯器.
文本編輯器沒什麼好解釋的.window系統自帶的記事本都能寫代碼.
核心部分為編譯器,編譯器為編譯器編譯而成.
術語叫自展技術.
那麼最早的編譯器怎麼來的呢?
1,首先用機器語言或者匯編寫一個最簡單的編譯器.(這就是最早編譯器)
2,然後用這個編譯器寫出更強大的編譯器.
3,用新的編譯器編寫更強大的編譯器.

⑥ 編譯器開發的四種技術

編譯程序的開發常常採用這四種:自編譯、交叉編譯、自展和移植等技術實現。

閱讀全文

與編譯器的自展技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擴建文件夾 瀏覽:156
波普諾社會學pdf 瀏覽:91
通風網路理論與演算法 瀏覽:733
win8如何關閉伺服器 瀏覽:377
醫護比例演算法 瀏覽:802
伺服器s是什麼意思 瀏覽:29
華為手機怎麼設置不讓app訪問照片 瀏覽:690
編程貓微信小程序 瀏覽:385
app內部購如何購買 瀏覽:329
cad三維對齊命令 瀏覽:930
翻譯理論pdf 瀏覽:671
男生采耳全過程解壓 瀏覽:729
linux多線程教程 瀏覽:893
java類返回值 瀏覽:910
程序員那麼可愛姜逸城什麼時候喜歡 瀏覽:169
程序員喂貓 瀏覽:648
網路平台的源碼是什麼東西 瀏覽:442
程序員誤清空資料庫 瀏覽:704
加密貨幣股票美上市時間 瀏覽:675
蘇州程序員接私活有風險嗎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