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java中常用演算法

java中常用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4-08-22 07:17:00

java演算法有哪些分別

您好:

java中的演算法,常見的有:遞歸、迭代、查找、排序(包含冒泡排序、選擇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四種) 等,演算法有很多,一般數據結構中涉及到的都可以用java語言實現。

舉幾個例子:

1.遞歸的例子:

不一一舉例,僅供參考!

② Java 常見的幾種排序演算法

1、冒泡排序
2、選擇排序
3、插入排序
4、歸並排序
5、快速排序
6、希爾排序

③ java有哪些垃圾回收演算法

常用的垃圾回收演算法有:
(1).引用計數演算法:
給對象中添加一個引用計數器,每當有一個地方引用它時,計數器值就加1;當引用失效時,計數器值就減1;任何時刻計數器都為0的對象就是不再被使用的,垃圾收集器將回收該對象使用的內存。
引用計數演算法實現簡單,效率很高,微軟的COM技術、ActionScript、Python等都使用了引用計數演算法進行內存管理,但是引用計數演算法對於對象之間相互循環引用問題難以解決,因此java並沒有使用引用計數演算法。
(2).根搜索演算法:
通過一系列的名為「GC Root」的對象作為起點,從這些節點向下搜索,搜索所走過的路徑稱為引用鏈(Reference Chain),當一個對象到GC Root沒有任何引用鏈相連時,則該對象不可達,該對象是不可使用的,垃圾收集器將回收其所佔的內存。
主流的商用程序語言C#、java和Lisp都使用根搜素演算法進行內存管理。
在java語言中,可作為GC Root的對象包括以下幾種對象:
a. java虛擬機棧(棧幀中的本地變數表)中的引用的對象。
b.方法區中的類靜態屬性引用的對象。
c.方法區中的常量引用的對象。
d.本地方法棧中JNI本地方法的引用對象。
java方法區在Sun HotSpot虛擬機中被稱為永久代,很多人認為該部分的內存是不用回收的,java虛擬機規范也沒有對該部分內存的垃圾收集做規定,但是方法區中的廢棄常量和無用的類還是需要回收以保證永久代不會發生內存溢出。
判斷廢棄常量的方法:如果常量池中的某個常量沒有被任何引用所引用,則該常量是廢棄常量。
判斷無用的類:
(1).該類的所有實例都已經被回收,即java堆中不存在該類的實例對象。
(2).載入該類的類載入器已經被回收。
(3).該類所對應的java.lang.Class對象沒有任何地方被引用,無法在任何地方通過反射機制訪問該類的方法。
Java中常用的垃圾收集演算法:
(1).標記-清除演算法:
最基礎的垃圾收集演算法,演算法分為「標記」和「清除」兩個階段:首先標記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對象,在標記完成之後統一回收掉所有被標記的對象。
標記-清除演算法的缺點有兩個:首先,效率問題,標記和清除效率都不高。其次,標記清除之後會產生大量的不連續的內存碎片,空間碎片太多會導致當程序需要為較大對象分配內存時無法找到足夠的連續內存而不得不提前觸發另一次垃圾收集動作。
(2).復制演算法:
將可用內存按容量分成大小相等的兩塊,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塊,當這塊內存使用完了,就將還存活的對象復制到另一塊內存上去,然後把使用過的內存空間一次清理掉。這樣使得每次都是對其中一塊內存進行回收,內存分配時不用考慮內存碎片等復雜情況,只需要移動堆頂指針,按順序分配內存即可,實現簡單,運行高效。
復制演算法的缺點顯而易見,可使用的內存降為原來一半。
(3).標記-整理演算法:
標記-整理演算法在標記-清除演算法基礎上做了改進,標記階段是相同的標記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對象,在標記完成之後不是直接對可回收對象進行清理,而是讓所有存活的對象都向一端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清理掉可回收的對象,這個過程叫做整理。
標記-整理演算法相比標記-清除演算法的優點是內存被整理以後不會產生大量不連續內存碎片問題。
復制演算法在對象存活率高的情況下就要執行較多的復制操作,效率將會變低,而在對象存活率高的情況下使用標記-整理演算法效率會大大提高。
(4).分代收集演算法:
根據內存中對象的存活周期不同,將內存劃分為幾塊,java的虛擬機中一般把內存劃分為新生代和年老代,當新創建對象時一般在新生代中分配內存空間,當新生代垃圾收集器回收幾次之後仍然存活的對象會被移動到年老代內存中,當大對象在新生代中無法找到足夠的連續內存時也直接在年老代中創建。

④ java十大演算法

演算法一:快速排序演算法
快速排序是由東尼·霍爾所發展的一種排序演算法。在平均狀況下,排序 n 個項目要Ο(n log n)次比較。在最壞狀況下則需要Ο(n2)次比較,但這種狀況並不常見。事實上,快速排序通常明顯比其他Ο(n log n) 演算法更快,因為它的內部循環(inner loop)可以在大部分的架構上很有效率地被實現出來。

快速排序使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策略來把一個串列(list)分為兩個子串列(sub-lists)。

演算法步驟:

1 從數列中挑出一個元素,稱為 "基準"(pivot),

2 重新排序數列,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小的擺放在基準前面,所有元素比基準值大的擺在基準的後面(相同的數可以到任一邊)。在這個分區退出之後,該基準就處於數列的中間位置。這個稱為分區(partition)操作。

3 遞歸地(recursive)把小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和大於基準值元素的子數列排序。

遞歸的最底部情形,是數列的大小是零或一,也就是永遠都已經被排序好了。雖然一直遞歸下去,但是這個演算法總會退出,因為在每次的迭代(iteration)中,它至少會把一個元素擺到它最後的位置去。

演算法二:堆排序演算法
堆排序(Heapsort)是指利用堆這種數據結構所設計的一種排序演算法。堆積是一個近似完全二叉樹的結構,並同時滿足堆積的性質:即子結點的鍵值或索引總是小於(或者大於)它的父節點。

堆排序的平均時間復雜度為Ο(nlogn) 。

演算法步驟:

創建一個堆H[0..n-1]

把堆首(最大值)和堆尾互換

3. 把堆的尺寸縮小1,並調用shift_down(0),目的是把新的數組頂端數據調整到相應位置

4. 重復步驟2,直到堆的尺寸為1

演算法三:歸並排序
歸並排序(Merge sort,台灣譯作:合並排序)是建立在歸並操作上的一種有效的排序演算法。該演算法是採用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的一個非常典型的應用。

演算法步驟:

1. 申請空間,使其大小為兩個已經排序序列之和,該空間用來存放合並後的序列

2. 設定兩個指針,最初位置分別為兩個已經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

3. 比較兩個指針所指向的元素,選擇相對小的元素放入到合並空間,並移動指針到下一位置

4. 重復步驟3直到某一指針達到序列尾

5. 將另一序列剩下的所有元素

⑤ Java中用到的線程調度演算法是什麼

Java中的線程調度演算法主要是基於優先順序的搶占式調度。這種調度演算法確保了高優先順序的線程總是優先於低優先順序的線程執行,同時也允許相同優先順序的線程按照先進先出(FIFO)的順序執行。
在Java中,每個線程都有一個優先順序,范圍從1到10,其中1表示最低優先順序,10表示最高優先順序。當一個線程被創建時,它的優先順序默認為5。通過調用Thread類的setPriority(int newPriority)方法,可以設置線程的優先順序。
Java線程調度器根據線程的優先順序和狀態來決定哪個線程應該被執行。當一個線程處於可運行狀態(即已經啟動但尚未執行完畢),它會被放入線程隊列中。線程調度器會檢查隊列中的線程,選擇優先順序最高的線程來執行。如果存在多個具有相同優先順序的線程,它們將按照進入隊列的順序依次執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線程優先順序並不是絕對保證線程執行順序的唯一因素。在某些情況下,操作系統可能會對線程進行重新調度,導致實際執行順序與預期不同。此外,Java線程調度器的行為也可能受到底層操作系統的影響,因為Java線程調度器是基於操作系統的原生線程調度機制實現的。
總之,Java中的線程調度演算法是基於優先順序的搶占式調度,它確保了高優先順序的線程總是優先於低優先順序的線程執行。然而,實際執行順序可能受到操作系統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不能保證絕對的順序。

⑥ java最常用的幾種加密演算法

簡單的Java加密演算法有:
第一種. BASE
Base是網路上最常見的用於傳輸Bit位元組代碼的編碼方式之一,大家可以查看RFC~RFC,上面有MIME的詳細規范。Base編碼可用於在HTTP環境下傳遞較長的標識信息。例如,在Java Persistence系統Hibernate中,就採用了Base來將一個較長的唯一標識符(一般為-bit的UUID)編碼為一個字元串,用作HTTP表單和HTTP GET URL中的參數。在其他應用程序中,也常常需要把二進制數據編碼為適合放在URL(包括隱藏表單域)中的形式。此時,採用Base編碼具有不可讀性,即所編碼的數據不會被人用肉眼所直接看到。
第二種. MD
MD即Message-Digest Algorithm (信息-摘要演算法),用於確保信息傳輸完整一致。是計算機廣泛使用的雜湊演算法之一(又譯摘要演算法、哈希演算法),主流編程語言普遍已有MD實現。將數據(如漢字)運算為另一固定長度值,是雜湊演算法的基礎原理,MD的前身有MD、MD和MD。
MD演算法具有以下特點:
壓縮性:任意長度的數據,算出的MD值長度都是固定的。
容易計算:從原數據計算出MD值很容易。
抗修改性:對原數據進行任何改動,哪怕只修改個位元組,所得到的MD值都有很大區別。
弱抗碰撞:已知原數據和其MD值,想找到一個具有相同MD值的數據(即偽造數據)是非常困難的。
強抗碰撞:想找到兩個不同的數據,使它們具有相同的MD值,是非常困難的。
MD的作用是讓大容量信息在用數字簽名軟體簽署私人密鑰前被」壓縮」成一種保密的格式(就是把一個任意長度的位元組串變換成一定長的十六進制數字串)。除了MD以外,其中比較有名的還有sha-、RIPEMD以及Haval等。
第三種.SHA
安全哈希演算法(Secure Hash Algorithm)主要適用於數字簽名標准(Digital Signature Standard DSS)裡面定義的數字簽名演算法(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 DSA)。對於長度小於^位的消息,SHA會產生一個位的消息摘要。該演算法經過加密專家多年來的發展和改進已日益完善,並被廣泛使用。該演算法的思想是接收一段明文,然後以一種不可逆的方式將它轉換成一段(通常更小)密文,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取一串輸入碼(稱為預映射或信息),並把它們轉化為長度較短、位數固定的輸出序列即散列值(也稱為信息摘要或信息認證代碼)的過程。散列函數值可以說是對明文的一種「指紋」或是「摘要」所以對散列值的數字簽名就可以視為對此明文的數字簽名。
SHA-與MD的比較
因為二者均由MD導出,SHA-和MD彼此很相似。相應的,他們的強度和其他特性也是相似,但還有以下幾點不同:
對強行攻擊的安全性:最顯著和最重要的區別是SHA-摘要比MD摘要長 位。使用強行技術,產生任何一個報文使其摘要等於給定報摘要的難度對MD是^數量級的操作,而對SHA-則是^數量級的操作。這樣,SHA-對強行攻擊有更大的強度。
對密碼分析的安全性:由於MD的設計,易受密碼分析的攻擊,SHA-顯得不易受這樣的攻擊。
速度:在相同的硬體上,SHA-的運行速度比MD慢。
第四種.HMAC
HMAC(Hash Message Authentication Code,散列消息鑒別碼,基於密鑰的Hash演算法的認證協議。消息鑒別碼實現鑒別的原理是,用公開函數和密鑰產生一個固定長度的值作為認證標識,用這個標識鑒別消息的完整性。使用一個密鑰生成一個固定大小的小數據塊,即MAC,並將其加入到消息中,然後傳輸。接收方利用與發送方共享的密鑰進行鑒別認證等。

閱讀全文

與java中常用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滑命令 瀏覽:899
linux紅帽伺服器版 瀏覽:65
檢查jdk版本命令 瀏覽:962
如何加入葉楓伺服器 瀏覽:863
android虛擬機許可權 瀏覽:73
趨勢平均力度源碼 瀏覽:280
做程序員好難 瀏覽:240
晚年程序員的生活 瀏覽:411
安卓什麼型號可以用兩年不卡 瀏覽:188
安卓怎麼一邊玩游戲一邊打電話 瀏覽:282
體育綜合分的演算法 瀏覽:599
用友客戶端連伺服器P地址 瀏覽:525
程序員小工具有哪些 瀏覽:850
android難用 瀏覽:253
2021金磚論壇數據演算法盛宴 瀏覽:744
職校學計算機出來可以當程序員嗎 瀏覽:478
androidxml命名 瀏覽:85
批命令if 瀏覽:101
手機桌面出現安卓圖標怎麼辦 瀏覽:965
php網站生成app 瀏覽:731